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及推进其发展的主要做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及推进其发展的主要做法
作者:贾桂兰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9期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
关键词: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 现状 主要做法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与功能
1.组织功能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其组织功能作用十分明显,一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组织成员进行生产与销售,促使农业生产由行政管理过渡到由合作经济组织协调管理;二是根据国家产业规划以及市场信息,组织和协调农户进行专业生产;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把分散的专业户、专业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起各种类型的专业农协,以参与市场竞争;四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通过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直接组织农业劳动力有序地流动到二、三产业,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
2.中介功能
由于农户经营的分散性,不可能直接加入大公司的经营序列或纷纷进入大市场销售农产品。在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中,农户为避免自然与市场风险,需要“合作经济”这一中介组织。同样,公司(企业)也需要一个中介组织,以节约交易成本,无论哪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都需要一个中介组织,使公司与农户、市场与农户对接。
3.服务功能
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效服务,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根扎在农民之土壤中,因此它对农户的服务最直接、最具体,从而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系农业产业化链条各环节得以稳固相联并延伸的生命线。
二、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截止目前,全区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0个,其中专业合作社62家,专业协会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总数达到6284户,其中农民成员户6260户,带动非成员农户55216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产总额达到3000.73万元。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10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4个,农产品认证的有17个。
1.产业领域日趋广泛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原州区草畜、马铃薯、设施农业、蔬菜、林果、农机服务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领域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按行业划分,其中种植业30家,畜牧业27家,林业2家,服务业2家。
2.合作方式呈现多样化
合作社以产品为依托,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纽带,不断扩大合作范围,从过去的单纯技术合作向资本、土地、品牌等多领域合作拓展,合作方式表现为多样性。合作组织开始向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等全程综合服务转变,以统一品牌、质量、标准、销售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合作组织明显增多。
3.创办主体呈现多元化
从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办的主体来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以种养大户和村级干部牵头为主。种养大户创办型的合作社有34家,占49%。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原州区富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三营镇丰汇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干部带领型全区有11家,占16%。此类合作社影响较大的有:姚磨村瑞丰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马园蔬菜产销服务合作社;农技组织牵头型的合作组织有6家,占9%。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原州区蔬菜产业化协会、绿缘蔬菜产业科技推广服务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领办型合作社有2家,占2%。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原州区天启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合作模式一般为“企业十合作社十基地十农户”。这类合作组织实行定单生产,既保证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稳定的原料供应,又实现了农村生产的计划性、销售的稳定性和收入的可靠性。此类合作组织运行比较规范,较好地促进了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4.在利益联结上日益紧密
多数合作组织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购销等服务的形式,与农户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少数合作组织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确定了最低保护价。
三、原州区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做法
1.强化合作组织成员培训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偏低的实际,原州区农经站制定了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实施方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副理事长、监事长、会计进行有计划、分批次的培训,把培训教育作为指导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式,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技巧,增强他们参与发展合作组织的热情。几年来,采取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媒体报道、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区乡农经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其成员进行培训,2010年已举办各类形式培训班66期,召开会议3场次,累计培训人员861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000多份,有力的推动了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2.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管理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原州区坚持“发展与管理并举”的思路,在引导合作社发展的同时,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全力抓好规范化建设工作。
2.1制定标准,促进合作社规范化运行
结合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科学制定了《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的内容主要从注册登记、建章立制、内容部管理、经营服务、财务管理及盈余分配等方面进行细化,通过加强标准化管理工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特别是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两个地方标准出台后,在全区专门召开两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会议,并逐个对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场做了要求和指导,进行了规范化建设。
2.2建档立卡,全面掌握合作社的运行情况
从2009年起,原州区农经站对辖区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全面摸底,并采用信息管理技术对全部合作社进行建档立卡,重点从注册登记、成员组成、经营范围、固定资产及运行情况登记建档,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指导,有效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2.3积极申报扶持项目,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项目建设是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要抓手,农经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发展机遇。近三年来,积极争取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扶持资金205万元,先后对全区28家合作社进行扶持,重点从基础设施、市场开拓、信息服务、产品认证、品牌培育、科技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极大地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4培育典型,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
按照“先抓试点、培育典型、示范推广、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以规范运行为目的,先后培育了天启马铃薯合作社、姚磨村瑞丰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富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惠农农机服务合作社、绿野滩鸡养殖合作社等发展典型。对运行规范好、示范
带动强的合作社在信息、技术、培训、设施、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从运行机制、组织形式、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利益分配、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创新,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合作社的规范运行,起到了以点带面促进全区合作社规范发展的良好示范作用。
2.5创新发展机制,促进合作组织发展
积极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形式,合作组织通过吸收党员成员,把支部建在合作社,促使党建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通过积极工作,今年在富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孙家河蔬菜产业化协会建立了党支部。
第二篇: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一、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老莱镇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这只应该说是雏型,合作社的更深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发展不平衡。村与村的不平衡,至少有一个合作社的村有8个,一个没有的村有2个。发展速度不平衡,发展好的仅占30%。有组织不紧密,有制度不规范,有活动不正常,作用一般的占30%。基本上名存实亡的占30%;合作社的不规范性最为突出,有其形无其意,并不是打的形意权,只重内容,不重实质。流于形式,没有过程,严格来说只是空壳子、虚架子、俗套子,比如没有基本的入退社手续,没有利益分配机制,没有独立的财务,没有发展显而意见的效果等等;没有形成稳定基地及规模,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大部分停留在表层上;政府具体的优惠政策模糊,扶持资金面小额少。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群众认识不高,对于什么是合作社,它们的作用,产生的效果等等不明白、不关心、不热衷。有的还以为是政府行为,村级任务呢。即使参加了合作组织也是我行我素,不统一于合作组织的安排。更有些合作组织在镇里、村级帮助建起来后,就以为达到目的了,没有实际的运行,又影响了一大批人的积极性。一些村级干部也还都停留在合作社的表层建立上,没有去帮助沟通合作社的运转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是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不清晰,也知道组建,知道正常开展工作,但是合作组织纠竟如何发展,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合作组织才算是真正发展了,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安排,使合作社的发展缺乏前进的动力和过程中的活力,所以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出现了消极的因素,致使合作社的发展停滞不前,或发展不快。
三是政策扶持不到位。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草根”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自发创造的,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不可或缺。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又是“弱势群体”创办的“弱势组织”,兼顾公平和效率。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困难很多,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扶持。
四是指导、培训机制不健全。加强指导、培训是世界各国推进合作事业的共同做法。近年来, 我市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及市站强化培训、悉心辅导、加大扶持的结果。而面上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不够规范、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业的、及时的、有效的辅导和培训。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调查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是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难以如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序进行就会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加速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首先,国家已经以法的形式确定了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合理地位,形成了发展合作组织的良好氛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明确了具体扶持措施。其次,随着农业市场化和专业化、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要求获得信息、销售、技术等多方面服务,尤其是专业服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产销合作深受农民欢迎;再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1.充分尊重农民,营造宽松环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充分考虑一个地方的实际。当前,专业合作组织应主要承载两大功能,一是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二是成为政府扶持“三农”的新载体,从而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我们认为,在目前阶段,一个合作经济组织,只要坚持入、退社自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坚持为社员服务,坚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不管是由谁创办或领办,不管叫什么名称,不管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都应该允许存在,鼓励发展。判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标准在于农户受益,合作组织发展并有生命力。同时,政府应当运用行政和财政手段,引导合作经济组织不断修正发展方向,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向规范化的合作社不断靠近。
2.开展指导、培训,创新工作机制。开展指导、培训工作,就是要求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拓展服务领域,为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登记、运行等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我镇已经专门研究并成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以农经部门具体负责的领导组织,提供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了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计划,把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村级目标考核一个专项,作为主抓干部目标考核的一个专项。同时寻找工作的抓手,创新专业合作快速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依托市农经部门建立辅导员制度,派出辅导员向农民宣传合作社的原则、合作的意义和条件,培训合作社基本知识。
3.加大扶持力度,培植经济实力。我镇在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中一方面注意培植产业化高,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合作组织;一方面建立通南镇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通道,负责协调和沟通合作组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再就是积极总结经验,向外推介自己,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4.抓好典型示范,提升整体素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是近年来我镇发展专业合作行之有效的手段。我镇现有典型专业合作组织4家,几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进行宣传和推广它们,现在合作组织达到了24家。今后我们更要从辅导、扶持等等角度去抓好典型,推介典型,带动发展。
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坚信在合作组织发展中通过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延伸努力促成农业资源的有序流转与整合,农村进一步细化分工与合作,使合作组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基层的一个主导团体。□(编辑/刘佳)
第三篇: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作者:张竞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摘要:分析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状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到2011年6月,宁洱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2个(均已按《登记条例》在县工商局登记),其中,2010年3月底以后成立的有59个,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64.13﹪。按产业划分,种植业39个,畜牧业32个(其中生猪产业11个),林业8个,渔业1个,服务业11个(其中,农机服务1个,植保服务9个,其它服务1个),其他1个;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68个,其他24个。合作社理事长92人,理事会成员231人(不含理事长);执行监事或监事长92人,监事会成员184人(不含监事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1934人,其中:农民成员1898人,占成员总数的98.14﹪。带动非成员农户3026户。现有资产总额2564.77万元,负债总额420.3万元,所有者权益2144.47万元,其中成员出资1973.97万元(其中货币出资额333.36万元);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协会29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9个,其中:茶叶种植协会10个、养殖业9个,其中:生猪产业5个、养鸡协会1个、养鱼协会1个、其他2个;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16个,技术信息服务11个,其它2个。协会理事长29人,协会理事会成员50人(不含理事长);执行监事或监事长25人,监事会成员36人(不含监事长);农民专业协会成员总数2500人,其中:农民成员2400人,占成员总数的99.52﹪。带动非成员农户4000户。现有资产总额170.2万元,负债总额6万元,所有者权益164.2万元,其中成员出资3.1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广泛宣传,规范管理,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规范化道路
一是广泛宣传培训。2007年7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县政府专门组织县直有关单位及各乡(镇)分管领导经参加学习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召开会议和各种形式宣传,使法律精神深入人心,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规范地发展。又对县、乡业务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就法律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市场信息等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使会员掌握了各种业务知识,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二是认真执行政策,规范管理。向各乡(镇)农经站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章程(试行)〉的通知》,各乡(镇)农经站对所辖区域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检查,根据《示范章程》指导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机构设置和各项管理制度。
2.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合作社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带动会员发展种植、养殖业,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村民的增收致富,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认真抓好农民专业协会,促进会员增收致富
“跟着协会走,产销不用愁;跟着协会干,农民有钱赚。”这句顺口溜总结了协会在宁洱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宁洱县已发展起农业经济协会组织29个,产业门类涉及中药材种植,鸡、猪、牛、羊、茶叶、烤烟种养殖等多个领域,带动2万农民发家致富。
4.积极规范引导
今年,宁洱县重点选择了6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完善、规范,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长、主管领导每人联系2家进行规范指导。引导合作社成员入股,保障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合法权益;帮助合作社召开设立大会,完善股金和社员名单登记造册,指导有条件的合作社建立培训室,积极开展对社员的技术、管理、市场等知识的日常培训。
5.整合资金,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县属有关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项目,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各个项目,增加了协会及会员的收入,提高协会的服务能力,增强协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高会员的素质。
三、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农民素质
磨黑镇把边村岔河小组无核“黑旋风”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农户栽培经验缺乏等问题,派种植户到浙江学习,同时邀请浙江金华婺江葡萄研究所的专家亲自向村民传授葡萄栽培技术。通过培训,提高了萄农的科技素质、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2.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如宁洱镇民政村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使分散生产经营红薯的农户参与有组织的合作化生产经营,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户收入,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首茬冬辣椒示范种植93.7亩,涉及45户农户,共销售商品椒16万公斤,每公斤销售价4元,总产值达61.3万元,平均亩产值达0.65万元,最高亩产值
达1.05万元,产生11户万元户,扣除物化投入964元/亩,亩纯收益0.56万元,与传统种植水稻亩产550公斤,亩产值1100元相比较,每亩增收0.5万元,户均增收1.13万元,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效益显著。
4.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磨黑镇星光村槟榔芋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品牌,进行统一种植、包装、销售,提高槟榔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5.加强了农村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服务
宁洱镇民主村肉猪养殖协会自2005年4月注册成立以来,会员已达168名,会员遍及民主村22个村民小组,2010年该协会出售肥猪4.1万头,协会实现畜牧业产值6000万元,占民主村经济总收入的68%,会员养猪年均纯收入达2万元,促进了会员的增收致富,协会得到了发展壮大,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了我县农村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6.增加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就业岗位。
四、存在的问题
1.专业合作社规模小
宁洱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时间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对市场的影响力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不强。难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势和作用。
2.农民合作素质低
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
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思想品德以及经营管理素质的人少。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
4.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宁洱县多数农合组织结构不完整。影响了广大农民加入农合组织的积极性。还有许多农合组织没有注册登记,不具有法人资格。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
农合组织发展产业立项困难,90%以上的农合组织无法获得有关项目资金的扶持,合作组织培训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宁河县农业合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五、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我县农村经营组织创新的根本方向,是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提高自身经济社会地位的重要组织载体,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纳入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应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参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真正发挥合力。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较大突破。
2.正确把握原则,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提供保障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始终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农民意愿出发、从合作制要求出发,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一是坚持自愿合作的原则。坚持以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为依托,通过组织内部的技术、信息、资金、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合作,扩大产业规模,增加社员收益。在发展过程中,由农民自行选择,做到加入自愿,退出自由。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突出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独立自主地开展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销售合作;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应由会员大会决定;坚持正确引导,对内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三是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持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不采取行政命令和“拉郎配”的手段去盲目发展,真正做到了“五不”,即:搭台不唱戏、引导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增收不添负。四是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逐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了农合组织规范有序发展。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2007年7月1日,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要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有关部门、基层干部、农合组织领办人、业务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加强其综合素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
4.突出重点,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一是明确思路。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抓好“两个提高、两个结合、两个延伸”。“两个提高”:一个是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另一个是提高合作层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与乡、村与村联合社(会),把基层的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更高层次上、更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利益。“两个结合”:一个是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我县林业、茶叶、咖啡、畜牧业、渔业、橡胶等资源,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格局。另一个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围绕龙头企业办合作社,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解决好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难以对接的矛盾。“两个延伸”:一个是纵向延伸,在尊重社员意愿的基础上使合作领域逐步由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向农产品加工、生产资料购买等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延伸,使社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另一个是横向延伸,逐渐由红薯、蔬菜等规模小、农户覆盖率低的小产业向茶叶、咖啡等规模大、农户覆盖率高的大产业延伸,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的牵动能力,让农民在更大的产业空间里增加收入。二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对农合组织有一个认识和认可的过程,必须加以引导和推动。应充分发挥各部门、各组织的优势,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基层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生产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农业科技人员等组织和人员领办农合组织,扩大数量和规模,增强对当地农民的带动能力。三是典型引路。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县农合组织的经验,表彰奖励农合组织先进单位和优秀领办人,提高农民对农合组织的认知度,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以点带面,带动发展。四是建章立制。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的章程、财务核算、统计核算、登记办法等有关制度,积极指导各类农合组织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组建,按规定程序和内容制定章程,建立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内部民主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自我服务机制,逐步形成依法组建、股权明晰、民主管理、规范运行的内部运行机制。五是加强农合组织自身建设。指导和规范农合组织提高理事会和监事会工作水平,鼓励大户和能人入大股,由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包括大户、致富带头人、村干部、社会投资人等)担任农合组织理事长或总经理,并在股东中推选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的能人担任监事会主席。帮助农合组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多劳多得,结余奖励,调动人员积极性。抓好财务管理,严格执行成本核算,明晰账目,提取各项费用和公积金、公益金,按章分红。
5.理顺管理分工,积极发挥有关部门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作用
当前,县委农办、农业局、供销社等多个部门都承担着对农合组织的管理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各部门优势,促进农合组织加快发展。但由于分工不明确、主次不清晰,多个部门都管又都不管,显然不利于农合组织的健康发展。建议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任务。从部门工作性质出发,县委农办应侧重抓好面上的指导、协调工作,制定政策,检查督导。从历史上看,供销合作社一直是农合组织的组织者,具有组织、网络、设施、人才、技术、经营、服务等优势,可为农合组织提供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建议我县明确主要由供销合作社承担组织指导全县农合组织发展的任务。各乡(镇)党委、政府应发挥农合会组织体系健全的优势,委
托农合会履行统计职能、推荐职能、沟通职能、监督职能等,发挥农合会的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6.加大资金扶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宁洱县各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财政、税收、信贷、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农合组织相应的政策扶持。一是县财政应从预算中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合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品牌创建、产品质量认证、市场开发、人员培训等。二是农村信用社和其它商业银行对农合组织的发展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工商、税收、交通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农合组织在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四是对符合条件的农合组织,可优先列入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并享受优惠政策。
7.加强领导,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县、乡(镇)党委、政府应把发展农合组织当作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应成立领导机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农合组织建设列入目标管理,兑现奖惩。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同心协力支持农合组织的发展,为其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加强对各级指导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搞好农合组织领办人的培训。县、乡两级政府应对开展培训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培训经费补贴,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质量。
第四篇: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摘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自2010年四川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后,XXX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快速发展势头,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本文对XXX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就XXX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何健康成长进行了思考。
[关键字] XXX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现状 问题 XXX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体情况 1.1 XXX县良好的农业基础
XXX县享有“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的美誉。是“全国茶叶基地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四川省蚕桑基地县”、“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基地县”、“四川省最具活力十大特色县”和“四川省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集群试点县”、“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集群试点县”、“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等。2013年,全年产茶9520吨,产量居全省第七、全市第一,年产值11亿元;林竹基地面积达65万亩,总产值10.9亿元;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率达75%,畜牧总产值17.2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71.46万亩,粮食总产量22.47万吨。创建茶叶、蚕桑、林业“万亩亿元示范区”共5个,新增省级畜禽示范场1个、市级示范场3个。XXX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强县,具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1.2 XXX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基本情况
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尤其是2010年四川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加快发展之势。截止2014年9月,XXX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15个,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6个,市级示范合作社 16个;县级示范合作社22个,合作组织成员71720个,带动农户35780个;从经营领域看,其中粮油种植13个,林业种植36个,果蔬种植46个,畜牧养殖49个,水产养殖24个,农机植保等服务业43个;其中养殖业以猪、鸡、兔、鱼、蚕茧为主,种植业以花卉、苗木、水果、茶叶、蔬菜为主。种植业基地面积325800亩,总收入16.8亿元,合作组织成员户均纯收入31985元,带动农户户均纯收入26927元。XXX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特点和作用 2.1 数量逐渐增加,带动农户作用明显
表一 XXX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本情况统计表
统计 时间 2014年10215 月 2013年10211 月
189
68590
34050
192
71720
35780 合作组织数
工商登记数(个)合作组织成员数(个)带动农户数(个)
(个)
(本表数据由XXX县农工办、工商等部门提供并整理得出,下同)由表一可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增加到215个,合作组织成员71720个,带动农户35780个,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且仍呈稳定增长态势。合作组织成员数及带动农户数也逐年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2 实力逐渐增强,促农增收效果明显
表二 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经营效果情况统计表
种植业
统计
基地面积时间
(亩)
经营收入情况
成员户均
均纯收入
纯收(元)
(元)
带动农户户
总收入(万500万-10001000万-1亿
元)
万(个)(个)
1亿元以上
(个)2014年10月 2013年10月 325800 325800 167710 131730
47 5
31985 28602
26927 23608 2 经调查近2年来XXX县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经营效果情况可见,从规模化种植方面看,种植业基地面积已达325800亩;从经营收入方面看,2014年截至10月总收入达1677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3%。年经营收入500万以上的合作组织已达55个,占总数的25.6%。其中1000万—1亿的大型合作组织5个,农民合作组织实力逐渐增强。
表三 农民合作组织户均纯收入情况统计表
销售 统计
总收截止
入(万时间
元)
人
户均纯
均纯
收入 个数 营销额(万元)
(元/
(元/
户)
人)
户)
人)
收入
数
个
营销额(万元)
入(元/入(元/均纯收均纯收
户
人
农民合作组织成员
带动农户
种植养殖其它 业
2014年167710 71720 9月 2013年
业
各业
种植养殖其它
业 业 各业
77250 40130 600 31985 8645 35780 49730 32750 16130 850 26927 7278 117980 131730 68590 88370 67830 34250 500 28602 7730 34050 43360 28310 13550 1500 23608 5029 9月
(表中“户均纯收入”以扣除综合成本后平均到每户。综合成本率:“种植业”为35%、“养殖业”为55%、“其它各业”为45%。户均纯收入={种植业营销额×(1-35%)+ 养殖业营销额×(1-55%)+其它各业营销额×(1-35%)}/户数。人均纯收入=户均纯收入/户均人口数。)
由表三可见,2014年截至10月总收入达1677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3%;专合组织成员户均纯收入达3198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带动农户户均纯收入2692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促农增收效果明显。
专合组织通过提供优良种苗、技术辅导、质量跟踪、统一商标使用、采收销售等保障措施,充分保证社员利益,切实维护商标品牌形象。如XXX县红岩流米李专业合作社,推行“农专社+商标+农户”经营模式,李子打向了品牌,卖出了好价钱。专合社成员已增加至84人,带动周边农户800余户共 同种李,年产值超1600万元,被评为“宜宾市商标富农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3 种养殖业仍居主导,需加大力度培育文化旅游等服务类组织发展
表四 农民合作组织行业分布统计表
种植业(个)
加工运输养殖业(个)服务类(个)
仓储(个)
农机植粮油 林业 果蔬 畜牧 水产
保 13 36 36 46 46 49 47 22 4
38 5
文化旅游 资金互助 其他
联合社(个)
综合表三表四可见,服务类行业专合组织虽然已达43个,但规模很小。除种养殖业外,其他各业营销额仅600万元。种养殖业营销额为11380万元,占总营销额的99%以上。因此,种养殖业仍居绝对主导地位。
由表四可见,XXX县农民合作组织广泛分布于粮油、林业、果蔬、畜牧、水产等传统种养殖业和农机植保等服务类行业。经营领域从以前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向服务业发展,但服务类组织类型比较传统,多为职能部门牵头成立的农机植保类服务组织,文化旅游类组织为0。
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均由政府搭台政府唱戏,没有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导致戏唱得很累,还赚不了吆喝。需加大力度培育文化旅游类服务类组织发展,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激发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活力。2.4 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树品牌创效益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对农民的各类培训,通过专家、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示范带动,使农民在参与生产、销售、管理各个环节的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和能力,促进了农技推广,产品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如XXX县百王之家养蜂专业合作社自行研发的“一种双饮品灌装饮料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和外观设计专利证书,成为XXX县第一个拥有专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农产品商标120余个,其中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6个。
品牌的树立带来更好的效益。如龙头企业“XXX县沙河镇胡二娃食品加工厂”成立XXX县红运黄豆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晒金”商标。主推“胡二娃”牌红豆腐,远销重庆、西安、沈阳、北京等大中城市,年产值超700万元。“胡二娃”商标被认定为宜宾市知名商标。XXX县红运黄豆专业合作社 被评为“宜宾市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5 XXX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吸引力和农民志愿加入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表五 农民合作组织新增指标统计表
统计截止时间
2014年9月 新增年营
新增专新发展销额500万元合组织成员数以上重点合作数(个)(个)组织(个)4 3
新发展成员增长率(%)
年营销总 额增长率(%)
3130 4.7 17.3 由表五可见,农民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对农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越来越强。2014年新发展成员3130个,增长率达4.7%,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年营销总额增长率达17.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户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志愿加入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如胜天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广泛联络销售渠道,以产品特色优势占据市场主动。去年禽流感疫情爆发时,老百姓对禽类农产品普遍感到恐慌,周边散养户所养的鸡根本卖不出去,而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所养殖的桫椤乌鸡因市场知晓度和信赖度高,反而在这个时期销量大增,也因此增强了合作社对周边农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合作社创建至今,没有一户养殖户退出,呈稳定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农户要求加入,辐射面越来越广,目前南溪区已经有养殖户加入。3 XXX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政府层面
3.1.1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从上至下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明确一个总的管理机构,农业、工商、民政、科协、供销等部门虽然参与了管理,但由于职责不清,发展思路不明,管理体系不顺,组织机制松散,谁管谁都不管,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甚至管理挂空的状态。造成有关业务技术部门资金扶持、技术指导方面的断层,一旦发生问题和困难,难以得到及时协调解决。笔者曾询问过4家专合组织负责人,是否知晓其主管部门,均不知道,只知道有问题就找乡镇政府,而基层政府因政策、技术等方面了解不够全面,解决问题往往很困难。3.1.2 专业管理人才匮乏
农民合作组织不是一个新事物,各职能部门管理者也都多少了解。但真正熟悉农民合作组织政策法规、操作方法、管理服务的管理人才却相当匮乏,导致政府服务专合组织发展没有系统性与前瞻性,管理服务水平上不去。3.1.3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
XXX县近年来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除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用于农民专合组织扶持外,本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蚕业、茶业的种苗补贴、新品种引进等方面。例如,2013年,补贴良香食农机专业合作社29.24万元。但据调查,多数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的专合组织很少得到政府财政、信贷扶持以及税收等优惠,生存与发展环境很不宽松;而规模较大的专合组织资金需求量大,政府财政扶持效果不够明显。同时,XXX县专业合作组织在信贷、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缺乏具体的落实办法,国家对合作社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到位。3.2 专合组织层面
3.2.1 规模化程度总体偏低、经营方式偏粗放
一是规模化程度总体偏低。尽管有55家年营业收人500万以上的较大专合组织,但总体规模偏低,小合作社生存较困难,还没有利益连接、互相扶持的大型合作联社;二是大型农业机械利用率低。县政府很重视大型农机的推广使用,出台了《扶持大中型农业机械普及应用暂行办法(试行)》等扶持政策,但由于我县土地零散且地形限制,大型农机推广率较高的只是在庆岭等地势较平土地连片的地方;三是经营方式偏粗放。在合作内容上局限于技术、信息、生产资料采购、初级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方面,而真正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等合作内容则很少。3.2.2 组织化层次较低
一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联接机制不紧,仅局限于向农户和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种苗种禽、产品回收等服务,与成员农户建立的是一种购销关系,甚至只是雇佣关系,没有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没有达到真正的合作。二是利益连接松散,对成员约束力太弱。据了解,大部分专合组织为了吸纳成员加入,股金定的很低,很少甚至没有收取会费,对成员难以形成约束,成员只愿共享利益,不愿共担风险。3.2.3 资金人才瓶颈十分突出
许多合作社负责人认为制约合作社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是缺乏资金、缺乏人才。资金方面,合作社主要是农户组成,农户出资有限导致合作社自有资金不足,收购农产品需要及时支付农民资金而企客户返款周期又较长导致对流动资金的需求特别大,想贷款但又缺少有效抵押物品,影响了合作社扩大规模和开拓市场。在人才方面,目前XXX县合作社的发起人大多是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大多学历不高,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知识了解不多;既懂技术又会管理还具备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3.3 农户方面
3.3.1 农户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留守农村务农的以老人、小孩居多,能力较弱,外出青年普遍返乡务农意愿不强;二是农民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应;三是农民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接受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机会很少。3.3.2 农户诚信意识不强
受调查的专合组织普遍反映,合作社与社员均签订了统一购销合同,但很多农户往往只算经济账不算诚信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有一些农户在销售行情好时将产品自行出售给商贩,卖剩下的、品相差的、或者行情不好时又一定要交售给合作社享受保护价。这体现出农民民主意识、诚信意识较差,随意毁约的行为既损害了自己的信誉,破坏了彼此的信任,又影响了合作组织的组织化建设。
3.3.3 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主人翁意识
不少专业合作组织在重大事项安排和日常活动中民主氛围不浓,成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许多成员认为协会或合作社是领办部门或领导的事,不关心组织的发展,合作意识不强。大部分会员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组织与会员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造成专业合作组织的不稳定因素。他山之石——国外及先进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验借鉴 4.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资金问题
日本农协:日本的法律规定农协可以自办信用事业,开展内部信用合作。丹麦:设立专门机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同时设立专门农业保险、大灾保险和止损保险,将金融风险降至最低。美国:专门立法为农民合作组织提供金融支持。
法国:赋予农民合作组织以金融服务的功能,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成为为农服务的重要内容。
成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订单、保单、仓单,以及大型农用生产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财产抵(质)押贷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资金互助和融资担保试点;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保险服务。
结论:解决农民专合组织资金问题必须多管齐下:政府项目扶持、金融政策扶持、农业保险服务的完善等。但从国外经验来看,如果不设立专门机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就要开放农村金融市场,让农民合作组织自身运用信用合作的方式为农民和组织提供金融服务,这应该是未来农村金融改革的趋势之一。
4.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人才问题
英、美等发达国家:重视提高农民素质,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农民培训的地位、内容和保障条件,规范政府有关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各国政府一般都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和管理农民培训工作。
美国:职业学校在冬季和农闲时期对青年农民开展系统农业职业培训,为成年农民举办继续教育班;鼓励农民自发成立5万多个农民俱乐部,帮助农村青年学习农业技术、制定生产计划、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成都: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在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公益性岗位,利用就业专项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聘人员(含聘请的职业经理人)给予3年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
结论: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农民培训的地位、内容和保障条件;以职业学校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农民职业教育,并鼓励引导农民互教互学;制定政策鼓励引导农技人员走进农村,扎根专合组织。
4.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管理问题
西班牙:在国际合作经济实践中,西班牙蒙德拉贡合作社被看作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成功范例。管理机构之间职能分工明确,制衡机制完善,管理效率高。蒙德拉贡合作社的委托代理关系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成员大会-监理会-经理部-组织成员。不仅委托代理关系链短,而且形成了比较有效的 联接机制,内部制衡机制健全有效,能够有效地避免委托人的“廉价投票”或“搭便车”行为,代理人的“偷懒”和道德风险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遏止。3
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章立制。一是具有完善的制度和章程,组织成员的入社与退社、权利与义务、民主管理、机构运作、收益分配等有章可循;二是农民合作组织都是建立在保留社员私有产权的基础上,产权关系明晰;三是农民合作组织都具有健全的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结构,有明确的责权利界定,实行民主管理,经营制度健全;四是合作社成员间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对合作社股金分配的比例和盈余返还的方式均有明确规定,并按规定严格执行;五是监督机制健全,包括合作组织的内部监督和国家对合作组织的外部监督。
结论:必须设立分工明确,制衡机制完善,管理效率高的管理和组织机构;健全利益连接机制,合作社成员间必须成为利益共同体;必须加强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
4.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产业化问题
日本农协,是一个全国性的合作社组织。日本的农村供销基本上是由农协控制。
美国、加拿大的跨区域合作社,这类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跨区域合作与联合,以共同销售为主。
德国:为形成规模优势,保障合作社利益,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合作,形成大型合作联社。
结论:农民合作组织跨行业、跨区域合作与联合,抱团发展,是产业化的必然趋势。基于XXX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际的几点思考: 5.1 人才普遍匮乏
政府层面缺乏专业管理服务人才;专合组织层面缺乏经验管理人才与市场营销人才;农民层面缺乏新型职业农民。建议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或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有能力的大学生到专合组织就业。5.2 融资贷款难,政府需扶持、引导、规范
专合组织融资难不是XXX县一个县的问题,是全国农民合作组织普遍面临的问题,既有金融制度原因,又有土地政策等原因。尽管XXX县政府目前 非常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但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扶持只能解决部分主体的部分问题。多数合作社的资金问题依然只能靠合作社内部融资或民间融资,政府要加以引导和规范,推广农业保险,尽量避免金融风险;另外政府应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进行探索,让农民和合作组织拥有更多的有效抵押物。5.3 需理顺专合组织管理体制
一是政府管理体制,以工作领导小组等形式,尽快明确专合组织管理体制。人员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可不集中办公,但需形成工作机制,定期集中研究解决问题,分区域划分工作组进行管理和服务。二是专合组织内部管理体制,需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加以完善,力求组织与农户成为统一的利益结合体,培育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共谋发展。5.4 多而不大,产业化程度偏低
存在“遍地开花、朵朵不大”现象,建议政府鼓励引导专合组织,从统一包装品牌销售方面入手,跨区域、跨行业进行合作或联合,形成规模优势,抱团发展。
5.5 拓展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结合“质量强县”战略,提升农产品质量,以品质树品牌,将质量优势转化为品牌效应,以品牌赢得市场。二是鼓励专合组织拓展产业链条,从提供初级农产品向仓储运输、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方向拓展,以提升盈利能力,扩展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 《丹麦农业合作社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及启示》,于细婷,谢元态,易欢,《海南金融》2011年02期。
[2] 王吉全,《关于成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调研报告》,2013年4月9日。[3] 《国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及其借鉴——以美国、西班牙和日本为例》,王征兵,许婕,孙浩杰,2010年4月。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汪金敖 涂建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信息、资金、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期我国农民群众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造,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通过组织、引导农民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是各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做法。从英国创立世界第一个成功合作社----罗奇代尔公平先锋社至今,合作组织的发展已走过150多年的历程,现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几乎全部,美国、法国80%以上,德国70%以上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各类农业合作社。美国1/3农产品、法国2/3谷物和猪肉、荷兰90%牛奶、丹麦90%左右猪肉和牛奶都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我国合作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6年全国实行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由农民入股发展的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加之其他种种原因,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渐演变成了农业集体化,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也逐步走上了“官办”道路,完全失去了合作属性。我们现在引导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产物,与过去农业合作社有作根本区别,最重要的不同,是在办社原则上实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强调专业性和经济性。这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雏形是农村专业户基础上产生的联合体。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联合体、服务中心等专业合作组织开始加快发展,并进入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的新阶段。到2004年底,全国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5万多个,会员2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按照成员合作的紧密程度和运行机制区分,目前主要有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两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独立生产的基础上,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的农户自愿按照合作制原则组成的加工销售自有农产品的自助性经济组织。这类合作组织一般是实体性的,内部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形成劳动者约定共营的企业和社会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协会,是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农户经营基础上,实行资金、技术、生产、供销、加工等互助合作和服务的开放性、民间性经济合作组织。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保持稳定。但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顺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进入合作组织的农民能够通过组织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愿望,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它既能加强政府在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又能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更好地实施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将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有利于克服分散农户无法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的弊端,有利于逐步形成名特优农产品的优势产业带和优势区域布局,从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促进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农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如湖南桃江县是个竹资源大县。1997年,该县创办竹业协会,该协会一手抓资源培育,一手抓产业开发,有效扩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产业档次。全县竹资源面积由6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2万亩,增长20%;竹产业实现了由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由单一产品加工向多品种加工,由多品种加工向发展主导产品三次升级。2003年,该县竹产业产值达15.14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0%,竹业增加值达到9.08亿元,占全县GDP的35%。
(三)有利于构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共同发展 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显然,仅仅依靠分散的农户是不可能真正建立与企业间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优势,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向前发展。永州祁阳县发展优质稻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过来由于企业和粮农没有一个适合的纽带和桥梁,该县的优质稻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农民由于受单户种植的局限,往往不知种什么,种了卖给谁,而企业由于收不到质高量足的优质稻,也难以做大做强,企业和农户都迫切需要一个中介组织将两者联系起来。针对这种情况,祁阳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依托天龙、银利来、神怡、湘妹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先后组建了祁阳县优质稻推广种植协会、银利来优质稻米开发协会、神怡优质稻种植协会和湘妹优质糯米种植协会,通过这几个协会把企业和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开拓优质稻米市场,打造优质稻米品牌。目前,协会共发展会员25.5万人,发展优质稻75万亩。由于有了充足的优质原粮,三大龙头企业都创出了一批优质稻米品牌。如天龙米业精深加工的“天龙”系列优质米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放心米”、“湖南省名牌产品”等殊荣,还有多个品种的大米分别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天龙米业跻身“全国大米加工十大企业”排名榜。2004年,会员农户共增收1.56亿元,户均增收531元,加工企业增效2200万元,实现了互惠互赢、共同发展。
(四)有利于完善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农技服务推广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由于目前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功能的弱化,农技的引进推广正面临有效载体缺失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对其成员及周边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存在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学、产品难销等问题,成为现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生力量,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己承担着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部分职能,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培训基地,就是一个乡土人才的聚集基地。衡阳祁东县牲猪养殖合作社为了让社员所养牲猪达到外贸出口的严格要求,仅2004年先后聘请各级专家16人来合作社进行科学养猪讲座,培训社员836人次,使合作社379名成员获得了国家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证。2004年合作社带动农户出栏牲猪122万头,实现总产值1.2亿元,其中出口港澳活大猪1.6万头,实现利润240万元,全年全体社员养猪纯利润达2258万元,提高了广大社员的科学养猪水平。
(五)有利于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的建立 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显然,我国农村这种一家一户为单元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难以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实现有效对接的矛盾,分散的小农经营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经营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搭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较好地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的“买难、卖难”问题,并通过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增值利润。如湖南湘潭县青竹村养猪协会成立以前,农户单家独户养猪,疫病难防,销路难寻,市场竞争力差,养猪效益不高。2002年5月,村支两委成立了养猪协会后,协会实行“八统一”服务(即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培训、统一贷款、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大大提高了该村养猪的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2001年,该村农民纯收入仅1930元,2003年达到3680元,增长90.7%。益阳市200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纯收入6.1亿元,会(社)员人均纯收入379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85元。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近几年呈加速发展态势。至2004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有1164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645个,专业协会6002个,有社(会)员167.19万个(户),占总农户数的12.2%,位居全国前列,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合作形式由农民间的合作逐步向农民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相互联合转变,形成了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合作内容由单项合作逐步向产加销全程合作转变,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合作机制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合作区域由区内合作逐步向跨区合作转变,形成了跨行政区域的广泛联合。按组建主体划分,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农民合作创办型。大多数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创办。全省共有4461个,占总数的38.3%;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举办型。全省共有2051个,占总数的17.6%;三是企业带动型。主要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兴办。全省共有1142个,占总数的9.8%;四是技术服务部门领办型。全省共有3226个,占总数的27.7%。其中农技部门领办652个,占全省总数的5.6%;畜牧部门领办787个,占总数的6.8%;科协部门领办484个,占总数的4.1%;供销部门领办467个,占总数的4%;林业部门领办400个,占总数的3.4%;水产部门领办184个,占总数的1.6%;水利部门领办152个,占总数的1.3%;农机部门领办100个,占总数的0.9%。五是其它类型。共有767个,占总数的6.6%。按从事行业分,已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劳务、运输、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
(二)运作方式
1、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收取会费。如望城县奶牛养殖协会向会员收取每年每头奶牛100元的会费,协会负责奶牛引进、技术培训、劣质奶牛淘汰补助和无偿提供挤奶设备等。二是部门扶持。石门县柑桔协会挂靠县农业局柑桔办,办公场地和运转费用由柑桔办提供。临澧县供销社给其入股组建的县清水鸭养殖协会支持30万元作开办费。三是政府扶持。资兴市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给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奖1000元作为开办费。四是由会员大户募捐。桃江县竹业协会每年的活动经费主要由几个企业老板捐献,会长莫运湘每年要拿出6000—7000元资助协会搞活动。
2、活动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开展技术服务。以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主。如临武县同益乡老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圣文率先与本村26户农民成立了临武县第一家“农民科学技术学会”,通过举办培训的形式推广技术,目前全乡有400多人加入了协会,发展水果专业大户260户,1200多人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二是开展综合服务。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对会员进行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多方面的服务。三是开展实体经营。协会通过自我积累或集资入股,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实体。如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有核心会员260多户,2001年成立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拥有柑桔加工生产线三条,固定资产45万余元,安臵500余个劳动力就业,成为当地有实力、有影响的农产品产销龙头企业。
3、利益机制。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紧密程度可分为紧密型与松散型两种。紧密型利益机制,是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向社员返还盈利所得。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创办了两个经济实体,4年来,该社共返回社员红利650万元,股平3421元。松散型利益机制,大都是各类专业协会依靠向会员收取会费、大户的捐献、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向会员提供无偿信息、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三)主要作法
为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湖南各级各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策支持。2004年,省里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湘办发[2004]11号),由省财政安排专门资金试点示范。长沙、常德、益阳、郴州、永州、娄底、岳阳、湘西等市州,以市(州)委或政府名义下发专门文件,出台财政、信贷、税收、用地、登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湘西自治州免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手续费,并奖励1000元开办费,从创收开始三年内免税,在2003年安排资金279万元的基础上,2004年又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中切块8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常德、郴州、益阳三市2004年分别安排400万元、182万元和13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其他市县也安排了一定的扶持资金。
2、业务指导。各地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指导,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发展。如益阳市为了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内部机制,市县两级都配备了工作专干,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通过加强指导和专业培训,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建立和完善了三大机制:一是内部管理机制。在建立章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的基础上,按“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专业合作组织经营产生的收入,在留足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后,大都采取按交易量还利和入股分红二次返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配。三是风险消减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从每年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用于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对社(会)员农产品实行保底价让利收购和给受灾社(会)员直接补贴等方面,为社(会)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提供了保障。其它市州县农经部门也都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注册登记,帮助、指导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3、办点示范。2004年,共安排国家、省级单位71个进行试点,其中财政部11个、农业部4个、省级56个。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也办了一些试点,通过以点带面,摸索了经验,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动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主要是“五力驱动”:
(一)发展动因
1、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生产面临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激烈竞争,过去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于受市场、资金、体制与人的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已很难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并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单家独户的农民也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连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将千家万户的农民和龙头企业联系起来,变小生产为大生产,从而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
2、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高度重视,明确要求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湖南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比较过硬的措施,加快了发展步伐。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文件。有关部门把引导指导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各市州县及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工作力度,召开专门会议,下发专题文件,安排专项经费,创办工作试点,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据统计,2004年,省、市两级共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经费15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3、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拉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大户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提高市场竞争力,立足自身资金、技术、加工、管理和销售网络优势,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近几年,全省依托龙头企业和大户创办、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503个,并且这类专业合作组织参会(社)人员多、辐射带动力强。如省茶叶公司这几年一手抓国际市场拓展,一手抓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公司通过多种措施支持茶叶专业协会的发展,目前建立基地52个,总面积42万亩,发展会员8.5万个,2004年实现产值3.52亿元,利税2236.4亿元,茶农户均增收1860元。沅江市珍珠养殖大户、全国劳动模范甘松柏领办的沅江市珍珠产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860户,养殖水面42000亩,珍珠蚌养殖规模达到3100多万只。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反过来又促进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的发展。
4、政府职能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政府职能也在随之转变,乡村干部已从过去主要抓税费收缴转为抓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改进服务方式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受到基层干部的重视,他们把主要精力逐步转变到了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上来。临武县双溪乡背溪村主任陈桂成牵头办起来的香芋协会,会员发展到2300人,辐射带动全县种植香芋3.5万亩,带动农民1.8万人,芋农人均增收800元。不少地方还有部分干部主动分流领办协会,带动农民致富。如新田县大五星枇杷协会会长蒋建平2002年从乡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主动停薪留职,联合其它大户办起了枇杷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128人,带动种植枇杷2万多亩,发展前景看好。基层干部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
5、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系机制,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增强了凝聚力。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机制,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高涨。岳阳县张谷英镇芭蕉扇业协会与江苏舜天集团建立长年合作关系,产品畅销16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实现产值9500万元,创汇600多万美元,二次返利940多万元,会员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协会带来的实惠,对农民入会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会员从成立时的几十户,不到两年时间,就发展到1198户。
(二)制约因素
上述“五力驱动”促进了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长足发展,但总体看,还处于初始阶段,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从当前看,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
1、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够高,没有把它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领导调查研究不够,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形势和作用估计不足。有的片面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由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放松了指导和引导。还有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心存疑虑,有的甚至担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后,影响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威,不敢放胆发展。
2、法人地位不够明确。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近几年涌现的新的组织形式,国家还未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尚未明确,给登记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目前,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要么无部门登记,要么多部门登记的局面。据统计,全省经过有关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仅占52.9%,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的占7.05%,农经部门登记的占13%,其他部门登记的占32.85%。
3、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无章可循,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不太规范或活动不经常的占了40%左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起社员所有的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二是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三是政府干预较多,许多合作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加上一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管理经验和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容易出现“一年合伙、二年红火、三年散伙”的现象。
4、扶持不够得力。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在政策法律上给予帮助,特别是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还没有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发性和盲目性比较突出,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决定,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按照合作经济的运作方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和农村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根据目前情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原则。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能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能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经营为借口,强行将农民承包的集体土地收回,改由集体经营、出租,或者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破坏和动摇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侵犯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自主权。
2、坚持农民“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这是合作制度最基本的特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就是要完全依照农民个人意愿加入专业合作组织,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归大堆”,坚决防止人为“拉郎配”。“民办、民管、民受益”,就是在创办上,要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农民意愿,自主开展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在管理上,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在利益分配上,应建立科学的分配办法和利益联结机制。
3、坚持“边发展、边规范、边完善”的原则。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达到规范运作还须一个过程,因此,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过程中,要树立“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通过“边发展,边规范”,逐步达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责权平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
4、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根据生产经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民意愿,既可以引导成员以入股形式开展紧密的合作,也可以采取入会形式松散半松散的合作;既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信息合作,也可以兴办加工、流通实体,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既可以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
5、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搞包办代替,更不搞行政干预和强迫命令,又要坚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通过办点示范、制定优惠政策、开展培训与服务、帮助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等,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发展重点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在数量上加快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两种形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关系最为密切,能够解决农民分散生产和经营的问题,同时,专业协会的组建必须建立在大量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缺乏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现阶段要突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要发挥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在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扶持基层农技部门利用其技术优势组建,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和其他部门利用其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真正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在抓好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等专业合作组织。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农业标准化建设,在服务质量上迅速提高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除开展一般性的技术、信息服务外,应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统一制定并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有条件的要完善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积极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创造条件在合作组织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等项认证,一个合作组织内部应尽可能统一产品的销售价格;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组织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沟通,或者通过行业协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行为,防止相互低价竞争,损害农民利益。
3、积极探索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突出内部制度建设,在运行机制上力争规范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在合作组织内部一般实行“一人一票”制,这是合作组织与股份制的重要区别之一。二是建立健全价格保护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对社员的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尽可能采取“下保底上不限”的作价原则。三是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应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二次返利。四是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社员监督。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入“三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切实履行协调、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加强和充实业务指导力量,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指导管理工作制度化、具体化。各级财政、民政、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搞好有关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形成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合力。
(二)加强宣传培训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大力普及合作知识、宣传合作典型、弘扬合作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同时,对主管农业的领导、乡村干部、合作组织负责人应分层次进行培训,尽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的骨干队伍。
(三)加强政策扶持
加强政策扶持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利用“绿箱”政策支持保护农业的新要求。
1、加大资金投入。各级应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各金融机构应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支农重点,增加信贷投入。
2、加强项目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种养、项目引进、加工销售、基础设施建设等,在立项、用地、用电和运输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
3、优化发展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给予税费优惠,该减免的要减免,严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特别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跟踪服务。
(四)扩大典型示范
近年来,通过办点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增加试点投入,扩大试点范围,提高试点水平。要加强示范项目跟踪指导,深入项目单位,认真解剖典型,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对国家扶持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按照有关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和平调。
(五)规范注册登记
在国家相关法律出台前,我们要按省人民政府第196号令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部门登记。专业合作组织所办经济实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非营利性的农民专业协会到民政部门登记。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机关要简化手续,依法予以登记,核发证照。经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其资产收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其财产和经营自主权。
汪金敖,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涂建明,湖南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综合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