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合作小组培养合作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也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各项活动,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建立合作型学习小组,势在必然。本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现做经验汇报如下。
一、公选组长,招募组员形式:1先召开班级竞选大会,产生组长。2再由组长们轮流招募本组组员。3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竞赛,组内互助,先进帮后进。4落选的学生单独编组,教师委派班干管理,该组不承担学习以外的任务。优点:组长威信高,工作好开展,因为组长有选人的权力,并有换人的权力(如有组员不合作,由组长提议,经小组表决后,从落选小组中换人)。不足:如果各小组中不合作的人比较多,就难以协调。适用:学生整体素质高的班级。(先进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比,大约为:3:2:1)
二、自由组合,推选组长形式:1学生自由组合成男女相当的小组。2小组会议推荐组长人选,班会投票通过(未获通过的,小组重新推荐人选)。3先进小组要帮助后进小组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优点:小组成员能够开展完全民主的合作,因为他们是自愿组成的团队。不足:小组之间差异较大,不便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适用:学生的素质差异较大的班级。(先进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比,大约为:2:3:1)
三、双向选择,两两合作形式:1学生自愿申报成为以下三者之一:“自愿受助者”(后进生),“自愿助人者”(先进生),“自主合作者”(中等生)。2“自愿受助者”与“自愿助人者”双向选择,结成“帮扶对子”。“自主合作者”相互选择,结成“合作对子”。3两人的成绩合计,开展“帮扶对子”之间的竞赛,“合作对子”之间的竞赛。4邻近座位的两个“帮扶对子”和两个“合作对子”,组成一组。其中两位“自愿助人者”担任组长。优点:有力推动后进生的转化。不足:后进生的自尊心可能受损,教师要多多表扬他们的进步,适时地把进步大的“帮扶对子”转为“合作对子”。适用:学生素质差异相当大的班级(先进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比,大约为:1:1:1)。建立合作小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此外,学生之间养成团结互助的品质,大大降低矛盾纠纷的发生率;即使发生了不愉快事件,小组内部也会自发调解,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处理教学事务。不同的班级状况,适用不同的小组形式,各位同仁自有独到的办法,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问题】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中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策略】
1、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其他同学发言时,要会听别人发言的要点,善于收集信息归纳总结。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
2、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仅仅会听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学会表达。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话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者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在小组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说话声只有小组成员能听见;认真听取小组成员的发言;不讲与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无关的话;合作学习时做到“活而不乱”。
4、培养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不轻易放弃一个方案或想法,不迷信权威。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5、培养学生评价的习惯。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同学的发言、某一解题的方法、某一设想谈谈自己的想法。使评价有目标、有内容,言之有物,比如评一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为什么?教师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允许学生用一句话评,两句话评,慢慢地学会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理由。
三峡小学何玉芝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2011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强化学习习惯的培养
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是在三个阶段进行培养:即课前预习、上课过程中、课后复习巩固。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在一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培养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强化训练。
1.课前收集资料的习惯
收集资料是一个人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先教会学生利用手里的学习工具书,通过电脑、询问家长等形式,训练收集某种资料的技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让学生先查阅有关樟树的资料,特别提醒樟树的特别之处,再查阅有关宋庆龄的个人资料、革命故事等,了解她的品质,并养成整合资料的习惯。既能通过查资料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又能为小组学习解决“为什么作者写人却写樟树,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做好充分的积淀。这样,课堂上学生回答搜集的资料内容就和课文有关了。开始学生整合能力不强,喜欢大段的读,我就引导学生尽量不看资料,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所说的内容尽量为理解课文服务,这样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就会注意相关的内容,逐步养成整合的资料的习惯。
2.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入手,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1)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针对课题提问,针对文中关键的句子提问?针对文中的词语、标点等提问,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比较提问。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从文章中描写的事物的异同点发现问题。(3)从结果出发,追溯到课文的内容,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结论。如:《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教学,我就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他凭着勇敢、镇定、机敏,在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再有此追溯到前面的课文,一一理解。
3.认真听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听的关键是“听得准”,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在“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说,听组内同学说,听他组同学说。课堂上我不停地提醒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并尝试学着综合全组学生的发言内容,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学习。当然小组长要监督易“开小差”,精神不集中、贪玩的组员,给予及时引导,从而帮其改正不良习惯。在其他组发言时更要认真倾听,听其正确观点,纠其错误观点,或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
4.大胆说的习惯。
小组合作中,让每位组员都说出自己的意见,说的关键是“说得清”,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课堂上,我的做法是没有像一般的小组合作那样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固定的任务(本学期只有小组长是固定的),就小组发言人的规定,我要求组内的成员依次轮流发言,不要求是哪一个人做固定发言人,尽可能地让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代表组内发表意见,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感受成功的快感,感受到“我也行”。这样也就迫使他在倾听时做到认真听、仔细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发言时声音要清晰、响亮,说话要完整,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对回答的问题师生给予客观的评价。评价时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合作交流过程中往往是各抒已见,应鼓励学生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独特的思维和创新的见解,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发扬师生、生生之间的民主,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更主要的是在一系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说的习惯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感悟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从而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我出示了学习要求: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选一两处你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交流。学生自学思考小组交流后小手如林。紧接着开始了全班交流。学生们能抓住有关的重点词句并能初步体会出叶欣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对患者无私的爱心和对同事无微不至的关心,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我发觉自从推进了预习和小组合作后,课堂气氛也比原来活跃多了,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乐于合作,积极地去合作,教师要发挥激励评价作用,鼓励组员之间相互帮助,尤其是组长,要养成自觉帮助后劲组员的习惯,对有进步的学生和小组长多加星进行鼓励,从而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
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10÷3=3剩
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第五篇: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课题研究目标及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
1.关于合作学习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
首先安排“合作学习”主题讲座,向教师介绍“合作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引进合作教学的情况和引进后的效益。使各位教师初步明确合作教育的宗旨和方式,深刻认识到合作学习的特点和必要性,激发起参与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践》等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向教师们介绍合作学习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制定了实施总体规划,建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2.小组合作,形成教学常规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为了让每个合作小组操作方便,协作有力,反馈及时,应根据“四异质”原则,将学生分群组成4人合作小组。“四异质”即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外在素质四方面素质的不同。让知识素质高的学生帮助带动、同伴的学习;让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强的学生负责组织小组活动;让衣着整齐、仪表端庄、谈吐文雅等外在素质美的学生来激化同伴的自强心理和外在美化。在男女性别上,我们也做了适当的调查,尽量做到比例适中。在分配角色上,总的要求是每小组的成员都要相互合作,不分彼此,以集体活动为本,每个学生都会分到一个促使小组有效活动的角色。对合作小组的成员,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习、合作等基本情况,定时调整小组成员,小组组长始终让优秀的学生担任,目的是让小组保持旺盛的竞争活力。(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3)运用时学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合作习惯的培养。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使其能养成自觉地与人友好相处、帮助他人、共同完成任务的好习惯。“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时应养成以下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同时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如具备对异质性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在我国称“合作教学”等。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动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已完成第一阶段的探索阶段,现已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试验全面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进一步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全面研究学生在新课程下合作学习中如何培养各种良好习惯。2.从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合作学习运用时学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合作习惯的培养两方面深入研究。(1)时机选择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学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合作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讨论时并没有养成习惯。在每听一节课时,我都会注意学生在讨论时的表现,多数学生只能简单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体会,不会更多地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简单讨论后,多数学生会相互谈笑或东张西望,当然有极少数的学生比较投入,这应该是一些比较优秀,平时各方面处于“领头”阶层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倾听和思考,更不会主动去探索。
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对以上问题进行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合作学习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合作时已逐步养成了以下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在一些公开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提出问题,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直接就让学生讨论,而讨论也是七嘴八舌,乱无章法,看似热闹,成效却一般,出现了合作效果低微甚至是伪合作的状况。就其原因,大概是没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似空中楼阁,自主学习应该是基础。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因此,我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总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认识后,再让组员展开进一步的探究、交流,最终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分工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各司其职。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这就需要学生的团队意识。一般情况下应该组织学生对小组成员作具体的分工:推选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其余人员担任“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资料员”等角色。在具体的教学中个人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采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培养。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简言之,就是 “说”。学生展示时要大胆、自信,声音洪亮,说自己的观点,力求说得准确、有条理,让别人听明白。
(2)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简言之,就是“听”。不仅要倾听他人发言,更要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所在。(3)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坚持自己见解的习惯。简言之,就是“思”。考虑别人和自己见解的异同,不能一味地求同伐异,否则就会逐渐丧失个人的创造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良好的纪律是学生能够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因此,为避免合作中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提高效率,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以达到活中不乱的效果。总之,只有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养成了,课堂上才能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