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晚报副刊发表:那次走进大昌古镇

时间:2019-05-13 03:5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晚报副刊发表:那次走进大昌古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晚报副刊发表:那次走进大昌古镇》。

第一篇:重庆晚报副刊发表:那次走进大昌古镇

重庆晚报副刊发表:那次走进大昌古镇

姚云辉

从巫山小三峡乘船70余公里,便到了三峡久负盛名的千年古镇大昌。

记得2001年,当时流经古镇的大宁河水位一天天上涨,离大昌古镇淹入河中的日子也渐渐临近,古镇居民对古城的依恋与日俱增。

大昌古镇具有1700多年的历史,镇内有保存较好的古城门和三峡最大的古建筑群。古镇东西主街长约350米,南北长约200米,这是个“四面可通话,一灯照全城”的袖珍古城。我们在傍晚时分到达,走在青石板街上,似乎是穿梭在远古时代。2003年,大昌古镇被淹没之前,它成为一个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的奇迹,被整体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下了渡船,登上青石阶,迎面就是南门。一棵古老的黄葛树生长在南门城墙里,躯干从石缝中冒出来,根虬暴露在外,盘旋着、扭曲着。我们深怕破坏了古镇的宁静安详,便放慢放轻脚步,欣赏着古镇的一砖一瓦,有哪里的古民居会比这里的更舒展于山形地势,更得意于御风亲水?还有哪里的老房子能比这里的见证过更多沧海桑田,而后又将桑田沧海?

古镇建在大宁河畔,占地约10公顷,现名为“解放街”的街道呈“T”字形,串通东、西、南3座城门,东西街长350米,南北街长200米。镇内大多为四合井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朴幽雅。

与1700多年的每一天一样,村民平静地坐在门前干着手头的活计,打理着自家的营生。三峡工程蓄水已经改变了一切,当时还有19个月,大昌古城将被全部淹没,上方水深将达近30米,这里将变成一片汪洋。但这里没有给人丝毫异样的感觉,只有古城南门上那个偌大的“拆”字提醒着人们,这里不久就会消失,2004年初古镇将全部拆除和部分复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度过千年古镇的最后两个夏天。

袖珍古城,城小价值可不小。这里有大量翘角飞檐的明清建筑,有37幢古民居和完整的古城墙。城内石板铺地,屋宇精巧别致,古韵浓郁,更有清澈见底的长江支流大宁河穿流其间。

古镇上,货摊都一字排开摆在极具特色的双屋檐下,不必担心被雨淋湿,很像是江南古镇西塘有名的廊棚。还有民居中用于防火的封火墙,一派江南风格。不过,要知道这里可是地势险恶的三峡腹地,遥想古人,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建造出这个小镇,简直是个奇迹。

大昌镇的海拔为141米。到2009年,三峡库区的水位上升至175米。事实上,大昌镇已与秭归新滩、忠县洋渡、石柱西沱等千年古镇一样,现在已经淹没水下。

古镇是大三峡地区古老的经贸中心。规模宏大的七省会馆、云蒸雾绕的煮盐之邦,造就了大昌人的精明。善于经商的大昌人没有学会坑人骗钱,即使在古城消失的最后时刻也没有去“宰”外地客。人们的确生活悠闲,随处可见老人们坐在街头晒太阳,纳鞋

底,从没有人匆匆忙忙地奔跑。

吃完晚饭后,我们都将到大宁河畔去游泳,顺便拣了几枚黑白相间的三峡石,带回去送给好朋友。傍晚,登古城,顾四周,东西良田万顷,古城如画舫静泊。日落时,在大宁河彼岸的山上远眺大昌。黛色的屋顶、红红的桉树叶,被阳光染出多种层次的河水,搭配在一起,安宁和谐。

1700年,这足够让人对大昌的过去产生敬畏——这座远离京城万里之遥的小小古镇,从无到有,从远古的政权建立延续到现在,代代接受着远居京城帝王的君领之力,创造着适应自己的生活。历史显然不是大昌人的包袱——古城之外,显示着现代人的痕迹:钢筋混凝土,玻璃,摩托,空调,抽水马桶。古屋的封火墙与钢筋混凝土相比,如同历史的兴衰更替,不可逆转,却又难以衔接。

大昌人说,我们没有必要对祖先忏悔,他们可以来到这里给我们创造幸福,我们也可生活在别处,为儿孙创造幸福。

移民的最后一件事,是到河边挖一棵小树,或者装点土和水。能能带走的,除了乡音、水、土和思念,没别的。

泱泱平湖是老历史的封底,也是新历史的封面。

第二篇:浅析《重庆晚报》副刊2011改版后的特色

浅析《重庆晚报》副刊2011改版后的特色

中文摘要: 当下报纸的副刊集中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表现群众真实生活体验的特点。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群,各大报纸均比较重视副刊内容的特色。《重庆晚报》副刊自《重庆晚报》创刊以来,其间也经历了不断改版、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在2011年改版后,《重庆晚报》副刊版面给读者呈现出一副全新的面貌。本文以改版后的版面为例,对刊载的讯息内容和栏目设置进行分类、概括、比较,从而总结出副刊改版后的特色及其效果。关键词:《重庆晚报》 副刊 改版 特色

Abstract::Then the newspaper supplement embodies to life and to the masses,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real life experience.In order to strive for more readership, major newspapers are more important features.Supplement content The chongqing evening news “from” supplement publication of chongqing evening since, meantime also experienced constantly revision and improvement process.Especially in 2011, the chongqing evening after revision of layout shows to readers supplement a vice brand-new appearance.Based on the new layout, for example, the message content to publish columns, classification and summarized and comparisons, thu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 and its supplement revision effect.Key Words: The chongqing evening news supplement

revision characteristics

报纸副刊,是常见于各种报纸中区别于新闻报道内容的版面和栏目。当下的商业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受众细分,为了吸引读者购买阅读和吸引广告商,也为了和电视、电影、图书、网络等传播媒体争夺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报纸副刊类的版面也越来越丰富。

当下副刊集中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表现群众真实生活体验的特点。写作已不再是专业作家和职业写手的专利,而日益成为一项全民的集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文化活动。对此,报纸副刊的读者群也就相应的扩大了,为了争取更多读者的喜欢,各大报纸都比较重视副刊的内容。《重庆晚报》副刊自《重庆晚报》1985年创刊以来就问世,期间经历了不断地改版、不断地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在2011年改版后,《重庆晚报》副刊版面给读

第 1 页(共 10 页)

者展示了一副全新的内容和报道特色,受到了更多读者的青睐。

本文将以《重庆晚报》副刊2011改版后的版面为例,运用传播学内容分析法的原理,对2011年1-4月副刊刊载的讯息内容、栏目设置、版面构成等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分类、概括、解释以及比较、评价,通过改版前后的不同时期传播的讯息内容和栏目设置的纵向比较,从而具体、实际地考察、总结出《重庆晚报》副刊改版后的特色及其传播效果。

一、《重庆晚报》及其副刊概述

1、《重庆晚报》及重晚副刊简介

(1)、《重庆晚报》创刊于1985年5月,每日出版彩印对开32-64版,现隶属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晚报》自创刊以来一直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革进取,在创新新闻理念、坚持大众路线等方面都与国内新闻发展步伐同步,并领先于同城媒体——1998年,《重庆晚报》由四开报改为对开报,日出版12版,是当时重庆版面最多的对开大报;1993年,《重庆晚报》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份彩色大报;2002年,《重庆晚报》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第一份瘦报并率先引入CI系统。

现在,创刊25年的《重庆晚报》目前已是是重庆最具影响力、公信力,最具品牌价值的责任传媒,致力于打造成一张具有巴渝文化气质和内涵的综合类现代都市大报。据全球领先的个案研究集团益普索权威发布,《重庆晚报》三项指标领先重庆纸媒市场:品牌资产指数第一、和读者的情感联结强度第一、读者的广告记忆清晰度第一。目前,发行量超过30万份,是重庆地区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的报纸并持续多年保持“双领先”地位。新闻版面注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新闻,地方新闻则一贯保持亲近市民、关心市民、积极为市民排忧解难的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要闻、都市社区新闻、经济新闻、娱体新闻、服务信息和经济专刊六大版块,以大容量、高密度的新闻信息资讯和以晚报独特眼光和方式报道的大量深度新闻,向读者第一时间解读重庆的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追求“一报在手别无它求”的市场目标。著名栏目有:《少科在暗访》、《记者陪你走》、《都市万花筒》、《七色较场》、《重庆环保世纪行》、《晚报时评》、《消夜谈》、《较场论剑》、《舆论援助热线》等。

(2)、《重庆晚报》副刊自该报1985年5月1日正式创刊起就跟随面世,已跨越了25年风雨历程。重晚副刊占据每一期报纸的一个版面,刊登的主要栏

第 2 页(共 10 页)

目包括“副刊夜雨”、“副刊读吧”、“副刊重庆城”等,其中又是以“副刊夜雨”为主。版面比较灵活,每期刊登内容包括文学作品、散文、小说等,刊登版面主要是在第20至35版之间。

2011年1月1日,《重庆晚报》副刊版面进行了全新改版,改为以一个星期为单位每个星期的每一天都有固定的栏目,分别为:重晚副刊·老重庆、重晚副刊·文学、重晚副刊·作文、重晚副刊·夜雨、重晚副刊·话题、重晚副刊·博客、重晚副刊·读书,且进行滚动刊登。

2、《重庆晚报》副刊2011年改版的宗旨及目的

2011年,为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强化新闻性、热点性、可读性、趣味性,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多方位的阅读需要,《重庆晚报》对副刊版面、栏目及具体内容定位进行了全新调整。

“有生命力的阅读”是重晚副刊改版的初衷,也是重晚副刊工作的理想。重晚副刊将尽最大的努力,办出有个性特色并有鲜活“生命力”的版面,并寄望读者“阅必有获、读必有得”,在阅读中获得启发,获得快乐,获得“生命力”。这就需要编者、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相互沟通,相互协作,这也是本次重晚副刊改版的宗旨所在。

3、《重庆晚报》副刊改版后的版面及栏目设置

改版后的重晚副刊在版面上,每一期副刊版面的右上角都会有固定的题花“有生命力的阅读”。栏目、栏目刊登时间以及所涉及的报道内容包括如下:

(1)、重晚副刊·老重庆。每周星期一刊登,反映老重庆的历史人文地理风貌。着重挖掘新内容,并对重要题材重新进行有层次、有条理的梳理,并计划推出区县专版。报道内容主要包括的小栏目有:热点背后,以某个与重庆历史、地理有关的新闻事件为由头,结合版面定位,讲述“背后的故事”;红色记忆,主要反映与“红岩精神”有关的革命历史题材;陪都点滴、巴渝传奇、巴渝文物、巴渝风物、重庆地理、重庆言子、老龙门阵等。

(2)、重晚副刊·文学。每周星期二刊登,是一个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文艺性副刊。报道内容主要包括的小栏目有:名家登场,登载国内名家新作;重庆星光,推介本土重要作家;个人专栏;微小说;美文荟,有创新风格的优美时文、散文;有个性特色的短诗;文学快评;新人习作及有关资讯。

(3)、重晚副刊·作文。每周星期三刊登,主要刊登中小学生优秀作文,定位于语文教育与亲子娱乐兼得。并计划推出校园专版、同题专版、寒暑假专版、高初中专版以及高中考满分作文专版等。

第 3 页(共 10 页)

(4)、重晚副刊·夜雨。每周星期四刊登,是一个光大传统、革故鼎新的综合性副刊。报道内容主要包括的小栏目有:杂花树、随笔、人生感悟、史林新解、百姓故事、世象微观、走四方,及健康有趣、轻松活泼的新格言、小品文、小幽默、短信、段子、漫画等。

(5)、重晚副刊·话题。每周星期五刊登,是一个社会互动性版面。是针对一个热门话题,多人来撰稿。包括故事性、议论性话题,同期还刊登“嘉宾观点”。每周话题版预告下周话题并同时有奖征集新话题。

(6)、重晚副刊·博客。每周星期六刊登,内容是精选的一周网络热点话题。(7)、重晚副刊·读书。每周星期天刊登,主要是为读者推介最新最热的畅销图书。报道内容主要包括的小栏目有:热点访谈,也即新闻性访谈录;解读,由知名书评人对近期图书市场作解读式分析;品读,具体推介畅销书、新书;选读,畅销书、新书内容摘登;快读,畅销书、新书内容简介等。

二、改版后各栏目的报道内容、形式及特点

1、重晚副刊·老重庆

2011改版后,该栏目主要刊登了热点背后、重庆地理、巴渝风物、重庆言子、陪都点滴、老龙门阵、红色记忆等栏目。

(1)、热点背后栏目刊登了包括“围绕《挺进报》的大搜捕”描述了重庆地下党那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史;“从民众会堂到作孚广场”讲述了卢作孚对北碚发展作出的贡献而被誉为“北碚之父”;“十八梯的沧桑记忆”是记录老重庆的市井文化;“联圣钟云舫与春联”江津晚清才子钟云舫被称为联圣,一生创作4000副楹联,60副春联;“针对红岩的离间计”;“白鹤舞长江 瑰宝耀三峡”讲述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涪陵白鹤梁;“我在远征军的日子”;“徐悲鸿重庆创作《巴人汲水图》”; “周恩来红岩哭父”;“温故知新——成渝铁路筑路人”;“勿忘‘三·二一’ 追忆先烈周贡植”;“老重庆灯谜知多少”;“品读台湾名家 探寻重庆基因”;“‘红岩英烈’周均时的报国路”等。

从刊登内容便可看出,热点背后主要就是刊登的重庆历史,准确的说是重庆的人文史,与重庆有关的历史名人、重要历史文化等。

(2)、重庆地理,主要是刊登重庆一些地名的由来,例如“万寿寨”就是写的石柱县的由来;“烟雨路”则是讲述的是四海路的由来;“磁器口与宽窄巷子”讲的是重庆的磁器口和成都的宽窄巷子;“雨花村”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时原在南京雨花台附近的金陵兵工厂迁到重庆江北,随迁的老职工及家属因对家

第 4 页(共 10 页)

乡的怀念和对南京光复的期望,而将此地取名为雨花村;“寻访‘归元寺’”;“三教寺”;“慈云寺”;“解放后更改的地名”;“丰都龙河”等。

顾名思义,重庆地理就是刊登的重庆一些地名儿的由来,和与之相关的任务和事件。

(3)、陪都点滴,包括“佛学大师欧阳渐与江津”讲述的是闻名于世的佛学大师欧阳渐得到江津人士的大力支持创建学院;“国太大戏院的抗战大戏”讲位于解放碑的国泰大戏院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上演话剧以抗日;“中国第一部自制火车头”;“宋之的义愤创作《雾重庆》”等。

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战时的首都,重庆“陪都”之名便由此而来。陪都点滴无疑是刊登的重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点点滴滴,为读者讲述翔实的与陪读有关的事情。

(4)、重庆言子刊登了“装牤”、“踏屑”、“伤人”、“搞毫”、“夹毛驹”、“来不来和动不动”、“刮尽刮犊”、“打巴壁”、“走人户”等。

这个栏目是最能体现重庆特色风俗文化的,这些用词并非书面上的意思,而是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只有重庆人才知其中之意,是重庆特有的方言。这些文章重庆人读起来是非常有意思的,也就增强了趣味性、通俗性和地方特色。

(5)、老龙门阵刊登了“李后乱政”摆谈的是双重喜庆之重庆的由来;“酒醉太白岩”讲李白在万州西山斗酒作诗之事等。

龙门阵本身就是重庆的一大特色用词,一些人闲着,便时常聚在一起随意的聊聊天,摆谈生活工作上的事儿,就叫做“摆龙门阵”。老龙门阵就是刊登的一些不一定是事情,但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些重庆的历史事件等。

(6)、巴渝风物刊登的包括“名人青睐北泉石砚”主讲重庆北碚和合川产北泉石砚;“石蟆古镇行”中的石蟆镇就是江津被“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的石蟆;“老重庆的‘年味’”重庆过年要腌腊肉、推汤圆;“农家院里跳花灯”,“龙脊山上放风筝”,“土家情歌选”,“万州‘格格’”,“桡胡子与重庆火锅”等。

重庆古时称为“巴”,重庆市简称为“渝”,故重庆有巴渝之称。巴渝风物所刊登的内容也就是与巴渝文化有关的人文地理等。

(7)、红色记忆刊登的包括“贺龙为彭水捐资助学”,“不朽的邱少云”,“贺龙查缴走私军火”,“红色南腰界”等。

红色记忆则是与中国革命相关人和事的记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铭记的历史记忆。

通过这些细分栏目即可看出,重晚副刊·老重庆版面对于老重庆的点滴是非

第 5 页(共 10 页)

常全面到位的,从人文到地理,报道全面。几乎是重庆的一部简史,一部缩影,要想知道重庆的历史,知道这座陪读的文化底蕴,了解重庆特色,读“重晚副刊·老重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里不是谁一个人的传记,而是凝聚了重庆所有人的经历和智慧,这样的老重庆采购全面和生动。不是重庆的发展史,但一定是是大众眼中,更准确的说是大众知道的重庆上网历史。该版面内容设置比较固定,每一期版面的右下角都会刊登“征稿小启”。

2、重晚副刊·文学

文学栏目包括个人专栏、名家登场、新人新作、小说、心香、诗绪、微小说、小小说、美文荟等。

从刊登的栏目方面来看,个人专栏、名家登场、诗绪、微小说四个栏目是每一期都有的固定栏目,其余的则非固定的。

从刊登的文稿内容看,诗绪、微小说、新人新作主要是让读者在工作之余愉悦身心。诗绪中的文章“春回像一场就别的爱情”、“呼喊”等,内容素材都是贴近生活的;“微小说”可谓都是精华,很少的版面很少的文字,但却呈现的是经典的小说;品诗是一种享受,微小说能够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放轻松,新人新作的内容则不是很深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例如“新人新作”更不必说了,仅是看看哪些文章的题目,大家都会知道他的“肤浅”,“苦并快乐着的那段时光”、“薄酒飘香的腊月”、“爱扎堆的俞老汉”等。

个人专栏和名家登场则是带给读者知识,和一些名言哲理,同时也是能够了解哪些有成就的名人的思想。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让我们受到触动,去汲取其中的养分。自2011改版以来,文学版面的个人专栏首先刊登了著名诗评家吕进的事迹,并连载了吕进专栏,对这样一位名人可谓是进行了深度剖析;“名家登场”则是刊登的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麦家、冯骥才、叶永烈、阿来、刘墉等名人之作。

3、重晚副刊·作文

作文栏目没有什么固定的细分栏目,只是在暑假寒假会有一些专栏,刊登的是中小学生的作文,作文是由作者的文章和老师点评组成。

想到作文,也就想到了中小学生,该版面就是刊登的中小学生的比较典型的作文。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这里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对于读者来说,中小学生看了可以学习到同龄人的优秀文章,对于成年人来来说看着他们的文章也会是一种享受,看看童年的自己是不是思想和现在有什么样的不一样,看到他们的童心童趣和不一样的思维和逻辑。

第 6 页(共 10 页)

4、重晚副刊·夜雨

夜雨,是一个综合性的版面,大大小小的栏目比较多,且每一期没有固定的版面设置和栏目设置,比较随意,刊登内容非常丰富。例如,“感悟”、“随笔”、“走四方”、“乡情”、“百姓”、“心香”、“城事”、“世相”、“轻松十分”、“记忆”、“雅韵”、“乡音”、“评论”、“我爱重庆”、“行者”、“独白”、“闲趣”、“诗绪”、“杂花树”、“人与人”、“散文诗”等等都是该版面常用的一些题花。

该栏目比较活,不管什么题材、什么写作方法的稿件均可采用,这就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更加丰富的内容。

5、重晚副刊·话题

话题栏目刊登的包括“让我们泪流满面的电影台词”、“城市男人为何喜欢越野车”、“十块钱如何快乐的过一天?”、“回味那些过年的故事”、“怎样做一个低碳达人?”、“富养?穷养?”、“那些稀奇古怪的职位”、“电视节目大忽悠”、“网购上瘾是喜是忧”等。

仅看这些话题的主题便知,都是些有争议,不同读者有不同想法且都有一定道理的话题,选取这样的题目,来让大伙发表自己的看法,无疑是有说头,也是很有意思的。且为了让大家提前知道下期话题,而有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一期在版面的中下方就会有“近期话题预告”。

6、重晚副刊·博客

博客版面选取的是一些时下网上的热点,“全职太太的烦恼”,“婚姻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过度开发潜能会扭曲孩子的生命”。

博客早已是网络热词,网民们也喜欢通过博客来交流,博客的传播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选取博客上的热点也即是大家都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7、重晚副刊·读书

读书栏目,主要刊登“热点访谈”、“品读”和“快读”。“热点访谈”是针对流行的数目的作者或者相关人物进行采访,或是相关人物自己的感想等;“品读”这个对一些畅销热书得品读;“快读”是每一期的固定栏目,每一期的快读都会为读者介绍五本书,并且附有150字左右的简介。

读书,是让人增长知识的一大途径,可读什么样的书确实不少人的疑惑。该栏目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读者解惑。

三、改版后的实际传播效果

1、从版面栏目设置方面看

第 7 页(共 10 页)

(1)、改版前,副刊栏目主要是“副刊夜雨”,改版后,重晚副刊所设栏目包括“重晚副刊·老重庆”、“重晚副刊·文学”、“重晚副刊·作文”、“重晚副刊·夜雨”、“重晚副刊·话题”、“重晚副刊·博客”、“重晚副刊·读书”七个分栏目,且分别于星期一至星期天刊登,刊登版面依然主要是在第20至35版之间。较改版之前,改版后每一期副刊仅从栏目名称即可知道本期副刊刊登的主要内容,至少知道刊登的是哪一方面的报道。

(2)、改版后重晚副刊进行细分,将稿件按照栏目进行细分,分别刊登,针对性更强。以前只是笼统的副刊,没有进行划分。现在进行细分,就有固定的栏目,且固定的栏目在固定的时间刊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读者的阅读,对哪些感兴趣便可有针对性的查找那一天的报纸来阅读。更加有自己的特色,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读者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喜好都有兼顾。

2、从刊登内容方面看

(1)、改版前,每一期的副刊内容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只要是文艺性的副刊稿件均在刊登,且每一期的稿件类型基本上是不重复,也即是同类稿件只刊登一篇;改版后,每一期整版刊登的都是相应的那一个栏目的稿件。重晚副刊不仅仅是工作之余的一点消遣,或是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还能让人知史知识。例如老重庆,可以知道关于重庆的历史,一方面更深层次了解重庆的同时,那些和重庆有关的战争史、名人史,还能够让我们接收到一次革命传统的洗礼,从中受启发受教育。文学版面则可让读者在工作之余陶冶情操,增强文学涵养。

(2)、从改版后的这七大栏目便知重晚副刊所刊登的文章是比较全面的,老重庆、文学、作文、夜雨、话题、博客、读书,有历史、有文学、有学生作文、有热点话题、有市民关心的问题讨论、有增加涵养的领路书目,内容覆盖面广,专业性、针对性强。

(3)、改版后重晚副刊比改版前更具有新闻性,这是副刊和其他专门发表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出版物的主要区别。副刊发表的作品和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副刊文字直接配合新闻报导。特别是话题、博客两大栏目,非常贴近群众、贴近时事。

(4)、改版后,重晚副刊更加体现了当下副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表现群众真实体验的特点,写作已不再是专业作家和职业写手的专利,而日益成为一项全民的集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文化活动。一篇文字只要言之成理,真实可信,反映了个体的思考和在社会变革生活的经历,折射了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矛盾,也

第 8 页(共 10 页)

许文学性艺术性不高,但能成为报纸副刊的选择。特别是“重晚副刊·文学”栏目中的新人新作,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5)、改版后,重晚副刊选稿内容在文学体裁上,以“我”为主的散文随笔和以“我“现身说事的笔记、故事体裁等比较丰富,但是第三人称的纯小说,过于文学哲学化的诗歌却在边缘化。改版前,副刊版面有连载小说等,改版后则主要是以散文和微小说为主了。

(6)、改版后的重晚副刊更加有品位。中国传统报纸都比较重视副刊,也重视副刊的品位。现在,一篇文字只要言之成理,真实可信,反映了个体的思考和在社会变革生活的经历,折射了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矛盾,也许文学性艺术性不高,但可能成为报纸副刊的选择。这何尝不是好事,但是副刊不管如何演变,都改万变不离其宗的要保持自身的品味。品位高的副刊,皆因从业人员以提高读者综合素质为己任,所联系的作者通常要考虑适合该副刊的读者定位,所发表的作品力求健康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让读者在享受美的同时,得到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净化。

(7)、改版后的重晚副刊更能够体现出副刊的教育感化作用。教育感化作用是通过所发表的一系列作品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包括弘扬民族正气,培育爱国情怀;歌颂清正廉洁,鞭挞歪风邪气;倡导优良品格,提高自身修养;讴歌人间真情,展示行为规范;重视品质教育,关爱下一代成长。

(8)、跟其他新闻版面一样,要具有时事性,副刊报纸不能只是一味的文学,纯文学的俯瞰已经不受读者的青睐,副刊就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顺应读者的需要,做到文学与时事的结合。多方面满足读者的需求。

(9)、改版后,重晚副刊文学作品更加偏向于偏于短小、通俗易懂的作品。书籍或期刊上的文学作品的篇幅通常较长,内容情节或是人物关系也相对较复杂,这使得读者解读书刊上的文学作品的过程相对复杂,阅读所需的时间也较长和连续,容易造成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重晚副刊版式中,除了“重晚副刊·老重庆”栏目中的热点背后和“重晚副刊·文学”栏目中的个人专栏这类需要长篇幅的文章外。其余的每一篇文章相对来说都不长,篇幅短小精悍,并且附有大字号的标题和栏目名称作为一种分隔,这种短小明晰的样式大大缩短了读者阅读时所需的时间,就能够有效缓解阅读疲劳,篇幅短小的副刊文学作品,解读过程也就被简化,能够减低阅读难度,同时获得阅读快感

(10)、改版后,重晚副刊更好的处理了副刊文艺宣传教化与趣味性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人民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追求一些休闲和

第 9 页(共 10 页)

娱乐,这是很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社会的进步。而且,副刊作为一种以形象描述为主的文体,它比新闻有着更少的说教意味。但是,休闲、娱乐与文以载道应该是统一的,虽然休闲和娱乐的东西可能没有太多的历史感,没有太多的社会性的内容,但健康的休闲和娱乐对于陶冶人的心灵、修养人的身心、培育人的美感是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的。所以,不应该把文以载道与休闲对立起来,而应该倡导积极地思想内容和轻松的娱乐形式的有机统一,以最大的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审美情趣的读者的需求。改版后的副刊这七大栏目就很好的处理了这一关系。

3、从读者的反馈方面看

(1)、在滚动刊登七大栏目方面,重晚副刊没有完全按照预期的那样进行滚动刊登,每周一刊登的老重庆栏目是最稳定的,其余的栏目均因实际稿件情况有小的调整,但是文学版偏多,博客栏目较少,差不多为一个月一期。

(2)、在读者反馈方面,自2011年1月1日改版以来,对外公布的公共邮箱,不包括记者邮箱,目前已经收到了一万多条民众投稿、读者来信、读者提议等,跟改版之前相比,从收到的邮件数量方面看,明显多于以往。且可得知,“重晚副刊·老重庆”栏目是七大栏目中受关注度最高的,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一个栏目。

参考文献

[1]全岳春〃报纸副刊教化作用浅议〃新民晚报〃传媒期刊秀:《新闻记者》,2008年,第3期

[2]田建平,俞运宏〃当代报纸副刊研究〃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 [3]谢庆立〃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的演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 [4]魏剑美、田中阳〃报纸副刊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张涛甫〃报纸副刊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http://news.163.com/10/0129/10/5U6IFLNP000120GU.html [7]http://xwc.gog.com.cn/system/2008/11/04/010394937.shtml [8]http://xwc.gog.com.cn/system/2008/11/04/010394937.shtml

第 10 页(共 10 页)

第三篇:走进古镇平川

走进古镇平川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古往今来,和谐、文明、神秘、魅力四大人文主题,一直成为高人韵士钟情的灵物,而更成为他们借以抒发对大自然的浓重情怀,对社会现象的激浊扬清,对一切一切平凡而又绚丽多姿的生活无限向往。(平川全景、古街、观音寺、杨氏宗祠、新城、政府、大楼、)位于云南省宾川县东部的翰墨之乡、花灯之乡平川镇,就一地而荣雍了和谐、文明、神秘、魅力四大桂冠,可谓风骚独领。

这块隐藏于云岭高原深处的秘土,翠荫蔽日,竹篁掩映,烟岚飘悬,遍野奇葩。这里民风纯朴,民俗浓郁,文物遗存较多,文人墨客辈出,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松坪哨、松涛、老头抽烟锅)

平川是云南省公布的40个革命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宾川县东部三乡一镇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州级文化先进镇,省级卫生先进镇,省级体育先进镇。(农贸市场、卫生路面、先进镇牌子)

宾川二中、宾川县第二人民医院以及汉、白、彝、回、傈僳等5个民族驻足这片多情的土地,共建和谐,共创文明,共筑神秘,共享魅力。(二院、二中)

平川古称赤石崖、赤石耆,因境内山岩蕴藏稀有红砚石故名。(钟英龙潭对面赤石岩)平川山青水秀,四季如春,有金沙、鱼泡两江环抱,群峰罗列,山多坝少,南邻祥云,东出三姚,北抵金沙,西通县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两江录像资料)

古镇因地势建成长方形格局,有两个十字街,设东、南、西、北四普门,南门上端镶嵌有邑人赵光焘题书的“赤石生春”四字。北十字街为四方形,街心竖有杨太夫人百岁坊一座,该坊建于民国二十一年,为四柱三开石牌坊,石柱耸立,甚为雄伟壮观。坊石上刻有国民政府要人蒋中正、李根源及陈荣昌、蔡元培、于佑任等名流书家题词,显现出特殊的文物价值。沿街两侧民房为古建筑,历史以来商贾云集,酒旗茶铺比比皆是。(古建筑旧铺面、街道、滑石头、南门、牌坊石条)

其外,还有文庙、武庙、财神殿、文昌宫、子孙殿、本主庙、忠烈祠、普光寺、清真寺、天主教堂等等建筑,古色古香,别具特色。[初级中学、平川老年活动中心、财神殿、普光寺、新生邑文昌宫]

平川之古,之文明,就在于她的文物古迹众多。据罗溪村、甸尾村、盘口箐等多处发掘的古生物化石和新石器遗址证明,早在38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目前,已发现古生物化石分布点2项,发掘征集到古生物化石10余件;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项目5项,征集到石器和陶器200多件;战国至西汉时期石棺墓群4项,发掘征集到青铜器、陶器30多件;元明清时期火葬罐墓群多项,火葬罐若干件;明清时期碑刻30余通;清代至民国时期古建筑和纪念建筑10余项。现有16 项文物古迹被省、州、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遗址文物保护碑、红衬布石器实物、禾头仙人脚印迹、盘口箐悬崖峭壁)

平川之神秘,之魅力,就在于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明代李浩《三迤随笔》载:“汉

末乌蛮酋孟获世居赤石岩为祖地”,《大理古佚书钞》载:“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曾与孟获部落交战于赤石崖,并三擒孟获于钟英龙头山,孟优降于古底寨。孟获归降后曾在赤石岩设立十二番司。”这些典籍说明了平川先民乌蛮部落明代以前就沿江岸和高山峡谷地带居住。(在书内把此段找好、孟获洞)

明万历年间云南巡抚邹应龙率军平息罗溪村彝民的叛乱,遂留汉土官军和迁徙汉民在平川建城置署戊守,设巡检通判。至此,平川开始有异地汉人和其他民族爱其山水幽邃,在平坝及半山建村落户。

明末清初杜文秀起义军进占平川,攻破清兵民团营垒,骠骑将军杨荣先设立将军都督府,后建赤城,即“新城”,置署镇治。新城由大殿、天子台、大堂、厢房、大教场、大照壁等主体建筑构成。后改办学宫,设立了一州仅设一所的文庙学宫,谓之“黉学”。从此,新城成为平川地区兴儒重教的典范、人文蔚起的根基。1942年平川初级中学开设,西南联大及省内外高师云集这里,传播和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灌输先进思想,平川再一次得到革命性开化,使得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到处充满发展的勃勃生机。(学生上课、观音寺的书画展、大殿、天子台)

独步于古镇平川的运盐古道之中,领略着赤石崖褶皱地貌构成的奇情余韵,倾听着香雾菲云深处的观音寺飘来的钟鼓磬声,不禁令人突发奇想,令人感悟到净地乐土的空灵,感悟到步入诗情画意的风情图册,步入另一方神奇瑰丽的世界。(盘口箐人马驿道、崎岖山道、古底丰乐桥)

古镇平川的灵光圣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人物。明末清初誉享云南的“滇西才子”杨嘉栋书法,被誉为“白霞文学士”的杨玉林,国民党陆军上将杨希闵,中将杨如轩,少将杨复光、李正芳、杨琇,涵养了杨履坤、高洪策、陈汝坤、高格、杨履中以及为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丁怀谨先生等古今风流人物,在平川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绎出无数历史传奇,为平川文化发展、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宾川县志杨如轩照片、找杨嘉栋书法)

走进神秘而文明的平川,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令人称叹。无论是甸尾村、罗溪村、盘口箐新石器遗址,安石桥老屋基、孟获洞石棺墓群,元明清火罐葬等古迹、遗迹,还是历史悠久的关沟灌溉体系、车乌么古城遗址、观音寺、文昌宫、八寺二塔等元明清建筑,以及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国时期纪念建筑杨氏宗祠内的名人手迹,所有这些,都像一颗颗自然天成的明珠,串缀着平川的瑰丽神奇。(盘口箐新石器遗址实物、元明清火罐葬古迹、老屋基、车乌么古城遗址、关沟、拉逼风塔遗址)

观音古寺位于平川东部木鱼山麓,悬崖叠起、峭壁天成,古树苍荫、鸟鸣山应。据《邹公平盗记》石碑记载: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云南巡抚邹应龙亲率大军平息赤石崖铁索箐彝民叛乱后,回途见观音大士现身崖前,为“用答慈庥”而创建。寺院为三级六进中轴式建筑群,大殿、大门、玉皇阁、戏台均为檐歇山顶,飞檐斗拱,四面出角,高脊亮带,鳌鱼宝顶,雕刻彩画精致的古式建筑。寺周古榕树群环抱,郁郁葱葱,寺内文物集中,保护完好。其外,还存有较多的历代名人、书家摩崖勒石和碑刻匾额。全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列,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交融,是平川悠悠历史的见证。(观音寺全景、门、碑、用答慈庥、万寿泉、树包石)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宗祠,为民国时期云南宪兵司令杨如轩在其母寿期颐所建。建筑由祠堂、东西厢房、过厅、百岁亭、大照壁等构成,祠前东西两侧建有“节孝”和“百岁”

两牌坊对峙。整座建筑布局合理,宏伟壮观,是云南境内现存民国时期要人名流题刻较多且较为集中的近代纪念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宗祠内广集海内外120余名人题刻,特别是民国时期要人、名流蒋中正、章炳麟、于佑任、胡汉民、任可澄、周钟岳、李根源、袁嘉谷、朱德培、蔡元培、西藏大法高僧诺那呼图克图等为之题书的匾额及诗、文、联、赋,合汉、满、蒙、藏、回五种文字原编、手迹,大部分刻于石上或木上,保存完好,堪称文化瑰宝。(宗祠、寿泉)

古镇平川还是民族革命斗争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49年5月,地下党组织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武装暴动成功,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国民党胡宗南、贺国光残部,战斗英雄连长王永泰和两个班长三个战士英勇献身等等,已载入革命的光辉史册,平川也因此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装暴动照片、报纸)

历史以来,勤劳、勇敢的平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平川人民运用独特的文化影响力,为文化荡开了广阔的空间。他们把积淀丰厚文化巧妙运用于生产生活中,借助文化丰富的翅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天空自由飞翔。外界文化的影响,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间本土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至今,保存大量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洞经音乐、花灯歌舞、朝山习俗以及白鹤、麒麟、狮子舞等特色民族文化艺术。闻名全省的花灯歌舞《猜花》就在这里产生。(花灯歌舞表演、录像资料、现场篝火晚会)

平川人民尊儒重教,崇尚文明并富有反抗压迫、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的民族精神,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业绩;同时,士喜向学,人文蔚起,造就了不少文武学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对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老年协会的活动、书画展、打麻将、闲聊的休闲场面、老年人演出)

古镇平川的灵山秀水,蕴蓄了众多的资源,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地上古木参天,更有珍稀药材,奇禽珍兽,名花异卉,土特产品,应有尽有,美不胜收,所有这些,无不衬托着平川的和谐、文明和神奇魅力。(赤石等矿石、观音寺林木、药村录像资料、火腿、凉粉)

近年来,平川镇党委、政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创新上思考,在务实上着力,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和集镇建设上下功夫,提出举全镇人民之力,动全镇人民之心,继续挖掘历史文化,逐步修复文物古迹,加快争创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步伐,保文物、兴旅游,把丰富的历史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培植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使全镇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百年古镇平川,正踏着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和谐、文明、神秘、魅力四大人文主题为主线构建和谐家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着雄健的步伐奔向灿烂的明天。(镇奖状、亚麻厂、砖厂、电站、路面、水稻、集镇路灯、宾馆牌子、房间、领导看烤烟、水利设施)

第四篇:浙江安昌古镇导游词

浙江安昌古镇导游词

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浙江安昌古镇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浙江安昌古镇导游词1

安昌可以说是绍兴最原汁原味的古镇了,沿河的三里街市还保留着质朴的生活气息,腊肠和酱油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这里几乎没有旅游团,更多的是悠闲生活的当地人,很多人说,这就是十年前的西塘。

古镇依河而建,北岸为商市,南岸是民居,水上众多石桥连接两岸的往来。古镇联票里的收费景点基本分布在河流两岸,在古镇入口的售票可以领到印刷精美的导游图。

从景区入口往里走,北岸依次是文史馆(城隍殿)、穗康钱庄、石雕馆、绍兴师爷博物馆。其中,绍兴师爷博物馆是最值得一看的,绍兴最著名的特产除了黄酒,就是师爷了,博物馆里展有师爷的历史、分类,以及生活用物和日记等等,让人对这个行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石雕馆是一个三进的老台门,收集了大量的绍兴石雕石碑,颇有趣味。沿着河的南岸,可以在中国银行旧址看国有银行的气派,规模宏大的安康寺,而安昌民俗风情馆里大量的图片和生活用品,可以一窥安昌的生活风俗。

如果只是在古镇街上走走,感受安昌的风土人情,是不需要买门票的。走在河边的廊棚下,有许多当地人摆的小摊。不同于其它商业化古镇清一色的义乌小商品,安昌人出售的小玩意更接地气,从毡帽到鞋刷、纽扣,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还有些扯白糖、箍桶、做布鞋的老手艺人,一辈子坚守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手艺。

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安昌的腊肠和酱油远近闻名,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播出后更是火遍全国。挂在河岸边竹架子上密密麻麻的腊肠也是古镇一道特有的风景,古镇上的“仁昌酱园”不仅是一景,也是安昌腊肠好吃的秘诀之一,来到这里的人总要顺手买些回去。

在安昌古镇坐最实惠的乌篷船体验水乡生活,也是许多人选择安昌的理由。这里的.乌篷船比绍兴其它地方便宜很多,推荐体验一下。

安昌古镇最好玩的时候是每天元旦3天的腊月风情节,此时虽然天气寒冷,但别有风味。除了乡土气息浓厚的社戏、民间宣卷演唱,还常常能遇到热闹的水上婚礼船队。

来这里游玩的人一般会在游玩后会回到绍兴市区,不太会在古镇过夜,但你一定不能错过古镇上乌毡帽饭店的霉干菜烧肉、笋干,或者在三张桌子的宝麟酒家要一份自制腊肠,来一壶自酿的花雕,非常享受。

浙江安昌古镇导游词2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唱,心中有着无限对安昌的想象。走出车门,就与清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腊肠的清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绿的耀眼的小河,清澈见底。河面上有着一条条乌篷船。是我又想做乌篷船的冲动。经过一番的砍价还价,我们终于如愿的坐上了乌篷船。坐在船上看周围的风景真是别有一番韵味。那潺潺的流水,顺着船的行驶开始跳舞。伸手摸一摸,那水像淘气的小家伙一样从你的手中逃走了。

下了船最先看到的便是那一根根挂在棒子上的的腊肠。过节了,每家每户都走起了腊肠,这可真是安昌的一道风景线。“卖扯白糖了!卖扯白糖了!”老板们都开始吆喝。那边做龙须糖的也不敢落后,一边说着龙须糖的做法一边说着龙须糖的价格。老板们可真忙。

古色古香的安昌,一直是一个令我向往的地方,因为那儿有香气扑鼻的自制腊肠,有十分特别的乌毡帽,还有小巧玲珑的乌篷船。然而,今天我终于游览了安昌古镇,领略了那儿的风光,

浙江安昌古镇导游词3

绍兴往西十几公里,便是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绍兴县安昌镇,安昌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江南水乡古镇。石板铺砌的三里老街,店铺林立,两廊相连,行着成群的“毡帽”飘扬着社戏的曲调,座座造型各异的石桥下穿梭着乌蓬船,那水是碧绿深邃,微波不兴,仿佛陈年的老酒,荡漾着往事,弥漫着乡绪……

安昌古镇景区包括三里老街、城隍殿、师爷馆、安昌民俗风情馆、义和当台门等。古镇保存有数里长的依河古街市、古色的店铺、凝重的台门,别具特色的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古老的石桥小巧精致,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

绍兴几千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热闹的水乡社戏,喜庆的船上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酱油制作,穿梭的乌篷小船……腊月里人们忙着祝福,搡年糕、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构成了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古镇风情。

浙江安昌古镇导游词4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绍兴安昌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绍兴安昌古镇是浙江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绍兴县,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江南水乡古镇。

安昌古镇景区位于绍兴县西北部,1.2平方公里的古镇区保存完好,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安昌古镇现存三里长的依河古街市,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粉墙黛瓦的台门民居,曲折幽深的石板弄堂,古老多姿的各式石桥,穿梭往来的乌篷小船,风貌古朴迷人,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誉。陈从周教授生前曾三临安昌,称道安昌是绍兴保存最完好的水乡古镇。

安昌古镇最动人之处,则在于这里的民俗风情。虽经千年岁月,但古镇人家依然保持着许多传统生活习俗,成为外地游客心仪神往的观赏内容。老街自古商业兴旺,今日古镇的传统商文化依然原汁原味,这在小城镇中,甚至许多江南古镇中也不可多得。特别是腊月时节,古镇人家纷纷忙着操办年事,搡年糕、裹粽子、灌腊肠、扯白糖,“祝福”祭祀,婚礼寿庆,处处风情处处景,体现着浓郁的越地民俗文化特色。景区建有民俗风情馆、绍兴师爷博物馆、石雕馆、穗康钱庄、中国银行旧址、城隍殿等六处人文景点,并已连续举办八届“腊月风情节”。走进安昌古镇,真如置身于“水乡文化的长廊,市井风俗的长卷”,品尝着一盅滋味淳厚的陈年绍兴老酒。

浙江安昌古镇导游词5

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古桥相连。河之南有带着顶棚的长廊,遮阳挡雨,各种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翻轩骑楼错落有致。河对岸则是青石板小路,古朴旧貌的民宅,逼仄幽深的小弄。始建于明朝成化、弘治年间。东起高桥,西至清墩桥,濒河设街,街河相依,街面全由绍兴当地的青石板铺成。现保存有旧石板路、翻轩骑楼、店铺作坊、拱桥石梁、台门弄堂等,风貌古朴依旧。沿街各式传统老店鳞次栉比,千姿百态,销售的当地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尤其是百姓现场制作的传统食品,如香肠、扯白糖等,风味独到,颇有地方特色。分散在街上的深宅大院,尤其婚俗馆、师爷馆、钱币馆等,足可使入内的游客沉浸在浓浓的水乡风情之中。

安昌的小桥非常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其中最著名的是名为福禄、万安、如意这三座桥,古镇人家嫁女儿时,都要走全三桥。

随着根据师爷故居等古民居整修而成的“绍兴师爷馆”、“安昌民俗风情馆”和“安昌文史馆”等景点的开馆迎客,给古镇又平添一份浓浓的人文气息,使古镇真正成为“水乡文化的长廊”、“市井习俗的长卷”、“特色商品的长街”。绍兴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在古镇大都得到保存延续,隆冬腊月,漫步安昌老街,更能体味到一幅幅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地方风情。在安昌,你还可以看到浓浓的江南民俗风情,绍兴几千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热闹的水乡社戏、喜庆的船上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穿梭的乌篷小船......乃至祝福、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等江南风俗一应俱全。绍兴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在古镇大都得到保存延续,隆冬腊月,漫步、古老淳朴的水乡地方风情。

浙江安昌古镇导游词6

1月21日,赵老师让我们在公交公司9:00集合。一早我起了床,吃好饭,爸爸带着我,我带着小书包,出发了,送到了公交公司,已经有一些人站在那里了,我背着小书包我们就去那个车站。

我们乘上了车,路过了一个个村庄,一棵棵高大茂盛的树木挺立在我的眼前,哎!好挤啊!三人两坐,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子终于到达了安昌古镇,一串串腊肠映入眼帘,让我“口水流下三千尺”哪!在安昌古镇,门口拍了一张集体照,我们继续往前走,我买了一包2元钱的扯白糖,是有黑色芝麻的,非常得好吃,接着我们看见有一位师傅在做龙须糖,赵老师说做一盒,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分到。逛着逛着,到了中午,我们就去找吃的东西。

我们走来走去终于找到了一家酒楼,我们10人,10人的分好了小组,说有5盘菜才能吃,我们等了很久,菜才上来,有我最喜欢吃得糖醋排骨……,一共点了14盘菜,让我们大饱口福。

最后,我们去乘乌篷船,四人分一个组,我们分到了最后一个组,一艘艘船跃过水面,水面上清清荡漾出波浪,船中非常得平稳,凉风吹来让我觉得神清气爽。

船划到了门口,我和表姐拼了一下,2。5一个,5元钱,棉花糖马上好了,我吃得津津有味……

第五篇:走进古镇时堰

千 年 古 镇 舞 翩 跹

〃历史文化名镇时堰镇剪影〃

时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

上古时代,这里是东海与黄海之间“扶海洲”的一部分,成陆于7000年前。沧海桑田,几经演变,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开庄遗址”考证,4000—5000年前,时堰一带就有人群密集聚居,日渐形成村庄、集镇。《时堰志》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代至新中国建立之初,时堰一直是周边乡镇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民国元年(1912年),时堰建市,历经17年撤市设区,民国29年(1940年)民国东台县政府和江苏省保安第三旅迁踞时堰,民国30年(1941年)中共苏中区委成立时堰区抗日民主政府。时堰地域最广时辖14个乡、4个镇,包括现在东台市的台南、后港、溱东和兴化市的张郭、戴南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直至1958年人民公社化,现在的后港镇、溱东镇仍然归属时堰。

时堰是明末清初里下河地区姜(堰)、曲(塘)、海(安)、溱(潼)、时(堰)五大名镇之一,亦是有名的商埠码头。至清乾隆年间,时堰成为泰州盐运分辖各盐场的淮南四乡之首,辖灶户1900多,灶丁48000余。依镇而过的运盐河,南接长江、北通运河,运盐船只来往穿梭,堰口归帆,商贾如织,商埠重镇之声名远播大江南北。

当时的时堰集镇,东至牛桥,西至虹桥的前街、后街、东市、西场,“汇集南北货,款待东西客”。街西夹河“两岸店家枕碧水,半里长街架六桥”,商铺过百,仅茶社书场就有6爿。虽因年久失修,旧镇改造拆除,但从残存的只砖片瓦中,当年的繁华仍依稀可见。

石头桥、石板街,留下了历代时堰人前行的印记与辉煌;百年古井,百岁银杏,见证了时堰的繁华和光荣。

[字幕

陶庄古石桥 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余年,东台市文物保护单位。

时堰古井 位于井栏巷,井深7米,口阔1米,从古至今,枯水期不枯,洪水期井水高出路面但不溢出,群众称之“神井”。

关于井的传说有二:一说系冯道立所开凿,距今150余年;一说为当年七仙女与董永成婚后,落脚时堰井栏巷谋生,缫丝汲水之井,距今2000余年。

明清石板街 原石板街长500余米,街西、街北聚集商铺百余家,十分繁华。旧镇改造大部分拆除,现仅存百米左右。

双溪古银杏树 高30余米,底部围长近3米,据考证树龄600余年,为张士诚兵败后藏匿在庙里的旧将所栽。陶庄古银杏树 位于陶庄东王庙旧址,植于清康熙年间,树高30余米,树围1.8米。相传当年侵华日军锯此树修炮楼,锯口流出红色浆水,鬼子兵害怕触怨“神树”,得而幸存。] 穿越4000多年风雨的开庄新石器遗址,不仅是先人留给时堰的一笔无价之宝,同样是留给整个里下河地区的无价之宝,她将东台和里下河地区人类沿革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余年,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逾220年的清代著名水利学家冯道立故居,亦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抢救性保护维修,清朝中期里下河地区建筑风格依旧:西侧的观象台,显示了主人治学严谨与勤勉;正屋横梁上悬挂的清道光皇帝御赐的“孝廉方正”匾额,东侧大门内门楣上清咸丰皇帝御赐的“征辟”牌匾,显耀的不仅是荣耀,更是冯公道立的治学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

故居内“冯道立展览馆”,陈设冯道立先生生平业绩和部分遗物,寄托着后人对先贤的敬仰、敬重、敬慕……

同样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务本堂水龙会所”也是冯道立先生于清道光16年,带头捐大洋二千,倡议淮南包商设立。据资料考证,“务本堂水龙会所”是江苏省清代唯一的民间消防设施和组织。

“务本堂水龙会所”因盐业服务业而立。当时时堰有一景,名“蒲岭连云”。据《时村志》卷八《盐务》记载,“淮南各盐场盐包俱取于此”。蒲和蒲包,容易引发火灾,百姓深受其害。水龙所(当时百姓又称水龙局)建立后,有歌谣唱曰:“水龙局,防火烛,水火平安都享福,蒲堆草房不用愁,再不听见有人哭”。冯道立先生关注民生,造福乡梓之情,可见一斑。

走进时堰,犹同走进历史的隧道。明代杨公堤、明清石刻石鼓、陶庄陈因仓、陶庄丁家宗祠、冯道立墓、都天庙、龙王庙、大悲庵、慈善堂、百年老浴室,无一不凸现出时堰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

[字幕

杨公堤旧址 明成化15年(1479年),监察御使杨澄带领民工疏浚运盐河,修筑运盐河堤,后人念其功绩,称之为“杨公堤”。

陶庄陈因仓 始建于清康熙45年(1706年),距今300多年。用于积谷防荒,救济百姓。

文贞义学旧址原为都天庙道光14年(1834年)在此创办文贞义学后改称安定学堂,1916年在此址创办时堰市第一小学。

丁家宗祠 建于清光绪5年(1879年)距今129年 冯道立墓

占地1200平方米、东台市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时堰境内宗教文化十分发达。除却道观、庵堂,仅寺庙就有40多座,其中以都天庙香火最盛,覆盖周边十乡八镇。都天庙建于清乾隆2年(1737年),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抗战期间,毁于侵华日寇之手。为了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名镇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东台市人民政府批准,时堰镇党委、政府已立项在九洲公园重建都天庙。重建的都天庙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重建后的都天庙,将是东台境内最大的寺庙。

人杰地灵。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时堰的人。

清代水利著名学家冯道立,博学多才,经史子集、天文、历史、数学、文学、水利皆有研究,水利方面造诣尤深,著有《淮扬治水论》、《淮扬治水图说》、《测海蠡言》、《束水刍言》、《攻沙八法》等40多部专著,其治水理论,至今深受国际、国内水利界推崇,在国家大江大河治理中应用,并被编入高校教科书。

神州“文曲星”高二适,祖籍时堰,在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创作方面,成果卓著。1965年参与郭沫若等人的“兰亭”论辩,其文章《兰亭序的真伪驳仪》和《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引起毛泽东的关注并得到支持。

“民生本位教育”及教师节首位倡导者邰爽秋,1929年倡仪“庙产兴学运动”,1933年发动“念二运”,“提倡土货,实行社会节约,努力社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改进民生生活,协谋中华民族之复兴”。其后还成立了“念二运动促进会”,并在全国发展“念二”组织300多个,会员10000余人。因其关心民生又提倡穿土布,被尊称为“布衣博士”。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戈宝权,祖籍时堰,出生教育世家。其叔父戈公振是我国新闻史学巨臂。戈宝权早年从事过新闻、外交工作,后来专事外国文学研究。先后担任过驻前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文化参赞、中苏友好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部委员。戈宝权一生著作颇丰,翻译过俄国、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文学作品50余种,影响遍及世界。他关于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的若干论文,被译成俄、英、法、德等10多种外国文字,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198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民国著名画家赵兰天,时堰塘坝人。赵兰天主要从事封面设计、装帧、插图。赵兰天的插图形神兼备,常常出其不意地为文字添彩、增韵、注魂,其古籍插图更见功力,深受作者、读者喜好。

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本姓曹,名永昌,字葵字,出生明末,卒于清初。柳敬亭很有政治见解,曾主张政治改良,以挽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柳敬亭深谙“养气”、“定词”、“审音”、“辨物”等说书原理,加之口才好,表演出色,在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很有影响,尤其是在南京秦淮河“长吟阁”说书,使其声名远扬。黄宗文在《柳敬亭传》中,对他的说书技艺作了生动描绘:“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净空;或如风号雨泣,乌悲暮骸。亡国之恨,檀板之声无绝”。柳敬亭留下遗作说书底本《柳下说书》8册100篇。

当代著名青年雕塑家吴为山,1962年出生于时堰书香世家,曾祖父高也东为清末秀才,二祖父高二适是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父亲吴耀先酷爱书画,擅长诗词,国文教学享誉东台。

吴为山现为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雕塑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吴为山的雕塑极富神韵,具有横贯中西的穿透力。世界著名雕塑家熊秉明先生观看了吴为山的《冯友兰》塑像,自愧不如:“看了你的冯友兰雕塑,我相信没有哪个人再去做了,因为那里面有历史,有哲学,是一座化石。冯友兰是我的老师,印在我的脑子里,但我做不出来”。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扬振宇教授撰文赞誉吴为山雕塑是“真、纯、朴的升华”。吴为山教授多次在欧、美等国和港、澳、台及全国主要城市举办个人作品展,多次参加英、日、加等国的国际性展览。《荷兰女王》、《孔子》、《冯友兰》、《睡童》等作品先后被荷、美、英、日、韩和国内著名博物馆、美术馆、大学收藏。1999年6月26日,南京博物馆设立永久性“吴为山文化名人雕塑馆”。

时松海1991年从时堰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清华毕业后前往美国参加中美遗传学联合项目研究,后到加利福民大学休斯医学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他关于“遗传和记忆”方面的论文,被世界著名刊物《科学》评为“十大科学进展之一”。2001年12月5日,27岁的时松海荣获美国“青年科学家奖”。这个奖项是世界公认的“小诺贝尔奖”,时松海是该奖项1995年设立后,获此珠荣的中国第一人。

时松海和吴为山不仅是今天时堰的骄傲,也是今天中国的骄傲。

宝塔顶峰,源于基座。时堰大家,根植民间。

古镇时堰,藏龙卧虎。江苏民间工艺美术家高大中先生的“红楼梦大观园微雕模型”变曹雪芹笔下的“理想”为现实,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策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赞誉,其第一套作品已被江苏群众艺术馆永久珍藏。

水乡漫画家武希洪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发表、展出漫画2000多幅,其作品紧扣时代脉博,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多次在加拿大、泰国、香港获得金奖,其作品、传略辑入《世界名人录》、《世界艺术家名录》、《亚洲艺坛名流》、《世纪中国名家艺术大典》、《中国美术家选集》等百余部典籍。

“东台市十佳民间工艺师朱富寿,木匠出生,打工生涯中摸索出一套木雕、彩绘绝技。1999年,为辽宁海城市一座别墅参照北京紫禁城宫殿内檐装饰图典做设计、雕刻、装修,一举成名,在秦皇岛创办“朱富寿艺雕工作室”,专事木雕艺术创作。2004年,朱富寿为北戴河国际娱乐中雕刻制作金字牌匾,受到贾庆林等中央领导的高度好评。时堰的葫芦画,刻纸、发绣,独树一帜;民间

小调、劳动号子,婉啭高亢;农民体育、居民街舞、活力四射。

时堰物产丰华。

时堰水网密布,水质甘甜,是有名的鱼米之乡。金秋时节,鹅肥蟹壮,菱藕飘香。时堰的螃蟹,名青浦螃蟹,壳青、体壮、肉质白嫩,公蟹脐小而肉肥,母蟹脐大蟹黄丰满。《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诗”中,贾母、宝玉及众夫人、小姐品尝的就是青蒲螃蟹。

时堰的鹅以水草、野草、蔬菜为食,故无肥膘,康宏酒家用祖传秘方配料烹烧,“色泽鲜红亮,迎风十里香”,食之韧而不硬,油而不腻,口感独特,味沏肺腑。方圆百里,常有食客专程驱车前来品尝“康宏烧鹅”。

时堰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故事。

相传西汉孝子董永即是汉代时堰丹阳村(今丁堡村)人,七仙女与董永成婚后,夫妇二人到时堰集井兰巷落脚谋生,巷中古井,即是七仙女缫丝汲水所凿。镇东北一二十里外,有“鹤落伦”、“八步山”、“凤凰池”、“辞郎河”、“辞郎庄”等与七仙女传说相关的地名。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正宫娘娘绰号“马大脚”。相传“马大脚”就是明代时堰青蒲人。传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到青蒲庄青蒲角,得到“马大脚”的接济,其时“马大脚”是个癞头,一来二往俩人暗定终身。朱元璋即位后,派龙舟到青蒲接“马大脚”进都完婚,“马大脚”刚登上龙舟,头上掉下一只银碗,现出满头乌发。故此,有了“青蒲角上出皇娘”的传说。

时堰还有一个“莫庄”的传说。

说的是,从前时堰赵庄有一座时堰最大的庙,叫天宁寺。庄上农户们养了100头牛,夏天农户们都把牛拴在牛汪塘里过夜避蚊子。一天早上,养牛的人到牛汪塘牵牛,牛不见了,只有一根拴牛的桩,同时又发现庙也没有了。大家找到一个无名墩子上,发现庙和天宁寺都在墩子上。原来,这100头牛都是神牛,这个无名墩子是庄上的公产,为了帮助农户们阻止庄上赵财主侵占公产葬父,100条神牛大发神威,夜里把天宁寺拉到无名墩子上来了。

农民们摸桩思念神牛之功,遂改赵庄为“摸桩”,久而久之,“摸桩”便成了“莫庄”,一直叫到如今。

传说仅是神话不能当真,但传说中所蕴含的勤劳勇敢、积德友善精神和历代贤达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垂范,从古至今深深影响着历代时堰人的文化和理念,从一个侧面造就了时堰人敢想敢干、诚实友善、创业创新的品格,汇聚成了时堰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于是,先人为后人留了“长堤远眺、同井春耕、芦洲飞雪、蒲岭连云、虹桥锁浪、堰口归帆、西林柳色、南蒲荷香、一弯新月、两水明镜”十大景致,留下了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于是,后人将前人的精神和事业传承、续新:

于是,时堰有了上个世纪50年代轰动全国的教育战线先进典型时堰农中、60年代闻名全国的“苏北江南”莫庄、70年代享誉全国的农业先进典型进胜,80年代全国第一个文明村嵇东。

于是,80年代时堰成为盐城市第一个工业产值超亿元乡镇;90年代时堰的特钢工具闻名全国;进入新世纪,时堰以“特钢工具之乡”驰名中外,时堰农村供销工作位列全国乡镇百强。

于是,时堰成为盐城市文明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群众体育先进镇”、“科技工作先进镇”。

于是,时堰人又创造出了比历史上旧“十景”更美、更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通人和,虹桥飞渡,为山雕塑、先贤遗宝、小桥流水、老街新貌、商业新街、超市竞妍、红楼大观、百年天坛”新十景。

时者,初升之朝阳也。堰者,水之大道也。

时堰,一个既阳光又灵秀的古老集镇,载着5000余年的灿烂文明,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中,翩翩起舞。

下载重庆晚报副刊发表:那次走进大昌古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晚报副刊发表:那次走进大昌古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