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⒈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①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的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③马克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⒉试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㈠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㈡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路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⒈论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⒉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事业已取得巨大胜利,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多次遇到较大的挫折。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不要因此而悲观失望。人民群众给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将使社会主义事业更健康发展,取得更大的胜利。
⒊试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㈠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互相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一样㈡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②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形势与内容相对稳定,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形势与内容是基本适合的。内容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形式就落后于内容,逐渐成为内容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形势与内容变为基本不适合。这时就产生了变革原有形式以适应内容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变革,新形式代替了旧形式,形势与内容又基本适合。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运动,就是这样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过程。
⒈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①就唯物主义哲学而言,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论思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认识的理论,是对认识的反思和研究②认识发展史同人类发展史、生产发展史、社会发展史一样长久;而认识论只是认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产生的。认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认识论是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过程和结果的再认识和反思,通过这种研究,揭示认识的本质、产生额发展规律③认识与认识论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就不能脱离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离不开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⒉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㈠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
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㈡真理和价值有时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①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人们之所以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就在于它具有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真理与其价值是不可分的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侧。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追求满足需要的方式也会各异,于是便产生出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我们主张与真理一致的价值观,即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使人的需要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那种与真理相悖的价值取向,即使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也是我们应该加以反对的。因为这种需要的满足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具有积极意义,甚至起消极或损坏的作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真理基础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⒈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阐明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②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讲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把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③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较落后,因此,加速发展生产力更具有迫切性。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⒊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有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桎梏。那时的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说,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但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最主要的是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⒌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①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国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挥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发挥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的作用。
⒍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①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②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就爱、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十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做阶级分析③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④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⒈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它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既然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但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管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各自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时各自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否则,越是劳动不熟练、劳动越差的人,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他生产的商品价值就越大,同一种商品就不会有相同的价值量,这显然不符合商品经济规律。实际上,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②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⒉论述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①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使社会生产力从封
建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迅速发展。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资料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集中起来,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为发展,手工生产劳动转变为大机器工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生产规模进一步迅速扩大和产品数量的急剧增长。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促使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进一步向国外扩展,形成了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水平,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迅猛的发展②资本积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个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表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束缚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因而,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⒈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从生产力方面看。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在生产力要素的变化上,就劳动者来说,脑力劳动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就劳动工具来说,由传统机器生产的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组成的“三机系统”,发展为增加了电脑控制机的“四机系统”,生产工具的智能化趋势日渐加强。就劳动对象来说,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的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②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同时私人企业股权分散化,并出现了工人持股的现象。③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⒉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①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有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②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调节,表现在对生产关系调整和经济运行调控上。这样,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缓和社会矛盾③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⒊试述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①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②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性的或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最终完成根本质变。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计划调节、福利主义、工人参与管理等都是这种非爆式质变的开端,也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表现。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式质变过程,但在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⒌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这就使得在一个国家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也要经历复杂的斗争,并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这一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长期性。⒉为什么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种种挑战,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①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②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但其开始并不是完善的,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同时也表现为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③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逐步加以认识和利用,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⒊如何才能更好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是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领导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到目前已有160年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各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习借鉴吸收人类各种文明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的著作中引用了大量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把人类文明的果实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营养。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和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经验和方法,都应该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当然
这种吸收应是批判的继承、学习和借鉴,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⒈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共产主义形态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向前发展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坚实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长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必然促使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步实现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以及国家自行消亡,从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将发展为共产主义的上层建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⒉试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同历史上以往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和更迭具有重大差别①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不是通过旧社会形态内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调整和成熟中实现的,而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实现的。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②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⒊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㈠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趋势,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的吸取了英法两国的空想共产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因素,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思想的优秀成果,从而深刻的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科学的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群众展示了人类社会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前景。同时他们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彻底解放全人类,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这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地位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科学结论,终于使人类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有空想变为科学②总之,共产主义之所以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就在于它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与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㈡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①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闯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来,就已经在不断实践之中。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②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正是共产主义事业在现阶段的实践。所以,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国的现实生活之中。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参加党校学习将近一个月了,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参加面授学习,认真进行课后复习消化。分别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列宁晚年哲学思想、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国学智慧及学习的方法等课程。通过面授、观看教学光盘、分组讨论,集中讨论、学员讲堂等系统深入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的理解,提高了理论水平,增强了党性修养。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一、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一是加深了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本质和规律,是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不仅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我国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做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守护者和维护者。
二是进一步增强了个人党性观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认识到了共产党产生、发展、壮大、繁荣的历史,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在实践中自觉磨练而建立起来科学的世界观。学会了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用客观的标准去认识社会,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用严格的法律去约束行为。
三是工作中时刻以单位利益为重,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想问题站得更高一些,工作上要求得更严一些。在下基层的时候,对
1待同志有满腔的热情和与人为善的态度,说话办事要有分寸,决不能说有损大局的话,干有损形象的事。强化了奉献意识,淡泊个人名利。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个人的意愿和现实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精神振作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是工作过程中重视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要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艰苦奋斗,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总之,要树立深入实际、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的思想,不断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使我的党性认识不断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经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帝国主义不断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危机日深,中国还是没有出路。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是实践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巨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但能够就中国,而且能够发展中国。我国经济
该改革开放30年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是世界经济同期增长的三倍多,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包括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既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科学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要从“历史地”加以考察,把每一学科原理放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坚持真理的具体性。要从“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要坚持真理的全面性。要从“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违背,但是它的实际运用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各国人民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其中最主要的是做到三个“结合”。
理论同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工作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实践”同“群众—领导—群众”,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学习借鉴外国与独立自主相结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世界。必须重视研究和借鉴外国经验,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必须重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是,这一切都不能照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和新的发展,也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但是它没有成为只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陈迹,原因就在于它是开放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是它的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以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学习收获和体会
通过集中系统的学习马列主义,对今后如何科学的运用马列主义,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明确的指导意义,为今后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党校班是团结的集体,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大家互帮互助,关系融洽,让我充分感到集体的温暖。通过集中学习,看到了其他学员身上优良的道德品质,高素质的修养,值得让我好好向他们学习。良好而安静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大家发言积极踊跃,开拓思想,用心认
真学习、积极进取。我相信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将会获得更大的收获,在党校的大熔炉中好好锻炼自己,积极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心得
在处级干部理论培训班的第一阶段,我们通过老师讲授、聆听专家录像讲座和自学方式,学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等基本内容,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通过学习,使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为鲜明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使我明白,在工作实践中应努力掌握和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主要收获
1、进一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作为科学,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2、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做好“三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违背,但是它的实际运用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其中最主要的是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同实际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学习借鉴外国与独立自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但是它没有成为只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陈迹,原因就在于它是开放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是它的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二、主要体会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对我们工作的根本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也才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2、坚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按照“坚持与时俱进”要求,不断更新观念,转变工作方法,扎实工作,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所从事的长江航运规划研究工作是一项关系长江航运全局、影响长江航运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观察
当代社会,要注重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是把握长江航运发展的规律,以与时俱进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还必须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科学认识长江航运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把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统一起来,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长江航运规划研究中心彭书华)
第五篇: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感
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感
2011040402065 14040202 李维 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恩格斯撰写的《反社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
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去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做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使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懈探索,深入思考,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
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枝繁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以发挥;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是终极结论;掌握的是完整体系,不是只言片语;运用的是立场、观点、方法,不是个别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一句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条认识路线,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只要实践在发展,只要社会在进步,只要人类的历史还没有结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永无止境。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一条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能用本本去支配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尊重广大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面向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成就科学理论的根本道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尊重广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践中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其时代性上,而且表现在其人民性上。马克思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与有史以来的任何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人民的解放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或者抽掉人民、人民的利益,就会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地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