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理论》2008年7月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0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来源:河南学历考试网
邓小平理论概论试题
2008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
A.经济建设B.政治建设C.文化建设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本质是()。
A.以人为本B.与时俱进C.关注社会
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实事求是
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B.改革和开放C.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
A.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B.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7.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
A.组建大型企业集团B.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计划和市场()。
A.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B.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C.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
A.工农民主专政
B.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C.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0.()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A.勤劳勇敢B.诚实守信
C.热爱祖国
11.中国政府于()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A.1999年7月29日B.1999年12月20日C.1999年5月20日
12.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
A.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B.支持各国的正义斗争C.增进各国的友好往来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每小题有二项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总体说是()。
A.一脉相承的统一的思想体系
B.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找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即()。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l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3.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
A.政治手段B.经济手段
C.法律手段D.必要的行政手段
4.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和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还享有(A.行政管理权B.立法权
C.独立的司法权D.终审权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2.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简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的含义。
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5.简述“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3题选做2题)
1.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2.联系我国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试卷代号:200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邓小平理论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8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1.A2.B3.C6.C7.B8.B11.Bl2.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ABD2.ABC3.BCD4.C9.C4.ABCD
5.C10.B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答题要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
(1)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
(2)明确作出了把党和自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政策。
2.答题要点: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若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答题要点:
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1)“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
(2)“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制度;(3)„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建立精神文明;
(4)在这个目标设计中,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是不能动摇的。
4.答题要点:
“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
得失成败的标准。
5.答题要点:
(1)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一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2)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
(3)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隐定的局面。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题要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其中:
(1)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之间,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前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关键;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核心。
2.答题要点: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执政党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生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矛盾的解决有待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必需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第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重新被确立为
一切工作的中心,这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恢复。目前,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实现“三个代表”,体现出党的先进性。
3.答题要点:
(1)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既包括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经济。这一制度既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又结合了初级阶段的实际,符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说明:以上答案仅供阅卷教师参考。
论述题不要求学生答卷文字与本答案安全一致,要求学生答题内容符合基本要点。如果答题内容观点正确、思路开阔、论述清楚,可酌情给予较高分数。
来源:河南学历考试网
第二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试题及答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题一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以及最新理论成果 三大理论成果:
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遵义会议—党的七大—开国大典)
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
第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七大)2.20世纪的百年历史,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
第一时期:前50年,战争与革命得时期
第二时期:50年代至80年代,冷战与对抗的时期
第三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的20年,和平与发展时期(最后没有得到解决)
3.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各自的历史中认识到,战争也好,和平也好,民族独立也好,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科技力和综合国力。)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过了四个阶段:
(1)提出理论命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2)理论轮廓形成
1982年党的十二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理论体系确立
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5.江泽民同志得出“三个代表”最早在2000年2月,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结果。“长期思考”的起点是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6.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7.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中),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最主要内容和集中概括。)
9.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它体现在: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脉相承。
第二,理论品质的一脉相承。
第三,基本原则的一脉相承。
第四,宗旨立场的一脉相承。
11.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多选)
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多选)
13.(党的十二大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把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准确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4.邓小平1978年12月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第一个宣言书。
15.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是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第二个宣言书。
16.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地位。17.什么是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8.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9.进入21世纪,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0.大体来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胜 利到多国实践的几个发展阶段。
21.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的再认识,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3.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 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2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5.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含义(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第一,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第三,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四,突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
第五,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28.十三大党的主要工作是:
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阐明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0.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特征是:
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32.我国必须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33.我国最大的实际及基本国情是: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到2050年左右)
3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35.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38.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39.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40.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纲领分为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
41.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命题。
4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原因在于:
第一,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
第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最大政治。
第三,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43.2005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执政党“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4.新世纪党承担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4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4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47.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
48.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49.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是:
第一,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第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三,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50.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51.在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
5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程度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53.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
54.1999年6月18日,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
55.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5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原因是;
第一,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第二,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第三,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57.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是: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邓小平在1979年前后及时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并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58.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倡议,正式下文将特区命名为“经济特区”,接着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59.“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是判断我们改革和各项工作得失成就的标准。
60.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
61.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为传统的经济体制)
62.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般特征)是:
⑴经济关系市场化
⑵企业行为自主化
⑶宏观调控间接化
⑷经济运行法制化
64.1997年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65.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66.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应当体现在控制力上,即:
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6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6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原则为: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70.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7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72.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 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73.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方面组成。74.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段专政。75.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7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地位。
7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长为吴邦国。
78.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79.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针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6字方针)
80.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张。
8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8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8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84.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8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8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88.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90.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9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9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9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
一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三是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94.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95.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坚持三个主义、加强三德建设、树立一个共同理想和正确三观)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6.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理想建设和道德建设。
9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98.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道德的显著标志。
99.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100.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包括思想建设成果和文化建设成果。
101.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10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103.新时期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重在建设”。
10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05.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一级地方政权机关,特别行政区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
106.“一国两制”构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107.“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其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108.一个中国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109.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
1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在确立“和平统一”基本方针的同时,就明确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以后又发展为“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111.“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来处理国家内部问题,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12.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113.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114.“三农”是指农民、农村、农业。
115.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属于工人阶级的)
116.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117.改革开放中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定位)
118.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其性质、宗旨等决定的。
12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2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2.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必须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这也是“三个代表”的核心问题)
1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题 选择题
1. 邓小平理论是(B、C、D、E)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B.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C.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E.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抓革命、促生产”这句口号的实质是(B)
A.解放生产力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发展生产力
3.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一个(A、B、D、E)A.长期思考的过程
B.凝结着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思考过程
C.对以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完全否定的过程 D.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E.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考过程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明(A、C、E)A.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确立 B.目前我们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C.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优越 E.我国社会主义处在不发达阶段
5. 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有(A、C、D、E)A.生产力比较落后
B.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 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完善 D.上层建筑不成熟
E.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B、C、E)A.实现小康
B.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C.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E.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7.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B、D)
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C.资本主义补课阶段 D.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E.到全面小康为止
8.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党先后提出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包括(B、C、D)A.“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两个阶段,两条道路斗争的基本路线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E.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路线
9.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A、B、C、E)A.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统一 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C.反对各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D.排除“左”、右倾的干扰
E.把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10.“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A、B、D、E)
A.“两个基本点”要围绕着“一个中心”
B.“一个中心”离不开“两个基本点”
C.以“一个中心”代替“两个基本点”
D.“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
E.“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1.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A.达到发达国家水平B.超过发达国家水平C.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D.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2.我国到2000年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部战略部署要做到(B、C、D)
A.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B.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
C.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D.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E.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改革的根本目的是(B)
A.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实现共同富裕
D.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14.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A、B、C、D、E)
A.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B.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D.解放生产力
E.全面的改革
15.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科学体系的时期,这一时期提出了(A、B、D、E)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D.“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E.“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16.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B)
A.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B.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C.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D.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7.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C)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经济是多元经济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D.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
18.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比较成熟
B.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成熟
C.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D.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联系
19.评价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否合理,主要是看(B)
A.是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B.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C.是否符合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要求
D.是否符合不断扩大公有制范围的要求
20.现阶段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A、B、C、E)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B.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D.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E.多种所有制形式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A、C、D)
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
C.要积极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D.对满足人民需要,增加就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E.对公有制经济起消极作用
22.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即(A、B、D)
A.民主是有阶级性的
B.民主包括国体意义上的民主和政体意义上的民主
C.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D.民主总是与专政相联系的E.民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无关
23.社会主义民主是(B、D、E)
A.没有阶级性的
B.国体与政体的辩证统一
C.与社会制度无关
D.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E.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24.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断指明了(A、D、E)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D.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E.社会主义的优越化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答案
邓小平理论答案
一、1、D2、D3、B4、B5、B6、C7、C8、C9、B10、A11、B12、D13、A14、C15、C
二、1、ABC2、ABCD3、ABCDE4、AE5、ABE6、ABCE7、ABCD8、ABCDE9、ABC10、ABCDE
三、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系。因为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着共同的学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的世界方法论为指导的。②它们有着共同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来源实践,服务于实践,为实践所检验,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科学。“三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具有新的时代内容;一脉相承,又别开生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③它们有着共同的、人民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学说主张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每个人都得到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张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利益。(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它集中反映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和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宝库的新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需要不断发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理论品质,理论创新产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是永葆命力的不竭源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神,关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关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政之基、力量之源。首先,“三个代表”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执政的问题。只有按“三个代表” 的目标和方向支建设党,才能使党成为思想上政治上完全固、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才能经得起各种风险的考验,真正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次“三个代表”揭示了我们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者的问题。它从根本上答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执政的内容、执政的任务和执政的要求。最后,“三个代表”揭示我们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个代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什么样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任务作出了新概括,丰富和深化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为学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要求,提供了衡量我们党执政兴衰成败的准,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它形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设的指导思想。
2、(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2)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可叫做革命。(3)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的一般性变革,而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4)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5)改革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决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度的自我完善的发展。
3、(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分)(2)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3分)(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2分)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建设的必由之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2分)(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分)
4、(1)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妥善地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的投资和其他利益。(2分)(2)“一国两制”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居民安居乐业。(2分)(3)“一国两制”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2分)
第四篇:201001邓小平理论答案
“10年1月”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题要点: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2.试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题要点:
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把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
答题要点:
(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五篇:2016建筑材料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材料的孔隙状况有孔隙率、孔隙直径、孔隙大小三个指标说明。
2、当湿润角a小于等于900的为亲水材料,当a大于900 憎水材料.3、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有C3S和。C2S、C3A、C4AF
4、凡水泥初凝时间、氧化镁、三氧化溜、体积安定性中任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时均为废品。
5、混凝土四种基本组成材料是水、水泥、砂、石子。
6、立方体抗压强度以边长为150*150*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28d所测量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7、减水剂的目的有增大流动性、提高强度、节约水泥。
8、钢材按化学成分来分有_低炭素结构钢和合金钢。
9、屋面的防水做法可分为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
1、体积密度是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2、导热系数如小于0.25w/(m·k)的材料为绝热材料。()
3、为了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陈伏”时间是1周以上。()
4、水泥的凝结硬化分初凝和终凝。
()
5、提高水泥石的密实度可增强水泥石的防腐蚀的能力。()
6、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
()
7、对混凝土实心板、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30mm。()
8、砂浆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
9、钢材的化学成分中,S、P、O为有害元素。
()
10、钢材通过冷加工,可以提高屈服强度、节约钢材。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抵抗破坏力的能力
2、外加剂:在混凝土加入除胶凝材料,组细骨料和水以外的掺量不大于5%能按要求明显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材料。
3、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便于施工操作,能够获得结构均匀、成型密实的混凝土的性能。
四、改错题(共25分)
1、什么叫水泥的体积安全性?不良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答: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是否均匀适当的性质称为水泥的体积安全性。水泥硬化后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会使水泥制品或混凝土构件产生膨胀性裂缝,降低建筑物质量,甚至引起严重事故。
2、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答:影响因素有:a水泥,水,外加剂,骨料b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风速c时间
措施:a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减加水泥的用量 b通过实验使用合理的砂率c改变沙或石子的连续级配d改变砂和石子的粒径e掺外加剂f具体的环境条件减少混凝土的运输时间
3、评价钢材技术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9分)
答:主要性能:力学性能、拉伸性能、冲击性能、硬度、工艺性能、冷弯性能、可焊性、耐久性、冷拉性能
五、计算题(10分)
已知某混凝土的实验配合比1:2.31:4.29,1m3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为320Kg,水灰之比为0.60,砂的含水率为3%,石子的含水率为2%。求1m3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和各种材料的用量。
解:施工配合比
(1)x(1+Wx):y(1+Wy)=1:2.31(1+0.03):4.29(1+0.02)=1:2.38:4.38,按施工配合比及每立方米
混凝土各种材料用量: 水泥:mc=320Kg 砂:
ms=320*2.38=761.6Kg 石子:mg=320*4.38=1401.6Kg 水:
320*0.60—2.31*320*0.03—4.29*320*0.02
=192—22.176—27.456=142.368Kg
由上述可得:
水泥320Kg 水142.37Kg 砂761.6Kg 石子1401.6Kg 施工配合比为:1:2.38: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