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如何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1-02-14 信息来源: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 【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笔者是一位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下面结合本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运行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就如何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问题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在登记设立阶段要做好基础工作,是合作社规范运行的前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独立的、互助性的经济组织,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新类型市场经济主体,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觉得,在合作社创办设立的初始阶段,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相关政策规定,充分尊重民意,由农民自发联合,自主管理,才能真正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方针。为此,在合作社登记设立阶段,应着重抓好三个建设:
(一)组织机构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四章,对合作社组织机构的成立、职权、职责以及成员大会等均作了明确的界定,成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是执行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在组织机构建设上,要突出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组建一个过得硬的理事会。在合作社成立后,除了涉及合作社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的决策,由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外,一般性的日常工作主要靠理事会决议并实施,所以,理事会班子在合作社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合作社设立大会一般都要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所以在民主选举理事会组成人员时要兼顾多方面人才加盟,要把成员中的“能人”选进理事会,特别是生产技术人才、经纪营销人才、经营策划人才,等等。
二是选配一名高素质的理事长。理事长是合作社的领军人物,也是核心人物,担任理事长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还要在合作社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要有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选举理事长时成员要充分了解理事长人选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当家人选好了,才会使合作社健康发展。
三是选聘一名业务精的财会人员。合作社是一个经济组织,离不开财务核算。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聘请具有专业资格的财会人员。在合作社创办的起步阶段,如果没有合适的专业财会人员,可聘请当地村级组织的报帐员担任,也可以委托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代理做帐。
四是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合作社在内部机构设置上,要根据每个合作社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对于一些较大型的合作社,可设置办公室、财务室、技术(供应)服务部、市场营销部等机构。
(二)规章制度建设。
规章制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合作社在设立登记之
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合作社的章程是套用工商登记的章程范本,或者是其他合作社的章程范本,有的基本制度不够健全,各项权责不够分明。所以,在规章制度建设上,要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
一是制定一部符合本社实际需要的、可操作性强的《章程》。章程可以说是合作社的内部“法律”,所以制定好章程是非常必要的。章程的制定可参照农业部示范章程,但不可原文照抄,要对章程的关键部分,诸如成员出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盈余分配、解散清算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章程必须经过充分酝酿、反复修改、讨论认可,最后由全体设立人在设立大会时表决通过,签字盖章后正式生效。
二是制定一套基本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理事会、理事长,监事会、监事长工作职责,还有购销制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等等。
(三)办公场所建设。
办公场所是合作社的所在地,也是理事会、监事会处理日常事务和成员聚会、培训的聚集地,是合作社初期发展的硬件之一。合作社最好设在成员居住集中或者生产集中的地方,有条件的最好自己建设,没有条件的可租用交通便利的门市房,还可以争取村干部的支持,把合作社办公地点设在村部。在办公场所的建设上,既不要讲排场搞豪华,也不能太过简陋。理事长办公室、财务室、业务室是必备的,办公场所还应做到“两有、两栏、两上墙”。两有是:有牌子、有办公用具;两栏是社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两上墙是章程张贴上墙,制度张贴上墙。
做好以上的工作,合作社就可以委托办事能力强的人员(多数是理事长)去办理合作社登记事宜了,先到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刻制公章和法人代表名章,在一个月内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税务登记证书,选择一家银行开立银行账户,最后到乡(镇)政府和县级农业部门进行备案。这样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手续就办妥了。
二、在运行阶段应规范管理,使合作社平稳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创办设立到正式运行,要想真正体现“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先有专业生产后有专业合作、先有群众意愿后有组织建设”、“自主管理、自由进退”的要求和理念,就必须全面强化内部管理,促进规范运行。这些要求的着力点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强调“统”的功能,使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以延深。合作社理事会或者管理人员要结合本合作社的实际,可以有选择地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为社员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在信息化时代,作为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崭新载体,合作社的运作离不开市场导向。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是合作社实现灵活经营、规避市场风险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合作社管理层要对产品动态信息、市场供给信息、消费需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产业政策信息等作出及时反应并传达给成员。
(二)组织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合作社不仅要实现合作社成员大幅度地增产增收,更要带动当地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科技是生产力,对此,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生产技术水平,培养新型农民应列入合作社的重要议事日程。可以说,合作社要开展培
训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首先要抓好的是合作社有关理论知识培训,使合作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要针对本社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程度和产业特色,广泛与相关科技部门对接,加强横向联系,利用科技部门的技术优势,解决广大成员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条件的合作社可结合自身实际,向有关部门聘请技术顾问、理财顾问、法律顾问和政策顾问。
(四)统一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合作社成员享有合作社提供的各种服务,统一为本社成员代购配送农药、农膜、化肥以及优良品种,是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的一种真正体现。通过统一代购配送农资,不仅可以减少成员生产成本,让成员一心一意搞生产,而且也可以避免假冒伪劣农资给成员造成经济损失。
(五)制定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业生产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优劣,它不仅涉及到产品的使用效能和市场价格,而且直接牵连着商品的销路和产品的声誉。各合作社在制定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具体操作规程时,应主动征求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使标准和规程更具有实用性和权威性。
(六)做好合作社农产品特色包装的设计。产品包装是产品生产的延深,利用产品的特色包装不仅可以保证质量,也可以扩大销路提高价格。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生产者若不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是很难提高市场占有率,只有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更换包装花样,适应广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才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才能战胜对手立于长盛不衰之地。
(七)成员农产品要实行统一销售。要实现合作社盈利二次返还,最大化地提高产品价值,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合作社成员生产的产品,应在章程约定内由合作社组织收集,并对初级产品进行分级、筛选、包装后统一推向市场,有些产品还可以通过精深加工后投放市场,这样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也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产品卖难问题,更能体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真正价值。
(八)注册申报知名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有自己的品牌。随着合作社产品的优化升级和知名度的提升,要积极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知名商标、驰名商标的申报工作,要在亮出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上进行升华。
(九)财务核算要做到规范并定期向成员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互助性经济组织,其每次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财务会计核算。规范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保证广大合作社成员合法权益的基础性工作,各合作社要按照财政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设立好三本帐:即合作社总帐、明细分类帐,社员台帐。要严格凭证的审批手续,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定期向成员通报财务状况,实现民主理财。
(十)年末决算实行盈利返还。合作社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行盈利二次返还。各合作社一定要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章程约定,切实制定好年终收益分配方案,做好年度财务决算,召开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通过分配方案,公开分配结果,使年终收益分配和盈利二次返还更加公开、更加透明。
三、在提高阶段应立足长远,要在精深上谋发展
合作社在经过运行两三年以后,各项业务都已逐步开展起来,就面对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对于合作社的带头人,在其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该是短期工作有计划,长期发展有目标。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现状看,借鉴国际上农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设立数量型向运行质量型转变,由纵向的农民专业合作向合作社之间的横向联合,是合作社事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走向。在合作社完成强基固本,达到规范运行之后,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精益求精上,在深层次上谋划发展,在精深二字上谋求更大的发展。
(一)立足当前规划长远,为合作社的持续发展找准坐标、明确方向。合作社的工作计划,尤其是经济发展规划,对于一个经济组织来讲是致关重要的。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长远发展目标时,一定要按照本合作社的经营优势和生产特点,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划,要把广大成员增收致富的作为基点,把合作社搭建成为人人平等、充分发挥广大成员智慧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再设立一个目标值,作为合作社全体成员为之奋斗的方向而不懈努力。通常情况下,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应在年度终了前,由理事会集体研究,提出工作方案,由全体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通过后执行;长期发展规划要在可行性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由理事会扩大会议提出方案,交成员大会讨论,形成决议,然后分步实施。
(二)提高品位增强实力,走农产品精深加工谋求利益最大化之路。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合作社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这是因为:一是农副产品经过精深加工后,不仅除去较多的杂质和大量的水份,而且更加便于包装和运输,其贮存时间将会更长,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短期市场波动,还可以适应市场对农副产品需求的调节;二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诸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都离不开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产品开发,这样的食品更受人们的青睐;三是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产品的等级和品质,经过加工后的产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很容易找到适合的市场和消费群体,其产品附加值也随之增加。
(三)在纵向合作的基础上发展横向联合,切实把合作社的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初始的起步阶段,要把合作社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进程中,真正把事业做大做强,首先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切实扩大法律的宣传普及面,让广大农民深知法律的内涵和精髓,让农民自愿走向合作。其次是鼓励现已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打破区域局限性,敞开大门,吸收有条件能遵守合作社章程的农民加入合作社,把合作社的规模扩大,要引导农民积极、自觉地向合作社投资,使之形成合力。第三是引导中、小型合作社进行横向合并,或者同业合作社再进行联合,组建联合社或者产业总社,重新进行资源整合,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知名度。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规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联合与合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或者总社”,各地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第四是建立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网络,应成立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帮助合作社开展维权和服务,向政府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指导合作社的发展工作。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要做好设立、运行、提高三个阶段的关键工作,做到运行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就能够做大做强合作社事业,涌现出更多的产业基础好、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各地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规范运行 科学管理 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小编推荐)
规范运行 科学管理 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在登记设立阶段要做好基础工作,是合作社规范运行的前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独立的、互助性的经济组织,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新类型市场经济主体,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觉得,在合作社创办设立的初始阶段,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相关政策规定,充分尊重民意,由农民自发联合,自主管理,才能真正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方针。为此,在合作社登记设立阶段,应着重抓好三个建设:
(一)组织机构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四章,对合作社组织机构的成立、职权、职责以及成员大会等均作了明确的界定,成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是执行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在组织机构建设上,要突出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组建一个过得硬的理事会。在合作社成立后,除了涉及合作社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的决策,由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外,一般性的日常工作主要靠理事会决议并实施,所以,理事会班子在合作社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合作社设立大会一般都要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所以在民主选举理事会组成人员时要兼顾多方面人才加盟,要把成员中的“能人”选进理事会,特别是生产技术人才、经纪营销人才、经营策划人才,等等。
二是选配一名高素质的理事长。理事长是合作社的领军人物,也是核心人物,担任理事长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还要在合作社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要有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选举理事长时成员要充分了解理事长人选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当家人选好了,才会使合作社健康发展。
三是选聘一名业务精的财会人员。合作社是一个经济组织,离不开财务核算。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聘请具有专业资格的财会人员。在合作社创办的起步阶段,如果没有合适的专业财会人员,可聘请当地村级组织的报帐员担任,也可以委托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代理做帐。四是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合作社在内部机构设置上,要根据每个合作社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对于一些较大型的合作社,可设置办公室、财务室、技术(供应)服务部、市场营销部等机构。
(二)规章制度建设。规章制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合作社在设立登记之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合作社的章程是套用工商登记的章程范本,或者是其他合作社的章程范本,有的基本制度不够健全,各项权责不够分明。所以,在规章制度建设上,要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
一是制定一部符合本社实际需要的、可操作性强的《章程》。章程可以说是合作社的内部“法律”,所以制定好章程是非常必要的。章程的制定可参照农业部示范章程,但不可原文照抄,要对章程的关键部分,诸如成员出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盈余分配、解散清算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章程必须经过充分酝酿、反复修改、讨论认可,最后由全体设立人在设立大会时表决通过,签字盖章后正式生效。
二是制定一套基本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理事会、理事长,监事会、监事长工作职责,还有购销制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等等。
(三)办公场所建设。办公场所是合作社的所在地,也是理事会、监事会处理日常事务和成员聚会、培训的聚集地,是合作社初期发展的硬件之一。合作社最好设在成员居住集中或者生产集中的地方,有条件的最好自己建设,没有条件的可租用交通便利的门市房,还可以争取村干部的支持,把合作社办公地点设在村部。在办公场所的建设上,既不要讲排场搞豪华,也不能太过简陋。理事长办公室、财务室、业务室是必备的,办公场所还应做到“两有、两栏、两上墙”。两有是:有牌子、有办公用具;两栏是社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两上墙是章程张贴上墙,制度张贴上墙。
做好以上的工作,合作社就可以委托办事能力强的人员(多数是理事长)去办理合作社登记事宜了,先到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刻制公章和法人代表名章,在一个月内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税务登记证书,选择一家银行开立银行账户,最后到乡(镇)政府和县级农业部门进行备案。这样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手续就办妥了。
二、在运行阶段应规范管理,使合作社平稳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创办设立到正式运行,要想真正体现“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先有专业生产后有专业合作、先有群众意愿后有组织建设”、“自主管理、自由进退”的要求和理念,就必须全面强化内部管理,促进规范运行。这些要求的着力点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强调“统”的功能,使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以延深。合作社理事会或者管理人员要结合本合作社的实际,可以有选择地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为社员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在信息化时代,作为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崭新载体,合作社的运作离不开市场导向。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是合作社实现灵活经营、规避市场风险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合作社管理层要对产品动态信息、市场供给信息、消费需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产业政策信息等作出及时反应并传达给成员。
(二)组织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合作社不仅要实现合作社成员大幅度地增产增收,更要带动当地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科技是生产力,对此,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生产技术水平,培养新型农民应列入合作社的重要议事日程。可以说,合作社要开展培训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首先要抓好的是合作社有关理论知识培训,使合作的理念深入人心。(三)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要针对本社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程度和产业特色,广泛与相关科技部门对接,加强横向联系,利用科技部门的技术优势,解决广大成员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条件的合作社可结合自身实际,向有关部门聘请技术顾问、理财顾问、法律顾问和政策顾问。
(四)统一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合作社成员享有合作社提供的各种服务,统一为本社成员代购配送农药、农膜、化肥以及优良品种,是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的一种真正体现。通过统一代购配送农资,不仅可以减少成员生产成本,让成员一心一意搞生产,而且也可以避免假冒伪劣农资给成员造成经济损失。
(五)制定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业生产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优劣,它不仅涉及到产品的使用效能和市场价格,而且直接牵连着商品的销路和产品的声誉。各合作社在制定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具体操作规程时,应主动征求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使标准和规程更具有实用性和权威性。
(六)做好合作社农产品特色包装的设计。产品包装是产品生产的延深,利用产品的特色包装不仅可以保证质量,也可以扩大销路提高价格。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生产者若不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是很难提高市场占有率,只有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更换包装花样,适应广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才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才能战胜对手立于长盛不衰之地。
(七)成员农产品要实行统一销售。要实现合作社盈利二次返还,最大化地提高产品价值,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合作社成员生产的产品,应在章程约定内由合作社组织收集,并对初级产品进行分级、筛选、包装后统一推向市场,有些产品还可以通过精深加工后投放市场,这样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也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产品卖难问题,更能体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真正价值。
(八)注册申报知名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有自己的品牌。随着合作社产品的优化升级和知名度的提升,要积极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知名商标、驰名商标的申报工作,要在亮出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上进行升华。(九)财务核算要做到规范并定期向成员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互助性经济组织,其每次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财务会计核算。规范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保证广大合作社成员合法权益的基础性工作,各合作社要按照财政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设立好三本帐:即合作社总帐、明细分类帐,社员台帐。要严格凭证的审批手续,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定期向成员通报财务状况,实现民主理财。
(十)年末决算实行盈利返还。合作社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行盈利二次返还。各合作社一定要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章程约定,切实制定好年终收益分配方案,做好财务决算,召开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通过分配方案,公开分配结果,使年终收益分配和盈利二次返还更加公开、更加透明。
三、在提高阶段应立足长远,要在精深上谋发展
合作社在经过运行两三年以后,各项业务都已逐步开展起来,就面对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对于合作社的带头人,在其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该是短期工作有计划,长期发展有目标。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现状看,借鉴国际上农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设立数量型向运行质量型转变,由纵向的农民专业合作向合作社之间的横向联合,是合作社事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走向。在合作社完成强基固本,达到规范运行之后,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精益求精上,在深层次上谋划发展,在精深二字上谋求更大的发展。
(一)立足当前规划长远,为合作社的持续发展找准坐标、明确方向。合作社的工作计划,尤其是经济发展规划,对于一个经济组织来讲是致关重要的。在制定工作计划和长远发展目标时,一定要按照本合作社的经营优势和生产特点,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划,要把广大成员增收致富的作为基点,把合作社搭建成为人人平等、充分发挥广大成员智慧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再设立一个目标值,作为合作社全体成员为之奋斗的方向而不懈努力。通常情况下,生产经营计划应在终了前,由理事会集体研究,提出工作方案,由全体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通过后执行;长期发展规划要在可行性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由理事会扩大会议提出方案,交成员大会讨论,形成决议,然后分步实施。
(二)提高品位增强实力,走农产品精深加工谋求利益最大化之路。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合作社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这是因为:一是农副产品经过精深加工后,不仅除去较多的杂质和大量的水份,而且更加便于包装和运输,其贮存时间将会更长,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短期市场波动,还可以适应市场对农副产品需求的调节;二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诸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都离不开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产品开发,这样的食品更受人们的青睐;三是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产品的等级和品质,经过加工后的产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很容易找到适合的市场和消费群体,其产品附加值也随之增加。
(三)在纵向合作的基础上发展横向联合,切实把合作社的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初始的起步阶段,要把合作社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进程中,真正把事业做大做强,首先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切实扩大法律的宣传普及面,让广大农民深知法律的内涵和精髓,让农民自愿走向合作。其次是鼓励现已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打破区域局限性,敞开大门,吸收有条件能遵守合作社章程的农民加入合作社,把合作社的规模扩大,要引导农民积极、自觉地向合作社投资,使之形成合力。第三是引导中、小型合作社进行横向合并,或者同业合作社再进行联合,组建联合社或者产业总社,重新进行资源整合,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知名度。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规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联合与合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或者总社”,各地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第四是建立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网络,应成立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帮助合作社开展维权和服务,向政府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指导合作社的发展工作。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要做好设立、运行、提高三个阶段的关键工作,做到运行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就能够做大做强合作社事业,涌现出更多的产业基础好、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各地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促进农业增收致富 ――辉县市冀屯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 冀屯镇位于辉县市西南20公里处,辖33个行政村,5.1万口人,85平方公里,45个基层党支部,1265名党员,是全省百强乡镇,河南省“五好”乡镇党委。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借鉴前一阶段创先争优活动的成功经验,在“实”字上做文章,立足于传统的食用菌种植优势,通过优惠政策调动、党员干部帮带培育、专业合作社示范引导、大项目拉动提升等措施,在全镇用小蘑菇撑起了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大舞台。
一、全民发动,做强特色经济实现增收
冀屯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是河南省食用菌示范基地,全省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目前,全镇食用菌大棚10000座,年产鲜菇1.5亿公斤,产值超亿元。为了实现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7336元的基础上增长15%的目标,镇党委、政府通过认真排查摸底,盘点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元素,决心在传统的食用菌种植上求大作为,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支部承诺会、干部帮带对接会,筛选示范户582户,2328人,致富户438户,1752人,困难户912人,3648人,建立健全各类帮扶台帐11个,同时积极协调土地、金融等部门,在全镇掀起了又一轮食用菌种植高潮。目前,全镇新建食用菌大棚200座,镇党委、政府通过与
邮政储蓄积极争取,为益三村食用菌大棚种植户发放贷款300万元。预计2011年全镇新增食用菌大棚将达到2000座,解决3000人劳动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3000万元。
二、示范引导,规划农民创业园实现增收
为全面提升全镇食用菌种植水平,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镇党委、政府同利民食用菌合作社、冀屯食用菌合作社等7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增收帮扶台帐,围绕冀祥新区,建立农民创业园,支持资金1000万元建立双孢菇示范园区,占地100亩,规划建设标准化菇房100栋,总裁培面积600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标准菇房60栋;支持资金1000万元建立平菇示范园区,占地100亩,规划菇房2000座,目前正在建设;支持资金1000万元规划建设养殖园区,占地200亩,目前正在规划设计。预计通过三个标准化示范园区可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
三、全面提升,大项目拉动实现增收
为引导全镇食用菌发展走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镇党委、政府引进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总投资10亿元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项目,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明年5月份投产;投资2亿元的福建宏良食品,已完成工商注册。可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人均年增收在18000元以上,同时通过走“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业聚集区。
我们决心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为契机,努力把冀屯建设成为全国最大食用菌鲜品生产销售基地,实现“蔬菜有寿光,食用菌有辉县”的目标。
第四篇: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劳动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强化民本意识,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真正让农民朋友得到了实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今年以来共与北京、天津、唐山等多个城市41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9654人。年创劳务收入7000万元。完成市达目标全年任务的97%。成为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完善试点方案 明确工作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我们将此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黄金产业来经营。结合我县实际,明确了“盯准开滦、开辟京、津,巩固老关系,广交新朋友,打品牌创信誉,完善服务,全力推进”的劳务输出工作指导方针。根据在衡水市召开的全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修订了我县劳动输出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07年底输出2.5万人,年创劳务收入3亿元的目标。其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输出1.95万人,年创劳务收入2.3亿元,向开滦输出9500人次,跨省输出1万人次。另外,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将实现与省、市网络的联网,共享用工信息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到2008年,村级信息覆盖率达到100%,并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契机,加强就业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确保输出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到2008年就业前培训率达到95%,满足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需要。
二、制定三项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的制度,是推动农村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在调整充实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制定了三项制度。一是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安排下步工作任务。二是考核制度,将任务分解到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实行目标管理,作为年终考核各单位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三是定期评估制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协、各一名副职任副组长,县计划、农经、统计、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评估小组,在市局的指导下,半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三、狠抓三项工作 扩大输出规模
(一)、抓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水平是促进其外出务工的基础。为此,我县以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为契机,对全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开展技能性培训。我们对县职校、农广校、驾校等7个学校进行摸底整合资源,根据每个学校的特长确定培训专业。培训单位开办了地毯绢花、计算机、电气焊、采煤知识、市场营销等5个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民学习,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今年以来我县,培训农村劳动力达1300人。二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引导性培训。本着就近培训的原则,为初高中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政策、劳动法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山门,走出家门,从农业以外的方面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来,我们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成教、职高为依托组织引导性培训60期,培训人数达4555人。三是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与用工单位共同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岗前培训基地,在组织务工人员外地打工之前,专门利用一天的时间进行基础理论、劳动法常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知识强化学习,提高在外务工人员的团结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通过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使我县的农民,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的视野,大大地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成功率。
(二)、抓典型,合理引导农民主动外出务工。培养了时瑞清、白瑞江等10名外出务工先进典型,在《迁西栗乡》、电台、电视台进行了事迹介绍,并给予了表彰。同时重点扶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如外出务工人员岳庆贺回乡办铁选厂,我们为他免费进行开业指导,并在人员招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免费为其招用了30名农民劳动力,通过不懈努力,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的意识不断增强,争先恐后到外地寻求就业门路,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抓信息,完善信息搜集发布网络。常年派人外出到各大中城市搜集用工信息,并在用工量较大的城市还建立劳务输出信息收集点,配备兼职信息员,负责用工信息的采集。对筛选后的用工信息,除劳动力交流市场及时予以发布外,县电视台和电台在黄金时段随时进行循环发布,各乡镇还利用流动集市直接将用工信息送到农民手中,形成了辐射周边各县的信息发布网络。今年以来,共搜集发布劳务信息130条,做到了信息发布准确、可靠,供需对接方便、迅速。
四、突出四个重点 完善管理服务功能
1、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对乡(镇)、村就业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调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听取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工作汇报,部署下季度重点工作,确保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鼓励各劳动保障事务站独立开展就业工作,凡是劳动保障事务站每输出一名劳动力,我局便给予20元奖励,目前已发放奖励10万元,此举大大调动了各乡镇保障事务站开展就业工作的积极性,经他们组织输出人员占全县输出人员的70%。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年初开展的“春风行动”为契机,在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硬件投入的同时,合同工商、公安等部门通过劳动执法手段,打击非法职介活动,为农民工外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宽松环境。
2、注重跟踪管理与服务。一方面在将“务工者”送出去的同时及时的“跟出去”,派人专程进行护送,对接收地的食宿、岗位、用工待遇做详细的安排。并制定了跟踪服务及管理制度,经常走访用工单位,及时妥善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在处理工伤、工亡等突发性事件时,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及时赶赴现场,积极协助解决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共协助用工单位处理了伤、病、亡等事故72起,有效的化解了矛盾,赢得了农民工家属和用工单位双方的信任。
3、组织用工单位开展联谊活动,巩固老关系,广交新朋友。9月份我们把30多家用工单位的领导,请到县里征求意见、交流感情、以玩为主。在玩的同时,共叙合作友情,进一步密切关系,增进感情,在这方面舍得投入达到了预期,这次活动的开展目的收到了好的效果。
4、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行劳务派遣制度,为开滦各煤矿务工的近3000名迁西籍农民协议工代办养老、医疗、保险的同时,又为他们交纳了工伤保险,解决了务工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救的问题,彻底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举受到了用工单位以及我县农民的一致好评。实现了“求职有去处、务工有合同、输出有保障”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县邮政局(390人)、网通分公司(216人)2个单位用工实施劳务派遣,满足了用工单位的需要。总之,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我县形成了农民外出务工,愿意通过我们介绍,用工单位招工愿意让我们组织的局面,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存在问题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宣传力度不够、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内容还不够全面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处理。
六、下一步打算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争取把工作做的更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一是按照“思想再解放,路子再拓宽”的要求,继续加大输出力度,广辟输出渠道,广交新朋友,走出去与大中城市联姻。力争成为“京、津、唐”环渤海湾这个金三角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争取输出更多的劳动力,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二是以省实施阳光工程扶贫技能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同时教育农民转变观念,自觉投入到培训中来,变“要我参加培训为我要参加培训”,使培训达到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三是按照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材料
“高原之星”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简介
澄城县“高原之星”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7月30日。是由渭北兴农果业协会发展壮大起来的,该协会组建于2002年冬,在省、市、县有关职能部门关怀支持下,2004年4月1日,经陕西省澄城县民政局注册批准正式成立,几年来为成员提供了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得到了广大成员的一致赞扬和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农业部优农中心李连海主任、农村经济研究室赵泽琨主任等各级领导先后给予了亲切关怀,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曾进行了宣传报道。目前,合作社下设5个部(农资供应部、技术服务部、网络信息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6个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园和4000亩生产基地。协会会员遍布陕西省澄城县、大荔县、合阳县的12个乡镇,会员586人。
自成立以来,合作社以生产销售绿色无公害果品为已任,以澄城区域唯一的陕西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推广站为推动,坚持高新技术、科学管理;名牌理念、质量为本;精品农资、滚动经营;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注册了“帝比”牌系列绿色无公害水果商标,积极为会员及周边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农资、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了苹果、梨、葡萄、柿子、樱桃系列绿色无公害水果的产前指导、产中监督、产后精装的生产销售模式,为市场提供了精品水果。2005年,澄城县农牧局、工商局联合授予协会“红盾护农投诉点”,澄城县工商局“支农科技示范单位”。2006年,有18名会员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协会被澄城县农牧局授予“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协会的“帝比”牌系列水果,被全国工商联合会评为2007-2008年绿色超市推荐精品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