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经济转型的经验
同样来看德国,德国是非常成功的,他在经济转型过程当中,原来的德国马克不停升值,但是德国的工业竞争力一直保持,所以德国在几年前还是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到目前为止它的中工业产品还是远要比中国要强,比日本也强。在汇率升值过程当中,怎么能用升值来强化你的生产竞争力,而不是削弱工业的竞争力,德国做的比日本好。另外就是整个转型,我想德国和中国中东部地区的情况比较接近,都是人多地少,人多地少之后怎么让大家的生活改善,所以你看德国社会相对是非常稳定的。
另外一块就是德国的环保也非常先进,而且到了现在为止,德国很多重要的公共设施,还有可能是太阳能,用的是其他可再生能源,中国的很多技术还是从德国那边去引进的。我想这些东西我们未来都需要向德国进行学习,德国也从中国的发展当中获得了很大的好处,你看大众在80年代就进来了了,现在在中国可以说赚的盘满钵满。
姜声扬:还有奥迪。
朱文晖:奥迪也是,现在做的最好的可能是奔驰和宝马。
姜声扬:还是德国。
朱文晖:还是德国货,卖得非常好,大家也信他,日本的企业就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德之间无论从微观的企业合作,居民的交往到宏观的经济管理模式,社会的建设或者说是社会的和谐管理这种东西,还有我们以前学他的税制,中国的增值税主要是从德国那边学回来了,这一系列东西都决定了中德双方会在未来进一步的拓展合作的领域。
但是我自己觉得比较遗憾的就是,中国比较缺乏学德语的人才,中国从最高层,对德国的经验和德国的模式研究的不够,但是我想光是总理之间的互访还是不够的,还得拨出更多相应的资源,把这种好的情况继续推进下去,比如说我们去德国学习,能够像去美国学习,那么频繁,那么主动,我想这对中德双方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第二篇:德国纺织业的产业转型经验及启示
德国纺织业的产业转型经验及启示
德国纺织业经过几十年的调整,靠技术创新走上增长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德国的纺织产业转型以及达到的效果给中国的纺织产业转型带来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理回顾
(一)工业化理论。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以区分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
德国产业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n)在1931年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以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获得的一般趋势为依据,把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美国学者钱纳里(Chereny),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将工业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目前通行划分方法: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1. 工业化初期阶段:
(1)国民经济中工业产值比重逐渐超过农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2)工业发展中以轻工业为主体,重工业发展初级化,属于轻工业结构阶段;(3)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4)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工业化中期阶段:
(1)工业结构表现为发展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工业为中心,高加工工业有一定发展,属于重化工业结构阶段;
(2)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中第一产业比重日趋缩小,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3)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3、工业化后期阶段:
(1)工业结构中以高加工业为主,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很高,技术呈现集约化特征;(2)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第一、二产业比重均有下降;#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提高。
(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所谓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三次产业之间和每次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是产业结构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工业化理论有其内部紧密的联系。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1986),优化产业结构是工业化中后期加快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与国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技术人才不断增加,投入到技术密集型工业中资本的不断增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提升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应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的重要内容。
二、德国纺织业转型历程
德国纺织业是在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然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落后。而且很快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直到19 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才大规模的展开,在这个时期,纺织工业作为德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部门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的工厂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19世纪90年代,德国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而那时德国就注意到应该着力加强培训、研发和技术纺织,使德国纺织工业向高技术转化,避开传统纺织的竞争。目前德国纺织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特点是使用最少的劳动力实现最大的产值。
从整体上看。目前德国纺织企业共有1100家,拥有10万名员工,年营业额达到230亿欧元;服装企业500家,5万名员工。并且大多数德国纺织企业是中小企业。德国纺织业的主要产品为丝、棉、化纤和毛线及面料、工业用无纺布、家纺产品和最新发展的多功能纺织品等。德国产业用纺织占纺织品总量的比重已超过40%,已占领了产业用纺织品新技术的制高点。德国纺织业在环境和医疗纺织品领域也保持着领先地位。
从产品结构上看。2002 年,技术纺织已经占到德国整个纺织业产值规模的32-40% , 而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是5~8%。2002 年德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销售额239亿欧元,生产额147 亿欧元。尽管德国纺织业在诸如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等大规模生产商品领域难以重新赢得市场份额,但在高科技织物领域,德国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他们通过业务调整和加强研发,已经成为防火服材料、飞机和轮船制造业所需的材料、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材料以及防辐射材料等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的领头羊。对于科技投入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德国一些企业能达到5~7%,而且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中国企业这一数字只有不到0.5%。而且由于德国纺织业占领了空缺市场,因此它没有受到亚洲纺织品的冲击。相反,亚洲国家已经成为德国高科技纺织品的重要消费者。
德国纺织业是如何如此快速的发展并走上这条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和德国的产业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
1、重视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增强劳动力的适应能力。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德国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十分重视,尤其是对劳动者的素质。德国对劳动者组织就业培训;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培训相当的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对人才培养,培训的投资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2、信息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德国比较重视企业的信息网络,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从而实现商业
化,信息化。而且1ERP软件成熟度高,包含完整的管理思想,功能齐全、标准化程度高、像SAP、ORACLE、INTENTLA 等在世界上拥有较大的用户群。
3.品牌。品牌文化是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德国纺织业重视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得到的回报不仅仅是市场份额与商业利润,更主要的还有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社会心理的自然诉求。
4.扶持行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德国政府采用竞争与保护的双重政策。通过国际自由贸易,低廉的纺织商品从国外企业向国内转移< 同时通过欧盟的纺织贸易协定对当地纺织工业进行保护,尤其注重保护高端纺织品及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德国政府为了维持当地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将财政税收政策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如政府为了鼓励家族企业更多聘用专职董事替代家族式管理以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对他们高于公司经理的收入予以减免个人所得税的照顾。
5.前瞻性政策,准确的市场方向,鼓励技术创新。德国政府深知,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所以政府应当而且必须出于经济长期和谐发展的战略考虑,通过公共财政政策予以帮助,重视科技投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政府资助等引导性手段,不断提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德国尤其对生物技术、遗传工程、信息和环保技术等科技型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德国在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设立了国外项目促进处,以加强对国外市场和项目的竞争。德国还建立了很多的研发基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6.构建循环经济框架。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它强调要充分、重复、循环地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能源、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纺织业也越来越重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7.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结构调整的灵活性。德国特别强调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体系的支柱,对更好的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作用重大。从就业上看,以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例,1996—1998年间,9人以下的小企业提供了2万个就业岗位,而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却减少了4144万个就业岗位;从经济上看,在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大致占私有企业总数的99%,企业总投资的1/2,GDP的53%,出口额的70%及近一半的经济效益。二是中小企业具有反应灵活、比大企业更了解市场需求,更注重新技术运用的特点。德国新产品的开发和革新,大部分来自中小企业,即使在先进技术、高技术领域内,也有不少是由小企业居领先地位。
三、对我国纺织业的启示
我国纺织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产业结构升级从横向上是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的合理化格局,从纵向上是三次产业之间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高度化趋势,包括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
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升级,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
由于价格和成本竞争优势,入世给纺织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毕竟低于德国,所以必须要在保持劳动力优势的同时,通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与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入世中受益。20世纪90 年代以后,世界纺织产业结构随着纺织工业高新科技的导入,发生了很大变化,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增加很快;机电一体化使这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纳米纺织品,微电子用纺织品,高性能纤维,各种复合材料,膜结构材料,防护用纺织品,纺织材料的回收和再生所要求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等等。而中国却还没有从低水平的数量扩张和“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中转变过来,并且没有更多的技术创新支持,这造成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所以,要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纺织业的结构升级和纺织科技的发展迫在眉睫。
对我国纺织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纺织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中关于特殊资源优势的论断:我国纺织业所拥有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属于低层次的资源优势,是易被模仿和替代的。我国在高层次的资源如:高级专业人才、内部技术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品牌信誉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这些是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所强调的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我国的纺织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核心竞争优势。这也是纺织业转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又是人口大国,纺织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保持纺织业成本优势的同时,再将以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传统的纺织业引入,从而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自动化、高速化和连续化水平。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进行产业升级,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纺织服装业产品的质量档次,丰富产品品种和产品种类,提高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纺织品生产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使纺织品贸易转向高档次、优质化、高附加值商品方向,使传统的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高层次的质量、技术和品牌的竞争。
第三篇: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2005年09月02日 10:5
5第五节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一、德国的生产者责任扩大
生产者责任扩大EPR(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是指生产者对于产品的责任,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即产品的使用结束之后。生产者不仅对产品的性能负责,而且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因此生产者必须考虑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确定、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思考方法最初形成在德国,然后传播至整个欧洲。
这一生产者责任环节的延长,使得生产者必须在发生源抑制废弃物的产生,有动力设计对环境负荷压力比较小的产品,其结果,在生产阶段就促进了循环利用,增大了资源的效率。EPR政策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一是产品在回收方面的物理性和资金方面的责任部分或全部地由地方自治体向上游的生产者转移;二是使企业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具有考虑环境的动机。
二、注重实施的可行性
德国人把可行性论证和投入产出分析作为成功与否的核心,他们希望这一封闭物质循环系统不仅可以减少环境影响,更有助于降低工业流程和宏观经济的成本。德国工商界可以不断地从减少废弃物和提高企业内部再循环比例而获得巨大的潜在利益。这也正是驱使工商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废弃物管理的根本动因所在。
有一套行之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以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产业能够有市场,有利润,有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动力,有后续发展能力。这是循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经济环境。
在德国,倒生活垃圾需要付费。但是由于包装材料已由DSD企业成员付过费,因此不仅不用交钱,而且还有专业人员定期上门回收包装材料。如果消费者对包装垃圾不进行分类,清理垃圾箱的次数便会增多,消费者就要为此多支付垃圾清理费。这是“绿点系统”鼓励消费者回收包装材料的得力措施。
由于绿点标志使用费与包装材料的用量挂钩,产品价格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迫使生产企业从源头上想尽办法使产品包装简化及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而不把绿点标志使用费转嫁给消费者。这就是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企业产品包装用量却增速减缓的原因。
三、政府与工商界的坦诚合作
政府与工商界的坦诚合作是达到避免废弃物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德国历来很受重视。通过对废弃物按不同材料来设定减少和再循环的目标,联邦政府强调工商界的自愿承诺,而法律约束只起到辅助作用。这种自愿承诺原则的最成功范例是工商界与政府之间达成的关于废旧电池、废纸、废汽车和建筑废料的回收和再循环协议。
1.废旧电池:早在1988年德国电池生产厂家和分销商便向联邦环境部做出承诺来自愿地促进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再循环。这一举措成为后来欧洲共同体关于电池的条例的先驱。依照这一承诺,零售商们应收集顾客送回的废旧电池并将其送交有关处理厂,后者将电池按品牌和有无毒性物质进行分类。与此同时,电池厂家一致行动,已将电池中有害物质镉和汞的含量降低到了很微量的水平。此外,凡是含有有害物质的电池都作了明显的标记。
2.废纸:1994年10月,对造纸业、纸张进口业、纸品分销商、印刷业和出版业有着广泛代表性的若干企业协会和有关组织联合向联邦环境部提出了一项倡议和承诺,表示到2000年要使印刷品、办公用纸和绘图专用纸的再循环比例达到60%。在工商界的一致努力下,这一目标业已实现,而且远远超出原定目标,1995年这一比例已高达73%,1996年更达到94%。
3.废旧汽车:1996年2月,汽车生产厂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分销商和汽车修理厂等汽车相关产业联合向联邦政府承诺,目标是到2002年将汽车中不可再循环的零部件重量由当时的25%降低到15%,而到2015年将到不超过5%。与此同时,他们在全德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废旧汽车回收和拆卸再循环系统。汽车厂商和进口商还作出承诺,免费向自己的用户回收使用期在12年以内的旧汽车。而以往这些汽车如果交给公共处理系统,每台得交200~300马克。
4.建筑废料:由房地产商、建筑设计部门和建材供应商组成的一个建筑工业协会对整个德国建筑行业进行了评估,最后向联邦环境部提出了自己的承诺,要在2005年以前将当前主要靠填埋处理的可再生建筑废料减少一半。在德国每年共产生8500万吨建筑废料。德国政府对建筑废料管理的总的方针是减少对可更新废料的填埋,提高其再循环率。而在预制板材中尽量使用新材料以提高再循环率。在1996年约有3100万吨建筑废料得到再循环,剩下的被填埋。
四、循环经济有利于增加就业
翻开德国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材料,环保产业和就业机会总是被提到很高的位置,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一领域找到工作岗位,1990年大约有60万人从事环保职业;到1996年底,德国有7.4万人直接从事废弃物管理工作;1997年已达近100万人,约占就业总人数的3%。
根据包装工业的估算,仅仅由于1991年颁布的《包装管理条例》,德国3年之内就创造了
1.7万个就业机会。同时,由于德国十分严格的环保规定,在那些污染特别严重的行业减少了许多就业岗位。但专家认为,今后由于颁布新的环保法律而新增的环保产业的就业机会将远远多于由此而被迫消减的就业岗位。因为,为了实施新的法律和条例,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和改造设备,这些都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这还不算在国际市场上推销德国环保技术所带来的就业岗位。
循环经济可从就业减少型的社会到就业增加型的社会
(1)循环经济创造大量劳动岗位。循环经济的社会意义表现在为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是相反。由于耐用保值性产品的生产、保养、维修、服务以及再利用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德国学者拉封丹在《不要恐惧经济全球化》(2000年)一书中指出:“只要人们从一次性原则转向耐用性原则,就能创立新的劳动岗位,取代趋于消逝的一次性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岗位。从净值看,新设的劳动岗位将多于消失的劳动岗位,并且新增劳动岗位将出现于人们生活所在地。”
与传统线性经济缩短经济的链条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延长经济的链条而增加就业机会的。例如,在生产中,用能够从事多样化和灵活性的人来取代机器;在销售中,需要熟练人员给消费者提供咨询和出租服务;在使用中,用于保养和维修的劳务费用的分量会越来越大;在报废时,对产品进行拆卸再利用有很多的就业效应;在处理时,通过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创造就业。
(2)循环经济在就业方面的特点。与循环经济导致服务性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循环经济使得就业的重点从生产转向维护。瑞士学者埃尔克曼在《产业生态学》(1999年)一书中指出:“生产部门的用工量自然就下降了,但由于维护、保养、修理相关的新用工量所全部补偿,应该说是从生产岗位转移到了维护保养修理活动范畴,这样的就业机会,可以看作更为稳定,因为它不怎么依赖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埃尔克曼在《产业生态学》(1999年)中提到循环经济将使得就业在地化。“循环经济使新的劳动岗位出现于人们生活的地方。集中化的大量生产失去意义,越来越多的服务、维修和翻新工作直接在消费者生活的地方进行。劳动重新走进人。”
粗略地说,循环经济在就业方面的特点:(1)在产业类型上,线性经济强调制造就业(第二产业),而循环经济扩展服务就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2)在市场变化上,线性经济依赖市场变化,而循环经济具有稳定特点;(3)在就业空间上,线性经济是异地的就业(联系全球化),而循环经济是在地的就业(联系地方化)。
五、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据德国工商大会估计,仅在德国西部,环保市场的销售额就高达400亿马克。而同期传统的优势行业钢铁工业的销售额为470亿马克。
德国的《包装管理条例》的运作经验及其蕴含的哲学思考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产品责任”和“封闭物质循环”称为国际相关领域热门词汇。德国关于废弃物管理的法律系统一时成为许多周边国家的楷模。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等相继效法德国来发展自己的相关法律和运作系统。《包装管理条例》还于1994年促成了《欧洲共同体包装指南》(EC Packaging Directive)的出台。这一指南于1996年下半年生效。
《欧洲共同体包装指南》和德国法规一样,把循环再利用排在优先地位,认可对包装废弃物处理的排序是:减量化,循环利用,材料再生利用(不能再利用的需采用降解材料),焚烧及能源再利用,填埋及堆肥化;包装指南要求所有成员国均需采取措施,建立使用回收标志的废旧包装的回收系统,包装生产使用厂家必须回收使用后的包装,委托第三者回收的要付
环保回收标志使用费;指南要求各成员国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指标较德国法规要求低,2001年回收利用率达到50%,其中每一种包装材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至少须达到15%。采用绿点回收标志的国家自此在欧盟和其它国蔓延开来,至今已达到16个,他们是:奥地利(1993)、比利时(1994)、捷克(2000)、法国(1993).匈牙利(2001)、希腊(2002)、爱尔兰(1998)、拉脱维亚(2000)、芦森堡(1995),挪威(2000)、波兰(2002)、葡萄牙(1997)、西班牙(1996)、瑞典(2001)、加拿大(2001)、美国(2001)。为了加大废弃物资源化的力度,欧盟于2002年8月也要求将各类废弃物回收利用。
第四篇:经济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②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③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o 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②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
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②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
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③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
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④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
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①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②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
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o
第五篇:德国能源转型工作总结
德国能源转型工作总结
从2011年6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能源法案以来,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MBWi)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确保能源转型的顺利进行。回顾2012年,德国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步骤。
联邦经济技术部长菲利普-罗斯勒说:“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能源运输网络的扩建、确保其有效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加强能源研究几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下一步的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监测报告显示,我们在能源转型几个主要的领域都做得不错。尽管如此,2013年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能源转型依然任重道远。比如说,我们产出能源的成本上升了,这不但拖累了经济发展,也给消费者带来了负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2012年,德国在能源转型方面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的能源运输网络扩建计划
《国家能源网络发展规划》(NEP,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中列出的措施对于能源运输网络的扩建和改建、确保网络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此规划由网络运输管道制造商提出,并通过了联邦网络局缜密的论证。《发展规划》是联邦需求规划的基础,共包括36个建设计划,其中包括3条从德国北部延伸到南部的电网建设规划。建设方案中包括2800公里的新路线和2900公里已有路线的改造。
加速网络扩建
2012年12月19日,德国联邦政府通过的《联邦需求法》中明确规定了未来十年中几条需要优先建设和为促进能源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的运输网轨道。为加快这一计划的实施,相关的法律程序要简化并缩短处理时间。联邦行政法院将处理第一道和最后一道法律程序。联邦需求计划中跨联邦州以及跨国的网络建设需要参照《加快网络建设法》(NABEG)中计划和批准的标准程序进行。海岸网络建设
根据《能源法修正案》的规定,海岸风力发电场的建设不得延迟或影响能源运输网络的建设。同时,为了落实海岸网络发展计划,还必须增加运输设备以及连接管道的“海上插座”。这些扩建的具体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协调,海岸网络扩建正在有序进行。
免收存储设备的联网费用
2011年夏通过能源法案之后,用于储存电力能源的存储设备免收联网费用。同时也确定了免收已有的抽水蓄能电站联网费用的标准。新修订的《能源修正案》中还放宽了对抽水蓄能电站的投资条件的规定。
奖励机制的修订
新的奖励机制放宽了对网络扩建投资条件的规定。新规定的延时期限为两年,在这两年内都可以进行必要的融资。在旧规定里只有大的投资项目才有两年的延时期限。现在这些投资都可以通过免收连网费进行融资。
《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条例》
为解决在光伏发电设备中出现的所谓“50.2赫兹问题”,德国通过了《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条例》(SysStabV)。旧的10千瓦以上的光伏发电设备都必须进行改造,以避免频率超过50.2赫兹后所有的设备同时关闭的问题再次出现。旧设备的改造工作现在已经开始了。
2012/13年冬的储备容量 为应对2012/13年的寒冷冬季,德国联邦能源局和网络管道运营商再次签订了一份保证必要能源储备容量的合同。与前一年同期相比,这一次的储备容量增加了大约100万千瓦,总量达到了260万千瓦。
《热电联产法》的修订
2012年通过的《热电联产法》(KWK-G)修正案促进了热电联产业的发展,也让更多的投资人对这一效率颇高的能源制造产业产生了兴趣。
加大对新发电站的投资力度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于2012年6月1日与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签订了一份新的信贷计划,其中规定,市属企业对燃气发电站、蒸汽发电站以及热电联产设备投资可以享受长期补助和更低的利率。
更换电力、燃气供应商
德国联邦政府放宽了更换电力、燃气供应商的时间限制,这样做可以促进各个供应商之间的良性竞争,同时也让企业降低成本。地区级别的能源企业更换电力、燃气供应商的时间期限缩短至两周。
《能源标签法新条例》
《能源标签法》(EnVKG)经过修订之后成为了《能源标签法新条例》(EnVKV),这部新条例的颁布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相关的欧洲层面的法律条例,标志着我国向提高生产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这一长期目标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颁布这部条例的目的在于,把在家电领域已经得到成熟应用的标记能源方法推广到所有消耗能源的产品。
促进能源节约
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以及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决定在能源节约领域启动160多个研究项目。在“节约能源”这个领域将准备两个亿欧元的支持资金。2013年初,这三个部委还将共同制定“能满足未来需求的电网”这一领域的研究资助计划。
建立智能配电网络
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将采取措施扩建配电网络。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分析配电网络改造和扩建的需求,以保证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为决策服务。在建立智能配电网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及隐私的安全,联邦信息技术安全办公室还受联邦经济技术部的委托制定了一个保护个人数据的“智能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