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恩培书记在八届九次全委会上的报告(推荐)

时间:2019-05-13 03:0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恩培书记在八届九次全委会上的报告(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恩培书记在八届九次全委会上的报告(推荐)》。

第一篇:白恩培书记在八届九次全委会上的报告(推荐)

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 全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委会上的报告(摘登)

白恩培

2010年7月25日

同志们:

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后,我们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的思路,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步伐。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云南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的10年,是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10年,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是云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10年,是云南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是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团结拼搏的10年。

针对边疆民族山区和欠发达省份的实际,我们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全力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奋发努力,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雨雪冰冻、地震、洪涝、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成功遏制住了经济增长持续走低的被动局面,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2000年至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从1955亿元增长到6168亿元,增长2.15倍;固定资产投资从697亿元增长到4527亿元,增长5.5倍;财政总收入从433亿元增长到1490亿元,增长近2.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325元增长到14424元,增长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78元增长到3369元,增长1.3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云岭大地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针对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我们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的支持下,举全省之力完成了一大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建成了公路“七入省四出境”、铁路“四入省一出境”、航空辐射国内外重要城市的交通体系。能源建设全面推进,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195万千瓦,逐步形成“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全面加快“润滇工程”建设,累计建成340座大中小型水库,增加水库总库容22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134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功能日趋完善。2009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3%,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农村推陈出新,一批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云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低、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坚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动摇,努力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始终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巩固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能源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发展向工业主导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启动农民收入翻番计划、木本油料产业培育、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造等重大工程,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烤烟、橡胶、花卉、核桃、咖啡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蔗糖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围绕重点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创新,烟草行业居全国首位,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矿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810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达36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13.4%,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4.6%提高到40.2%,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针对阻碍和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体林权制度、华侨农林场、农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施了

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责任政府、法制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等十六项制度全面实施。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实效,逐步构建了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面向全世界、外引内联、大贸边贸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桥头堡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面对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压力,我们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努力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面实施,“森林云南”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水土流失整治及生态修复、循环经济试点、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初显成效,云南的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日益显现。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我们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实施“贷免扶补”创业模式,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参保人数达到1600万人次,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全省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促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深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城镇保障性住房等建设力度加大。扶贫整村推进成绩显著,整乡推进试点工作加快,10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27万人。“兴边富民”工程深入实施,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顺应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热切期盼,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集中群众智慧,激发社会活力,凝聚各方力量。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革除,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迸发,全省上下团结干事、奋发图强,不惧艰难、负重前行,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复杂局面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坚持把抗旱救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兼顾,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产促发展。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3037亿元,增长13.8%;第一产业在百年一遇大旱的艰难条件下增加值312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1523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201亿元,增长11.8%。经济发展呈现巩固向好态势,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10年发展不寻常。10年中困难重重,我们攻坚克难;10年来硕果累累,我们倍感欣慰。西部大开发的10年,云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10年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要实现富民强省,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走符合省情特点的发展路子,切实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不断巩固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云岭大地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科学发展的风帆已经起航,振翅腾飞的梦想不再遥远。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省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明天的七彩云南必将收获更加丰硕的果实。今天的成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的辉煌等待着我们去创造。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拓创新的锐气、艰苦创业的作风,脚踏实地做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的各项工作,再续云南

发展新篇章。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各族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兄弟省市区的发展水平相比,我省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总量偏小,支柱产业不大不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调结构、转方式任重道远;基础设施仍待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繁重;许多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难度大,局部地区整体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城镇化水平较低,实现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一些重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日趋复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增大;一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仍然不高,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还有差距,善谋善断促发展、雷厉风行抓落实的素质亟待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云南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机遇就是潜力,机遇就是希望。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两个重大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关系着云南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着全省4500多万各族群众的福祉,关系着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是流动的资源,抓不住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抓住了机遇,就能变成巨大的优势和巨大的财富;抓住了机遇,就能把云南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顺势而谋,乘势而上,抓住机遇不迟疑,扭住发展不放松,创造性地用好机遇,不失时机地赢得发展先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必须信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坚决,措施更加有力,始终保持知难而进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锲而不舍地把各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第一,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对于云南而言,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持续有效地扩大经济总量,不遗余力地增强经济实力。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建设,加快形成联通内外、通达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电源、电网建设,提升煤炭开发层次,结合中缅国际油气管道和重大水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提高通达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及服务。强化农村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和山区综合开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料等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扎实推进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造,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云南沿边、山区、多民族、资源丰富的优势,选准产业和项目,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坚持走具有云南特色、符合省情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工业化与环境生态的和谐;在发展方式上,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与城镇化的互动;在发展特色上,坚持工业化与资源优势的结合。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轻工业,优化提升重工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统筹发展配套产业。积极鼓励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产业入园、要素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努力把园区建成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的基地。鼓励发展原料、市场、能源三头在外封闭运行的沿边经济区。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培育旅游新产品,全面推进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的旅游“二次创业”,加快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变。加快发展流通业,着力培育一批商贸流通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一批重大商贸流通项目,促进流通活省。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地区、重要产业集聚地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地物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等服务业,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带动发展的重大作用。

第二,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以人为本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是不断促进就业增收。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相互促进。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多措并举,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二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抓好城市廉租房、公租房、新农村重点建设村、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和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工程等工作。强化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三是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全省基本医疗全覆盖、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医疗服务水平新提高。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第三,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城镇化,确保每年不低于一个百分点、力争以两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全省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认真做好城镇规划,以规划为先导,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空间布局原则,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二是大力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加快培育壮大区域性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建制镇和旅游、商贸、现代农业、手工业、生态园林、边境口岸特色小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城镇产业集聚和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昆明、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四是切实加强城乡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五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政策体系,优化农民工、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政策环境,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住房供给、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户籍制度等方面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转移,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解决局部地区长期发展滞后的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进一步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区域统筹发展路子。一是优化全省区域开发空间结构。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只要有利于科学开发资源,有利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要放开手脚,加快发展。充分挖掘各地区的资源、环境、人力、科技比较优势,力争建成一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口岸经济、劳务经济和其他特色经济为重点的区域经济中心。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提高区域资源高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形成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开发格局。二是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加快健全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引导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特别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的扶持,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促进这些地区更好地利用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在基础设施、经济实力、社会事业、人均收入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重点解决160万深度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加大整乡整村推进力度,通过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继续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切实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解决特困群体的整体贫困问题。

第五,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一是突出重点生态区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把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加强“三江”并流区、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的森林保护,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建设“森林云南”,继续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加快培育商品林基地,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大退耕还林力度,积极探索“人下山、树上山”的有效途径,加快兴林富民步伐。坚持不懈地推进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二是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坚决不上违背科学发展、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遏制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精细化深加工方向发展。大力倡导低碳文明生活方式,积极推进低碳城市、低碳乡镇、低碳社区试点。

第六,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人才保证和舆论支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完善思路,创新举措,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加快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重大科技专项研发,依靠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力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上下功夫、见成效。广泛开展科技服务、科技普及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山区“小学办到乡镇、中学办到县城”集中办学,加快撤并“一师一校”校点,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职责,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办教育加快发展。通过加快发展教育,为云南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着力解决人才不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四是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关注社会舆情,有效引导舆论,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重视互联网建设管理,加强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建设,抓好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第七,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云南能不能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关键在能不能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开放的理念谋划发展,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打破股权比例限制,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创造条件做好“央企入滇”工作。二是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政策措施,下决心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倾力支持,培育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壮大云南整体经济实力。三是继续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投入。健全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继续推进社会投资体制改革。四是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完善环境权益补偿机制,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五是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六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我省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合作和扩大对外贸易,继续深化同东南亚、南亚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全方位拓展与省外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

合作,加快边境城镇、边境经济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口岸功能,完善边贸政策,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充分利用外资加快我省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寻求商机与合作,开展海外并购及工程承包,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跨国、跨省国际公司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第八,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稳定是第一责任、是硬任务,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不断增强维护稳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落实维稳风险评估机制,扎实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一是认真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深入分析影响我省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方法不当引起群众不满。二是努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当前,我省的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对矛盾突出、问题复杂的情况,必须提高各级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切实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着眼于利益关系的统筹协调,认真做好群众期望的每一件事情,通过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三是切实加强社会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以改善服务为重点,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机制。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四是深入推进平安云南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做好禁毒防艾工作。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颠覆破坏活动,有效维护边境安宁和国家安全。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桥头堡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学以致用的水平,更有效地促进全省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更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着眼于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优化配置,提高善谋善断、宏观管理、协调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匡正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强化素质培养,大力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和基层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能担重任、党和人民放心的干部队伍。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完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四是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切实做到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和改进党员发展工作,加大在党组织空白领域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五是要推进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从严要求和管理干部,强化目标责任,推动工作落实,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严厉问责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为全省加快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第二篇:李锋书记在九届九次全委会上的重要讲话

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全面推动科学发展

——在中共汕头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

(2010年7月26日)

李 锋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总结近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工作,审议《中共汕头市委、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明确文化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以时代文化精神为引领,着力破解阻碍我市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思想障碍,优化提升城市发展理念,推动我市科学发展上新水平。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讲两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战略部署,加快文化建设,推动全省科学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问题,在我省尚属首次,这表明省委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汪洋书记代表省委常委会所作的主题报告,站在全局、战略和时代的高度,以新的发展观和文化观,精辟论述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刻分析和总结了广东文化资源、禀赋和特征,深刻指出了广东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这一当今中国时代文化精神的杰出代表,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和先进文化精神对时代进步的巨大引领作用,明确了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省委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示范区的远见卓识。华华省长对全会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贯彻落实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要求,分析了全省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部署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省委全会审议通过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描绘了我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宏伟蓝图,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次省委全会为我市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委全会的精神实质,把握大势,与时俱进,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市的历史使命。

首先,建设文化强市是弘扬时代文化精神,在改革发展大潮中奋勇争先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时代的文化精神,它使中华民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大家知道,汕头是近代以来我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随着西方的文化思潮大量登陆汕头,中西文化的激荡交融,使汕头文化既传承了潮汕传统优秀历史文化,又博采各种先进文化思潮之长,形成了“开放兼容、创新争先”的文化特质,涌现出一批文化先驱和先进思想。如著名教育家丘逢甲在汕头创办了广东第一所新型学校——岭东同文学堂,左联著名女作家冯铿在汕头完成了她思想的升华,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蔡楚生在汕头组织白话剧社,就是典型代表。这种文化特质,引领和推动了近现代汕头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小公园“四永一升平”的商业街、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的骑楼,就是典型标志。当时的潮汕铁路、电灯公司、电厂、自来水公司等民族工商业领中国风气之先,勇立时代潮头。不足百年时间,汕头从一个海边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商业之盛曾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三位的新兴港口城市。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汕头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全省的领先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汕头作为我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也曾为全国全省改革开放事业、为奠定“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作出积极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更是汕头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建设文化强市是遵循客观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四位一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不可偏废。文化可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为政治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为社会和谐发展打牢坚实的基础。因此,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全市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雄厚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城市发展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丧失优势,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发展将难以和谐,科学发展也就难以实现。第三,建设文化强市是擦亮特区招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文化是现代城市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优势资源和内在动力。对照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我市文化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文化形象亟待提升。汕头人有着刻苦耐劳、自强不息,诚信崇义、团结互助,崇文重教、奉献社会,重商务实、拼搏进取等正面形象,但在全国全方位改革开放和兄弟城市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等文化精神却在逐渐弱化,在一些方面的负面影响正越来越损害着汕头的对外形象。二是文化局限性亟待克服。汕头人传统的务实文化、重商文化,在农业经济时代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但也容易产生重实利轻人文,重经验轻理论,重眼前轻长远,重通俗轻经典的倾向。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趋利避害,突破局限,提升汕头文化的品质,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三是文化基础建设亟待加强。我们的文化设施水平还不高,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不均衡;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文化发展活力不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高端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第四,建设文化强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内在要求。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对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贡献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比如,澄海的奥飞动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家公司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其成功经验就在于顺应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采取“动漫+玩具+媒体”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大大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总结我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应该说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逐步巩固。新时期汕头精神得到发扬,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形成,文明城市、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二是文化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形成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日益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活跃。文艺舞台不断繁荣,潮剧、潮州音乐等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扬,一批文艺精品获得国家和省的奖励。连续三届成功承办我国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开创了全国地级市的先例,充分显示了我市美术界的雄厚实力。“南澳Ⅰ号”古沉船等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三是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动漫玩具、光盘音像、印刷、文具等四个文化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工艺玩具、印刷包装、可录光盘和文具生产基地。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增强。四是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拓展。以潮汕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得到加强,已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文化交流关系,实施了一批交流项目,建成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文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科理论研究工作者辛勤劳动、默默耕耘和全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科理论研究工作者,以及大力支持汕头文化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拿出更有力的举措,着力提升文化实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这次提交全会审议的《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对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各项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请大家认真审议,会后将根据大家审议的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后下发,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这里重点强调几个问题。

(一)明确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原则

按照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部署,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部署,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把汕头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区文化城市和潮汕文化的聚集地,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特区风格、汕头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为我省率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力争经过十年的努力,各项主要文化指标进入全省前列,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生活丰富、文化辐射力强、文化形象好、公民素养高,现代开放特质鲜明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为此,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遵循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坚持近期工作与长期任务相统一、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统一,树形象引领方向,强事业保障民生,壮产业提升实力,促改革激发活力,聚人才支撑发展,增交流扩大影响,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发展

建设文化强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工作重点,选准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一是继续发扬特区精神,提升汕头文化形象。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来统一全市上下的思想认识,继续发扬特区创办初期那种“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精神,那种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那种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以“特”的思考和“特”的举措,规划建设特区城市文化地标,打造特区城市亮丽名片,引领特区城市神形合一发展,提升汕头良好形象。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上的基础性作用,以教开智,以文“化”人。加强科普教育,大力开展优秀文艺精品巡演活动,不断将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办好汕头国际潮剧节、汕头国际民间音乐节、汕头旅游节等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效应。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全面提高市民综合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力争尽快进入全省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二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加快建设汕头美术馆,加强各区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未达标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全部达到国家和省的标准。注重开展好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外来工文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好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深入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在城乡规划建设中注重保护好汕头历史文化风貌,加快做好“小公园”的保护性改造;推动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力争打造成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试验保护区,让历史文化的见证物成为子孙后代永续的精神财富。大力扶持和促进文艺精品创作,带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制定实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认真做好“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性发掘和研究,争取建设省级水下遗产保护中心。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按照区域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需求,加快文化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各类文化制造业、文化商贸业和文化生态旅游业,培育发展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升级、集聚发展。重点构筑金平、龙湖印刷包装产业集群,澄海玩具动漫产业集群,潮阳光盘音像产业集群,潮阳、潮南文具产业集群,濠江、南澳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现代文化品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文化电子商务,积极开发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市场,培育版权、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发展文化中介行业。继续办好中国澄海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中国(汕头)文具博览会、中国(汕头龙湖)书画艺术产品交易会等文化会展,打造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推动文化消费和文化贸易,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汕头是经济特区,又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行业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简化创办文化企业、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文化资产和经营收益管理,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创新文化单位运行机制,推动文艺团体资源整合,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创造力的综合性文艺团体,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促进文化与金融对接。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探索实行党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推进人才合理流动。用新的体制机制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促进文化人才集聚发展。

五是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特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扬开放兼容、创新争先的文化特质,大力推广普通话,鼓励干部群众学习外语,提高对内对外沟通交往的能力,营造适合不同人群的思潮互相激荡、不同文化共生共存、不同思想相互碰撞的社会氛围,建设多元的特区先进文化。充分利用汕头丰富的人文资源、文化品牌以及地处东南沿海、与港澳台来往便利、海外潮人逾千万的地缘人缘优势,进一步拓展与港澳台和国外多边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开发和巩固潮剧、潮乐在东南亚等国家的演出市场。争创一批省级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利用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国际潮青联谊年会、山洽会、侨博会、潮商大会等重大活动,广泛宣传汕头特区文化精神和城市形象。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和产业基地,鼓励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强对外媒体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团体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汕头对外文化形象,增强海内外汕头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

六是重视社科理论研究工作,打牢科学决策的智力基础。社会科学研究是党政领导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信息、知识和智能基础。我们的工作实践要有理论来指导,才有大方向,才不会走弯路。要高度重视社科理论研究,整合社科资源,发挥高校、社科联、党校等社科研究单位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民间研究机构的作用,建设理论研究阵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积极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在今年适当时候,举办纪念汕头开埠150周年研讨活动,推出一批社科研究成果,活跃社科理论研究气氛,加强理论创新,为汕头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形成建设文化强市的强大合力

建设文化强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责任。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狠抓任务落实,提供切实保障,全面掀起文化强市建设高潮。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增强建设文化强市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切实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市委、市政府成立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区县也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要建立文化事业发展听证和咨询制度,开展文化建设咨询研究,推进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把文化发展目标纳入综合考核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化建设政策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制定必要的扶持措施,确保文化强市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努力增加投入,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使文化建设的投入每年都有所增长。在税收、金融、土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扶持保障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政府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各级宣传文化部门是建设文化强市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当好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他部门要把支持文化建设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保障条件。社会各界也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为引领,提升特区城市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幸福汕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而人文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和本质,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建筑风格、城市形态格局,以及城市市民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操、法治观念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当今时代,城市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竞争上,更体现在城市人文精神的竞争上。人文精神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强大的引领和推动力量。

然而,大家是否意识到,汕头目前的发展状况,是不是亟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来引领呢?这里给大家通报一些情况。2009年全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结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实绩考核得分排序,汕头排在倒数第5名,列第17位,比2008年倒退4位。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四个分项考核指标中,汕头经济发展排在全省倒数第6名,列第15位,与2008年持平,但得分率下降1.46;社会发展排在倒数第3名,列第19位,比2008年下降2位;人民生活排在倒数第1名,列第21位,比2008年下降6位;生态环境排在第7名,与2008年持平,但得分率下降2.74。这是不分区域的排名情况。在分区域的考核排名中,全省21个市分成都市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四种类型,汕头属于12个重点发展区城市之一,考核排序排在倒数第4名,列第9位,比2008年下降4位;在四个分项考核指标中,经济发展排在第6名,社会发展排在倒数第2名,人民生活排在倒数第1名,生态环境排在第2名。从省的考核情况来看,我市的发展状况不但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而且越来越被粤东西北的其它城市所赶超。这与特区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我们再来看看今年上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市的主要经济指标虽然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但都未能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许多指标的增速都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我市的GDP增速倒数第一,第二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倒数第二,出口增速倒数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倒数第四,第三产业增速倒数第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倒数第七,这样的发展状况同样很不乐观,形势十分严峻。

文化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汕头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聪明的人民,还是全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具备这样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基础,却出现今天这样的落后局面,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是什么原因阻碍我们发展,束缚我们发展?主要根源就是我们思想落后了,观念落后了。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思想观念、发展理念、精神状态、体制机制、工作作风、法制建设等方面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甚至有些同志已经忘记了汕头还是特区,导致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在弱化,开放兼容、创新争先的文化特质在淡化,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在退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勇气在消退,思想上、措施上、行动上停滞不前,在困难和问题面前等待观望、患得患失,不敢突破陈规,不敢承担责任。实践证明,一个没有先进文化作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是不可能有快速发展和持续竞争力的。如果没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作引领和支撑,我们将会继续错失发展良机,在激烈的竞争中陷入更加落后的被动局面。

面对当前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问题,认真查找差距,深刻剖析原因,把问题找准,把差距找准,把原因找准。我们应该承认落后而不甘落后,变压力为动力,提振信心,振奋精神,敢于瞄准先进城市,勇于争先创优,在赶超先进城市上下功夫,奋起直追。应该看到,我们是经济特区,有先行先试的试验权,有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有丰富的民资民力、侨资侨力,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有很多亮点和增长点。只要我们善于向先进城市学习,以特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凤凰涅磐、壮士断臂的勇气和决心,发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发扬开放兼容、创新争先的文化特质,作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最有力的精神动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措施,凭我们汕头人民的聪明才智,相信我们完全能够推动汕头跨越发展,再创汕头新辉煌,建设幸福汕头。为此,必须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工作下功夫。

(一)提升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探索特区城市发展新模式。换一种思路看待汕头人多地少的特点,从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小商品经济意识、小市民意识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转化为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我们就能够发现,汕头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完全有条件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一、高标准规划建设特区城市,加快城市空间和功能的战略性优化。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对城市建设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城市规划理念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树立超前意识和前瞻意识,把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以及各项交通、教育、卫生等专项规划和历史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以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集聚优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竞争优势,充分体现特区城市现代科学发展理念。同时,要严肃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旦通过程序法定化,就具有刚性的法律性质,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

第二、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经营城市是广泛运用市场机制和经营谋略来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观念与行为方式。面对有限的财政收入和城市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集中财力保民生,通过多种融资渠道来解决城市建设资金问题,也就是要运用市场运作机制和资本运营观念,整合盘活城市各种优质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闯出一条现代化城市建设路径,实现城市建设良性循环发展。比如,把土地储备、招商引资、城市开发、资金筹措等工作有机整合在一起,建立起科学、高效、可操作的投融资平台,利用财政杠杆和金融手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多元投资格局,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做到走活投融资平台一颗子,带活全市建设发展一盘棋。

第三、实施“引大扶小”发展策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加快汕头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充分涌入,让大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充分迸发。一是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千方百计引进大的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公益项目建设、大型工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建设。二是要高度重视本地民营企业,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加快成长注入活力。比如,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健全行业服务体系,促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做强做大,做精做专。三是要转变招商引资方法,改变那些只注重表面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无实际内容的做法。带着项目上门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坚持不懈,必定能引进适合汕头实际的项目,提升汕头的产业发展水平。

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汕头加快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最近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汕头列为重点开发区域,这是汕头加快发展的良好契机。我们要积极主动争取国家、省的支持,着力谋划汕头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创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正在规划建设的濠江新城,要以更高的起点和标准,更大的气势和魄力,把规划建设扩大到整个南区,引进战略投资者,一步到位把南区规划建成现代化海滨新城,使之成为全国新城建设的典范;一步到位从体制机制上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之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典范,全面推动汕头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五、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扩大投资拉动,更是发挥汕头区域中心城市作用的关键。要创新工作思路,从粤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竞争力。比如,港口是汕头的优势资源,加快推进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就必须整合珠池港区等现有的小港口资源,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集中力量建设广澳港区,把广澳港区做强做大,早日实现亿吨大港的目标。而置换出来的珠池港区等,又可以通过整体规划,调整功能,通过投融资平台,筹集到大笔资金,迅速解决我市当前财政困难的问题,而且能够优化中心城区布局,加快建设拥有纵深内海湾的生态型海滨城市,一举多得。对于东部城市经济带建设项目,也要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的思路加快推进。对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各责任单位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对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要落实责任,明确要求,全力推进。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汕头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真正做到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第一、从增量和存量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根据汕头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的论证编制工作。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选择,与周边城市形成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大力发展海洋生物、生物医药、环保、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设若干个企业共享的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食品医药、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和音像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走高端化发展之路,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级化。

第二、调整优化产业园区功能布局。按照全市一盘棋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整合全市产业园区资源,理顺各个园区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定位和管理体制,以功能布局引导产业布局,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区。今后的招商引资项目,都要进园区,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从全市统筹发展的角度,支持保税区、高新区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保税区、高新区集聚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功能作用,服务全市,辐射粤东。工业经济带要适当调整各种功能区的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集群。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达是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要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着力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粤东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保险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商务会展中心。着力发挥商贸、科教、卫生等服务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大型商贸中心和相关专业市场建设,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构建区域性商业网络。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业,进一步规划建设粤东最大、最好的学校、医院和文化设施,形成区域教育、医疗和文化中心。着力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落实CEPA下国家批准的服务业对香港、澳门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的政策,积极吸引港澳台高端服务业来汕投资发展,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第四,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要大力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支持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构筑若干个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服务。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违法行为,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拓宽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自主创新。鼓励科技人才以成果、专利入股参与分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三)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务必带头弘扬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用好特区立法权,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为汕头新一轮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第一、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以濠江区作为大部制改革试点,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高标准高要求进行科学、系统的机构设计,与正在铺开的事业单位改革联系起来,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机构改革要一步到位,在学习借鉴深圳模式、顺德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继续深化,大胆探索,做得更加到位,闯出新模式、新经验,使汕头成为全省、全国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好的区域,全面改善发展环境。

第二、积极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市直机关机构改革上半年已经告一段落,体制已经相对稳定,当前重点要在工作机制上进行创新。要切实理顺各种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的配合协作,形成一整套畅通、高效运行的工作流程,推动各项工作顺畅开展。比如,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就要把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上升到立法层面,制定一个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法规,依法推进;建立健全科学的交通管理机制,成立一个权威机构统一政策、统一推进、统一管理,解决“几张皮、各管各”的管理体制问题;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统一起来,调控好各种公交功能,预留好轨道交通用地,分清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整合全市公交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既体现政府主导和公益性,又推动公交运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整合公交管理队伍,形成合力,完善城市交通综合执法,在短期内改变汕头城市公交落后面貌,切实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

第三、深入推进改革的系统性、配套性和实效性。围绕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比如,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就需要开展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创造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做法。

(四)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促进优质人才资源高度集聚。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城市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要以完善政策、打造载体、提供平台、强化服务为重点,培育、选拔、吸引高层次人才,以高端人才的集聚加快推动汕头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抓紧制定我市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规划,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一方面要从眼前为各类人才办实事入手,解决好各类人才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等问题。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人才引进策略,在入户、子女上学、住房、税收等方面,制定一套实在管用、操作性强、更加人性化的措施办法,多渠道、多办法、多方式吸引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来汕投资创业。

第二、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造鼓励人才干好事业、支持人才干好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用一整套开放、创新、法制的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大推进人才载体建设力度,制定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来汕创办研究院和研发机构,专业技术人才来汕设立技术平台的优惠条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吸纳人才、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善于借用外脑助我发展。与汕头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借助他们的高端人才和智力,作为市委、市政府的脑库、智库。在宏观发展战略、微观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谋和智力支撑,为地方经济和企业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发展,进一步聚合高端研发资源,探索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的政产学研创新体系新模式,促进政府、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形式的战略联盟,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融合发展。

(五)切实改善民生民安,全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改善提升上。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努力实现让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建设幸福汕头。

幸福汕头,就是为汕头人民提供一种生活宽裕、精神富足、文化多彩、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城市环境,使生活在汕头的市民有一种心情舒畅、健康快乐的幸福感。建设幸福汕头,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倾听群众的意见,为群众利益着想,从群众利益着手改善民生,时刻把市民的愿望放在心上,把市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实现和维护市民的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生活在汕头的人民对生存状态感到满意,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感到满意,对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感到满意,对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感到满意,对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感到满意。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幸福汕头的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物质基础、文化内涵、生活品位、公平正义、制度保障、人文关怀等指标,确保把幸福汕头落实好、建设好。

第一、把民生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民生、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谋划、推进和考核,实实在在解决一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事情,重点是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廉租公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民生社会文化问题。比如,我们既要规划建设大型医院,又要加快基层医疗卫生院、站建设,引导等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康复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改革、改造,实施“院办院管”的运作模式,使患病群众就近享受高质量的卫生服务。发展教育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推动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协调发展。

第二、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底线均等”。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增加财政对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和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坚持投入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落后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使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广大人民群众。比如社会保障问题,在暂时难以达到发达地区保障水平的情况下,要想方设法确保全覆盖、均等化。同时,要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改善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改变我市人民生活落后状况。

第三、高水平打造宜居环境。要处理好产业选择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保持有序、理性的开发建设。比如南澳岛的建设,就要树立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南澳跨海大桥将于明年底建成通车,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打造世界级著名海岛。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汕头、和谐汕头,为老百姓创造一个祥和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当前,汕头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激发广大干部想干、敢干、快干的良好精神状态,比什么都重要。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第一、切实提高决策力和执行力,创先争优、增速提位。坚持不懈抓好各级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带领全市人民汇集智慧,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知识,努力转变知识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科学决策意识,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决策方式,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提高决策能力,保证决策的正确有效。要发扬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闯劲,用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工作,扑下身子干好工作。干,就是好干部;不干,再能说会道也没有用。大家千万不要抱着等待、观望的态度,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各地各部门都要全力推进,扎扎实实抓落实抓执行。下半年的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超常规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要对照省的考评指标体系,按照市委常委扩大会讨论研究的满分标准、比照先进城市标准和恢复到2008年排位标准三种目标要求,以与特区地位相适应的标准和要求,将34项考核指标的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市的每一位班子成员,分解落实到各个区县和市直各部门,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对外公布白皮书,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请人大、政协加强监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先争优、增速提位竞赛活动,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增速提效,确保在明年省的考核评比中赶超进位,以强大的执行力,迅速扭转我市落后被动的局面。

第二、切实转变机关作风,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以“正”为要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弘扬正气,公道正派,干净干事,这是每个干部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干事创业的前提。要从加强清理小金库、统一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入手,进一步端正党风、政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建设阳光政府。从现在开始,全市各级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要树立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对基层、企业和群众不能先说不,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想方设法,做到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及时为基层、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要坚决杜绝与民争利,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今后如果发现有刁难企业和群众、与民争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影响政府形象、破坏投资软环境的人和事,不管哪个单位、什么级别,都要坚决查办。要以这次由市领导带队的“百人服务团”下基层、下企业,点对点、面对面为基层、为企业服务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改善投资软环境的长效机制,创建国内一流的优质投资软环境。

第三、在干中考察干部,坚持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改变汕头当前这种落后被动局面,关键在各级班子,关键在干部队伍。再好的思路,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措施,如果没有好的班子,没有好的干部队伍,也落实不了,实现不了。我们要在中央的干部政策指导下,在创先争优、增速提位的实践中考察干部、培养干部、选拔干部,给全社会一个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要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对那些实实在在的干,干出实效,干出成绩的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对那些不转变思想观念,不转换发展理念,光琢磨人不琢磨事,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干部,要坚决从现有工作岗位上换下来,不换脑筋就换人。同时,我们既要鼓励、督促干部干事,也要关心、爱护、保护真正勇于改革创新、一心为公的干部,营造一个鼓励改革创新、宽容失误、凝聚人心的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相信汕头有很多想干、敢干、能干的干部,随时都能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站在经济特区设立30周年的新起点上,推动汕头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幸福汕头,是当代汕头特区人肩负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跳出汕头看汕头,立足粤东看汕头,面向广东看汕头,放眼全国看汕头,融入世界看汕头,真正在思想上具备特区城市的境界,在工作上树立特区城市的标准,在作风上符合特区城市的要求,在发展上体现特区城市的水平,努力保持特区的品格、特区的风貌、特区的地位,把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从500多万汕头人民的福祉出发,全面推动汕头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三篇:蔡书记在全委会上讲话

以贯彻廉政准则为重点 着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科学跨越提供坚强保证

——在中国共产党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2010年3月14日)

蔡光莲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十届省纪委五次全会和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2010年的工作任务。

一、加大反腐倡廉建设力度,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2009年,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县委和地区纪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四次全会、十届省纪委第三次全会、全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以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

2乡科级领导干部任前廉政知识考试和廉洁从政谈话制度。对21个单位进行了审计,对4个单位主要领导实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对2个乡镇、4个县直部门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巡视。三是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扎实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环节的各项工作,组建了11个组,由县委常委分别带队对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了考核。全县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1236份,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六个重点,对谯家“1·23”重大安全事故中负领导责任的人员和因违反“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的夹石镇相关人员等16名干部实行了责任追究。四是认真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项检查活动。组织全县22个乡镇和19个涉农部门开展了自查,组建15个检查组进行了重点抽查,发现并纠正问题15个,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加大办案力度,惩治腐败更加坚决。始终把案件检查工作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中心环节,以查办涉农案件为主线,以查处“一把手”违纪案件为重点,着力在基层信访网络建设、案件线索来源和办案互动机制上狠下功夫,做到了依纪依法和安全文明办案。继续推行委局领导包片包案和委局机关全员办案制。制定了《纪检监察、组织、法院、检察、审计、公安等部门相互移送违法违纪党员、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材料的规定》,不断整合办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建立企业自律机制,推行反商业贿赂承诺制,全县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及电话举报71件(次),其中来信55件,来访8次,电话举报8起,受理率为100%。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52件,结案率100%;党(政)纪处理(分)67人,挽回经济损失141.07万元。其中,万元以上大案14件,乡科级“一把手”违纪案件6件7人,涉农案件18件。

(四)坚持纠建并举,纠风治乱更加有效。加大对支农惠农资金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涉农项目资金微机登记备案制、台帐管理制、县乡村“三级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全县19个涉农部门和部分乡镇开展动态监督检查。全年共检查涉农项目354个,涉及资金39070.15万元;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建立了查处违规乱收费快速反映机制和县、乡、村三级监督网络,认真开展了教育收费清理整治工作,纠正并清退了19所学校的5项违规收费,涉及金额28.4万元;切实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加强对县级医疗单位药品招标采购工作的监管,集中跟标采购金额达1236.9万元,通过降低药品价格直接让利患者85万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了药品流通市场和医疗收费行为,纠正了部分医疗机构违规收费6.45万元,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合医、职工医保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6元,上缴土地出让金10万元;严格实行政府采购计划申报制度,实现集中采购资金2983万元,节约资金416.92万元。有序推进“三公开”。按照“公开程序、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时间”的要求,全县22个乡镇395个村(居)85个县直部门全部实行了政务、村务和党务公开,厂务、校务、院务公开渐显特色。

(七)强化效能督查,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在广泛征求县级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群众、乡镇部门意见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考核评价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的总体要求、考核范围、目标任务。建立了《政务工作日志周报制》、《考核评价台帐管理制度》、《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集中测评实施方案》等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了工作规范化运行。推行了“一督令促启动、二督令促进度、三督令促结果”的“三督令”工作制度。组织开展了2009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满意度”测评活动,对被统一纳入全县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考评的127个单位进行测评打分。全年重点就中央新增投资、卫生国债项目、干部工作作风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等开展督查39次。共发督查情况通报7次,工作督办通知13次。通过督查,对工作执行不好的3个单位主要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对工作责任心差、严重失职的谯家驻矿安全员杜某予以辞退处理,对谯家镇政府和县煤炭局予以黄牌警告并通报全县。全县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八)狠抓自身建设,能力水平更加提升。县纪委扎实开展了以“做党的忠诚卫生,当群众的贴心人”为主题和以“走百寨、察廉勤、提效能、促发展、保民生”为载体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牢固树立了主动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意识;坚持以学为先,全面推行一周一学(即每周星期一早上分别由各室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及重要会议精神);一月一谈(即每个月组织各室负责人围绕当月工作开展情况和下步工作打算进行一次座谈);一季一书(即每个季度向干部职工推荐并发放一本书籍,要求认真学习并作出读书笔记);半年一考(即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纪检监察相关业务知识考试);一年一述(即每年各室负责人围绕本职工作开展情况和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一次书面述职)的五个一”学习机制,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树立了纪检监察机关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任务仍然艰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

10科学发展的行为。三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紧紧围绕中央、省、地、县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建设能源大县、生态大县、旅游大县这一目标,严格实行“三督令”,不断整合监督资源,增强各类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确保政令畅通。

(二)加强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要着力解决影响农村基层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继续加大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在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使用中索贿受贿、贪污私分、挪用挤占、虚报冒领、截留套取等行为。继续加强对城乡低保资金发放使用情况的清理整治,对低保金发放中“无名保、重复保、人情保、关系保”等违规操作、优亲厚友的行为要坚决从严处理,绝不姑息。同时督促有关部门完善工作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加大公开力度,确保低保资金的管理使用在阳光下运行。二要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中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评标不公的问题,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的问题,未批先建、违规审批以及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强力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要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三要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配合有关部门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安全、专项基金和专项资金监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和医药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规范行业协会、公共服务行业的服务和收费行为;切实巩固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成果;不断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完善“政风行风热线”工作;加大对投资环境的整治力度,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加强执纪办案,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态势。要坚决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态势,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厉惩处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深入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坚决惩处受贿行为;严肃查办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办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对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地方和单位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其背后的腐败行为要深入排查、严厉惩治;严肃查办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的案件;严肃查办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保障被调查人合法权益,依法查处乱议论、乱编造、乱告状等诬告陷害行为。加大对基层纪委和部门纪检组的业务指导和跟踪督办

314真开展以举办一期廉政培训、进行一次廉政竞赛、开展一次理论研讨、举办一次廉政汇演、开展一次廉政征文、编印一本廉政专刊、进行一次廉政承诺、开展一次廉政签名为载体的“八个一”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教育,进一步发挥“警示教育基地”的作用,确保党风廉政警示教育的针对性、教育面和影响力;要结合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深入开展岗位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六进”和“五珍惜”活动,促进反腐倡廉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加强廉政宣传网络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宣传报道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特点、亮点和工作创新专题报道。

(六)加强监督制约,提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水平。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和《廉政准则》,进一步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建立和落实党风廉政民意调查、反腐倡廉建设绩效评估制度,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内容;严禁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严禁违反规定为配偶、子女及其他关系人在就业、投资入股、经商办企业等方面提供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收受干股,严禁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或借机敛财,严禁用公款或接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邀请进行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要扎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按照全国全省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电视电话会议的安排部署,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的落实。继续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对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结合省、地有关规定,制定完善配套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深入推进重大投资项目资金概预算审计工作。认真执行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廉政勤下、选人用人等方面工作情况的规定,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新闻媒体监督作用,营造好的舆论氛围。

(七)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监督,认真解决虚报浮夸、与民争利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开展对农村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村级组织选举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和纠正侵害农民利益、民主权利的突出问题。二要加强对城市社区公共资源营业性收入、公共建设投入、居民社会保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决策

718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职责,加强对工作部署特别是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确保工作落实。严格执行《县纪委与组织、法院、检察、审计、公安等部门相互移送违法违纪党员、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材料的规定》,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审判、检察、公安、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以及组织人事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纪检监察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反腐倡廉工作合力。

(二)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创新,着力提高推进反腐倡 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一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准确把握世 情、国情、党情、县情的新变化,正确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既充分看到反腐倡廉建设已经取得的显著成效,又清醒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二要深入基层、把握规律。及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围绕反腐倡廉的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不断深化对反腐倡廉建设特点规律的认识,增强运用反腐倡廉规律推进工作的本领。三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围绕解决纪检监察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和措施。要坚持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认真研究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不断深化对反腐倡廉建设特点规律的认识,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使反腐倡廉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要积极运用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开展工作,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纪检监察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科技含量。

(三)适应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新要求,深入推进纪检监 察机关自身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反腐倡廉理论、纪检监察业务和法律、经济、科技等相关知识培训,丰富纪检监察干部知识结构。从建设学习型机关抓起,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实干意识、廉政意识,注重实践锻炼和工作创新,到基层一线去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要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设施设备建设,根据中纪委《关于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办公办案装备配置标准和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 认真落实纪检监察机关办公办案装备、经费保障等各项政策措施,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根据中纪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落实纪检监察机关人员编制、干部配备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纪检监察干部的培养力度,不断增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大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有效

122-

第四篇:白恩培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七次全委会上的报告

白恩培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七次全委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加强和改进我省党的建设,审议通过《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

一、牢牢把握主动权,各项工作在应对危机中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省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坚定信心保增长、坚持不懈保民生、坚定不移保稳定,始终把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发展中带全局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在战胜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中,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继续解放思想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我们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应对挑战、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围绕“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要求,突出实践特色、创新思路举措,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第一、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圆满完成,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以及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二)坚决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果断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了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我们坚持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在战胜困难中赢得主动,注重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丽香铁路、昆玉铁路扩能改造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大丽铁路建成运营,高速公路、水利、机场等项目加快推进。1-9月,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90亿元,同比增长37.2%,投资增幅创近年新高。努力推动工业发展,启动实施重点行业和产业发展5年行动计划,在实行优惠电价、对重要工业产品进行收储、促进地方产品销售、加大资金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实现了工业的企稳回升。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39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9月份完成190亿元,同比增长23.7%。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快速发展,信贷投放大幅增长。1-9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4亿元,同比增长19%。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狠抓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高潮,启动了百亿斤粮食增产、农民收入翻番、优势生物产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木本油料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开展了扩权强县、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和旅游业综合改革等试点,华侨农(林)场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1-9月,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090.85亿元,同比增长10.7%;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4亿元,同比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76元、同比增长8.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87元,实际增长8.3%。

(三)以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事业发展。扎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为重点的就业工作,加大金融、税收、财政、市场准入、培训等方面创业扶持力度,对困难企业给予一定数额的岗位补贴,稳定了10万人就业,新增3万个公益性就业岗位,137万返乡农民工中129万人实现再就业,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临时性救助制度不断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加快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进展顺利。扶贫攻坚整村推进力度加大,整乡推进试点加快。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垦区危旧房改造和廉租住房建设工程步伐加快。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姚安地震恢复重建工作顺利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城镇职工医保异地就医试点启动。严密部署和实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避免了聚集性病例的暴发。

(四)始终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安定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认真解决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大下访、大接访活动,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加大农垦和华侨农(林)场扶持力度,着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垦区、农(林)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年”活动,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下降。继续推动平安和谐云南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多发性犯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日趋完善。深入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有效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保持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按照中央的要求,妥善安臵从缅甸果敢地区进入我方的边民,保持了边境的稳定。

(五)着力巩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加强。按照高举旗臶、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教育各族群众,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大新闻宣传引导力度,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敏感问题的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大的思想舆论支持。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积极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持之以恒地开展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教育,大力宣传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两馆一站、千里边疆文化长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速。深入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影视等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加强互联网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电子政务网站和新闻网站建设成效明显。

(六)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出新步伐。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各州市、县认真谋划,积极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抓好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节能减排、城镇污水处理、水土流失整治及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顺利推进。在钢铁、煤炭、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耗能行业继续推进6大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实施100项重点节能示范项目。着力提高环境行政服务水平,严格控制污染增量,坚持把环保工作融入加快发展的大格局。

(七)紧紧抓住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大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动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注重干部能力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认真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建立完善党务情况通报制度,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深入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继续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出台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大了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力度。全面实施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开展“促投资、保增长、抓落实”百日调研督查活动,各级领导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省厅级干部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中开展“坚持廉政勤政,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对新提拔的280多名省管干部集中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培训,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省委常委会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制度规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今年以来共选拔任用厅级领导干部5批次94人。着力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县(市、区)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和完善县(市、区)委书记选拔任用、教育管理、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配合中组部完成了省级党政后备干部的推荐考察工作,制定出台了《2009-2020全省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对全省厅级后备干部进行集中调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在后备干部集中调整中,对拉票行为进行重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严肃干部人事纪律。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谈话制度、领导干部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以及述职述廉制度,把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落实到干部日常管理中。

总结回顾1-9月的工作,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完成全年预定的目标任务还须付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苦的努力。成绩值得充分肯定,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务必继续保持埋头苦干的精神,务必继续坚持真抓实干的作风,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做好今后两个多月的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好会议精神是全省的重要政治任务。省委全面贯彻落实四中全会部署和安排的《实施意见》通过以后,各级党委要认真抓好落实。

当前,我省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总体是相适应的,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不牢固;一些党员干部学风不正,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到位,对上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一些领导班子内耗严重,形不成团结干事的合力;一些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不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不强;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有效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些地方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不到位,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滞后,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不广,还有一些党员空白村;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干部管理不严、教育不够、监督不力,带病提拔、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少数党员以权谋私、生活腐化,败坏了党的形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党的先进性就不可能真正得到体现,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受到严峻挑战,各级党组织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不能成为全省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望就难以实现。

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抓紧解决我省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始终使全省各级党组织成为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省党的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基本内容的党的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内容的党领导的事业,是党实现执政使命的伟大事业。党的建设与党领导的事业,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两张皮、两分离”,必须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必须深刻认识到,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党领导的事业的成败。实践证明,凡是党的建设抓得好的地方,党领导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党领导的事业发展得好的地方,说明这个地方党的建设抓得好。反之,凡是党的建设抓得不好的地方,党领导的事业就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党领导的事业发展不好的地方,说明这个地方党的建设抓得不好。因此,没有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和改进,就没有党领导的事业健康发展,就没有全省各族群众的总体小康,就没有富民强省的美好前景。必须深刻认识到,党领导的事业发展成就是党的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党的建设成果,最终体现在党领导的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成果上,体现在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体现在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上。没有党领导的事业的蓬勃发展,党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党领导的事业发展状况,集中反映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经济发展的成效是党抓物质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政治发展的成效是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凝聚力量致力于发展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各级党组织领导政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文化发展的成效是党提高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各级党组织领导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社会发展的成效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各级党组织领导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成效是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各级党组织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离开党领导的事业抽象地抓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就是无的放矢;撇开党的建设片面地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就必然因失去坚强的领导核心而难以推进。因此,党的建设与党领导的事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辩证统一于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办好云南的事,关键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省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建设基本经验,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着力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着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战斗集体,为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省各族群众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新局面提供更加坚强的保证。

抓好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保证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方向问题至关重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党的事业的成败和云南各族人民的命运。加强和改进全省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把握,进一步提高全省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避免发生重大失误和挫折;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全省各项事业建设的全过程,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要切实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全省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历史、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知识的学习,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大力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努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不断完善学习制度,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切实把学习融入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思想行动上,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抓好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保证各项事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指导方针,加强党的建设,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好,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要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着力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要自觉地把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首要任务,正确处理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调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要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教育,坚决防止和克服短期行为,始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群众增收得实惠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不迷失,坚持科学发展的信心不动摇。

抓好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稳定为第一责任,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对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执政意识和维护稳定责任意识的教育,使各级党组织切实贯彻好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扎扎实实地抓好事关稳定的各项工作,真正成为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自觉做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妥善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方法不当引起群众不满情绪,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抓好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宗旨,保证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切实把实践党的根本宗旨贯穿到保民生的各项工作中去,落实到做好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中去,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来实现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自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增强为群众谋利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尽力去办;凡是对群众有利、有益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事,再琐碎也要做好;凡是有损于群众利益的事,坚决不做,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不断加深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使各项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利益。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心往基层想、利往基层让、人往基层派,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最大政绩,把根基深植于民,把血脉与人民相连,凝聚人民的力量,形成万众一心、共同团结奋斗的巨大合力。

抓好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保证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我省山区面积大,群众居住分散,如果我们不去抓党的建设,邪教组织、分裂势力等就会蛊惑群众、扰乱人心,党在这些地方就会失去阵地。必须下大力气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决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要进一步完善村和村民小组党组织设臵,加大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力度,切实抓好党员发展工作,尽快消除全省党员空白村。要切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不断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干部,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要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教育,不断建立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工作机制,对干部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教育,加强对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建立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机制,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巩固整治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的成果,深入开展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匡正用人风气。要加强对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组织调整工作,确保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先进性。要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使各级党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成为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广大党员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在各行各业体现先进性,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抓好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反腐倡廉为重大政治任务,保证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腐败问题危害极大,严重影响党的形象,严重销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各级党委必须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好抓实。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情况列入报告内容。进一步规范离退休领导干部在企业和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任职行为。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坚决遏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把全省的反腐倡廉建设推向深入,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领导,确保中央和省委关于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要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真正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抓好党建是本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不抓党建是失职的共识。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履行好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发挥好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不断增强党建工作整体合力。要不断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能力过硬的党务工作队伍。

三、再接再厉、扎实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现在距年底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完成全年的预定目标,任务还十分繁重。我们必须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加高效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扎实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对于巩固和拓展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确保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和“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切实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学习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与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与认真做好明年村“两委”换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健康发展、取得实效。

第二,全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继续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把握好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落实配套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力争实现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500亿元的目标。要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争时间抢进度,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加快工业、电力、交通、水利、通信、教育、房地产等重点行业的建设速度。要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中央投资政策的对接,加快项目审批进度,把投资重点放在国家支持的领域,放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改善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科学规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项目、好项目。要以项目为载体,搞好银企对接,保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民间投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内需,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挖掘物质消费潜力,扩大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及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第三,千方百计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足额落实到位,兑现到农户。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促增长、夺丰收,努力实现全年粮食好收成。要进一步强化措施,迅速掀起冬季农业开发热潮。全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大灌区续建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抗旱水源工程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完成今年233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力争年底完成25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继续抓好百亿斤粮食增产、农民收入翻番计划、优势生物产业发展、木本油料示范区建设等工作。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步伐,积极实施中低产林改造工程,确保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

第四,进一步巩固工业企稳回升势头。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把保增长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使工业经济回升建立在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抓好电力生产和调度,落实优惠电价政策,努力保障企业用电需要,扩大云电外送规模。加强对生产能力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加快培育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过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不断提升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改善发展环境,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制定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研究出台生态恢复及补偿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第五,认真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抓紧落实年初确定的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任务。尽快完成鲁甸、镇雄、澜沧3个县今年的“普九”攻坚任务,实现全省所有县达到“普九”的目标。抓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认真落实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抓紧研究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继续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就业工作,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以农民工和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全力做好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工作,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好城市廉租住房、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林区棚户区改造、垦区棚户区改造、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煤矿棚户区改造、华侨农(林)场危房改造等工作。继续抓好姚安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确保明年春节前灾民全部搬进新居。着力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第六,高度重视和扎实做好民族工作。继续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边疆“解五难”等惠民工程,从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好边境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困民族地区、散居民族地区扶持发展工程和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六大工程,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后劲。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臶,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进一步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七,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依法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诉求,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健全信访制度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群体性事件。要织密治安防控这张网,适时开展各类专项打击和整治行动,着力维护公共安全。加强对流动人口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加大对边境地区的管控力度,确保边境地区和谐稳定。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颠覆破坏活动,有效维护边境安宁和国家安全。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大集中检查和专项整治力度,及时消除煤矿、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的安全隐患,最大限度提高生产安全度,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同志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认真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书记在市委一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

书记在市委一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

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抢抓机遇,决胜“十五”最后一年,加快赶超步伐,全面并力争超额完成市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巩固当前大发展、快发展的好势头,为池州顺利地进入“十一五”、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讲四个问题。

省委的决策部署,围绕市委一届七次、八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力推进加快发展、强市富民的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回顾过去的一年,在经济增长上,首次实现了两位数增速,工业经济总量摆脱了长期处于全省垫底的位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沿江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和铜九铁路已经开工建设;在城市建设上,清溪河综合治理工程全线动工,南外环绕城公路开工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进展,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以市委为核心的市级各领导班子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这样的喜人态势,将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激励全市人民在新的征途上迈开更大的步伐。

1、积极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完善和丰富发展思路。市委常委会始终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新年伊始,市委中心组第一次学习会安排的内容就是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样的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全年共组织了三次;为了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运用,先后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了专题讲座和培训班;结合开展农村“小学教”,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活动向基层和农村党员干部延伸;加强对池州生态优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和宣传,引导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生态经济示范区更要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科学发展观在池州逐步深入人心。

为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市委一届七次全会认真分析池州发展面临的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继续推进大开放、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唱响大发展、快发展的主旋律。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求既要重视发展的速度,又要重视发展的质量;既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又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又要注重社会事业同步发展。这些意见得到了很好地贯彻落实。全市各地按照市委的要求,深化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措施,各项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战略得到了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

2、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和改善经济工作,着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顺应新一轮快速增长的大趋势,实现两位数增速,是年初七次全会确定的战略目标。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继续推进招商引资年活动,加强领导干部对重点招商项目的联系、协调,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对招商引资目标强化考核和督查,保持了强有力的招商引资工作态势。精心组织重大招商活动,先后组团赴粤、港、鲁以及欧洲、南非、澳大利亚等地招商,举办了皖鲁暨韩国实业人士九华山交流联谊会。在利用外资、侨资上取得重要进展,海华工业园项目、比利时禄思伟项目成功落户池州。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以上。的支撑点和助推器,抓好池州海螺、大电厂等工业大项目建设,力促国风、韦确、英格瓷、东方钙业等资源加工型企业达产达效。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上海埃力生公司与池州有色公司重组。认真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出台扶持和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使中小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抓好取消农业税附加、发放粮食直补资金和粮种补贴、降低农业税税率等政策落实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全市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产生了一定影响,4月份以后,全市部分主要经济指标一度出现了下滑的迹象。我们及时召开市委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做好应对工作,及时解决土地供求紧张、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等经济运行矛盾,认真解决经济增长点和财源结构单一问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做到发展的思路、目标、决心、力度“四个不变”。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XX年,全市GDP达到90亿元,增幅13%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引进省外资金、外贸进出口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进入全省前列。

3、把做好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着力增强大发展、快发展的后劲。在抓好即期增长的同时,我们注重抓好长远发展。谋划并启动省“861”行动计划池州工程,编排了171个项目,规划总投资1200多亿元,推进五大产业、两大经济带和六大工程建设,打造池州经济发展的脊梁。出台了实施意见,对重大项目做到实施一批、储存一批、谋划一批,为实现“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持续进沿江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建设,抓好铜九铁路的开工,推进港口建设,积极做好长江大桥、机场的前期工作,加强对岸线资源开发的研究谋划。抓好开发区、工业园区和柯村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动清溪河整治工程的实施,筹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城建工程。

法》为契机,推动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经济宣传新闻通气会制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组织开展背街小巷治理和公厕改建,推进文明创建,提升城市形象。强化督促查办,限期解决企业、客商反映的突出问题。

4、着眼于经济、旅游、生态强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抓好《池州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推进九华山建设和发展;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合作,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池州暨九华山旅游推介会,邀请中央和省内外主流媒体制作了宣传节目,成功承办了池州·九华山杯XX年全国摩托艇锦标赛。,在全省率先召开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积极申报并被列为“生态安徽”建设综合示范基地市。同时,我们要求市直有关部门研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县区抓好特色经济发展,抓好旅游产业、绿色产业的培育壮大,抓好山区扶贫开发,促进各地均衡发展。

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把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列上议事日程,研究解决城区和农村学校布局问题,推进师专专升本和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重视重大疾病控制、传染病防治、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技等工作。

5、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做好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坚持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的根本途径,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万个。开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免费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继续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继续推进廉租房建设,关注“菜篮子”工程,开展送温暖、扶贫济困活动。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建立了领导下访、信访评议、仲裁裁决、法律援助等制度,调整充实信访力量,配备了信访专员。针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信访热点问题,加大信访案件的调处力度,对原有色职工上访、九华佛国陵园群体访等重大信访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组织专门班子驻点开展工作,有效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6、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为加快发展营造环境、提供保障。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军民共建“双拥模范城”。加强人大、政协工作,开展了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纪念活动。加强和改进统战、民族宗教和工青妇工作。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重视从源头上治理。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还着重抓了人才工作。

开放的思想、发展的观念还须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保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入;领导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保稳定、抓改革、促发展的方式方法还须进一步创新;少数地方和部门作风不实、落实不够问题仍然存在;等等。我们将听取委员和与会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切实加以改进,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

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XX年是池州建市五周年,是完成本届党委政府任期目标和“十五”计划任务的决胜一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从今年起的今后一个阶段,将是池州加快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深化对这一关键时期的认识,进一步统一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对于做好今年的工池州发展条件加快改善的时期,也是发展环境变化带来严峻挑战的时期。近几年来,我们着眼于消除交通瓶颈制约,发挥区位优势,彰显城市特点,增

强竞争实力,着力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池州发展的条件正在加快改善。沿江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有望在明后两年通车,铜九铁路已经正式动工,省里又在规划建设沿江城际铁路,池州对外开放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有利于我们在更大的外部空间里谋求发展。但我们也要敏锐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当前,全国、全省整体上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经济布局调整加快,中心城市间的竞争与互动势头迅猛,要素流动更加趋向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沿江周边各城市发展速度都很快,经济实力和吸纳、辐射能力都相对较强,随着交通的改善,如果我们不超前谋划,积极应对,池州可能面临边缘化。我们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发展意识、要素聚集意识、城市竞争意识、综合实力意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保持池州在参与皖江经济带分工和竞争中的独特优势。

型的时期,也是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深化的时期。现阶段,池州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在经济结构层面,我市主要依靠资源加工项目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招商引资的效率不高、成本较大;在社会结构层面,促进农民增收、农民转移还没有真正找到有效的办法,城市功能配置和市民生活形态亟需大幅度提升;在体制机制环境方面,随着改革面的扩大和深化,触及的矛盾越来越多,维护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在经济社会生活调节方面,我们更多地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指导工作。

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地解决,将直接影响池州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最终会影响池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看到任务艰巨性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也在深化和发展,这给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重要机遇,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机遇。

新一轮宏观调控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发展时期实施对经济工作领导的一项长期的政策措施,核心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重点是推进改革的深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积极把握宏观调控的趋势,在适应宏观调控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实现池州的加快发展。

也是池州大步快进的时期。总体上看,池州总量小、实力弱、差距大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XX年,全市GDP90亿元,仅占全省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亿元,占全省%;企业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全市只有海螺水泥一家企业利税超亿元;中心城市承载功能和带动力较弱,城市化率只有27%。因此,今后几年仍是池州打基础、筑平台的时期。但这一时期又正是池州经济增长开始发力的阶段。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积累,目前,池州经济增速已经达到13%以上,说明我们抓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骨干项目,带动全市经济提速的路子是对头的,措施是有效的。近几年来,我们连续保持强劲的投资态势,共投入资金近百亿元;今后三年内,我市仍能保持较强的投资态势;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总体上仍然是有利的,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稳健的、成熟的、向上的。只要我们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抓住机遇,继续推进招商引资、城市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江经济开发、旅游经济发展、非公有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新平台、产业发展新平台、城市环境新平台、体制机制新平台,池州的发展就一定能迈开更大的步伐。

也是池州乘势而上的时期。当前,安徽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将完成小康社会起步阶段目标任务的时间表由XX年提前到XX年,池州怎么办,我们要作好回答。根据池州市情的特殊性,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池州必须尽快走上追赶、跨越的发展路子,那就是:加快追赶步伐,争取到XX年,至迟到XX年,人均GDP达1000美元,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建设起步阶段目标;从“十一五”开始实现跨越发展,并逐步使GDP人均占有量和人居环境在全省居领先地位。实施追赶式、跨越式发展,关键在追赶阶段。根据测算,从人均GDP看(按常住人口计算),以XX年人均800美元为基数,按年均8%的增幅,XX年接近900美元,XX年可达到1000美元;从GDP总量看,以XX年全市90亿元为基数,如果增长11%,XX年就能达到100亿元,这个数字将比建市前增长近一倍。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保持不低于今年的发展速度,实现建市五年总量翻番并在“十一五”期间追上并超过全省平均发展水平是完全可能的。总量上百亿,人均超1000美元,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只要我们到达这个平台,池州就将进入一个较长的持续发展黄金期。

一方面,发展的基础在牢固、速度在加快、质量在提升,另一方面,发展中也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很大。总体上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潜力与压力同在。我们既要敏锐看到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走势继续向好、池州经济已进入发展的最好时期,从而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又要清醒看到当前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低水平、小基数所释放出的后发效应、特别是池州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阶段,从而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市上下务必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理性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着眼于大发展、快发展,坚持速度与质量的统一,切实把池州的发展搞得更快更顺更好,真正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池州顺利地带入“十一五”,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济社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实现跨越,市委确定:

——XX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强市富民,全面和超额完成市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力争实现建市五年经济总量翻番,夯实基础,再上台阶。

——XX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目标是:实施“11541”工程,力争实现GDP100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招商引资4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

11541”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走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之路,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抓主抓重,带动全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展。的招商引资工作,要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861”计划为龙头、以大项目为支撑、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平台、以中小企业为基础,努力实现新突破。市委决定,今年要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项目推进年”,把项目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招商引资的直接标准。要进一步突出招商重点,紧紧围绕促进工业、城建、交通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在引进大项目和利用外资上实现新突破。要进一步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质量。一要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

1、加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资转变,对技术含量低、污染重、成长性不强的项目要设置禁入门槛,对一些规模小、档次低、产业链条短的项目在供地上要严加限制,重点选择成长型、基地型、龙头型、科技型项目进行招商;二要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增资转变,促进落户企业继续追加投资,支持他们延伸加工链、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三要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结构由内资型向外资型转变,把世界500强和日、韩、欧、美等地区的外资企业作为引资对象,提高招商引资的外向度;四要努力实现招商主体由政府向企业转变、由单个企业向工业园区转变,加快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贵池民营工业园、青阳新型材料工业园、石台鸿凌机电仪表工业园、东至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和香隅化工园等工业园区建设。

项目。要强力推进电厂二期、海螺三期、比利时禄思伟耐火材料、埃力生有色等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要全力做好铜九铁路开工建设的征地、拆迁工作,确保铜九铁路池州段如期建成,同时促进合铜黄和沿江高速公路加快施工进度,超前规划建设与两条高速路口的连接公路;要加强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尽快打通南外环和东外环,加快清溪河综合治理、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城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要继续加大旅游机场、港口、口岸、长江铁路大桥、吉阳核电站以及林纸一体化、钼矿资源开发等战略性项目前期工作的推进力度。争取今年池州海关通关。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根主线,全力推进“861”计划池州工程的实施,加快重点产业的培育,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要大力扶持优势产品和潜力产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增强核心竞争力。

入长三角,集中打好生态牌、九华牌、长江牌,加强产业、交通、旅游和劳动力市场对接,加快把池州建成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旅游休闲“后花园”和优质劳务输出基地;要紧紧围绕长三角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皖江城市群的协作与对接,借助协作平台,争取在新一轮皖江开发中赢得先机;要积极应对入世后过渡期的新形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针对新的出口退税政策,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不断壮大外贸主体,优化出口结构,扩大进口总量,保持良好的外贸增长态势。

城市带动力不强、三产档次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

2、着眼于增强综合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引擎作用,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辐射能力和承载能力。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拉开主城区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推进组团发展,拓展城市空间。要抓紧修订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通过规划整合城市资源,带动城市扩容,推进主城区和副城区的向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设施共建、功能互补。主城区建设要继续坚持实施重点骨干工程带动成片开发的思路,重点推进杏花村景区、平天湖景区、火车站站前区和港口片区的开发。要切实抓好火车站站前区以及贵青公路沿线集镇的规划建设,带动组团间城郊结合部的开发,加快组团间城市形态的形成。要继续加大小区整治力度,进一步抓好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提升品位,努力把池州建成最适宜人居住、最适宜事业发展的山水园林式的生态旅游城市。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继续实施重镇带动战略,结合制订“十一五”规划,抓好市域、县域和经济重镇布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和资源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按照城郊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郊基础设施对接联网,加快城郊农村结构转型。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就业培训,抓好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继续抓好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落实,按照省委的部署,全面取消农业税。坚持走

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化、经济民营化路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面向长三角等东部发达地区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促进农民持续有效增收。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实施整村脱贫工程。

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抓手,积极实施“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战略,进一步完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在全市形成围绕旅游办交通、围绕旅游做文化、围绕旅游建城市、围绕旅游兴产业的新格局。要充分发挥九华山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九华山与各县区旅游板块的整合,尤其是促进同牯牛降与升金湖生态旅游板块的整合,努力形成池州大旅游的独特优势,推动池州旅游业朝着世界级旅游胜地的目标不断迈进;继续推进九华山旅游股份上市,加强旅游招商工作,促进旅游投资多元化;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提高池州、青阳和柯村新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各县区都要强化旅游经济意识,促进县城建设、交通建设以及商贸物流等业态向旅游服务型转化,创建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和人居环境,努力使池州成为皖江地区依托旅游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区域。

程建设力度,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市县疾病控制中心、县乡医院、农村市场、社区服务、公检法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步伐。积极支持池州师专专升本,加快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主校区建设和专业建设。推进主城区文化、体育、卫生、教育资源的整合,突出抓好市级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加快完善中心城市社会公益事业功能,进一步扩大市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加大农村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投入,改善乡村医疗条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逐步完善疾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各级政府都要积极研究建立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的机制,支持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

力。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确保今年底前全部改制到位;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通

3、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过转让特许经营权、资产经营权、收费权、土地使用权等各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特别要注意引进国外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改进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实现持续发展要有人才资源作支撑。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支持人才干事业,鼓励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在池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推进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开展新一轮的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审批项目减项、放权、授权三管齐下,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围绕打造效能型机关,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针对部门、单位服务环境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开展专题讨论、专项整改活动,切实增强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做到个个代表池州形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

支撑能力。要处理好项目建设与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走出一条独具池州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建设“生态池州”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和特殊要求的发展任务,也是高难度的发展任务。

要坚定不移地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严格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要按照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镇、生态村建设;继续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强化环境监管,今后在项目引进时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防止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出现大的生态破坏;切实抓好工程建设后的生态恢复,加快生态景观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人与自然相适应。

非金属矿等优质矿产资源整合问题,从规划、政策、监管、准入等配套措施入手,限制和取缔粗放开发、分散开发等低水平开发,建立打破行政区划、按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开发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开采、规模化加工、生态化利用;要结合打造沿江产业带,统筹考虑长江岸线资源开发问题,严格控制尚未开发的岸线及腹地,确保岸线资源优质优用,对要求建港占用优良岸线的的投资项目要规定最低泊位等级和投资强度,同时推进港口综合利用。要积极推进品牌整合,突出抓好旅游品牌、名优农副产品品牌的整合,充分发挥名优品牌的效应,带动资源规模开发,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4、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池州和谐发展。

问题。要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入手,抓好就业和再就业以及弱势群体的住房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问题,保证他们有收入、有房住、有饭吃、有病能治、子女能上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切实做好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同时

推进农村医保和社保工作,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重点解决当前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贫困户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增收,逐步实现全市人民的共同致富。

和城市文明创建工作。要把城市文明创建与城市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以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加强城市管理促进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力争今年底池州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验收,达标挂牌。要按照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要求,切实加强社区建设,有针对性地拓展市民群众急需的服务项目,增强对市民群众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认真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全体市民的人口素质。深入推进创建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活动,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街道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正值社会转型、机制转轨期,各类矛盾纷繁交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善于做群众思想引导、说服教育工作,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疏通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通道,理顺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从源头上化解矛盾,使信访问题在一线、在基层得到妥善解决。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全民法制教育,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抓好政法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加快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为推进池州的和谐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池州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切实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央、省委的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继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活动引向深入,扎实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乡村。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把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努力形成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整体推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抓好干部培训工作,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提高培训质量;有计划分批次地选派一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到发达地区、经济一线和基层进行锻炼和培训;切实把增强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作为干部培训工作的重点,提高各级干部理论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

团结协调”的要求,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探索党政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机制,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特别是要着眼于塑造一大批创业型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方式。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最核心的是要提高谋划发展的能力。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健全和完善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

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全局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真正做到按经济规律办事,善于做到立足全局抓工作,切实做到抢抓机遇谋发展,努力实现因势利导促发展。进一步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的建立,严格决策程序,建立健全经济工作报告、通报制度以及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项目沟通协商制度,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加强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推进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加强统战工作,团结和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池州现代化建设。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

政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要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以农村、企业、社区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不断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认真做好村级党组织换届和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以及第二批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全面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切实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抓好社区党员教育管理。

要大力推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对已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要抓紧组建党组织,暂不具备条件的要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

要进一步抓好企业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保证;认真做好停产、关闭、破产企业的党建工作。进一步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

4、加强作风建设,切实提高推动发展的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

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要把抓落实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切实提高各级干部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

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能简化的手续一定要简化,能减少的环节一定要减少,能删除的程序一定要删除,促进各级干部转变工作方式,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要进一步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各级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围绕项目搞服务、围绕基层搞服务、围绕群众搞服务。要加大抓落实的力度,坚持创新抓落实,敢于突破常规,用创新的办法化解矛盾,用创新的思维谋求发展,在落实中创新,在创新中落实;要强化责任抓落实,不断完善抓落实的制度和机制,实行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一些重大项目配备专门工作班子、设立联络员,同时加强和改进督查工作,对推动发展不到位的人和事要一查到底,追究责任;要改进作风抓落实,把心思集中在“真干事上”,把本领用在“多干事上”,把目标放在“干成事上”,以一件件实事、一桩桩实绩来检验自己的执政能力。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方针,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坚持典型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做到规范在前,预防在先。对干部要重在教育、重在保护、重在防范,建立健全经常性谈心、诫勉等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要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惩治腐败分子。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党委“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率先垂范。要把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与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机制结合起来,使执政能力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要坚持完善制度和执行制度并重,监督检查和责任奖惩并重,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廉洁XX年是负重拼搏的一年,开拓奋进的一年,决战决胜的一年。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迈开了前进的重要步伐。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为创造池州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下载白恩培书记在八届九次全委会上的报告(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恩培书记在八届九次全委会上的报告(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书记在市委一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

    镇党委书记在党风廉政建设会上的报告

    文章标题:镇党委书记在党风廉政建设会上的报告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我镇......

    白恩培在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

    白恩培在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回顾......

    白恩培在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

    白恩培在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 白恩培 2010年12月24日 同志们: 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

    团市委书记在全委会议上的讲话

    团市委书记在全委会议上的讲话 团市委书记在全委会议上的讲话2007-12-09 19:41:5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团市委书记在全委会议上的讲话团市委书记在全委会议上的讲话团市委......

    团市委书记在全委会议上的讲话

    团市委书记在全委会议上的讲话各位委员、同志们:新春伊始,我们在这里召开共青团xx市x届x次全委(扩大)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

    关于县委第十六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

    *字“2011”7号中共****委员会关于县委第十六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县委办:暨县委十六届九次全委会之后,乡党委立即召开党委会、班子成员会安排部署学习县委十......

    在共青团县十八届九次全委会议上的讲话

    在共青团****县十八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 的讲话同志们: 今天,团县委召开十八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县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州团委全会精神,表彰先进典型,回顾总结去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