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
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只有进一步发展,增大生产力总量,才能给解决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就会像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通过暴力对抗的形式来实现对存量的重新划分,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的秩序才可能稳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迈进。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经济增长和质量的不和谐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表现在资源消耗与浪费严重,在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改造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科学的、有远见的开发利用自然,而不是盲目的、鼠目寸光的将自然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对象。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
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的有序、稳定与和谐为人的生活劳动与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违背社会规律,按主观意识办事,必然会受到惩罚。因此要想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不和谐问题,想方设法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地享受发展的成果,愉快地创造和生活,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说和谐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的和谐,也谈不上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经济发展和谐入手,要协调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我国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效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能建立起来,地方垄断盛行使市场竞争难以做到公平导致产品供需严重失衡,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利益差距。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拉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而工业中上下游产业产品间价格的剪刀差拉大了上下游产业间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部分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也拉大了与其它行业从业人员间的收入差距。市场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仍较严重,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对公有财产的掠夺和侵占,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权力参与分配、血泪工厂对工人的残酷剥削等等,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扭曲了资源的配置,也加大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各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下充分自由的竞争,以发展本地区经济,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其次,必须尽快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取消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以缩小城乡差距;促使上下游产业间产品形成合理的交换价格,以缩小上下游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对垄断行业征收垄断利润税,并逐步放开竞争,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最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严格依法行事,保证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起点公平和过程的规则公平。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条主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协调产业发展的关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间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它们对经济整体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高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再次,要通过资产重组,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
和谐社会必须确定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劳动领域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既要保证不同性质的劳动投入得到不同的报酬,又要保证同工同酬。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要确保各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线得到执行。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要扩大开支,提高满足广大群众共同需要的水平和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又要强调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勤劳致富,保护投资者以及高级人才的合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各收入阶层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收入调节方面,加强和规范国家对企业的税收征管,尽可能减少企业偷税、漏税现象;限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税负公平,对高收入者应实行重点监控。如果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举措使某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确保每个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特别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往我国的传统工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型产业,不符合资源形势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在改造。三高一低。产业的时候,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原则,从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内部资源循环利用,采用高效率的设备、工艺,从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督促企业使用污染物综合处理设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强制企业尤其是家电、汽车、计算机等电子、机械行业,回收其废弃产品,以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第二篇: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的本质就是社会和谐,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经济才会兴旺发达,老百姓生活水平也会得到逐步的提高,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增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才算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呢?对于我的理解,和谐美满的社会,冲满爱心的社会,拥有高尚道德的社会,和谐的社会还是得靠群众去创造.人与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假如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勾心斗角,只为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利益,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社会如何会发展,经济如何会发展,例如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扶持,帮助,尊老爱幼,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种环境下的社会.如何会不兴旺.所以说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才会提高,经济也随之兴旺发达,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提高.建设和谐的社会对国家,对人民都是重中之重.只有在和谐的社会,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会提高.所以说,只有建设和谐的社会,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文章标题: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必须看到,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只有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这首先是因为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由于社会生产的剩余产品数量极少,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那些拥有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的剥削者就要侵吞被剥削者的生活必需品,相互争夺剩余产品。而被剥削阶级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就要与剩余产品的占有者展开殊死的斗争,于是社会处在严重的对抗和冲突之中。所以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恩格斯也曾明确指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就是要“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实的物质生活”。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因此,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批判了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也要防止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谈论和谐社会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原则。有的同志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就不能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虽然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100位以后。2004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6万亿美元,但只占世界总量的4左右。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哪怕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然也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为不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我们就不可能持续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可能为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不协调、不和谐问题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这就决定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如果说当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特点的话,那就是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问题,这样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但这绝不能导致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动摇,否则我们将丧失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各种不和谐问题的物质基础。
通过科学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也正是由于我们发展很快,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时空的急剧压缩也使我们在发展中积累下来了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的幅度过快过大;二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三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四是经济发展“一条腿长”,而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篇:围绕经济发展中心服务和谐社会大局
围绕经济发展中心 服务和谐社会大局
全面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
——在宿迁市妇联三届四次执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侯春荣
(2010年2月3日)
各位执委,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市妇联常委会向大家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09年全市妇女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全市广大妇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重大变化,坚定信心、共克时坚、奋力前行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各级妇联组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和中国妇女十大、省妇女十一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深入开展“三个百万”主题活动,妇女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全市各级妇联围绕市妇联提出的“百万妇女创大业”、“百万妇女讲文明”、“百万家庭创和谐”主题活动,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突出经济发展主题,“百万妇女创大业”活动彰显特色
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抓住女性创业
就业技术培训、政策扶持、资金服务等环节,在引导妇女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上有新思路,在服务妇女就业创业水平上有新提高,在拓宽女性就业创业渠道上实现新突破。为此,省妇联上半年在我市召开了全省市妇联主席工作会议,参观了妇女创业就业现场,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妇女就业创业技能。市妇联组织女企业家和创业女性代表120多人,参加了由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雨柏等企业家主讲的女性创业大讲堂培训。沭阳县妇联开通“妇女创业直通车”,组织农村妇女举办现代高效农业技能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宿豫区妇联举办了“三来一加”妇女实用技能培训班8期,培训学员800余人。其他县区也都举办了不同类型的培训班。
二是强化帮扶措施,增强妇女就业创业后劲。启动巾帼牵手就业援助行动,制定下发了《宿迁市巾帼牵手行动方案》,组织、引导女企业家、女能手、女创业标兵与女大学生、返乡农村妇女、下岗失业女工牵手结对,为她们提供各种就业创业帮助。组织了7名省级巾帼示范村妇代会主任和4名女农民经纪人赴山东寿光和浙江义乌考察、培训,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创业经验。协调市民丰银行试行“巾帼创业卡”制度,多方筹措创业帮扶资金,圆妇女创业就业梦想。一年来,市妇联共发放创业扶持资金100多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扶持苗亚楠等女大学生村官创办项目。
三是提供优质服务,拓展妇女就业创业渠道。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市妇联多措并举拓展妇女就业创业渠
道。“三八”期间,开展了“三八架金桥·春风送岗位”活动,专门针对女性求职者提供了1500多个岗位,并当场达成就业意向580人。通过提供技术、项目、信息等服务,培育、壮大了一批女企业家、女能人创办的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作为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有7个省级“三八”示范基地,10个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申报3个省级巾帼专业合作组织,其中泗阳王集镇亚飞蔬菜生产基地、宿豫区的“三来一加”基地、沭阳的干花生产基地、泗洪的特种养殖基地都带动了一大批妇女就近就地创业就业。
(二)突出素质提升主题,“百万妇女讲文明”活动异彩纷呈
我们充分抓住“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9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有利时机,组织动员全市各界妇女群众,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展示全市女性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一是以庆‚三八‛系列活动为载体,集中展示各界女性新风采。市妇联举办了献礼“三八”大型咏唱比赛,开展了“说出你的愿景”“三八”寄语征集活动。各县区妇联和市直各妇委会、女工委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如演讲比赛、文艺联欢、健康礼仪知识讲座等。
二是以先进典型为示范,大力弘扬时代女性新风尚。市妇联联合市创业办、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开展“巾帼创业促发展”杰出女性评选表彰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十大杰出创业女性和十大优秀创业女性,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
式。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弘扬了先进的创业理念,用成功的实例带动、引导和鼓舞广大妇女积极投入创业大潮。
三是以优化环境为抓手,不断拓展舆论宣传新空间。加大与《网上宿迁》、宿迁电视台、宿迁日报(晚报)等新闻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延伸宣传工作触角:与市电视台联合制作《宿迁优秀创业女性》、《直面“家庭暴力”--我的婚姻该往何处去?》、《古楚巾帼竞风流》等专题宣传片;在《宿迁日报》刊登了多篇妇女先进典型的文章和图片新闻;在《宿迁晚报》、《新浪宿迁网》等媒体开辟新闻会客厅,同时,努力办好《宿迁妇女网》,向社会宣传妇女,向妇女宣传社会。先后组织3000余人次参加省妇联主办的“女性大讲堂”。泗阳县妇联也在县电视台和《宿迁日报》开辟了“三八•巾帼风采”专栏,集中报道一批优秀女性的先进事迹。
(三)突出和谐社会主题,“百万家庭创和谐”活动深入推进
2009年是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30周年,全市各级妇女组织不断赋予创建活动以崭新内涵,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以文明和谐、普法教育为基础,以反对家庭暴力为突破,有力地推进“百万家庭创和谐”活动深入开展。
一是以法制宣传教育为抓手,大力增强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大力开展《江苏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三八”维
权周期间,全市共举办法律宣传活动150多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0余万份,基本上做到了法制宣传进万家。
二是以创建和谐家庭为核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创评活动。市妇联在全市开展了宿迁市“十佳婆婆”、“十佳嫂嫂”、“十佳丈夫”、“十佳孝子”等四个“十佳”评选表彰活动。宿城区屠园初级中学教师汪克仪同时被评为江苏省“十佳孝子”,宿迁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乡韩庄居委会副书记、妇代会主任朱金侠同时被评为江苏省“十佳嫂嫂”。朱金侠同志的先进事迹还以《天底下难找的好儿媳》为题在2009年第11期的《莫愁》杂志上刊登。我们还联合市双拥办、军分区政治部在全市开展了宿迁市第四届“优秀兵妈妈”和第五届“好军嫂”评选表彰活动。宿豫区妇联也开展了第二届“十佳军嫂•十佳警嫂”评选表彰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全社会营造了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力地提升了全市和谐家庭、平安家庭的创建水平。
三是以反对家庭暴力为突破,构建社会化大维权机制。近年来,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消除家庭暴力已愈来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全国妇联等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后,又在江苏举行了关于家庭暴力立法研讨会。在这样大背景下,我们将反家暴列为全年维权工作重点,并与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在妇联部门开设反家庭暴力12338维权热线;在公安部门设立“家庭暴力投诉站”,110全天候接警、出警;在司法部门建立家暴法律援助机构;在民政部门建立“家庭
暴力庇护中心”;在卫生部门设立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在法院开通涉诉家暴案件绿色通道。市县区妇联还与公安部门举行了反家暴图片巡回展、“11〃25反家暴日”大型广场宣传和反家暴万人签名活动。由于此项活动扎实有效、影响很大,市妇联因此在省妇联执委会上获得了创新工作一等奖!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实施“贫困单亲母亲帮扶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妇联与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共资助贫困单亲母亲630人,累计帮扶资金63万元。争取台湾慈济基金会40万元资助我市40名特困女孩就读两年制职业中专班。争取省儿基会、省慈善总会2009“关爱贫困孤儿”慈善救助项目资金16.5万元,资助165名贫困孤儿。
二、认真实施两个《规划》,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我们紧紧抓住全省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实施妇儿发展8件实事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借力借势,利用妇儿工委办公室设在妇联的优势,充分协调各方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妇儿事业发展。
(一)强力推进妇儿发展两个《规划》实施。我们充分发挥各级妇儿工委办公室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等职能作用,围绕两个《规划》确立的目标,牵头协调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对全市在实施两个《规划》中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重点指标,如:孕产妇死亡率、婚前医学检查率、农
村卫生户厕普及率等进行了专项调研和督查,以此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同时,为市政府精心筹备了在泗洪召开的全市妇女儿童工作会议。
(二)全面推动落实妇儿发展8件实事。省政府妇儿工委提出了妇儿发展8件实事,(特困家庭妇女免费妇科病检查、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扶持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推动农村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建立受害妇女庇护场所、加强农村学前儿童教育、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和残疾儿童康复),妇联作为8件实事的主要牵头部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做好项目实施工作。截至目前,全市为10252名特困家庭妇女进行了妇女病检查;通过SYB创业培训项目,对328名女大学生进行了培训,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达82%,带动9000多人实现就业;全市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2%;新建农村初中学生宿舍面积9.4万平方米,学生食堂面积2.1万平方米,惠及10万多名留守学童;建成残疾儿童康复机构11个,456名残疾儿童正在接受康复训练;市级以及县区受害妇女庇护场所全部依托救助站、福利院先后挂牌,并实现办公有人员、工作有制度、救助有场所。
(三)扎实做好儿童工作。一是牵头开展了“六一”系列庆祝活动。二是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全面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全市推广实施省“安康(公益)婴幼儿成长教育网络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搭建起由幼儿教育专家、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管理的公益性网络平台。组织开展了“创和谐环境〃助孩子成长”家教巡回报告
会暨“科学家教乡村行”活动,为农村留守、单亲、贫困儿童等家庭实施“家教援助”,举办报告会55场次,印发家教知识宣传单1万余份,受教育家长2万余人。三是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继续做好创办职业技术“春蕾班”工作,全年新增20个班。截至目前,全市创办“春蕾班”总数已达422个。
三、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妇联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提高
各级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大力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拓展妇女组织网络,强化各级妇联干部能力建设,巩固了党的妇女群众基础。
(一)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年初,市妇联深入基层,对全市基层妇女组织状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调研文章,提交人大列为建议,纳入会办督办。市妇联、市委组织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妇建的意见》,对基层妇女组织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各县区妇联根据《意见》精神,会同组织部门,加大选配力度,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开展基层组织示范创建活动。制定下发《宿迁市基层妇联组织示范创建条件》、《宿迁市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示范点工作台帐参考样本》、《宿迁市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示范点制度建设参考样本》,加强对示范创建单位规范指导。全市共申报创建省级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街道)9个、示范村(社区)10个。
(三)加强妇联干部能力建设。启动了妇联干部岗位读
书活动计划。上半年成功举办了全市基层妇联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班,下半年又举办了全市妇儿工委系统业务人员培训班。一年中,市、县妇联已培训乡、村妇女干部1360 人。市妇联还提出了妇联工作用语,在全力打造“温馨、和谐、高效”团队的基础上,努力塑造“明理敏行、自信干练、亮丽大方、引领潮流”的妇联干部形象。
各位执委,同志们,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应该说取得了较大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妇联、妇委会干部和各位执委真抓实干、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热心于妇女儿童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无私援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妇联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妇联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妇联基层组织网络有待进一步拓宽;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等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2010年工作意见
2010年,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也是实施“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为此,做好2010
年工作,对于确保全市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开创妇女儿童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一年,全市妇女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和省妇联十一届二次执委(扩大)会议精神,扎实做好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妇女,为实现全市妇女儿童事业新发展,实现市委提出的‚立足‘百亿’平台、冲刺‘双千’高峰‛的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
一、围绕党政大局、明确目标,谋划全年工作新思路 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和省妇联提出的新一年任务,是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和各界妇女群众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上来,统一到咬定目标、加快发展上来,统一到提升能力、服务发展上来。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学习,把握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明确全党在新时期的工作要求。在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群众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紧密联系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和妇联自身建设实际,切实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完善妇联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增强妇联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瞄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立
足‘百亿’平台、冲刺‘双千’高峰”奋斗目标,确定全年工作重点。要按照“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原则科学合理谋划全年妇女工作,在服务经济发展、推动妇女创业、弘扬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搭建载体、寻求突破。
(三)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结合本地妇女儿童实际需求,创出各自工作特色。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把妇女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创新创优地开展好妇女儿童工作,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创妇联工作新局面。
二、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增强妇女参与经济建设新优势
(一)大力推进妇女创业小额贷款发放工作。积极做好小额贷款工作的宣传培训、组织实施、申请把关、信息反馈、协调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妇联配合、多方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努力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全市确保发放贷款2000万元,力争3000万元。继续推进“巾帼牵手SYB导师行动”,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活动载体,切实为妇女创业就业搭建资金、项目服务平台,努力帮助最有创业愿望、最需创业援助的妇女群体实现创业就业。
(二)大力推进“巾帼家庭服务创牌行动”。以促进巾帼家庭服务业发展为重点,整合社会资源,尝试建立巾帼家政行业协会,实现全市巾帼家政服务机构的统一标识,按照省妇联提出的“好苏嫂”家政服务员标准打造“妇”字号家庭服务品牌。市妇联即将启动的半边天家政服务社,将与劳
动部门密切配合,与县区妇联家政服务机构联网,形成资源共享、全市互动的服务平台。广泛开展保姆、月嫂培训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加强对妇联系统家政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积极寻求有关部门优惠政策和培训补贴,扶持巾帼家政服务业发展壮大,为广大家庭提供优质服务,解除家庭后顾之忧。
(三)努力营造妇女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全市广泛开展创业金点子和创业好项目征集活动,为农村留守妇女和城市失业、郊区失地妇女提供信息、政策、项目服务。不定期举办创业女性沙龙、创业女性联谊等活动,加强创业女性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围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构建妇女大维权工作新格局
(一)以协调联动为抓手,加强妇女维权工作机制和阵地建设。以“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为窗口,协调有关部门建立遏制妇女人身伤害的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市、县、区家暴庇护中心和村(居)妇女维权站职能,为受害妇女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救助和心理抚慰。进一步完善妇女信访工作制度,健全基层信访网络,加强妇联维权干部的能力建设,建成快捷畅通的维权信息收集渠道。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营造全社会参与妇女维权的良好氛围。
(二)以个案维权为突破,推动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加强与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合作,以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的
维护与保障为重点,推动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续续做好贫困单亲母亲援助活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她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其子女教育问题。
(三)以提高妇女参与意识为导向,推动女性参政议政。努力为优秀女性人才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妇女政治维权的有效途径。加强与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女性人才提供多渠道的培训与锻炼机会,同时,鼓励广大妇女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岗位选拔竞争,努力实现女性与男性政治权利的平等化和均衡化。
四、围绕提升素质、弘扬正气,营造妇女宣传工作新氛围
(一)以纪念“百年三八”为契机,营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今年“三八”期间,市妇联将举行纪念大会、“双百”表彰、“巾帼展英姿”演讲比赛等十大系列活动。各县区妇联和市直妇委会也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好“三八”100周年纪念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妇女儿童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同时,还要组织退下来的妇联老干部座谈交流,听取她们对妇联工作的良好建议,并不定期地组织看望、慰问活动,从生活上、精神上给以关心和抚慰。
(二)以和谐家庭建设为抓手,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评选表彰“平安家庭”等各种类型的模范家庭。开展“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和“礼仪知识进万家”活动。配合环保部门,扎实开展“减少污染、珍爱家园”联合环保主题活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知识,倡导低碳生活。
(三)以国策宣传为基础,增强全社会性别意识。整合各方资源,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活动,倡导先进性别文化,构建国策宣传的系统网络。届时,市妇联将与宿迁学院联合举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知识竞赛”,充分发挥大学生及大学生村官作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义务宣传员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国策宣传。进一步发挥《宿迁妇女网》的宣传平台作用,同时做好信息、调研工作。继续做好妇女报刊征订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妇女报刊宣传作用。
五、围绕规划实施、政策支持,推进妇女儿童事业新发展
(一)继续推进8件实事项目的落实和拓展。在对妇女儿童发展8件实事组织专项督查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推进、示范指导、专题会办、目标考核等措施,保证8件实事逐项落实到位。尤其是女性进村“两委”、妇女病普查、婚前保健一站式服务等工作更要扎实推进。
(二)切实做好“十一五”妇儿发展规划终期评估工作。围绕“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指标,认真梳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重点指标进行督查,做好全市两个《规划》终期评估工作,迎接省终期评估验收。
(三)认真组织“十二五”妇儿发展规划起草工作。充分认识做好新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
经验的基础上,起草新两规草案,提交各级政府研究出台。
(四)继续做好儿童工作。将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管理和孤贫儿童帮扶作为重点。做好家教五年规划评估和新一轮规划编制工作。发挥网上家长学校作用。适时进行家教研究会换届,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服务指导水平。抓紧筹建省儿基会宿迁代表处,募集社会爱心资金。继续扎实有效地开展“儿童快乐家园”试点推进工作,迎接省妇联的检查验收。
六、围绕健全组织、提升能力,展示妇联队伍新风貌
(一)大力推进学习型妇联建设。深化妇联干部岗位读书活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探索形成长效学习机制,加强妇联干部教育培训。按照整体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继续实施“基层妇联干部培训计划”。联合市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开展妇女远程教育活动,拓宽妇联干部、农村妇女的学习渠道。
(二)大力推进妇联团队建设。继续加强各级妇联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发扬“温馨、和谐、高效”的团队精神,营造团结干事、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协助党委和组织部门做好下级妇联干部协管、考察、选拔工作,推动配齐配强妇联干部特别是基层妇联干部,努力塑造“明理敏行、自信干练、亮丽大方、引领潮流”的妇联干部形象,最大限度发挥妇联干部在推动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力推进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开展妇联基层组织示范创建工作,计划申报创建省级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县
1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20个。按照组织全覆盖、工作全覆盖的要求,抓好基层妇联组织的巩固、延伸、拓展和提高工作,乡镇(街道)、村(社区)妇女组织的组建率达到100%。年内将召开全市党建带妇建工作推进会、市直机关党建带妇建工作座谈会。抓住省第九届村级组织换届契机,积极配合做好妇女进村两委工作。认真做好动员妇女参与村级组织换届的宣传、组织、培训等工作,努力提高妇女进村两委和正职女村官比例。积极推进机关、高校、新经济组织中妇女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组建率。
(四)注重发挥各类妇女群体优势。完善市、县妇联常执委和妇女代表联系制度,密切与团体会员及各类妇女团体的沟通与联系。配合做好女大学生“村官”工作,建立女领导干部与女大学生村官联系制度。积极争取和创造条件,探索建立村妇代会主任保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妇女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各位执委、同志们,回顾2009年的工作成就,我们倍感欣慰和自豪,展望2010年的奋斗目标,我们深感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奋力拼搏,开拓进取,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现代化与和谐社会
**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走向现代化的试错史。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事件,都必须以这张大幕作为背景,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谐”理念后,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近,胡锦涛同志又概括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单从文字本身来看,中国古代对“和”的涵义也有过多种解释,比如,《广韵》的注解就流传较广。它把“和”解释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谥法》也说,“不刚不柔曰和”。如果比附到社会样态,有的学者列出上古三代、秦皇汉武、阴阳王道来佐证其源。但此和谐非彼和谐,现代化视野中的和谐究竟所为何物,或者,和谐社会应该定位于怎样的现代化。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指其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以经济的巨大发展为基础,在历史的时空坐标上所实现的全面、深刻而连续的变革。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所谓现代化就是这样的一个流程:现代性因素的导入,促使传统社会的制度、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解体和新的制度、社会结构、价值系统、生活方式的生成。因此,现代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发展观。也正以为如此,**世纪**年代至**年代首先诞生于美国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直到现在,当我们理性地审视西方现代化理论所强调的人的价值观、态度、和规范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甚至于浸透其中追求业绩的进取心和合理化的资本主义精神时,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基本事实:
(一)现代化理论这座摩天大厦的唯一也是最坚强的支柱——经济发展及其杠杆——资本或技术。正像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所指出的: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水平,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反映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水平,他们都没有反映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事实上,政治和文化是难以定量评价的。所以,报告所界定的世界先进水平,实际上指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不包括政治和文化等。这里所讲的综合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可以通过下图来说明:这就是说,**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化,为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只有这时,才能说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也只有在这时,才能说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已经开始。而**世纪**至**年代的知识经济及其技术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可能,只在这时,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证明。
(二)另外的情况是,就不同国家而言,通向现代化的路径、时间、实现的规模和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会因若干先天和人为因素在参与现代化的过程中而各各不同。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纽约在东北部的优势地位得益于欧洲当时较先进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而芝加哥在中西部的兴盛是以东北部工业化的延续为前提;至于加州的后来居上,则是由于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而不必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更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显示:当今**个国家***个地区现代化的发展事实表明,在同一历史时刻,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经过对美国*个州***个县的现代化历程分析可以看出,在**至**世纪里,美国不同的一级经济地区和一级行政地区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从上述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经典现代化还是第二次现代化,现代化不等同于现代化所带来的一切,换句话说,现代化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要被解放的生产力上,只要促使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因素不被释放出来,它的使命就没有完结。当知识取代一切有形的资本成为切实的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的边际效率发生逆转成为递增之后,现代化已经脱胎换骨,当丑小鸭成为白天鹅后,其固有的本性暴露无遗。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任何联系了。”它是时间一唯坐标上冰冷而孤寂的看客,它留给人类的是: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无根感,过分关注外在物质条件和人际竞争成就而造成普遍的异化感;现代科技所造成的高性能现代战争手段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生存威胁和不安全感。简而言之,现代化的工具性理性决定了现代化的工具性使命,它不是一首田园牧歌,更不是人类精神所能皈依的天堂。从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出,差异或者说差别与现代化是相伴共生的,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解决旧的差异而又产生新的差异的过程。所谓解决旧的差异是指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冲突,比如,传统的大一统的观念与现代网络型社会结构的冲突;贵贱等级制度与平等原则的冲突;人治传统与法治原则的冲突;家长宗法观念与现代民主的冲突;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与个性全面发展的冲突;保守心理与创造要求的冲突;安于现状与竞争想上的冲突;伦理中心原则与物质利益原则的冲突;崇俭反奢的文化传统与社会消费需求的冲突等。所谓产生新的差异是指,不同国家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