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讲话(本站推荐)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传达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江苏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团结拼搏,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狠抓重点工作落实,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更加自觉地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进行新的探索实践,全力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下面,我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
10月12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出席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后,在江苏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考察。14日上午,莅临常州视察指导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常期间,考察了百年企业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和瞿秋白同志纪念馆。总书记的常州之行,体现了中央对常州工作的充分肯定,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常州的厚爱和关心,既是对全市干部群众的巨大激励,也是对常州发展的强大推动,同时也寄予了殷切期望。考察过程中,总书记非常关心人民生活和体恤基层干部,充分肯定常州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做法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应该继续发扬光大。殷切希望常州制造业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该引进的要引进,该学人家好的技术也得学,使核心技术不再卡在人家手里,要通过消化吸收人家的先进技术进行再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谈话时提出的关于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五点具体要求,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发展重点。
胡锦涛总书记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努力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他指出,我们现在强调的科学发展是为了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回顾了“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全面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对于我区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全区各级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把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精心安排,周密部署,迅速掀起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高潮。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在“十一五”时期坚持做到“四个坚持”和“六个必须”。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各级领导干部、领导机关、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结合我区改革发展开放开发的实际,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我区“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实践。通过学习,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各项任务上来。
全区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全面总结“十五”以来,我区改革、发展、稳定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十一五”和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切实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要牢记党的宗旨,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区的目标不动摇,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在深入贯彻“六个必须”上下功夫,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紧紧抓住发展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切实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综合协调;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进一步提升我区“十一五”期间发展的起点和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苏考察的谈话中,再次提出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他指出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把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作为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作为常州的“金北翼”,在“十一五”期间,要为常州跻身苏南第一集团军作出应有的贡献,就必须全力提升“十一五”发展的起点和质量,抢抓新一轮竞争主动权。
在科学发展旗帜下,高起点地制定我区“十一五”规划。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数次专题研究高新区的发展大计,全市“加快沿江开发,建设一流园区”工作会议,要求举全市之力再创高新区发展新辉煌。我区未来的发展定位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化城市新城区”;同时还提出未来五年中常州高新区要进入全省、全国一流开发区行列的要求,这些为高起点地制定我区“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方向。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使我区下一步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同时由于高新区具备了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良好基础,区委、区政府在确定“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区发展的总目标是:壮大经
济总量,推进区域发展,提高运行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环境承载,构建和谐社会,改善人民生活,把新北建设成为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区。一是基本形成常州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5亿元,年均递增26%,占全市比重提高到2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美元以上。“十一五”末,实际利用外资力争进入全省开发区前8位,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前5位。以市行政中心北移为契机,积极创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是基本形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国际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和布局合理的企业集群;形成3-4个标准起点高、整体形象好、投入产出强的“高、新、专、特”主题园区,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330亿元,占GDp的65%。三是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园区、软件基地、动漫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积极发展房地产和旅游业,全面发展社会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150亿元,占GDp的30%。四是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城市布局形态。加快高新分区、新龙分区、空港片区、新河片区的实施步伐。城镇化水平达70%以上。五是基本形成与长三角产业融合、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的全方位开放开发新格局,实现经济国际化。到2010年,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以上。
在自主创新实践中,高质量地突破关键领域。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的科学判断。对于常州高新区来说,今后五年同样需要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作为核心任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上寻求新的高质量的突破。我区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最大着力点,加强技术创新,切实强化创新源头、创新载体和创新环境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全力实现 “技术→资金→更新技术→更多的资本”良性循环,加速扩大光机电一体、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接长产业链,提高集聚度。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特别要重视先进装备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环保产业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高新区从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吸引的外延式发展向依靠科技创新牵引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每年实施10项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到2010年,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50个,留学生创办的科技企业达100家以上,全区R&D占GDp比例达到2.5%以上,新增1个国家级、2-3个省级和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科技引进,推进自主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机构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研发、设计、金融。保险、会计、咨询、人力资源、物流等生产性、科技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有效的支撑。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为支撑,科技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突破关键领域,需要靠改革;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十一五”期间,我区将努力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以廉洁高效为重点的政府服务机制、以市场配置方式为主的资源配置机制、以人才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主的投融资机制、以提升发展水平和层次为目的的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全方位激活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在以人为本理念里,高标准地构建和谐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繁荣成果。我区从十多年来开发开放实践和思考中得出结论,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人民群众。我区在“十一五”规划中,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向,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构建社会治安良好、道德风尚进步、生活方式健康的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同步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00/年,农民人均收入11000元/年,城镇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拥有道路面积、电脑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居民食物指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的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下。真正就统筹区镇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了总体部署。
三、创新思路、全力突破,掀起开放开发跨越发展的新高潮
继全市“加快沿江开发,建设一流园区”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后,本月19日,全市突破利用外资第六次督查暨~年重大项目汇报会又在我区召开,市委、市政府有一次发出了动员令。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的精神,落实到全面推进我区科学发展进程中来,认清形势,培育亮点,突破难点,进一步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认清发展方向,看准当前形势,是我区科学面对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今“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多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对于我区到“十一五”末,能否成为常州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实际利用外资能否进入全省开发区前8位,主要经济指标能否跻身前5位,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起;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松懈不得。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样适合我区。常州高新区作为常州市实现跨越发展的最前沿,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四个坚持”和“六个必须”的要求,加快发展,跨越
发展,这是我区对省委、市委应尽的政治责任。
提升发展战略,放大特色亮点,是我区跨越式发展的必有之路。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区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区域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区高举国家级高新区大旗,进一步明确了肩负的历史使命:实现了“六统一”、“三分开”、“两聘制”,进一步完善了高新区体制机制;落实市委市政府的“五项规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整合多种资源,进一步营造了创新创业创优的氛围。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高新区经济克服重重困难,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1~9份,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82亿元,同比增长24.53%;完成财政收入24.75亿元,同比增长27.0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90亿元,同比增长22.64%;新批外资项目71个,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亿美元,同比增长68.08%。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5个。面对取得的成绩,肩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托,我们既感到信心倍增,又深感压力重大。如何迈好我区“十一五”关键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党中央对“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判断,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特征、新问题,提升发展战略,放大特色亮点。这就是在发展理念上,要更加突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更加突出“富民强区”在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打造龙城“金北翼”这个区域特征。在发展定位上,要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现代化城市的新城区。在发展方向上,要着力营造最新的管理机制、最优的投资环境、最佳的整体形象、最强的招商力量、最快的工作效率和最活的资金运作,不断赢得竞争的主动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敢于面对压力,勇于突破自我,善于创新思路,是我区开放型经济全面突破、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实事求是地说,今年以来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经济指标逐步加速升温,走势看好。但站在全局看,招商引资形势严峻,区域发展尚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政策等制约因素亟待破解。放眼全市看,高新区的领跑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兄弟城区抢抓机遇、各展所长、竞相发展,使我们面临更为激烈的资本、技术、人才竞争,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仍然偏小。跳出区域看,我区与省内先进开发区相比无论在总量、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还是软环境建设上仍有较大差距。标兵的远行,追兵的逼近,使我区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这些是我们存在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需要全力突破的难点。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个最鲜明的特点,按照五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必须”的原则,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保持清醒头脑,敢于正视问题,不断突破难点。一是集约开发要强势推进。要确立有序开发、连片开发理念,以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形成“一区三带”的空间布局,积极整合调整好土地利用规则,盘活资金和土地存量,争取土地最大效益,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格环保审批,继续深化环境综合整治。二是招商引资要再创新高。要认真贯彻市领导19日在全市突破利用外资督查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锲而不舍狠抓外资不松劲,一着不让力促重大项目有新突破,确保完成全年利用外资任务。三是体制创新要取得实效,要进一步理顺“区政合一”的管理体制。创造性地发挥高新区和行政区两种体制的优势,加快推行用人机制,加快构筑起“精简、统一、高效”的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要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和“市民超市”的建设,提高服务中心的办事效率和水平,为招商引资开辟绿色通道。要继续一丝不苟地执行好“五项禁令”、“创三优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等一系列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四是统筹协调要扎实有效,要以建设“和谐新北”为目标,把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贯穿于推进“两个率先”进程的始终。要真正调动起、发挥好各镇(街道)的积极作用。坚持目标一体化、规划一体化、推进一体化和保障一体化的基本方向,使乡镇(街道)成为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探索农村改革,有力推进“三大合作”的改革和建设,有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科学规划和功能拓展,走集约发展的道路。
四、一着不让、狠抓当前,~完成我区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重要的是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我区实际,推动各项工作。今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现在离年终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抓紧这最后一段时间,对照“十五”计划目标,对照年初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一鼓作气、一着不让,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为“十一五”起好步、开好局打下扎实基础。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紧高新区规划调整完善。进一步挖掘现有土地存量,积聚建设资金,以经营性土地出让带动工业开发,根据融高新技术与现代生活为一体的总体规划思路,按照软件产业及配套用房不低于30万平方米控制规模的要求,完成软件园规划调整初步设计成果,近期按程序报批。
二是加快出口加工区筹建。抓好地块拆迁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11月底前完成地块内居民及企业拆迁,10月底前完成标准厂房、监管仓库、卡口和办公楼等的规划设计,年内完成加工区内道路、巡逻道及隔离设施的基础施工,确保明年6月底之前封关运作。
三是着力推进利用外资工作。重点推进纳科电子、东京制纲、德国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太平洋电气等项目建设,力争按计划竣工投产;确保大长江摩托、华润啤酒、BpB石膏板、特斯玛汽车部件等一批已签约项目如期开工,促进外资尽快到帐;力争英力士苯酚丙酮、科勒卫浴、三菱电梯等一批在谈大项目及托利多、华源蕾迪斯、伟创力等重大增资扩股项目尽快签约。年内再组织3~4次境外专题招商活动,抢抓一批项目信息,为明年招商引资打下基础,努力形成每年有一批大项目竣工投产、一批大项目签约进区、一批大项目在手在谈,源源不断滚
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是积极做好拆迁及安置工作。全力推进拆迁工作,保证外资大项目、安置房和重点工程建设的用地需求,重点抓好出口加工区、新龙生活区、通江大道环境整治以及一批遗留项目的拆迁工作。加快百馨园、新龙小区、百草园、同心园、同德园等居民拆迁安置小区建设,确保年内竣工安置房面积100万平方米,到~年6月底,基本解决26000名在外过渡拆迁居民的安置问题。
五是认真做好年终各项工作……
同志们,“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我们要在全面完成“十五”各项任务的同时,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安排好我区明年的工作,并充分体现“十一五”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当前,全区上下要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要紧密联系实际,自觉地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高举高新区的大旗,坚持发展不动摇、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不断推进高新区发展,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区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绩
我国成功应对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战胜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法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有利因素: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对来说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
不利因素: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兑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
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翻;资源利用效益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险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
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要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在我党历史是第一次,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把环境保护摆上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为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大命题,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主要措施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党同志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传达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江苏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团结拼搏,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狠抓重点工作落实,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更加自觉地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进行新的探索实践,全力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下面,我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
10月12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出席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后,在江苏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考察。14日上午,莅临常州视察指导工作。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胡锦涛总书记在常期间,考察了百年企业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和瞿秋白同志纪念馆。总书记的常州之行,体现了中央对常州工作的充分肯定,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常州的厚爱和关心,既是对全市干部群众的巨大激励,也是对常州发展的强大推动,同时也寄予了殷切期望。考察过程中,总书记非常关心人民生活和体恤基层干部,充分肯定常州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做法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应该继续发扬光大。殷切希望常州制造业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该引进的要引进,该学人家好的技术也得学,使核心技术不再卡在人家手里,要通过消化吸收人家的先进技术进行再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谈话时提出的关于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五点具体要求,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发展重点。
胡锦涛总书记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努力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他指出,我们现在强调的科学发展是为了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回顾了“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全面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对于我区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全区各级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把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精心安排,周密部署,迅速掀起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高潮。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在“十一五”时期坚持做到“四个坚持”和“六个必须”。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各级领导干部、领导机关、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结合我区改革发展开放开发的实际,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我区“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实践。通过学习,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各项任务上来。
全区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全面总结“十五”以来,我区改革、发展、稳定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十一五”和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切实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要牢记党的宗旨,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区的目标不动摇,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在深入贯彻“六个必须”上下功夫,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紧紧抓住发展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切实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综合协调;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进一步提升我区“十一五”期间发展的起点和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苏考察的谈话中,再次提出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他指出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把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作为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作为常州的“金北翼”,在“十一五”期间,要为常州跻身苏南第一集团军作出应有的贡献,就必须全力提升“十一五”发展的起点和质量,抢抓新一轮竞争主动权。
在科学发展旗帜下,高起点地制定我区“十一五”规划。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数次专题研究高新区的发展大计,全市“加快沿江开发,建设一流园区”工作会议,要求举全市之力再创高新区发展新辉煌。我区未来的发展定位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化城市新城区”;同时还提出未来五年中常州高新区要进入全省、全国一流开发区行列的要求,这些为高起点地制定我区“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方向。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使我区下一步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同时由于高新区具备了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良好基础,区委、区政府在确定“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
三、创新思路、全力突破,掀起开放开发跨越发展的新高潮
认清发展方向,看准当前形势,是我区科学面对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今“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多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对于我区到“十一五”末,能否成为常州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实际利用外资能否进入全省开发区前8位,主要经济指标能否跻身前5位,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起;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松懈不得。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样适合我区。常州高新区作为常州市实现跨越发展的最前沿,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四个坚持”和“六个必须”的要求,加快发展,跨越发展,这是我区对省委、市委应尽的政治责任。
敢于面对压力,勇于突破自我,善于创新思路,是我区开放型经济全面突破、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实事求是地说,今年以来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经济指标逐步加速升温,走势看好。但站在全局看,招商引资形势严峻,区域发展尚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政策等制约因素亟待破解。放眼全市看,高新区的领跑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兄弟城区抢抓机遇、各展所长、竞相发展,使我们面临更为激烈的资本、技术、人才竞争,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仍然偏小。跳出区域看,我区与省内先进开发区相比无论在总量、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还是软环境建设上仍有较大差距。标兵的远行,追兵的逼近,使我区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这些是我们存在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需要全力突破的难点。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个最鲜明的特点,按照五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必须”的原则,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保持清醒头脑,敢于正视问题,不断突破难点。一是集约开发要强势推进。要确立有序开发、连片开发理念,以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形成“一区三带”的空间布局,积极整合调整好土地利用规则,盘活资金和土地存量,争取土地最大效益,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格环保审批,继续深化环境综合整治。二是招商引资要再创新高。要认真贯彻市领导19日在全市突破利用外资督查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锲而不舍狠抓外资不松劲,一着不让力促重大项目有新突破,确保完成全年利用外资任务。三是体制创新要取得实效,要进一步理顺“区政合一”的管理体制。创造性地发挥高新区和行政区两种体制的优势,加快推行用人机制,加快构筑起“精简、统一、高效”的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要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和“市民超市”的建设,提高服务中心的办事效率和水平,为招商引资开辟绿色通道。要继续一丝不苟地执行好“五项禁令”、“创三优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等一系列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四是统筹协调要扎实有效,要以建设“和谐新北”为目标,把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贯穿于推进“两个率先”进程的始终。要真正调动起、发挥好各镇(街道)的积极作用。坚持目标一体化、规划一体化、推进一体化和保障一体化的基本方向,使乡镇(街道)成为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探索农村改革,有力推进“三大合作”的改革和建设,有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科学规划和功能拓展,走集约发展的道路。
四、一着不让、狠抓当前,圆满完成我区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重要的是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我区实际,推动各项工作。今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现在离年终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抓紧这最后一段时间,对照“十五”计划目标,对照年初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一鼓作气、一着不让,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为“十一五”起好步、开好局打下扎实基础。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紧高新区规划调整完善。进一步挖掘现有土地存量,积聚建设资金,以经营性土地出让带动工业开发,根据融高新技术与现代生活为一体的总体规划思路,按照软件产业及配套用房不低于30万平方米控制规模的要求,完成软件园规划调整初步设计成果,近期按程序报批。
二是加快出口加工区筹建。抓好地块拆迁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11月底前完成地块内居民及企业拆迁,10月底前完成标准厂房、监管仓库、卡口和办公楼等的规划设计,年内完成加工区内道路、巡逻道及隔离设施的基础施工,确保明年6月底之前封关运作。
三是着力推进利用外资工作。重点推进纳科电子、东京制纲、德国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太平洋电气等项目建设,力争按计划竣工投产;确保大长江摩托、华润啤酒、bpb石膏板、特斯玛汽车部件等一批已签约项目如期开工,促进外资尽快到帐;力争英力士苯酚丙酮、科勒卫浴、三菱电梯等一批在谈大项目及托利多、华源蕾迪斯、伟创力等重大增资扩股项目尽快签约。年内再组织3~4次境外专题招商活动,抢抓一批项目信息,为明年招商引资打下基础,努力形成每年有一批大项目竣工投产、一批大项目签约进区、一批大项目在手在谈,源源不断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认真做好年终各项工作……
同志们,“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我们要在全面完成“十五”各项任务的同时,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安排好我区明年的工作,并充分体现“十一五”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当前,全区上下要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要紧密联系实际,自觉地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高举高新区的大旗,坚持发展不动摇、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不断推进高新区发展,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区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要求。和谐,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谐,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
一、企盼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
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左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社会和谐的图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翻开中国古代的典籍,随处可见对于“和谐”的描述。《礼记·礼运》中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都表达了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哪怕是最普通的百姓,也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家和万事兴。”
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把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命名为“新和谐公社”;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发展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到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共生。人心思变革,人心思发展,人心思稳定,人心思和谐。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一战略思想,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国际局势发展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和执政方式的新把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显示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和理论勇气,体现了我们党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开拓未来的能力。
二、伟大的实践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
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条基本特征,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理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充实、更加完善。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正在神州大地回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促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亿万华夏儿女的生动实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我们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切实体现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之中,才能促进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促进各种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有效实现,进而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
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体制上、措施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全党全国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和处理好各类矛盾,必须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地发展。同时,我们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立足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质量;就要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要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放慢改革步伐,也不是改变改革方向,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就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倍加珍视、切实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要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促进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社会和谐。要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执政意识和政权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亘古梦想正在我们手中实现;
构建和谐社会,辉煌历史正在我们手中谱写;
构建和谐社会,千秋伟业正在我们手中成就!
回顾以往,企盼社会和谐之梦启迪良多;展望未来,构建和谐社会之路前程似锦。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奋力开拓进取,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科学发展
福泉市财政局 罗润琼
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着力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的本领,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五”的5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5年,也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5年。5年间,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这一切,使得我们在新世纪有了良好的开局,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们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多,前进道路上也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的矛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譬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体制创新任务艰巨;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长
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要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综合分析,今后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既要充分把握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更要认清和着力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实践证明,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应当强调,这种发展不是片面追求速度或片面追求GDP,而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我们立足科学发展,就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就是要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从思想上、体制上、措施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全党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努力把这些要求落到财政工作实处的同时,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还应抓紧解决关系发展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要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扩大国内需求,更好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坚持统筹区域发展,推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坚持节约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