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记》读书报告
近十多年来《史记》文学成就研究概述
摘要: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也是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名著。历代研究《史记》,均文史兼顾,两者齐头并进。但比较而言,从史的角度研究《史记》更为热闹,而《史记》的文学成就研究相对较弱。
关键词:文学思想审美观人物描写军事文学文学影响
目录:
一、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二、司马迁的审美观
三、《史记》中的人物描写
四、《史记》对军事文学影响
五、先秦文化对《史记》的影响
六、《史记》对后代文化的影响
正 文:
一、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过去人们比较重视对司马迁哲学、政治、史学思想的研究,而对其文学思想则不注意。司马迁有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这首先在于他认识到文学与其他学术的区别,力图将文学从传统的庞杂的学术概念中分离出来,并给文学事业和文学家以崇高评价。司马迁还总结了丰富的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参酌个人创作的体会,提出了以“发愤著书”为中心的文学创作理论;探索和实践了以典型化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此外,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重视作家的政治态度,重视作家人格和作品风格的统一等等,也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司马迁的审美观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美学的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从美学方面来研究《史记》,出现了一种《史记》研究美学热。叶幼明《试论司马迁的美学思想》(《求索》)认为,“真实”和“雅”是司马迁的审美标准;“爱奇”是司马迁重要的审美原则,反映了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趣味。由于“爱奇”,使《史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呈现了与众不同的风貌。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论述司马迁的美学思想时认为,《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舒其愤”或“舒愤懑”,“正是司马迁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所在”。这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上,有着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宋嗣廉也认为,司马迁“发愤著书”的非“中和”美学思想,渗透在整部《史记》之中,这是形成《史记》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极其重要的因素。韩兆琦《司马迁的审美观》(《北京师大学报》)认为,司马迁的审美观有其时代性,还有突出的独特性,这主要的就是他分外喜爱悲剧英雄,喜爱那些对于当时社会、对于权势者、对于严重的恶劣环境敢于抗争的特立独行的人物。韩文还从历史背景、时代风尚、个人遭遇等五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司马迁审美观形成的条件。
三、《史记》中的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传记文学。司马迁以一人之力,在一部书里集中地为三千年历史人物立传,塑造了上百个栩栩如生、风姿有别的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历史人物画廊,对后代的写人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对司马迁写人艺术成就的探讨,一
直是《史记》研究的重点。
近十几年有别于以前的突出贡献是:
第一,对《史记》写人手法的分析,已经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深广。涉猎的问题之多,研究的方面之广,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司马迁笔下写得成功的人物很多,过去的分析、欣赏只限于项羽、刘邦等十来个人物上面。而如今对《史记》人物的分析评论,已经扩展到五六十个以上,《史记》中写得较出色的人物几乎都有文章评说。经过这样大范围的挖掘,司马迁写人的手法、写人的成就,可以使人看得更清楚,把握得更准确。
第三,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见解。如韩兆琦对《史记》所写的人物特点作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后提出,《史记》不是一个普通的各色人物的画廊,而主要是一个豪迈的英雄人物的画廊;由于《史记》中的故事大都异常悲壮、异常惨烈,其主要人物大都是悲剧性的,因此,《史记》又不是一个普通的英雄人物的画廊,而主要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以写悲剧人物而享盛名,《史记》则是一部以悲剧人物为主的文学作品(《史记评议赏析》)。韩文的这个观点,发人所未发,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又如自从扬雄指出司马迁有“爱奇”的特点后,历代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刘振东《论司马迁之“爱奇”》(《文学评论》)一文集合各家之说予以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司马迁之‘爱奇’,就是对于‘奇人’——有特异性的历史人物的推崇与偏爱,至于‘旁搜异闻’、‘多闻广载’等都是围绕着表现和突出有特异性的历史人物这一中心点派生的具体问题”。作者还认为,司马迁为了达到传奇人于天下的目的,在材料的选择上特别注意特异性的事迹和情节;在叙事中,特别注意情节的组织安排,从情节的曲折性、戏剧性突出人物事迹的特异性;突破史书的局限,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增强内容的特异色彩,加强表达的特异效果。文章最后论述说《史记》奠定了中国叙事文学的民族传统特色。刘文关于司马迁“爱奇”主要是为了写人的意见,颇有新意。
四、《史记》对军事文学的影响
对军事文学的贡献描写战争,是《史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史记》最精彩的笔墨之一。司马迁写了大小凡数百次战争,写得虽详略不同,但大都真实生动,富有艺术魅力,不仅反映了史实,而且也为军事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史记》对军事文学的贡献,是近年新开辟的课题。陈辽《论史记对我国古典军事文学的杰出贡献》(《艺谭》)认为,《史记》突破了前人的军事文学创作,注意写出战争产生的根源和具有全国性的规模,注意描写对战争的全局起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因素,以及高级指挥部的决策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史记》对我国古典军事文学的杰出贡献,还在于专门为统帅、参谋长、将领立传,以人物为中心比较具体地描绘某一战役、某一战斗,这是为编年体的军事文学所不及的。此外,《史记》在描写战争的场景和场面方面,也超过了前人而有其显著特色。从文学角度对《史记》战争文学进行探讨军事描写篇章的特点有四个:一是司马迁不是表面地写战争的一般情况,而是多方面地向深处开掘,尽量地触及到战争胜利的本质原因。正义感、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史记》军事描写篇章的灵魂。二是对于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司马迁不是不分大小、轻重一一记述,而是做了精心选择和剪裁。三是《史记》写战争不仅是历史的朴素记录,而且是有声有色的生动的彩色艺术画卷。四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中心,使真人真事的艺术处理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五、先秦文化对《史记》的影响
《史记》与先秦文学《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先秦文学对《史记》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人们早已有所认识。但是对这种影响的纵横比较,深入探讨,到近些年来才兴盛起来。莫砺锋《左传人物描写艺术对史记的影响》(《南京大学学报》)专门讨论了《左传》在人物描写方面对《史记》的影响,认为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人物形象,这种方法《左传》
开其端,后来在司马迁的笔下更趋成熟,终于成了史传文学的主要写作方式。其次,在细节描写中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左传》已经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对《史记》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再次,关于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问题,如果说《左传》还只是滥觞之源的话,那么到了司马迁笔下,这种手法就发展成波澜壮阔的长江大河了。金家兴《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创新》(《孝感师专学报》)将《史记》与《战国策》作了认真比较。
六、《史记》对后代文化的影响
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史记》对后代的影响之大,是任何一部历史著作所无法比拟的。近年来,出现了许多讨论《史记》对后代各类文学作品影响的文章,通过把《史记》放在渊源流长的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的考察,进一步发现了《史记》的价值,肯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在这种讨论中,又以讨论《史记》与小说的关系最为热烈,成果最大。《史记》与小说有关系,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但一直没有得到充分论述,而近十几年才得到人们的注意。《史记》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也培育与影响了后世小说家;可以把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史记》中的优秀传记,看成是“传记体的历史小说”,文章还认为,探索中国小说的形成期,应该追溯到《史记》;研究中国小说发展的规律及其特色,《史记》也不能被忽视。
韩文认为,《史记》中蕴藏着诸多小说因素,它对后世小说的影响。一是《史记》人物传的组织结构和它写人物事件的方法,为后代的小说创作所效仿、所继承;二是《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常为后代的小说戏曲所模拟,这是一部伟大作品出现后所常有的情形;三是《史记》的语言影响着后世文言小说,尤其是唐人传奇与《聊斋志异》;四是《史记》记事的时间长,所记的事件多,是后代小说、戏曲取材创作的昆山邓林。
《史记》纪传体对我国小说传统风格的形成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我国古典小说在题材、结构、人物描写手法等各个方面,较之别的国家(特别是西方各国)的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卓然独具的鲜明特点和传统风格的形成原因固然很多,但《史记》纪传体的影响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文章从历史人物传记体裁方面的影响、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方面的影响、人物描写方法方面的影响、题材方面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列举大量小说事例作了深入的比较论述。
结论:
总之,《史记》的文学成就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但是“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语)。所以,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仍是《史记》研究者应该思考,并为之努力去做的工作。
参考书目及期刊:
姚凤林的《论司马迁的文学观》(《北方论丛》)
叶幼明《试论司马迁的美学思想》(《求索》)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韩兆琦《司马迁的审美观》(《北京师大学报》)
韩文(《史记评议赏析》)
刘振东《论司马迁之“爱奇”》(《文学评论》)
陈辽《论史记对我国古典军事文学的杰出贡献》(《艺谭》)
莫砺锋《左传人物描写艺术对史记的影响》(《南京大学学报》)
金家兴《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创新》(《孝感师专学报》)
第二篇:《史记》读书报告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科目: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
《史记》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及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司马迁还写了《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展现了他的精神——身处逆境而不馁,蒙受耻辱而发愤,无论在何种艰难困厄的环境里,都不轻易放弃自己生命的追求,都不动摇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都要坚韧顽强地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内容概要】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此书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全面而客观的叙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面貌。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对历史的写作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爱憎,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系列历史人物,使之成为科学历史著作和优美传记文学的巧妙结合,因而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价值】
在史学方面,《史记》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方面的情况,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古人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①
在文学方面,《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叙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那些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了作者同情广大的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此外,整部《史记》就是一部形象与情感有机结合的长篇史诗。记叙中有浓郁的感情,或愤激,或同情,或赞许,抒情味极浓,历来为人钟爱。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在美学方面,《史记》中描述的壮观历史场景等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如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如果说巨鹿之战通过衬托作用表现了项羽作为一员大将那果断勇敢一往无前的英雄胆略,体现了他性格的崇高美的话,那么,巨鹿之战那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般的壮景,则是从场面上显示了力量和气势的美。
【人物塑造】
《史记》中的“记”、“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司马迁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且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他使《史记》中的人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等,从而展现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如: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法。陈平年轻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周勃最初从事杂艺,没有什么学问,执政之后就显露出知识的不足,在文帝面前陷入窘境。樊哙发迹前以屠狗为业,成为将军以后保留那种莽撞豪爽之气,他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对刘邦、项羽也敢于直言直语、大声大气。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某些共性,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长,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类似这样知恩图报的人物在《史记》中有一大批,他们百倍、千倍地报偿恩人,以表示自己不忘本、不负人。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式。《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孟尝君列传》中的得粟者,《魏公子列传》中的侯嬴,《张耳陈余列传》中的贯高,都是为知己者而死。
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 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 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成功也是它能流传至今,为后人推崇效仿的原因之一。
【思想内涵】
《史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以及历史人物的刻画,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如:揭露统治者的丑恶形象——对暴君口诛笔伐,揭露刘邦不事劳动,嗜酒贪色,虚伪权诈的流氓相以及他为了建立自己的封建政权而不惜牺牲至亲的自私行为;刻画暴官酷吏的凶恶脸谱——他们仗势欺人,残酷横暴,司马迁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揭露了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吕后残忍对待戚夫人,武安侯仗势卖官纳贿,营私舞弊陷害异己;同情人民的正义反抗——歌颂秦末陈涉、吴广起义,塑造项羽勇猛灭秦的英雄形象;歌颂下层游侠之士的优良品质——歌颂讲信用、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如郭解、荆轲等,表达封建人民要求摆脱被侮辱、被损害的处境的善良愿望;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李广保卫祖国、奋身疆场。
【我最喜欢的历史故事】 看完了《史记》,我最喜欢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故事。全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就其人物形象及思想内容来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热情赞颂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品德与才干,突出了他们身系赵国安危的历史作用,颂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文着重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爱国主义者的英雄形象。此外,它的艺术特色鲜明:选材典型,选取了三件典型的势力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完璧归赵”写其勇,“渑池之会”写其智,“将相和”写其德;运用反衬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矛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的激化,是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廉颇的“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表现他的自大与鲁莽狭隘,相如的“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现他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及爱国热忱。
司马迁为我们还原了历史面貌,展现了生动的历史人物。看完这个故事,我不仅欣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更佩服廉颇的知错能改,同时,我还看到他们都具有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现代意义】
司马迁述史,不仅仅是为了写史而写史,他的“一家言”,通古今之变,以察世事;述往事,讥刺时政,思来者。用历史的形式,针砭时势,寻求救世之道。历史的存在意义,在于后人;借古察今,我们应该要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得到历史的观照,实现司马迁作史在现实中的真正意义!
司马迁述史,反对空言,而注重实事,与现代人相比,司马迁更讲究诚信,不因现实而有的放矢,不阿谀奉承,不美言巧语歌功颂德,不守旧于前贤之见,而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而现代,这个媒体发达、信息通街跑的年代,现代人追求美好的生活,穿讲究时尚,吃也得讲究高档,人们努力地让自己穿上名牌,开上名车,物质奴役了人的精神。商业之风就乘着这辆时代快车,闯进了艺术领域,搅合着文学精神世界,就连人的感情也可以商业化,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商业化占领着生活每一个领域,书市上作品泛滥,却没几本现代作品可值一读,只搞得个文化市场乌烟瘴气,读者无从选择。现代人意识状态模糊混乱,社会道德沦陷,司马迁精神和《史记》思想则更成为我们的一个观照,值得借鉴,即借古察今,寻求现代更好的出路。
《史记》还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残暴昏庸,造成人民疾苦,最后王朝也走向灭亡。对于现代中国而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虽然中国正在飞速进步,但仍存在许多弊端与黑暗的政治现象,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此执政者需以史为鉴,方能是中国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真正富强起来!
【个人收获】
《史记》可谓是我国文学作品的瑰宝,它的价值巨大,读完《史记》后,我获益匪浅。
首先,通过读《史记》,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渊源历史及传统文化,了解了历史人物的丰功伟业及一些历史典故,还知道了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历史影响,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以及对于历史的理解深度。
其次,司马迁自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便让我折服,他虽受宫刑,但出狱后仍坚持发愤著书,忍辱负重只为完成自己的理想——这对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该树立自己的人生、事业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然而,我们也需认识到成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正如司马迁花了多年的收集、编撰才完成《史记》,勾践卧薪尝胆18年才最终夺回国家,因此我们需要变得坚毅,只有具有恒心加上努力才能成功!
再者,《史记》中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品格——如诚信、勇敢、刚正不阿、知恩图报,这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需要我们学习并传承下去!再者,许多人物身上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更激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应共同守护并建设祖国,才不辜负先辈及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还有,《史记》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它的研读,我得到了一定的文学熏陶,提升了我的文化内涵,对我的写作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史记》读书报告
史记读书报告
《史记》的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的基本情况介绍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原称《太史公记》。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的基本内容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历史地位
1.《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2.《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
3.《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1).《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
(2).《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史记》的艺术特色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语言生动、准确、灵活。《史记》的版本
关于《史记》的注本,最有名的是“三家注”,即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我选的就是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这种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精读部分《吕太后本纪》
《吕太后本纪》在《史记》中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篇章。司马迁为一个女性单独立传,而且列在本纪之中,可见司马迁对于吕后的重视。在《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主要表现了吕后的自私、狭隘和凶残,但是司马迁又不是简单地对吕后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吕太后本纪》成功地塑造了吕后这样一个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的形象,详细地记述了刘邦死后十五年间吕后篡权及其覆灭的过程:从吕后在刘邦死后培植吕氏势力、残害刘邦宠姬和诸子的罪恶行径,到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联合刘氏宗室诛灭诸吕的惊险斗争,到诛吕功臣们商议迎立刘恒即位的情况。王诸吕和诛诸吕是关系汉室存亡兴替的大事,作者紧紧扣住这个关键问题布局谋篇,充分体现了太史公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卓越识见。选段····················一干二净
其一,吕后的毒辣是最能印证“最毒妇人心”这句话的;她是高祖的糟糠之妻,所谓“高祖微时妃也”,心里恨戚姬,也就是刘邦的宠妃,就派人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眼睛,熏聋耳朵,灌了哑药,扔到猪圈里,叫她“人猪”。连她自己的儿子都说“此非人所为”。
其二,经营吕氏政权,不择手段,任人唯亲,敢于挡路者除之而后快。吕后用欺诈的手段,把别人的儿子抱来谎称是惠帝的儿子,杀掉他们的生母,养在后宫,让孝惠皇帝把他们认做自己的儿子,立为继承人,或者封为诸侯王,来加强吕氏的势力。赵王刘友的王后是吕氏的女儿,刘友不喜欢她,而喜欢其他的姬妾,吕氏的女儿很嫉妒,恼怒之下到吕后面前诽谤刘友,最后赵王被召来囚禁至饿死。
其三,善于表演。其子惠帝死后,“太后哭,泣不下”;光哭不留泪,丞相陈平请拜吕台、吕产、吕禄(她三个兄弟)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可见是个演戏高手。
吕太后是高祖的结发妻子,她刚毅狠毒,为人颇有心计胆识,辅佐高祖平定了天下,高祖诛杀大臣之事,多为吕后帮忙筹划。高祖过世后,她凭借自己儿子即孝惠帝掌得朝廷政权,并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宫,毒死赵王。惠帝逝世后,逼迫大臣把军权交给吕台,吕产等,从此吕家人掌握朝廷政权,朝廷所有号令全部出自吕太后,太后行使皇帝大权,处理朝政。随后又将梁王,燕王,赵王杀害,将吕家子弟接手封国。高祖曾经斩白马而订下盟誓:“非刘家子弟而称王,天下人都可以攻打他。”太后逝世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联合刘氏宗室诛灭诸吕。
作者多处运用简洁的漫画笔法辛辣地讽剌了吕后处心积虑培植吕氏势力的种种表现:惠帝死后,“太后哭,泣不下”;丞相陈平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同样是哭,稍事勾勒,就产生了绝妙的讽刺效果。又如写吕后欲王吕氏而“风大臣”的欲盖弥彰、“取美人子名之”的弄巧成拙、废帝更立时的装腔作势,都描绘得活灵活现,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对吕后弄权的无情鞭挞。
纵观全篇,似乎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参考文献
《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五王传》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第四篇:史记读书心得
史记读书心得 篇1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深红色的封面上写着“史记”这个词。它是如此的引人注目,矫揉造作,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打开书,一股书香扑鼻而来。这本书是《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传记体通史,写出了足智多谋的林相如、英勇的项羽、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等璀璨人物……这些星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其中,伊智从孤儿变成丞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荆轲刺秦王被杀让我后悔,伍子胥白发也要复仇,即使会被杀,我也很佩服……就这样,书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特点,让我难以忘怀。
《史记》里有一个我喜欢的故事,那就是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一夜之间白头偕老,她不断努力爬上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真的是“烈丈夫”为自己报仇,真的很厉害!
想到这一点,我的脸红红的,伍子胥可以千辛万苦地爬上去,努力复仇,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复仇,但我呢?
我记得8岁的时候,我一进小学一年级,就遇到了一个好朋友,和她聊天的时候,她说:“我会骑自行车!“我想了想,说:“我会多的!一回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骑自行车!爸爸妈妈立刻同意了,“三轮车”立刻变成了“两轮车”。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妈妈扶着我,爸爸看着我,我经常问:“妈妈还扶着我?爸爸会说:“我看着!放心,妈妈会帮忙的。“我高兴地骑了很久,过了一会儿,我又问:“妈妈,还帮吗?爸爸不说话,我以后再看,啊!妈妈,妈妈突然出来了,吓得我倒在地上……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从这件事上,我明白了: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任何困难。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
史记读书心得 篇2
史家绝唱,无韵之离。一看到这句话,大家肯定会想到两个字——《史记》。是的,今年暑假,我读了这部辉煌的历史。
《史记》讲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故事,是中国第一部传统史书。它逐一描述了夏、商、周、秦的兴衰,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巨作。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历史学家和作家司马迁。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在20岁时开始参观全国,收集材料。47岁时,他冒犯了汉武帝,因为他为一名将军辩护。司马迁出狱后,花了时间终于完成了《史记》,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最终列入了青年历史。
读完整本书,心里百感交集。我嘲笑烽火戏诸侯的幽王,我讨厌奢侈,我赞美爱国执着的苏武,赞美敢于自荐的`毛遂,尊敬致力于学习道德知识的老子……
在我心中,英雄这个词不值得任何人,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很多真正的英雄,项羽就是其中之一。他鸿门宴会上,他放弃了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刘邦。告别于吉后,他突破失败,被困在东城,失去了700多人。到了乌江,一个亭长让他渡船去江东当王,但项羽婉言拒绝,把他的乌卓马送给了亭长。然后,他让剩下的20多人拿着短刀和汉军打肉搏战。杀死数百名汉军后,
《史记》中有很多故事让我受益匪浅。看完之后,我仿佛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漫步,细细品味着每一个历史故事。我仿佛看到太史公在昏暗的光线下努力工作,有时若有所思……
史记读书心得 篇3
1952年初,沈从文在四川内江乡下参加土改工作。
一个难眠的夜,他从垃圾堆中翻出了一本残缺不全的《史记》,通宵挑灯,读了李广、窦婴、霍去病、卫青、司马相如的传记。
“不知不觉间,竟仿佛如同回到二千年前社会气氛中,和作者时代生活情况中,以及用笔情感中。”
“《史记》列传中写人,着笔不多,二千年来还如一幅幅肖像画,个性鲜明,神情逼真。重要处且常是三言两语即交代清楚毫不黏滞,而得到准确生动效果,所谓大手笔是也。”
可以看到:在人物画像中读《史记》,韵味无穷。
例如司马迁写刺客:“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刺客列传》中,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5位“搞暗杀活动”的人: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荆轲刺秦王,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故事。
虽然事情的最后,刺杀失败,荆轲也被秦王所杀。但一些画面被永远留存下来:
荆轲出发前,燕太子丹为他送行,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击筑伴奏,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催人泪下的临别场面,令人动容。
为什么这些人失败了,司马迁还要把他们收录进《史记》中?
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他们为后世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时他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或者改变了历史。
在《史记》中读芸芸众生相,你能看到:自古人性本相同。
史记读书心得 篇4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这本书有130篇,超过52万字。这本书也创造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历代的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有趣的小故事编织成世代相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美好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改变。喜欢主人公的喜悦,担心主人公的忧虑,感受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遥远的`时代。各时代的背景特征;各国的风土人情;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史记》就像是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欣赏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各种难忘的历史事件。体验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像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的历史人物生动地告诉你他们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像和一位历史学家面对面交谈。被他准确到位的语言深深打动。必要的历史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增长,头脑得到了丰富。
《史记》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既生动又有趣,可以增加知识。
史记读书心得 篇5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伍子胥的楚国人。他身材高大,眼睛明亮,眼睛像电一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还是一个孝顺的人。楚平王欣赏他的才华,让他成为王子的老师。楚平王让父亲写信,然后让父子一起死。 哥哥看了这封信说:“留青山不怕没柴烧,我们先到吴国躲一躲吧! 伍子胥白天躲着,晚上赶路,看到吴国要来了,可吴国查得很严,他担心头发都白了,突然,他看见一个和他很像的'老人, 伍子胥非常高兴,后来, 伍子胥蒙混过关,假 伍子胥 被抓了。到了吴国后,他在街上乞讨食物。看到后,公子光把伍子胥带到吴王面前,说他想让吴王帮他攻打楚国,但公子光一直反驳, 伍子胥看到了他的阴谋,他想,那就等公子光成王后再攻打楚国吧。现在伍子胥只想复仇,后来吴国去攻打楚国,吴国赢了,但后来秦国帮助楚国打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三个简单的道理:留青山不怕没柴,不能只想着眼前的事,要立足长远。
这不是一种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好行为。
做任何事都要注意适可而止,对吗?
史记读书心得 篇6
因为下个学期我们就要开展古代汉语的学习了,而史记作为古代汉语著作的典范,尤为值得我们去阅读。《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在初高中时期时都接触了《史记》的内容,比如《项羽本纪》以及《陈涉世家》这两篇文章。在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老师都特意强调过本纪记载的是帝王,世家记载王侯将相。《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吴广都是乡野村夫,没有文化,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他们之所以反抗只是因为在赶赴服徭役时因大雨延期迟到,而秦律严苛,凡是延期都会被杀,因此陈胜吴广在半路上决定要反抗,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吁与倡议。利用鱼腹中的纸条大楚兴,陈胜王,助公子扶苏为王来开展起义。可以说,陈胜吴广的起义拉开了反抗暴秦的`统治序幕。因此虽然陈胜并不是王侯将相,也将他记录于世家这一部分,正是因为他的贡献。因此是可以理解的。
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即使却被记录在《史记》中,也应当记录在世家中,但是太史公司马迁却将项羽记录在本纪中。可以说项羽被破例记录在本纪中,是由于太史公的个人情感问题。太史公认为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兵败如山倒,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是却不能磨灭项羽是个英雄的事实。
所以说《史记》这本书的意义不仅是为我们这些后人记录下那段历史。让我们后人能够以史为鉴,少走弯路。可以让我们与过去的先贤对话,较为直面客观的了解他们的人生。同时,《史记》中出了许多成语,歇后语。例如,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便是出自秦始皇本纪中赵高的话。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并且可以让我们增长阅历,丰富知识。
《史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太史公第一次把历史人物以纪传体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可以较为直观且客观的给读者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比如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项羽本纪》。第一次接触到项羽本纪是在语文课本上,但是是节选。因此如果想要有自己的想法,便需要看看《史记》这样可以直接了解,不是从百度上随意找的,真实性并没有保障。同时,现在各种各样的历史剧会曲解一些历史人物来满足剧情的推进,这在看剧的范畴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历史的严谨度上就会有影响。
史记读书心得 篇7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讲了司马迁受父亲司马谈的临前嘱托,要完成这部史书。司马迁很认真的去写。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降落到他身上。司马迁为了一位将军辩护,却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后,受了酷刑。但是,这些伤痛并没有阻止司马迁写史记的进展。经过了的奋斗,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司马迁以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精神,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谈迁,就是重于泰山的人。
在明末清初,浙江有一位史学家谈迁。他从小立志要写一部史书。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6次修改,完成了一部52万多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但是,就在书稿即将复印的前一天晚上,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了他家,只见家徒四壁,以为锁在竹箱里的是珍贵的'财物,遍整个箱子偷走了。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么大的一击,深深地打在谈迁的身上。他茶饭不思,决定重新撰写这部史书。他为了让书的内容更加完备、翔实,就到了许多地方寻访,广泛收集前朝的逸闻。他穿着一袭破衫,四处奔波。又经过了多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精彩。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是啊!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更大更突出的成就!
史记读书心得 篇8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鹰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立德,立史官之德;立功,立史实之功;立言,立史家之言。
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的楷模,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承董胡前,其鲁迅后,使文学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几千年来为文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西汉最鼎盛的汉武帝统治时期,当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大变动的时代,黄老道学、儒家学说,两个竞争最为激烈的学派,最终在董仲舒的大一统、天人三策的思想之下,儒家学说成了中华民族20xx多年来的封建统治思想。
司马迁就是生活在这个变幻的时代中。他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又受其父亲司马谈的影响崇道。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他累积了功利意识;在道家的影响下,他受到齐、楚的浪漫主义传统熏陶,所以,他根本上是一个诗人,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通常人们把竹文化和儒文化联系在一起,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恭。竹子的那种挺拔向上,志高万丈的精神,更为众多文人志士所追求、推崇。
司马迁那种忍辱负重的高风亮节,也许也是或多或少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所致。汉武帝时代是一个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时代,其中文章两司马,一个是司马相如,另一个就是司马迁。或许心高气傲的汉武帝处处都想让他人臣服于自己,司马相如最终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御用文官,他的思想完完全全屈服于皇帝,《大人赋》、《上林赋》数不胜数。汉武帝成功地驾驭了一个人的思想。当然司马迁也不会逃出他的视线,但司马迁不卑不亢,宁可受到奇耻大辱也不愿屈尊于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许这就是他最终为李陵伸冤,然后被处以宫刑,最后发奋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史记》的缘由。立德、立功在这方面完全展现。
《史记》作为一部史书,在成一家之言方面是一个创举。言者,议论也,即有意表达一个人的思想主张的意思。成一家之言,既要继承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风气、传统,又要在史学领域中有所创造,敢于拿出自己的主张。当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却要来一个成一家之言,显然是对正统儒学表示的一种抗议。
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迁著史绝不是简化为文献的收集、整理与考证,或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观察历史,而是带着他自身深切的痛苦去理解过去时代人物的奋斗与成败,而书中最为精彩的.也是描写这些人物的部分。《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而文学渗透着情感,因而单纯就艺术的结果来说,它就是情感参与和历史的高度统一。历史被赋予了精神才是活生生的、有灵魂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是有生命的历史,这浸透着作者的滔滔情思和进取的人生观,其人生的忧患意识与悲凉感也因此而生出文学的抒情性。
司马迁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大门,透过《史记》我们还看到一个饱经忧患而又感慨深沉的学者,那坚持理想、百折不挠的复杂而又痛苦的心。
所以,鲁迅先生给予《史记》高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读书心得 篇9
没有永久的王,也没有永久的富贵,中原统治者尧已是秉烛之年,他的王位需要一个新的人物,于是,手下的大臣都纷纷进谏,想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王位。丹朱平时非常蛮横,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给百姓的`印象很差。尧认为丹朱性格顽劣,不成大器,固没有下决定,大臣们见状。推荐了一个盲人的孩子,一个单身汉——舜。尧询问他的情况,答:“其人有仁(大概是这个意思)”尧于是多次试探舜,最终他将王位禅让给了舜,只有丹朱一人不满。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尧最后评价一句:“终不以天下治病而利一人。”
为了天下,不计私情,官场实力才是情。尧最后作出的禅让之举,把中国王者的更迭又推向一个新的方向!
史记读书心得 篇10
在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中,我认识了许多中外名人:郑和、海伦凯勒、阿炳……最让我难忘的就是编写了52万余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我读这篇课文时,司马迁留给我的印象是:好学。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读完这句话,我仿佛看见了司马迁吃力地搬椅子,坐在父老乡亲们旁边听故事,忘记了约定和伙伴放纸鸢,忘记了帮妈妈干农活,忘记了老师一步一步教我们,我又了解了司马迁的一个优点:坚持。他当年因冤枉受到了酷刑,家里没有钱,只好每天受刑罚,但他是一个修史的官员,要完成父亲临终的遗嘱:替父亲完成平生想要的'史书。所以在饱受刑罚、悲愤交加的情况下,还是出色完成了《史记》。
那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习司马迁的哪些精神呢?
第一,学会克制自己。有些人啊,受不了一点责备,甚至是自己有错而被责备都会生气,但是司马迁呢,他为李陵将军辩护而说出直言,结果是自己因冤枉受刑,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忍辱负重,克制自己心中的愤恨,坚持在狱中写书,这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不能因为一时的责备而泄气,只有克制自己,才能成就大事业。
第二,学会坚持。我就是不能这样的,写作文时总会坚持不下来,想快点结束,所以写一篇作文就要花很长时间。所以我们要学习司马迁,用十三年的时间完成一本书,况且他是在监狱中恶劣环境下书写而成。对照我们如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我们对学习上的困难有什么不能坚持呢?
第三,学会打基矗司马迁从小就听父老乡亲讲英雄的故事,在青年时期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为今后的写书打下了结实的基矗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学好知识,打好基础,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我读完这篇文章,懂得了许多,也学习了许多,要做一个为了理想而忍辱负重,勤奋坚持的人。
史记读书心得 篇11
看完《史记》,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有几个。
一个是暴君商纣王。尽管他口才很好,但他利用这一天赋拒绝了部长的建议。他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但他用所有这些力量狩猎和玩耍。读到这里,心里隐隐刺痛,为商朝感到难过。显然,商纣王有这么好的资本,可以治理国家,国力越来越强。最让我吃惊的是,当忠臣毕干说服他时,他想出了一个“好”的`主意。他对比干说:“我听说圣人心里有七个洞。你是圣人吗?我想看看你心里有多少洞!说完,他拔出剑,剖开比干的胸膛,在众官面前挖出比干的心!当我读到这段时间时,我讨厌商纣王的残忍行为。我可以想象当时人们有多讨厌这个商纣王。周武王与周武王交战时,周武王的人民和奴隶派他们去攻打商纣王。不用说,周武王赢得了人民的心和胜利。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史记》第42章也讲了类似的道理。郑国君和妻子姜生了两个儿子,但姜更喜欢次子,讨厌长子,因为她很难生长子。长子继位时,姜很不高兴。当段登基时,她想让次子段继位,强迫他把景怡封给段,然后让段在景怡暗中练军马。然而,这些长子学生在眼里,却保持沉默。段闻知不回应,与母亲进一步商量篡位计划,准备内外呼应。看完这封信,我忍不住缩了一下,生怕二儿子得逞。结果并非如此。出生在段攻京时,取出最精锐的兵马,段之死,大获全胜。段的放荡让人恨他,于是他终于保住了皇位!
《史记》中有很多类似的历史事件,让我意识到正义总能战胜邪恶,赢得人心的人赢得世界!
史记读书心得 篇12
史记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历史的结晶,是千年历史的记载。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繁荣的唐朝、残忍的秦始皇和崇武的汉武帝……我似乎真的`看到了宫殿的珍宝,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硝烟,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战争场面;有的看起来轻松愉快,有的看起来紧张,有的看起来无奈……
我认为唐朝皇帝应该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收集更多的书籍来阅读,让他们的大臣们接触到更多关于武术的知识。秦始皇应该让人们读一些来自统一前其他国家的书,不那么专横,心胸开阔,能接受数百个词。精通武术的汉武帝应该了解一些古今巨人,成为一个文化和武术的好皇帝。
再谈古代名人吧。比如扁鹊,他让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诊了多少疑难杂症,救了多少人在死亡深渊边挣扎。此外,张骞出使西域。虽然他被匈奴拘留了十多年,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出使的重要任务,促进汉西交流,形成了丝绸之路的雏形。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他教育学生不是体罚,而是用礼仪和道德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用文献和经典来丰富他的知识和知识。他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们。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他从不谈论奇怪、暴力、混乱和鬼魂。
读完《史记》,我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增加了知识。读书真好!
史记读书心得 篇13
《史记》这本书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不敢说我真的读过。我只能说我读过这本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本书有130篇,记录了从皇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史记》从客观的角度记事,不虚美,不隐恶。这是司马迁写好这本书的关键。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敢于用笔写出汉武帝迷信鬼神的缺点。
司马迁花了27年时间在监狱里写了《史记》。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承受着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放下了自己的情绪,他是一个诚实的记录者;作为一名作家,他写了一部持久的杰作。
《史记》不仅实用,而且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笔下的人物真实、生动、鲜明。比如《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和聂政,有刺客精神;侯赢和朱亥在《魏公子列传》中展现了市场人才的智慧和侠义;在《陈涉世家》中,陈胜和吴光展现了起义英雄的豪情和雄心壮志。书中的皇帝和将军都写得生动活泼。看完之后,回想起来,就像电影一样。
在书中,我最喜欢看《陈涉世家》。陈涉只是一个农民,但他不同于其他壮丁。他说:王侯将相宁有种吗?唤醒了无数英雄,他敢于打破陈规,不怕列强的精神让我佩服。书中司马迁也对陈涉给予了高度赞扬,这是史记中罕见的片段。最后,成为皇帝的汉高祖刘邦还安置了30户人家看守陈涉的坟墓,定期杀人祭祀他。可见,陈涉在任何人眼里都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史书是一本充满文学色彩的史书,它积累了一生的心血,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篇:《史记》读书心得(范文模版)
读《史记〈武帝本纪〉》读书心得
皇帝从来就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因为皇帝本身充着很多复杂的身份,一国的最高统治者,一大群女人的丈夫,一大群孩子的父亲,全国杂务的决策者。家事国事没有明显的界限。每一个鼎盛王朝的皇帝大都会遇到很多相似的问题,比如对外战争、对内平寇、太子的废立、后宫争宠、奸佞忠良……。前些天看了《史记〈武帝本纪〉》,想法良多,写了些许想法和大家分享。
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虽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他土地的辽阔却不及汉武帝时期,武帝废除了“和亲外交”的政策,他持久的雄心,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征服,去开拓。十七岁的汉武帝就派张骞出使各国希望形成反击匈奴的战略联盟,压缩它的生存空间。小小年纪竟有这般眼光,历朝历代有谁能比?在44年中他一直在与匈作战:“河南之战”、“漠北之战”、“漠南之战”成了对匈奴作战的三大重要战役。汉武帝是一个才华横溢、文韬武略、有勇有谋的皇帝,再加上一代将星——卫青、霍去病、李广……相助,可称之如虎添翼。汉武帝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是“独尊儒术”他设立了五经博士,为儒家学派打下了基础。汉武帝刚刚即位时就下诏“海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这时浮出水面,武帝颇为赞赏很粲然。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已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武帝的晚年生活非常寂寞,失去了自己的长子,他后悔不已,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想到他继位以来长年征战,劳民伤财;轻信小人,力求长生;杀伐任性,亡涂无辜……于是下诏书。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罪己诏”,他首开先河,知错能改,爱憎分明让我们一窥一代霸主复杂的内心世界。
我对汉武帝时期梦绕神牵,当看完有关他的那些故事时,心潮澎湃。我佩服武帝的才干;我痛恨小人江充的老奸巨滑;我气愤武帝的武断与固执;我同情太子的身不由己;我担心太子的孩子无依无靠;我更是惋惜刘据的自刎身亡……汉武帝是一个多面性且富有争议的皇帝,他聪明机智却抵不过江充的句句谗言;他洞察秋毫却看不见朝廷后宫的钩心斗角;他文韬武略却陷进别人栽赃诬陷的圈套。正是他的偏听偏信,导致了太子刘据的自杀,导致了抗匈名将卫青的长子长平侯身亡;导致了战功卓越的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满门抄斩;导致了他两个女儿的双双死亡……一庄庄血案,这是哪一位“伟人”造就的呢?是江充,是江充这个卑鄙的小人。
当汉武帝听闻这些事时,虽然意欲崩溃,但他并未停下他杀人的血手,为了一己私利竟不惜残害千百人的生命。每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时,全身总感觉有一股莫名的寒气涌遍全身。这些场景总是时不时地溜到我的脑海之中,让我内心不得平静,它像海中那一股股的小浪花,浪虽不大但有着一定的冲击力。有一股冲动,有一种想法,如果我来到了武帝朝,做到了刑部尚书,第一件事就是把江充千刀万剐,打入十八层地狱。不过有时我静下心来思考时,却发现我错了,汉武帝如果从根本上就相信他的儿子是清白的,那么他便会对江充的谗言置之不理,但事实恰恰相反。我认为江充只不过是一杆枪,而掌握这杆枪的真正人物却是汉武帝。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武帝又为何要杀太子呢?原因只有一个——太子失宠。太子刘据和武帝判若两人:
一、性格不同:太子书生意气,武帝一身霸气;
二、政见不和:太子仁义派,武帝铁血派,太子始终反对向各国用兵,厌恶酷刑酷吏,而他的父皇在位54年,其中与各国用兵长达44年;
三、太子不懂权术:汉武帝刘彻能当上皇帝,后宫五个女人的斗争是多么激烈,他能学会多少东西,而刘据从小养尊处优,从未见过钩心斗角,7岁立为太子,随心所欲,在政见上和父皇对着干,这让武帝颇为恼火。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嫌其才能少,不类己。”当年汉高祖皇帝刘邦就是因为刘盈“不类己”所以准备废太子,但由于吕后在朝中的势力,心愿终未变成决定。现在刘据也被贴上了“不类己”的标签,但卫子夫在朝中毫无势力,太子危险了。
史实证明,最终致使太子刘据死亡的是巫蛊之祸。武帝晚年疑神疑鬼,巫蛊之祸就是这时瞬然爆发的。这似乎是历代皇帝的并发症,他们为何如此深信不疑?在我看来有五个原因:
1、历史记录:在一些史书上记载着一些故事,如:周文王遇西王母;楚王遇乌山神女……给人造成误解。
2、自然现象:在那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有些自然现象世人无法用当时的科学方法来解释。比如看见海市蜃楼以为是神仙住的地方;出现了日食,认为上天在惩罚自己,在武帝朝的许多丞相就是因为它而死。(我们现在知道是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一般10多年才会遇到一次。)
3、众人复议:由于帝王相信,所以奸人投其所好,为了获取圣心,编造了一个又一个逼真,荒唐的谎言,帝王耳濡目染,信以为真。
4、自负:身为国君要处理好很多事,尤其是战事,武帝认为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只有自己才行,要统治好国家,只有自己才能完成,对自己的太子都太不放心,认为他们才学不够,治理不好国家,怕他们会给自己丢脸。
5、自私:古时候的帝王都很贪心,总是想让自己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独自享受荣华富贵。当可怕的巫蛊瞬然爆发时,刘据被他的亲生父亲逼死,这个结果在历史上来说并不少见。因为争权夺势,觊觎皇位,兄弟手足相残,父子顷刻反目。巫蛊其实只是一根导火线,在武帝时期,置放它的是汉武帝晚年最信任的人江充,触到它的最大受害者是太子刘据,最大受益人是皇六子刘弗陵,因为巫蛊使刘据无法判断父亲还是否相信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发生了兵变但被武帝一举平息,之后,次子刘弗陵顺利登上了太子的宝座。但武帝的这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汉朝的灭亡,俗话说国赖长君,如果武帝在天有灵,如果他看到了三分天下,会有什么想法?我不知道没有这场巫蛊,刘据登上了皇位,天下又将如何?但我知道,威震四海,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千秋之后,堂堂大汉王朝的运势逐渐走了下坡路,“国富民强”成了可欲而不可及的词,“民不聊生”成了它的替代词巫蛊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能使一个朝代灭亡!我十分同情刘据为他感到惋惜,伴君如伴虎说得真不错!以前我总是羡慕皇宫中山珍海味,锦衣玉食的日子,可现在我恍然大悟,即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有身不由己,也有无可奈何,古往今来政治斗争总是相当残酷的。
汉武帝建立了丰功伟绩,这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荡平了祸患,迎来了大汉王朝的衰败,这又给多少帝王带来警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