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 第六章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第六章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考核点提示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明确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是在人口膨胀的背景下,伴随着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独特现象。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不充分利用的表现,掌握为什么工业化未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的原因。明白托达罗乡一城迁移模型的内容,了解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的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发展中国家中,教育水平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
A.反向联系B.正向联系C.没有联系D.视具体情况而定
2.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14岁以下的儿童从事工作的人数为()。
A.3亿B.5亿C.6亿D.8亿
二、多项选择题
1.从劳动力充分利用的角度看,劳动力的使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劳动时间B.工作密度C.劳动生产率D.工作态度E.工作主动性
2.现今劳动力不充分利用的主要形式是()。
A.公开失业B.被损害的劳动者C.不充分就业D.伪装的充分就业 E.隐蔽性失业
3.造成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更严重的外部因素有()。
A.国内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少
B.国际收支恶化C.债务问题日益严重
D.IMF的紧缩计划E.人口增长过快
4.从长期来看,对乡--城移民有影响的政策有()。
A.土地所有制B.承包合同C.进出口贸易政策D.税收政策、制度 E.外资政策
三、名词解释
1.公开的失业2.隐蔽的失业3.无就业的增长
四、简答题
1.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利用不充分的表现有哪些?
2.为什么大规模工业增长并不一定能够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3.简述产出和就业增长之间的两种观点。
4.发展中国家的乡一城人口辽移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还是消极因素?为什么?
5.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
1.试述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
2.试述托达罗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及其在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上的政策含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B2.C
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CDE3.BCD4.ABCDE
第二篇:中原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
中原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国家十分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区域经济总体的战略布局。而国务院于今日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则把中原经济区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从话题的正式提出,到上升为国家战略,前后仅两年时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战略意义。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势在必行。本文侧重分析中原经济区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大学生群体、农业基础地位、区域协调发展、指导意见
正文:
一、中原经济区的区域范围概念和战略定位
(一)区域范围和概念:中原经济区是2010年提出的,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和鲁西南、皖西北、晋东南、冀南等周边地区。
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还包括安徽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东菏泽、聊城,河北邯郸、邢台,山西的晋城、长治、运城等周边省份约12个地级市。建设大中原经济区以郑州、邯郸为核心和龙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骨干,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沿三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两河(黄河、淮河)和高速路网推进。依托中原经济区把郑州建设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商丘、安阳、南阳分别建设为辐射豫鲁苏皖、豫冀晋、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重要战略支点。
(二)战略定位:《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概括下来即为:成为中国重要的粮农基地、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中国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战略支点交通枢纽物流中心。
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中原经济区总人口约1.5亿,粮食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作为中国的地理核心区域,中原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人力富集,资源丰富,更是中国粮仓,客观上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区。但长期以来,一直属于欠发达地区,急需扶持。
《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意义,主要有: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
三、中原经济区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知: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势在必行,意义重大。而此项战略意见的提出将会使河南经济腾飞迅速发展。在此种形势下,势必会兴起大量的新兴的产业和发展模式,对促进就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则更应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促进自身的发展。接下来我们会根据国务院的指导意见着重考虑中原经济发展能为大学生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契机。
四、如何利用中原经济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鼓励大学生从事农业事业
指导意见中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都把农业作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第一要务,内容如下:“坚持稳粮强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粮食和农业稳定增产长效机制,走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知从事农业事业、享受政策优惠可以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路径,可以获得大量的政策优惠和支持。
“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支持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豫北豫西山前平原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大豆、优质水稻产业带建设,大幅提高吨粮田比重。优先安排并重点支持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低洼易涝地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灌区建设,加大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增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在保护地下水的前提下,在井灌区因地制宜实施“机井通电”和“以电代油”工程。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提升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支持发展现代种业,建设全国小麦、玉米育种创新基地。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项目中央补助力度,逐步取消粮食主产县县级配套等。”
以上政策举措一定会对农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从事农业将会取得较大收益,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科学知识趋利避害寻求商机,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渠道。
(二)抢抓产业转移机遇,选择适合大学生自己发展的领域创业就业
指导意见中,中原经济发展第二位重要的战略目标是“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带动“三化”协调发展。”根据政策指导,大学生就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事各地优势主导产业。郑州、漯河、鹤壁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面制品、肉制品、乳品果蔬饮料等优势产业;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材料等产业;根据各地区不同优势推动洛阳、安阳、新乡、平顶山、南阳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焦作、濮阳、三门峡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2)有条件的大学生可以创业新兴的产业。包括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导产业发展;和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超硬材料、高强轻型合金;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光伏材料、节能环保成套装备、纤维乙醇等;
(3)从事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会展、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从事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工作。
以上分析都是根据中原经济区接下来的发展趋势所选择的较为有生命力的各种产业,符合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就业的要求,可以作为借鉴。
(三)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事业,提高发展保障水平
指导意见指出,“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保障。”这可以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指导方面,主要可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交通方面。因为需要巩固提升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把郑州机场建成重要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和货运集散区域性中心,提升郑州铁路枢纽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造提升洛阳、安阳、商丘、南阳、信阳、三门峡、漯河、新乡等地区性交通枢纽,形成与郑州联动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因此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可以作为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选择。
(2)能源方面。随着煤炭资源勘查和大中型矿井建设的大幅推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已愈发重要。因此规划建设外电入豫通道,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做好南阳核电厂址保护工作已提上日程。随之而来的众多就业机会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
(3)水利方面。黄河、淮河大江大河治理;河口村、出山店、前坪等大中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蓄滞洪区建设,山洪灾害防治;南水北调中线及配套工程建设;城市供水设施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黄河小浪底枢纽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贯通工程前期工作;黄河中下游沿线综合开发示范区等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后勤保障等需求量急剧增加,为大学生择业提供巨大机会,我们需要好好把握。
五、结束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指导意见中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剖析了中原经济区在区域经济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原经济区,尤其是河南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接下来的创业和就业前景指明了方向,是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坐标。文章通过分析找出了比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和职位类型,反映了中原经济区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希望可以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1.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2.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解读: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3.中原经济区官方网站
第三篇: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
中国经济解读结课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 学号: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专业: 联系方式: 中国·大庆
2013 年月 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影响的因素不断增加,在对影响劳动力就业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后,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质疑,认为单纯讲求经济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应尽快由追求速度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即以就业为中心的、兼顾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来实现就业与经济均衡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伴随而来的是严峻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较多的失业人口的产生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我们究竟应该采取怎样措施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就业趋向以及择业观,工作能力等问题,通过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为我们大学生在就业中提供有益的帮助。
从理论上讲,如果经济持续增长过程,就业前景一般随之看好。随着经济增量的不断放大,国民经济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似乎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提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劳动力就业率呈正相关的假设。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虽然就业人口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这个数量的增加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失业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就业率并没有同步增长。这一点在近几年表现得特别突出。另外,我们也不得不说,现在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率的贡献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不足。
一、经济现状与就业形势分析 1.经济现状
国家信息网目前公布指出:我国正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入21世纪8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的能力明显下降。第二,我国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艰巨。第三,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力就业模式将由数量型向效率型转变,还将出现更多的过剩劳动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伴随而来的是严峻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较多的失业人口的产生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世界性难题。2.就业形势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体现在产业政策中,继续扩大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现象出现,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加大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同时,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绝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再以就业吸纳能力为基准。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
二、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关系 1.我国目前就业问题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以2011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可见,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面对各个就业人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战略和扶助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政策优先顺序和关注点。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2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三、大学生就业重要性与困难 1.大学生就业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重要。首先,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落实。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利于发挥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厚植自主创新实现超越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在社会上营造崇尚科教的良好氛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民生疾苦。每一个大学生身上寄托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大学生也是家庭生活保障的重要力量。再次,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的稳定。大学生群体集中化程度高、知识水平高,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容易产生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国家将面临深刻的危机。“大学生失业是社会的癌症”,一位学者深刻的指出。虽然我国经历了一波大学扩招热潮,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目前仅仅是24%而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好像儿童脸上的“青春痘”,其反映的是内部结构的失调,具体说来:其一,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一、二、三产业发展失衡,有利于吸收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中小企业缺乏自主技术、缺乏自主品牌、高污染、高消耗,这样的企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十分有限;其二,事业单位体制僵化。我国改革的模式是所谓的“增量“式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滞后,人才结构老化,冗员众多,吸收优秀人才的机制没有形成;其三,人才培养模式严重老化。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市场需求、就业状况相脱节的问题都相当普遍。2.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1.国家对策
(1)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2)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当局构造、军队、武警和其它社会服务事业单元增加对毕业生的招聘量。(3)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专插本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提供,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4)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和中小型企业创业的扶持,增加就业岗位。
(5)在金融危机前国家一直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所以今后一段时间里加大银行贷款力度,降低贷款利率,进一步激活社会需求本钱,激活实业的投资,从而达到增加就业岗位的目的。(6)要落实鼓励劳动密布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保持就业增长的原动力。2.学校对策
学校要切合实际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加大对大学生职业操守的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办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黉舍要广开就业渠道,学校专业配备布置的结构性的调整,要根据市场的需要配备布置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紧跟市场经济的步伐。3.学生自身对策
(1)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脚结壮地地预计自己,精确给自己定位,要熟悉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常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常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常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历考试并获得资历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马。
(2)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常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将来打造全新的自我。
(3)在一个岗位、一个单元工作几十年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体式格局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而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则是谋求改变的前提。所以,作为现代人需要的是终身学习,而作为大学生这种品质尤为重要。
第四篇:3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资本形成的实质是储蓄转化为投资,因此,储蓄和投资对资本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根本意义上说,经济发展就是追求生产的不断扩大和由此而来的满足人民需要的能力的不断增强。马克思指出:”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发展;第二,由于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因而,我们可推出在资本使用效率一定的情况下,生产发展的规模取决于资本投入量,即资本形成的质量,因此,资本形成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经济发展史表明,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发展同其资本形成是紧密关联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劳动、资本与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中,资本是稀缺程度最高的资源,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形成显得更为重要。
在西方经济学中,对资本积累的作用强调已久。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增加。其中生产性劳动的增加必须靠投入资本的增加。因此,资本积累是财富发展的主要源泉,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发展率高低的关键。
对于资本对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或“持续推动”理论,马克思通过分析社会经济运行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价值储蓄、资本形成和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单个资本家的资本积累过程,由于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代表剩余价值的剩余产品也转化为货币。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追加生产资本的实物要素,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这个货币贮藏过程就是价值储蓄。价值储蓄必定将转化为生产资本,从而形成资本积累,并推动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扩大。马克思认为,生产逐渐扩大的原因,一是投入生产的资本逐渐发展,二是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实际上是资本形成规模的扩大,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则是资本形成质量的提高。这样,马克思是把经济发展与资本形成的数量和质量联系起来了。众多的发展经济学家都非常强调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为资本形成的规模、速度和结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在他们看来,资本形成的结果是物质生产资料即机器设备、建筑物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产生。这些物质资本的规模与结构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构成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劳动、资本与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中,资本是一种稀缺程度最高的资源,他们也只能在成功地解决了资本形成问题后,才能在其他要素的配合下,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
第五篇:绿色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绿色贸易是人们在环境污染日渐严重、资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对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的直接产物。但发达国家假借环保之名,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贸易。
一、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也称为环境贸易壁垒,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绿色壁垒通常是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保护措施、法规和标准等,也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1](百度百科)1.原因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森林资源锐减、土地沙漠化扩大、温室效应增强、海洋生态危机、污染的越境转移等环境恶化使人们价值观念不断改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差异驱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近年来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崛起和在国际贸易领域竞争能力的不断增强,处于经济低谷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在国际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国际贸易领域,利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了,而面对开放与环保的双重压力下,大多发达国家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将绿色贸易壁垒作为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挡箭牌”,逐渐发展成为贸易保护的有效手段。[2](华律网)2.表现形式
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主要有环境标志、生态(或绿色)包装、环境技术标准以及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际或区域性环境保护公约 2.国别环保法规 3.绿色标志制度 4.绿色补贴制度
二、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1.以《雷斯法案》和碳关税为例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状 2008年5月22日美国农业部重新修订了《雷斯法案》,增加了打击木材的非法采伐。欧盟于2010年10月制定的《欧盟木材法规》已于2013年3月3日开始强制实施“木材及木制品规例和新环保设计指令”。新法规要求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木材产品都具有合法性,即欧盟27国所有的木材生产商和进口商都必须通过“尽职调查”,以确保所有进入欧盟市场交易的木材产品的合法性,从而要求所有向欧盟提供木材产品的厂商都必须建立可追溯的供销监管链。欧盟新指令要求今后出口欧盟的木材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上的所有厂商,都必须获得FSC(森林认证)的认证,即必须提交木材来源地、国家及森林、木材体积和重量、原木供应商的名称地址等证明木材来源合法性的基本资料。《雷斯法案》和森林认证已开始执行,发展中国家家具出口将严重受阻。有专家指出,新木材法规除了将导致部分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木材和木制品难以进入欧盟市场,还将直接引发木家具、木制品企业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以及大幅提高企业管理的成本。[3](盛丰建材网)包括俄罗斯、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加蓬等国,这些国家的森林保护法律体系尚未健全,滥砍滥伐严重,难以提供有效的木材合法证明,被认为是世界木材非法采伐的来源地。该法规实施以后,使用这些来源地木材生产的木制品将难以进入欧洲市场,那些无法调整木材来源渠道的企业甚至会被迫退出欧洲市场。此外,欧盟新规执行后,这些发展中国家能通过FSC森林供应认证的原材料比较少,必然导致企业增加采购成本,还要承担额外的认证费用。因此,对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将会产生较大影响,也可能会迫使相关企业退出欧洲市场。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推出碳关税形式的新的贸易壁垒。碳关税是针对高耗能的进口产品特别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税。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竞争,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以微弱的多数票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这一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美国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碳关税。欧盟不顾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等40多个国家的反对,从预定的2012年1月1日起把航空业纳入其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向所有在欧盟境内起降的飞机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费。很明显,发展中国家将是这个新贸易壁垒最大的受害者,中国更是首当其冲。同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的法案,有关媒体称,美众议员提出征收的实质上就是“碳关税”,主要针对进口的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型产品,例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这一法案立即引起了包括中国、印度等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对。
从上述两个例子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地位,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技术标准,采用高灵敏度的检验技术,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设置了很大障碍。
2.绿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从国家角度看,绿色贸易壁垒对国家外贸易关系长期发展意义重大,由于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会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
2.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企业要想实现其环境标准、获取其环境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还将增加有关的检验、测试、认证和公关等手续以及相关的费用,从而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大大削弱,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出口效益日渐下降。另一方面,企业确实存在技术和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对企业品牌和信誉造成巨大损害。3.从消费者角度看,绿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份额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国外消费者对发展中国家部分产品信心下降,势必让消费者对一些产品心存芥蒂。
3.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应对,破除壁垒
1.从国家角度:对外,发展中国家应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团结与合作,促进国际合作,增强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相对力量和合力。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条约的制定,以争取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则,加强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应有的优惠待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多边合作,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力争让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资金援助,积极斗争反抗绿色壁垒。对内,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收集、跟踪国外的环境壁垒动态,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环保生产,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抓住绿色环保时代的经济发展机遇,适时调整贸易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2.从企业角度,大力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SO14000系列标准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而制定的,已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效力十分广泛。因此,获得ISO14000认证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ISO14000认证不仅可以使产品冲破绿色贸易壁垒,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控制企业环境成本,包括产前控制、产中控制和产后控制三种形式。在生产前阶段,企业应采取“生态设计”,考虑到产品可能对环境的影响;在生产中阶段,采用新的技术、设备,取消使用有毒材料,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在生产后阶段,环境成本控制的重点主要是包装方式和回收体系的构建,选择更为绿色的包装材料,建立高效的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同时还要提高在贸易中的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反抗意识。
3.从个人角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环境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应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消费者自身的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经济意识融入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中,要真正了解到绿色产品的含义,顺应世界绿色潮流。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劣势,唯有不断完善应对措施,才能在全球经济博弈中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