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县域经济转型促进武穴跨越发展[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6:4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县域经济转型促进武穴跨越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县域经济转型促进武穴跨越发展》。

第一篇:加快县域经济转型促进武穴跨越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 促进武穴跨越发展

张社教

2011年第5期 ——经济建设

“十一五”以来,武穴市把握武汉城市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在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建设湖北综合实力强市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9亿元,财政收入12.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6%、27.7%、13.4%和14.1%。

目标凝聚转型共识

发展县域经济是县市工作的第一要务。早在2006年,中共武穴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就提出“两争一建促跨越”的奋斗目标,即“在黄冈争第一、在全省争一流,建设湖北综合实力强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五年来,武穴市围绕这个目标,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树立五个理念,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科学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市发展实践,重点探索发展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龙型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路径,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开放发展理念。把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来抓,坚持大开放、真开放、全开放,始终做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三是创新发展理念。把改革创新、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依靠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产品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和谐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展与环保、强市与富民的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生态良好的发展环境。五是率先发展理念。坚持自我加压,自强进取,强化“争先”意识、“领军”意识,树牢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几年,我市经济发展一路领先,各项工作全面进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位由2005年全省第34位,上升到2010年第22位。

项目筑牢转型根基

县市发展出路在项目。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建立完善市级领导、责任单位、服务专班、业主单位“四位一体”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解决重点问题的政府协调机制,定期检查通报的督办机制,使项目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一是全面技改上项目。五年来,全市共实施大型技改项目76个,技改总投入105亿元。广药推进三次创业,核黄素生产能力实现了翻番;祥云集团每年一次大技改,工业产值从2003年改制时1亿多元,增至去年的32亿元。其他33家重点工业企业都在不断做大做强。二是全力招商引项目。实行领导带头招商、企业主体招商、专班专业招商、政策激励招商和营造环境招商,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载体,把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的主导向,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近四年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3.3亿元,成功引进了华新、亚东、武昌造船和玉柴多菱等重大项目,成为武穴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全力以赴争项目。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实施中型水库整险加固、主干公路建设、件杂货码头建设、城镇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112个,完成境内铁路电气化改造、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危机催生转型路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武穴经济发展一度出现困难。面对危机,我们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抢抓市场低谷和企业重新“洗牌”机遇,加速推进工业企业规模扩张。推进“百亿产业、百亿园区、百亿企业”建设。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扩规模,全市医药等6大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成为武穴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2010年,广药核黄素产量突破3000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之一;集中兴办3个市办园区和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入园规模企业130多家,创造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深化企业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7年的111家发展到现在的200家,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成倍增长。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全面促进企业和产品升级。一方面,抓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主要是新建多处环保设施,关停59家污染企业等,拒绝了20多个新污染项目落户;启动田镇“两型”社会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新上磷石膏、余热发电等15个循环经济项目,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产学研合作,共研发科技项目65个,申报高新产品32个,建设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湖北名牌11个,湖北著名商标7件。三是用工业化理念,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发展地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8家,实现加工产值46.3亿元;坚持种植业抓板块、养殖业抓小区、水产业抓片带,大力发展油菜、生猪、水产、生姜、山药等特色产业,其中“双低”油菜面积发展到40万亩;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全市获“三品”认证企业35家、产品56个;新增农民合作社47家。此外,出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民办公助和新农村建设奖励扶助等政策措施,创新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机制,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四是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目前,武穴城市建成区面积26.6平方公里,城市绿地面积345公顷;坚持城乡统筹,重点建设梅川、花桥两个副中心,龙坪、石佛寺等6个重点镇及2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村沼气池1.9万户,解决了2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作风决定转型绩效

在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实践中,全市各级干部强化中心意识和大局观念,大力转变作风,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一是市级领导带头,“领衔”主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34名市级领导每人主抓一项工程、负责一个项目、联系一家企业、引进一笔资金,并实行月报季核年终结账兑现。对于重大项目,要求相关负责人每月督办一次,现场解决相关问题。二是相关部门配合,搭建平台提供生产要素服务。为解决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市里注册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募集资本金2.5亿元,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7.5亿元;成立城投公司和农业担保公司,保障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先后安排2.4万农民就近就业,为企业解决用工问题;解决用地问题方面,积极修编用地规划,采取迁村腾地、收储存量土地、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和提高园区土地利用强度等措施保障企业发展,近3年全市新增工业用地4500亩,为120家民营企业入驻扩张提供了便利。三是全社会协调联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重点营造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发展的意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严格干部发展业绩考核,凭实绩选用干部等等,有力推动了转型发展。■

(作者系中共武穴市委书记)

第二篇: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转型 跨越发展 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 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中国杂粮之乡朱碌科镇发展纪实

辽西美丽小镇——朱碌科,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美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绵绵流长,乾隆年间的弥陀寺、青云庵给小镇的佛教文化和旅游带来勃勃生机,辽西朱碌科黄河会和杨杖子辽西撒灯给小镇的传统文化蒙上了神秘色彩。朱碌科镇位于北纬41。39ˊ,东经119。55ˊ,地处建平县东南部,东距朝阳市65公里,西离县城40公里,南到锦州港180公里,“老宽线”、“朱馒线”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朱碌科镇辖12个行政村,人口2.618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余万亩。有杂粮加工企业280多家,产品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杂粮之乡”。该镇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奋战三年再造朝阳突出贡献奖”、“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有: 白云石、白粘土、大理石、硅石粉、石灰石等。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以小杂粮深加工为依托 建设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主题和“文化立镇、工业兴镇、杂粮名镇”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朱碌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朱碌科镇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等方面进入了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2014年,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重点工作推动全局发展为主旋律,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使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进步。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1500 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500万元。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1、积极开展各种载体活动。一是深入开展了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党组织”和“五个好”村党组织争创活动。我们按照争创先进党组织目标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并在工作中狠抓落实。二是组织开展了“双培双带”、“一句话承诺”、“设岗定责”等载体活动。全镇779名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党员申报了岗位并进行了承诺,完成率达100%,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镇各个党组织按照基层党建的具体要求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各项活动,特别是实行“三会一课”、“党员学习”、“党支部联系群众”等各项制度。各村党组织全面开展了“一制三化”活动,加强“五个好”村党组织建设,先后有7个村被县委组织部命名为“五个好”村党组织,1名村书记被评为“十佳”农民党员。

2.集中力量对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治。今年我镇集中力量整顿了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指导软弱涣散村党支部抓好“两委”班子建设、找准软弱涣散的原因、明确发展思路、健全发展机制、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和抓好培训党员干部等工作,联系部分企业为为软弱涣散村购置了图书、桌椅、电脑、打印机等;还为软弱涣散村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清单,明确了整改措施,落实了整改时限。为软弱涣散村经济社会发展输入持久动力,为整改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为民服务代办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全年为民办理事项1200余件,各村组或自然屯都设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站(点),办理粮食直补、新农合、户口、移动电话等3000余件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4.在发展党员方面,我镇大胆创新、严把入口关,将党员发展与做好事、办实事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发展对象必须做2件以上好事或实事,鼓励发展对象积极参与到群众路线“联村帮户”活动中来,为帮扶对象解决困难和实际问题,使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党员意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从行动上入党。今年我镇共发展党员12名,预备党员转正16名。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0名,每个村保持了5名入党积极分子常数。我镇还创新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了流动党员台账、做到了底数清、流入地清、作用发挥明显。

5.全面加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建设。各村工作室牌匾、公开栏、意见薄、资料库、工作制度、工作台帐健全到位,促进了“两代表一委员”共同履职尽责。年初党委对党代表、人大主席团、政协工作进行研究,分别都做出工作计划。召开座谈会3次,检查、视察、调查4次。为党委工作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府工作实行了有效监督,促进了政府工作和推进了法治镇进程。6.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镇党委加强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茁壮成长。今年 我镇选派了12名中层干部任村第一书记,使干部得到了锻炼,为各村增强了战斗力与活力。镇党委还培养了36名村级后备干部,为村党组织后继有人奠定了基础。

7.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和党员标准化活动室建设得到加强,全镇12个村都达到了“六化十有”标准,实现了村干部办公、党员活动、远程教育、为民代办、文体娱乐“五位一体”的功能设置。

8、镇党委认真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狠抓党建项目化管理;对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进行高标准谋划和指导。重视非公企党建工作,有条件的,都建立了党组织,逐渐实现非公企党组织全覆盖。

二、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工作梯次推进,稳步提升

2014年,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党代会、人代会及镇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在认真研究,狠抓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等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全镇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截止10月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2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亿元,招商引资完成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80万元。预计到年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34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招商引资实现2.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90%,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较好的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以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围绕杂粮种植、畜牧养殖、经济林栽植等特色产业,调结构、扩规模、促转型。2014年杂粮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亩,新增有机认证品种5个,建设国家级杂粮示范基地一处,谷子新品种谷子400亩,推广节水滴灌技术种植新品种谷子300亩,完成玉米螟防治4万亩;栽植经济林3140亩,其中栽植山杏树1740亩,栽植文冠果1300亩,栽植南国梨100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达15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00户,全镇禽、羊、猪、牛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2万只、1.5万只、3.4万头、2700头。

——加强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投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年来,新打农田灌溉井15眼,维修和改造机电井50眼,新增节水滴灌面积10000亩;新打人畜饮水井6眼;完成草原围栏工程18193亩,完成种草面积1840亩;完成春季节水滴灌面积10300亩,挖埋管路6万余延长米;实施了二道河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投资达1200余万元,治理河流10公里,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完工。另外,又分别争取今年秋季和明年春季节水滴灌工程6500亩、5000亩,目前打井配套、管路铺设、安装等工程正在施工。总之,通过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效提升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节水滴灌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抗旱减灾能力,为实现我镇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今年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镇的万亩节水滴灌玉米喜获丰收,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实现新突破,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年初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铁精粉等产业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在抓铁精粉生产和销售的前提下,围绕项目建设这一工作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工作力度,采取分解任务、责任到人、服务优质、环境优化等措施,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提高了项目建设质量和科技含量。今年全镇共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3.7亿元,其中新建3个,计划投资 3.2 亿元,分别为金利源矿业轻烧白云石项目、建平荣盛石材有限公司理石加工项目和怀志米业的杂粮即食食品加工项目;续建和改扩建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分别为华业鑫河铁精粉加工项目和源丰杂粮有限公司项目。产业不断壮大,从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朱碌科镇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今年是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年,朱碌科镇按照省、市、县的要求,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投资350万元,在西梁村、二道河子村、七台营子村新修水泥路10.3公里;新建垃圾池和垃圾箱45个;新配置垃圾清运车一台,在12个村安装路灯180盏;在主要街路开展环境整治10余次,累计动用购机、铲车、运输车30余台次,清理垃圾近万方,有5个环境整治村通过了验收,有4个村纳入了明年县级环境整治,同时政府所在地的两个村建立了垃圾清运制度,成立了专门组织,基本实现了垃圾日清理,使村镇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以杂粮产业为依托,着力打造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招商开发建设的中德新村小区现已入住,小区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 总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可容纳240户居民入住,五栋多层建筑,东一号和西一号楼1-2层为商网,楼体全面采用框架结构,先进的飘窗设计,地热取暖,24小时供水,施工全部使用新型环保建材,设有庭院式独立游园。小区整体协调,布局完善,空间优美,户型合理,安全舒适,绿色环保,邻里和谐,是集餐饮、商贸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镇党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加工仓储物流园区、杂粮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和杂粮种植合作社,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朱碌科镇以中德新村为示范,以点带面,面向周边农村逐步延伸,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使城镇品位进一步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来此居住,打造具有城乡特色的辽西靓丽宜居小城镇。

(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民政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镇党委政府始终以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生活条件为目标,全力做好扶贫解困工作。今年全镇发放各类帮扶款物100万余元,为贫困户、伤残军人和低保户改造危房10户,新建房屋5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今年对全镇低保户进行了全面核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进行了重新认定,农村低保由原来的457户,850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88户,270口人;城市低保由原来的22户,45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0户,11口人,彻底消除了维稳保、人情保、关系保现象。新农保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全镇参加新农保人数达11840人,参保率达98%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实名制就业150人,劳务输出3500人,镇内安排就业3000人。

——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镇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对粮食直补、公益林补贴、草原沙化治理补贴、扶贫资金等重点惠农项目,成立了由业务部门牵头,纪检、财政部门参与的资金发放组织,制定了具体的发放办法,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规范操作,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感到满意。另外,实施玉米保险5.3万亩、大棚保险1.4万延长米,针对节水滴灌新技术的实施,春季印发《致全体村民一封信》2000于份,培训农民500多人次,农机手105人次,提高了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认知度。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坚持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建立了镇、村、组、户四级信息网络,形成由镇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人员具体负责、村抓好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全年共排查出矛盾纠纷78起,调处75起,排查信访案件38起,办理市民投诉6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到目前,开展全镇范围的安全检查21次,共发现安全隐患78处,整改了75处,同时对没有整改到位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整改意见和整改期限,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保证了今年全镇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全镇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小学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率为99%,全镇初中升入高中、中专的比率均高于往年。电化教育、科技培训已进千家万户,文化、广电事业发展迅速,各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进入百姓农家,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移动通讯在全镇得以普及,为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方便。

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的春风使小镇一片生机,思路明晰的朱碌科镇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打造了一支工作扎实、积极肯干的干部队伍。放眼过去,着眼未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近年来,我市抢抓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机遇,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全市现代服务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68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占GDP比重达到39.7%,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为加快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力争实现总量翻番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市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齐头并进,带动全市服务业规模扩张和水平提升,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一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服务性消费增长。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强化城镇中心区的金融、贸易、信息、中介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功能配套,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着力增强消费的 1

拉动作用,通过培育新兴消费,引导城乡居民科学、合理、可持续消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采取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促进全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整体消费增长,以消费拉动全市服务业快速、持续增长。

二要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导和鼓励各类民间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部门,加快提高我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使更多的民间资本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促使现有服务企业建立新的企业结构,形成有效的投入产出机制,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

三要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充分发挥我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功能,结合制造业发展的产业优势,围绕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在继续推动商贸、物流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软件开发、国际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动漫、旅游服务、商业中介和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重点现代服务业,用足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政策,大力发展面向生产服务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和质量。

四要强化服务业项目建设,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组织实施一批投资额度大、功能作用强、示范带动好的现代服务业

重点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服务业扩容提质。重点推进彭城欢乐世界、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苏宁商务广场、中央国际广场、金桥商务中心等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全力抓好新城区物流、九里综合物流、沿运河临港物流、观音机场临空物流和徐州经济开发区生产性物流等五大物流基地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对我市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引导投资重点向新兴服务业倾斜。通过强化服务业项目建设,切实提高我市服务业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五要加大大企业培育力度,提升服务业经济总量。充分利用我市推进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商贸、物流、金融、软件开发、服务外包、文化动漫、旅游服务等行业,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产业引领作用和地方特色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年营业收入或交易额超100亿元、超50亿元和超2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超常发展、突破发展和率先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能力。

六要大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大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建设力度,加快现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推进项目集中建设、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建设新城区中央商务区、高铁客站商务区、徐师大科技创业园、滨湖新天地等一批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步推进徐州软件

园、盛联科技创业园、财富广场商务中心、中国八里国际家居交易博览中心等一批现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提档升级,强化集聚能力、提高集聚规模、提升集聚质量,提高全市现代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七要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加快推进我市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的组织实施,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逐步将企业内部的科技研发、物流配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设计策划等服务部分分离或外包,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扩大我市服务业企业群体规模,促进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快速、持续增长。

八要引进培育服务业人才,推动服务业科学发展。加大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制定引进现代服务业高端适用人才的政策措施,按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引入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创业能力为原则,全力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现代服务业人才;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我市等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采取自办或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形式,创立和开设我市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市发改委服务业处供稿)

第四篇: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参加首届全区边境和牧业旗市转型发展论坛,我感到非常高兴!借此机会,结合我们??旗近年来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基本情况

??旗是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全旗面积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蒙古族占总人口的75%。全旗拥有天然草牧场2678万亩,占总面积的82%,占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的21.2%。境内有丰富的矿产、畜牧及生态、旅游、口岸资源。拥有发展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风电、有色金属及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的良好条件。

二、转型发展的经验和措施

近年来,旗委、政府带领全旗各族人民立足旗情,坚持科学崛起、绿色发展、富民强旗的发展目标,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步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特色畜牧业产业齐头并进,新型产业起步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是2007年2.6倍;年均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5亿元,是2007年2.1倍,年均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6亿元,是2007年的3.5倍,年均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亿元,是2007年的2.4倍,年均增长16.5%。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4.7:38.3:37.0调整到19.7:45.4:34.9。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我们始终把发展工业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强调走工业强旗之路,坚定不移地。

套、牧民进城定居房、游牧民定居房630套、改造牧区危房226套。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综合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小;资源开发不足,工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进程缓慢,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等突出问题,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紧扣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快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我旗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正处于一个“蓄势发力、转型突破”的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跨越赶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思路是否正确、路径是否对头。加快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必须立足旗情,从生态地区、资源地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的实际出发,切实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深入实施“生态保护、牧业稳旗,资源转化、工业强旗”战略,打造“四大”产业,做好“五篇”文章,全面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幸福??旗。围绕这一发展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建设“五大基地”,加快打造“四大”产业。我们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全力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努力打造四大产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打造新型工业化支柱产业。??旗实现富民强旗、希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没有工业的快速突破就不能实现??旗的跨越发展、转型发展。要坚持实施“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以园区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全力支持阜丰、中铁、华能、国华、山东枣矿、大庆石油等企业在??旗发展壮大,加快推进呼伦贝经济技术开发区??旗五一煤田产业地和满东工业园区建设进程,重点建设煤基产品深加工基地,积极推动白音查干煤炭开采项目年内实现投产,加快推进华能铁南矿煤炭开采项目,做好中铁资源200万吨化肥和阜丰集团50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前期工作,加快多金属、石油、风光电等非煤资源的开发进程,集约发展煤炭生产、煤化工、煤电多联产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二是打造现代畜牧业基础产业。我旗有2678万亩天然草原,每年出栏80多万头只牲畜,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加快建设呼伦贝尔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目标,大力开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在产业化发展、品牌化引领、合作化经营上取得新突破。大力扶持北京东来顺一期肉类加工项目年内投产,加强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合作,积极实施“提质增效”和“品牌战略”工程,进一步提升“??旗羊肉”品牌的知名度,积极发展“基地+企业+牧户”的订单模式,打造更加紧密的企业和牧户利益连接机制,努力实现以龙头带基地、连牧户、接市场、创品牌。三是打造草原旅游文化产业。??旗有着无以伦比的巴尔虎文化底蕴和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有利的区位优势,以加快构建“巴尔虎草原生态、文化、旅游”核心区为重点,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在培育壮大旅游品牌、精品线路、牧户游上取得新成效。积极融入“海额满阿”黄金旅游圈,重点建设甘珠尔庙、诺门罕战争遗址、道勒都景区、伊和乌拉景区,抓好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4a级晋级工作,鼓励和支持牧户游、边境游发展,打造“阳光草原、长调之乡、宗教圣地、战争遗址”四张民族文化旅游名片。四是打造口岸商贸流通产业。??旗北部的满洲里市正在加快推进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南部的兴安盟加快发展的势头强劲。这两个地区都享受国家或自治区的优惠政策,都属于加快发展的地区。??旗西部毗邻蒙古国东方省属于资源富集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石油、有色金属、旅游等资源。当前,蒙古国正在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我们要大力实施“南联北开“和沿边开放的发展战略,借助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和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相关政策,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开放融入、借力发展转变,以加快构建呼伦贝尔对蒙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依托,切实加强与蒙古国、兴安盟、满洲里市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完善口岸查验区等基础设施,加快额布都格口岸常年开放,加快推进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进程,积极推进满东工业园区建设,与兴安盟共同建设合作园区,主动加强区域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二)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城镇发展文章。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以打造草原民族风情魅力小城镇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统一修编完善各苏木镇总体规划,努力打造市政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的阿木古郎县域经济发展中心,打造嵯岗自治区级“城乡一体化”新牧区建设典范、苏木所在地特色产业发展基地,提升县域经济带动作用。要大力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加快城镇扩容提质,重点抓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统筹推进镇区外环路和新区道路、供热扩容、自来水扩建、保障性住房发等工程。要加快建立城镇块状、带状经济点,积极培育建材、手工艺品、畜产品等专业市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

(三)围绕改善发展条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文章。

第五篇:加快转型振兴推进跨越发展

加快转型振兴 推进跨越发展

王建鸣

2011年第10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以黄石、大冶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理念、功能、项目、创新、民生”五位一体、全方位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理念为魂,引领转型发展

实现黄石转型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新理念。尽管黄石矿产资源取之日竭,但我们努力做到“精神资源不枯竭”: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顶层设计,科学编制《黄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及16个配套专项规划,明晰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路、定位、目标和路径。

二是强化“借助外力、凝聚内力”理念。坚决摒弃“恋矿情结”,坚持“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千方百计汇集一切有利于转型发展的“新资源”。三年来,争取到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等8个国家级试点和国家扩大内需系列政策支持,实施了一批转型项目,特别是通过举办“双迎”(迎接建国、建市60周年,迎接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活动,将悠久的矿冶文化转化为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黄石的精神动力,形成了转型振兴、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强化“不能功能化,就会边缘化”理念。按照国发[2010]46号文件提出“培育黄石成为区域副中心城市”的要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重大战略,提出并实施了“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发展战略和“三基地一中心”(全国重要特钢精深加工基地、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鄂东、皖西、赣北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目标,力争把黄石建设成为鄂东南区域性特大城市。

四是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推进转型振兴,黄石最缺乏的是市场主体;实现跨越式发展,黄石最急需的也是市场主体。为此,黄石全力优化“亲商、重商、悦商”的发展环境,要求每个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都要当好招商引资宣传员、项目建设协调员、市场主体服务员和发展环境督查员,一切以发展为要,一切以服务为上,让客商在黄石放开手脚投资兴业,让企业在黄石少些磕绊地自由发展。

五是强化“统筹发展、共建共享”理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轮驱动促转型,以“三园一带”为依托,推进城区与大冶、阳新全面对接融合,积极支持大冶市创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排头兵、率先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积极支持阳新县创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脱贫致富示范县;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破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公共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壁垒,让城乡居民共建城乡和谐,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功能为要,带动转型发展

功能化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底力、底气,也是城市转型的坐标、方向。

一是强化产业引领功能。围绕打造“2个千亿元产业、培育10家百亿元大企业、发展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出内生外引,坚持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推进和高新化提升,基本形成以“三园一带”为主体的“一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核)“一带”(沿江百里经济带)“一轴”(106国道、武九铁路、大广高速发展主轴)的发展新格局,使黄石发展由“环磁湖”迅速扩展到“环大冶湖”,并取得积极成效。2010年,全市2家企业产销量居全球前三位,3家企业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4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行列;拥有“中国名牌”8个、“驰名商标”11件;华新、东贝、三环锻压3家企业先后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是强化区域辐射功能。着眼于区域发展,努力建设“超六

十、跨双百、过双千、达一万”(城镇化率超过60%,建成区面积跨200平方公里、人口跨200万,过千亿元产业集群、过千亿元园区,人均GDP力争达到1万美元)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三年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实施了场馆建设、道路改造、环湖沿山景观建设等6大类、62个重点建设项目。同时,累计投入115亿元,全面加快大交通、大港口、大物流建设,启动与深圳盐田港合作开发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与新兴际华合作开发沿江重化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强化试点示范功能。抢抓8个“国家级试点”机遇,坚持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累计缴存备用金8000多万元,实施“危机矿产找矿”省部级项目16个,新增资源储备价值约700亿元。同时鼓励企业抢抓黄石“两比照”机遇,用好增值税转型政策,两年来全市企业税前抵扣5亿多元,促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76亿元。

坚持项目为体,支撑转型发展

坚持把政策争取、战略落实、实绩考核项目化作为抓落实的重要手段,不断强化城市转型的支撑和载体建设。

一是政策争取项目化。以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2亿元,完成城区地质灾害治理5.6平方公里;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为契机,策划并实施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国家就这些项目安排财力性转移支付9.02亿元。此外,还以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为契机,三年来先后争取中央投资项目398个,争取中央投资11.88亿元。

二是战略落实项目化。为落实“三大战略”,分别制定出台大产业发展、大园区开发和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共列出436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274亿元,并成立“三大战略”项目建设指挥部,引导全市上下加快项目建设;为实现争创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的目标,围绕转型总规,分别编制16个专项转型规划,并列出总投资8795亿元的项目清单;为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连续两年组织“双迎”活动,2009年列出146个项目、总投资667亿元,2010年列出217个项目、总投资334亿元,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把今年作为“项目建设年”,列出了7大类、76个市级重大项目,总投资547亿元。

三是实绩考核项目化。坚持明确导向、建立机制、严格奖惩,引导和促进各级干部创造性地推进项目建设、抓好招商引资。落实“五定”责任制、专题会议制度和专班督查机制,并将项目建设考核作为市直各部门及领导班子考核重要内容,占全年考核权重的60%,坚决奖惩兑现。

坚持创新为力,助推转型发展

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也是黄石转型振兴的“原动力”。

一是转体制,构建精干协调、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按照“横向大部制、纵向扁平化、全局整合资源”思路,积极再造审批流程、压缩行政层次、整合管理资源。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两集中一代办”(将部门审批服务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该科室向服务中心集中,全程代办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在全市27个职能部门成立行政审批服务科,平均压缩审批时限11天。以铁山区、下陆区为试点,将市一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城区;将37个区直部门精简为25个;精简街道办事处一级,并将社区进行整合;今年,又实施警务改革,实行局所合一,变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一线执勤警力从50%增加至80%。同时,在市、县(市、区)两级合并成立党委、政府总值班室;整合全市信访网络资源,建立全市网络信访中心;将市直机关工委(牌子保留)合并到市委组织部,加挂“社会工作委员会”牌子;整合县(市、区)委党校,成立市委联合党校。

二是破瓶颈,构建多方融合、流动通畅的要素配置系统。重点进行四大创新。①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托管带动”、“联合驱动”、“共建互动”、“飞地联动”、“主体拉动”等开发模式,由黄石开发区对大冶市15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托管;对大冶、铁山工矿废弃地统一规划、连片治理,联合筹建全省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建立棋盘洲新港物流园市、县共建共享联合开发体制;支持黄石港、铁山等城区到黄金山创办工业园;以远大制药为主体,积极筹建阳新富池化工产业园。②创新用地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工矿废弃地与建设用地补偿平衡机制,全市复垦矿山废弃地2.7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争取增减周转用地指标5025亩。③创新投融资体制。先后引进5家银行分支机构;成功开发“采矿权质押贷款”等多种信贷品种,有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市城投公司10亿元、大冶有色7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④创新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投入机制。坚持争取政策投入、吸引金融投入、鼓励社会投入多措并举,筹资9879万元实施学安工程项目371个,完成改造面积18.85万平方米;与省农发行合作,投入8500万元,集中用于乡镇卫生院改造、社区服务站建设;投入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55亿元,救助困难群众35万人次。

三是强基层,构建基础稳固、服务有力的社会管理系统。坚持“多给基层放权、多树基层威信、多给基层减负、多给财力倾斜”的“四多”原则,建阵地、强组织、给保障、树威信。市级列支1400万元用于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设以奖代补,新建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253个,改扩建210个。大力推进阳新县73个非建制村调整、全市软弱涣散村转化提高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全覆盖,全市252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为1137名村主职和2081名副职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913名离任村干部发放了生活补助;筹集666万元,设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按照“两新”组织和农村党员人平50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人平100元的标准落实了基层党建活动经费。坚持在思想上重视基层,在感情上贴近基层,在工作上依靠基层,支持和帮助基层多做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

坚持民生为本,考量转型发展

坚持“六民”要旨,积极从制度安排上破解民生难题,健全保障体系,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是建立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机制。以创建全国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健全创业培训、项目选择、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信贷支持、政策落实、跟踪服务等“七个接力棒”的全过程帮扶机制,与国开行、省工行联合开展信用社区无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将市中小企业担保资本金由1亿元扩充到4亿元,小额贷款基金由2200万元扩充到6100万元。

二是建立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机制。探索棚户区改造与公租房结合的办法,创新“五个一”住房保障模式(多项产品一个篮子归并,多股力量一个平台汇集,多类群体一个口子保障,多种需求一个通道转换,多种标准一个杠杆调节)。近两年,筹集资金6亿多元,解决了近40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今年将完成保障房2.6万套,“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完成73万平米的棚户区改造和132万平米的保障房建设任务。

三是建立完善维护群众合理诉求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建立信访、综治、维稳、司法、民政等部门联动的“大信访、大综治、大稳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两年来,全市包保化解重大疑难积案近700件,其中20年以上的9件,10年以上的85件。■

(作者系中共黄石市委书记)

下载加快县域经济转型促进武穴跨越发展[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县域经济转型促进武穴跨越发展[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古浪县委党校王有志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古浪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了制约全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

    转型跨越发展的山西经济

    转型跨越发展 再造一个新山西 ——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 转型跨越的山西,正越来越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2010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

    加快经济转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加快转变经济发......

    0422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平稳较快发展 赵洪祝主持 2010年04月22日 04:19:3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日报杭州4月21日讯 今天下午,省委常委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会议强调,我们......

    发展新型工业加快转型跨越(2011.4.12)

    发展新型工业加快转型跨越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追赶长浏望、领跑大湘南”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大力推进新型工......

    深入学习**经验,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深入学习敖陵经验促进经济跨越发展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在全县上下深入推进县委、县政府“四大战略”,共谋经济发展之际,周边乡镇经济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这样的大背......

    加快企业体制创新促进企业跨越发展

    一、我县重点企业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的基本情况1994年,我国第一部《公司法》颁布后,我县就掀起了一个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的高潮,在1995年到1998年短短的3年间,共......

    加快经济转型2

    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09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叶润康3109010465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