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转型成果如何分享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是国情的呼唤、中央的部署、时代的使命。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远去,二次探底的警钟仍在敲响;土地、资源、环境等优势流失,传统的发展动力正在减弱;工资要集体协商,要尊严生活、体面劳动的呼声愈加清晰有力。在这三重倒逼之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退路,惟有转型。然而转向哪?怎么转?谁来转?这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求解。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地。这里最早感受到转型的压力和阵痛,也最先开始转型的思考和探索。前不久,半月谈编辑部举办了“长三角发展转型论坛”,来自长三角的新华社资深记者和地方领导会聚一堂,大家共同就发展转型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碰撞。与会的记者长期深入一线采访,地方领导是转型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他们的所见所闻,记录了转型中的探索与变革;他们的所思所想,求解着转型中的疑难和困惑。
长三角所取得的成绩,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光辉注脚。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长三角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同样是今日中国所承受转型压力的缩影。压力来自三个“倒逼”:
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倒逼。美国及欧洲经济正在经历着“再工业化”旅程,这无疑给中国制造平添了更大的压力,现实正逼迫我们再次寻觅自己的出路;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红利逐步流失的倒逼。我们在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等基本要素上的优势正渐渐弱化,高端的技术、人才等要素供给却还远远无法满足今天发展的需求;
社会公平诉求、民生权利保障的倒逼。新生代农民工大批涌入城市,他们正在崛起为中国新城市化过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自己的需求。
问题当然不会自己解决,我们如何破解困局,如何疏导、转化压力,使之成为下一步转型发展的动力?压力来源有三,我们也该针对压力来源直面问题,以之作为我们破解转型难题的导向。
产业转型,抓大扶小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曾说过:中小企业是万善之源。
根据他对东亚、欧洲、北美等地区一些国家的调查研究,凡是拥有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的地方,相对来说社会比较稳定,矛盾比较少,贫富差距也会比较小。
以往我们在谈转型升级的时候,往往会对大型企业投入更多的关注。这是一个常规的逻辑,大型企业体现着国家在这一个领域之内的竞争力。大型企业的转型固然是我们要着力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方向,然而在“长三角发展转型论坛”上,却有不少与会者纷纷对中小企业在转型期的独特作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本次论坛上,新华社浙江分社常务副总编辑沈锡权就表示,转型不要走入误区,不要轻易对那些小企业、占GDP很小的部分加以否定,转型升级并不等于只发展大企业。我们调研过程中发现,所有垄断企业、大企业比较多的地方,并不是普遍的民众收入高的地方。
如果从民众得到更多社会财富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应该尊重那些中小企业。一个良性的社会要鼓励更多的民众去当法人,去成为财产的所有者。我们当然需要有大企业、有核心竞争力、有品牌的企业。但是我们当前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国际竞争力的问题,还有社会公平问题,还有贫富分化的问题,这些也是我们发展转型的核心问题。所以我说,发展转型更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此前,上海交通大学潘英丽曾撰文表示,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背后的逻辑在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内部消费市场的拓展;而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和收入水平的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从标准化产品转向具有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物品,转向对个性化和人性化要求极高的消费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生产体系从大规模、标准化、低水平的生产体系转向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大生产与小制作并存的复杂生产体系转换。在生产体系发展演化过程中,中小企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细胞,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内在趋势,现行的社会经济政策和政治经济体制需要作出重大的变革。
此外,民建中央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顾晓敏也曾指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主要依靠外需拉动的经济受到了制约,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经济需要转型,需要以内需拉动中国的经济。而要实现从外需拉动到内需拉动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中国要以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消费这驾马车,要使消费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基于人口统计趋势和收入水平的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从标准化的物质产品转向具有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物品,转向对个性化和人性化要求极高的消费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生产体系从大规模、标准化、低水平的生产体系转向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大生产与小制作并存的复杂生产体系转换。在生产体系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小企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细胞,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传统与新兴并举,发展与富民互动
在论坛上,浙江省嘉善县委书记张明超曾介绍到,以嘉善为例,目前正面临着如何处理“存量与增量”关系的问题。
他表示,二者都需要得到积极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强县的经济,那是需要高端的产业,需要高品位、高层次的企业;另一部分是富民的经济,尽管它的产业层次低一点,企业规模小一点,但当地民众的参与性好,对中产阶级的培育,对增收致富作用十分明显。
当然,富民的经济有它的底线,就是不污染环境,不带来安全隐患,不形成高能耗,只要这些底线守住了,就应该鼓励它发展。比如农业,它占GDP的比重最小,但含金量最高,它的收益百分之八九十是进入老百姓的腰包。这样的产业还要去提升它。诚然,转型期对新兴产业的关注往往成为关注的焦点。然而,不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优势资源而盲目“冲”新兴产业,搞产业改革“运动”却往往得不偿失。而传统行业一直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引擎,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产业仍然将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
传统行业中的很多类型还可以极大地提升普通百姓的“参与度”,成为解决劳动力就业、共享发展成果的有利因素。嘉善县西塘镇就是一个民众参与、共同致富的好典型。
浙江省嘉善县委宣传部部长梁晓英在论坛上介绍到,西塘以“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而著称,是长江流域东部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古镇。2009年,西塘古镇共接待游客198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更是突破了2.5亿元大关。纷至沓来的游客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景区管理部门的引导下,居民们按照旅游区功能划分,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手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对外销售;另一方面,一些地段优越、环境幽雅的民居根据游客的需要开设了茶坊、酒肆等具有当地风情的休闲场所,而更多的居民则将自己的祖屋稍加整理,以民居客栈的形式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目前,西塘仍有7000多名原住居民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走进西塘,你可以看到他们像平常人家一样洗衣、做饭,所以西塘也叫“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这种特色,与我们的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不无关系。
着力解决劳资矛盾,改善社会公平状况
近年来,对劳动报酬、劳动待遇的新诉求成为国内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是中国劳动者群体维护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这股趋势也将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中国劳资关系的走向。
在论坛上,新华社浙江分社政文采访室主任裘立华表示,经济发展的成果应该让更多人分享。我们看到,当前农民工待遇仍然偏低,他们的医疗、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仍没有得到较好解决,他们的流动性很大,不能真正成为技术工人,严重影响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所以,农民工的问题本身也成为发展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沈锡权也表示,最近,各地罢工事件不少,劳资矛盾突出,归根结底,是工人要争取更高的劳动报酬和更好的劳动待遇,是要争取体面劳动、尊严生活的权利,符合中央的一贯精
神。我认为,根据各国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办法,就是发挥工会的作用。如何真正从制度上、组织上保障,使工会的位置坐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来是劳资双方自己的事情,政府非要直接参与,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引火烧身。
在《工资条例》即将颁布的大背景之下,对于工会进行协调参与的工资协商正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在可预见的未来,工会将会进一步被推上了劳资关系的“前台”,怎样更好地代表劳动者?如何增强工人群体在劳资双方博弈中的能力?将成为工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从去年年末的“用工荒”到今年南方一些企业的停工、罢工**。中国制造的现实承载者——中国工人,特别是新一代中国工人阶层,他们对劳动报酬、劳动待遇、个人权利地位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他们父辈的全新要求。这是转型期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更是回答中国经济转型难题的必要条件。
转型时代,千头万绪。怎样在纷繁复杂的转型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我们唯有秉持心中的信念,那信念又是什么?是我们应该坚持的转型期价值取向。
半月谈杂志社副总编辑张正宪指出:转型要有一个价值取向。他以印度为例谈到:印度目前也在讲自主创新,但印度的创新强调为穷人服务,他的手机,有十几欧元的,他的电冰箱,有50欧元的,他的汽车,有1500欧元的,这都是印度的发明。我们的创新,往往是为富人而创新,往往和高价、奢侈相联系,这是个何等美妙的错误啊!
我们的转型,要为谁而转?在今天,应该更多地强调民生进步,强调体面劳动,强调尊严生活,强调公平社会。我们的转型不能背离这个价值目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方式的转变问题。
无论转型时期的前路有多少荆棘,多少岔路天险,为最广大的人民能够体面、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这份信念应该是始终引领我们的一面旗帜。因为这才是一切转型升级,一切改革探索的最终目的。我们说倒逼所引出的导向,也全部由这同一个目标所指引:为改善民生,为实现社会公平。这面奔跑的旗帜将在转型时代时刻指引我们,直到寻得那条发光的出路。
第二篇:经济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②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③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o 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②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
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②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
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③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
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④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
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①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②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
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o
第三篇:经济网点转型
根植六种文化
铸造精品网点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XXXXXXXX着力在统筹兼顾中夯实学的基础,在解决问题中抓牢做的关键,XXXX把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作为党员“必修课”,注重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原原本本读与深入讨论学、学习先进典型与汲取反面教训、学习党规党纪与“六种文化”、坚持问题导向与边学边改“五结合”,汲取精神营养,打牢信念之基。
为认真贯彻全市XXXX2016年工作会议精神,我行深入开展推进XXXX六种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我行广大干部员工通过对“六种文化”的学习,深刻领会经营、价值、精神、制度、创新、团队的企业文化精髓,这必将成为我们每一位员工的价值遵循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作为一名网点工作人员,我和我的同事也意识到,在XXXX网点转型的道路上,我们真真切切要把“六种文化”融入其中,贯穿到科学管理中,渗透到从严治行中,以企业文化凝聚士气,以企业文化提振精神,以企业文化引领发展,提升“软实力”。而作为XXXX门面的数千家基层网点,实现转型是XXXX为谱写一流商业银行建设新篇章持续注入的新能量新动力,是XXXX腾飞的翅膀。以下是我结合营业室实际,对网点转型的必要性和在XXXX“六种文化”引领下,打造精品网点战略目标的一些思考。
为了顺应发展,我行开始了股份制改革,对发展战略、客户战略、服务战略、产品战略进行转型,从而带来了XXXX销售渠道的功能型转型,即网点的转型,其关系到我行服务价值的大小、与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网点改造是我行进入市场与客户面对面提供服务的触角,是银行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渠道。XXXX的网点经历了从规模布局到集约经营的收缩调整过程,进入了网点调整、走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个网点产能的阶段。网点改革成为我行发展的重要环节,我行的网点转型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这次转型不是形式上的转型,而是全方位的、软硬件俱到的转变,做好顾客的分流,提高工作效率,使顾客可以享受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去长时间排队等候的烦恼。我行也在加强员工的业务技能的培训与提高,要求员工的业务熟练、服务规范,业务分工化、合理化。
在网点转型之前,我行网点在经营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低价值客户排挤高价值客户。对银行服务不满的客户90%以上都是因为办理等候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有不少客户反映,在繁忙时,办理业务的平均等候时间都要超过30分钟。由于我县是水果大县,在收获季节果农会大量存取现金,绝大部分是低端客户,其占用了大量资源,优质大客户被排挤,高端客户逐步流失,网点效益增长乏力。网点业务流程普遍以线条管理,高现金的授权业务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也延长了客户的等候时间,导致不能给客户提供现代化、人性化的服务体验。影响了优质客户的忠诚度,也引起了员工的较多抱怨,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二)网点员工的主动营销意识不强。作为和客户直接接触的一线柜员,在识别客户、营销产品的方面往往具有很大优势,柜员是否能善于识别高价值客户,是否能挖掘理财客户的需求,对网点业务水平的意义重大。由于柜台业务压力大,大部分柜员还是以会计核算为首要任务,主动营销意识不强,加之柜面业务复杂繁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柜员主动营销的积极性。
(三)网点员工之间分工不明确,责任心不强,出现推脱客户的现象。当有些疑难复杂非现金业务出现时,由于大堂没有及时疏导,就出现高柜推低柜,低柜推高柜的情况。很多客户因为对我们制度的不理解,排队时间过长,很容易出现投诉情况。久而久之,客户会对XXXX的服务出现很多负面感触,也可能导致很多客户群的流失。主要原因是网点员工责任心不强,对客户引导不到位。
(四)不能积极主动引导客户使用机器设备。我行在推行网点转型之初,配备大量先进设备,好多复杂业务可以使用机器办理,这样大大提升网点业务效率,但我们引导员没能对客户仔细讲解机器用途和功能,导致许多客户依然不会使用,不敢使用。许多业务依然停滞不前,工作效率原地踏步。
在我国经济形势的新常态下,省分行顺应发展,主动开展网点转型,倡导培育和根植“六种文化”来引领XXXX发展,逐步深化改革,加速推进网点转型建设;大量投入超级柜台,配置更多ATM自助设备;内外机构调整,使网点销售拓展更加贴近客户需求;网点人员配置更加合理,网点业务流程更加高效便捷。根植“六种文化”,我们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诚信立业、绩效卓越、服务社会、成果共享。网点转型必然会使有些员工出现思想上的波动,网点负责人要建立合理的计价分配标准,营销奖励机制。员工自身必须克服心中的“懒”和工作行为上的“赖”。我们依然要牢记XXXX的使命,面向“三农”、服务城乡、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只有我们通过的努力,才能共创价值,XXXX也必将履行它的使命“回报股东,成就员工”。
(二)忠诚担当、迎难而上、求真实干、敬业奉献。我们本身就是服务行业,业务目标就是服务大众,网点转型的关键就是要把网点从产品中心转向客户中心,服务中心。客户资源是网点经营管理的根本,要有效维护客户关系,在实施客户细分的基础上,我们每位员工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要定期通过客户系统进行短信营销,电话营销。要不断丰富客户持有XXXX产品的种类数。不断提高客户在XXXX的钱包份额。加大对个人网银、贷记卡、基金等产品的推广力度。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不怕烦,不怕累,要紧跟我行对产品的更新,努力学习掌握产品的用途和操作实际,为客户耐心解释,努力营销。推动网点以产品为纽带、切入对目标客户的拓展维护,循环往复,持续提升网点作为基本经营渠道的作用,并使之逐步变成银行零售业务超市。
(三)内心认同、自律遵守、令行禁止、从严治行。中国XXXX一直强调依法经营、从严治行。这既是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政治任务,更是推进改革创新、推行网点转型、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主动选择。而营业网点是XXXX风险防控的第一道关口,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案件分析,造成社会反感和舆论发酵的银行案件往往于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不良的操作习惯相关。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是加强对“人”的管理。严于治行,就是要把强化党委领导、优化预防机制和提升员工素质紧密的集合起来,实现员工“要我守法”向“我要守发”转变,坚持“一把手讲合规”和“合规从高层做起”逐级身体力行,起到示范效应。而加强内控监管,防范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是推动营业机构规范运营,维护消费者和银行自身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网点转型的基本保障。网点、会计主管部门、风险监控部门,要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有机配合、无缝对接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同时柜员要加强学习培训,推行上级行对柜员“三基本”的学习要求。通过持续推进临柜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营业机构实现“铁账、铁款、铁规章”的管理要求。
(四)和谐信任、包容理解、精诚合作、戮力同心。网点文化是网点转型的“灵魂”,是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我行营业网点应建立明星员工评选机制,通过评选服务明星、营销明星,建立营销业绩排行榜,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营造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通过网点图腾的设计,网点之歌的演绎,培养员工的家园意识。定期组织员工拓展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培养员工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育遵循规律、稳健行远、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经营文化是我行的发展之基。而网点转型是体现我行勇立潮头、永不止步、开拓进取,引领实践的发展之源。作为一名XXXX人,我们心里应该种下“六种文化”之根,着力把握转型发展的重点,从自身做起,牢记使命,为打造精品网点而奋斗,为了XXXX更好的明天而奋斗。
第四篇:加快经济转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形成历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危机后的新发展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五个坚持”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促进节能减排
(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投资、出口、消费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收入分配关系亟待理顺,等等。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从国际上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它不仅导致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而且也带来了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过去那种亚洲生产、欧美消费、资源大国提供资源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包括贸易未来将进入增速减缓的时期,围绕着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剧烈,同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发达国家过度消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长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承担起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可能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低速增长,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将受到制约;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国家间贸易关系的调整,将使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国际产业、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和能源资源的获取,粮食供求形势和金融体制的变化调整,也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各国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都在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为未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准备。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推出绿色新政、再工业化等战略,力图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扩大优势、抢占制高点。在这一新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尽快适应世情变化,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就很难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冲击,就很难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的状况,就很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扩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基础,除此以外,至少还应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结构的改善、环境的治理和美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等,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外,还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涵更广,要求更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必将引起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过去,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重增长、轻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二是发展的成果没有很好地惠及民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上述不合理发展方式的冲击。进入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意图,更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面临很多的转型,包括从总量到结构、从投资到消费、从二元到一元、从开放到全球、从增长到发展等等。能否成功转型,既关系到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又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日本内阁于2011年2月14上午公布了2010年日本名义GDP总值。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日本去年10-12月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1%,总计为54742亿美元。日媒报道说,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抵不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GDP低于中国2011年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已经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位次的提高使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更牢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我们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比较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排序在100位以后。这是中国的现实,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个现实。事实上,GDP只是总体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如果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如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展阶段人均GDP来看,中日差距很大。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看到百姓生活水平仍待提高,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漫长。“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
发展是第一要务。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将要在“世界第二”这样一个起点上往前走。人均GDP将超过3900美元甚至突破4000美元,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在世界第99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更是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从“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各方面的情况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具备较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与社会、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等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行为、社会利益格局和大众诉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都对现有的增长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从国际上看,能够达到中等收入的国家不少,但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却不多,根源就在于不平衡、不协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在于发展的模式没有根据世情、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转变,最终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要在这一重要时期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未雨绸缪,切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化解矛盾,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大力提升管理水平,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的是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主要是因为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和人才不足;管理方式粗放,主要是决策机制不灵、内控机制不严、组织管理不精细。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8年单位研究开发经费产出的发明专利仅为韩国的1/5。创新效率不高使得我国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比如,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不利于缓解就业矛盾。要根本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市场体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这一基础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五年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比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使得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进一步释放等等。但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中,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不利的因素集中表现在,就是我们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个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了、加剧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几个方面失调,包括我们需求结构过多地依赖出口、依赖投资,我们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是比较低的,你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制的活力,应该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是相对来说,我们更多还是依靠物质投入,这个也应该转变。第三个就是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能源资源消费也大量增加。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分别达到8.7亿吨、5.67亿吨、2600万吨和16亿吨,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资源进口越来越多,2009年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进口依存
度都超过了50%。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总体较差、人均拥有资源量偏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正在逐步提高,能源资源供应风险明显增加。如果说一些短缺资源可以通过进口解决,而生态环境是无法直接进口的。当前,很多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一些地区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再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路子走下去,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社会事业较快发展,民生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实际增长了47%和3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青山绿水没有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偏低,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投入不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仍较突出,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破解这些难题,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努力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五篇: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突破;下更大力气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沿海开发开放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条件,统筹推进苏北振兴、苏南提升和苏中崛起,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是江苏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第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阶段,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型经济升级,着力建设“三个高地”:就是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加快实现“三个提升”:就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
首先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一是新能源产业。围绕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和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
三是新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
四是环保产业。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环保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环保基地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新传感网产业。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产业基地。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其次,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技服务“四大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更多的“江苏制造”变为“江苏创造”。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最后,要突出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大规模培训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另外,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既是江苏的重要特点,也为我们转型升级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处理好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立足当前保增长与着眼长远促转型的关系,企业主动、市场驱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