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经验及十二五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经验及十二五发展思路
中共柳林县委书记王 宁
2011年08月17日13:52来源:人民网
柳林1971年建县,国土面积1288平方公里,辖8镇7乡257个行政村,总人口32.6万,农业人口27.8万。境内储煤面积800多平方公里,探明储量54.3亿吨,远景储量达100亿吨以上,其中4#优质主焦煤被誉为“国宝”。柳林属全国五大产枣县之一,年产量达3000万公斤,主要品种“木枣”名列全国八大名枣之首。
一、“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做法
柳林是典型的山区、老区、资源富区,发展新区。近年来,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循环化、园区化、生态化为模式,强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业绩,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5.1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1.8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分别增长了4.47倍和6.04倍,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9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22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2倍和2.3倍。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结合柳林实际,逐步总结出了一套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经验,具体来说包括六大工程:
1.抓主体、抓延伸、抓高端,全力以赴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我们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延伸煤系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按照“上大关小、选优汰劣”的原则,将原有61对矿井整合重组为8个主体、26对矿井,原煤产量由1840万吨提升到2610万吨。金家庄、寨崖底120万吨矿井扩建,凌志、兴家沟、联盛总规模370万吨洗煤,福龙、浩博2个100万吨焦化,柳电一期、二期发电等一批大矿井、大洗煤、大焦化、大电力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煤—焦—化—油、煤—电—建材、煤—铝—铝型材、煤—气—油四条产业链,原煤就地转化加工能力显著增强;高红工业园区一期改河造地工程全部完成,园区内项目有序推进,开启了我县工业园区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的山西柳林主焦煤循环开发试验区已经通过省级评审,为我县打造全省一流的煤系循环产业基地提供了重要的园区载体。
2.大集团、大项目、大园区,另辟蹊径做大做强建材新材料产业。按照产业替代、结构升级、多元发展的思路,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建材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以福龙水泥生产项目为主的鸦沟建材产业园区,森泽煤铝5万吨阻燃新材料、润山蒸压免烧砖,福龙360万吨干法水泥等项目先后投入运营,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的王家沟煤矸石综合利用示范园区通过省级评审,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以高铝煤矸石—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为主的铝业产业链、高铝煤矸石—蒸汽—电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和高铝煤矸石—高铝粉煤灰—白炭黑硅副产品为辅的化工产业链,建材新材料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3.保生活、促生产、强产业,超前谋划做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我们根据“提升三产、服务民生、支撑发展、统筹全局”的指导思想,从两个方面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物流服务业基地,充分利用柳林连接晋陕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太中银铁路、中南出海通道建设的契机,全面发展提升以现代物流、商贸餐饮、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
产业。太中银铁路货运站,中南铁路孟门、留誉集运站已开工建设,联盛、鑫飞2个星级宾馆酒店建成投用,凌志、汇丰2个星级大酒店正在按进度推进,物流商贸餐饮产业迅速发展。二是按照统筹兼顾、适度超前、优化网络、提高水平的原则,打造以大交通、大水利、大电力为主体的城乡基础设施架构,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期盼已久的307国道城区段一级路改线工程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即将开工建设,贺惠公路、吉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聚雅公路筹建工作准备就绪,事关全县群众生产生活的一批水利、电网工程如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切实加强。全面推进了以锄沟村拆迁改造为重点的城市大建设,完成了毛家庄、薛家湾、杨家港等城中村改造规划,积极推进以联盛小区、汇丰小区、廉租房为重点的住房工程建设,居住承载功能不断强化。“十一五”期间我县全面铺开了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管理的长效机制,城乡面貌明显改观,被评为“全省城乡清洁环境先进县城”。全面实施了以清河蓄水东延工程、307国道薛家湾段、高速东出口、贺家沟南路为重点的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
4.增亮点、建载体、树品牌,以“特”制胜做实做好新的富民工程。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特色干果林产业基地,按照“园区承载、产业致富、村企联动、突出特色”的富民思路,在28万亩红枣林的基础上,新栽核桃林7.2万亩,全力打造农民增收的第二座绿色宝库;全县建设农业示范区10个,发展玉米、谷子、大豆、马铃薯示范展示田7200亩。富安母枣精华素系列产品、定兴万头养殖、光明5000头养猪场、红星90万只肉鸡养殖、永盛石磨500万公斤小杂粮精细加工、山娇2000吨红枣保鲜及1500吨红枣深加工项目具备试产条件,龙瑞特5250万吨木糖醇红枣汁及红枣系列产品加工,宏远10万只禽畜屠宰加工、昌盛农场2000万公斤小杂粮加工、沟门前7.5万吨碗团及4.5万吨芝麻饼自动生产线等项目顺利推进,“柳林红枣”获准“中国地理标志”使用权,昌盛农场谷子、玉米、高粱、大豆、绿豆获得小杂粮无公害认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逐渐走强;以企业出资、土地流转、股份经营、整体开发为特点,总投资100亿元,规划10大项目、四大产业体系的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开工上马,目前已经完成和在建项目5个,为我县工业企业以工哺农、多元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5.保生存、促发展、提幸福,一丝不苟做精做细新的民生工程。我们始终秉承“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百姓冷暖挂在心间”的理念,围绕全面提升这条主线,突出生存性民生、安全性民生、发展性民生三大重点,察民情,解民忧,聚民心、惠民生。一是把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构筑起了完善的“大救助”体系。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县适龄参保率达91%,广大农民千百年来期盼的社会养老由梦想变成现实。城乡居民低保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合率分别达92.3%和82%,广大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积极创建国家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新增农村劳务输出6537人,城镇新增就业3463人,群众就业难问题有了明显改善。计生工作取得新突破,顺利通过了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验收,荣获“全省2010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制考核先进县”。二是把解决安全性民生摆在重要位置,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信访基层基础进一步巩固,全省信访服务中心建设吕梁流动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煤矿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三是把解决发展性民生作为县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十一五”期间我县全面完成了省政府安排部署的“五个全覆盖”工程。新高中、新职中、联盛教育园区高中部建设主体完工,通过了省政府义务教育标准化验收,教育基础建设跃上了新台阶。
6.讲学习、转作风、强素质,千方百计做精做细党的建设工程。我们坚持在搞好结合上下功夫,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结合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做精做细党的建设工程。一是以理论提升和思想转型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开办“柳林大讲堂”,聘请国家、省、市知名专家学者讲课,认真实施“榆林大发展、柳林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了广大干部的思想,提高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素质能力。二是全面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高效完成了21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建和改扩建任务,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制定出台了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意见和考核办法,严格进行奖惩兑现,全县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引深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和工程建筑领域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103件,处分违纪党员干部118人,整肃了干部队伍风气,打造了一支求真务实、立说立行、团结奋斗的干部队伍。
二、“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省委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和市委“五三发展战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大平台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在五个方面做好先行先试,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吕梁发展模式的骨干县、吕梁发展速度的先进县、吕梁发展形象的代表县”,整体跨入“三晋一流、全国百强”,力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1.在经济转型上先行先试,以山西柳林主焦煤循环开发试验区和王家沟煤矸石综合利用示范园区为载体,以总投资1078亿元的95个“5115”重点工程项目为主抓手,用除规破矩、反弹琵琶的大智慧,能舍善得、敢闯敢冒的真魄力,大刀阔斧、决战决胜的硬手腕打破传统产业趑趄不前、低端产业尾大不掉、特色产业不大不强、现代产业屈指可数的粗放、高耗、低效的“跳棋式发展”窘境,用超前谋划、立足长远的大战略,循环发展、集群推进的大园区,瞄向高端、引领未来的大项目构建带动新兴产业集聚、高端链条延伸、效益农业发展、资源产业转型的集约、低碳、高效、“围棋式布局”,实现从第二产业“一翼突进”向三次产业整体腾飞的经济转型。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8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0亿元以上。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科教兴县战略为主导,实施教育跃升工程,以博物馆、影剧院新建工程和县图书馆、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大院、农民书屋修缮工程为重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县体育馆、乡镇及行政村体育活动场地等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强基扩面为核心,实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工程,以完善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机构为载体,实施就业富民工程,力争到2015年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务工家庭。
2.在城镇转型上先行先试,实施大集镇、大县城战略,推进县域城镇化。根据产业布局、城镇功能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点—轴—带空间布局模式,打造我县“一核二区三中心”的城镇框架体系。到2015年形成以柳林大县城(柳林镇、穆村镇、薛村镇)为核心,以李家湾吕梁市新区、留誉新区为两大新区,以孟门镇、成家庄镇、三交镇为三个片区中心,以一般集镇为依托的县域城镇体系,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60%,实现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城镇转型。
3.在生态转型上先行先试,围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和谐县城的目标,实施大生态、大环境战略,推进城乡生态化。全面实施以国家、省市重点造林工程为主体,以28万亩红枣林、东山30万亩核桃林等经济林覆盖工程为支撑,以城乡绿化工程为重点的三级造林绿化工程,形成以荒山绿化为屏障、通道绿化为骨架、经济林为羽翼、村镇绿化为亮点的造林绿化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32%,建成省级生态县。按照总量控制、重点治理、落实责任、社会监督的原则,开展对电力、焦化、建材等重点行业工业污染源的全方位治理,实现污染源全面达标。力争到“十二五”末万元GDP能耗降低1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和1.5%,综合污染指数控制在1.7以内。以“三项整治”工作为主抓手,大力推进矿区、河道等重点区域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着力培养人民群众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构建一套法德兼治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把柳林打造成生态系统完备、城乡绿化成网、城郊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魅力宜居城市。
4.在观念转型上先行先试,不断强化各级干部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强化在“综改试验区”的大舞台上不等不靠、只争朝夕的机遇意识,使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进一步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围绕提升干部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决策、考核评价和民主监督机制,严格领导干部问责制度,确保党委政府政令畅通,工作作风勤勉踏实,打造一支求真务实、立说立行、团结奋斗的干部队伍。在精神文明上追求卓越,积极培育明礼诚信、文明大气、团结友善、积极进取、敬业奉献的开明型公民,塑造新柳林、新风尚的人文形象。
5.在管理转型上先行先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以社区管理、村民自治为重点,全方位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由粗放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向精细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转型,由以物为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向以人为本、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转型。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创新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全面安全、本质安全。完善社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妥善处理信访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结合,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宏图铺就靠实干,创业创新又启程。“十一五”的辉煌已渐行渐远,而今迈步,柳林全县上下正以奋发有为的姿态、真抓实干的作风为实现“三晋一流、全国百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转型跨越发展的山西经济
转型跨越发展 再造一个新山西
——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
转型跨越的山西,正越来越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2010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特点
山西省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因为山西省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特别是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建设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央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山西经济转型的独到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表示,在已经批准的这九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主题都是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山西省具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特色,是目前批准的唯一一家在全省这么大的范围中开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他一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深圳市、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和成都市以及沈阳经济区,这都是在一个区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改革试验。而山西省的试点是在全省这个省域里,紧紧围绕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全面的重大探索。他同时表示,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他国家曾经有一些经验,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休斯敦地区、日本的北九州地区,都有一些转型经验,形成了一些转型模式。但是,在中国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挑战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所以,国家一方面将支持山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这方面创造一些新的经验,同时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给予一些支持。
三、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四个方面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牛仁亮表示,资源型经济转型是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将从四方面推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第一,淘汰落后产能。山西的产业结构以煤、焦、冶、电四大行业为主,我们在煤炭领域进行了煤炭资源整合,从过去的2600个矿,整合为现在的1000个矿;从平均一个矿30万吨的产能,提升为90万吨的产能。在焦炭行业,我们把2亿2千万吨的焦炭产能压缩为1亿2千万吨的产能。在冶金行业,全国近年来压缩钢铁产能1亿7千万吨,山西压缩了5千万吨。在电力行业,近几年来压缩10万千瓦以下的装机能力400万千瓦。
第二,在治理污染领域。在2004年国家环保部公布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山西就占3个。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的3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全部退出了污染最严重城市前十位。
第三,进行生态修复。全省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绿化,每年达400万亩,同时推出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为龙头的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汾河本来是山西的母亲河,后来变成了干涸的河流,现在实行了全线复流,现在汾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全面回升了3米以上。
第四,加强安全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安全生产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比如2009年,全省因为安全生产死亡的人数比上年少1018人,2010年1-11月,又比去年同期少457人。煤炭的百万吨死亡率在2005年是0.9人,到2010年的1-11月,下降为0.19。根据国家对资源型转型试验的要求,根据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总的要求是,资源型产业要新型化、接续替代产业要规模化,要实现一产、二产、三产,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的部署是,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另外,近几年来国家对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推出了三个大的政策:一是国务院在2006年确定山西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二是国家把山西确定为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省;三是国家把山西作为生态建设试点省,从各个方面支持山西省的经济转型进程。
四、做好“再造新山西”的文章
“再造一个新山西”,除了要有新的产业结构,山西还要实现工业的新型化,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和生态化。在工业新型化方面,主要是做好“地下”和“地上”两篇文章:“地下”的文章就是要清洁挖煤,安全挖煤,延长相关产业链,走好循环经济之路。尽量给生态带来的破坏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文章,一是拓展山西的旅游资源,做旅游景点,拉动旅游,把旅游变为一大产业,去年山西的旅游产业总的收入突破一千亿。二是可以做一篇物流的大文章。我们现在山西是全国第一物流大省,去年光是来回的物流量11亿吨,第三篇文章就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要打造世界级的煤炭装备基地。比如山西现在有很大的市场,我要挖媒就得要机械,要信息管理,那么现在我们既然有市场需求,我们就应该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机械的基地。这就是新山西的第一个——绿色山西。第二个应该是一个平安的山西,我认为对于山西来讲,安全生产同样是第一要务,没有安全什么做不成。第三个是富裕的山西,老百姓富裕起来,让村民都住进楼房,生活水平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高。最后就是现代山西。我们由挖掘文明到制造文明,这属于现代的范畴。在现代第一就是工业要新型化,包括循环经济,以科技来支撑。第二农业现代化,农业要走现代化的路子。第三,就是要市域城镇化。
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任务,而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和资源成本,推进绿色经济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从2011年到2015年,经过5年的实践,山西将初步建立起促进资源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巩固提升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初步建立以煤和煤炭加工转化为基础,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60%。在煤炭开采领域建立的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逐步向其他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覆盖,生态环境基本改善。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人民生活得到新的改善,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促进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典型示范区。远期目标就是,再经过20~30年的努力,真正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全面转型,使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发达、产业多元、生态文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崭新面貌。新的生态环境,是新山西的体现之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表示,过去只是挖煤卖煤,是黑经济,现在山西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路子,发展“绿”经济。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的理念,把实施生态兴省和推动富民强省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长王君说,山西提出“绿化山西、生态立省,建设„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十大工程,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均1亩干果经济林的目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每年造林400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6%。
五、国家对于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持
如果说到国家就这项改革试验还给一些什么优惠的政策:第一个政策,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改革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权,因为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不是说哪一个地区随随便便都可以推动的,我们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在这个大的概念下,赋予一个先行先试的试验权,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政策。
第二个政策,目前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有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政策,可以优先在山西这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进行移植和推广。包括在城乡统筹、两型社会建设,以及中部地区比照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方面所实行的一些政策,这些都可以大面积优先向山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广和移植
山西在近几年已经在国家的支持下对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资源型经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必须顾及到它的复杂性、长期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比如,在市场好的时候,煤、焦、冶、电都有很强的市场需求,价格也很好,因此效益也很好,在这个时候要让企业进行转型是很困难的。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比如在2009年和再早之前的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市场很不好,山西经济遇到了最困难的状况,在这个时候要求企业去转型,它没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因此,这就需要中央进行总体设计,全面把握,总体布局,从体制机制、政策各个方面做出安排。相信在国家的要求下,有国家各部委的支持,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山西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做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篇大文章,在全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山西省的探索展现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围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治理修复生态环境、转移安置采空区百姓,形成了一套综合体系,把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结合,降低了转型带来的波动。半个世纪前,一首山西民歌曾经传遍大江南北,歌词里唱到,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我们期待,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这首歌里描绘的美丽山西,又能重新出现在三晋大地上。
第三篇:十二五发展思路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和“十二五”发展思路
从2010年到2015年,昆明高新区的发展思路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为根本宗旨,按照打造新的产业高地,确立新的历史使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凝聚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的发展优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新要求;围绕“一三五七九”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五大目标,建设五大专项,发展七大产业,完成七大任务,构建九大保障体系),最终实现“提升建成区,全力建新区,实现大跨越”的总体目标。
一个中心——以新城基地开发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中心。
三大战略——招商引资引智与项目强区战略;自主创新与城市化战略;环境生态与社会和谐化战略。五大目标——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国家工业生态示范园试点目标;新城基地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城市化发展目标;自主创新目标。
五大专项——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区新型社区建设;专业园区建设。七大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力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产业。
七大任务——强化招商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九大措施——加强领导;解放思想;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人才引进培训;城市管理;社会化保障;政策支持机制在推进高新区建设进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通过上述思路的实施,实现昆明高新区“提升建成区,全力建新区,实现大跨越”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15年,实现总收入15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亿元以上,税收80亿元以上。五年内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0亿元,其中外资实际到位资金不少于10亿美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昆明高新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5名、西部前3名。把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引领云南省和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型园区,为促进昆明市和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而做出更大贡献。
天津开发区确定未来五年工业发展基本思路
近日从天津开发区获悉,该区已确定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巩固、发展现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新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着力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研发转化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200亿元。
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不断优化和提升电子通讯产业群,以无线通信为龙头,高端电子元器件、显示器、汽车电子、数字视听器材为支撑,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为新增长点,打造世界级高端电子通讯产品制造基地。以中高档轿车制造为龙头,零部件生产为基础,壮大汽车制造产业群。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以优势制药企业为龙头,迅速做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坚持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原则,稳步发展精细化工等绿色化工产业群。积极培育新增长点。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大发展和新一轮国际资本转移的重要机遇,努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从一般制造业向高端现代制造业的转变。一是通过引进和培育电子通讯、汽车等领域的核心部件生产项目,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并扩大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讯、核心手机配件、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核心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项目。二是引进智能先进制造及绿色过程、大型成套设
备、大型科学仪器、医疗设备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率高的设备制造企业,推进风力发电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发展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纳米与先进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
促进生产要素集中
继续坚持招商引资为主的“注入式”发展模式,通过不断革新招商手段、招商思路和招商体系,不断提高招商质量和水平。招商过程中,高度重视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高度重视带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强的项目。在坚持引进外资的同时,加强与国内企业的联系,密切关注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布局变化和动向。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到区内投资。
加快高新技术的转化
通过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科技信息、技术市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技术经纪、技术咨询等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功能齐全、服务手段先进、服务水平高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鼓励芯片设计、生物芯片及生物医药、电动车及动力电池、纳米技术等先导性强、带动作用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产业化。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中心,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努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土地集约化、能源节约化和区域生态化。
赣榆县2010年及“十二五”工业发展计划
为了提前谋划2010年及规划好“十二五”工业经济工作,确保全县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增长,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们对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规划。
一、2010年工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1、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这条主线,坚定加快发展信心不动摇,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狠抓国家、省关于扩大内需政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机遇,积极融入沿海大开发及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狠抓重大项目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进一步优化四大园区发展机制;加大生产调度力度,重点扶持技术创新型、产业龙头型、规模效益型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百亿园区、百亿产业、百亿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全县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2、目标任务
完成工业用电量13.5亿度,同比增长30%;实现工业税收6亿元,同比增长30%;完成规模以上现价产值290亿元,同比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28%;新增规模企业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70家。完成全社会工业投入145亿元(暂定),同比增长20.8%,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70个。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1、基本思路
全面融入省沿海开发规划和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打造沿海工业强县,坚定跨越式发展信心不动摇,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锁定“工业立县”和“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导向,做到一个中心(即以沿海岸线开发为中心)、三个并举(大项目顶天立地和小项目铺天盖地并举,内育和外引并举,扩张与提质并举)、构筑四大园区(即柘汪临港产业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区、海洋经济开发区、县经济开发区)和金山镇光伏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石油化工、钢铁及深加工、生物化工、光伏材料、机械制造等产业。
2、目标任务
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00亿元,年均增长约40%;工业税收20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用电量50亿千万时,年均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打造二百亿以上园区二家,即县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打造一百亿以上园区一家,即海州湾生物化
工园区。打造百亿元产业4个,即石油化工产业、钢铁产业、光伏产业、生物化工产业,分别达到400亿元、30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完成工业投入360亿元,年均增长约20%。
三、2010年-2015年重点项目及重点产业
初步排出2010年-2015年重点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82.7亿元,如:由新海石化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的与新海石化配套的港口项目、投资23亿元建设的海上风电和海工基地项目等。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钢铁产业、光伏产业、生物化工、机械装备产业等临港产业。
三、2010年-2015年重点工作
1、坚持优化布局规划,在发展重点园区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北翼柘汪产业区的建设,做大的主导产业。根据江苏沿海发展规划和市“一体两翼”发展规划,加强与岚山港的对接,做大石油化工、钢铁、新能源等临港主导产业。
二是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使之成为全县工业项目的主阵地。经济开发区要探索建立高效开发模式,理顺体制机制关系,坚持中高端制造业方向,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业、医药、新材料和高新技术作为其主导产业。三是强化具体规划对接和调整,全面融入沿海开发。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抓紧调整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电力电网布局规划等各项具体规划,努力使规划上下衔接,相互配套,融为一体。
2、坚持调整结构,在产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石油化工、钢铁、光伏、生物化工、机械装备产业等主导产业的引导和培育。目前这几个产业在我县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集中力量加快这些产业的延伸和发展,打造成百亿元产业,把产业做大。除了要做好产业的结构优化布局,同时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更要依托赣榆的优势招引一批关联高、带动力强的重特大项目。
二是加快培育技术创新型和产业结构转型企业。探索在经济开发区建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园,加快培育技术创新型和产业结构转型项目落户我县。坚持项目带动产业的原则,紧紧围绕风电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招引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做大做强产业链集群。
3、坚持统筹整合,在培育企业龙头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我县具有优势特色的酒精和海藻酸钠及海产品加工等龙头产业,通过财政、金融和向上争取政策等方式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在全县筛选50家像新海石化、镔鑫特钢、东成生化、易达酒业、金茂源、佳宇电子、中大海藻、海德益食品等龙头企业集中扶持,促其做大做强。
二是强化重点产业对接和组织,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利用江苏沿海地区开发机遇突破和解决一些制约我先发展的重大瓶颈,争取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大企业、科研院所等将一些重大项目布局向我县倾斜,大力承接国际国内项目和资本的转移。突出重点园区建设,实行土地指标集中供给、重大项目集中进区、中小企业集中入园举措,举全县之力办好柘汪临港产业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海州湾工业园区和海洋经济开发区,高度重视金山光伏产业的培育壮大,重点发展石化、钢铁、新能源、生物化工等产业以及拓展新兴产业。
4、强化工业投入,在重大项目推进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跟踪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新动向,盯住大企业、大集团,招引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又适合我县摆布,产业关联度大、集约化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顶天立地大项目,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再落户一批投资过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确保超常规的投资力度。加大四大园区和各镇产业集聚区绿化、亮化、给排水、消防、供电、通讯等相关配套设施投入,进一步完善园区承载能力。保持强劲的固定资产增长态势,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第四篇:深入学习**经验,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深入学习敖陵经验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在全县上下深入推进县委、县政府“四大战略”,共谋经济发展之际,周边乡镇经济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乡如果不迎头赶上,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将会远远的甩在后面,更加贫穷与落后。那么,我乡又如何
立足于本地实际,紧紧围绕发展这第一要务,促进我乡经济跨越发展呢?
我认为:思路就是出路,观念就是财富;只有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才能造福于群众;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改变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局面。结合县委、县政府“四大战略”,结合我乡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治水兴路调整结构,实践治坡、治水、治路、治窝、治愚的五治方针,我相信一定会取得阶段成果。
在这方面,仁寿县敖陵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借鉴。
敖陵张地处龙泉山脉二峨山中段,幅员面积37.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16个经济社,13450人。耕地面积14500亩,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完全靠天吃饭,属典型旱山村。农民人均纯正收不足1000元,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群乡生产生活十分艰苦。
“有女不往敖陵嫁,男下山,女出嫁,剩下全是白头发”是该乡的真实写照。
然而,穷则思变。面对落后的面貌,他们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推过农业产业化调整,短短几年时间,全乡面貌焕然一新。截止2005年底,全乡共投入资金600多万无,新修樯道水泥路35公里,通村达80,打大小水窖4000个,建蓄水池20万立方米,基本保证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形成了以山村枇杷、宝峰蜜柚,正华蜜柚、千丘华仁枣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优质水果面积达12500亩,水果收入占全乡农民总收入的70。如今是水泥路绕山转,花果四季飘香,外商纷至踏来,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
是什么力量唤醒了这里的人们?是什么力量打破了这里的沉寂?又是什么力量化腐朽为神奇,短短几年让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寻他们乡的发展轨迹,道理却如此简单:
(一)因势利导,借力而行。因为穷,群众想致富,就要因地制宜调结构;因为有果树,果树需要水,就要解决水源;因为有了水果,水果需要销售,就要修好路。针对水难,运输难的问题,2003年新一届的党委、政府抓住实施新农村扶贫工程的契机,用三年时间在全乡实施集雨节灌工程和村道水泥路建设。正是由于他们乡党委、政府及时把握了群众所盼所急,因势利导,借力而行,把党委政府为民办事的良好愿望转化为群众的内在动力,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二)村民自治,阳光操作。兴办公益事业,让农民抽工投劳投资,历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农村矛盾。鳌陵乡党委政府的做法是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决定办,群众的事情群众办”,按照“三自四民主”的要求,用好用活村民自治。
(三)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和其他地方一样,敖陵乡修路治水调整结构同样遇到部分群众思想不通,不理解,不支持的问题。结构调整之初,乡党委从外地引进一批优质果苗,由干部组织分发到农户,帮助其栽种,但干部白天一走,群众晚上就拔。为了打破僵局,乡党委组织村社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到龙泉、浦江等地学习考察,学习外地经验,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同时,发动党员干部“领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以实际行动带领、带动群众致富。
(四)转变职能,强化服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深化,农民群众更加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了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真正达到富民增收的目的,他们乡上成立了乡农业服务中心和水果产业化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向果农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和营销服务。在指导果农、壮大水果产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敖陵乡发展变迁的生动实践,为我们乡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要促进我乡经济跨越发展,始终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一个乡能不能发展,不在于有没有丰富的资源,也不在于地理位置是否优越,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领导班子。我们乡要实现发展,那么党委、政府一班人就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根据我们乡的实际制定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并始终按照既定的目标不断的抓下去,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新需要,通过“治坡、治水、治路、治窝、治愚”,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地解决我乡群众长期以来行路难,用水难、致富难等问题。
启示二:要促进我乡经济跨越发展,必须打破“求稳怕乱”的思想障碍,敢抓敢干。鳌陵乡的发展变迁昭示
第五篇: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转型 跨越发展 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 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中国杂粮之乡朱碌科镇发展纪实
辽西美丽小镇——朱碌科,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美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绵绵流长,乾隆年间的弥陀寺、青云庵给小镇的佛教文化和旅游带来勃勃生机,辽西朱碌科黄河会和杨杖子辽西撒灯给小镇的传统文化蒙上了神秘色彩。朱碌科镇位于北纬41。39ˊ,东经119。55ˊ,地处建平县东南部,东距朝阳市65公里,西离县城40公里,南到锦州港180公里,“老宽线”、“朱馒线”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朱碌科镇辖12个行政村,人口2.618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余万亩。有杂粮加工企业280多家,产品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杂粮之乡”。该镇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奋战三年再造朝阳突出贡献奖”、“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有: 白云石、白粘土、大理石、硅石粉、石灰石等。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以小杂粮深加工为依托 建设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主题和“文化立镇、工业兴镇、杂粮名镇”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朱碌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朱碌科镇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等方面进入了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2014年,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重点工作推动全局发展为主旋律,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使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进步。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1500 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500万元。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1、积极开展各种载体活动。一是深入开展了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党组织”和“五个好”村党组织争创活动。我们按照争创先进党组织目标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并在工作中狠抓落实。二是组织开展了“双培双带”、“一句话承诺”、“设岗定责”等载体活动。全镇779名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党员申报了岗位并进行了承诺,完成率达100%,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镇各个党组织按照基层党建的具体要求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各项活动,特别是实行“三会一课”、“党员学习”、“党支部联系群众”等各项制度。各村党组织全面开展了“一制三化”活动,加强“五个好”村党组织建设,先后有7个村被县委组织部命名为“五个好”村党组织,1名村书记被评为“十佳”农民党员。
2.集中力量对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治。今年我镇集中力量整顿了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指导软弱涣散村党支部抓好“两委”班子建设、找准软弱涣散的原因、明确发展思路、健全发展机制、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和抓好培训党员干部等工作,联系部分企业为为软弱涣散村购置了图书、桌椅、电脑、打印机等;还为软弱涣散村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清单,明确了整改措施,落实了整改时限。为软弱涣散村经济社会发展输入持久动力,为整改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为民服务代办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全年为民办理事项1200余件,各村组或自然屯都设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站(点),办理粮食直补、新农合、户口、移动电话等3000余件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4.在发展党员方面,我镇大胆创新、严把入口关,将党员发展与做好事、办实事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发展对象必须做2件以上好事或实事,鼓励发展对象积极参与到群众路线“联村帮户”活动中来,为帮扶对象解决困难和实际问题,使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党员意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从行动上入党。今年我镇共发展党员12名,预备党员转正16名。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0名,每个村保持了5名入党积极分子常数。我镇还创新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了流动党员台账、做到了底数清、流入地清、作用发挥明显。
5.全面加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建设。各村工作室牌匾、公开栏、意见薄、资料库、工作制度、工作台帐健全到位,促进了“两代表一委员”共同履职尽责。年初党委对党代表、人大主席团、政协工作进行研究,分别都做出工作计划。召开座谈会3次,检查、视察、调查4次。为党委工作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府工作实行了有效监督,促进了政府工作和推进了法治镇进程。6.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镇党委加强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茁壮成长。今年 我镇选派了12名中层干部任村第一书记,使干部得到了锻炼,为各村增强了战斗力与活力。镇党委还培养了36名村级后备干部,为村党组织后继有人奠定了基础。
7.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和党员标准化活动室建设得到加强,全镇12个村都达到了“六化十有”标准,实现了村干部办公、党员活动、远程教育、为民代办、文体娱乐“五位一体”的功能设置。
8、镇党委认真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狠抓党建项目化管理;对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进行高标准谋划和指导。重视非公企党建工作,有条件的,都建立了党组织,逐渐实现非公企党组织全覆盖。
二、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工作梯次推进,稳步提升
2014年,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党代会、人代会及镇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在认真研究,狠抓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等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全镇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截止10月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2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亿元,招商引资完成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80万元。预计到年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34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招商引资实现2.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90%,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较好的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以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围绕杂粮种植、畜牧养殖、经济林栽植等特色产业,调结构、扩规模、促转型。2014年杂粮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亩,新增有机认证品种5个,建设国家级杂粮示范基地一处,谷子新品种谷子400亩,推广节水滴灌技术种植新品种谷子300亩,完成玉米螟防治4万亩;栽植经济林3140亩,其中栽植山杏树1740亩,栽植文冠果1300亩,栽植南国梨100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达15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00户,全镇禽、羊、猪、牛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2万只、1.5万只、3.4万头、2700头。
——加强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投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年来,新打农田灌溉井15眼,维修和改造机电井50眼,新增节水滴灌面积10000亩;新打人畜饮水井6眼;完成草原围栏工程18193亩,完成种草面积1840亩;完成春季节水滴灌面积10300亩,挖埋管路6万余延长米;实施了二道河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投资达1200余万元,治理河流10公里,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完工。另外,又分别争取今年秋季和明年春季节水滴灌工程6500亩、5000亩,目前打井配套、管路铺设、安装等工程正在施工。总之,通过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效提升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节水滴灌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抗旱减灾能力,为实现我镇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今年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镇的万亩节水滴灌玉米喜获丰收,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实现新突破,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年初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铁精粉等产业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在抓铁精粉生产和销售的前提下,围绕项目建设这一工作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工作力度,采取分解任务、责任到人、服务优质、环境优化等措施,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提高了项目建设质量和科技含量。今年全镇共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3.7亿元,其中新建3个,计划投资 3.2 亿元,分别为金利源矿业轻烧白云石项目、建平荣盛石材有限公司理石加工项目和怀志米业的杂粮即食食品加工项目;续建和改扩建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分别为华业鑫河铁精粉加工项目和源丰杂粮有限公司项目。产业不断壮大,从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朱碌科镇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今年是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年,朱碌科镇按照省、市、县的要求,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投资350万元,在西梁村、二道河子村、七台营子村新修水泥路10.3公里;新建垃圾池和垃圾箱45个;新配置垃圾清运车一台,在12个村安装路灯180盏;在主要街路开展环境整治10余次,累计动用购机、铲车、运输车30余台次,清理垃圾近万方,有5个环境整治村通过了验收,有4个村纳入了明年县级环境整治,同时政府所在地的两个村建立了垃圾清运制度,成立了专门组织,基本实现了垃圾日清理,使村镇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以杂粮产业为依托,着力打造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招商开发建设的中德新村小区现已入住,小区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 总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可容纳240户居民入住,五栋多层建筑,东一号和西一号楼1-2层为商网,楼体全面采用框架结构,先进的飘窗设计,地热取暖,24小时供水,施工全部使用新型环保建材,设有庭院式独立游园。小区整体协调,布局完善,空间优美,户型合理,安全舒适,绿色环保,邻里和谐,是集餐饮、商贸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镇党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加工仓储物流园区、杂粮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和杂粮种植合作社,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朱碌科镇以中德新村为示范,以点带面,面向周边农村逐步延伸,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使城镇品位进一步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来此居住,打造具有城乡特色的辽西靓丽宜居小城镇。
(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民政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镇党委政府始终以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生活条件为目标,全力做好扶贫解困工作。今年全镇发放各类帮扶款物100万余元,为贫困户、伤残军人和低保户改造危房10户,新建房屋5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今年对全镇低保户进行了全面核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进行了重新认定,农村低保由原来的457户,850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88户,270口人;城市低保由原来的22户,45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0户,11口人,彻底消除了维稳保、人情保、关系保现象。新农保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全镇参加新农保人数达11840人,参保率达98%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实名制就业150人,劳务输出3500人,镇内安排就业3000人。
——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镇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对粮食直补、公益林补贴、草原沙化治理补贴、扶贫资金等重点惠农项目,成立了由业务部门牵头,纪检、财政部门参与的资金发放组织,制定了具体的发放办法,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规范操作,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感到满意。另外,实施玉米保险5.3万亩、大棚保险1.4万延长米,针对节水滴灌新技术的实施,春季印发《致全体村民一封信》2000于份,培训农民500多人次,农机手105人次,提高了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认知度。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坚持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建立了镇、村、组、户四级信息网络,形成由镇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人员具体负责、村抓好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全年共排查出矛盾纠纷78起,调处75起,排查信访案件38起,办理市民投诉6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到目前,开展全镇范围的安全检查21次,共发现安全隐患78处,整改了75处,同时对没有整改到位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整改意见和整改期限,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保证了今年全镇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全镇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小学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率为99%,全镇初中升入高中、中专的比率均高于往年。电化教育、科技培训已进千家万户,文化、广电事业发展迅速,各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进入百姓农家,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移动通讯在全镇得以普及,为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方便。
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的春风使小镇一片生机,思路明晰的朱碌科镇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打造了一支工作扎实、积极肯干的干部队伍。放眼过去,着眼未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