第一篇:*市经济转型的调查报告
2005年,*市提出了经济转型的工作思路。市经济转型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初步构画出*市经济转型的路线图。
一、*市经济转型的主要背景
*市经济转型工作的提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世界经济进入了产业竞争的新时代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两大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势不可挡,二是产业集聚化、融合化、生态化日益凸现。其中前者主导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后者推动了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两大趋势的作用下,世界经济迅速从企业竞争时代跨越到了产业竞争时代。在中国与世界贸易体系融合更加紧密的情况下,*市如不追踪和赶超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先进水平,就不可能拓展发展空间。
(二)全国经济跨入了经济转型的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地位得到了提升。为适应世界经济竞争需要,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政策发生的变化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在以上政策影响下,全国经济发展已经从体制转型迅速过渡到了结构转型的新阶段。总体上看,全国新阶段的经济转型分为北方式转型和南方式转型:北方经济转型以北方资源型城市为代表,转型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南方经济转型以南方开放型工业城市为代表,转型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中,*市如不及时推进产业升级,势必在全国经济洗牌中被淘汰出局。
(三)*市地方经济遇到了新问题
在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潮流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市经济发展虽然在河南省保持了领先地位,但是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1、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优势弱化。目前,*市的五个支柱产业除服装加工外,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属传统优势产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约占经济总量的60%。近些年传统产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环保治理、安全生产整顿等影响下,企业被迫关闭情况严重。根据统计数据,煤炭行业从九十年代的500余家减少到100家,耐材行业从2004年的670家减少到496家,造纸行业从九十年代的272家减少到50家,建材行业中的水泥企业从2000年的39家减少到13家,明年仅可保留到4家。关闭的700余家企业中约有70%属政策性关闭的企业。由于企业关闭,部分产业优势地位逐年下降,其中造纸行业下降最为严重,生产总量从九十年代占全国的12%下降到2.6%。在传统优势产业优势弱化的同时,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除服装行业外,其它行业均处在星火发展状态。
2、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市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多数企业高投入、高消耗、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不好、市场竞争力不强。煤炭工业80%以上是初级产品;造纸工业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原材料成本大、经济效益差;耐材工业设备落后,高能耗、低效益、小规模的倒焰窑型耐材企业占有较大比例;建材工业除水泥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服装加工企业多数以贴牌生产和来料加工为主,没有自主品牌,生产利润极低。
3、主要矿产资源日趋枯竭,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主要反映在对全市经济贡献较大的两种矿产资源(煤炭、铝粘土)已进入衰退期,几年内如果没有替代产业产生,可能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根据2005年9月份的最新资源勘查结果,目前*市浅部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在400米以内)储量为2.48亿吨,按目前产能测算,2020年浅部煤炭基本无煤可采。深层煤虽然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采储量2.68亿吨),但开采成本大、难度高,新增生产能力也有限。铝粘土矿没有大的矿体,多以“窝状”分布,可开采储量仅有706万吨。
4、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经济发展包袱沉重。主要是软环境(信用建设)不佳、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建设环境欠帐(矿山垃圾、地表沉陷、地下水位下降等)较多、政府化解农村与城市信用社支付风险举债较重等。
以上问题导致*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二、*市经济转型须依托的基础和优势
(一)全市干群思想观念解放,发展经济的愿望迫切。
(二)地方工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市的地方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拥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一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占GDp的67%;二是产业种类较多,其中煤炭、耐材、造纸、建材、服装优势明显,食品、电力、电子、机械、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三是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形成了超化耐材、大隗造纸、曲梁服装等一些专业乡镇和特色经济群区;四是一些产业在全国或全省具有优势,2005年原煤产量占河南省11%,耐材产量占全国10.6%;机制纸及板纸产量占全国2.6%,西裤、板裤产量超过1500万件,占郑州男裤市场份额的80—90%,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六分之一;五是经济总量在全省领先,几年来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二。
(三)部分行业和产品增长潜力较大。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餐饮、商贸、物流、娱乐、服务等行业成长性良好,大隗牛肉和荷叶饼、尖山金银花、白寨密香杏等地方特色产品知名度较高。
(四)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市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已发现的矿种有22种,上储量表的矿种有12种,共有矿产地104处,上储量表48处。煤炭可开采储量4.17亿吨,铝土矿可采储量706万吨,石灰岩远景储量13亿吨以上,水泥配料用砂岩资源储量2055万吨,冶金用石英岩储量143万吨,石英岩类矿产216.7万吨,镁、铁、镓、锂等金属矿储量也十分可观。
(五)居民储蓄余额全省第一。多年来,全市居民储蓄余额一直全省领先,2005年跃居全省第一位,达到101亿元,加上域外存款,全市居民存款突破150亿元。只要项目对路,投资环境良好,居民储蓄所蕴含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
(六)具有广泛的人才优势。*市在一次创业过程中,在耐材、造纸、建材、煤炭、电力、服装等行业和领域内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吸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锻炼了一批朝气蓬勃、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
(七)具有较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全市经济转型提供了新机遇;省委、省政府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和郑州市建设大郑州的发展战略给全市经济发展提出了高要求;国家支持中部崛起和倾斜支持农村发展、省委把*市列入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扩权县(市)等为全市经济转型提供了好政策。
(八)具有一定的区位、交通和能源优势。*市位于郑州市新郑—*—登封工业经济带的中间部分,融入了郑州市半小时经济圈,这为分享大郑州高速成长的成果带来了契机。境内交通便利,通讯畅达,电力充足。
三、*市经济转型的基本思路
(一)转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布局集群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单一结构型向多元结构型、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把全市经济发展成为科技型、生态型和循环型的新型工业经济。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坚持科技创新,有进有退;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坚持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坚持自力更生,努力争取上级支持;坚持激活民资为主,扩大投入渠道;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发展。
(二)转型目标和战略任务
转型目标:提高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以及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把全市经济发展成为科技型、生态型和循环型的新型工业经济;将*市打造为技术先进、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
战略任务:形成“二三六”产业框架,打造五个先进产业基地,建设“一主四特”经济园区和一条工业经济带,发展一批专业乡镇和专业村。
“二三六”产业框架是二个主导产业(能源工业、耐材工业),三个特色产业(造纸工业、建材工业、服装加工业)、六类高速成长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铝工业、文化旅游业、商贸流通服务业)。
五个先进产业基地是中原能源工业基地,全国绿色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全国包装纸生产基地,全省建材生产基地,中原服装工业基地。
“一主四特”经济园区是一个龙头经济园区(曲梁科技产业园),四个特色经济园区(郑州曲梁服装工业园、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全降解塑料工业园和绿色耐材工业园)。
一条工业经济带是沿密杞路——郑密路工业经济带(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密杞路工业经济带一体规划建设)。
一批专业乡镇是超化、来集耐材,大隗、苟堂造纸,白寨、袁庄建材,曲梁服装等。
(三)转型期限和转型步骤
经济转型规划期确定为15年(2006——2020年),即用三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完成经济转型。
转型分三个阶段来进行:前五年打好发展基础,中间五年增强发展后劲,后五年推进跨越发展。
起步阶段(2006——2010年)。重点解决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问题,使全市经济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推进阶段(2011——2015年)。重点解决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问题,使经济由结构单一型转变为结构多元型。
跨越阶段(2016——2020年)。重点推进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把*市经济建设成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
四、*市经济转型的工作重点
 
;
(一)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
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就是对传统产业进行创新改造,使传统产业转变为科技型、生态型和循环型的新型工业经济。推进措施有:
1、淘汰落后。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分阶段淘汰落后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关闭低产能或产能过剩企业。煤炭行业重点关闭年产10万吨以下规模企业,耐材行业重点淘汰以煤为燃料的导焰窑,造纸行业重点关闭5万吨以下生产企业,建材行业重点淘汰机立窑。
2、技术升级。煤炭工业推广确保安全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率的生产技术和矿山机械设备;耐材工业推广窑炉技术改造、洁净能源煅烧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设备;造纸工业推广宽幅、高速、高效、低耗能造纸机械,低定量、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率的生产技术和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水泥行业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及其成套装备,石料加工行业推广替代人力作业的大型机械设备。
3、信息化改造。加快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适时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M)和集散控制系统(DCS),尽快使传统产业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支持智能化、经营管理实时化和商务运营电子化,逐步把传统经济建设成为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型工业经济。
4、拉长链条。煤炭工业重点发展电力,积极发展煤化工和洁净煤,努力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并把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链整合为能源产业,统筹发展;耐材工业发展优质高效合成原料;造纸工业发展清洁制浆、造纸机械、造纸化工、造纸环保、造纸能源供应业;建材工业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水泥制品、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高质量加工玻璃等建筑围护材料和系列化、配套化、复合多功能化装修装饰材料。
5、优化产品结构。从有效增加市场供给,适应多元化需求出发,按照“大宗产品提档次,高档产品增规模,特色产品拓市场”的思路,巩固提高现有优势产品,限制质量低劣、市场滞销产品,积极开发优质、功能化产品。
6、推进清洁生产。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快运用清洁生产的技术和环保设备,使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转变到“预防为主和源头控制”上来。
7、调整组织结构。以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等方法,整合行业力量,组建一批跨乡镇、跨所有制、跨行业企业集团,推进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小型企业特色化,企业经济类型多元化。鼓励企业自由组合,联合生产,循环利废,集中治污。通过企业自由组合,联产协作,使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趋于合理。
8、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循环利废,注重产品回收再利用,积极开发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
(二)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
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就是通过对新兴产业政策引导,政府扶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措施有:
1、把苗子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重点壮大以下七类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以全降解塑料为先导发展新材料业,以豫密药业为龙头发展制药产业,以雪峰通讯、斯派克传感器为主体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服装加工业。进一步提高服装行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管理水平,实现生产管理、产品配送自动化。以泛美制衣、超时达服装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创建一批具有国内知名企业,提升一批知名品牌,发展一批自主品牌,引入一批国内外名牌,使*成为龙头服装企业集聚、名牌产品集聚的基地。
装备制造业。依托金鑫机械、豫鑫机械、华威机械等骨干企业,以齿轮加工、矿山机械、电力、耐材、造纸专业设备等产品为重点,开发高集成度、成套化、系列化行业专业设备,培育名牌、特色产品。
铝工业。发挥铝钒土资源优势,以隆盛祥矿冶有限公司和华鑫铝业为龙头,推动铝工业快速发展。搞好初级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高精度板带材、特种合金板材、工业型材和建筑型材。
食品工业。以国华食品、益民面粉、实验挂面、昌源乳业等企业为依托,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增加生产品种,扩张企业规模,打造知名品牌。重点发展专用面粉、高档方便食品、奶制饮品等优势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优势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围绕黄帝文化、伏羲文化、古都文化、郑氏文化和超化吹歌等优势资源,开发强势文化产品,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按照“黄帝文化、汉代风韵、溶洞风光、休闲胜地”的发展思路,搞好黄帝宫、密县县衙、神仙洞、汉风园等景区改造升级,推进尖山风景区规划建设,开发黄帝古都、郑庄公墓、中州桃花园等新景区,形成东、中、西特色游。东部突出黄帝文化游和古都文化游,中部突出署衙文化游和两汉文化游,西部突出溶洞风光游和自然风光游,并把旅游业融入郑州市旅游产业链条。
商贸流通服务业。突出发展餐饮业,形成“吃在*”的餐饮文化氛围;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抓好商业中心区、特色商业街、大型购物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建设,培育发展服装、建材、石雕、玉雕等专业市场建设,建设专业物流市场;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2、把优势产品发展为优势产业。首先按照规模生产、集约经营、产业发展的思路,把金银花、大隗牛肉、荷叶饼等传统特色产品如做成优势企业,然后把优势企业做成优势产业,实现小作
坊变大企业、大企业变大产业。
3、在新兴领域内摧生一批新兴产业。
(三)推进产业布局集群化
推进产业集群化,就是提升现有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措施有:
1、提升现有集群,发展新兴集群。重点是把五个产业集群打造为全国或区域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基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2、引导要素集中,搞好产业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着力构筑“腾龙式”产业园区、工业经济带和特色经济群区。把曲梁科技产业园作为园区建设龙头,“密杞路——郑密路”工业经济带作为主干,郑州曲梁服装工业园、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全降解塑料工业园、绿色耐材工业园作为四足,已有的十六个经济群区、一批专业乡镇、专业村作为肌肤,形成“腾龙之势”的产业经济布局。把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入“密杞路——郑密路”工业经济带统筹建设,从保护环境出发停止“一河工业走廊”建设。
3、培育骨干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支持100家潜力大、成长性好、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2—3家规模大、效益好、信誉度高的骨干企业做好上市培育工作,力争早日上市。引导龙头企业裂变扩张,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与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链,促其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鼓励骨干企业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
4、创造区域品牌,树立集群效应。强化技术创新,逐步培育一批具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的集群品牌。鼓励帖牌企业从OEM方式向ODM方式转变,扶持现有名牌做大做强,逐步形成全国或区域知名品牌。搞好名牌推介,提升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争创一批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打造超化、大隗产业名镇,创造产业域品牌。强化市场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
5、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产业集聚。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推进市场进一步开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吸引并支持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
6、创新发展机制,吸引产业集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商品流通市场、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发挥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调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储备大型产业项目,利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契机,促进大型项目落地。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激活民间资本,形成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
(四)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
“十五”未*市的支柱产业共有五个:煤炭、耐材、造纸、建材、服装。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就是要形成多元化的经济支撑体系,避免国家政策调整或市场波动产生经济“振荡”。通过对较大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重点培育,逐步扩大支柱产业数量,尽可能使每一个五年规划增新一个支柱产业。根据目前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建议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依次把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装备制造业列入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
五、对*市经济转型工作的建议
(一)把解放思想作为转型的先导
用观念更新带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用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变。
(二)加强对经济转型工作的领导
成立经济转型领导机构和组织实施机构,制订出经济转型的总体规划、阶段规划和行业规划,做好经济转型的引导、督促和落实工作。
(三)完善经济转型的政策
在落实好上级赋予地方的各种发展政策的前提下,重点在加快产业技术改造、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规模企业群体、发展品牌经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大外贸出口、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企业管理机制等方面制订鼓励政策措施,加快经济转型。
(四)做好经济转型的保障工作
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经济转型保障工作: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强化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化进程;搞好职业教育,狠抓人才保证;坚持内引外联,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打造诚信*;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平安*;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第二篇:*市经济转型的调查报告
2005年,*市提出了经济转型的工作思路。市经济转型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初步构画出*市经济转型的路线图。
一、*市经济转型的主要背景
*市经济转型工作的提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世界经济进入了产业竞争的新时代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两大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势不可挡,二是产业集聚化、融合化、生态化日益凸现。其中前者主导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后者推动了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两大趋势的作用下,世界经济迅速从企业竞争时代跨越到了产业竞争时代。在中国与世界贸易体系融合更加紧密的情况下,*市如不追踪和赶超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先进水平,就不可能拓展发展空间。
(二)全国经济跨入了经济转型的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地位得到了提升。为适应世界经济竞争需要,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政策发生的变化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在以上政策影响下,全国经济发展已经从体制转型迅速过渡到了结构转型的新阶段。总体上看,全国新阶段的经济转型分为北方式转型和南方式转型:北方经济转型以北方资源型城市为代表,转型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南方经济转型以南方开放型工业城市为代表,转型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中,*市如不及时推进产业升级,势必在全国经济洗牌中被淘汰出局。
(三)*市地方经济遇到了新问题
在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潮流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市经济发展虽然在河南省保持了领先地位,但是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1、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优势弱化。目前,*市的五个支柱产业除服装加工外,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属传统优势产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约占经济总量的60。近些年传统产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环保治理、安全生产整顿等影响下,企业被迫关闭情况严重。根据统计数据,煤炭行业从九十年代的500余家减少到100家,耐材行业从2004年的670家减少到496家,造纸行业从九十年代的272家减少到50家,建材行业中的水泥企业从2000年的39家减少到13家,明年仅可保留到4家。关闭的700余家企业中约有70%属政策性关闭的企业。由于企业关闭,部分产业优势地位逐年下降,其中造纸行业下降最为严重,生产总量从九十年代占全国的12下降到2.6。在传统优势产业优势弱化的同时,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除服装行业外,其它行业均处在星火发展状态。
2、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市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多数企业高投入、高消耗、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不好、市场竞争力不强。煤炭工业80%以上是初级产品;造纸工业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原材料成本大、经济效益差;耐材工业设备落后,高能耗、低效益、小规模的倒焰窑型耐材企业占有较大比例;建材工业除水泥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服装加工企业多数以贴牌生产和来料加工为主,没有自主品牌,生产利润极低。
3、主要矿产资源日趋枯竭,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主要反映在对全市经济贡献较大的两种矿产资源(煤炭、铝粘土)已进入衰退期,几年内如果没有替代产业产生,可能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根据2005年9月份的最新资源勘查结果,目前*市浅部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在400米以内)储量为2.48亿吨,按目前产能测算,2020年浅部煤炭基本无煤可采。深层煤虽然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采储量2.68亿吨),但开采成本大、难度高,新增生产能力也有限。铝粘土矿没有大的矿体,多以“窝状”分布,可开采储量仅有706万吨。
4、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经济发展包袱沉重。主要是软环境(信用建设)不佳、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建设环境欠帐(矿山垃圾、地表沉陷、地下水位下降等)较多、政府化解农村与城市信用社支付风险举债较重等。
以上问题导致*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二、*市经济转型须依托的基础和优势
(一)全市干群思想观念解放,发展经济的愿望迫切。
(二)地方工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市的地方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拥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一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占GDP的67%;二是产业种类较多,其中煤炭、耐材、造纸、建材、服装优势明显,食品、电力、电子、机械、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三是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形成了超化耐材、大隗造纸、曲梁服装等一些专业乡镇和特色经济群区;四是一些产业在全国或全省具有优势,2005年原煤产量占河南省11%,耐材产量占全国10.6%;机制纸及板
第三篇: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意见
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意见
2012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机遇,抓转型、促发展、做示范,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转型发展中还存在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当前,我市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关键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原经济区规划》和《****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进一步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总战略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坚持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总战略,突出抓开放、抓城镇化、抓改革创新、抓创造新优势四个重点,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城市转型、服务业转型、农业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深化改革、保障改善民生八项工作,加快推进“十大建设”,在坚持推动“三化”协调的同时促进“四化”同步,打造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经济转型示范市。
二、明确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主要目标
自我加压、加快转型、当好示范,通过三年努力,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综合竞争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1%、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400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9万吨以上,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以上,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以上,两化融合评测定级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30%,城镇化率达到53%,森林覆盖率达到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2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16%,人均公共预算支出达到5000元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1%。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0元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0万吨,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以上,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两化融合评测定级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50%,城镇化率达到60%,森林覆盖率达到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16%以上,人均公共预算支出达到5600元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着提升。
三、落实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主要任务
(一)工业转型方面,突出六大产业集群培育,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循环化工、铝深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为突破口,创新驱动、“两化”融合,加快重点项目和产业聚集区建设,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善、骨干企业壮大、支撑体系健全的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循环化工、生物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到2015年,六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60%。
1、加快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壮大工业整体实力
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强化链式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依托厦工机械、大江重工等企业,发展工程机械、矿用设备、造纸装备等特色产业链,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风神轮胎、瑞庆发动机、中原内配、中轴集团等企业,发展绿色轮胎、发动机、专用车等特色产业链,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昊华宇航、焦煤集团、多氟多、佰利联等企业,发展氯碱化工、氟化工、钛白粉及高档涂料等特色产业链,壮大现代循环化工产业集群;依托中铝中州分公司、万方铝业、广东兴发等企业,加快完善氧化铝-电解铝-高档铝型材及精密铝铸件等特色产业链,壮大铝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广济药业、辅仁药业、健康元等企业,发展核黄素、水针剂、头孢类抗生素等特色产业链,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卓立烫印、飞孟金刚石、华晶科技、光源晶电等企业,发展烫印材料、超硬材料、光电材料等特色产业链,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现代循环化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铝深加工、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均超过300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2、加快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升级支撑能力
抓住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机遇,每年谋划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大转型升级项目,以项目支撑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3年,重点实施40个重大转型升级项目,产业升级方面,实施瑞庆公司年产61万台发动机(二期)、中国兵装****装备产业园等十大项目;科技创新方面,实施多氟多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卓立烫印热升华成像技术等十大项目;高新技术方面,实施中轴集团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等十大项目;老城区企业搬迁方面,实施昊华宇航老厂区搬迁改造等十大项目。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能源建设,加快****电厂上大压小异地扩建工程、龙源电厂、****东区热电机组和城区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2013年,****电厂上大压小异地扩建工程完成投资15亿元,主厂房全面开工建设;龙源电厂完成主厂房建设,进行主设备安装;****东区热电机组实现正常投产发电;城区电网改造全面启动。到2015年,龙源电厂和****电厂两台机组实现正常投产发电。
3、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升产业承载力
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强力推进“十大建设”新区和产业集聚区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2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到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三个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就业人员突破20万人。各产业集聚区创建成省级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两个以上产业聚集区进入全省“十强十快”,****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新区创建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各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装备制造、现代化工产业,****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沁阳产业集聚区发展现代化工、铝精深加工产业,孟州产业集聚区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化工产业,武陟产业集聚区、博爱产业集聚区发展装备制造产业,修武产业集聚区、温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到2015年,特色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70%左右,沁阳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孟州产业集聚区、武陟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500亿元,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博爱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300亿元,温县产业集聚区、修武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200亿元。
4、强力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构建和完善创新主体、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五大自主创新体系,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群体。2013年,重点实施2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重点科技攻关专项,新增国家级研发中心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省级研发中心10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00家。到2015年,打造16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省院士工作站达到15家。
5、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提升信息化拉动力
加速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应用,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2013年,建成23家以上信息化示范企业。到2015年,重点行业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达到60%以上,建成50家以上信息化示范企业。
(二)城市转型方面,突出多中心、组合式、紧凑型、复合型理念,建设宜居宜业特大城市
以中心城市提升、城市组团壮大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产城互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向宜居宜业特大城市转型。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
6、强力实施中心城市三年大提升行动,提升城市承载辐射能力
提升老城区。推进路、水、电、气、暖、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把北部山区纳入城市规划范围,严格规划控制。完成棚户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推进四城区城乡一体化改造提升,完成城中村改造,提高城市化水平。
发展新城区。按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功能复合”要求,着力提升****新区产业聚集能力、综合承载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20%以上,成为****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的新引擎。高标准建设新河区域,打造融高端商务、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功能复合区。
建设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强力推进“十大建设”铁路和公路建设,抓好郑焦城际铁路、环城快速通道、迎宾路南延和****黄河大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农村公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南太行绕城高速公路,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3年,开工建设迎宾路南延及****黄河大桥项目,完成月山站更名****西站并启动升级改造。2014年,郑焦城际铁路运行。2015年,武陟至云台山高速公路力争通车。
7、加快发展城市组团,积极推进中心镇建设
围绕中心城区,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交通网络,加快各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产业链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优先实现焦修博武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其他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按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推动县城老城区集中连片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启动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行动计划,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
8、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打造新型城镇化新亮点
按照“四规合一”和“三个集中”原则,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优先推动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不适宜居住的偏远山区村庄新型社区建设。2013年,加快推进68个已开工社区建设进度,力争20个社区达到入住条件,再开工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到2015年,40个社区达到入住条件。
(三)服务业转型方面,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
把服务业提升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两区”建设为载体,以加快文化旅游业融合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突破口,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
9、加快“两区”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
加快商务中心区和10个特色商业区建设,大力培育商务服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业态。高水平编制实施“两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两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高端服务业入驻“两区”奠定良好基础;大力开展“两区”专题招商,吸引一批金融商务、信息服务的行业龙头和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入驻,把“两区”建成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城区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发展服务中心和城市形象新亮点。
10、实施文化旅游业转型提升工程,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深度挖掘功夫文化、怀药文化、名人文化、怀商文化、煤矿文化、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确立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景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档次,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
发展旅游新业态。持续扩大“太极故里、山水****”两大品牌影响力辐射力,积极开发都市休憩、农业体验、工业观光、太极养生、怀药保健等旅游新业态,推动山水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文化体验游、保健养生游转变,打造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全国知名养生基地。
延长旅游产业链。加快十大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和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建设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实现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推进旅游标准化。加大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和旅游标准推广力度,做好国家级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智慧旅游。
11、壮大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快焦西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培育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到2015年,培育15家以上AAA级物流企业,培育2家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农产品保鲜中心,建成焦西物流园区,打造现代物流中心。
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将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剥离,成立独立核算企业或委托专业机构经营。
(四)农业转型方面,突出优质高效绿色安全,大力发展新型现代农业
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为突破口,以八个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12、加大投入和科技创新,保持粮食高产领先地位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步伐,2013年新增40万亩永久性标准粮田,2015年建成100万亩永久性标准粮田,粮食单产达到1150公斤,继续走在中原经济区和全国前列。发挥全国首家市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优势,大力实施农机装备提升行动,2015年全面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
以“温麦系列”、“平安系列”为重点,扩大小麦良种种植面积。到2015年,小麦良种总产量达到5亿公斤、外调率达到96%,建成辐射周边十余个省的全国重要小麦良种繁育集散基地。
13、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
高标准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市新型农业现代科技园区等八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突出抓好****台湾农民创业园,通过三年努力,将其建成大陆与台湾合作交流基地、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基地、新型农村社区示范基地、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4、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发展
壮大面品、怀药、乳品、肉品、玉米、果蔬、调味品、饮品、林产品九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打造中国中草药种植基地和药材保健品基地。2013年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以上。
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2013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万亩;2015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0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面积60%。
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2013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500家以上、覆盖率达到38%;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000家以上、覆盖率达到50%以上。
15、加强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绿色安全
以蔬菜、水果、四大怀药、水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种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打造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强化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加强农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土壤整治,保障食品绿色安全。
(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突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转型发展全过程,以城市水系和生态网络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到2015年,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主要河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达标率超过省定目标,使****的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
16、建设城市水系,提升生态质量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城市水系建设,2013年全面完成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加快推进新河区域综合治理,开工建设大沙河带状湿地景观、影视湖水库,开工建设东湖水库、龙寺水库和圆融水库,完成幸福河引水工程,灵泉湖形成水面1000亩。到2015年,初步建成城市水系,打造泛舟河上、人水相依的宜居之城,碧波荡漾、河清水秀的中原明珠和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新****。
17、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全力实施林业生态网络建设,打造北部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南水北调河道两岸景观绿化带、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及城区公园绿地、各类带状湿地景观等,形成“一区两带三网多点”绿色生态网络体系,打造国家森林城市。
18、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环境污染突出问题
加大力度推进北部山区生态治理恢复和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整治,实施扬尘、油烟、噪声、尾气污染综合治理,开展pM2.5监测,强化水、大气、重金属、土壤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下大力气解决事关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19、推进节能减排,建设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公共领域节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2013年,完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1%的目标。到2015年,完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的目标。
培育有色冶炼废渣、煤炭和火电废物、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废旧轮胎五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壮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2013年,利用工业固废突破810万吨。到2015年,利用工业固废达到1700万吨,建成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六)对外开放方面,突出区域互动和高端招商,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应对复杂局面和破解各种制约的综合性战略举措,以深化央企战略合作、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201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5.7亿美元。到2015年,全市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130亿美元,使用外来资金达到31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7亿美元。
20、推动区域合作,促进融合发展
依托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强化中原经济区城市间战略合作。紧紧抓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新机遇,推动城市框架向南延伸,促进与郑州都市区对接,加快与郑州融合发展。对接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与晋东南在能源、旅游、物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合作发展。
21、实施高端招商,拓展开放领域
紧盯央企和世界、国内500强企业,深化战略合作;瞄准德国、日本、韩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突出装备制造业招商,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更加重视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开放,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22、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海关及综合保税区建设,依托****海关监管场所及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内陆无水港”,打造综合保税区、“内陆无水港”互联互通的区港联动体系。2013年,建成****海关监管场所,****海关开关运行。到2015年,建成综合保税区和“内陆无水港”。
(七)深化改革方面,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转型发展动力
以行政事业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先行先试力度,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原经济区改革创新先行区。
23、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
加快行政事业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激发事业单位发展活力;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率先实现行政部门与社会中介机构完全脱钩。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两级财政体制,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公共财政民生投入力度,创建全国地方公共财政改革示范市。
深化投融资、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五大投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扩大融资规模。积极引进外资银行,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建设,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发展直接融资,引导创业投资,培育规范风险投资,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市级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能力。
24、推进机制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建立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农民宅基地确权发证,建立转移农民承包地、宅基地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增强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建设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创新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作价(出资)入股、出租等流转制度,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妥推进人地挂钩试点,探索结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启动人才服务产业园项目建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各类人才,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八)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幸福程度
以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持续做好民生工作,每年办好一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让老百姓更多更好地享受转型发展成果。
25、统筹城乡就业,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统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26、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职教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建国家职业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进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市建设,加快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实施中小学提升工程,完成农村中小学优化改造项目,实现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全覆盖,逐步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强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暨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数字社区、市民一卡通、食品溯源、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系统、云数据(资源)中心等信息化惠民工程,打造“无线城市”和“智慧****”,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27、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全市统一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推进社会保险制度的有序衔接和转移接续。到2015年,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同等缴费标准、享受同等待遇。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健全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机制。持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28、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
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打造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认真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健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等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建设平安****。
四、强化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经济转型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综合协调、政策研究、沟通对接、督导考核等日常工作。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其研究对接政策、战略咨询和决策参考作用。
(二)坚持务实重干。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有关政策文件,深入研究转型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转型发展的新知识、新本领,进一步增强推动转型发展的能力。要切实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真正把精力用在推进转型、造福百姓上。要勇于负责,勇于担当,遇到矛盾不回避,碰到问题不推脱,敢于触及矛盾,善于解决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把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各项工作推进好、落实好。
(三)提升工作标准。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和本部门实际,变“要我转”为“我要转”,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对照先进找差距,加压驱动、拉高标杆,争创一流、打造亮点。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主要指标要争先进位,确保完成;转型发展中需要大胆探索、率先实现的改革创新目标,要探索路子,争当样板;对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11个重大产业基地和重要平台、23个重大项目和《****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的示范、试点和基地创建工作,坚决完成,力争提前实现。
(四)突出项目带动。在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涉及的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转型升级项目,以项目突破带动转型跨越。更加注重谋划项目,围绕转型发展,积极谋划大项目、新项目和好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更加注重项目招商,主动对接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大力引进项目。更加注重项目推进,科学推进、高效推进,力争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更加注重项目服务,创优环境、创新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好项目建设中办证、用地、融资、施工环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五)强化责任分工。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实施。对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实行领导分包责任制和“七个一”工作法,即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本台账、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观摩、一年一考核。
(六)积极争取支持。充分发挥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全国老工业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转型发展工作联系点等优势,认真研究吃透政策,加强对上汇报沟通,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重大产业布局和项目入驻。认真落实与29个省直部门、金融机构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和厅市会商机制,确保各项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七)营造转型氛围。充分运用报纸、广电、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对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重大意义、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重大建设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了解转型、关注转型、支持转型、投身转型的浓厚氛围。加大对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先进典型、亮点样板的宣传力度,示范引导,鼓励先进,激励后进。
(八)严格考核奖惩。把转型发展的成效作为考核部门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完善转型指标评价和考核办法,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部门评先和干部使用挂钩。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大督导督查力度,每月通报一次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进展情况。严格奖优罚劣,对于转型发展快、转型成效显着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给予重奖,主要领导干部优先推荐提拔重用;对于未完成转型发展目标任务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取消评先资格,在全市通报批评。
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制定本地、本部门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细化转型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切实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确保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第四篇:经济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②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③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o 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②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
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②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
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③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
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④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
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①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②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
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o
第五篇:*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分析
编者按:今年7月,市发改委按照省、郑州市工作安排,组织精兵强将完成了大型综合调研报告——《大潮奔涌看*》。报告第七章总结了近年来我市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的经验,现摘编部分精华内容,以供参考。
*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探索
近年来,*市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工作。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概括起来有:创造了“七种特色化发展模式”、实施了“四个工程”、开展“一个试点”,简称“741”经验。
一、七种特色化发展模式
(一)“2+X”型,即二产舞龙头、牵引全局模式
发展公式是“2→3→1”或“2+3+1”型,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是工业舞龙头,商业强龙身,农业摆龙尾的龙型经济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市从煤炭开发起步,带动了其他工业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了煤炭、耐材、造纸、建材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发展,特别是带动了市区和乡镇商业的发展,其中新城区20多年来累计投资近百亿元,完善了城市功能,使城市商业繁华,初具规模。到2005年底,三次产业比例为3.4:67.3:29.3,二产带三产、促一产的龙型经济格局稳步发展。进入新世纪,第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开始反哺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二)“2-X”型,即退出二产、优化组合模式
[找文章到文秘资源-/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是“2-2+2”型,即“退二进二”,退出第二产业的原行业,转型发展第二产业的其他工业。例如,*市昌源集团公司原来从事煤矿、电力行业,看到煤炭资源整合、煤矿资源枯竭、企业发展受阻现状后,2006年决定投资新上一个年产10万吨新闻纸的项目;2002年,原*市米村二矿斥资1000万建成新发纺织厂,已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近两年,还有一批煤矿抽出资金,转上耐火材料项目,掀起了上耐材项目热潮,推动了我市作为全省新材料基地建设。二是“2-2+1”,即“退二进一”,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一产业。一些从事煤炭、耐材、造纸、建材的企业主用工业的积累下乡、回乡或就地发展农业、林果业。例如,牛店镇李湾村以8个煤矿强村富民,有了可观的效益后,从煤矿收益中拿钱投资农业,组织农民外出学习取经,发展大棚蔬菜50亩、银花800亩,栽植桐树、杨树800亩,取得良好成效,对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城关镇办煤矿发家的企业家王东升于2002年在我市米村镇斥资200万元,建成占地200亩的杨岗“新农村科技示范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区。锦华煤矿在牛店镇承包300亩旱岗薄地,投资200万元,栽植冬枣2万多棵,建成我市第一林果基地。许多靠工业富起来的企业家为家乡修路架桥,建设学校,捐助公益,打机井,开良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效益提高。三是“2-2+3”型,即“退二进三”。近年来,一部分靠工业发家的企业转产到第三产业。例如,2004年,*市垄鑫煤矿斥资1.6亿元,在市区建成四星级承誉德大酒店;*市锦华煤矿斥资300多万在我市黄帝宫旅游区建成一座集餐饮、住宿、游乐、休闲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度假村等等。
(三)“2×X”型,即二产积聚、产业膨胀模式
我市通过一次创业、二次创业的积累,逐步形成部分产业积聚优势和特色工业区。例如,超化镇发展成为中国第一耐材专业镇,大隗镇成为中国造纸专业镇,四大支柱产业向六大支柱产业膨胀,不但有数量扩张,也有质量上的提高,今后还会按乘数的方式快速发展,实施“2365”工程,即二个主导产业、三个特色产业、六个新兴产业、五个先进产业基地。
(四)“2÷X”型,即二产专业化、分解园区支撑模式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第二产业不但在规模上扩张,还要向专业化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办事处的共有16个工业园区,以园区为支撑。例如,列入省重点园区的曲梁服装产业园发展迅速,现已入驻企业18家;大隗造纸工业园区、超化镇耐火材料工业园区已分别入驻企业39家和80家,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和20亿元;来集镇王家沃石雕专业园区、五里店铸造业工业园区、米村镇镇区大道工业园区、牛店、岳村镇的煤炭工业园区、刘寨盛润工业园区等都各具特色,初具规模,发挥效益,努力做到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形成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我市以此为支撑,初步走出一条市(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园区化的新“四化”路子。
(五)“1+1”型,即煤炭带头、力促非煤产业发展模式
从2004年起,我市要求50个重点煤矿中的每个矿必须创办一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非煤项目,大力推进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型。经过两年努力,取得很大成效。
(六)“2+2”型,即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大市场模式
一是利用市外资源发展了来料加工型企业,如部分耐火材料、服装、机械、药品等项目。二是部分企业走出*到外省去开矿、办厂,赚回的钱用于发展在我市境内的工业、商业等,均取得成效。
(七)“3+3”型,即拉大城市框架,发展第三产业模式
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