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泉州市鲤城区对台交流合作十二五规划纲要
泉州市鲤城区对台交流合作“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2009年12月31日在闽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2010年6月31日贾庆林来闽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对台交流合作,根据市委、区委的有关对台工作精神,结合鲤城实际,制定《鲤城区“十二五”对台交流合作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对台交流合作情况及当前对台交流合作形势
据统计,我区有台属18011人,在鲤定居非鲤籍台胞35户,鲤籍台胞201名,涉台婚姻213对,解放前去台人员有1517人,台资企业42家,其中,纳税超百万的规模台资企业有6家。
“十一五”期间,我区充分发挥地处泉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优势,发扬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弘扬爱拼会赢、勇闯敢试的精神,推动了鲤台文化和经贸交流合作范围拓展和层次提升。鲤台闽南文化、祖地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等文化双向交流日趋活跃,关帝文化、妈祖文化、萧王爷民间信仰和吴真人文化交流日趋活跃,成功举办了“民间信仰和关岳文化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民间信仰与慈济和谐文化研讨会”、“泉州首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 温陵妈祖会”等富有鲤城特色的涉台民间信仰文化交流合作活动,鲤台民间密切交往互动,台湾的澎湖、鹿港、台南等天后宫和嘉义、云林、新竹、马祖等富美宫及台湾关圣帝君弘道协会也纷纷到我区开展关帝文化、妈祖文化、萧王爷民间信仰和吴真人文化交流传承活动。泉州慈济联合会、泉郡富美宫董事会、关岳庙董事会、泉州天后宫董事会也组团赴台交流。民间文化在台湾学术界、宗教界人士及广大信徒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增强了台湾对闽南文化和民间信仰的认同感。鲤台经贸双向交流合作成果累累,我区先后有商贸展览、光电、机械、纺织、农业等多家团体和企业赴台洽谈经贸合作,许多台胞到我区投资创业。目前,我区有台资企业42家,纳税超百万有6家。涉台服务保障不断深化,我区做好了台胞、台属、台商维权和服务工作,处置了多起涉台突发事件,处理了多起信访投诉件,维护了台胞、台属、台商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两岸经济文化大交流大合作的重要时期。随着我省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台湾有关方面对海西的关注度、岛内工商界对海西的参与热度将逐步升温。两岸“大三通”的全面实现、两岸“一日生活圈”的逐渐形成、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将促使两岸经济与人文关系的不断密切,将使更多的“新大陆人”或“新台湾人”在居住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追求以及群体的认同与融入等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将对推进两岸经济与社会一体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形势下,我区的对台交流合作要继续发挥“五缘”优势,要按照中央对台工作决策意图,用足用活国家出台的各项涉台政策,着力开展先行先试,立足鲤城对台工作优势,体现鲤城对台工作特色,增强鲤城对台工作后劲,服从海西建设大局,服务我区工作大局。
二、“十二五”对台交流合作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我区 “十二五”规划对台交流合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阶段目标,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对台工作部署,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着力推动对台工作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对台交流合作平台,着力推进鲤台大交流大合作,着力做好台湾民众工作。总体要求:以闽南文化、祖地文化、民间信仰文化为纽带,以台湾省的台南市、澎湖县为重点,着力深化文化交流,着力加强对台经贸合作,着力推动更大规模人员往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三、“十二五”对台交流合作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
(一)突出产业对接
全面深化对台产业交流和经贸合作,对接台湾先进制造业和服务贸易业二大产业,积极承接
微波光电、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等台湾制造重点产业,促进鲤台产业深度对接,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的转移,促进鲤台经贸紧密合作。
1、大力推进与台湾服务业合作。利用台湾的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和服务网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台湾企业来鲤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物流中心、采购中心和营运中心,引进台湾银行、证劵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业来鲤设点,加强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合作,提升鲤城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力求“十二五”期间台湾蓝天电脑集团等台湾IT物流、台湾润泰集团等百货现代物流业在我区生成落地。
2、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合作。进一步推动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南园区微波光电、电子信息产业等基地建设,开展鲤台产业对接专项活动,重点推介电子资讯产业、光电信息产业、电脑软件产业、精密机械装备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合作。
3、用好用活对台会展平台。积极参与“九八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旅游博览会”、“海峡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海博会”、“鞋博会”等各类涉台经贸活动,组织我区品牌产品赴台展示,突出两岸合作特色,扩大品牌效应。
4、着力推动企业入岛投资。积极探索我区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投资、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逐步有序入岛,鼓励企业入岛开展互补性产业合作,重点推动“宝峰鞋业”等品牌产品和“源和堂”蜜饯、“春生堂”酒等“老字号”入台设立专卖店,开拓台湾市场。
5、推动文化旅游合作,促进人员往来。发挥鲤城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等优势,吸引大批台胞来鲤观光旅游,促进旅游发展。
6、提升农业经济合作水平,有针对性地推介、引进鲤台农业合作项目。鼓励台商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二)突出文化交流
全面加强对台文化、教育、卫生、人才、宗教及民间信仰等领域交流合作,以源结缘,以缘造势,化缘为势,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广泛开展寻根祭祖、宗亲联谊、民间信仰等多种形式的民间交流活动,促进形成两地之间更紧密、更直接、更深入、更全面的交流合作态势。发挥对台湾文化的“根源”、“脉源”、“祖源”的独特影响,不断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1、发挥祖籍文化优势,增强台湾民众对两岸同一血缘的认同感。协调乡亲社团、民间宗亲团体,开展寻根祭祖、宗亲联谊等多种形式的民间交流活动,做好宗祠保护工作,做好移台族谱、姓氏源流、先民迁台史的展示交流工作。
2、发挥民俗文化优势,增强台湾民众对鲤台同一民俗的认同感。依托我区独有的关帝庙、天后宫、富美宫、花桥宫等宫庙,定期举办“关帝文化节”、“ 温陵妈祖会”、“吴真人文化”、“萧太傅信仰”等富有鲤城特色的民俗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关帝文化、温陵妈祖等民俗文化品牌。
3、发挥闽南文化优势,增强台湾民众两岸同一文化的认同感。加快府文庙等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及其示范建设,重点加强民间信仰、宗亲族谱对台交流合作,重点加强南音、梨园戏、木偶、高甲戏等传统曲艺和文化产业对台交流合作。
(三)突出区域优势
全面发挥鲤城区作为台胞祖籍地之一和地处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深化对台联络,加强与台湾基层民众和重要人士联系,做好争取台湾民心工作。
1、开展鲤台区城结对活动,积极开展与澎湖县、台南市的城市对口交流活动,积极开展鲤台街道乡镇对口交流活动,巩固、扩展我区和台湾澎湖县、台南市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有计划地开展对口互访活动,着力推进与“泛绿”党派人士执政的乡镇县市实现交流合作的新突破。
2、开展群众团体结对活动,积极开展联络基层民众工作。拓展鲤台基层政党对口交流,拓展鲤台工青妇界别对口交流,拓展鲤台行业协会对口交流,拓展乡亲社团交流,进一步加大台湾中南部地区、中下层民众、中小企业和中间势力的工作力度,稳妥做好绿营人士工作。
3、开展专项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海峡论坛”等面向台湾基层民众的各种活动,办好鲤城特色民俗活动、宗亲联谊活动,广邀台湾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相关宫庙、寓台同乡会、宗亲会和岛内鲤籍乡亲参加活动,侧重邀请台南、高雄市等台湾中西部民众及民间团体来鲤参加活动。
(四)、突出涉台服务
全面落实对台胞、台属、台资企业的各种对台优惠政策,积极宣传、贯彻《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鲤城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维护台商合法权益,营造“重招商更重安商”的社会氛围,构建优越的台胞、台属投资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宜居环境。
1、落实《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完善台商投拆预警机制,为台资企业、投资、创业、旅游、置产和往来鲤台两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妥善处理涉台突发事件,及时调解涉台纠纷案件,营造台商投资祥和气氛。
2、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和市、区出台的惠台政策,积极帮助台胞、台属、台商解决就学、就业、就医和投资、贸易、兴业以及旅游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为在我区定居老龄台胞每月发放生活补贴,营造台胞、台属宜居环境。
3、落实台胞、台属、台商慰问制度,在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假日组织全区台胞、台属、台商开展联欢,在知名台胞返乡时登门拜访,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对台资企业、台胞、台属的走访慰问活动。
四、“十二五”对台交流合作组织实施和保障条件
(一)加强统筹领导。区委、区政府把对台工作纳入把“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局来谋划、来推动,“区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对台交流合作工作的指导协调,区委分管领导、区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区直各责任单位和各街道办事处参与,实行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对重要台湾人士的接待,对重大涉台活动和重大台资项目,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直接做工作。要加强涉台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配齐配强涉台干部队伍,强化涉台干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专项业务培训,提高涉台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对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二)强化部门职能。区委台工办要发挥好我区对台工作“组织、指导、管理、协调”的职能作用,做好对台各项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对鲤台交流合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舆论氛围。财政局要加大财政在涉台研究、对台交流、招商选资、优化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为涉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外经局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联系,加快鲤台产业对接;文体旅游局要加强鲤台旅游行业合作,精心打造宗教朝圣游、寻根谒祖游、民俗风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联手构筑鲤台旅游共同市场;充分利用妈祖文化、海丝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闽南文化资源,推动鲤台文化交流;民宗局等相关部门要依托天后宫、关岳庙、花桥宫、富美宫等两岸民间信仰场所,推动民间信仰交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台资企业投诉协调、涉台劳资纠纷化解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台商投资软环境;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要按相关政策,解决好台胞子女在鲤就学问题,确保台胞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形成工作合力。对台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区委、区人大、区政府、政协、各民主党派和侨联、台联、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增强对台工作的主动性,扩大对台工作的领域和对象,凝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形成对台工作的整体合力;党校、各有关学校要落实涉台教育的课程,各街道、区直各有关部门要以适当方式在行业、社区、学校等开展新形势下的涉台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情况,掌握政策,积极参与对台工作的各项工作。
(四)积极先行先试。先行先试是建设海西的要义,也是我区对台工作的特色。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对台工作的先行先试,一要坚决执行中央、省、市对台决策部署,呼应两岸局势发展,探索与台湾泛绿阵营交往,切实完成对台交流合作的工作任务;二要在做好
台湾民众工作的方法上先行先试,依托鲤城与台湾共同的民间信仰资源,发挥民间信仰对台湾民众有强大凝聚力的优势,做好台湾广大民众工作;三要发挥好、引导好基层群众在对台工作中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积极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对台交往中的实践经验,积极巩固和扩大我区的先行地位和创新特色。
第二篇:泉州市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
泉州市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的,以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支撑为基础的,以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的模式。它以文化和经济界全面结合为自身的特征,是一种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根本,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新型的产业集群,向大众提供满足其文化、娱乐、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的新兴产业形态。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正成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渠道有两方面:一是通过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二是通过推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新亮点。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两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创新传统产业,而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助力推动鲤城的创新型城区建设。
一、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条件
(一)主要优势
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成功的地区比较,鲤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机遇优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潜在的优势产业,是国家、省、市大力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是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消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相比而言不需要占用很多资源、土地,可以有效规避发展中面临的土地资源不足、能源匮乏、环境不堪重负的严峻局面。
文化优势。鲤城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鲤城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鲤城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鲤城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
区位优势。鲤城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泉州的中心城区,既是闽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阵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较为成熟,对海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必将越来越广泛,双方的交易额也会越来越大。
(二)发展基础
2008年以来,鲤城区委、区政府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区域空间局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优势。区委、区政府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区服务业规划(2008-2010)的重要内容,确立了“全力打造泉州中心城区特色文化创意服务中心”的目标,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加快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目前,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鲤城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已正式出台,成功举办了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命名了首批“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单位”,中央电视台《大呈布雕》、《功夫动漫》和《提线木偶》专题片录制完成,营造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和澳商酒庄、蓝道(中国)广告等正式签约入驻我区创意产业园,丰富了鲤城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利用华侨新村机电厂改造建设的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利用新华路泉州竹器厂改造建设的“T淘园”正在加紧建设中,择址于源和堂蜜饯厂旧厂址的源和创意产业园的源和创意会馆、当代艺术馆、越界咖啡等已建成营业,后续项目正在加紧规划建设;功夫动漫公司投拍的全省首部闽南语动画片《蔡六》正在加紧制作中,视通光电在三维动漫游戏制作等方面取得积极突破,183创意集聚区、M9艺术工厂等已初具规模,老城区创意产业集群正在起步。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广大在外创业的鲤商、企业家朋友和创意达人的重视,并有在我区投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意向。为我区下阶段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相对劣势
尽管近年来我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区依然存在着不少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如在行业氛围方面,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网游动漫、数码娱乐等创意产业处于服务业的的高端领域,属于智力型、创意型产业,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大都是思想活跃、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知识人才,此类人才对于所处创业环境的行业氛围较为在意,包括完善的行业交流平台、高水平的商务环境和行业扶持政策等。在这方面,鲤城区现有的条件还比较缺乏。在融资环境方面,对于创意产业企业,目前大多数还处在创业阶段,一方面资金较为缺乏,融资的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知名创投公司在国内的分支机构主要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国内的投融资洽谈会,也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举办。为此,积极改善创意产业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创意产业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是鲤城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创意产业人才方面,可以说,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和关键,离开人的创新创造,也就无所谓创意。而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难已成为困扰鲤城众多企业的一大难题,很多企业只有将研发机构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才能较为顺利的招揽人才。只有较好的解决创意产业企业急需的人才问题,才能推动鲤城创意产业较快发展。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紧紧抓住当前海西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三大转变”、“四个致力”发展战略,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确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创意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创意技术、创意园区和创意人才三个核心要素,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有机结合,致力构建“创意鲤城”。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古城活力、弘扬闽南文化、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把鲤城打造成“海西创意名城”,构建“创意鲤城”。第一阶段:2010-2012年,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启动工业设计和动漫产业,孕育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创意产业。到2012年,力争使鲤城成为泉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区。
第二阶段:2013-2015年,以创意设计产业为发展重点,全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创意设计和动漫产业为主体的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鲤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使鲤城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构建“创意鲤城”。
(三)发展方向
在“十二五”期间,要以“政府引导、主体多元,资源整合、重点突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汇聚人才、打造品牌”为总体思路,利用深厚的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与经济全面结合,着重在工业设计、动漫游戏、时尚休闲、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和工艺美术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古城活力、弘扬闽南文化、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
1、创意设计和工艺美术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源和创意产业园中以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设计等为重点的创意设计产业,力争引进一批工业设计、创意设计领军企业入驻鲤城,用创意和创新来引领行业竞争优势,提升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意水平。充分发挥鲤城区作为“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的品牌效应,按照“保护、创新、发展、繁荣”的原则,积极挖掘、开发、整合鲤城区民间工艺品资源,保护民间传统工艺优秀项目、绝技、大师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加快建设木偶头、锡雕、刻纸、花灯、木雕等传统工艺品生产制造基地和传统工艺研发机构。
2、动漫游戏产业领域。积极扶持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优秀动漫游戏企业入驻。集中力量和优惠政策,力争将功夫动漫、视通光电等培育成规模大、品牌强、产业链完善、有较好产业引导能力和盈利机制的大型动漫游戏企业。
3、演艺娱乐产业领域。坚持内容创意优先发展,立足鲤城民族和历史文化,大力开发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借鉴现代新型科技手段,对鲤城传统剧种、剧目、娱乐产品进行开拓性创新。积极发展一批大中型综合性演艺经营企业,建设“T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满足不同需求的创意休闲娱乐设施;改造提升侨光电影院、“温陵南艺坊”等,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创意、有市场的演出品牌节目。
4、文化休闲旅游领域。树立“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的理念,深度挖掘、统筹规划鲤城历史文化资源,以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唐宋文化等为龙头,实施精品战略,积极打造以中山路为主轴,以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等为核心的旅游“一线三片区”,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三、“十二五”期间鲤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布局
(一)在古城方面
要着重抓好“创意文化节”和“东西南北中”等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建设提升,打造古城文化创意产业“一核四片区”。
1、泉州创意文化节。要在成功举办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的基础上,继续办好包括广场(剧场)音乐表演、live house现场音乐、创意设计论坛、创意产业招商推介、创意产品市集等内容的创意文化节庆活动,力争打造成为泉州乃至海峡西岸重要的创意文化节庆品牌。同时,适时举办各种类型的中小型创意文化演出,丰富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消费品位。
2、古城中部核心区:以泉州创意文化宫和府文庙城市音乐广场为核心,集文化创作、展示、休闲娱乐、传媒、动漫、设计等多行业于一体,形式和内容领先的创意文化宫,以文化艺术价值主导,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带动周边现有的文化宫-府文庙、清净寺-关岳庙以及-后城旅游文化街等区域商务、旅游等综合价值快速提升,打造古城创意核心。
3、东片区:积极打造打造以美食街北拓项目——温陵商贸城为基地的时尚创业园,扶持美食街“183”艺术创意园和M9艺术工厂、一二堂创艺馆等发展壮大,打响名模坊、“西岸男孩”、宇翔唱片、美好生活馆等青年创意创业品牌,积极建设时尚休闲高端文化片区。
4、西片区:以源和创意产业园和泉州当代艺术馆为中心,带动龙头山片区改造项目和周边麻纺厂、粮油厂、面粉厂等旧厂房集群,联动T淘园创意产业园、新门街“名门时尚”一条街,打造泉州当代艺术和轻工产业品牌设计中心。
5、南片区:以侨光电影院改造为演艺秀场为中心,联动中山南路工艺民俗步行街,大力发展闽南民俗和海丝文化走街串巷体验游,打造以闽台文化和海丝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娱乐街区。
6、北片区:以六井孔音乐产业园为龙头,联动华侨新村餐饮酒吧群、泉州影剧院休闲广场,将片区内旧厂房、旧大厝改造为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和创意休闲项目等,打造鲤城北部时尚文化休闲娱乐带。
(二)在新区方面
1、积极推动构建“魅力紫帽”。利用紫帽山周边地带良好的生态环境,植入相应文化元素,重点实施闽南创意旅游生态园、苏姑夫人庙“孝亲文化园”、“爱情百心山”、杨阿苗古民居“家庭私藏馆”、龙岭红色乡村体验游、宿燕寺清修还愿道场等项目,将苏夫人姑庙、龙岭、安福寺、宿燕寺等环山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吸引游客到此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态文化区,打造以紫帽山为中心的江南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圈”,打造“魅力紫帽”。
2、积极规划建设“创意滨江”。规划建设好“笋江月、闽南风”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光明之船闽南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筹划建设地标性文化创意产业航母;积极策划晋江水上创意休闲旅游项目,打造“创意滨江”。
(三)“十二五”规划期间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1、泉州创意文化节:泉州创意文化节以音乐、创意的青春时尚动感魅力,以塑造创意文化、吸引市民参与、引领文化消费潮流、打造创意发展平台等为目标,以文化创意产业招商会、广场音乐表演、创意设计论坛和创意产品市集等为主体,集文化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作、数字服务文化创意、建筑文化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于一体,聚焦民众对文化创意品牌的关注,提升文化创意品牌影响力,为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推广和招商奠定品牌基础。
2、泉州当代艺术馆。该项目将以泉州面粉厂、麻纺厂为核心,带动周边片区改造建设,邀请鲤城籍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先生和美国全球文化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项目整体策划,力争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文化中心,成为古城21世纪的地标性建筑。泉州当代艺术馆建成后还将常态性展览全球一流艺术家的作品,经常性地举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我区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3、“泉州品牌园”。该项目将以源和创意产业园为核心,整合龙头山旧街区改造建设,辐射新门街新等,将以商业和会展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设计师工作室、产品展览、产品发布、行业会所、餐饮娱乐为一体,是创意的发源地,思想的交流地,成果的展示地,是品牌商品销售的集散地。入驻企业涉及到文化、建筑景观、服装、制鞋、箱包、茶叶、石雕、陶瓷、数码、电子等各个行业。在服务功能上,泉州品牌园将成为产品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国内外著名品牌文化和交流中心、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国际权威流行趋势发布中心,行业人才培训中心、企业咨询服务中心等职能中心。
4、T淘园。该项目位于新华南路西侧,集横店影视城五星级影院、文艺中心、创意馆、明星酒吧、明星创意市集、餐饮中心等为一体,将“T淘园”打造成泉州青少年创意休闲品牌。
5、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该项目定位为商务休闲中心、文化休闲中心、餐饮休闲中心,将植入功夫茶茶艺展、福建茶文化展、禅茶品茗会、日本正统闲寂茶品茗交流活动、闽南音乐创作交流活动、六井孔寻根寻源活动等活动,打造“保护传统音乐艺术、开创新型商务休闲”为理念的高端商务休闲娱乐园和闽南商务精英阶层的精神会所。
6、侨光演艺秀场。充分利用侨光电影院优越的地理位置、特色的古典建筑外观、时间累积的情感记忆和文化内容消费的需求,对侨光电影院内部建筑空间进行现代化改造,植入时尚潮流的演艺节目,打造餐、饮、娱乐与一体的特色秀场。
7、创意文化宫:在泉州工人文化宫片区内规划建设集文化创作、展示、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复合传媒、动漫、设计、成长教育等多行业;形式和内容全面领先的“创意文化宫”。在创意文化宫中规划建设创意文化中心、创意文化办公中心、青少年成长教育基地、名厨创意餐饮广场、文化创意广场、水上舞台等项目。
8、走街串巷体验游:泉州古街巷文化游以文庙为中心点,以开元寺和天后宫为两头,以中山路为纽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形成古街巷旅游片区。一是体验泉州历史、戏曲、民俗文化的鲤中古街巷群——该古街巷群包括以文庙为龙头,穿行中山中路、庄府巷、镇抚巷、通政巷、井亭巷、旧馆驿等,内含黄宗汉故居、叶贻根故居、起点画室、木偶剧团、定心塔、侍郎第、董杨祠堂、梨园剧团等历史文化看点,最后到达开元寺,成为体验泉州历史、戏曲宗教、民俗文化的绝佳古巷游路线。二是体验泉州海丝文化、闽台文化和传统小吃的临江古街巷群——以天后宫为地标向四周辐射,包含聚宝街、青龙巷、旧米铺巷、中山南路等旧街巷,并有李贽故居、明来远驿遗址、富美宫、海关口旱闸、水道等历史看点。
9、闽南文化旅游创意生态园。该项目位于金龙街道曾林社区,将利用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时,将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规划布局“六区一带”,即“闽南文化演艺中心与展示区,宗教文化体验区,分时度假区,生态特色农庄区,原生山林氧吧区,户外运动休闲区,闽南文化长廊带”,将该生态园打造成为优秀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闽南文化旅游创意示范区。
10、苏夫人姑庙孝亲文化园。孝亲文化园是以孝亲文化为主题,利用苏夫人姑庙现有建筑、广场等基础设施,充分盘活固定资产、赋予现有建筑群以新的生命力,规划建设老年课堂、图书室、棋牌室、会议室、歌舞厅、戏台、健身房、乒乓球馆、台球馆、室内人造草皮门球场等场馆,配套老年特色餐饮、医疗保健等,适时举办慈孝文化节、孝星评选等文化活动,集生态旅游、山水养生、修身养心、文化活动、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将该文化园建设成为子女的尽孝平台,老年人的精神乐园。
11、龙岭红色乡村体验游。充分利用龙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保存了较丰富古民居的优势,采取红色旅游与农家乐、娱乐、文艺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年一代学习体验农耕文化,感受老一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既给青年一代提供了锻炼了身体的机会,又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四、实现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相融合
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灵魂。创意与科技相互结合是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一方面将极大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创新产业业态和形式,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将使高科技找到新的应用领域,提升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展产品的市场空间。将创意与科技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创意与鲤城光伏太阳能、微波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有机结合,使文化创意产业插上创新的翅膀,推动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拉动旅游业、拉动商贸服务业、拉动休闲娱乐业的目标。
(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首先是加快规划建设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充分利用鲤城老城区旧厂房、旧学校、旧街区等,加快规划建设古城“一核四片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泉州创意文化节和江南新区“创意滨江”、“魅力紫帽”创意产业集聚带,积极扶持“183”艺术创意集聚区、M9艺术工厂等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其次是积极招商引资。依托“回归创业工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平台,向在外创业的泉籍、鲤籍商会组织和乡亲介绍鲤城区创意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愿景,吸引在外鲤商积极投身创意产业。第三是积极吸引对接台湾创意产业。利用鲤城与台湾的“五缘”优势,加强与台湾在网游动漫、文化传媒、工业设计、规划设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产业对接;引进海峡东岸富有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实力和管理经验的策划、投资、运营、管理团队,提高鲤城传统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链,开创“创意鲤城”新局面。
(三)打造品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效益
大力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带动战略,通过对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产品和服务既有品牌进行整体规划,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提升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增强主导产品知名度,提高城市文化经济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应当促进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的链接融合,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企业及创意产品和品牌服务。
(四)强化人才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首先是发掘创意人才。发掘创意人才可通过开展竞赛,使一批新人得以展现才华,脱颖而出;还可以在创意人才集聚的地区或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设立办事处,负责发掘当地的创意人才;也可以借助“猎头公司”搜索、挖掘人才。其次是培养创意人才。要加强创意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启动“创意型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校、人事部门和企业,针对实际需求开展创意人才的培养。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合作,提升研究水平;力争在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仰恩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展资格认证,依托人力资源部门开展如游戏美术设计师、游戏程序设计师、数码摄影技工等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第三是集聚创意人才。从软硬件等方面入手,为创意人才创造广博的发展空间,吸引人才集聚。制定出台关于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人才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措施对创意人才进行支持和吸纳,极力创造人才洼地。
(五)落实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组织领导上,要充分发挥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的职能,负责研究、决策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统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实施和落实国家和地方性产业政策;调动街道基层组织的积极性,组织、协调、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和投资项目;建立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在规划引导上,要研究和制订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各项政策,落实好《鲤城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完善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研发创新、人才激励、政府采购、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资金扶持上,“十二五”期间区财政每年将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和扶持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第三篇: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期间卫生发展专项规划
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期间卫生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为促进鲤城区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构建和谐鲤城,更好地为侨乡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现结合鲤城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逐步改善群众就医环境。06年来,我区积极筹措资金,拓展医疗业务发展空间。完成泉州市中医外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建筑面积达3350平方米;常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建设装修;疾控中心实验室、门诊部,江南医院妇产科等装修工作。添置体检车、彩超、B超、急救车、全自动生化仪等大型设备。06年来共分别投入831.3万元和81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投入。目前,正在加快办理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有关申报手续;同时,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机构,万祥医院建设已完成征地拆迁工作。
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得到加强。06年以来公开招考招聘85名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各公办医疗卫生单位。截止2010年,全区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在职人员328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71人,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57人;有卫生技术人员1180人(包含民营单位),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4.6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44人,注册护士374人。输送优秀年轻业务骨干参加省市全科医师以及其他专项培训达150多人次。
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体现。一是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2007年,经区编委会批准,鲤中、开元、海滨、临江、江南和浮桥卫生院转型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泰、金龙街道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省、市编委有关要求,2010年对辖区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进行重新核编。二是连续三年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主要用于常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增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备,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和开展社区医生联系家庭制,建立社区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事项,已投入为民办实事经费179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软硬件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达到标准化建设。三是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卫生系统提出“卫生重服务”的主题,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主题,转变工作理念,以服务为导向来求生存、谋发展。如临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09年全市试点单位,深入社区积极推进社区医生进家庭工作,2010全面实施“社区医生进家庭”项目;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妇幼卫生特色,主动与居委会联系,开展妇保、儿保工作;开元、浮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档案建档,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保障等等。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截止2010年,全区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45个(包括公办医疗机构8个,民营医院8个,门诊部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个,个体诊所与医务室101个)。医疗机构病床数490张,每千人口床位数达1.92张。年均门诊、急诊77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0.57万人次。
专科医院和特色科室得到发展。我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建设,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置有中医科和配备中医执业医师,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2010年3月鲤城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市中医外科医院继续加强中医外科特色专科建设,逐步成为我区乃至闽南地区的一大特色专科医院。海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骨伤科得到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体系。08年5月份正式成立“鲤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规格为独立
副科级单位,核定编制28人,同时撤消“鲤城区卫生监督大队”。进一步明确了卫生监督所的监督管理职责和任务。
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机制。制定并组织实施《鲤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鲤城区道路交通事故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鲤城霍乱应急处理工作预案》、《鲤城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等应急方案,并根据预案组织了多次应急演练,完善疫情应急信息报告制度,提高了我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疫情控制能力,2009年成功防控“甲流”等卫生应急事件。
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市人民医院2006年收归市直管理后,我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主要依托江南医院和万祥、成功等两家民营医疗机构。几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江南医院的建设,提升其医疗救治能力,与市急救中心联合,在江南医院设立120急救点,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规范民营医院管理,加快万祥医院的建设步伐。
3、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几年来,我区积极开展甲流、禽流感、霍乱、手足口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未出现甲流、霍乱、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爆发流行。2008年代表全市接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对我区《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中期评估。二是各项卫生监测工作有力推进。疾控中心的检验检测体系计量认证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和消杀卫生得到同步推进。三是居民健康意识有了一定提高。通过加强健教宣传和健康促进,实施慢性病干预措施,提升居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水平。四是强化免疫规划工作。完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免门诊规范化建设,全面实现计免工作网络化管理,7岁以下儿童计免管理水平达到全市前列。顺利完成“甲流”疫苗、麻疹疫苗等大范围接种工作。
卫生监督行为得到一定规范。梳理、细化行政自由裁量权,卫生部分执法依据共52部,并依据行政自由裁量权规范卫生监督行为。一是完善卫生许可审批程序。卫生行政审批工作入住鲤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加快卫生许可审批速度,对涉及重点项目、大型项目卫生审批、卫生条件符合办证标准的“三小”行业,采取主动靠前服务,进一步压缩审批程序,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二是监督执法力度得到加强。加强“创卫”食品、公共场所卫生整治,完成“创卫”复查迎检工作;强化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开展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作”。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餐桌污染”先进单位。抓好农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在2008年农运会期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全面清查含三聚氰氨问题奶粉事件。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推进“两非”专项治理工作。三是开展卫生监督单位网格化监管工作。2010年,我区正式启动卫生网格化监管系统,该系统是我市首个地图定位的卫生监督电子化管理系统,包含远程监控录像、到期换证提醒、监管频次提醒、无证店面整改提醒和处罚频次提醒等多项功能,大大提高我区卫生监管效率。
妇幼保健卫生得到进一步完善。2006年在全市率先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婚姻登记一条龙服务。贯彻落实新“两纲”项目。提高我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009年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达85.68%,孕产妇死亡率为0。在区妇幼保健院成立鲤城区婴幼儿潜能开发辅导基地,并于2007年6月通过国家专家考评组的验收。加强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和疾病防治,2008年形成“查、评、管”一体化的服务体系。2009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8.7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位列全市第一。
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以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核验收为契机,巩固“灭蟑、灭鼠、灭蚊”等省级先进城区,大力开展除“四害”工作,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2009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核验收工作,2007继续获得“灭鼠、灭蚊”先进城区称号,2008年获得“灭蟑”先进城区称号。
抓好无偿献血,圆满完成红十字会工作。积极宣传贯彻《献血法》、《献血条例》,充分发动辖区居民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几年来,我区都顺利完成市级下达的任务数。按照上级文件精神,2008年,我区红十字会从卫生局的下属股级事业单位,升格位副科级参公单位,并由区政府办管理。
4、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一是落实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福建省第七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2010年在全省范围铺开,我区筛选出551个药品品规,今后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将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药品价格将比国家零售指导价相比平均降幅达45.78%。二是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制定《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鲤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2010年开始全区所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作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单位,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
(二)、卫生事业当前所面临的形势
1、社会对卫生需求的日益高涨是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卫生的需求将空前高涨。卫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人口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更加广泛,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2、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布局不够合理是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江南新区目前没有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不合理,新区的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面临着用房问题:其中金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业务用房,江南、浮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面临拆迁问题,常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为租赁房等。卫生人才队伍不足,全系统共缺编117人,占总编制数的27.2%;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呈哑铃型,业务骨干人员偏少等。随着江南新区的建设步伐加快,江南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明显不适应新区发展要求,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与布局不合理已经成为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契机
200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近期医改的五项重点措施》的出台,无疑给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心剂,她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区应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为契机,以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着力点,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谐鲤城为目标,全方位、深层次推动我区卫生事业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区服务。
2、发展重点。一是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二是加快调整、增设医疗卫生资源,完成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等;三是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区九大类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四是促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基本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五是优化卫生队伍人才结构,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效率的卫生人才队伍。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卫生新格局,推进江南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保障全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构建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千人均床位数”“千人均卫技人员数”等反映医
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均要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指标要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内,全区不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具体指标:
1、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9%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5.50‰以下;
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7%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1.5/10万以下;
3、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稳中有降,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
4、新增病床450张,千人均床位数3.68张以上;新补充卫生技术人员415人,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5.84人以上。
三、“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十二五”卫生事业将按照围绕“一条主线”、推动“两区建设”、完善“三大体系”、落实“四项措施”来科学持续发展。
(一)、围绕“一条主线”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未来五年,我区应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主线来贯穿始终,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要坚持政府主导,体现卫生公益性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要坚持立足实际,建立符合鲤城特点医药卫生体系;要坚持统筹兼顾,把发展重点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二)、推动“两区建设”
巩固发展老城区。老城区作为市中心城区,存在人口密集、人员素质高、经济水平好,医疗服务需求广等特点。我区将充分借用目前的医疗卫生资源,一方面,加强与一院、二院和中医院的沟通联系,积极寻求多形式的合作方式,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方案措施等,积极争取上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为社区卫生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特色,发挥中医药特色和妇幼特色,强化个体诊所管理;解决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不足问题,由政府调拨土地建设新的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全面建设新城区。江南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抓好“一一四”工程。即:完成区疾控中心和卫监所建设,完成四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是扩建两家区级卫生单位。在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中同时建设标准化的区疾控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并完成搬迁。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区四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南、金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在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中,但管理必须实行统一管理方式;浮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新区规划进行选址建设;常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争在常泰路一期改造中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力度。三是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鼓励支持万祥医院建设三级综合医院;调整规划新区民营医院布局,强化管理;全面落实乡村医生转型工作。
(三)、完善“三大体系”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⑴、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调整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和专家队伍。强化应急队伍业务培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设施配备,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由政府投资为开元、临江、浮桥、常泰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应急救护车辆。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提升公立医疗机构与万祥、成功等民营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
与水平,加快综合医院建设进度,加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建设,加强对社区医生、个体诊所的培训工作,建立区、街和社区三级医疗应急网络。
⑵、疾病预防控制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抓好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鼠疫、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的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完善传染病预警机制,提高监测和防控能力,防止疫情发生、蔓延和扩散,确保不发生疫情爆发流行。二是抓好疫情网络报告机制。进一步完善疫情网络报告制度,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水平,降低法定传染病报告漏报率。三是抓好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计划免疫门诊规范化建设,完善计免信息网络化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免管理。一类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平均达到92%以上。四是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国家贷款项目的防控工作。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提高艾滋病、性病以及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并加强行为干预和综合防治措施,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五是加大职业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和流动人口卫生的监测力度,提高五大卫生监测率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率。
⑶、卫生监督水平有显著提高。以规范自由裁量权为重点,不断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一是强化业务培训,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作风优良、战斗力强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二是以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为目标,加快卫生行政审核审批工作,尽量缩短办证流程,提高办证效率。三是加大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职业卫生、流动人口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使老城区食品卫生水平持续提升,江南新区食品卫生和职业卫生状况改善明显。四是加大医疗安全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开展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和非法行医工作。五是全面推进卫生监督管理网格化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⑷、巩固发展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两纲”要求。加大婚检宣传力度,加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相关措施,努力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拓展妇幼保健服务领域,提高母婴保健水平,提高孕产妇系统和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省、市平均水平以上,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达到省、市控制范围以下。
⑸、逐步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增加群众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人群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提高慢性病患者治疗行为的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卫生系统将转变观念,充实健康教育队伍,动员全社会参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努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⑹、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社会群众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除“四害”力度,降低“四害”密度,继续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环境。
2、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全面覆盖的医疗服务体系。
⑴、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积极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建设。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配备 “居民健康信息系统”软件,并进行接口改造,完成全省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结合全市社保卡的发卡,同步推进我区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和读卡终端改造,实现就诊“一卡通”。
⑵、整合卫生资源,加强综合医院建设,探索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
通过与三级综合医院沟通协调,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合作方式,探索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模式等。同时,整合民办门诊部、个体诊所和乡村医生资源,建设符合本地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全医疗服务系统的三级医疗网络。
⑶、扶持推广中医药特色医疗。巩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加强中医特色医院建设,以扩大市中医外科医院服务项目为平台,在全区范围内发展中医科室建设,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3、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全面落实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制度。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我区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将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全面实行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药品价格将比国家零售指导价相比平均降幅达40%以上。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
(四)、落实“四项”措施。
1、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监督管理力度。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坚持基层医疗单位的公益性质,积极探索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建立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公益性质;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
2、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卫生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高于政府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一是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加大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三是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尤其是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的使用管理,要建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3、加快优化卫生队伍人才结构步伐。要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拓展引进人才思路,优化干部结构,形成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通过公开竞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积极探索中心主任年薪制等措施,加强引进管理型人才;通过引进中、高级职称人员,调动其他地区优秀专业人才,输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卫生专业人才和中层干部队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通过每年定期招考招聘年轻专业人员,开展卫生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鼓励支持卫生人员参加学历学习等方式,充实卫生人才队伍,提高学历层次。
4、加强医疗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要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以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等活动为载体,坚持抓好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要加强行风、作风建设,继续抓好效能建设、作风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卫生行业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摘编)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明确重大政策导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说,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 整治。要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要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规划纲要草案说,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称,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建设城际快速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要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要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完善服务业政策。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规划纲要草案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建立健全衔接协调机制。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要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水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要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监管。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规划纲要草案说,要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增强防洪能力,加强山洪地质气象地震灾害防治。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要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要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要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规划纲要草案还要求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要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管。
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区域开放格局。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要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要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升进口综合效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维护共同利益。积极开展多边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加强南南合作。优化对外援助结构,创新对外援助方式。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 13 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好侨务工作,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加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法律援助。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政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深入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开展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合作。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澳门充分发挥优势,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支持港澳培育新兴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全面贯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和六点意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努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交流,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持续推进两岸交往机制化进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 15 观。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以建设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着力点,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坚持科技强军,加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加紧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加强科学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优化领导管理体制,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动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执勤处突和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优化结构,增强以信息化为导向、以先进研发制造为基础的核心能力,加快突破制约科研生产的基础瓶颈,推动武器装备自主化发展。完善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进军队人才征招选拔,完善从地方直接征召各类人才的政策制度,完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加强退役军人培训和就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以生活保障、通用物资储备、装备维修等为重点的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形成与国家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军队职工管理制度,建立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和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
坚持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空天、信息等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完善政策机制和标准规范,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人民武装、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建设和国防教育,增强国防动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实现未来五年宏伟发展蓝图。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要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规划纲要草案还要求加强规划协调管理。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法制建设,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编制程序,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实施机制。(据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 收入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
步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年10月29日04:27
我来说两句(2)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 本报约请专家进行解读
本报记者陈海玲、方利平、张忠安、王亮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
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
财产性收入。
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
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十二五规划将标志着我国从
制造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化。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
升速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
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
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
原文要点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
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
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
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
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
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
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
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
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
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
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
原文要点五
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
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
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
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