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
(课题设计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社会发展中,我们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合作性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合作将是未来世界的主流。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学生养成了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他们大多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别人相处与交往的社交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的时代甚不合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站在时代的高度,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善于终身学习、善于获取信息、善于知识创新。而要让教育对象具备这些“关键能力”,就必须变革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倡导旨在克服单纯接受学习弊端的合作性学习,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须选择,符合时代需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处于课堂的支配地位;同时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只是分工不同的协作关系,而不再有优劣之分。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往往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课堂秩序极为混乱;要么,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准备不足,无从下手,好长时间课堂鸦雀无声;要么,汇报时,常常是说:“我觉得„„”、“我认为„„”而不是说:“我们觉得„„”“我们小组认为„„”等等。不一而足,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交流能力等的培养无法构建起来。笔者在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也碰到了如上的种种困难,产生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不合拍的困惑。迷茫、急噪、放弃都不是办法。静下心来思考:怎样让孩子学会合作?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正相互依赖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正相互依赖关系是学生的一种认识,即认识到对组里某个成员有益的事对全组也有益;对组里某个成员有损的事对全组也有损。换言之,正相互依赖意味着每个成员感到全组“同生死、共患难”。在这种关系中,每个成员与小组及其他组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要为小组和其他组员的学习负责,每个组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责任,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的表现。以此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延伸出的听取、说明、求助、反思、帮助、支持、建议、协调等交流技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乃至全班的合作获得知识,形成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着力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使学生愿意并通过个人努力,为集体做出贡献,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精神基础上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达到互相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2、分析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对合作学习效果的影响,探索培养儿童的交往合作意识、角色意识和合作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教会学生合作的必要技能,让每个学生懂得合作的好处,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成果分享,提高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自尊,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儿童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
3、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需要,进而让学生通过倾听、说明、求助、反思、帮助、支持、建议、协调等方式学会与人交流,学会通过合作达成目标,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并在其他学科,乃至在生活广义的学习活动中也能利用与人合作的能力达成目标。
5、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家访,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探索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力量,共同支持并开展好本课题的途径。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为二个阶段,分述如下:
第一阶段:分析学生现状,制定出研究方案。
首先、分析学生现状,在调查中教师普遍感觉到80%的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不乐于探究,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技能,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时,学生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能围绕主题进行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解决矛盾冲突。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极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另外,教师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应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有必要的讲述,不要一有问题就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还有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泛滥,脱离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合作学习,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让学生逐渐感到厌倦。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才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第二阶段:点面结合认真实践研究
1、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合作小组。针对学生的实际,我们初步建立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训练体系。
2、教师通过理论研究,教材分析,积极探讨学习方式,把合理的学习方式应用到备课、说课、上课之中,真正做好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因此在每节课的教学之中,首先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 本节课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② 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 ③ 如果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应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④ 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这就要求根据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有所选择,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每节课后,及时小结教学过程中不同学习方式的得失,修改完善教学设计,为以后的合作学习提出建议。
五、合作学习策略实施
以教师对课改理论的学习为主,不断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方式与内容,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层次为纵向维度;以教师按“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横向维度,构成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平台”;再以同伴互助、定期集中探讨,对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行为、效果作深刻的反思,分析得失。
1、加强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自新课程理念贯彻以来,我们就瞄准了“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当初对新理念还很陌生,总觉得难以操作,上课总不能
得心应手。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比总结,目前,我们建立了比较合理的课堂教学流程。
以合作学习教学主流程为基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实验教师对主流程涉及的主要环节和活动内容,进行新的搭配、组合,形成以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群:探究发现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实践应用模式等。
合作学习教学流程基本特征:
以需要求参与;以主动求互动;以问题求思维;以知识求方法;以活动求能力;以实践求体验;以合作求成功;以创新求发展。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突破了原有教学的弊端,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主动、全面的发展。
六、分析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不只是学生受益,教师的角色也进行了转换与重新定位,要求学生会合作,首先教师也应学会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现在,教师不仅能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更能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点燃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把学生“逼”上合作的“梁山”,使学生明白当一个人不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可以求助其他同学的帮助,并对“合作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形成正确的认识。
通过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的如下:
(一)促进了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推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实施。
课堂教学中所反映出的教学理念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已被我们认同,至今仍在不断地研究与发展。教师以由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转变为重能力、情感态度、合作交往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学习方式上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环境上打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代之以师生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现在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目前,我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不断上升,教育教学质量也逐年稳中有升,已于2002年成功申报了市级标准化学校,省级标准化学校又进入了验收阶段,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这首先得益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同时也说明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指导教师进行合作学习与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促进了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合作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满足了学习者心理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合作,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而合作性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在独生子女居多,社会竞争日益增强的今天,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终身受益。
2、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地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助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帮助实现他人的计划等等,他们在合作学习课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3、初步具有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意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以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调节自己的情绪,来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在评价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
(三)合作性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自身能力,研究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的变化,调整教学方式,适应课改的需要。
李丽
第二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一数组王琳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是从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数学,不同的人在教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此,教师要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探索学生进行铺垫。其次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就能博采众长,克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那么,小学低年级学生要达到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实现以下转变:①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行为要转变到学生行为”;②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感觉效应要转变为运动效应”;③变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探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受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一教育思想,我认为在课堂教育环节上,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刚刚上学的孩子初步感受知识,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因为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学生学习的心向即被聚焦了,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我在讲第一册第五单元《分类》时,课前交待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到学校附近的商店、农贸市场,甚至超市,进行有目的的参观,让他们在家长的指导下,观察其各种商品的摆放。要学生置身于分类的环境中感受什么是分类。在讲“分类”的第一节课时,我特意在桌上摆放了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以及通过多媒体画面出示一个超市中零乱的货架,让学生进行调整,感知分类的作用。这样就为新课的引入进行了有效的铺垫,同时也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因为利用实物,并结合多媒体画面教学,既丰富又有趣,一下子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经过思考,或者进行小组合作,都能争抢着发言,纷纷要帮助老师整理货架。下一节课,我又设计了分铅笔引入新课,形式新颖,别具匠心。学生拿着铅笔自由想象,每个学生又互相讨论,找出了诸多的分法(按品牌、颜色、长短、大小、有棱无棱、有无橡皮)。
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小学生脑中的具体形象,决定于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所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结合相关情境,让学生自己逐步探索、发现和总结。特别是每个人的实际操作,小组的合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积极探索学习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十几减9”时,利用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数学中的难点。课堂上,先板出出“11-9=()”,学生看题后马上回答:等于2。接着又板书出“13-9=()”,学生还是回答了“等于4”。但我立刻就问,你是怎样想出得数的?结果学生回答不出来。这时,我却不操之过急,要求学生再认真思考,后来还是不能作答。这时,我就要求他们进行小组合作,他们都纷纷发表意见和争论起来。接着我又板书出:“16-9”。学生立即说:因为我们已经学过7+9=16,所以16-9=7;另一个学生却说:9再加上几个就是16,我就把9记在头脑里,再往下数到16,看数了几个,那么16-9就等于几。而这时我说:“看来你们俩都懂得用学过的加法来计算减法,确实不错,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想加算减法’吧。”立刻,一个学生马上说:我是这样算的,16-9,可以看成16-10=6,因为多减了1个就要还1个,所以16-9=7。最后,我就说道:“我们发现16-9=7中16的个位比9少3,得数是7,那么就要想到,可以用这种‘少3得7’‘少5得5’的方法来计算其它题目。”如12-9=3、17-9=8。通过这样讲,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多么重要。
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第二阶段,是学生对探索过程的表述。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学生的创新成果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语言表达过程的本身,也是对思维再加工的过程,进行信息再加工。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不加以分析、思考、概括,学生对知道的理解就不可能升华,只有将具体的操作过程通过语言的再加工表述出来,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单纯的操作活动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真正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并亲自操作让他们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升华。我认为,在学生学习、探索、合作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教育活动从来都是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我认为,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做到下面几点。
1、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而良好情绪的感受又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这是认识活动中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因此,学生操作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清操作目的、方法、步骤,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我认为低年级学生就是同龄人之间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以小组开展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以及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导向,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就连平时不爱发言,听课不专心的学生也进入了角色,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正确的导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必须重视。有组织、有目的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但必须注意到,我们面对的是21世纪的“独生代”。自私,以我为中心是多数孩子的共同弱点。为此,在这一操作活动中我们强调合作,其目的有三:第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长远的观点看,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可能更注意团队精神。第二,合作可传递出各种信息,包括学生的各种想法,能帮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以便有的放矢的施教。第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开放式的交流信息。学生的各种见解、思路,在交流中得到肯定或否定,培养学生虚心和求实的精神,使他们能在比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不甘为人后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立体作用。
3、只有尊重学生,他们才能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教学是一个过程,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知识不能像水一样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思想观点也不能如复制文件那样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这就是所谓的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思维。
总之,学生在学习中参与意识越强,合作意识越浓,越能发挥他们的潜能,越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积极探索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所向。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从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数学课堂教学就能得到优化。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问题】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中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策略】
1、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其他同学发言时,要会听别人发言的要点,善于收集信息归纳总结。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
2、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仅仅会听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学会表达。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话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者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在小组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说话声只有小组成员能听见;认真听取小组成员的发言;不讲与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无关的话;合作学习时做到“活而不乱”。
4、培养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不轻易放弃一个方案或想法,不迷信权威。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5、培养学生评价的习惯。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同学的发言、某一解题的方法、某一设想谈谈自己的想法。使评价有目标、有内容,言之有物,比如评一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为什么?教师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允许学生用一句话评,两句话评,慢慢地学会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理由。
三峡小学何玉芝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杨雪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这种方式既能发掘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合作的精神。因此,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以建设学习小组为立足点,采用引导小组“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既盘活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促进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小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称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合作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水涨船高”: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帮助者的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整体提升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内在动机激发论
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动,建立起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这种“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与集体奖励等方式实现。
2、交往需要满足论
需要满足论的倡导者(如格拉塞等人)认为,怎样才会学有成效、学业达标呢?首先得有学习的意愿。问题是学习意愿从哪里来?交往需要满足论者认为,学习的意愿来自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来,只是背着一只大口袋来填装知识食粮的。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都在寻找种种方式满足自己与人交往与合作、友谊、自尊(影响别人的力量)等需要。可以说,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喜爱程度、努力程度和达标程度。只有创设良好的条件满足而不是千方百计压制学生的上述需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取只得学业成功。许多学生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认可、接纳,也不能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才转向课外活动、校外小团体等,以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机会。因此,在合作小组中开展互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是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有效途径。
3、认知发展促进论
认知发展促进论的倡导者(如维果茨基、皮亚杰等)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维果茨基曾指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4、知识建构学习论
“知识建构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个人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体交往。从根本上讲,人的知识是社会生活中不同主体之间建构的产物”。因此,建构性学习方式是与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相关的。“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是指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
5、教学交往属性论
“教学过程的本质由两种根本关系决定;交往关系(主体——主体)和认识关系(主体——客体)。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交往过程。” 然而长期来,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仅停留在前者,忽视了探究教学的交往属性。随着对学生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的重视,这种局面才得以初步改观。目前,人们日益达成以下共识:教学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系统,是教师(或教师集体)同学生(或学生集体)彼此之间或各自发生交往的过程。只有在交往中,我们才能谈得上培养人,诸如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养成规范乃至发展个性等。交往不只是手段、途径,交往还是教学存在的本身。“良好的师生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教学交往不仅有直接的交往,也有间接的交往。直接交往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接触,而间接交往主要是学生自学。要使教学交往尽可能充分和完整,应该尽量多地采用直接交往,尤其是学生小组内的直接交往。同理,教学交往不仅要重视师生交往,更要着眼于生生交往。课堂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保证交往结构的完整性提供一系列机制与现实途径。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如何组建小组?
新生入学后,经过一段磨合期,班主任对全体学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校组织一项面向全体新生的学习能力测试,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学习成绩为主),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A、B、C三层,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 每组6人,组员从A、B、C三层两两选出
• 依照每组6人的原则,班主任先从A层学生中两两选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两个人优势学科不冲突),再从B层学生中两两选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两个人优势学科不冲突,且不与组内A层学生的优势学科冲突),C层学生比照以上方法分组。
• 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除了保证每组内有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带动全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外,还要考虑分配一名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组内日常管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活泼型学生与内敛型学生结合,以增强小组的活力。
(二)、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
分组后,组内要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常务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学习组长则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选定由学生自荐、小组同学选举产生。小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工作不出色的,会被及时更换。小组组建的原则
1、均衡
这是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使各小组的力量保持均等,大体相当。各组都应有大体同等数量的A层、B层生和C层生。各个学习小组中男女同学的人数也应尽量做到均衡分布。均衡配置有利于每个小组都能进行充分的讨论,利于学生互相帮助和深入交流,并据此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
2、尽量尊重学生意愿
在保证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教师在分组时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不把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编在同一小组,以免激发其逆反心理,影响小组学习及开展其他活动;C层生宜编入对他们持中间态度或欢迎态度的小组,以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适时调整
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在必要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这种变化包括组员之间的调整、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调整,也包括小组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等变化。只有适时调整,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地开展。
4、选择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长
学习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核心,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学习小组长应具备3个基本条件:首先,他应当是本组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
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应尽量避免由教师指定。在选举前,教师可以公布组长候选人的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产生的小组长,才容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5、教室布置有利于小组学习
在小组学习的情况下,6人的学习小组组合对坐,对面是“学习对子”,临近是“帮扶对子”,6人组成一个紧密的讨论小组,有利于合作学习、交流。在教室周围设立展示牌。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
1、预习:将“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红线”
“导学案”下发后,组内各成员要独立完成预习。对预习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用双色笔中的红色笔标记出来,然后组内AA、BB、CC三层对应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解决该层次能力范围内能够处理的问题,然后将疑难问题向上层级组员请教,普遍性问题组内集体讨论解决。若有问题,组内讨论后无法解决,则由学习组长代表小组向其他组请教(主要是向该学科拔尖的学生寻求帮助),然后对组内成员讲解。对班级内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则由学习组长反映给学科班长(即课代表),学科班长汇总后与任课教师沟通,由任课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如小组长培训、集中讲解等)
2、课堂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
在课堂上,小组讲座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分配任务给各小组。接到展示任务的小组积极做好准备,由学习组长指定组内一名组员进行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以B层学生为主)。
没有展示任务的小组则根据课堂情况自主学习,如进行组内小展示,或者认真倾听、准备点评;已掌握本节学习内容时,可以关注展示内容或演练展示内容,准备点评,在还没有掌握好本节内容的情况下,则继续学习。小组展示过程的要求是:全面、完整,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黑板展示要整洁、规范。有一题多解的情况,鼓励其他组申请同时展示。如果某一小组无法完成展示任务,则让出其展示机会,其他小乡进行补充展示
课堂展示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更不是“预演”,展示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检验其掌握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展示,还能通过对学生表现欲、展示欲的激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教师们备课时会经常预设:学生学会了没有?内心怎么想?情感态度怎么样?在此,教师很好地实现了一次学情调查。
3、点评:主要由A层学生负责完成
展示后的点评工作主要由A层学生负责完成。点评的学生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判定,然后讲解其思路,在点评的过程中同步作出总结和补充,总结规律和方法,补充不完善的环节或是其他解法,然后征询其他小组或任课教师的意见,完成点评工作。
六、小组的巩固建设工作
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因而学校特别重视学习小组的巩固、建设工作。
1、小组长培训 对小组长的培训分3个方面:一个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培训,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每周在固定时间,班主任都要与学习组长、常务组长进行交流,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动态、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与大家商讨解决的办法,帮助每一名同学进步,推动班集体共同提高;三是任课教师进行不定期培训,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随时召集学科组长及学习班长开会,了解本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在完成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后,教师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学习和管理工作。
2、小组凝聚力的培育
小组凝聚力是通过小组成员对学习能力提高的期望,不甘示弱的团队意识、家庭式的亲情关系、个人能力展示的欲望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在小组巩固、建设中,在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团队意识、展示欲望等几个方面做好启发和引导工作,使小组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小组的目标意识培养
教师用这样的问题“为难”学生:你们小组的集体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你们小组成员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
通过这些提醒,教师督促学生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在这种目标意识形成的过程中,要体现出计划性,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作好引导与督察,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督促学生实现目标,不断取得突破,提升自身能力。
七、小组的管理与评价工作
1、小组管理 在管理方面,一方面要建立起依托小组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一方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校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考核的开工是实话小组捆绑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迫使小组看成是一个小班,那么一间教室就成了N个小班,高效课堂就等同于小班化教学。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的能力水平决定着各“小班”的学习质量,在小组学习中发挥着牵引和桥梁作用。小组捆绑考核目的是将管理分配到各个小组,由各个小组长进行一次督促,这样既扩大了督促面,又起到了较好的督促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是小组建设和管理的精神核心。学校要注重建立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刻苦努力、团结合作的团结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人人为班级的争先意识;建设好奖惩平台和交流平台;建设好班级自治管理组织,完善管理体系,严格管理。以班级文化为主导,激励小组成员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2、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工作分为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和课外的常态评价。
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即教师按课堂流程,安排好小组的合作学习工作后,对下以环节进行评价:预习整理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解读,对目标知识的理解状况,参与课堂展示活动的准备状况,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及帮扶状况,课后针对学习目标的整理巩固状况等。课上常态评价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参与、思考和交流,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一节课结束后,由学科班长结合课堂情况给各小组打分,各组内的学习组长结合课堂表现给组员打分,并在班内指定的位置公布成绩。各组的综合得分及组内的成员得分情况,一周汇总一次,在各个班级外面的展示板上集中排序公布,以激励各小组不断竞争、不断进取。
课外的常态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课堂外其他方面的发展。学校要求,课外小组活动与课堂一样开展合作,并且始终要围绕课堂展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行为规范。课外常态评价涉及自我管理的效度评价,参与有益活动主动程度的评价,组织活动的能力的评价,关心集体、他人及文明礼貌程度的评价,课堂外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能力的评价等。
总之,小组学习不仅要成为支撑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支点,而且成为高效课堂模式的助推器。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自从今学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新课堂的教学模式后,我在这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感觉到有成功的喜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就这一教学模式谈几点意见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我觉得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之前,必须要精心科学地分好小组,每个小组最好是四个人为宜,这样更容易进行操作,方便同学间进行互帮、讨论,人多了太乱,人少太孤单,不利于开展。确定分几个小组以后,就要根据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组织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中必须至少有一个同学是学习比较好,有组织能力的,这样才能方便开展合作学习。不能随随便便的分组,否则会影响效果,这
是成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四大功能
小组合作学习中有四大功能:互帮、互促、互改、互探。我们必须在每一节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利用这死大功能,互帮就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促就是同学之间互相促进,互改就是同学之间互相批改,互探就是同学之间互相探究。如果充分利用好这四大功能,那么效果就肯定好。例如:课堂中经常用到的互改,在语文课的听写就可以经常运用,或是在数学课中的巩固练习中就可以经常用。通过学生的互改,就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他的三个功能也是一样,不过,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好,在哪个环节该用哪个功能,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充分利用表扬机制
受到表扬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的,这会让人做事更有动力。我们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中,更加要充分利用表扬这种方式,特别是对有进步的同学要大力表扬,这会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在小组竞争中的优胜者,我们更加要表扬,让他们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有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会让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就是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经过这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这一模式切实可行,今后我还会坚持开展下去,我相信将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