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业发展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4:3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业发展》。

第一篇: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业发展

文章标题: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业发展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年正式起步,经过6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已步入规范发展阶段。2006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560家,入社社员3.2万多户,带动农户23.5万多户,实现销售收入30.5亿元,返还社员盈余2.6亿元。近二年来,我们严格遵照《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要求,围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全面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带动能力,拓宽服务功能,使我市合作社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实施规范化建设工程,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合作社运行质量。

(一)领导重视,出台政策。规范化建设是保持合作社稳定运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推进合作社发展工作中,各级各部门一直坚持“边发展边规范”方针,积极引导,出台文件,着力于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2005年市政府提出以实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为强化领导,市政府成立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连续两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的通知》,要求每年完成100家合作社规范化改造任务,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县(市、区)政府目标考核内容。

(二)把好关口,保证质量。针对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制度执行不严格、产销联结不紧密、会计核算不健全、带动农户不广泛、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我局及时出台《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重点对合作社登记注册、股权设置、决策方式、生产行为、法人活动、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进行完善和规范,严格把好合作社的“准入关、产权关、民主关、服务关、经营关、管理关、利益关”等七个关口。同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实施动态管理,确保规范化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全市有242家合作社被农业部门认定为规范化合作社。

(三)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合作社财务管理是当前规范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2006年我们把实施和规范合作社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作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在省内率先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辅导员制度,确定了60多名合作社财务辅导员,与合作社开展一对一的结对辅导帮扶。通过这一制度实施,全市有495家合作社按合作社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合作社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深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创新经营机制,拓宽合作社发展内涵。

(一)建立合作社联合会,搭建合作社服务新平台。合作社联合会是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合作社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单个合作社产业规模偏小,服务领域比较狭窄,经济协作难以开展,维护权益势单力薄等问题,迫切需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进行再合作、再联合、再提升,进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我们及时把握这一趋势,积极引导合作社建立联合会,2006年11月温岭市组建了全省首家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已成立了联合会,会员数达435家。联合会成立后围绕行业自律,教育培训,业务交流,互助协作,资源共享和信息咨询等开展工作,努力把联合会办成合作社生产发展服务者、经济利益维护者、对外合作沟通者、合作精神倡导者和现代农业建设推动者。

(二)实施强社富民工程,着力培育骨干合作社。在抓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开展了以提高带动力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的骨干合作社培育。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订扶持政策和合作社发展规划,促进了骨干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经过几年的培育,我市已形成40家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产业优势明显、带动力强、效益好、与社员联系紧密的重点合作社。为表彰先进,5家骨干合作社理事长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台州市第五届拔尖人才”称号。为进一步促进合作社又好又快地发展,2006年市政府提出了实施强社富民工程的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市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合作社达到30家以上,其中10家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形成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骨干合作社,使之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核心力量。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合作社发展空间。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拓展发展空间,是台州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以合作社为平台,组织一大批专业农民外出创业,发挥我市合作社资本、技术、信息、品牌优势,到市外、省外、境外建立基地,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为再造一个“陆上台州农业”出力。2006年全市有24家合作社在市外建53个基地,总面积达4.64万亩、家禽存栏40.48万羽,实现销售收入2.84亿元。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在全国各地建立西瓜生产基地13个,面积1.3万多亩,合作社在20个省市50多个水果

第二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_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户县不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概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根据我局统计,到2011年5月中旬为止,全县在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51个,在农业局备案的合作社为128个,主要为果蔬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储运业、农业信息服务加工各类合作社。我县自1995年被确定为省级扩大农协试点县以来,2005年又被西安市确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试点县,在省市的关心支持和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和农民协会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运行特点

1、入退自愿,组建形式多样。我县农民合作社在组建中,基本上都坚持了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原则。组建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种养业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又有村干部和农民经纪人领办。

2、民主管理,规模不断扩大。绝大部分合作组织按规定建立了《章程》和有关管理制度,组建了内部机构。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3、立足产业,区域特色明显。全县农民合作社大多依托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因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4、服务广泛,范围逐渐延伸。农民合作社已由过去单纯的农业技术宣传、咨询和供应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范围逐渐延伸。

(三)作用效果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步伐。通过合作社结合自身生产的需要,直接与农业、科技等部门联系合作,举办科学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活动,提高了成员科技水平。

2、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合作社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

组织农产品销售,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价格,实现了农民增收。

3、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已初步形成以水果、蔬菜、养猪、渔业为主的主导产业。

4、维护了农民权益。农业部门常年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业务指导,通过进行法律宣传和维权工作,减少了农户生产消费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社通过“产加销”有机结合,在产品的质量、成本、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

一是有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农民因此联合起来与政府唱对台戏,不予支持。二是对农民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足。没有正确把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有的合作社是乡镇村领导为了完成任务或争取政策支持而强行组织“催生”出来的,还谈不上发展问题;三是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快的铁路沿线占多数,北部乡镇少,绝大多数乡村甚至有的乡镇至今还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空白。

(二)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不够民主。

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虽然制定了章程,但很不规范,有的财务管理、分配制度等不完善,导致利益分配不明确;二是有的合作社对一些重大事项和活动没有通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三是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

(三)扶持力度不够,组织运作困难。

一是资金扶持不力,绝大多数合作社运营中都存在资金瓶颈。二是信贷支持不力。三是税收优惠政策难以执行。

(四)技术人才匮乏,成员素质不高。

一是带头人难寻。难以寻找到懂技术、善管理、有文化、有胆识、乐于献身农村事业的合作社带头人。二是缺乏技术骨干。各合作社基本上都依靠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直接培训传授技术,而合作社自身的技术力量缺乏,难以指导到一家一户的创新和发展。三是农民素质还不高。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市场行情好时,单方面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

三、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民合作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承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其利益不得侵犯。她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连结,成为农户、企业、政府、市场的桥梁与纽带,而且解决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等问题,解决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人、推进农业

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联合互助组织,对内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发展中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各级财政每年应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合作社建设。一是教育培训。二是购臵设施。改善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条件,走“产加销”一体化之路。三是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支持注册商标,树立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出台优惠政策,为合作社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态,有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各方面优惠政策的扶持,才能茁壮成长。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该确立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一是登记发照支持。只要合法工商等职能部门就准予登记发照。二是在产品销售、兴办加工、流通实体等涉及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方面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加强信贷支持。通过政策性信贷、财政贴息、保险等金融手段,解决农民合作社资金投入不足和发展风险问题。四是实施电价等优惠。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从事种养业生产的用电、用水、用地以及人才使用、农用柴油等应给予大力扶持。

(四)农业项目支持,为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活力。

各级涉农、科技等部门,要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形

成全方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合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参与农业财政扶持的项目建设。

(五)加强指导监督,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农民合作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使合作社真正体现“成员所有、成员管理、成员受益’原则,必须加强指导和监督。一是要健全运作机制。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重点要建立完善组织管理、利益分配、积累发展、监督约束“四个机制”。二是要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民合作社建设中的扶持、规范作用。三是要为农民合作社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产品推介等方面的服务。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平台。四是要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传播合作理念,吸引更多的农民关心、加入、办好农民合作社。

第三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绥中县不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主要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概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根据县工商局统计,到2008年3月末为止,全县在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45个,占全市注册登记总数的25%,注册成员户数为394户,出资总额为1079.5万元。按产业划分,果蔬种植业27个,畜牧养殖业13个,水产养殖业3个,林业养殖业1个,农产品储运业1个;按兴办方式划分,全部为农民和农业技术能人牵头兴办,还没有由社会团体和农业企业牵头兴办的;按社员所在区域划分,村内33个,乡镇内12个,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及102国道周边乡镇,西部和北部乡镇仅有4个。

(二)运行特点

1、入退自愿,组建形式多样。我县农民合作社在组建中,基本上都坚持了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原则。组建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种养业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又有村干部和农民经纪人领办。

2、民主管理,规模不断扩大。绝大部分合作组织按规定建立了《章程》和有关管理制度,组建了内部机构。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3、立足产业,区域特色明显。全县农民合作社大多依托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因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4、服务广泛,范围逐渐延伸。农民合作社已由过去单纯的农业技术宣传、1咨询和供应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范围逐渐延伸。

(三)作用效果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步伐。通过合作社结合自身生产的需要,直接与农业、科技等部门联系合作,举办科学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活动,提高了成员科技水平。

2、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合作社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组织农产品销售,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价格,实现了农民增收。

3、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已初步形成以水果、蔬菜、养猪、渔业为主的主导产业。

4、维护了农民权益。工商部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站,并在条件具备的合作社建立了消费者维权站,通过进行法律宣传和维权工作,减少了农户生产消费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社通过“产加销”有机结合,在产品的质量、成本、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

一是有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农民因此联合起来与政府唱对台戏,不予支持。二是对农民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足。没有正确把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有的合作社是乡镇村领导为了完成任务或争取政策支持而强行组织“催生”出来的,还谈不上发展问题;三是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快的铁路沿线占多数,北部乡镇少,绝大多数乡村甚至有的乡镇至今还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空白。

(二)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不够民主。

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虽然制定了章程,但很不规范,有的财务管理、分配制度等不完善,导致利益分配不明确;二是有的合作社对一些重大事项和活动没有通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三是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

(三)扶持力度不够,组织运作困难。

一是资金扶持不力,绝大多数合作社运营中都存在资金瓶颈。二是信贷支持不力。三是税收优惠政策难以执行。

(四)技术人才匮乏,成员素质不高。

一是带头人难寻。难以寻找到懂技术、善管理、有文化、有胆识、乐于献身农村事业的合作社带头人。二是缺乏技术骨干。各合作社基本上都依靠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直接培训传授技术,而合作社自身的技术力量缺乏,难以指导到一家一户的创新和发展。三是农民素质还不高。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市场行情好时,单方面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

三、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民合作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承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其利益不得侵犯。她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连结,成为农户、企业、政府、市场的桥梁与纽带,而且解决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等问题,解决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联合互助组织,对内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发展中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各级财政每年应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合作社建设。一是教育培训。二是购置设施。改善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条件,走“产加销”一体化之路。三是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支持注册商标,树立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出台优惠政策,为合作社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态,有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各方面

优惠政策的扶持,才能茁壮成长。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该确立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一是登记发照支持。只要合法工商等职能部门就准予登记发照。二是在产品销售、兴办加工、流通实体等涉及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方面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加强信贷支持。通过政策性信贷、财政贴息、保险等金融手段,解决农民合作社资金投入不足和发展风险问题。四是实施电价等优惠。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从事种养业生产的用电、用水、用地以及人才使用、农用柴油等应给予大力扶持。

(四)农业项目支持,为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活力。

各级涉农、科技等部门,要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形成全方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合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参与农业财政扶持的项目建设。

(五)加强指导监督,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农民合作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使合作社真正体现“成员所有、成员管理、成员受益’原则,必须加强指导和监督。一是要健全运作机制。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重点要建立完善组织管理、利益分配、积累发展、监督约束“四个机制”。二是要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民合作社建设中的扶持、规范作用。三是要为农民合作社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产品推介等方面的服务。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平台。四是要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传播合作理念,吸引更多的农民关心、加入、办好农民合作社。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扶余市农村经济管理局 于国凤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各类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亟需引导扶持,以此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较快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认识和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扶持力度不强,以及当前的政策导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一)组建目的不够纯正。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之初,就错误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和优价购买生产资料等。不给钱就不做事,给了钱又乱开支,做表面文章;有的合作社单纯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政策优惠成立的,目的是降低费用;更有打着合作社牌子的个体户等等。不太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部分主体形同虚设,难以真正有效地规范运作起来,产生合作效益,难以体现办社、办场成效。

(二)主体法律意识淡薄,身份不明确。

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意识淡薄,在工商登记注册时,履行相应手续,套用别人的章程,成员至少5人,出资人也不少,其实质并非一个联合经营体,只是由1人出资注册,但帐务处理中成员帐户名下会有相应的股金与量化份额,如果产生纠纷,注册人必须按章程约定来履行相应的责任,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管理不规范,内控形同虚设。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制定章程流于形式,都是照搬照套形成的,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管理的随意性与经营的混乱局面。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可执行力偏弱。有组织却无作为,使得合作社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不能更好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就会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的现象,制约了合作社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量大质轻,管理难度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化农业的主导力量,也是创新农业的必由之路,所以,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人跟风建社,各地普遍存在合作社数量庞大,但实际运营的却不多。即使运营,也是家庭农场或大户的模式,并且有些人即注册了家庭农场,又注册了合作社,出现了一个主体,双重身份,这样就造成了“空壳社”较多,管理难度大,一旦有政策又蜂涌而上。

(五)合作形式松散单一。

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来看,大多合作社是简单松散的几个成员间的合作,他们以理事长占绝大部分股份,其他成员以少量资金或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按其出资额对合作社承担义务,同时也享受相应的权利,但是,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成员极少,他们更希望土地以转包方式流转给合作社,这样可以有保底收入,风险性小。但是,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这样可以防止农民利益被挤出,受到损害,也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才能调动成员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合作社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六)缺乏整合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人才缺乏将已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合作社的管理者大多是农民身份,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大多数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某一方面有专长,而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人极少,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求,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急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管理者来开拓这片天地。

(七)部门之间配合松散,工作中有脱节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农业、发展、财政、水利、林业、地税、工商、供销、银监等多个部门积极配合,协调沟通,共同探讨、制定、规范合作社管理,但是各部门工作各行其事,沟通少,不能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

(八)示范带动、引导作用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规范发展起来的少,只是依靠普通农民盲目的发展,创造收益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示范社,由他们带动农户与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方特色农业。

(九)农资价格上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金紧张。农资的上涨,每公顷种植成本会增加500-1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种植面积越大,成本增加越多。融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需要较长时间,在春耕前如果资金不能到位,将会极大影响主体生产的进行,一味扩大规模,种植风险会很大。

(十)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将影响规模化经营的进程。2018年,从前土地转出方,还会继续流转,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使得转出方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承包费的增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无疑会影响到他们承包的积极性与风险性。

(十一)品牌效益低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红树梅、黑糯米、四粒红花生、各类无公害棚菜、“网户达”大米等多种特色品种,但是,农民目前只懂得种植,营销与管理还远远不够,品牌效益特别低。

(十二)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惠农政策很多,但是合作社有的完全没有听说过,即使有,也是道听途说,等到了解了,却已经超过项目申报时限。

(十三)政策倾斜力度小

政府加大了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合作社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但是,担保费与贷款贴息补贴力度却越来越小,二、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登记注册与备案管理

工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规政策规定,严把注册第一关口。农业部门,要加强备案管理工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开展指导服务。对已经完成注册的主体,要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对注册一年并未开展生产运营的,不予备案登记。强化主体报告制度,对未报告的合作社,不予以政策扶持,尽快削减“空壳社”,杜绝量大质轻的现象。

(二)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作,建立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合作社建设发展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积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保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合作社的建设发展与农业、农村工作同安排,共检查。

(三)整合资源,培训人才。

希望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合作社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困难,解决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培训经费,急合作社之所急,针对合作社管理者的特点,把理论教条式的培训转向有方向性的学习,适当组织就近的实地典型学习,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创新的管理者。通过培训教育,使他们熟悉理论、政策和实践,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使合作社带头人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抓好典型带动,规范管理。明确市级示范社监测标准,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示范带动、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每年选取一批内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规模化生产运营的典型示范社。认真抓好示范主体创建工作,提高合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有规模、有效益、有实力、有品牌、有影响、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权关系清、分配机制好的典型,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目标主体。

(五)强化主体培育,做好品牌宣传推广。

充分发挥村委会、村干部、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及农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领办创办合作社,通过他们的加入,使主体变得稳固、规范、有活力。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营销渠道,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建设,把特色品种推广出去,取得品牌效益。

(六)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到基层悬挂宣传条幅与深入座谈等方式,大力宣传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得基层群众增加认知,增强意识。同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整合所有部门的惠农信息,印发宣传到农户,为合作社的规模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信息。

(七)尽快发挥土地流转平台的作用。要尽快发挥土流转服务平台的作用,以利于农户土地的转包、入股、托管,代耕等方式的流转,即能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也能使得流转入合作社的土地手续齐全,便于办理贷款,农村补贴等政策。

(八)把政策落到实处。

引导农民合作社由数量、速度增长向质量和规范转变,将扶持政策向运行规范、带富能力强的合作社倾斜。严格按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按规定应减免的印花税、征地占用税及土地使用税,一定要减免,更好的解决合作社在生产运营中的困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政策鼓励合作社培养和引进财务、管理等专业人员,使其逐步建立管理制度,破解生产运营中的难题。

(九)形成规模氛围,经营一定要“适度”。通过近几年来的调研,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盲目发展壮大,致使其破产。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味的追求规模,而不考虑自身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能力。建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生产规模时一定综合自身能力,“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稳步扩大规模。所以,在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的同时,要适量适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本地的自然情况与生产能力,适量适度培育适合当地生产特色的主体,对有活力的主体进行规范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要全员关注,部门间要密切配合,全面清查,扎实组建,稳步推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选择有活力,有凝聚力、敢于创新的主体,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五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者:邹进泰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传统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的局限性:由于受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限制,农民闯市场难;由于受传统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限制,科学种田难;由于受农民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农业投入难;由于受农业生产规模限制,农产品增值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四大难题。

一是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问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在农户资金缺乏、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动员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姻找到投资渠道,解决农业投资资金需求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变农业弱势地位问题。传统上,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其比较效益低。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种植(良种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产业链拉长(加工增值、储运降耗等)、品牌化销售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全过程利润。

三是有利于解决分配中的农民利益问题。过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连接方式,尽管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但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产生利益对抗。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企业的联姻,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连接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保证农民和村集体利益。

四是有利于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传统分户经营模式下,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下,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可以直接到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则通过统一经营、统一服务或农业示范等方式直接将农技服务送到户头、田头。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助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增产增值提高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广运用良种、良法提高农业单产水平;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增产,如孝感春晖土地合作社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10%。

二是优质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生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控制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优质农产品需求,可以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

三是降耗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防虫治病等,有效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通过配方施肥、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值目地。

四是加工转化、流通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农产品加工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辐射能力达到增值目地。

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应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融资环境、教育培训、技术扶持、经营项目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有力的支持。

二是应建立健全培训辅导体系。

应建立由政府领导和农业专业组成的培训辅导队伍,健全分层次、多形式合作社培训辅导体系,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合作经济原则到相关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培训。

三是积极培育典型,加大示范力度。应着力培育一批产权关系明晰、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服务作用好的合作社典型,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合作社全面发展。

下载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业发展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业发展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别必雄 2009年第5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天门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摘要:本文是关于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个案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地域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报导

    荆州分局马山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了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致富增收。今年马山工商所在工作中着重加强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汇报

    强化扶持 深化服务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区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加快培育一批、努......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

    创新发展思路谋求合作共赢——在太湖县祥和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揭牌仪式上的讲话2010年9月26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广大社员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安徽兴......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系列报道之一: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我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围绕优势产业,组建一批;规范运行机制,提高一批;引导协会转型,改造一批;开展试点示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报告(本站推荐)

    为推动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实施好个私经济“扩量提质”助推发展工程,**市工商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活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现将我市农民......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我们首先欢迎市农林局各位领导来我县指导工作,现就我县的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随后国务院又颁发了《农民专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