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形成的原因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形成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时又给发展国家带来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符合本国实际的开放步骤和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以便于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关键字: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利弊 对策
我们不能否认,在国际经济领域,全球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如何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决定了在新的世纪里发展中国家能否产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能否真正地振兴并立于世界之林.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是利是弊,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少数发达国家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具有不确定性;关键取决于原有基础和现行对策.,所以,发展中国家则要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现在,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采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 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在过去的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率高出发达国家近一倍.发展中国家整体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已从17.4%增加到 19.8%,向工业化国家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额也大为增加.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得更加明显.毫无疑问发展中国家群体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是受益者.然而,发展中国家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先天初始条件和后天经济政策的差异使发展中国家个体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有着天壤之别,在全球化面前把握机会能力迥然不同.少数新兴国家和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借助于外部资金,技术来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东亚地区为例,发展战略经历了进口替代型转向出口导向型,通过大批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提升了产业结构,带动了就业,而且充分享受到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效应,打破了本国封闭的技术平台,提高了技术水平,增加了本地区的出口.1980年该地区的出口增长率为21.2%,到1990年已上升到27.3%,到 1996年更是达到1.2%.而同期外国直接投资同出口的比率也由1.6%上升到1996年的13.4%.2, 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中国外资依存度(外资投资存量与 GDP的比重)1985年仅为
1.55%,从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1997年为24.4%).另据资料表明,截止到 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858.77亿美元,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3, 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以实用技术的进入为例,自1994年以来,加拿大北方电信,美国IBM,英特尔,太阳微,宝洁,杜邦,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等知名公司都相继在发展中国家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或实验室.4, 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存在劳动力超额供给和劳动力成本普遍偏低现象,外资进入得以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5, 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资本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和惯例,大大缩短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开放,其经济转型的进度越快.(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 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
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墨西哥经济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自1994年2月以来,美国连续6次提高利率,造成了数百亿美元从墨西哥等国抽走流向美国,极大地损害了墨西哥的金融和经济稳定.2, 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由于跨国资本“无国籍”和无民族认同感,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民族资本的功能.因此,外资的过度进入有可能挤垮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因而可能损害经济的长远发展.3,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夕阳产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同时,把夕阳产业带进了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4, 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最明显的例子如上个世纪末发生在东南亚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因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还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充满了变数.6,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1960年是30:1,1990年增加到60:1,目前已扩大到74:1.全球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占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7,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跨国公司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以多种形式影响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个国家的经济主权.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家们因此担心,当前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向大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往往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在国家经济主权的让与方面,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损害较大.8,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的制约.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和技术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南北经济技术不断扩大,总体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推行政治,文化霸权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导致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导致国际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其朝着共存,共赢,平等,公正的方向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9,它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也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据联合国统计,最不发达的国家10年前是36个,5年前是42个,现在则增至48个.从这个角度
来讲,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财富不断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现在的60多倍;发达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6,却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差距,即“数字鸿沟”也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由此看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得与失,已是一个严重失衡的不等式.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另一方面,却使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其贫困人口的生活更加艰难.在过去的10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的收入在全球人口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2.3%降到了
1.4%.(三)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可能利大于弊,又可能弊大于利.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不是取决于发达国家的恩赐和施舍,而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就各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取决于:对什么是全球化有没有全面的和足够的认识;对全球化给本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有没有符合实际的估计;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有没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历史发展潮流,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审时度势,沉着冷静地予以应对.从目前看,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联合自强的趋势在不断加强.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获得本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并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日益真切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 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用地区经济一体化来回击发达国家的经济全球化.分重视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快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经济,希望以此为契机,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追赶西方发达国家.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防止外部因素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吸取金融风暴的教训,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金融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4,适时进行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发展中国家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改进和加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参与新技术竞争的条件.通过政府率先推进改革,建立和完善开放性制度,确定进入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步骤和方针政策,制定和完善必需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有效地吸取外来的文明成果,同时减少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确保本国经济安全.
第二篇:P、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简述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怎样持续,何谓健康,如何快速,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重大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从我国的现状及长远目标来考虑,而且必须找到我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坐标,特别是需要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加以思考定计。本文拟就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谈谈我国有关对策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对策
前言
世纪之初,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使中国不仅面临国际政治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且面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带来的商业机会与风险。正确认识和应对世界经济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中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当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活动早已不限于一国范围内进行,而是跨出国界,成为国际性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全球化和地区集团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增强,以致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势发展速度加快。其主要原因是: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界资源的有限性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矛盾,从而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这推动着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密切着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其二,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其三,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络的兴起,使整个地球日益成为一个 “地球村 ”,不仅传统经济活动走向全球化,而且生产、服务和技术创新也明显地全球化。
(二)、经济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信息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在一些国家中成了最主要的产业部门,并1 姜跃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J],国际问题研究,2004(6).且,其他国家也必将步这些国家后尘。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在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后,同样会向信息经济或信息社会转变,因此,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现在,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中,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超过1/3,比过去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钢铁、汽车和建筑业)加在一起的总和还要大。信息产业不仅已占有最大的比重,而且还影响到其他各个经济部门,使它们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旧貌换新颜。欧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的日本,也在经济信息化道路上加快前进。虽然在这方面它们还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也是十分明显的。信息产业的这种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清晰地勾画出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这正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
(三)、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和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些新的动向,这就是强强联合和跨国联合正在形成新的浪潮。过去,企业之间的兼并主要是弱肉强食,经营不善的企业被财大气粗的企业所吞食。但近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兼并,却出现了强强联合的强劲趋势。美国最大两家制造公司的合并,多起最大银行之间的联合,只不过是其中小小的的例子而已。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的国际联合也出现了相当强劲的势头,许多国家的航空公司联盟,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正式合并,就清楚地表现了这种趋势。据联合国的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至少有 3.5 万家,国外分公司大约有17 万家,遍布全世界,300 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大约占世界生产性资产的 25%。世界出口的大约 2/
3、技术转让的 9/10 以上都是跨国公司进行的,跨国公司在国外子公司的产值占世界产值的 1/3 以上。大跨国公司相互合作联合,组成跨国公司 “联盟”,在一些领域,特别是高科技领域进行合作开发,不仅大垄断组织成为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走出国界,成为跨国公司。2
(四)、世界经济的调整和改革
80年代以来,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在许多国家有了更大紧迫性,也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许多国家不同程度的进行着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浪潮,这股浪潮今仍在持续中。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和改革,近年来已很见成效,经济困境减少,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北美某些国家,如智利、墨西哥及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等。
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在市场经济框架中形成的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时而和谐、时而矛盾,从而决定了从现在起至21世纪上半叶整个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态势和基本特点,并由此孕育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由于各国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发达国家表现为“强强联合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趋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这种调整格局与经济全球化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也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亚洲金融**凸显了经济全球化与各2 李 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J],经济学家,1994(1).国经济民族化之间既融合又矛盾的关系。
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中国的应对之策
世界经济宏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任何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对经济增长持续居于世界经济增长前列的中国而言,在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要牢牢把握机会,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完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利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均是在全球经济框架下进行的。要抓住机遇就必须不断扩大经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变革。但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经济的开放还远远不够,我国应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的产品发展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产业附加值,努力扩大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贸易活动,为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流等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管理经验,为深化企业改造,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发展服务。着力培育创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发挥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和能力,不失时机的参与国际竞争,谋求高效的经济利益。积极实施 “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不断开拓市场,增加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大胆地积极地 “走出去,引进来”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才能把自己的技术、设备、产品等带出去,也才更有条件引进更新更好的技术,发展更新的产业,以便于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二)、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表明,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正在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己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谁要想成为2 l 世纪的胜利者,谁就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真正地下工夫。科学技术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和整体劳动力素质的竞争,所以必须走科教兴国的道路。这一点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真正使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在实处。提出口号容易,实现口号就难多了。直到现在,许多儿童入学还要依靠 “希望工程”,许多地方教师的工资都不能按时拿到,如何能做到科教兴国?这使人想起,我国领导人早在50年代就把电力和运输业封成了国民经济的先行官,但结果这两个行业不仅没有先行,反而成了两个最为落后的部门,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我们不能再重蹈这种覆辙,只提口号,不做实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国家有无财力,而是领导人的观念是否正确。因为,事实是,干什么事都有钱,浪费几亿、几十亿是常事,唯独到了教育上就没有钱了。这不是观念问题是什么?没有普及的教育,没有高级人才的培养,是不会有任何经济奇迹的。
日本、韩国、新加坡战后的经济奇迹都是由于先有教育的大量投入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现在连发达国家的总统都要做“教育总统”,遑论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应是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时候了!
(三)、确立面向知识经济的发展思路,实现中国经济的跳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主要是追求量的增长:一是要求总量,二是要求工农业的个量。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到目前为止,还主要是依靠于投资增长,缺乏产业转换形成的经济增长点,使得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构性调整滞后。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们必须以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谋求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立足点,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重化工业,建立产业转换、产业调整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要以产业转换为目标,以高新技术武装国民经济为手段,在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必须毫不放松用高新技术武装重化工业、建设基础设施,防止产业结构的轻型化。3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以期能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取得有利条件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也应不落人后,积极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占有更大的市场。
结语
巨大的挑战往往孕育着巨大的机会,中国的和平发展将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创造机遇,最终汇入世界进步潮流。而世界经济的潮流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去适应它、利用它。只要我们认识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看清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采取必要的、适时对路的政策去适应它、利用它。我们就一定能在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在2 l世纪重建东方大国、中华大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姜跃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J],国际问题研究,2004(6).2、李 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J],经济学家,1994(1).3、范正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我们的对策[J],北方论丛,1998(5).3 范正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我们的对策[J],北方论丛,1998(5).
第三篇: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探析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并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和扭亏为盈的最大障碍。如何有效化解不良贷款,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试作如下浅析。
一、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因此,要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贷款风险。
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为借款人的原因、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一)、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预测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如对贷款的调查评估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多是基于对借款人投资项目前景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两高一剩”项目,如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的抵押率过高,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对异地贷款、多头贷款,假冒名贷款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因信贷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以致疏于催收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清收,而使贷款造成损失等。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如在贷前调查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业务量大,只配备有1-2个信贷员,往往要负责十多个村,2000多笔业务,调查、发放、管理和清收一个都不能少,致使应接不暇,难以实现按操作规程执行等。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十分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执行不力的情况下。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以主观感觉和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因存在责任追究错位、权利与义务、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等情况,致使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一旦政策或外部环境有变,往往造成贷款形成不良或损失。
(二)、借款人方面的原因:
一是借款人欺诈。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人)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其特征有:
(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
(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
(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
更为严重的是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其主要特征有:
(1)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
(2)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
(3)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吞贷款。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且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因这种恶意欺诈希望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借款企业(人)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信用社贷款造成损失,形成不良贷款。
三是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信用社的贷款“一改了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有的企业盘活了资产、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与此同时,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债权。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飘,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四是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三)、其它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
二是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政绩贷款、救济贷款、保稳定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据了解,各地政府及部门在农村信用社都不同程度存在借贷业务,部分政府借款虽已逾期多年,却不能落实债务,按期收回。
二、化解对策
1、实行贷款清收责任制,落实岗位清收。做到把清收指标落实到人,与工作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按月考核。
2、委托清收。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对非金融系统人员清收的贷款实行打包委托清收。
3、落实清收担保、抵押贷款。对有担保的不良贷款,要做好担保单位的工作,由其予以偿还。对抵押贷款要通过法律程序予以执行。
4、专项清收。对那些问题严重,欠款时间较长,收回难度大的大额不良贷款,可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清收。
5、通过“拍卖”方式,盘活清收。通过拍卖公司,采取公平竞争,公开拍卖。
6、行使抵销权。若农村信用社与借款人之间互负有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农村信用社可根据《合同法》第99条的规定,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农村信用社在主张抵销时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条件或附期限。
7、行使代为权清收。当借款人无力履行债务,同时借款人享有的债权却怠于行使,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到期债权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第一部分第11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为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8、行使撤销权清收。如发生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情况,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到期债权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以上行为。撤销权自农村信用社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9、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作用,借助行政力量清收。农村信用社要经常主动协调地方党政的关系,取得党政部门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10、适量注入信贷资金,“放水养鱼”盘活清收。对一些暂无还款能力,但信誉较好的客户,在考虑其还款计划的基础上,适量投入一些贷款,帮助其培植还款源,经营重新走上正轨,尽早归还贷款本息。
11、积极参与企业改制,跟踪落实陈欠旧贷。信用社要加强与有结欠贷款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改制信息,及早介入企业改制,变更、落实债权债务关系。
12、依法提起诉讼,强制清收。对少数有偿还能力,而拒不归还贷款的“赖账户”、“钉子户”、“地痞户”,选准突破口,严厉进行打击,通过依法提起诉讼或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等法律手段,强制收回贷款本息。
第四篇:学困生形成原因
学困生形成原因
目前,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升学率,把升学率作为考核的很重要方面。因此,要想提高升学率,作为老师必须重视后进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数学成绩。同时,如果一个班后进生较多,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对他们重视不够,上课提问找优生,课后谈心找优生,课后对后进生没有很好的辅导,从而后进生觉得老师不喜欢他们,歧视他们,这样更加不会把数学学好。
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适应数学课堂教学,加上有些从小学开始一直是数学上的困难户,缺陷累积太多,积重难返。有些学生运算能力差,过度依赖计算器,运算速度太慢,粗枝大叶,不会找简便的方法,而运算能力在数学中十分重要,数学中的大多数题目是需要运算的,选择题、填空题中若是运算错误,则前功尽弃。有些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不灵活,题目条件稍作变化就不会做,只习惯于生搬硬套。以及其他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社会生活占学生生存空间的很大一部分,部分学生在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生活的负面效应,如不良的人际关系、文化环境、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等,都对其产生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味溺爱、娇惯孩子、满足其物质生活,对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孩子物质消费超前,追求享受,学习缺乏动力,数学成绩下降。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教师布置的作业,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其次,对学好数学信心不足,由于多次考试的失败,数学难度的增加,使得他们怕数学,怕做题目,这样造成恶性循环,当然成绩自然也就就提不高了。
第五篇:后进生形成原因1
后进生的形成及其转化,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它仍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而且是一个绝对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所谓后进生,即是指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等诸方面或某方面存在着不足的学生,最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或组织纪律差。他们具备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又有别于某些遗传的或生理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神经质等等的学生,但又不是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具有“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学生。可见,后进生具有其最显著的“双向性”特点,即虽落后但能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常常谈到一个令人尴尬的情况,即那些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还记得老师、来看望老师的,甚至许多功成名就的就是当年我们常称之为“差生”的后进学生。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帮助他们,教育他们。
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小学升初中已无后顾之忧.但发扬学生因个体差异、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十扰等冈素.两极分化的现象甚为严重。加之农村家长盲目地送孩子进城读书致使优等乍不断减少,后进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所谓的后进生,是指在班上学习较差、进步较慢的学生,表现为: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听讲不专心、接受能力差、缺乏上进心、作业靠抄袭、考试成绩差等。对于后进牛的转化.农村中学数学教师责无旁贷。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等略谈几点认识。
一、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成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后进生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家庭的因素。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大部分家长的平均文化素质普遍要比城市的低.甚至有的家长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很难做到跟踪辅导孩子。甚至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他们认为学生学习是老师的事,家长只管孩子生活,或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一年四季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无心顾及A已孩子的学习.子女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大都溺爱,无原则地迁就,不注重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制止、不教育,导致孩子教育失衡。另外,农村中(包括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部分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心理上造成了伤害.他们对学习和追求上进心方面都失去了信心和勇气.这些孩子知识基础差异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常不能认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更谈不上及时复习、预习。这给农村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另一类是父母管教严厉、过于束缚,不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一味施加压力,成绩不好便责罚。导致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晕的负担,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不再重视了,学与不学一个样;有的过于强调学习成绩的霞要性。强迫子女时时学习,使学生因缺少自由、课业繁重。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而变为后进生。
2.教师的因素。
(1)教师专业水平低,教学状态欠佳。农村中学的部分教师自身素养不高,没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争业知识.对于数学的学习强调死记硬背,不注莺学生的理解与方法引导:部分教师为进城从教做准备T.作,致使教学积极性不高.在此状态下.学生能有好的成绩吗?虽然教师不希望自己所带班级中出现后进生.但往往因自身的失误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才能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2)教学方法传统。部分教师不能冈材施教,备课、上课不能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缺少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关注.问题讲解不能南浅入深、由易到难,缺少由已知到未知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课堂提问没有顾及后进生,提问时带有普遍性或提出要求过高的问题,总是止思维敏捷、发言积极的学生回答.一些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牛极少有机会发言。后进生的思维未能得到启发,不能及时反馈其学习情况,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未得到及时的辅导,造成恶性循环而沦为后进生。(3)对学生评价欠妥。有些老师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恨铁不成钢”,但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这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成绩越来越差。许多教师认为“差生”一无是处,其实在他们身卜也有很多闪光点,如劳动积极、乐与帮助同学等。后进生的自尊心强而脆弱,老师给他们温暖和力量.给他们信心和机会。发现、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可帮助克服其缺点和不足。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我们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大声训斥、不冷落、不羞辱嘲笑、不随意当众批评后进生。在鼓励中.他们的闪光点就会发挥出来。
二、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分化,是初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教师为之操心的“差生”问题。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本问题在于怎样才能使全体青少年有效地学会应掌握的技能与学科内容。因此,学校教育再也不能满足于少数“优等生”的良好发展,必须尽可能地找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的办法和途径。转化“后进生”是教师教学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要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掌握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得出了以下的认识。
一、“后进生”是如何形成的 一 农村小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分析 1.社会原因
有些社会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负面的影响。首先,社会的风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其次,家庭成员的误导和责任感问题,认为读书不如打工,一切向“钱”看,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思想。
2.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而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的父母,在农村却因为家庭经济的需要和社会情况的影响不得不远离家乡,到外地去打工挣钱,这其中尤其严重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具有权威作用的父亲不在家,而孩子大多数不怕母亲,爷爷奶奶就更不用说了。
3.学校教育原因
农村小学由于受到教育方面的很多客观因素制约,与城里的学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农村小学生源的质量要比城里学校差。
4.教师的原因
喜欢好学生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事情,而成绩较差的后进生相对来说很难得到老师的厚爱与器重,造成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老师与后进生的交流偏少,谈话次数不够,在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动态及情感需求上做得不够;有时甚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5.学生自身的原因
以上只是后进生形成的外因,而作为事物发展的内因——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后进生大多数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有的学习态度;要么不看课外书,要么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要么作业态度不端正,有的甚至不做作业。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升学竞争又越演越烈的今天,有一种现象令人不得不正视:校园中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在“陪太子攻书”,为少数能升学的尖子学生伴读。这群学生,就是所谓的“后进生”(在师生心目中,他们一般就是指或顽皮,让老师头疼;或态度虽好而成绩却糟糕的角色,概而言之,一切与升学无缘的学生),他们事实上已被人在自觉不自觉中忽略,学校已对其不报任何希望,只要他们规矩一点,不影响他人学习,尤其不影响升学苗子的学习,那就谢天谢地了,至于墙上大幅标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那毕竟是“校训”是“墙画”,当不得真的!因此,有必要对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探索。
一、后进生形成原因
以上只是将“后进生”成因作了大致的划分。在家庭、学校、学生自身三者中,我认为,家庭、学校原因是主要的,其中最主要的首推家庭原因。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研究“后进生”时,应该也必须将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 初中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初中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观点,较具代表性的有: 2.1 自然形成
初中数学后进生和优生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两个极端,从大自然正态分布来讲属于正常现象,不足为奇,也不用改变。这种自然形成的观点,否决了人本教育的作用,是十分有害且可怕的。按照美国布卢姆的观点,大自然正态分布曲线并不是什么神圣不可改变的东西。
2.2 人本教育
人本教育观点夸大了人本教育的作用。这种观点把初中数学后进生形成原因归结为教育的不当或失误; 只承认教育的不当或失误影响个体的成长。其实,任何教育绝不可能是万能的,个体自身的智力、能力等都是有差别的,有些差别是现今人为无法改变的。
2.3 社会差距影响
初中数学后进生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贫富的差距在学校的真实反映。这种观点把初中数学后进生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探究,不孤立地看待初中数学后进生问题,这是十分有益处的。但这种观点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它只注重了后进生形成的一个外因,却忽略了初中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其它外因及内因。
后进生顾名思义是指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教育目标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缺点,在学习上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这些学生虽人数不多,但影响却相当大,他们的存在将直接影响一个班的班风和学风。因此转化这些后进生很有必要,也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