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模版]

时间:2019-05-12 14:0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模版]》。

第一篇: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模版]

文章标题: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

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

在今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

班上,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对“和谐社会”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同时,胡锦涛同志还把“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主要工作之一提了出来。因此,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科学内涵,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和要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要靠法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治理国家的最佳选择模式。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同样证明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关键。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呢?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国的主体;二是治国的客体;三是治国的依据;四是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是最高层次的主体。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其中国家事务是依法管理的重点。只有将国家事务纳入法律调整和控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才能真正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实质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必须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民主是内容,法治是形式,离开了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少需要满足下列五个条件:一是建立健全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实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三是健全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四是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五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制队伍。根据这些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将其成功的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现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

司法公正是最根本的社会公正,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建设法治社会以司法公正为重要标志,在民主立法的前提下,司法的公正是最根本的社会公正。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要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使公正的法制通过公正的司法来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也只有首先实现司法这一最根本的社会公正,才能充分发挥法律规范对其他一般社会规范的良好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倡导诚信友爱等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首先是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这必须靠法制来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和保障。应该说,在尊重、保护、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方面,我们的法制建设还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还需要进一步地健全、完善和具体化,还需要有配套的规章制度来贯彻实施。我们在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共同的长远利益等方面,还是法制建设的薄弱环节。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如何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问题,更需要法制的强有力约束与规范。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必须先行。

《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

第二篇: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被确定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内涵中,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如何推进现阶段的民主法治进程,以确保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关系重大的课题。关键词:和谐;民主法制;目标

一、实现民主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前提。

首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为依归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论基础。前苏联、东欧共产党取得政权又失却政权的历史,已经表明了民心向背对于政治合法性的影响。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时时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为依归。人民成为改革中真正受益者而不仅仅是改革代价的承担者,这是确保社会安定与社会和谐的关键,这一点应当成为社会的共识。其次,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实质民主必须通过程序民主来反映和表现。程序民主的基本要求大致有以下几点:平等选举、有效参与、充分知情、对决策过程的最终控制。在当今时代,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建立健全民主程序,构建有效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再次,让人民在民主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现实途径。在中国广大农村开展的基层民主政

治建设,已经显示出人民当家作主的热望和智慧,这一创举将改变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的传统治理模式,尽管它目前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将走向完善。已有的实践证明,作为一种民主实践的有效形式,基层民主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对群众基本权利的维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已经在有力地打破所谓精英政治的传统理念,为中国公民文化对官本位文化的取代提供了可贵的资源。

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

首先,民主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作保障。法治社会的宗旨就是用一系列程序来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社会主义国家不单是把“人民当家作主”的信条写入宪法,它还要把人民的各项权利明确写入各类专门法的法律条款中,并落实在日常的司法行为中。即是说,人民的各项权利,政治权利(如选举和被选举权)、经济权利(如财产权、劳动权、休假权)和文化权利(如著作出版权),不仅要被写入宪法,写入各种专门法,还要通过各种具体程序得以实施。社会主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通过法律法规来实现人民的基本人权,就可以避免以往的“政治运动”造成的漠视人权和社会**。在法治社会,只要是不被法律禁止的事情,人民都有权去做。这是保证人民“各尽所能”和“各得其所”的法治基础。其次,通过法治来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是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保证。由因此,实现法治,用制度规范官员的行为,是切实保障人民民主的制度性保证。由于几千年封建专制残余和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

国社会的人治传统十分顽固,社会的潜规则时时处处左右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势下,民主面临的威胁仍十分艰巨。所以,建立法治政府的任务尤其迫切。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格外关注的问题。为此,必须改变“官本位”的“委托人—代理人”倒错机制,用现代宪政文明取代传统政治积习,科学设计制衡机构,保证司法独立,依法规范政府行为,创建法治政府。必须坚守公平正义原则,以增进社会弱势群体的最大利益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依据,维护公平价值,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和谐。

三、法制宣传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法制宣传教育是一种公共教育产品,教育的功能是传输知识,传输人类积累的经验,法制宣传教育就是传输法律知识的一种普及性的教育方式。如果没有法制宣传教育,大众获得司法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专门法律知识训练机构法学院,专门司法机构法院、检察院及专门的司法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只能提供对专业人员的法律教育,对社会公众的法律教育力所不能及。如何使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更大发挥,并将法律知识,特别是新知识普及到大众,使大众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就像大众具有基本的健康知识一样,一方面将减轻医院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将由于自己的健康水平提高而使生活更美好。法律知识的大众化普及一方面将减轻各种案件对法院等司法机关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公民自己的法律知识提高,避免各种纠纷发生的可能性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其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目的就

是要把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交给亿万人民群众,让 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法律知识,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广大公务员尤其 是领导干部通过学法用法,保证公务活动依法进行,按照人民的意志办事,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法制宣传教育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而作为一种观念的树立,一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法制宣传教育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实践需要组织人员学法,运用法律知识去推动法制实践,再根据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去深入学法,这就是学法和用法有机结合、普法和依法治理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学用结合,普治并举,既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普法的根本目的所在。最后,大众媒体宣传法律知识和法制理念是普法工作最有效、最节约社会成本的方式。用大众媒体对公众的巨大影响作用来宣传法制,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将造福于我们的社会大众。

在当今复杂社会里,由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外来知识的介入,多元价值的融合,不同文化与观念的交叉并存,都使得法律知识的专门训练很困难。因为在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复杂社会情况多变,我们接受信息最快的方式和渠道更多的不是从书本上,也不是在课堂里,而是从网络上,或者在电视里,或报纸杂志上。而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仅靠一些专门些机构进行法律教育和培训是不够的,我们的大众媒体参与法制宣传,才会有数亿大众获得法律知识

和法制教育。我国大众媒体早已经开始参与法制宣传和法律知识传播工作了,《法制日报》等报纸和杂志进行着更加专业的法制宣传。这些媒体在这些方面已经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获得公众的接受和好评。而那些按照分秒来计算信息流量的电子化的传播科技,给大众媒体提供了对公众巨大的影响力,各种媒体给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提供了图文并茂、有声音有画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程度和生动程度都比文字信息更加丰富,更加复杂。这些信息技术让我们的社会大众可以更有深度和广度地观察复杂社会的各种画面和各种声音,阅读各种信息和各种观点,连续不间断的这种社会全记录信息,将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不断的革命。这些正是宣传,特别是法制宣传所特有的功能。在这方面,XXX有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举办《合同法》、《商标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伙企业法》、《企业检验办法》等法律法规培训,普及法律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共举办各类讲座培训30期,参加人员达到5000人。二是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普及法律知识。每年开展了“3.15”宣传日活动和法制宣传月活动,发送各种法律知识宣传资料近4000份,如:商标注册程序、企业设立登记事项、传销与直销的区别、消费者如何保护权益等等。三是宣传《消法》,通过这样的法制宣传教育,针对性强,宣传效果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黄淑和.中央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征文选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杨临宏.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制保障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第三篇: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每个成员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胡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拟从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和谐谈点浅见。

1.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社会各种矛盾和纠纷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法制宣传教育是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使全体公民学习法律、掌握法律、运用法律、依法规范言行,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从而达到依法办事,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状态。

——法制宣传教育与民主法治的关系。民主法治的意义就在于民主得到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调动,社会矛盾和冲突得到大幅度降低或减少,矛盾通过法治渠道得到有效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而法制宣传教育是通过宣传法律、普及法律、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公民素质,避免矛盾,减少矛盾,运用法律规则有效解决矛盾,实现民主和法治。二者相互依存。

——法制宣传教育与公平正义的关系。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而法制宣传教育是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提升公民法律素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自觉协调和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

利益、整体利益、眼前利益、长远利益的关系,使之依法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二者紧密相联。

——法制宣传教育与诚信友爱的关系。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法制宣传教育是通过对法律的宣传和法制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提高公民法律水平,使整个社会的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使整个社会逐步依法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的氛围。二者相互联系。

——法制宣传教育与充满活力的关系。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法制宣传教育是通过宣传法治,把法律交给亿万人民,进一步把每个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到一定程度,达到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和依法参与、依法监督社会事务的意识,以此营造人人鼓励干事业、支持干事业的社会氛围。二者相互作用。

——法制宣传教育与安定有序的关系。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法律知识普及,使每个公民自觉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依法管理各项事务,促进社会稳定。二者相互促进。

——法制宣传教育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法律素质,为发展生产、保护生态营造良好法治环境,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依法办理生产生活事务,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使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和谐的发展方向。二者相互协调发展。

2.法制宣传教育在促进社会和谐中作用显现

从1986年到2010年,全国已实施了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广大公民接受了一次空前广泛的法制教育,法律知识得到传播与普及。在党中央举办法制讲座表率作用下,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蔚然成风,全民学法广泛深入,宪法和国家法律的普及,提高了全民法律素质,提高了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普法成效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

——宣传法律知识,推进了依法治国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立法步伐加快,民主政治逐步完善,公民权利义务得到保障,法治政府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社会氛围已基本形成,依法治国方略稳步推进。

——宣传法律知识,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传播法律知识,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促进了社会安定祥和的局面,在效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正在占据主导地位,有效推动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宣传法律知识,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宣传宪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工作密切相关法律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把所学和掌握的法律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工作中,把法律意识转化为了自觉依法运用到生产、生活、工作中,把法律意识转化为了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宣传法律知识,保障了社会稳定。全民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把掌握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各自工作、生活中,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依法治理工作和生产、生活的依法有序开展,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弘扬了正气,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了公共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开辟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有效途径。

——宣传法律知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证明,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了社会正气,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了公民权利义务对等的现代法制理念,使诚实守信、公平合理的良好社会经济道德正在形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逐渐显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法律的呵护下文明健康发展。公职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的提高,消除了单纯手段管理的习惯,养成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素质,推进了依法行政工作,全国上下基本形成了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气,法制宣传教育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法制演讲赛演讲稿: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

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普法工作的重大意义。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

谈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的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了法律作保障,我们的生活将无法正常的运行。也许有些人对此会不以为然,认为人应该拥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一个有规则、有规矩的社会中生活,你能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这样的自由吗?当然不能!做为一个社会人,你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我们所拥有的自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自由,如果没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么我们也不会拥有自由。法律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它的束缚。也正是因为有了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和谐思想”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 1 —的精华。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就强调以封建礼乐制度为基础的人伦和谐。因此,儒、道、法、墨四大家是我国和谐思想的奠基人,概括地说,儒家的“人之和”,道家的“自然之和”,法家的“制度之和”,墨家的“爱之和”都是中华文明中和谐思想的标志和象征。当然,和谐思想强调各方面的协调,并不是指各个方面的完全一致,而是“和而不同”,是各方面的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党的第十七大顺利通过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政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战略思想,重申了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和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设的新任务新举措。标志着我党在经过近30年的改革探索之后,确立了一个更加科学地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各类人民内部—2 —

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执政理念,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从法治角度看,法律在一个国家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法治社会中,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不受非法剥夺;国家机关的职权范围处于法律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之下;各政治主体依照法定的规则和程序行使权力。同时,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予以有效的调整,各种社会资源通过法律机制予以合理的分配,使权力的失控通过法律途径予以矫正,受侵害的权利通过法律手段获得救济。

在新的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行政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执法者拥有广阔的自由裁量空间,如果执法主体超越权限、滥用职权就会给公民的合法权益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对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和程序在法律上予以明确,保证行政主体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同时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赔偿制度。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推行司法体制改革,构建公正权威的司法体制。以司法公正为价值目标,以司法独立为制度基础,使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只依据事实和法律做出公正的裁决。同时实行司法公开,接受社会 — 3 —

各界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司法体制。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的法制建设。根据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实践和各类权力腐败的教训,尽快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针对在司法领域存在的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的现象,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用法治的理念营造一个保护人权、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环境。

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综合治理。要依靠健全的法制调整不同群体间的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我们坚信,有中华五千年的和谐思想积淀,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保障,“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一定会早日实现。

—4 —

第五篇: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每个成员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胡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拟从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和谐谈点浅见。

1.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社会各种矛盾和纠纷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法制宣传教育是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使全体公民学习法律、掌握法律、运用法律、依法规范言行,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从而达到依法办事,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状态。

——法制宣传教育与民主法治的关系。民主法治的意义就在于民主得到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调动,社会矛盾和冲突得到大幅度降低或减少,矛盾通过法治渠道得到有效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而法制宣传教育是通过宣传法律、普及法律、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公民素质,避免矛盾,减少矛盾,运用法律规则有效解决矛盾,实现民主和法治。二者相互依存。

——法制宣传教育与公平正义的关系。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而法制宣传教育是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提升公民法律素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自觉协调和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

利益、整体利益、眼前利益、长远利益的关系,使之依法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二者紧密相联。

——法制宣传教育与诚信友爱的关系。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法制宣传教育是通过对法律的宣传和法制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提高公民法律水平,使整个社会的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使整个社会逐步依法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的氛围。二者相互联系。

——法制宣传教育与充满活力的关系。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法制宣传教育是通过宣传法治,把法律交给亿万人民,进一步把每个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到一定程度,达到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和依法参与、依法监督社会事务的意识,以此营造人人鼓励干事业、支持干事业的社会氛围。二者相互作用。

——法制宣传教育与安定有序的关系。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法律知识普及,使每个公民自觉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依法管理各项事务,促进社会稳定。二者相互促进。

——法制宣传教育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法律素质,为发展生产、保护生态营造良好法治环境,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依法办理生产生活事务,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使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和谐的发展方向。二者相互协调发展。

2.法制宣传教育在促进社会和谐中作用显现

从1986年到2010年,全国已实施了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广大公民接受了一次空前广泛的法制教育,法律知识得到传播与普及。在党中央举办法制讲座表率作用下,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蔚然成风,全民学法广泛深入,宪法和国家法律的普及,提高了全民法律素质,提高了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普法成效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

——宣传法律知识,推进了依法治国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立法步伐加快,民主政治逐步完善,公民权利义务得到保障,法治政府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社会氛围已基本形成,依法治国方略稳步推进。

——宣传法律知识,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传播法律知识,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促进了社会安定祥和的局面,在效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正在占据主导地位,有效推动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宣传法律知识,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宣传宪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工作密切相关法律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把所学和掌握的法律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工作中,把法律意识转化为了自觉依法运用到生产、生活、工作中,把法律意识转化为了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宣传法律知识,保障了社会稳定。全民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把掌握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各自工作、生活中,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依法治理工作和生产、生活的依法有序开展,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弘扬了正气,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了公共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开辟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有效途径。

——宣传法律知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证明,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了社会正气,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了公民权利义务对等的现代法制理念,使诚实守信、公平合理的良好社会经济道德正在形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逐渐显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法律的呵护下文明健康发展。公职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的提高,消除了单纯手段管理的习惯,养成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素质,推进了依法行政工作,全国上下基本形成了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气,法制宣传教育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道德与法律

人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总是人们劳动的结果,劳动的结果带来了道德与法律的问题。而今它们虽然有独自的理论和问题,但在社会层面上还相互约束和监督着。它们各自都有着生存和发展的底线,都有着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在展示自己的人群中,人们总希望它们更美好、更理性、更智慧。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假如没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类就很难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个动物世界,人们也就无理性无智慧可言。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是道德的驱使才建立了人类的和谐社会;是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会群众团体组织;是道德的体现,使人们自尊自重自爱;是道德的鞭策,营造人与人的生活空间。一个不懂得道德和没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虽然道德不像刀枪伤人肢体,但它也能要人性命。

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法律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它既是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的一种社会规范,又是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的是公平,伸张的是正义,没有贫富与贵贱之分,没有感情和情理可讲,它是以原则和依据来判断是非或正误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得失和取舍都受制于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很多事情,道德是无能为力的,在不得已或无奈的情况下,法律是最有效并能最终解决的办法。可以这么说,道德是君子所为,它要求的也是君子;而法律是君子与小人共同的东西,它不仅是讨个说法,而且是为了维护利益。法律的制定和使用,虽然都是因人而异,是时代的需要,但它的局限性和灵活性也只能就事论事,不可能尽如人意,甚至被小人利用或钻了空子。我们常把法律作为武器,它的使用不讲半点情面。法律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但现实中它们的区别和要求又是无法协调和融洽的;合理的不一定合法,合法的不一定合理。我们更多的需要是道德,一旦道德失踪或道德解决不了的,法律就是维护和平与利益的武器。可以说,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弥补道德的无奈和不足。我们需要法律来维护,也更应该去维护法律。我们需要道德的支撑,也更有理由来捍卫道德。道德需要法律需要道德。法律与社会

劳动法关注于劳工、雇主和公会等三方关系所产生出来的问题。这包含了对集体谈判的规范,与罢工的权利。人权与人权法对保障每个人基本的自由与权利,是个很重要的领域。其包含的条文有世界人权宣言、欧洲人权公约与美国权利法案。民事讼诉法与刑事诉讼法关注于在法庭上行审判与上诉时所必须遵行的程序。社会保障法是指人民应该有如失业补助金或购屋津贴等社会福利的权利。家庭法包含结婚与离婚的程序、小孩的扶养权和分开时对物产及金钱的权利

法律与政治

社会主义法律与党的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规范,相互之间不能代替。

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国家的意志体现。政策是党组织制定的,不具有国家的意志的属性。

第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三,法律是由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的。

下载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和谐社会 法制先行〉征文及参考文献(汇编)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大会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和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

    现代化与和谐社会

    **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走向现代化的试错史。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事件,都必须以这张大幕作为背景,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谐”理念后,十六届四......

    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

    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少干部和群众存在着对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理解不......

    女性与和谐社会

    女性与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必须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责,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敦伦尽份,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和谐。而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必须按照待人处事的规则,各......

    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

    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科学定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讨论和谐社会时必然要重视现阶段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而发达国家的发展实......

    和谐社会与心理学

    和谐社会与心理学摘 要: 和谐社会即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及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可以表现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 , 但彼此之间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