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促进中心面试准备

时间:2019-05-13 03:1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商投资促进中心面试准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商投资促进中心面试准备》。

第一篇:外商投资促进中心面试准备

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重点鼓励和支持发展技术含量高、有利于节约资源、符合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要求、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创税率高的项目,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促使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心”的宗旨是服务唯本、信誉至上。努力改善我市投资环境,积极促进外商和港、澳、台侨胞来投资兴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为中外合作者免费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服务,谋求投资者实现其成功的理想。“中心”的主要服务范围:

1、宣传对外开放政策法规,介绍投资环境,推介具体投资项目;

2、帮助寻找合作、合资伙伴,提供项目洽谈和合同谈判的咨询服务;

3、组织项目展示、信息发布、投资项目合作咨询、洽谈与交流等活动;

4、接受国内外投资者的委托,对投资项目进行规范的审核、评估和可行性分析;代办项目的申请报批和企业登记注册等手续;

5、代办在我市设立商务、金融、服务及其他办事机构的申请报批手续,为外商驻我市机构提供中国雇员以及其他综合配套服务;

6、利用“中国安徽招商网”,为中外投资者和省内有关单位免费发布投资合作信息,提供系统查询和咨询服务,开展网络招商。

第二篇:山西省外商投资促进规划

山西省外商投资促进规划

山西省商务厅

目 录

一、山西省投资促进的发展现状........................1

(一)山西省投资促进工作取得的成绩................................2

1、投资促进的原则和目标逐步明晰.................................2

2、投资促进的规模有所增长.......................................3

3、对外经济合作数量不断增加.....................................4

4、开发区建设促进投资作用初显...................................4

5、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形成基本格局.................................5

6、国际与区域合作初见成效.......................................6

(二)山西省投资促进工作存在的问题................................6

1、招商引资主动性较差...........................................6

2、产业承接性较差...............................................7

3、环境吸纳性较差...............................................8

4、投资促进关联度较差...........................................8

5、能力适应性较差...............................................8

二、山西省投资促进的环境分析.......................10

(一)经济环境...................................................10

1、城市化程度..................................................10

2、工业化程度..................................................12

3、收入分配与消费水平..........................................14

4、生产性服务业与商务环境......................................16

5、生产要素成本................................................18

6、融资环境....................................................19

(二)资源环境...................................................21

1、矿产资源....................................................21

2、能源资源....................................................22

3、水资源......................................................23

4、土地资源....................................................24

5、旅游资源....................................................24

(三)交通环境...................................................26 2

1、公路........................................................26

2、铁路........................................................27

3、航空........................................................28

4、水运........................................................29

5、物流业......................................................29

(四)创新研发与人力资源环境.....................................31

1、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31

2、人力资源....................................................32

(五)文化环境...................................................33

1、游牧与农耕文化的结合对开放意识的影响........................33

2、中华传统文化对山西人素质的影响..............................34

3、传统晋商文化的积极作用......................................34

4、对现代商业意识的接受........................................35

(六)政策环境...................................................35

1、国家中部崛起区域政策的影响..................................35

2、国家外资政策变化的影响......................................37

3、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39

4、山西招商引资政策的不断完善..................................40

5、山西招商引资政务环境的改善..................................41

6、山西支持引资的财政支持措施..................................42

(七)社会环境...................................................43

1、教育环境....................................................43

2、医疗卫生环境................................................44

3、社会治安环境................................................45

4、法制环境....................................................45

三、山西省投资促进的指导思想、方针与重点.............46

(一)指导思想...................................................46

(二)方针.......................................................47

1、投资促进硬环境改善与投资促进软环境改善并举..................47

2、扩大投资促进规模与完善投资促进管理体制并举..................48

3、利用国家政策与改进本省政策并举..............................48

4、增加项目数量与产业链带动并举................................49

5、国外资金引进与外省市资金引进并举............................50

6、实业性投资引进与金融性投资引进并举..........................50

7、投资促进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51

8、投资促进的可操作性与前瞻性并举..............................51

(三)重点.......................................................51

1、构筑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投资动向和招商项目信息平台..........52

2、完善符合市场规律的投资服务体系..............................52

3、完善重大项目的前期策划和包装的组织体系......................52

4、完善符合国际惯例和山西实际的投资促进政策体系................53

5、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投资促进考核评价体系................53

6、建立高水平、专门从事投资促进工作的人才队伍..................54

四、山西省投资促进的重点产业.......................55

(一)煤化工业...................................................55

(二)装备制造业.................................................56

(三)材料工业...................................................56

(四)医药产业...................................................57

(五)冶金工业...................................................58

(六)电力工业...................................................58

(七)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59

(八)物流、金融、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59

(九)会展、文化和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60

(十)旅游业.....................................................60

(十一)高新技术产业.............................................61

(十二)现代农业................................................61

五、山西省投资促进的区域重点.......................63

(一)各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发展.....................................63

1、太原经济圈的建设............................................63

2、晋北经济区的建设............................................64

3、晋南经济区的建设............................................65

4、晋东南经济区的建设..........................................65

5、西部经济区的培育............................................66

(二)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67

(三)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68

六、山西省投资促进的方式选择.......................70

(一)山西省投资促进方式的转变...................................70

1、由针对单个企业招商向针对整个产业链招商转变..................70

2、由重点针对海外招商向针对东部外商聚集地招商转变..............71

3、由各自为政制定招商政策向建立系统性招商政策体系转变..........71

4、由以优惠政策为主引资向全面改善投资环境转变..................72

5、由以项目随机性的招商方式向规范化招商方式转变................72

6、由以政府招商为主向以企业招商为主的转变......................73

(二)山西省投资促进方式的创新...................................74

1、积极、合理、高效地利用国外优惠贷款..........................74

2、以各类博览会和招商会为重点,打造会展投资促进平台............75

3、以国有企业改造为突破口,大力促进投资........................76

4、着眼于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引进资金............................78

5、做好海外招商基地建设和友好城市共建,形成招商引资新平台......78

七、山西省投资促进的保障机制.......................80

(一)完善服务型政府职能,树立良好的山西投资形象.................80

(二)建立健全投资促进机制,加快投资市场化、专业化步伐...........81

(三)构建金融支持平台,为投资促进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82

(四)完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合作.........................83

(五)制定并落实相关招商政策,为吸引外部投资提供政策体系保障....84

(六)建立健全对外资的法制管理体系...............................84

(七)加强环境建设,增强山西对外商的吸引力.......................85

一、山西省投资促进的发展现状

现代意义的投资促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从而推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向潜在的投资者所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投资促进不同于传统的招商引资,是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拓展和升华,涉及到市场经济的各个层面,大到政权的稳定、法制的健全、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中到经济门类比重、市场机制、融资渠道;小到企业管理、人员配置、产品销售等微观领域。

作为一种全局性的战略观念,投资促进的全局性和战略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强调在采取具体的引资行动之前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投资促进工作战略和规划,以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全面提升吸引外资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它强调形象塑造、引进外资、投资服务和信息反馈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不可或缺,尤其强调投资后服务,如优惠政策的落实、纠纷的解决和投诉等一些在招商引资阶段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投资促进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形象塑造,即塑造和宣传本国、本地区、本城市的投资环境;二是招商引资,即通过各种渠道、手段、活动,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销售网络;三是管理服务,即为潜在的和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吸引和扩大他们的投资;四是信息反馈,即反馈投资促进政策执行情况,推动政府投资政策的完善。

投资促进包括下列具体类型的活动:广告、直接邮寄、投资研讨会、投资团组、参加行业展销和展览、散发材料、一对一直接营销、为潜在投资者准备访问日程、在潜在投资者和本地合作伙伴之间牵线搭桥、从各个政府部门获得许可和批件、准备项目建议、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及在项目开始运营之后向投资者提供服务等。

本规划中“投资促进”中的“资”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能够利用的外资(即境外资金),又包括内资(即山西省外的资金);既包括山西省内的民间资本,又包括了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的方式既包括直接利用外资,也包括了间接 1 利用外资,如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总之,所有能够用于山西经济社会建设的合理资金都属于本规划中“投资促进”所涵盖的资金范畴。

(一)山西省投资促进工作取得的成绩

1、投资促进的原则和目标逐步明晰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山西省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全省积极利用对外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

山西省结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认真研究本省的具体情况,借鉴兄弟省市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致力于建立现代化的投资促进工作体系,探索和实施现代化的招商手段,切实改善本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促进工作的质量。2006年,山西省召开了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部署了新阶段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的目标,制定出了全省、主要城市及各个行业的“十一五”规划,逐渐建立起有选择性地吸收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目标、产业结构布局的投资促进框架,以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投资促进工作格局。

山西省投资促进工作目标逐步转向确立产业投资重点和区域投资重点,加强投资促进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着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投资促进的目标更注重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着注重招商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带动作用的原则,投资促进的目标更加转向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领域;本着促进新支柱产业形成的原则,投资促进的目标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以及新型产业发展中的对外合作;本着大力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社会氛围的原则,投资促进的目标更加重视优化投资环境、促进软环境建设。

山西省制定的“十一五”期间具体投资促进目标如下:(1)扩大利用外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的目标为50亿美元。期末力争达到中部省份平均水平;(2)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建立两个以上国家级项目示范基地、五个以上省级项目示范基地;(3)增强开发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开发区吸收外商投资额力争达到全省总量70%以上。区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5%,到2010年达到1040亿元。工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5%,到2010年达到1710亿元;(4)加速发展服务贸易。力求

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产业等新型服务业领域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大力发展山西的旅游业。

2、投资促进的规模有所增长

“十五”期间,在山西省投资的国际知名企业增多,总投资6.1亿美元的山西移动通讯项目,投资1.38亿美元的亚美大宁能源项目,投资1.26亿美元的富士康项目的相继实施,为改善省内通讯条件、深度开发煤炭资源、填补省内IT产业空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成为山西省利用外资工作的典范。山西省利用国外中长期贷款投向集中,重大项目增多,也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五”期间,山西省实际利用外资32.86亿美元,较“九五”期间增加15.3%,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5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69亿美元,借用国外贷款22.17亿美元,较“九五”期间增加37.7%。尽管“十五”期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规模有所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但总量依然不大、规模偏小。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2006年,山西省全省合同利用外资13.4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纳入商务部统计口径的有4.72亿美元。2007年是截止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成绩最大的一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为24.7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2.6亿美元,超过“十五”期间利用外资的总和。

2007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突出特点是大项目多、投资领域广。在2007年外资投入的12个行业中,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资金到位达7.6亿美元,制造业居第二位,达2.7亿美元,煤化工以1.6亿美元居第三位。最大外资到位项目是韩国电力公社、德意志银行入股的格盟国际能源有限公司6.02亿美元,被商务部誉为审批时间最快、国有资产增值最高、电力板块最大的项目。其它大项目还包括富士康(太原)精密电子有限公司3300万美元,山西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2000万美元,山西欧罗福环保能源有限公司1181万美元等。这表明山西省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效。

3、对外经济合作数量不断增加

“十五”期间,山西省对外经济合作成倍增长,承包工程数量增多。对外经济合作主要指标成倍增长,实施了以大企业为依托、以承揽大型项目为目标的“以大揽大”的发展战略。但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多集中在建筑工程类领域,对外经济合作的市场则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这与经济发达省份在纺织、家电、机械、医药、电子等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及国际分工合作,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差距较大。对外经济合作工作的发展也不平衡,业务主要集中在太原、大同、运城等大中城市,其它城市基本处于空白。境外投资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项目小、项目分散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观。

“十一五”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和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传统制造业的转移向纵深发展,为山西省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空间,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山西省对外承包工程的领域也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房建等扩展到高新技术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电子、冶金等领域。目前,巴西(中国)莱恩仓储加工园区和天利毛里求斯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继大同市之后,阳泉、晋城和晋中市的相关企业也获得对外承包工程资质,外经企业过度集中在省城的状况有所改变。

4、开发区建设促进投资作用初显

“十五”期间,开发区建设势头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开发区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相继有卡特彼勒、富士康等世界500强落户开发区。“十五”期间内,全省开发区累计完成区内生产总值862亿元,是“九五”期间的8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75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6倍。从发展速度来看,“十五”期间,全省开发区区内生产总值保持着40%以上的年递增率,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土地上,产生区内生产总值18.47亿元,生产工业总产值38.37亿元。

进入“十一五”以来,山西省共有省级及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24个,其中包括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2007年全省开发区实现工业总值1073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到66%,达67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全省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开发区生产的手机、计算机零附件、抗菌素等精密工业、精细化工产品已成为全省骨干出口商品,成为拉动全

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2007年全省开发区从业人数达37.2万人,比上年增加5.6万人,增长18.0%,与经济发展保持了同步增长。

2007年,全省开发区加大力度,在推动项目落地实施方面狠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了一批以物流、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省级重点项目的平稳落地。侯马开发区引进的占地270亩、投资3.2亿元的山西方略保税物流中心经海关总署批准,已经正式封关运作,成为全省首家保税物流中心,对推动全省外贸进出口乃至对外开放将产生积极意义;总投资80亿元的中国南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型汽车项目落户太原经济区,成为全省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项目;香港豪德集团投资运城开发区的豪德光彩贸易广场项目占地839亩,总投资7.4亿元,所有建筑主体工程已竣工,将于2008年4月全部竣工验收。

5、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形成基本格局

目前,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格局。作为山西对外开放的窗口以及与WTO规则接轨的示范区,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分别创建了山西大学科技园、太原理工大学科技园、中国日化所科技园、中辐院科技园、太原高新区软件园等多个科技分园;同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联系,并在北京、上海、厦门、深圳等地建立了对外合作联络处。

山西省科技厅将科技交流合作工程作为2007年的重点项目之一。科技交流合作工程有效地利用了大学名校的资源,力求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一流院校和世界500 强企业及各种类型的科技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科技交流的合作重点在于加强新支柱产业培育中的对外合作,吸引省内外、国内外技术与山西企业联姻;建立山西籍省外、国外科研人员信息资料库,建立省内企业与在外科研人员联系交流制度,向省内企业传递在外科研人员信息,向在外科研人员传递山西省的经济科技政策和战略,传递省内企业技术需求及交流合作意图。

山西省采取的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措施还包括:第一,大范围扩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收集国际科技信息面向企业发布;第二,组织省内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到外省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参观学习,提高科技创新的意愿;第三,抓 5 住科技创新重点,启动由省内重点企业出题,政府组织,重点解决制约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的“山西省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行动”。

6、国际与区域合作初见成效

进入“十一五”以来,山西省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在不断扩大。从外资来源地来看,2007年有22个国家和地区向山西省投资,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11个,居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是香港7.8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2.3亿美元,巴哈马6600万美元,澳大利亚3160万美元,萨摩亚1533万美元。

近年来,山西省的国内区域合作亮点纷呈。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合作及交流活动,区域引资措施已初见成效,促成了一批合作项目的落地开工,锻炼了招商引资的队伍,搭建起山西与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地区的区域合作平台。在2006山西(上海)经济合作项目推介活动中,共签约投资类项目222个,项目总投资1570亿元,引资人民币907亿元。投资类签约项目分别同上海、江苏、浙江、港台、境外及其他地区进行了合作。在2006山西(香港)投资洽谈会期间,全省共签订经济合作项目347个,全省共签约项目365个,拟引进资金360.5亿美元,其中:外资项目291个,拟引进境外资金325.6亿美元;内资项目74个,拟引进境内省外资金278.8亿元人民币(折合34.9亿美元)。

2007年,山西省承办了“港洽会”、第二届“中博会”、“珠洽会”、“煤博会”等,共有签约项目1281个,实际到位资金总计598.02亿元。其中外资项目463个、内资项目730个。据统计,全省2007年“四会”签约的项目中,煤炭深加工项目280余个,占22.2%,非煤项目990多个,占77.8%。其中循环经济项目、第一和第三产业项目有了大幅提高。特色选商、绿色招商已经成为全省招商实践的主流。

(二)山西省投资促进工作存在的问题

1、招商引资主动性较差

山西省的投资促进工作以政府行为居多,多数国有企业缺乏开放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以煤炭业为例,煤炭产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和卖方 6 市场,产业的资源依赖性和思想的封闭保守性相互作用,造成经营者乃至全社会竞争意识不强,开放欲望淡薄,缺乏自主创新、开拓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不少企业眼界狭小,只把目光放在国内银行贷款或自有资金上,依赖政府去吸引投资,主观能动性差,习惯于坐等投资。因此,山西省的三资企业少、利用外资少、合作项目少,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部分基层工作者对投资促进工作产生了厌战和畏难情绪,对于项目进展落实的主动性不高。好干的项目落实的好些,交通便利的地方落实的好些;工业的项目落实的好些,农业的项目落实的差些;企业积极性调动起来的项目落实的好些,政府抓的项目落实的差些;领导重视的项目落实的好些,不重视的项目落实的差些。

2、产业承接性较差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属资源导向型,以采掘业为主。产业层次低,新兴支柱产业未形成。产业发展不协调,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大,科技基础相对薄弱。

山西的煤炭产业还没有向煤化工领域深度延伸,产业开放也还没能从买卖关系深化为产业协作关系。采掘业本身就具有封闭性,产业深度合作的需求相比其他产业要低很多。这种初级的产品模式、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短期化的经营行为,使得山西省吸引优质资源、嫁接先进技术难,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对外扩张的能力弱。加上区域外的很多资金都是冲着山西省的煤炭、焦炭而来的,大大减弱了山西省向其他非煤产业转移的拉动力。

山西省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服务业比重从2003年开始一直位居中部6省第4位。近年来,第三产业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更加限制了开放的领域和空间。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旅游业的招商引资薄弱。开发区等招商引资重要载体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环境吸纳性较差

山西省受计划体制的束缚,在投资环境方面,自身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先进的产业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生态环境恶化,开放政策力度不大,信誉观念不强,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难以吸引优质投资。山西全省国有企业占总资产的70%,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滞后。虽然大多数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但国有股“一股独大”,省国资委监管的36户企业,大多数为国有独资公司。这样的股权结构,决定了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模式难有根本性改变,难以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山西省投资促进环境体系尚存不少问题,比如招商引资的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基层安排不够合理,行政审批效率低下;部分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不够细,基础不够扎实,导致项目落实时卡壳;签约项目落实差,资金到位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地方还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在产业布局上重复布点,片面地追求招商引资的数量,导致招商成本高,效率低。

4、投资促进关联度较差

总体来说,山西省与兄弟省份和重要经济区的经济联系范围较窄,未能在产业和项目上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未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开展大规模交流,经济开放与投资促进的关联度较差,使得投资促进工作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

近年来,全国经济区域板块快速形成和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三个经济区域,在我国经济总量中举足轻重。东北、中西部纷纷提出与三个经济区联合的想法,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互动频繁。然而,山西省与以上三个重要经济区的交流仍然局限在能源领域,表现为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深度合作。

5、能力适应性较差

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农耕传统,滋生了因循守旧、小进即满等保守思想和小农意识。山西省从领导干部、企业家到群众,总体上说能力适应性较差,思想观念 8 不够解放,缺乏开放的眼光和战略思维,缺乏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观念,缺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竞争的勇气和魄力。

受“肥水不流外人田”狭隘保守思想的影响,山西省还没有形成全社会“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的理念,没有形成投资促进的完整服务体系。由于对政策的理解缺乏灵活性,从实际出发,吃透、用足、用活政策的能力不强,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奋勇争先的精神不足,使得在投资促进方面,部分政策的力度不大、落实不力,甚至现行政策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和抵牾,行政环境不够宽松,企业开放动力不足,投资促进的氛围不浓。

二、山西省投资促进的环境分析

投资环境分析是投资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部分对山西省近年来投资环境的变化进行纵向比较,在部分环境因素分析中还分别选取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一个省份,即辽宁省、江苏省、河南省和陕西省,与山西省进行横向比较,得出山西省各项投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指明山西省投资促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环境

1、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非农业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即“城市化率”。近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水平也稳步提高。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基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从横向比较来看,2006年,山西省城市化率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第15位,首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见图2.1)。与课题选择的几个兄弟省之间比较,山西省城市化率低于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但高于中部的河南省和西部的陕西省(见图2.2)。

图2.1:山西省和全国城市化率的变化(2000-2006,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国家统计局

图2.2:城市化率比较(2006年底,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国家统计局

总体来看,山西省城市化水平存在发展滞后、分布不均衡、层次不高和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区域差异显著。山西省城镇布局具有明显的交通和资源区位指向。从地域分布看,主要分布于山西中、东部铁路干线沿线且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区位。二是大城市数量少、发展滞后。1978年至2006年,全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40个增加到91个,而山西省大城市数量却始终只有太原和大同两个。三是小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使相当一部分非农业乡镇企业难以向小城镇集中,使大多数小城镇缺乏必

要的产业支撑。

2、工业化程度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0年以来,山西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增长持续最长的时期。

从横向比较来看,山西省工业化率较高,在中部6省中居第1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见图2.3)。

图2.3:工业化率比较(2006年底,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国家统计局

从纵向比较来看,2006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4.97倍,年均增长30.65%,连续6年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14位;占GDP 的比重45.2%,比2000年上升19.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70%提高到2006年的2.36%,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排位由2000年的19位上升到2006年的14位(见图2.4)。

图2.4:山西省和全国工业化率的变化(2000-2006年,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和《山西统计年鉴2007》计算

总体来看,山西省工业化发展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一方面,山西省在我国整体工业化水平上升的过程中,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抓住机遇,实现了山西工业和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山西省工业化率的提高,是以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为前提的,山西省产业结构以高度依赖煤炭资源为主,产业结构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并日渐突出。

2006年,山西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传统工业的主导优势继续积累的同时,结构趋向同化现象严重。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不利于地区之间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成分的优势互补(见图2.5)。

图2.5: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收入分配与消费水平

从横向比较看,2006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92元,居中部6省第4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27.7元,居中部6省第3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收入之比为3.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山西省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整体低于全国,但城乡差距较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居民收入在中部6省中位于中偏下水平(见图2.6)。

图2.6: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2006年,单位:元)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2007 2006年,山西省居民人均消费水平4843元,高于中部的河南省和西部的陕西省,低于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和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2.7)。

图2.7: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较(2006年,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14 从纵向比较看,山西省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从2000年到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7倍,年均增长率8.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年均增长率13.34%。但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升高,城乡差距收入逐步加大(见图2.6)。

近年来,山西省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迅速提高,从2000年到2006年提高了2.38倍,年均增长率15.53%,均高于同期全国水平,并有望进一步提高(见图2.8)。

图2.8:山西省和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山西省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水平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有利的因素,包括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动和消费增长面临的政策环境等。从居民收入增加上看,我国经济形势的良好发展态势、山西省总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居民收入增加奠定了客观基础。从消费结构上看,山西省消费品市场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从消费增长面临的政策环境上看,扩大消费需求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消费增长营造了较好的环境。

二是不利的因素,包括居民收入的绝对数值较低,农村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近年来山西居民收入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弱。不同收入群体间的不均衡性日渐明显,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制约了农民整体消费水平。

4、生产性服务业与商务环境

一般认为,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①。它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包括物流、研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以及贸易相关服务等。

从横向比较来看,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产值较低,在几个省份中排名靠后。从“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来看,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其他地区的几个省份;而占GDP比重为所列各省最高,达到76.3%(见图2.9)

图2.9:各省“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2006年,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纵向比较来看,从2000年到2006年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增长2.63倍,年均增长17.51%;而同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增长2.22倍,年均增长14.19%。但 “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原因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慢于第三产业发展和第二产业增长(见图2.10)。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本章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官方统计数据计算,包括了第三产业中除“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之外的部分。

①图2.10: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和比重(2000-2006年,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国家统计局

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山西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基础良好。山西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以能源工业、重工业为主的完善的工业发展体系,为山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第二,山西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恰逢其时。山西在实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服务业发展处在一个加速期,与制造环节紧密关联的设计、研发、广告、营销、管理、信息、金融、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高。

山西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与全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省的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较小。这是由山西省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发展造成的。

其次,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占服务业和全省GDP比重有下降的可能。这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服务业整体增长速度和一、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长速度造成的。

5、生产要素成本

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内容。本节主要考察劳动力成本。

从横向比较看,2006年山西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低于辽宁和江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河南和陕西省(见图2.11)

图2.11: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006年,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纵向比较看,2000年到2006年,山西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增长了1.93倍,年均增长率11.60%,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见图2.12)

图2.12:山西省和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000-2006年,单位: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劳动力成本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投资者而言,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吸引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山西省具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要素价格优势,有利于吸引区域外资本来投资办厂,从而促进山西省工业的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城乡居民劳动性收入不高,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利于本地区投资和消费的促进。

6、融资环境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市场是企业投资、筹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融资活动分为两种方式,即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典型形式是银行贷款和上市融资。

间接融资方面,从2000年到2006年,山西省银行存款余额增长了2.76倍;贷款余额增长了1.44倍。存款增长快于贷款,存贷差不断扩大(见图2.13)

图2.13:山西省国家银行存贷款余额(2000-2006年,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2007

贷款增长中大部分流向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对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贷款所占比例小(见图2.14)。

图2.14:山西省国家银行三资和私营企业贷款金额及比重(2000-2006年,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2007

直接融资方面,山西省上市公司从2000年的17家,增加到2006年的25家;股票发行量从2000年的20.64亿股,增加到2006年的76.15亿股;企业从股票市场筹资额,从2000年的109.2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03.63亿元,增长了3.69倍(见图2.15)

图2.15:山西省上市公司股票筹资额(2000-2006年,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2007

山西省的金融环境发展情况参差不齐,一方面,山西省一批优质企业发展起来,并在股票市场成功上市,初步改变了山西省直接融资落后的状况。另一方面,存贷差有迅速扩大的趋势,贷款向国有企业倾斜严重,非国有企业从银行贷款较困难。

(二)资源环境

1、矿产资源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煤、铝、耐火粘土、镓矿、沸石及建筑石料用灰岩等储量居全国第一。

山西煤炭资源排在全国首位,煤炭是山西省最大的优势矿产资源。截止2006年底,煤炭资源基础储量1051.66亿吨,占全国煤炭基础储量的32%。山西另一优势矿种铝土矿,2006年底的基础储量为11729.28万吨,占全国铝土矿基础储量的16%(见图2.16)。

图2.16:各省煤炭和铝土矿基础储量占全国的比重(2006年,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山西省巨大的煤炭储量,成为上山西省发展煤炭、炼焦工业的客观条件,支撑了山西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已建成了以能源工业、重工业为主导产业、门类齐全、设施完善的工业发展体系,积聚了能源、资源领域的发展优势,形成能源工业、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基础。

然而,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化严重,过度依赖为数不多的传统优势行业,如煤炭、炼焦、金属冶炼等,造成山西省重工业畸形发展,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煤炭、炼焦、金属冶炼等行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 21 渐严重,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矛盾日趋激化。改造传统优势行业,寻找新的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能源资源

山西既是矿产资源大省,也是能源大省。煤炭产量除了跨省外调、炼焦、金属冶炼等用途之外,很大部分用于火力发电。

2006年,山西发电量为1526.40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5.33%(见图2.17)

图2.17:各省发电量占全国比重(2006年,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2000年到2006年,山西省发电量增加了2.44倍,年均增长率16.08%。山西省发电量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见图2.18)

山西省发电量增长迅速,为山西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山西省发电量中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煤炭燃烧,废渣、废气对环境污染严重。

图2.18:山西省发电量及占全国比重(2000-2006年,单位:亿千瓦时)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山西统计年鉴2007

3、水资源

山西为全国缺水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从水资源量上看,2006年,山西省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35%,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的13.62%(见图2.19)。

从水质上看,山西省境内几乎所有的河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污染河流长达3753公里,其中超三类污染河道占67.2%,严重污染超五类水占总河长45.8%。同时,山西省的水库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超三类水质水库已占68%,超五类水质水库已占到20%,全省地下水水质符合一、二、三类标准的分布面积仅占40%。

图2.19:水资源量比较(2006年,单位:立方米/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水资源管理角度上看,山西省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超采严重,全省绝大多数的河流、大面积的浅层地下水遭致不同程度的污染。为缓解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紧缺状况,山西省要严格限制污染行业,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机制,遏制严重超采地下水,促进全社会增强节水意识。

4、土地资源

山西的地形复杂,既有山地、高原,又有丘陵、盆地。境内除中南部的几个盆地和谷地地形较低以外,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山西山地多,平川少,其中,土石山区面积约5.58万平方公里,各种丘陵面积约6.96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约3.08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5.7%、44.6%和19.7%。

山西省的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土地总面积为15.62万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4630.77平方米。但全省人均土地分布不均匀,晋南平川、汾河谷地、上党盆地等地区,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生产发达,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较少;而东西山区,特别是晋西北山区人烟稀少,人均土地较多,约为人口稠密区的4-5倍左右。

5、旅游资源

山西是我国旅游资源的大省之一,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在自然景观方面,山西名山遍布。拥有五台山、北岳恒山、芦芽山、北武当山和五老峰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汾河是流经山西的两大河流,壶口瀑布、龙门三激浪、娘子关瀑布等都在国内外享有盈誉。山西现有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若干个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达1000多种,区内栖息着 400余种野生动物,其中,褐马鸡为世界珍禽,被定为山西省省鸟。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4处。现存辽、金以前地面木构建筑106处,占全国的70%以上。

从横向比较来看,2006年,山西省接待入境旅游约57万人次,其中33万 24 人次为外国人,低于选取的其他几个省份。

图2.20:各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006年,单位:万人次)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纵向比较来看,山西省旅游业收入增长迅速。旅游业外汇收入从2000年到2006年增加了3.28倍,年均增长率21.89%。

图2.21:山西省旅游业外汇收入(2000-2006年,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山西省旅游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旅游业的吸引力亟待加强,旅游品牌的宣传尚需时日。另一方面,山西旅游业收入增长迅速,潜力巨大。近年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社会的建设推动了旅游消费需求的快速持续增 25 长,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发展旅游业符合山西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扩大就业的要求,是山西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存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选择。目前旅游业已被山西省列为四大产业之一。

(三)交通环境

1、公路

从横向比较来看,2006年,山西省公路里程已达112900公里,高于辽宁、江苏和陕西,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752公里。2006年,山西省公路货运周转量达到403亿吨公里(见图2.22)

图2.22:各省公里里程和公路货物周转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纵向来看,2000年至2006年,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是建国51年总额的1.6倍,约占“十五”全省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2%;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4155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168公里,达到1686公里,在全国排第9位,在中部排第2位;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达到14283公里,在全国排第8位。2005年,全省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6亿人、旅客周转量181亿人公里、货运量7.6亿吨、货物周转量390亿吨公里,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26.5%、33%、31.8%、44.5%,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分别达到90%、60%、65%、30%(见图2.23)。

图2.23:各省高速公路里程和比重(2006年,单位:公里,%)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山西交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公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和公路货物周转量等指标,仍低于许多省份,当前的公路状况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二是等级以上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里程数仍显不足,高速公路里程占总里程的比重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2、铁路

山西铁路以南北同蒲线和石太线为主干,形成大同、太原、侯马3个枢纽,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邯长、候月、大秦和南北同蒲9条大铁路干线13条主要支线和400多条专用线的铁路运输网络,分别与国家的铁路大动脉京包线、京广线、陇海线相衔接,可通达全国各大城市和秦皇岛、天津、石臼等海岸码头。2006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3110公里,铁路货物周转量达1331亿吨公里(见图2.24)。

图2.24:各省铁路里程和铁路货物周转量(2006年,单位:公里,亿吨公里)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山西省铁路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下列问题:第一,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不足。铁路技术改造投入仍处于被动解决应急运输瓶颈问题的状态,投资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在“十五”期间进行了一些技术改造工程,铁路运输设备和能力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需求。第二,铁路运输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加大。2003年以来连续两年全国出现大面积的“电荒”,为了缓解电力供应紧张,铁路部门通过采取“三减一拼一保”缓解全国的“电荒”。但也未能缓解公路运输的超载现象。第三,铁路外运货物比例失调。“十五”期间的铁路建设,并未从根本上扭转铁路运能不足的局面。优先保证电煤的供应,减少了其他货物运输和客运,致使货物运输的比例严重失衡。

3、航空

截至2007年,山西省拥有56条民用航空线和太原、大同、长治、运城4个民用机场。其中,太原武宿机场运营航线48条,通航城市40个,旅客吞吐量在全国的排名为29位。近年来,在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带动下,太原机场运输生产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跨入国内繁忙机场的行列。200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12万人次,提前6年达到原规划的2010年的保障能力。2006年,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83万人次,同比增长了33.7%。

2006年,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四条商务航线航班的加密,吸引更多公务旅客。昆明、三亚、杭州、乌鲁木齐等旅游航线航班的加密,形成民航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贵阳、南宁、西宁等新航线的开通,实现了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与除拉萨外的省会机场通航。同时,太原至香港这一地区性航线由季节性航线变为全年性航线,使太原机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机场。

2000年,山西航空货运量为6000吨,2006年增长为3.80万吨,增长了6.33倍,年均增长率36.02%。

4、水运

从运输体系来看,山西交通网内部陆、水、空的分配不平衡的,铁路、公路始终占据了主导。在货运量方面,2000年水运货运量为31万吨,仅占总货运量的0.04%。经过几年的发展,2006年,铁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比重上升了7.28个百分点,公路则下降了7.27个百分点;而水运基本保持不变,仍为0.04%。

在货物周转量方面,2000年全省水运货物周转量占总货物周转量的0.0006%;2006年占总货物周转量的0.0030%,仅上升了0.0024%,变化细微。

山西水运状况是与山西地理环境相关的。山西位处黄土高原,降雨量少,河流分布少,流经山西的黄河及汾河支流河面窄,水位浅、水流不稳,不利于发展内河航运,货运、客运大部分依靠铁路、公路和航空,在可预见的未来,情况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5、物流业

山西要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必须形成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包装、整理、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物流供应链。山西省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山西物流业发展迅速。2005年,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及批发零售业在内的与物流行业有关的部门增加值为774.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8.8%,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山西省铁路、公路、航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各种交通运输装备和工具门类较齐全,更新周期缩短。全省各类仓储设施逐步完善,容量较大。29 城乡商业网点密布,大中城市的新型商业经营业态不断出现。另外,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以及集中配送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广泛采用,山西省传统物流业正开始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并在加快物流速度,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延伸服务等方面显示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二,物流行业相关部门投资增加。2005年,山西用于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投资比2000年增3倍;五年累计投资133.3亿元,同比增长2.5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投资比上年增长53.4%,;五年累计投资比“九五”增加346.6亿元,同比增长1.71倍。

第三,国内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到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1.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0%。2005年山西限额以上的贸易企业1034家,年销售额1461.2亿元,实现商品销售利润36.6亿元。从经营业态来看,超级市场、专卖店、连锁店相互竞争,发展迅速。2005年全省共有批发企业9000家,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企业457家,产业活动单位1174家。

第四,对外贸易全面、快速发展。“十五”时期,山西省的海关进出口总额比“九五”时期增长2.72倍,年均增长22.1%。尤其是从1999年山西省开始新一轮结构调整以来,山西省的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省进出口额增长了33倍,达到2005年的55.46亿美元。

然而,山西的物流业也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社会物流粗放,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一方面传统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战略已无法快速敏捷地响应市场变化,企业外包策略在多数企业中没有展开。另一方面山西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

一、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物流的需求。

第二,物流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现象突出,缺乏整体协调。山西省省际间物流流量与量向不平衡,发往省外和省外发往山西省的货物之比为6:1。出省货物煤炭、焦炭、钢材等资源型产品占95%左右,在货运总量中,通过铁路运输的比重为30%,其他部分主要通过公路运输解决,既增大了物流成本,也由于运输批量小速度慢,加剧了运力紧张的局面。山西物流发展缺少统一综合的物流管理机构,存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现行政策法规数量多,相互之间难以协调一致,致使物流企业重复纳税现象严重。另外,山西省缺乏真正的物流信息平台,无法实现整个物流过程的信息管理和决策。

第三,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物流意识淡薄造成条块分割,难以协调,特别是地方保护、暗箱操作、恶性竞争等问题造成行业诚信体制不健全,导致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效率低下。企业现代物流意识淡薄,多数企业没有根据企业的资源和优势,确定企业物流的发展方向,制定短期、长期的计划。

(四)创新研发与人力资源环境

1、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

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山西省政府和以下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更加重视,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以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基地蓬勃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太原高新区已经成为太原市率先发展的先导区和山西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区共有入区企业2200余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86家,占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0%。截至2006年,太原高新区共拥有自主创新项目545项,涌现出一大批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装备与信息产业园、新材料园、E—制造园、数码港为载体,以电子信息与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2006年,园区实现科工贸总收入600亿元、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86亿元、利税49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国家级高新区的位次大幅前移。

2006年山西省共获得了2824件专利申请受理,1421件专利申请授权。但在绝对数量上,山西省的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远低于其他几个省份(见图2.25)。

图2.25:各省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2006年,单位:万件)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2、人力资源

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和知识化的今天,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养方面,截至2006年底,山西省拥有各类高等学校56所;各类高等学校本科、专科在校学生44.64万余人,授予学位数3.55万;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43.83万人,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有4.46万人(见图2.26、图2.27)。

图2.26:各省高校数(2006年,单位:所)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图2.27:各省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绝对数量上看,山西省高等学校数量较少,低于选取的几个省份。在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授予学位数和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获得职业资格人数上,山西省也落后于上述省份。

山西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家人才稀缺,尤其是大企业家、民营企业家人才稀缺。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短缺。三是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人才资源开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陷入不良循环。一方面,因为人才短缺,企业创新和发展能力不足,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经济状况不好,严重削弱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从而导致人才大量流失。

(五)文化环境

1、游牧与农耕文化的结合对开放意识的影响

山西所处的独特的地理区位,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地利”因素,促进了对外开放意识的形成。山西位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接处。北邻蒙古草原,南接中原腹地。明清之际,中国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随着农牧产品发展的相对充裕,两类产品的交换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就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机缘。

明清晋商足迹踏遍全中国,贸易活动扩展到俄罗斯、中亚、朝鲜、日本,成 33 为海内首富,其创办的票号,汇通天下,执金融界之牛耳,称雄商界300年。而民间自道光以来,晋人大批“走西口”,开发内蒙古,与内蒙古也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晋文化的开放性在历朝历代日益强化,这说明山西人在历史上从来就不是封闭保守的。这种兼容并包的开放性能够大大增强山西人的自信心,启示山西人以海纳百川、取精用宏的胸襟和魄力,加快今天改革开放、兴晋富民的步伐。

2、中华传统文化对山西人素质的影响

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山西带来了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厚的人文土壤。苦寒的生存环境,迫使山西农民在山坡上的小块耕地上辛苦劳作,养成了山西人艰苦奋斗、诚信勤劳的创业精神。安稳少变的农耕生活则养育了他们重农尚农、求实求稳的倾向和笃实善良的性格,进而升华为精忠报国、爱乡爱家的价值取向。在山西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领域中卓有建树的杰出人物,体现出了晋文化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性。

晋文化有其明显的值得发扬的优势,但也有负面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影响下,晋文化中消极陈腐的东西遗存不少,如宗法观念凝重,极易带来裙带风;世代延续的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闭塞的盆地、河滩、山沟生活,形成了安土斥迁、重农轻商、夜郎自大的意识;封建政治文化的教化使民众中存在重政治、轻科学,重人伦、轻人性,重官位、轻知识的价值取向;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之类的观念盛行。

3、传统晋商文化的积极作用

明清晋商资本之雄厚、经营项目之多、活动区域之广、活跃时间之长,在世界商业史上是罕见的。晋商在长期经商实践中形成了重商立业、诚信义利、同舟共济的经营价值观和“辟开万顷波涛、踏破千里荒漠”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精神。这是其称雄商界数百年、子孙相继、绵延不绝、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观因素。

山西商人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例如,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商业竞争之道;酌盈济虚、抽疲转快、灵活营运资金 34 的经营诀窍;人身顶股、协调劳资的人事管理手段;任人唯贤,知人善用、用其所长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严格号规、节欲杜弊的管理制度;两权分离、自主经营的企业管理特色;以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因人而异的营销策略。这些都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山西商人驰聘商界数百年,其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信守商业道德、坚持义中取利。弘扬晋商的商业道德及敬业精神,有利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市场运作,促进山西经济的腾飞。

4、对现代商业意识的接受

历史发展到21 世纪的今天,山西已经发展成为文化旅游的大省,五千年漫长的历史传承给山西留下了丰厚的三晋文化积淀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然而,如今的山西无论是整体的发展水平还是人均收入都远远落后于沿海较发达地区,山西商业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农业发展也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每况愈下。

近现代以来,山西人日渐重政治轻经济、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商业、严重束缚了山西经济的发展。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山西错过了许多经济大发展的机遇。这种意识的主要表现就是做事瞻前顾后,观念封闭保守,对政策的理解缺乏灵活性,活学活用政策的能力不强。由于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奋勇争先的精神不足,因此在制定政策的思路上,山西往往持观望态度,结果致使先机尽失,无法得到政策的优惠。这样不仅吸引不来国外、省外的投资者,就连本省的投资人甚至也纷纷“背井离乡”。

(六)政策环境

1、国家中部崛起区域政策的影响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0.7%和28.1%。2004年初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来“中部崛起战略”。在2004底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国家首次把“中部崛起”列入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这是继“五个统筹”之后,中央针对“中部塌陷”现象进行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2005年底,商务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扩大开放、提高吸收外资水平、促进中部崛起的指导意见》,要求中部六省高度重视吸收外资在中部地区崛起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扩大开放,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作为中部崛起的突破口,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完善政策法规,拓宽吸收外资渠道,扩大吸收外资规模;发挥中部地区人才、资源比较优势,引导跨国公司向中部地区转移附加值较高的加工制造环节、服务外包业务。经过努力,力争使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今后3-5年内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比例有较大地提升,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断增强,外资在中部地区崛起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加明显。

作为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一项重要举措,中部博览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和中部六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经贸大会。原商务部部长***在第一届中部博览会“万商西进”高峰论坛上表示,中部崛起的关键是开放。商务部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和增强中部地区开展对外合作的能力、增强中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中部自主创新品牌能力、增强中部发展现代流通能力、增强中部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其中,“万商西进”是商务部着力推进的一项工程,主要内容是用3年时间,推动1万家境外和东部企业到中部六省投资,并延伸到与中部相邻、条件相近的西部地区。

商务部将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吸引和鼓励境外及东部地区企业到中部发展产业集群,并选择中部一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培育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基地;积极推动中部六省企业创建“出口名牌”、振兴“老字号”,在自主品牌展览展示、宣传推广、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方面提供支持帮助;以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为重点,建立东中西部投资促进和物流园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继续支持中部企业发展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鼓励中部六省建立外派劳务基地,推进外派劳务品牌建设;有计划地加强对中部企业的业务培训、政策培训,每年为中部地区培训技术工人5万名。

中部崛起的相关政策为山西省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契机。一是可以争取国家承担中部地区全国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安排重点建设项目。二是可以通过调查发展战略,盘活区域内部资源,实现内生增长和良性循环。三是可以通过促进区域间合作,提高中部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四是可以争取有针对性

的扶持政策,实现资源、区位、科技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2、国家外资政策变化的影响

(1)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发布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颁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以下简称《目录》),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新《目录》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引导外商投资方向的重要政策措施,对山西省的招商引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新《目录》中的以下几个调整格外值得关注:一是对我国稀缺或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不再鼓励外商投资。一些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不再允许外商投资勘查开采,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外资项目准入,在鼓励类目录中,2004版中的低品位、难选冶金矿开采、选矿,铜、铅、锌矿勘探、开采,铝矿勘探、开采以及硫、磷、钾等化学矿开采、选矿,都被予以删除;二是对一些国内已经掌握成熟技术、具备较强生产能力的传统制造业不再鼓励外商投资;三是在房地产领域,土地成片开发,高档宾馆、别墅、高档写字楼和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经营,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及房地产中介或经纪公司进入限制外商投资;四是针对中国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等新形势,不再继续实施单纯鼓励出口的导向政策。

新《目录》的出台,对主要依靠煤炭发展经济的山西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升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机遇。根据《目录》,山西省今后可以在以下领域积极鼓励外商投资建设:

一、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二、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等产业,如“采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10万千瓦及以上增压循环流化床(PFBC)洁净燃烧技术电站的建设、经营”;

三、现代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以承接服务外包方式从事系统应用管理和维护、信息技术支持管理、银行后台服务、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服务、软件开发、呼叫中心、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2)《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即将出台

2004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将中西部的优势产业划为四个领域:特有矿产资源开发,如硼砂、硼镁石矿、铬矿的开采与加工、钨钼深加工、镍矿勘探开发等;退耕还林还草及粮食、特色动植物资源深加工,如粮食、油料种子开发、油脂深加工、茶叶综合加工、枸杞种植及深加工、甜菜糖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加快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如汽车零部件加工、天然气下游化工产品生产和开发、片式固体钽电解电容器生产、民族特需产品等;扩大社会服务行业开放,如城市供气、供热、供排水管网建设经营(原为限制类)、旅游景区(点)开发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经营、草原生态、冰雪旅游资源及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等。

根据《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山西省投资优势产业包括以下领域: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林木营造及林木良种引进;无磷洗衣粉生产;棉纺织、印染生产企业技术改造;新型纺织机械制造;公路、独立桥梁和隧道的建设、经营;煤炭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站的建设、经营;铜资源的勘查、开采(不允许外商独资);高性能钕铁硼材料及稀土电机的开发、制造。

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的发布,把对《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修订提上了日程。修订将结合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凡属于鼓励外商投资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修订时将统筹考虑列入。因此,可以预见新版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指导目录》将更加符合中西部地区的特点,山西省需要抓住政策机遇,调整完善投资产业指导方向以推进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3)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两税合一”对山西省的煤化工行业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煤炭勘探开发周期长、投资多、风险大,中国煤炭领域吸收外资缓慢。虽然国家对外资进入煤炭开采业不鼓励,但是政府积极鼓励外资进入国内刚起步

的新型煤化工领域。山西省已将煤化工领域确定为鼓励外资进入的重点领域。煤化工包括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油等,作为新型替代能源,他们的共性是受原油价格影响非常大。如果油价居高不下,煤化工行业的经济性将显现,即使没有所得税的优惠也无大碍;但如果油价下跌幅度较大,外资在煤化工领域的利润将大受影响,甚至可能亏本运行。

3、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

中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要求,能源产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山西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必须承担为全国发展大局提供能源支撑的历史责任,并由此形成了煤炭、炼焦、冶金和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但能源产业相对粗放、初级单一的产业结构,给山西带来生态环境压力大和经济外向度低等诸多问题。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山西省对鼓励投资的重点领域做出了调整,将部分传统产业从原来鼓励投资的行业中取消,放到了技术提升类里面,将“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的位置排到了十大重点投资领域的最后。

山西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污染排放物下降40%左右。这两组数字远远高于其他省份,体现了山西省节能减排的决心。2007年9月,山西省政府又制订出了《山西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列出了“到2010年,山西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2006年的2.89吨标煤下降到2.21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30.6万吨,较2005年减排21万吨,化学需氧量控制在33.6万吨,较2005年减排5.1万吨”的具体目标。

2006年,国家确定山西省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把山西省列为全国煤炭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份。在促进中部崛起的同时,还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向山西省相关地区延伸,为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也为山西省加快生态环境补偿与恢复提供了机遇。比如,在煤炭工业、煤炭资源的有偿转让,环境危害的补偿和治理,煤炭的延伸产 39 业如何更好的发展等领域,国家都给予了政策支持。

面对机遇和挑战,山西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第一、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包括钢铁、小火电、水泥、焦炭、电石、铁合金等的落后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第二、实施重点改造工程,继续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第三、探索创新节能减排的思路和机制,用经济办法推动排污企业治理污染,积极探索利用清洁发展机制。第四,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确立企业为节能减排的主体。

4、山西招商引资政策的不断完善

自2006年3月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后,山西省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重大举措,组织了十几次大型招商活动,不仅给山西省引进了大量资金,同时也提升了山西省利用外资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山西的知名度。

山西省招商引资的观念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单纯的以“硬资源”招商的旧观念,转向“揽天下资源为我用”的新理念;从“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招商旧观念,转向“科学决策、特色求实、绿色生态”选商新理念;从“政府大包大揽”的招商旧观念,转向“企业为主体、政府定政策、创环境、破瓶颈、搞服务”的招商新理念;从“单纯经济和业务活动”的招商旧观念,转向“文化包装、文化提升、创意无限”的招商新理念;从片面追求招商带动“总量”、项目增加“收入”的旧观念,转向统筹协调、注重“民生”,项目造福一方,推动社会和谐的新理念。

山西省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引资工作的氛围已逐渐形成,招商引资的环境明显改善,大项目带动效果明显,各个地方抓落实工作的成果突出。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制定招商引资的引导性政策。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出台了一些“洼地”效应的优惠措施,出台了招商引资激励作用的奖惩办法和引导投资方向、产业布局及项目管理的具体规定。第二,优化投资环境已经成为各地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共识。在硬件建设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为突出,如太原市以首届煤博会为契机,加大城市道路、管网改造,加大硬化、美化、绿化的力度,城市面貌和功能有了明显改观。在软件建设上,全省上下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着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不少地方实行了 40 “一站式,一条龙”的全程服务。第三,克服招商引资“进场难”的问题已取得明显成绩。在招商引资的实际操作层面,大力解决在土地、环保、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在土地利用方面,不少地方积极引导项目单位“用好已批的,清理未用的,盘活闲置的,开发后备的”,通过挖潜、清理、置换等办法做好盘活存量文章;在缩短审批周期上,大多地市都建立了“三堂会审”制度,不少地方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企业商务成本。第四,重视招商引资队伍的建设。招商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要有前期配套资金投入,还需要培养一支受过国内外招商培训、能征善战的专业队伍。晋中市率先在省内建设健全县级招商引资机构,全市十二个县区有九个已完成组建任务,成立了投资促进局。朔州和大同政府专门投入了3000多万招商引资专项服务资金。

5、山西招商引资政务环境的改善

近年来山西省的招商引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急需完善的方面,尤其是以政务环境为重点的软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存在着政府失信问题。有的政府部门对项目事先论证不足,在土地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承诺超出了国家政策法规的范围,导致项目执行中无法兑现承诺;有的是因为担心“肥水流入外人田”,对于做出的承诺也不严格按承诺执行。二是存在着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个人化现象。部分行政执法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搞好协调服务上,而是把企业当成“唐僧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三是行政审批改革还不够深入。在行政审批方面仍然存在政策限制,没有建立起行政审批的绿色通道,串联审批、前置审批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山西省的行政审批制度仍然存在较多不合理的方面,甚至使得部分投资者因噎废食、落荒而逃。进入政务大厅的审批项目授权不充分,没有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有的项目审批环节复杂,成为了一个“连环套”,相互掣肘,使投资者无所适从。有些部门对已被国务院和省政府取消的审批项目,还在进行审批或变相审批。个别部门、少数人把审批当作收费获利的手段,扭曲了审批职能。

作为投资促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山西省正在努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 41 革。在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后,山西省政府要求行政部门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对有关政府部门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要提高行政效能,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制、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第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彻底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和收费项目。对经省政府批准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要在政务大厅和网站上全部对外公布,并对审批时限等作出公开承诺。第二,实行首办负责制。按照“政务大厅一个窗口对外、受理与办理分离、按承诺时限办结”的运作程序,及时跟踪督办和办结反馈,为申请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第三,实行限时办结制。对属于山西省权限内审批的外商投资项目,在申报材料齐备完善的情况下,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合同、章程的批复,并发给批准证书;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登记手续。第四,认真履行承诺,自觉接受监督。对机关公务员行政不作为和发生过错的,将严肃行政纪律,绝不搞“下不为例”。

6、山西支持引资的财政支持措施

为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山西省积极利用财政资金,支持招商引资工作的进行。在2006年颁布的《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实施办法》中,对于外商投资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对于设立在山西的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重要优惠政策包括:(1)对设在山西省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3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税5年;其中,对从事《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山西省优势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举办的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省级税务部门批准,从开始获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税10年;对经省政府认定为大型骨干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山西省开发区、重点工业园区和新型产业基地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省级税务部门批准,从开始获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税。

对于开发区、工业园区,山西省制定了专门的优惠政策:(1)开发区、重点工业园区、新型产业基地内的企业所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地方留成部分 42 中,其当年增长幅度超过全省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的部分,3年内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由各级财政建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园区、基地、开发区的基础设施、研发中心建设以及对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的奖励;(2)开发区、重点工业园区、新型产业基地内的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按税法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对于从事工业生产的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且为盈利企业的,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鼓励投资的重点领域,山西省制定的财政支持措施包括:(1)对外商投资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以及各市设立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资金,优先给予扶持;(2)外商投资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和环保项目,投资单体项目在1000万美元以上(含1000万美元),农产品深加工单体项目在500万美元以上(含500万美元),从经营获利之日起3年内,可由当地财政按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额的15%给予奖励;(3)外商投资企业符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条件的,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在对外经济合作领域,2007年山西省商务厅会同财政厅共向相关外经企业拨付合作区专项资金、外经专项资金、中部促进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金等专项基金共5000余万元,支持企业带资参与国际竞争,目前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社会环境

1、教育环境

近年来,山西省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义务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2006年,全省有小学、在校学生、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比上年有所减少。

初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初中、职业初中)共有学校2673所,比上年减少87所;招生62.86万人,比上年增加了0.27万人;在校生数191.7万人,比上年减少0.8万人;毕业生数61.7人,比上年减少2.46万人。

普通初中校数2618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比上年减少80所;2006年招

生62.13万人,比上年减少0.29万人;在校生189.22万人,比上年减少0.56万人;普通初中毕业生60.70万人,比上年减少2.56万人。

2、医疗卫生环境

近年来,山西省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首先,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山西省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截至2006年底,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07岁,婴儿死亡率为16.78‰;孕产妇死亡率为47.32/10万;出生缺陷率为每万人131.57例。

第二,卫生资源持续增加。截至2006年底,山西省平均每万病床数为33.2张,平均每万人配备卫生机构人员数为53.0人。“十五”期间,全省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22425万人次,其中门、急诊人次17075万人次,累计出院人数626万人,总的住院病人手术例数达到157万例。

山西省医疗卫生事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卫生发展滞后,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城市1-3倍以上,其他许多健康指标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农村卫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素质低;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基础条件差;农村的公共卫生网络不健全,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农村卫生经费补助不足,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

第二,公共卫生面临巨大挑战,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现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尚存在一定差距,集中表现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不够健全,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滞后,监督执法队伍力量薄弱、执法条件差、执法能力不强,难以应对复杂的疾病流行局面、多重的疾病负担压力和繁重的监督执法任务。

第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山西医疗服务体系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医疗保障覆盖率低,保障水平有限,个人负担比例较大;二是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和分布不均衡并存,资源过度集中在城 44 市大医院,社区卫生发展缓慢、人才短缺,服务能力有限。

3、社会治安环境

近年来,山西省社会治安环境有所改善。有关数据表明,2006年山西省案件总量及上升幅度在全国各省市中保持较低水平,社会治安状况仍属全国最好省份之一,各项治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全省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的能力显著提升,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

4、法制环境

近年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和山西省政府致力于推进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立法工作稳步推进,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执法力度加强,执法效率提高;监督实效切实增强,重点突出。

在立法方面,2006年,山西省政府和山西省人大发布和批准了公告(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共177件。其中,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共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14件,废止3件,审查和批准太原、大同两市地方性法规12件。

在执法方面,2006年,山西省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43245件,其中审结各类一审案件84137件,结案率为93.2%。

在监督方面,2006年,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和“两院”专项工作报告22个,组织了3项执法检查,认真进行了评议工作,有效促进了“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山西省各级检察机关依法妥善处理涉检上访案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山西省法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要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依法履职水平,提高立法、执法相关人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和执法效率。

第三篇:中国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促进规划

中国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促进规划

Central China 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ion Plan

(2009-2014)

商务部外资司 商务部研究院

世行集团外国投资咨询服务机构(FIAS)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省商务厅

目 录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4

(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4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7

(三)改进方法,创新机制........................................8

(四)因省制宜,合作共赢........................................9

二、促进重点与主要目标...............................................................................10

(一)重点目标产业.............................................10

(二)重点投资方式.............................................12

(三)重点引资区域.............................................13

(四)重点投资商来源...........................................14

三、促进措施与配套政策...............................................................................15

(一)建立健全投资促进工作体系.................................15

(二)加强投资促进部门的能力建设...............................16

(三)加强促进平台的建设.......................................17

(四)实现促进模式的现代化.....................................18

(五)加大地区形象塑造力度.....................................19

四、投资环境与保障措施...............................................................................20

(一)改善投资促进环境.........................................20

(二)加快形成稳定、透明的外资管理体制.........................22

(三)完善配套政策与服务.......................................23

(四)提供资金人才支持.........................................24

(五)健全评价监督体系.........................................25

前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第四次全球产业梯度转移和沿海资本西进的加速,中部地区吸收外资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未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区域性政策要体现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因此,充分发挥中部的比较优势,通过吸收外商投资来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促使中部利用外资的总体质量再上一个台阶,对中部的外商投资促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部地区吸收外资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促进工作的整体水平,对于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各项部署、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因而国家商务部决定率先制订中部外商投资促进规划,同时也为编制其他区域投资促进规划探索经验。

在世界银行外国投资咨询服务机构(FIAS)的协助下,国家商务部外资司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政府外商投资主管部门于2007年上半年联合组建调研组,启动了《中国中部外商投资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调研组经过两年多广泛的信息搜集分析和调研,完成了《规划》的起草工作。

规划范围: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土地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1亿。规划以2009年-2014年为重点。

《规划》是商务部与国际组织、地方政府联合完成的第一个区域性投资促进发展规划。作为指导中部六省今后五年外商投资促进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了中部地区阶段性投资促进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提出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和相关政策,目的是能够有效指导中部六省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工作体系,发挥各省的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协调发展的局面,为全面提高中部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和分工正处在大变动之中,中部地区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中部聚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未来一个时期,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促进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投资促进的全局战略观念,在投资促进的管理体制改革、专业队伍建设、投资促进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建立起适合中部地区发展的、专业高效的外商投资促进工作体系;扩大吸收外资规模,优化吸收外资结构,发挥外商投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中部地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的外商投资发展格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紧密协作,共同发展。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促进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受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大幅放缓的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长将面临一系列风险因素,但长期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新一轮国际直接投资增长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更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及研发环节从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二是国际资本对政府信用、政策制度、产权关系、法律执行、技术标准、人文环境的选择性明显加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向制造业高附加值环节和服务外包领域延伸,这为中部地区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形成后发优势提供了更多机会与可能,中部地区面临加快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

近两年,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改变了中部地区在体制、政策和观念上的劣势,中部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市场条件已逐步显现,中部省份把握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吸收外资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起步。

中部地区在开展吸引外资工作、调整相关政策时,首先应对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有较准确的定位,只有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区域条件,发展各种产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中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28.1%,经济总量占19.5%,是中国的经济腹地和综合运输网络中心,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待于释放。

从产业基础看,中部地区产业门类齐全,承载能力较强,在全国30个制造业部门中具有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有15个行业,是中国较为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特别是近年来,中部地区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从交通条件看,中部六省处在南北、东西运输大通道、欧亚大陆桥、长江黄金航道的“大十字架”上,具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已基本形成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从要素成本看,中部地区工业 可用土地相对充足,是东部的1.4倍,劳动力成本只有东部地区的60%,拥有大量的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特别是部分城市熟练技术工人)和充足的科技资源;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应该是现代化的全国重要商品粮和高效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能源原材料及后续深加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支撑的资源和劳动双密集型工业基地,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全国重要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新兴增长区域。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基础设施、体制环境、人才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其劳动力资源丰富、商务成本低、产业门类齐全等独特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但中部地区也存在着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中部地区的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4.3%,实际利用外资仅为全国的11.5%;二是制造业、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和初加工产品比重大,缺乏带动力强、产业链延伸度大的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产品与最终消费品,工业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高投入和资源高消耗;三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较低,对先进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够大,与外部市场联系不紧密,体制机制改革较为滞后。

在吸收外资方面,中部地区尚未建立规范的投资促进运作机制,没有形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工作网络,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的措施有待完善,设计投资营销、投资促进技巧开发和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有待 6 提高,投资促进工作的多样性和实效性都有待加强,投资促进工作在本地区还未成为一项专业性的经营活动。

从总体上分析,中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条件优于西部,后发潜力优于东部。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促进工作必须准确定位,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坚持积极有效吸收外资的方针,优化资本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新时期中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战略目标。中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促进工作要符合国家吸收外资的发展规划和要求,要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规律,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需求,要着力解决本地区投资促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明确目标,又突出重点。

中部地区投资促进工作要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充分发挥各地方优势又各具特色的格局。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使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占全国比重有较大地提升,外资在中部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成为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

中部省份产业趋同,在吸收外资的过程中地区竞争不可避免。为避免区域内恶性竞争,各省首先应明确其在区域内外的产业分工定位,按照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要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要 7 素的合理空间布局,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的协调。推动实施产业链,促进中部地区形成若干有竞争力的具有特色的制造产业的集聚区。吸收外资加快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技术创新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中部六省拥有7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个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商务部还将在中部地区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加大投资中部地区的引导力度。中部省份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走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前列。各省要逐步建立相关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促进其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要明确各省外商投资促进的产业重点,一方面通过投资促进实现本地区吸收外资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培育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的重点产业并使之建立内生的增长机制,形成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产业。对重点引资领域、重点引资区域、重点投资方式,以及投资商重点来源地,都应有明确而可操作的促进目标。

(三)改进方法,创新机制

中部地区的投资促进工作要不断创新,逐步形成用市场力量吸引外资并提高吸收外资水平的基础。在中部地区建立市场与投资者导向型的投资促进机构,建立更科学、更有效的投资促进制度。

要努力完善诚信、高效、安全、文明的投资软环境,通过为投资者提供多方位的综合服务,来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向投资者提 8 供规范化的投资服务、不断优化具有区域特色的投资环境是中部地区投资促进机构长期的工作重点。

各级政府要整合招商资源,加强决策沟通,建立起协调、有序、规范、竞争的市场化投资促进机制,形成中部地区在规划、项目、产业、企业、资源等方面的联动,更新外商投资促进模式和方法,促使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促进机构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健全由政府、专业机构和引资主体组成的现代化的投资促进工作体系,发挥中介机构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因省制宜,合作共赢

因省制宜,发挥优势,是中部投资促进规划的基本原则。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促进工作既应服从国家宏观分工,又应从各自省情出发,因省制宜。

中部六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外资的独特优势,应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各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必须适应国家对外资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要求,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使区域能够长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使本地区外商投资促进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别开生面。

中部投资促进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区域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因此,中部各省的投资促进工作要以区域整体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一般与重点、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发展、统一市场建设等领域要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要通过搭建交流、沟通、合作平台与长效协作机制,推动中部地区整合投资促进资源,增强引资综合竞争力,塑造本地区的良好形象。

要建立经常性的交流机制,促使中部六省在中部崛起中群策群力,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中部投资促进机构联席会议”是中部各省投资促进机构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经验交流机制,要通过“联席会议”产生横向的互动,使中部各省投资促进机构间互相配合,产生效益。

重视与各类投资促进机构、中介机构的合作。通过交流会、机构间走访、考察、信息共享等方式,推动中部各省投资促进机构和其他机构在不同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培育并分享共同的业务资源和渠道,实现投资促进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合作共赢。

二、促进重点与主要目标

(一)重点目标产业

中部各省要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8年修订)》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8年修订)》,10 结合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认真研究本省和周边地区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对本省的产业结构进行正确定位和长远考虑,立足于整合现有资源,集中力量使重点地区、重点优势产业得到振兴和发展。

继续把制造业作为引资的重点领域,积极促进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起点、高创汇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投向商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允许外资通过特许经营、租赁、股权转让等方式参与投资。

根据中部地区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特有的资源比较优势,投资促进的重点应是本地区具有较好产业基础、成长空间、就业容量、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促进的重点产业包括: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粮油食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工业;以矿山设备、冶炼设备、石化设备、农用机械、车辆、船舶等为主导的机械制造业;服装、食品、轻工、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物流、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特色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应作为引进外资的重点领域。

中部地区在承接服务外包方面有比较优势,特别是那些拥有较好的教育和人才条件、有一定相关产业基础、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部地区城市。由于服务产品不依赖实体运输,发展服务外包可以帮助中部地区突破内陆省份的地域制约,极大地缩短与沿海地区的距离。

加速培育有利于重点产业成长的优良环境,完善适合产业发展的空间,是中部促进外商投资的重要工作。国际上区域产业群的建设经 验告诉我们:产业群在一切部门都可以发展,关键是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通过培育产业集聚优势和综合环境优势,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促进中部地区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使招商引资成为产业发展与优化结构的重要途径。

需要强调的是,目标产业不应过于固化。为使投资促进规划的指导作用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实现引导外商投资的目标,中部各省的投资促进机构要不断研究本省的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结合国家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定期调整,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投资方式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吸收稳定性好、风险低的物质资本外,还具有引进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国际营销渠道等综合效应。中外合资企业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从外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利益,有利于产生较高的溢出效应,仍应成为未来中部地区鼓励的外商投资方式。

中部各省要积极探索和拓展吸收外资的新方式,鼓励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鼓励外国投资者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当前,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中部各省要适应跨国投资发展趋势,充分重视引进跨国公司的投资,特别是更多地引进跨国并购投资。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密集,国有企业比重高,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外资收购、兼并的空间大、机率高。从产业领域看,工业行业的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家电等都有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和生产规模的企业,容易通过出让股权等方式与外资合作;汽车、化工、医药等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企业整合要求高,也可以对外转让或出售;服务领域的银行、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方兴未艾,合作前景广阔。

要善于借鉴国际通行的方法,采取境外发行股票、BOT融资、TOT融资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地扩大境外融资。

(三)重点引资区域

中部地区百业待兴,投资促进工作不可能做到全面铺开,必须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合理安排。要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引导外资投向中心城市圈、沿江及其他交通便利的城市、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工业园区。

中部外商投资促进的重点区域为沿长江经济带、沿京广线经济带和六省确定的城市圈以及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联系紧密的带动区和辐射区。

目前,坐落在中部地区的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具 13 备了较强的项目承载能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也积累了产业发展管理经验,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因此,要发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及其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使各类开发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引进产业龙头型项目和与之配套的上下游项目,降低产业配套成本,形成产业集群。

(四)重点投资商来源

中部各省在依靠市场导向原则,努力吸收世界各地投资的同时,要确定各自区域吸收外商的重点。

西欧、北美、亚太地区是全球资本输出最密集的地区,原始创新的知识产权、高技术、高增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集中在这些地区,投资促进活动取得成果的概率较高;跨国公司是世界范围内技术流动的主要载体,掌握着全球85%以上的技术开发能力,中部地区应更看重外资搭载的技术竞争能力,把吸引上述地区技术实力强的大跨国公司作为投资促进的重点,力争使发达经济体在本地区投资比重有较大提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贬低外资中小资本的作用。如果政策和理论导向促使中部各省都在引进跨国公司上搞竞争,无形中会增加合作成本。因此,还是要强调用市场导向原则看待外资来源结构,要评估外商投资的适用性,即是否与当地整体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是否与当地的消费水平相适应。应当看到,发达国家拥有众多的中小企业群,其基础好、专业化水平高。这些公司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希望降低成 14 本,保持传统优势,也考虑在海外设立企业,开拓市场。根据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现有水平,尤其是面对就业压力比较大的现实,中部各省要将推动中小企业特别是台港澳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中小企业对本地区的投资作为长期的战略安排。在各项政策的出台和执行中,应该考虑到外资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建立更好的服务和扶助体系。

进一步组织好在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促进活动,积极配合国家实施的“万商西进”工程,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的合作,针对沿海地区的外资增量灵活调整招商策略。

三、促进措施与配套政策

(一)建立健全投资促进工作体系

近几年,为了更有效地吸收外资,各地陆续成立了投资促进和中介服务机构。中部地区投资促进工作主要由政府投资促进部门、专业投资促进机构和引资主体共同承担,三者各司其职,工作各有侧重。各省市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投资促进工作的情况和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服务体系。

负责投资促进的政府部门,负有指导、管理、协调各种投资促进资源的职责,如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投资促进工作战略,指导建立现代化投资促进工作体系,采用有效投资促进工作手段等。

逐步建立专业化的投资促进机构,包括官方的、半官方的或民间的投资促进中介机构,如投资促进局、投资服务中心、投资促进会等。更多地发挥半官方或民间专业化投资促进机构的作用,引导支持这类机构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投资促进工作,积极承担政府部门规划的投资促进任务,在与政府其他部门进行横向和纵向协调的同时,按照市场导向进行运作,提高投资促进工作效率。

建立省际联席会议和沟通协商机制,实现区域间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建立与周边省市的定期沟通协商机制,重点协商一些跨省的投资促进活动,减少资源浪费和无序布局。建议各省成立专门机构,归口管理全省的投资促进工作,统筹针对全省的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投资促进工作,对区(市)县投资促进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协调。省级投资促进机构要发挥统领全省的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头作用。市县应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投资促进局(中心),建立健全队伍,有条件的乡镇建立招商引资办公室,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体制。

发挥企业主动性,推动更多企业成为招商引资主要力量。重点引导和鼓励优质企业加大引资、扩资、增资的力度,延伸产业链。

(二)加强投资促进部门的能力建设

商务部将整合不同区域的相关资源,开展不定期的投资促进业务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投资促进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技能。如,邀请境内外专家介绍如何通过举办展会、接待国外考察团组、配合领导人 16 出访、参加国际性论坛、举办专项推介活动等方式,寻找形式多样、便捷高效、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项目推介方式;如何使投资促进工作更加人性化、更有针对性;如何使推介的项目,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投资商的心理、符合投资商的习惯。

(三)加强促进平台的建设

在努力办好“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和各省投资促进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国际性的大型投资促进活动,以大型活动为依托,构建中部投资促进大平台,编织投资促进大网络。

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平台和共享服务机制。各省要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准的信息网络平台,提高互联网的效用,使投资者便捷地掌握各地投资的完整、真实的信息,享受人性化在线服务,及时获得有关问题的答案;加强投资政策法规的及时通报和宣传,实现与国际主要投资促进机构网站链接和投资领域的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投资促进,将投资促进机构打造成高效服务的平台。

引入和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跟踪系统等软件系统,收集各类有效信息,尤其是投资者的有关资料,并加以分析、处理,通过信息技术与潜在投资商建立联系与沟通机制,为投资者和引资方提供全过程的咨询和服务,并实现信息的共享。

目前大多数的招商引资活动均为短期性的集中推介,往往受制于时间和地点的转移而不能很好地延续,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网络招商、17 具体投资促进活动(洽谈会、招商会、博览会等)之外探索建立更有效、长期机制性的投资促进平台。

为切实推动沿海开放型产业向中部地区的转移,商务部已在昆山和上海建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为中部地区展示投资环境、推介引资项目以及进行项目洽谈和对接搭建了平台。产业转移促进中心一方面通过介绍投资促进新方式、国外产业发展和转移趋势、投资促进机构的成功做法,帮助中西部地区的派驻人员转变观念,学习投资促进工作新技能,另一方面积极组织驻在当地的境外投资机构、商协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常驻人员交流、洽谈。产业转移促进中心的建立,将有利于全面提升东部地区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层次,提高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四)实现促进模式的现代化

中部各省要学习世界各国最新投资促进的模式与策略,运用投资促进营销战略,实现促进模式的现代化。

由被动型投资促进向主动型投资促进转变。在充分了解外商投资的动机和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投资环境特点和优势,策划招商题材,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向目标投资者阐述本地投资环境,介绍招商项目,有效推动招商项目的落实。

由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向建立系统性政策体系转变。创优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发展的政务环境、司法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18 突出抓好政府和企业诚信建设,做到“以诚招商、以信安商、以优便商、以法护商”。

由粗放型招商向精密型招商转变。设计包装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促进产品。编制简明扼要且规范科学的招商说明书。因地制宜的推行以商招商、主题招商、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网络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对重大项目进行包装,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推介。

由不计成本向讲求投资促进的投入产出转变。要对投资促进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加强对投资促进机构的监管,评估取得的效果及资源使用效率,发现投资促进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调整目标、战略、计划和资源分配,避免在投资促进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并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明确政府部门促进外商投资的职责,强化财政支持。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为投资促进活动提供财政支持,用于重大招商项目的保障性支出和人才培训,推进建立各类技术服务机构,为投资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和效率保障。

(五)加大地区形象塑造力度

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相对封闭,要加强对外宣传,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开展树立形象的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中部地区的形象塑造取决于多方因素,不仅包括本身经济发展环境、当地政府的行为,还包括国家定位和媒体报道等因素。

针对形象塑造,中部地区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中部各省要意识到树立良好的地区经济社会形象对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心城市要采取措施强化区域特色,塑造现代、独特的城市形象。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吸收外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再认识和再宣传,一方面使各个经济部门和企业加强对吸收外资工作的认识,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吸收外资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使国外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中部各省投资环境、政策和商机。

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中国最具潜力的投资地,需要有计划地开展以塑造形象为主的活动,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将一般性宣传和专业的深度宣传有机结合起来。此外,与国外专业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从企业“一对一”的交流,扩大到“一对多”的交流,逐步树立中部地区在国际上的形象,是国际投资界了解中部、认知中部。

四、投资环境与保障措施

(一)改善投资促进环境

中部地区的投资促进工作应强调制定政策、建立机制、提供平台和服务、营造环境来吸引外资。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需要产业移入地具有产业成长所需要的优良的投资环境。如果投资环境不理想,导致交易成本过高,将难以实现政策期待的产业转移。因此,完善产业发 20 展的空间、向外国投资者提供规范性的投资服务和良好的配套环境应成为中部投资促进机构长期的工作重点。

中部各省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逐步建立与国际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力营造诚信、高效、安全的投资环境。

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加快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络、能源、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投资与建设。中部要构建起贯通东南西北的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的物流体系。产业配套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产业集群,不仅是投资者的需要,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是中部产业发展的方向。

要全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守信公平的市场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努力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向以综合环境优势吸引外资转变。

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创新管理思维,让外资企业享受到与东部同等水准的管理与服务。一方面,实实在在做好招商每一个阶段的服务工作,每个环节都要体现出“亲商”的诚恳形象和人性化服务。使投资者的投资成本、投资决策成本和投资后的运营成本降到最低,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要落实投资便利化措施,包括商务考察便利化、信息和市场研究便利化,增强潜在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改进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完善行政管理环境。加强部门之间协调,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改善通关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行政效能保障机制,为投资者创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要在中部地区 推广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投诉问责制等,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办事效率。

要做好已投资企业的跟踪服务,努力办好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发挥其示范作用。继续加大“四乱”整治力度,切实解决诚信程度低、基层执法不规范的问题,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外商投诉服务中心的协调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投诉处理机制,特别是帮助企业解决纠纷和投诉等具体问题。

各省投资促进机构要不断研究并预测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新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变动趋势,增强改善投资环境的预见性。

(二)加快形成稳定、透明的外资管理体制

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资管理体系对真正提高外商投资促进水平也至关重要。在目前的外资管理中,一方面是市场化在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化也在加强。在部门之间的协调方面,由于存在部门利益,导致了管理的低效率。这些政策因素导致投资促进工作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区域的一体化,而区域一体化的实质,是体制的一体化。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就无法形成对投资促进活动的正确导向和有效激励。加快形成稳定、透明的外资管理体制和公平、可预见的政策环境,切实依法规范和简化办事程序是确保投资促进规划落到实处、提高吸引外资实际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完善配套政策与服务

中部各省应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紧紧抓住已经投资的跨国公司龙头项目,带动其横向配套投资项目,形成产业链。加快完善和实施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研究完善有关土地、行政事业收费、税收缴纳办法、水电价折让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国家有关中部崛起、鼓励中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政策优势,最大限度降低外来投资商的投资成本。

加强对中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把更多符合产业政策、中部有一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重大工业项目放在中部地区,国家在行业重大项目布局安排上向中部地区倾斜,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给予政策性信贷支持,重大项目经批准可适当降低资本金比例。

提高中部承接东部和国外产业转移的能力。研究引导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政策扶持措施,在中部地区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条件成熟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提供财政贴息。对于沿海产业转移的集中地区,在项目布局、基础设施配套、投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各种政策激励和引导,优化外资投向。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能耗和处于产业高端的外商投资项目,推动当地外资企业产业升级,鼓励加强本地化配套,延长增值链条。

各省市政府部门应根据自身的职能范围积极支持推动投资促进工作。建立各部门的投资促进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合力,定期研究投资促进的重大事项,解决外资进入过程中的各类突出问题和难 题。加强与海内外投资促进机构、国内外商(协)会、重点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广泛长期的联系。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立联谊会,充分利用联谊会举办专业招商活动,推介项目,促进合作。有条件的省市可以成立投资促进协会,吸引国际投资机构、知名国际商协会、跨国公司、国内投资促进机构、外商投资企业及政府部门为会员,定期举办活动促进和发展投资促进机构之间的了解和合作;加强投资促进机构之间的信息收集和信息交流;举办培训活动,向政府提出制定政策和策略的建议。

(四)提供资金人才支持

投资促进工作投入不足则动力就不足。中部地区的投资促进工作要更多地争取获得公共财政,特别是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加大对中部地区投资促进工作的支持力度。

人才培训是提升投资促进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可以使从业人员不断更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技能。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整合现有的投资促进资源,加大政府扶持和业务指导力度,通过理论研修、赴东部沿海地区挂职锻炼等,培养一批熟悉投资促进工作程序和具体操作方法的专门人才队伍,与行业专家队伍、外聘顾问团队等紧密合作,为客商提供投资前和投资后的一系列专业化服务。各级政府要将事业心强、有开拓奉献精神、熟悉经济、了解政策、精通外语的干部,选配到投资促进工作第一线。

(五)健全评价监督体系

要不断从利用外来资金的技术水平、经济和社会关联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完善投资促进工作考评体系,完善效能考评机制,完善和规范奖励办法。健全投资环境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有关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切实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各省每年对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执法水平、落实政策、外商投诉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将考评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对评价好的地方和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评价差的地方和部门给予批评和鞭策,真正建立投资促进工作的责任体系,引导各地政府从注重数量规模到更加注重提高外资质量。

CONTENTS

I.GUIDING PRINCIPLES AND BASIC APPROACHES...............................29(I)STRENGTHEN ADVANTAGES & CIRCUMVENT DISADVANTAGES.....................................................29(II)DEFINE GOALS AND PRIORITIES....................................................................................................32(III)INNOVATE METHODS AND MECHANISMS.....................................................................................33(IV)STRIVE FOR A WIN-WIN SITUATION.............................................................................................34

II.PRIORITIES AND KEY OBJECTIVES....................................................35

(I)KEY INDUSTRIES............................................................................................................................35(II)KEY INVESTMENT METHODS........................................................................................................36(III)KEY INVESTMENT ZONES............................................................................................................37(IV)KEY SOURCES OF INVESTMENT...................................................................................................38

III.PROMOTION MEASURES AND SUPPORTING POLICIES...................39

(I)ESTABLISH A SOUND PROMOTION SYSTEM.....................................................................................39(II)REINFORCE CAPACITY-BUILDING FOR PROMOTION AGENCIES......................................................40(III)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PROMOTION PLATFORM.......................................................40(IV)FORMULATE MODERNIZED PROMOTION MODES..........................................................................42(V)SHAPE A BETTER REGIONAL IMAGE..............................................................................................43

IV.INVESTMENT CLIMATE..........................................................................44

(I)IMPROVE INVESTMENT ENVIRONMENT...........................................................................................44(II)BUILD A STABLE AND TRANSPARENT FOREIGN CAPIT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QUICKLY......45(III)IMPROVE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SERVICES...........................................................................46(IV)PROVIDE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 SUPPORT.............................................................47(V)BUILD A SOUND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48

Preface

With the accelerat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fourth global gradient transfer of industries and swifter capital flow from coastline to west, China’s central region is now witnessing brand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introducing foreign capitals.China's regional policies for future utiliz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are supposed to promote balanced inter-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spiri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hereafter, the central region is faced with greater challenges in bringing more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making better use of foreign investment by unleashing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s.As the central region represents a key footprint in attracting foreign capital, reinforcing efforts to promote foreign investment is essential to follow up 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strategic plans to facilitate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and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of this region.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has taken the initiative to formulate this plan for 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ion in central China, as part of the effort to set a benchmark for preparing future plans for other regions.With the help of the World Bank’s Foreign Investment Advisory Service(FIAS), Department of Foreign Investment Administration of Ministry of Commerce, Chines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together with the foreign investment authorities of Shanxi, Anhui, Jiangxi, Henan,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formed a task force and jointly launched the preparation for Central China 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ion Plan(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lan”)in the first half of 2007.The draft Plan has been prepared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information-gathering,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at lasted over 2 years.The Plan covers six central provinces, i.e.Shanxi, Anhui, Jiangxi, Henan, Hubei and Hunan, an area of 1.027 million square kilometres and home to a population of 361 million.The Plan is prepared for the period between 2009 and 2014.It is the first regional investment promotion plan jointly completed by the China Ministry of Commer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s.As a guideline for the aforementioned six provinces in promoting foreign investment, the Plan specifies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bjectives, tasks, development priorities and key measures for different stages, and proposes the approaches and policie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a view to effectively guiding these province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for investment promotion.28 I.Guiding Principles and Basic Approaches As the glob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labor division are undergoing major changes, the central region should take the great opportunity of the new-round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shift to promot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open.To this end, the central region needs an overall strategy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in the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o explore innovative, professional and efficient mechanisms suited to this region for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team building, and investment promotion.The guiding principles are to further mindset open up;expand the scale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external investment, and give play to the key role of investment in pushing forwar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dustrial upgrade and coordinated regional growth;and to innovate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allow for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mutual development.Based on these guiding principles, the basic approaches for 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ion are:

(I)Strengthen advantages & circumvent disadvantages

Glob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will nevertheless keep on growing in the long run, despite an array of risks that will ensue due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economic recession.Two features will figure predominately in the growth of a new round FDI: for one thing, more hi-tech and high value-added manufacturing and R&D activities will be moving ou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for the other, international capital will have a stronger preference for better government credit, policies and systems, property rights, law enforcement,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greater cultural friendliness.29 Such a trend into high value-added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utsourcing has offered great possibilities for the central region to develop continued advantages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work division of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and accommodating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industrial shift.Thank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strategy,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the central region has improved substantially,and development systems, policies and mentality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last 2 years.The market conditi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ndustrial shift are there, and the region has kicked off a good start in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When adjusting the policies for attracting external capital, the region has to be fully aware of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maximize advantages for industrial growth and economic benefits.Accounting for 10.7% of the total land area, 28.1% of the population and 19.5% of GDP, the central region is the economic hinterland and the transportation hub of China.With a solid foundation and enormous advantages, it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overal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great potential yet to be tapped into.In terms of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the central region has a full assortment of industries and is a key heavy industry base, with 15 boasting absolute or relative advantages among 30 manufacturing sectors.In recent years,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bio-pharmaceutics, new materials and other emerging industries have shown sound development momentum, and a number of distinctive hi-tech industry clusters have taken shape.Transportation-wise, located at the gateway to the west, and the center of the huge crossing--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and the golden watercourse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region is a giant hub that connects the east with the west and the south with the north, which basically shapes a convenient land, water and air transportation network equipped with better infrastructure.In terms of the production elements cost, this region has vast land available for industrial use, 1.4 times larger tha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abundant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while the cost of labor force, highly skilled, is only 60% of that in eastern region.In the long term, the region i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country's major base for commercial grain production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 resource-an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It is also expected to become an important hi-tech industry base.The central region will be a key pillar for China's sustaine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n emerging growth area.Thank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strategy, infrastructures,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human resources have been improved greatly in the central region, adding to its existing advantages offered by abundant labor force, low business cost and the complete range of industries.However, restrictions persist: first, this region has yet to open up further, as the combined exports accounted for only 4.3% of the national total, and the actual utiliz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was only 11.5% of all;second, heavy industrial and primary processed products such as manufacturing, energy and raw materials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The industrial growth is mainly dependent on high inputs and high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due to the lack of deep processing and hi-tech capacity;and third, the low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level has so far proved unappealing to high-end manufacturing from the outside.As a result, this region is not closely linked with external markets;moreover, institutional reform is lagging far behind.When it comes to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the central region is yet to establish a standard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investment promotion, as well as vertical and multi-layered operation networks.Generally speaking, the central region fares better than the western region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vailable, and the coastal area, potential-wise.The central region must pinpoint its positioning so as to play out advantages and circumvent disadvantages in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31(II)Define goals and priorities

The central region should make it its strategic goal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vigorous attraction and effective use of foreign investment, optimize the capital allocation, and promot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nd further progress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Every effort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applicable state plans and requirements, particularly thos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jor strategies, and the overall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ndustrial shift.Problems in connection with investment promotion should be identified and addressed, so should goals and priorities.Division of work, coordination, giving full play to local advantages and distinctiveness should be the principle of the investment promotion work in the central region.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region will improv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with a growing annual foreign capital received and a fast growing productivity.Investments from outside of the region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erves as a driver in propelling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Due to the great similarity in their industry structure, the provinces of this region will inevitably be competing with one another for investment if no precautions are taken.To avoid such a specter, the provinces should define their positioning of industrial division region-wide, and construct a mutually complimentary collaboration system consistent with the goa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reby minimizing the possibility of structural overlapping and excessive rivalry among and between them.The region should work to create a competitive and unique manufacturing cluster by focusing on such factors 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regional industrial layout,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ndustrial value-chain strategy.Foreign capital should be channeled to fund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in key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32 so as to help create a batch of leading and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enterprises with greater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are home to seven model service outsourcing cities, 20 key zones for processing industry.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will be establishing demonstration zones of the sort as part of the effort to support this region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transfer.On top of that, such provinces should also identify the key industries that are in need of investment, so that mobile capital can be utilized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 edge.There should be definitive and feasible goals for key sectors, regions and methods in connection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ion.(III)Innovate methods and mechanisms

Continuous innovation in market mechanism—specifically , establishing a market-and investor-oriented promotion bodies and a sound and efficient system— is necessary for attracting more investment and for better utilization.It’s equally important that a soun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that features good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efficiency, security and business-friendliness be built and improved to provide investors with standardized and comprehensive services, and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The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standardized investment services and goo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with continuous improvement.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set up a harmonized, orderly, standardized, competitive and market-based mechanisms for investment promotion, through integrating investment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so as to create synergy between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s, projects, industries, businesses and resources.They should also improve the work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expertise.In the meantime, the promotion system that is comprised of the governments, professional bodies and local 33 industries should also be enhanced so that intermediaries can serve as a bridge that links the government and businesses.(IV)Strive for a win-win situation

The central provinces should adhere to the basic guideline of taking measures adaptable to their local conditions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entral Region Development Plan and the actual developmental context in each province.As these provinces enjoy great potential and unique advantages for attracting investmen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ndustrial shift to transform this region into a competitive base for manufacturing, hi-tech, energy and key raw materials industries, for development and outpu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for accommod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hift.With the ultimate goal being rapid and sou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entral provinces should always look at the whole picture, properly add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and regional, and immediate and long-term interests.Close cooperation is necessary in resourc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 unified market, in order to create desirable synergy.There must be a long-term mechanism and platform for regular communication and constan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rovinces to promote integration of investment resources,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whole region, and better development, as well as better regional image.Constant exchange mechanism should be formulated to encourage collaboration among six central provinces in the pursuit of faster and better growth.Joint Conference for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of Central China, for one, can be a good idea.With effective information and experience sharing 34 at the Joint Conference,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from the central provinces can better cooperate with one another for optimal benefits.It is important to communicate with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and intermediaries, through seminars, field visits and information-sharing, and to cultivate and share common operation resources and channels for a win-win situation.II.Priorities and Key Objectives(I)Key industries Central provinces should, by referring to the Foreign Investment Industrial Guidance Catalogue(Amended in 2008)and Guiding Catalogue for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Dominant Industries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amended in 2008), as well as the trend of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shift, identify their respective industrial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profiles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long term strategies, and rejuvenating the key and competitive industries by pooling resources.Whil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ould be made a priority, investment into the prim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should also be vigorously pursued, especially into modern agricultural and sophistic processing industry, as well as trade, fin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ulture, health, sports, tourism,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by means of franchising, leasing, and equity transfer.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files and uniqu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the central region, the key beneficiaries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should be feature industries with solid foundation, growth potential, great capacity of employment,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including featur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ood production;energy and raw materials industries;mining, metallurgical and petrochemical equipment, farm machinery, vehicles,35 and ship-building;clothing, food, light industry, electronics and other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modern services;electronic information, featured biological industries, new energy, new materials, and other hi-tech industries.Meanwhile, the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should also be made a key area.The central region, most notably the central cities that have abundant well-educated but low-cost work force, and sound industrial foundation, enjoys tremendou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service outsourcing.As service products do not involve physical transportation, service outsourcing can help the central region overcome the restrictions of landlocke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shorten the distance to coastal areas.It must be noted that flexibility is required in positioning the target industries.To make the Plan more targeted and helpful, the provinces should keep track of the changes in comparative industrial advantages, make regular adjustments, as appropriat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eign Investment Industrial Guidance Catalogue and Guiding Catalogue for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Dominant Industries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report to competent authorities relevant amendments and suggestions.(II)Key Investment Methods Effective attraction of FDI is a systematic work that involves bringing in stable and low-risk capitals, as well as high technology, scientific management expertise,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channels.With a capital structure conductive to creating optimal benefits and high spill-over effects from economic activities, joint ventures should remain a major means of foreign investment to be encouraged.Alongside this, other means, includ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vestment in funds and securities, participation in reorganization and 36 upgrading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SOEs), and listing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 capital markets should also be encouraged.As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s)have become the main form of FDI, central provinces should pay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attracting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especially encouraging thei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local businesses.International practices, including IPO abroad, and BOT or TOT financing should be followed to increase overseas financing by multiple methodologies.(III)Key investment zones Starting almost from scratch, the central region does not yet have the capacity to accommodate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region as a whole.Prioritization and proper arrangement are necessary to channel foreign capital to central cities, port cities and those with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provincial-level economic and hi-tech development zones;and heavy industry parks with great potentials.Priority zones include the economic belt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Beijing-Guangzhou Railway, city circles identified by the six provinces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areas that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Bohai Bay Rim.At present, the 7 state-level and provincial-leve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from the central region have already developed a fairly advanced infrastructure capable of accommodating investment projects, featured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a wealth of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are in the best position to embrac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These development zones and industrial parks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to exert build-up and ripple effects.By bringing in flagship projects and supporting industrial projects, they can reduce industrial costs and help form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in the region.37(IV)Key sources of investment

When making efforts to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 with market-oriented approaches, the provinces should identify their target investors.Wester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re where the world's export of capital occurs most frequently and where original and innovat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i-tech and high value-adde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re concentrated, while multinationals are the major carriers of technological transfer worldwide, accounting for 85% of the capacity for technology development.The central region should make it a priority to attract powerful multinationals from these regions, in order to substantially improve the share of investment from developed economies.This, however, does not mean to belittle the role of small-and medium-sized foreign capitals.If the central provinces should interpret it as an absolute policy and are spurred to compete for investment from multinationals, the cost of cooperation will rise as a result.The provinces must review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capital sources and assess applicability of foreign investment, that is, whether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verall level of local productivity and consumption, in accordance with a market-oriented principle.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established and professional small-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MEs)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considering branching out into overseas markets to slash costs and maintain their traditional advantages in this fiercely competitive market.Based on the existing economic and especiall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files, and given the mounting pressur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region, the provinces should consider it a medium-and long-term strategy to attract the investment of SMEs from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o, Japan and South Korea.While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policies, the provinces should give considerations to the affordability of SMEs.38 The provinces should further organize investment promotion events in key target countries and areas in support of the state-prescribed “Businesses Going West” initiative and cooperate with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and Bohai Bay Rim economic zones to flexibly adjust the business investm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increased FDI in these regions.III.Promotion measures and supporting policies(I)Establish a sound promotion system In recent years,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motion departments and professional intermediary agencies have been set up in the region to effectively facilitate foreign capital promotion activities, together with the local investment organizations with their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ies and priorities.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should establish and refine service systems for investment promo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specific conditions and requirements.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motion departm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providing guidance,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including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well-conceived investment promotion plans, gui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promotion system and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Inter-provincial joint conferences and regular communication and consultation mechanis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the provinces to share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with their neighbors, and negotiate cross-provincial investment promotion activities, thereby preventing waste of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 layout disorder.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ovinces establish dedicated bodies to take charge of the investment promotion for key industries, regions and projects in their jurisdictions, and provide subordinating departments at the city and county levels with guidance and coordination.With province-level promotion bodie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the cities and counties should

establish investment promotion bureaus(centers), and towns, promotion offices if possible, so that a complete administrative facilitation network can be formed.(II)Reinforce capacity-building for promotion agencies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will conscientiously help improve the expertise and skills of frontline investment promotion staff by consolidating relevant resourc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carrying out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 from time to time, including inviting foreign experts to teach them on how to seek various effective promotion methods that are suited to their local conditions when holding exhibitions and special promotion events, receiving foreign delegations, going on business trips with leaders, and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forums;how to make the promotion services more considerate and targeted;and how to strike a chord with potential investors at the first instance.(III)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promotion platform

While hosting “Central China Investment and Trade Fair” and investment promotion events, the central provinces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Trade Fair”, “China International Hi-Tech Fair” and other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romotion events so as to build a platform and large network for investment promotion.Efforts remain:

To establish a regional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 platform and a service-sharing mechanism, an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platform of desirable scale and level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Internet so that investors can have easy access to complete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considerate on-line services for answers to their questions.At the same time,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investment polices can by instantly published and made known to ensure

information-sharing with majo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romotion bodies.In this way, the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can become effective service interfaces.To bring in and employ customer relations management and customer tracking software systems, etc.to collect, analyze and process useful information, especially investor-related information, and provide investors and investment targets with all-round counseling services by establishing contact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with potential investors.Most investment promotion activities are currently short-term ones that can not be sustained due to the shift of location and time.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explore effective and long-term mechanism-based investment promotion platforms on top of the existing on-line business promotion interface and physical promotional events, such as fairs, business promotion fairs and exhibitions.To effectively facilitate the transfer of export-oriented industries from coastal areas to the central region,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has established in Kunshan and Shanghai industrial transfer promotion centers as platforms for the central region to showcase its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ttract investment projects and conduct cooperation negotiation.On one hand, the promotion centers help the appointed staff from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o pick up new ideas and skills by introducing new methods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ransfer trends abroad, and successful practices of other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proactively organize match-making exchanges between the appointed staff and local overseas investment agencies, business associations, regional headquarters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businesses interested in investing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The establishment of these industrial transfer promotion centers will be conductive to comprehensive upgrade of the eastern region’s participation in 41 glob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central region’s capacity to accommodate transferred industries.(IV)Formulate modernized promotion modes The central provinces should formulate their own modernized investment promotion approaches by learning from the latest models and strategies employed around the world, and trying out promotion strategies.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Transition from passive operations to proactive ones.On the basis of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goals and needs of foreign investors, as well as an accurate grasp of the loc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advantages, the provinces should make comprehensive use of all possible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means to engage target investors, introducing the loc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programs, to facilitate the materialization of projects.Transition from a local basis to a systematic policy approach.The provinces should innovat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o further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marke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d give prominence to the building of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integrity so as to “attract, reassure, serve and protect investors with good will, credibility, quality and rule of law ”.Transition from a less-organized approach to a well-organized one, by designing promotion packages consistent with international practices;preparing brief and standard brochures;implementing business-to-business, themed, professional,industry

chain-related,network-oriented

and group-based investment promotion tactics;and launching featured promotion for key projects.Transition from a solely result-based approach to a cost-conscious one, through conducting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promotion performance, outcom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reinforcing regulation over investment 42 promotion bodies;adjusting goals, strategies, plans and resource distribution when problems are detected, to avoid further losses and damages to the promotion work;and creating effective incentives.In addition,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government bodies should be specified, and financial support strengthened.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provide investment promotion bodies with financial support to cover the costs in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and in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establish a range of technical service agencies to provid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promotion plans.(V)Shape a better regional image

Being less open than the coastal areas, the central region should step up publicity efforts to project a good image to the outside with cost-effective means.Success will hinge upon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positioning by the state and media report, apart from its ow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files and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s.Chief among all tasks of image-branding are changing the mentality and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earing in mind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a great social and economic profile for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the central provinces—especially the central cities of this region—should take measures to augment their regional features and project modern and unique city images.As a second step, awareness-raising and publicity campaigns for the investment promotion endeavors should be launched to ensure all sectors and enterprise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motion work being undertaken and contribute their input accordingly, and help foreign investors have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policies and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in the central provinces.43 To forge the central region into an investment destination with the greatest potential entails planned image-branding actions involving general and in-depth publicity via newspaper, magazines, radio, TV, Internet and other media channels.Beyond that, professional foreign bodies should be engaged to help promote the image of central China across the globe, and get the world to know more about this region.IV.Investment Climate

(I)Improv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The investment promotion effort is one that involves business-friendly policies, mechanisms, service platforms and environment, all of which ar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attracting industries that are moving inwards, and slashing transaction costs, otherwis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won’t happen.It is a long-term priority for promotion agenci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to expand the room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provide investors with standard investment services and sound business environments.Central province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build an integral, sound, effective, and saf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s a key link for further opening-up.The provinces should create a liberal policy environment, a clean and efficient administrative environment, a trustworthy and fair market environment, and a fair and just legal environment, and a harmonious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trive to realize a transition in investment promotion from mainly resorting to offering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creating a sound holistic environment.The governments should standardize their behaviors,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innovate management mindset, so that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can enjoy the same level of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that they receive in the coastal areas.On one hand, the attention to details is required to provide

business-friendly and considerate services, including facilitations for business visits, information-sharing and market research, at every stage.Minimized costs for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and operations are greater attraction to foreign capital and will boost the potential investors’ confidence.On the other hand, a transparent and efficient administration environment should be created to better serve foreign investors, including through reinforc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departments, enhancing customs clearance environment and efficiency, and establishing a safeguard mechanism for efficient administration.Mechanisms for accountability, service commitment, once-for-all notification, limited-hours settlement, and complaint accountability should be further put in place in the central reg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Aftercare services for enterprises that have settled in the region must be properly addressed to support their development.Any practice that disrupts the business operation and infringes upon investors’ interest, a lack of good faith, or random law enforcement by government bodies for instance, must be completely rectified.The coordination and complaint handling functions of foreign investment service cente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address disputes and complaints.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should constantly study and predict investors’ up-to-date needs for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changing trends of evaluation standards in order to pursue better investment environment.(II)Build a stable and transparent foreign capit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quickly To build a foreign investment administration system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rules is also vitall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promotion work.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iz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function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s also being reinforced.However, conflict of interests between competent departments has hampered the administration efficiency.As a result, breakthroughs are hard to come by in the current promotion work.Regional development is all about regional integration, which boils down to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Without a sou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policy environment, there can be no correct orientation and effective incentive for investment promotion activities.To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a stable, transparent foreign capital management system, a fair, foreseeable policy environment and standardized and simplified procedures is essential for following up on promotion plans and improving outcomes.(III)Improve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services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reinforce support for th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including giving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the central region in terms of geological arrangement of major projects.In other words, locating in the central region major industrial project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state industrial policies;and providing businesses with policy credits to help them bring in key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and reduc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 capital for key projects after approval.The central region must further build the capacity for accommodating incoming industries from abroad and the coastal areas;establish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s in the state-level and mature province-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ks and provide these zones with discounted government loans fo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ttracting quality investment projects, especially the high-end ones with high 46 added-value, high ripple effect,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through policy incentives and guidance, so as to push forward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The provincial and cities governments should fully support the investment promotion work in accordance through establishing an investment promotion joint conference system to collect inputs from all relevant departments, regularly study the major items on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address problems and issues that arise in the materialization process of investments.Provinces and cities should establish investment promotion associations with the membership consisting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nstitutions, well-know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ssociation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domestic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hold regular events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and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sharing between investment promotion bodies, and host training programs to provide the government with suggestions on policies and strategies.(IV)Provide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 support Without sufficient input, there won’t be sustainable momentum in the promotion activities.The central region should be generously supported financially by the central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 including setting aside a larger proportion from the Central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Fund.Staff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the investment promotion activities, techniques and skills.In this context, the existing resources should be consolidated, and government support and guidance strengthened to develop a team of professionals familiar with operational procedures and methods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work, including job rotations to the coastal areas.Experts and consultant groups should be closely engaged to provide investors with a full range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vestment is made.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designate dedicated

civil servants who are familiar with economics and policies and proficient in foreign languages to the forefront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work.(V)Build a sound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The evaluation system, mechanism and incentives for 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ion, as well as investment environment 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systems must be improv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chnical contents, economic and social relevance and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ojects.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will, together with relevant departments, strengthen tracking, analysis and supervis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organize interim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and make flexible adjustments where appropriate,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execution of the Plan.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work efficiency, service quality, law enforcement, policy follow-up, and handling of complaints filed by foreign investors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the results made public through media on a yearly basis at the provincial, city and county levels.An accountability system, where awards are granted on the basis of merits, with poor performing departments subject to disciplinary actions, should be put in place in order to guid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shift their focus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in 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ion.48

第四篇:面试准备

1、简单介绍自己的情况?

我叫张贵良,今年23岁,成都本地人。目前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14年本科应届毕业生。2012年10月-2013年6月,在平安银行成都分行担任客户经理,2013年6月-2014年3月,在四川美益投资公司担任投资经理。

2、为什么选择与自己专业完全不对口的金融行业?

其实金融行业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但由于当年父母希望我能从事和地质相关的专业,为尊重他们的意愿,所以选择了这个专业。虽然我的专业不是金融,但是我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上面,在学校的时候多数是通过在图书馆、上网、选修等方式进行了解;大三出来实习后,学习的渠道更加广阔。从同事、客户、公司的培训等等多种渠道都可以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我的志向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金融业务员,所以学习什么专业对我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实践经历和更市场化的去分析各种情况。

3、跟其他应届的金融专业的高材生相比,自己具备的优势?

从理论知识上讲,虽然金融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比我更加的系统,但是多数是为了应试,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而我对于金融知识的理论体系是基于我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途径所积累的知识比被动的教学掌握得更加牢靠,也能够活学活用。从实践经历上讲,经历在金融市场上一年半的摸索,学到了不少专业技能,也锻炼我能够更加市场化的去思考问题。领导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我,逐渐让我在工作中养成了严谨的作风。4、5、6、7、8、从之前金融机构的实习经历中,学到了什么东西? 为什么选择中建投信托? 对于资管领域的认识? 未来3-5年的规划? 准备怎么开展自己的工作?

第五篇:面试准备

2010年云南公务员面试真题8月6日面试题

1、有人说,“做好事后应该做舆论宣传”,但有人又说,“做好事后不应该做舆论宣传”,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2、领导让你组织一次“演讲比赛活动”,你如何组织?

3、有同事在办公室里说一些关于你的无中生有的坏话,这时你的领导刚好经过,你怎么处理?

4、领导要求你做一项工作,你做完后被上级领导批评,你怎么做?

5、你如何选择你的职业?

2010年云南公务员面试真题7月29日文山面试题

1、基层工作辛苦,为什么你还要报考基层岗位?

2、你负责组织一次普法活动,你打算怎么做?

3、“低价购地,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对此你怎么看?

4、人类语言可以分为 肢体语言、语气语调、文字形式,你怎么看待这三者的关系?

5、假如今天你没被录用,请以“无悔”为题,做个三分钟演讲。2006年12月5日云南省某政府单位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单位要组织一次歌咏比赛,请问你如何开展?

2、你如何与不接受你意见的领导和同事相处?请举例说明。

3、领导批评了你,但与事实有出入,在单位上导致一定的不良影响,请问你怎么办?

4、A单位拖欠政府招待所一万元住宿费未付,这天A单位负责人带领上级领导来住宅,服务员告知,要住宿必须先付款,A单位负责人很生气,打电话给作为经理的你,请问你如何处理?

5、以你的条件,适合你的职位很多,为何你选择该职位?

6、你的朋友托你办事,虽然违反原则,但后果并不严重,请问你该怎么办?

7、请你栽四棵树,要求任意两棵树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请问你如何来做? 2006年5月31日云南省地税系统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谈谈你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经历。

2、谈谈你对税务机关的认识,你认为一个优秀的税务工作人员应该是怎样的?

3、现在工作比较难找,社会上有的大学生提出“要机会不要薪水”,你怎样看待?

4、怎样组织一次税务稽查?

5、单位有一个评先进的名额,领导觉得你还不错,没征求其他人意见的情况下擅自做主把名额给了你,同事们对你很有意见,你怎么办?

6、连战访问大陆的意义。

另:某生考计算机的,他在自我介绍时说到了他考研,于是接下来问了他好几个关于考研的问题,比如: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们也录取了你,你会怎么选择,如果只能选一样呢?现在研究生导师一次带好多学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你怎么看?还问到了和计算计有关的一些东西,比如:你是学计算机的,如果你分到我们单位后发现办公室一台电脑也没有,你怎么办?

2006年5月31日云南省劳教系统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云南丽江作为一个旅游胜地,即将举行一个听证会,主要问题是旅游票价是否提高?地方代表认为应该提高,游客代表认为不应该提高,你怎么看?

2、如果让你组织一次退休干部旅游,你怎么组织?

3、如果在这次旅游中,有几位老人生病了,你将怎么做?

2006年5月28日云南省监狱系统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不要提及姓名)2.现在网络迅速发展,请谈谈你的看法。3.组织一次网络利弊的辩论会。

4.假如考官是沉迷于网络的学生,你打算怎么规劝他。5.怎么解决青少年成泥网络造成的危害(具体措施)2006年5月13日上午云南省药监部门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自我介绍,并说说你的优点和缺点。2.促进医药监督方面的措施有哪些?

3.“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4.谈谈你对职位的了解? 5.自己总结一下此次面试。

2006年5月12日上午云南省药监部门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自我介绍

2.你的副领导刚给你安排了一件事情,你的正领导又让你去办另一件事,你该怎么办?

3.谈谈你对职位的了解? 4.一流学生出国,二流学生考研,„„三流学生考公务员,问你怎么看待? 5.用词编故事的题目:市场、喧哗、检查、鲜花、成功 2006年4月27日云南省省直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请用3个短语简要概括你的个人特点。并说说自己的特点对这份工作有何优势及不利之处。

2、考入单位后,你工作勤奋、成绩突出,但由于多做事更容易出问题,领导对你印象不佳。而一位工作能力不如你的同事却很会表现自己,又能赢得领导信任,并在与你合作中经常为难你,你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3、本单位邀请其他单位人员参加一个关于提高服务意识,加强行政能力的会议,你作为会议主持人应当在会议开始时说些什么?

4、北京农村选大学生当村官,“村官”中鲜有大学生,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大学生去当“村官”,例如:重新参加工作不再实行一年的试用期,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等加分„„。问:①谈谈你的看法②如果让你去做“村官”你会怎样做?

2006年云南省省直机关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1.你是怎么看待人际关系的?请你评述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 2.现在社会上有“富而不孝”的现象,你的看法?

3.“老实人吃亏”,你的看法?

2006年云南省红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大家都说性格内向的人,在工作中会受气。你如何看待?

2、政府该不该供养红河奔牛队,谈谈你的看法。

3、有下面4件事需要你处理: 1)发放通知 2)要接待贵宾 3)要去看老领导 4)要去看朋友

你怎么安排时间?

4、根据五个词讲故事:和谐,电影,污染,公园,愉快。

2006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你是怎么看待人际关系的?请你评述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 2.现在社会上有“富而不孝”的现象,你的看法? 3.“老实人吃亏”,你的看法?

2007年11月22日云南省昭通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一、让你负责组织植树节活动,你将怎么组织?

二、如何促进昭通经济的发展?

三、请用爱好、传统文化、发展、矛盾等词编故事。

2007年11月20日云南省昭通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你所在的单位要搞一次关于十七大的宣传活动,你做为主要领导,但是你现在手里恰好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你来完成,你准备怎么来组织? 2.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目前社会上有些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却不思回报的现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3.串词:农村,华人,航天,新闻

2007年11月12日云南省红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根据报考职位,谈谈你的优势和不足? 2.假如你是某校的救济金主任,你怎么开展援助工作? 3.进城人数的增加,导致城市人口压力增大,你如何看待人口压力? 4.同事走后,没及时交接工作给你,你怎么办? 5.前任领导变为你的下属,你怎么与他相处?

2007年10月28日云南省法院系统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上午:

1、自我介绍

2、为什么报考法院?

3、你的优缺点?

4、司法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就你而言欠缺什么?

5、法院的公正与效率哪个更重要?

6、领导会议上讲话有错误你该怎么办?

7、领导交给你不在你职责范围内的任务,同事对你有看法,你怎么办? 下午:

1、你的大学期间学习了哪些课程

2、你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了吗,为什么?

3、在学校,你除了学习之外你还喜欢做什么?

4、你觉得你报考这个职位的优势是什么?

5、你进入单位以后打算怎么样开展工作?

6、接待办是一个服务性质很强的单位,你觉得怎么才能作好工作?

7、单位领导要你和一位老同志开展一次调查活动,而这个老同志又很难相处,你是怎么样圆满完成这次调查活动的?

8、有人说,智商高可以得到一份好工作,情商高可以更快的升职、你是怎么理解的?

9、你在大学发表过几篇文章?

2007年10月27日云南省省直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你遭遇过最大的挫折是什么?

2、谈谈你对我国贫富差距的问题的看法。

3、猪肉价格上涨,你是怎么看的?

4、单位要进行员工绩效考核,你将如何组织实施?

5、你在马路上看到有人突发疾病,你上前帮忙后被众人误解,并被很多人围观指责,你会怎么做?

2007年10月27日上午云南玉溪直属机关公务员考试面试题

1、谈谈你将来的职业理想,你就此做过哪些准备?

2、在工作中你尽力的工作,但是领导老是对你挑剔,你会怎么办?

3、领导让你组织离退休人员进行全民健身运动,你怎么实施?

4、“黄金节假日”,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你怎么看?

5、你的两位好友产生利益冲突,你听完他们的看法后提出你的方案,但是双方都觉得你对对方偏袒,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怎么办?

2007年10月25日云南省昆明市法院系统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自我介绍及并谈谈你与岗位的匹配性。

2、谈谈申奥成功的意义。

3、代表新录取的公务员发言。

4、在五四青年节组织一次活动,你将如何组织?

2007年10月24日云南省丽江市法院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自我介绍

2、你为什么报考法院?

3、谈谈你的优缺点?

4、司法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就你而言欠缺什么?

5、法院的公正与效率哪个重要?

6、领导会议上讲话有错误你该怎么办?

7、领导交给你不在你责任范围内的任务,同事对你有看法,你怎么办?

2007年10月24日下午云南省玉溪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你遭遇过最大的挫折是什么?

2、谈谈你对我国贫富差距的问题的看法。

3、猪肉价格上涨,你是怎么看的?

4、单位要进行员工绩效考核,你将如何组织实施?

5、你在马路上看到有人突发疾病,你上前帮忙后被众人误解,并被很多人围观指责,你会怎么做?

2007年10月23日云南省玉溪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请说说你在报考这个岗位以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如果你新到工作岗位上,领导让你写一份关于各个部门明年的工作计划,你怎么办?

3、由于你在工作单位的时间不长,领导对你不信任、不了解,经常不安排任务给你,而同事由于嫉妒你比他那么强,许多事也不让你参与,甚至难为你,你怎么办?

4、恩格斯说,“一件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5、在一次全员工作大会上,你的领导点名批评了你的一位同事工作上的失误,你的同事十分冲动的站起来向领导解释,并指出你了解事情的真相,要你为他做证,你怎么办?

6、通过刚刚的回答记录,你在回答中有一些套话、空话、假话,请解释一下。

2007年10月23日云南省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自我介绍

2、你对网络综合症有什么看法?

3、介绍自己组织的一次成功的活动。

4、什么事让你觉得最不公平?

5、组词:宣传、足球、白云、动物、旅游

2007年云南省国税系统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有一只雄鹰,苦练本领想要高飞,但飞到中途就掉下来了?你怎么看?

2、如果你考上了公务员,你的亲戚朋友向你祝福时影响你的工作,你怎么办?

3、你科室的两位同志在上班用公家电话聊私事影响你工作怎么办?

4、怎么调查社会对个人所得税的态度?

5、用网络改变生活编个故事?

2007年云南省某部门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假如你是单位的一名财会人员,有同事拿发票来找你报销,但是按照规定是不能报的,此时的你该怎么办?

2、谈谈你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解。

3、假如由你来负责“三省八市”院长联系会议的接待工作,你如何处理?

4、请用“电梯、警察、沙滩、自行车”编一个小故事。

5、领导让你布置一个会议现场,有两位同事不配合,此时的你如何处理

2008年11月16日云南省委办公厅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谈谈你的报考该岗位优劣是什么?

2、领导、同事不同意你的方案,你怎么办?

3、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4、你对现在有的机关办事难怎么看?

5、串成语

2008年11月16日云南省德宏州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地震时胡锦涛总书记说过“多难兴国”你有什么看法?

2、你是饭店经理,刚和顾客保证没有苍蝇,但是才说完苍蝇就飞进了顾客的饭里面,你要怎么处理?

3、领导交给你组织一次自然灾害的宣传活动,你怎么办?

4、你最好的朋友叫你投他一票,你要既不伤害你们的感情又要拒绝他?

5、你坐出租车说好50元,可是到目的地后司机跟你要100元,你要怎么处理?

6、你要多久适应你的岗位,为什么?

2008年11月16日云南省昭通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2009年元旦即将来临,上级安排你组织一次辞旧迎新晚会,你怎么办? 2.谈谈你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看法。3.串词:含羞草、台灯、热水瓶、牙刷

2008年11月15日云南省楚雄州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你怎样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你是办公室人员,领导让你组织一次春节团拜会,你怎么样开展?

3、“XX奶粉事件”给我们的警示。

4、你完成了一份调研报告,科长以他的名义发表获得很多名誉,你却默默无闻,你会怎么想?

5、串词“和谐发展、民生、稳定、方向、矛盾”词序可颠倒。

6、你与人相处的原则是什么?你怎样处理与上级、同事、下级的关系? 2008年11月15日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由于家庭离婚,经济债务等问题,“私家侦探”公司的出现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当今公园免费后,出现了公共基础设施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还经常出现抢劫的现象,作为公园的负责人,你该如何处理? 2008年11月11日云南省曲靖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生活就象是骑脚踏车,只有使劲的蹬才能保持不倒”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2、省委书记白恩培同志在考察工作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考察干部的时候,不但要看干部的显绩,还要看干部的潜绩”,请你结合工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3、省里要来一个工作组到乡镇上检查工作,领导让你组织协调上级领导的检查,你怎么开展?

4、现在在教育中都强调素质教育,而在学校中往往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个学校中一名老师对一名学生家长说:“你的孩子学习不行,不要说考重点中学,就连普通的高中也难以考上,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看他,我决定放弃他”,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你怎么看待,你在今后怎么去和这位老师相处?

5、你在下午要参加一次演讲,朋友生病要你帮忙筹钱,领导临时通知要你参加一个民主生活会,你怎么安排?

6、我们发现你的性格和工作能力不适合这个岗位,你有什么看法?

2008年11月10日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2、你的副科长给你安排一项工作,这时你的科长也给你安排了另一项工作,结果导致副科长交代的任务没有完成,你受到他的批评,你会如何处理?

3、有人说“能做好简单事就是不简单,做好平凡事就是不平凡”,你的看法如何?

4、领导让你组织一次单位内部的读书活动,并给你1万元的活动经费,你会如何组织?

5、你邀请你的好友到家里聚会,你的家长却不知为何给他们脸色,你很尴尬,你将如何处理?

2008年11月9日云南省大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谈谈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人或事。

2、现在东部很多产业都转移到西部发展,但是全是一些淘汰的、落后的、耗能大、污染大的产业,对此你怎么看?

3、单位派你到上海去学习锻炼,请谈谈你的学习计划。

4、在学习期间,你和一位学员发生了矛盾,企业负责人叫你马上离开,你怎么办?

5、学习结束,企业在你的培训证上写上了不合格的评价,你怎么处理?

2008年11月9日云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题

一、背景材料:

银行方面,加强自身安全系统的建设,对银行职员要加强保密意识的培养,对储户要尽到银行应尽的义务,如印发警示小册子,宣传加强保密意识的舆论,积极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大潮,研发对策对抗高科技犯罪。

储户方面,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要有保密意识,加强防范意识,许霆案的发生,说明社会诚信缺失,所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并且要普及公民的守法意识。

舆论可总结前面的,加上社会主义荣辱观。

法律法规方面,需制定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相类似的犯罪行为出现时,能有法可依,才能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法治人治的国家。

二、讨论要求:

3分钟的个人陈述,然后是自由讨论,最后推荐或自荐作出总结陈述。

2008年11月8日云南省省直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谈谈相对于其他考生,你报考本职位的优势?

2、有人说IT行业是吃青春饭的,你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3、假如你是网络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针对公司里留不住人才,你如何办?

4、假如你正在招聘新员工,有个应聘者在台上当中指责你能力太差,不足以查测面试人员的真实素质,你怎么办?

2008年11月8日云南文山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作为一名机关秘书,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2、如果要你组织一次年终总结大会,你如何组织?

3、如果你的两位朋友因矛盾断绝往来,你如何协调?

4、如果你是一名质量技术监督人员,在进行食品进行检验时发现有问题,而企业负责人给你行贿,并说如果你不接受会报复你,你如何做?

5、关于近些年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你觉得该如何应对?

2008年11月8日云南省曲靖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你的口语表达能力怎么样?你怎么评价你的口语表达能力?

2、北京奥运会期间实行单双号车辆上路,你认为现在实行单双号可以吗?

3、从各个单位抽调的工作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其中你的资历最浅,你应该怎么展开工作?

2008年11月8日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你为什么要报考这个职位?

2、谈谈你对抵制家乐福的看法?

3、假如你是学校团委负责人,有学生参加抵制活动,你怎么把他们劝回学校?

4、假如你的家人也参与了抵制活动,你在现场刚好碰到,你怎么办?

5、假如你和单位同事小王相恋多年后分手,现单位要你们一起去做一件事,她是负责人,你怎么办?

2008年11月6日上午云南省玉溪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在你的生活或工作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对你将来的工作会有什么影响?

2.近来因三鹿奶粉所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家取消了免检制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现要求你对2009年的毕业生就业心态做一个调查,你怎么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对此你如何打算? 4.你的一位同事经常把公家的财物占为己有,其他同事对此很有意见,都推荐你向领导汇报这件事,你怎么办?

5.你正在主持会议,一部分人不发言,一副事不关己样;一部分人聚集在一起,谈论一些跟会议无关的闲话,你怎么办?

2008年11月5日云南省玉溪市社保局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请介绍下你的人生经历并对照所报岗位谈一谈你的情况?

2、你怎么看“新官上任三把火”?

3、人际关系协调的题

4、科学发展观宣传活动原来已经有人负责,领导把原负责人换成你来负责,你怎么开展工作?

5、你在一个偏僻的乡下开展XXX活动,这时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站起来大声的驳斥你,你怎么办?

2008年11月5日云南省玉溪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题

1、你认为求职要素包含哪些?请你谈谈报考该岗位动机。

2、最近三鹿事件沸沸扬扬,群众对企业的公信力大大下降,请你谈一谈如何提高企业公信力,挽救诚信危机。

3、市政府组织现场办公,解决城市低保户问题,你拿错了公章,但是管公章的同志出差在外,你怎么办?

4、最近自然灾害较多,上级请你组织一次防灾、减灾普查活动,你如何开展?

5、据说你在面试之前曾经跑关系、走后门,并且你到单位之后领导和同志态度对你比较冷淡,你怎么办?

6、单位有一名老同志最近使用单位电话打私人电话,长时间占线,群众打不进电话,问题得不到解决,假如主考官就是该同志,你如何劝说他?

2008年10月23日云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及名师点评

1、结合你报考的职位,谈谈你的优势和劣势?

点评:此题考核的是考生的自我认知与职位匹配,要求考生在准确认识自己的职位需求的基点上,更好地把握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完成题目的作答。

2、你和同事发生摩擦,你怎么办?

点评:此题考核的是考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要求考生在认识到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确定好自己的正确姿态,把现实问题处理得有理有节有度。

3、领导让你组织一次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你怎么打算?

点评:此题考核的是考生的计划组织能力,在分清事前、事中、事后三个不同的计划组织阶段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每一阶段的工作做优、做细,体现出一个基层公务员的基本办事能力与情商指数。

4、你的工作失误,给单位造成负面反应,你怎么办?

点评:此题考核的是考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面对比较复杂又负面的工作局面的情况下,一个优秀的国家公务员该从何角度分几个层面去解决现实问题,此题是测查一个人做人与做事能力较好的选题。

5、你怎么理解“法不责众”?

点评:此题考核的是考生对社会理念的认知与把握,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考生的理论素养与职业能力表现出来,所以是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题目,我们的考生要把握好它与职位匹配的衔接将会答得更妙。

2008年10月23日云南省某部门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

1、结合你报考的职位,谈谈你的优势和劣势?

2、你和同事发生摩擦,你怎么办?

3、领导让你组织一次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你打算怎么办?

4、你的工作失误,给单位造成负面反应,你怎么办?

5、你怎么理解“法不责众”?

下载外商投资促进中心面试准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商投资促进中心面试准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面试准备

    面试准备 作为乡政府工作人员,执行某项工作时,受到群众抵触,你怎么办?【参考答案】作为一名乡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群众。执行工作时,出现受到群众抵触的情......

    面试准备

    09全科4班李连英2009112098一.面试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一).资料的准备: 1.收集招聘单位的资料: (1)性质:企事业、外企、合资或民营等。 (2)企业文化。 (3)应聘岗位的职责,大致的工作范......

    如何准备面试

    一、面试的基本形式 1、个人面试个人面试又称单独面试。指主考官与应聘者单独面谈,是面试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单独面试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只有一个主考官负责整个面试的过程。......

    面试准备

    (1)要谦虚谨慎。面试和面谈的区别之一就是面试时对方往往是多数人,其中不乏专家、学者,求职者在回答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时,切不可不懂装懂,不明白的地方就要虚心请教或坦白说不......

    面试准备

    职位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职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面试准备问题

    1、自我介绍(中英文版) 任何单位都必问的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他是面试官了解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而对你产生第一印象。如果你的自我介绍给他留下了深刻......

    面试准备问题

    1. 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认同我公司的企业文化及经营 理念; 2. 对公司的经营业务及应聘的相关职位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答:专利业务:专利撰写,专利......

    面试要点准备

    一、如果你通过这次竞争走上副团职领导岗位,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这个岗位的工作?如果竞争不上,你将如何对待? 职务提高了,工作干劲不减,继续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带领大队“一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