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吉林省着力深化教育领域改革

时间:2019-05-13 04:4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吉林省着力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吉林省着力深化教育领域改革》。

第一篇: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吉林省着力深化教育领域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吉林省着力深化教育领域改革

作者:

来源:《中小学电教》2014年第02期

记者从2月19日召开的吉林省教育工作会议获悉,2014年,吉林省教育工作将以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公平为重点,全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改变教育管理和发展方式,着力加快高教强省建设步伐,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和模式,重点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进一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吉林省将成立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机构,统筹研究吉林省教育改革的方法步骤与具体实施办法。对重要改革项目先试点、后推进,保证协调,不冒进。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扩大优秀高中指标生分配比例。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权改革,改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开展高度职业教育分类招考试点。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吉林省将在遵循教育部统一改革的基础上,于今年9月前制定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通过调控招生计划等措施,扩大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

调整教育体制和政策法规,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普惠群众、优质公平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师资配备不均衡问题,打破教师“学校所有”的限制。推进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资源共享。完善中心校管理村小制度。扩大优质高中指标生分配比例,让更多农村和普通学校的学生得到选拔的机会。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及薄弱学校倾斜。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启动农村初中寄宿条件改善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有力措施防控贫困儿童辍学。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360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和奖补140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项目。提高全省特殊教育办学水平。

转变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努力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加快简政放权,推进职能转变,完善监督评价。探索建立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推动行业形成评价机制,积极培育独立的专业教育机构。引导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

加快高教强省建设步伐。鼓励高校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着力扩展提升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水平,加强高端平台建设。研究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李文瑶)

第二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教育前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

部党组学习贯彻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精神金太阳教育

2月25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领

会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

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

议强调,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上来,深化教育

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

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会议指出,此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

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深入研讨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明确

了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总书记重要讲话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入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历史背景、现实根据、科

学内涵,深刻回答了坚持改革总目标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价值体系建设等

重大问题,并对进一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讲话视野广

阔、思想深刻,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很强,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再一次有力

动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会议强调,要正确准确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紧扣教育综合改革各

项任务,不断把教育改革推向前进、引向深入。一是学习领会、加深认识。深入

领会讲话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领会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贯彻到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

项工作中。二是坚定方向、保持定力。要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三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要针对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四

是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要紧紧抓住教育改革的重点,把握好时机、节奏、力度,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要发扬认真的精神和

务实的作风,重实干、出实招、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不

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第三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第四篇:坚定不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定不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宋德民

2012-12-13 10:25:45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2日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进一步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同时,十八大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总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党中央对教育改革作出的新判断、提出的新观点、进行的新部署,是我们今后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必将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是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伴随着改革的强大推动。我们理解,在当前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要意义就在于要求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系统的思维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的观念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的办法推进改革,真正做到以改革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以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改革增强教育活力,以改革促进教育战线和谐稳定,切实提高教育改革的协调性、针对性。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解决好教育内部的系统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教育相互联系,各门学科相互渗透,各种学段相互影响。在一个特定时期,单一的、单方面的、一个教育阶段的改革,也许能收到一定成效,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改革模式不仅难以奏效,反而会对其他方面产生掣肘。推进综合改革,不是局限于局部内容的调整完善或单一制度的修修补补,而是要充分考虑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设计,整体考虑。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解决好教育外部的关联性。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同时受外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推进教育改革,一方面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改革的影响,要将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统筹考虑,既要坚持按教育规律推进改革,同时也要更加注重社会评价对改革的引导作用,而不能关起门来搞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改革政策的协调性,形成合力推进教育改革,营造更好的推进教育改革的社会环境,取得更好的教育改革的社会效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解决好教育改革的整体性。教育改革到今天,已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地区、某一领域,而是全面展开、整体推进。深化改革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推进改革也成为各地区各部门教育工作的共同任务。因此,在改革布点上,既要统筹考虑东中西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各级各类教育的现状,分类指导;又要突出重点,提高整体性。

两年多来,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确定了从国家统一实施、地方承担试点以及基层自主改革三个层面,围绕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开展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建立了由20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育改革的领导体制;探索了成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咨询机制;实行了行政部门负责联系改革试点项目的工作推进机制以及教育改革重大政策协调突破、信息报送、经验交流、监督检查等工作机制。这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对于下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继续坚持并发扬光大。

关于下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这样四点考虑: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当前,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但改革就意味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首先把握的原则就是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兼顾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求,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凝聚最大共识,减小改革阻力。

二是实现上下联动。教育体现着党和国家意志,一些涉及重大制度设计的改革,只能是自上而下,才能真正取得突破。但同时应看到,基层蕴藏着无穷改革力量和智慧,是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改革如何推进,基层是第一实践者;改革效果如何,广大师生和群众最有发言权。必须保护和激发基层改革积极性,建立改革激励机制,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三是找准重点难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找准突破口,集中力量攻坚,尽快取得更具标志性、有较高显示度的成效。重点一旦突破,其他方面问题相应就会迎刃而解。要进一步明确下一阶段的改革目标,特别要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确定改革任务,制定改革措施,协调改革政策,加快推进步伐,通过重点突破实现改革整体推进。

四是完善体制机制。实践证明,体制顺,合力成;机制灵,活力生。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指导协调机制、激励机制、试点动态调整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和宣传工作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改革推进中的责任分工,形成全社会理解、关心、重视、支持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开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局面。

(作者系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

第五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讲课提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讲课提纲

林式其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但老百姓的抱怨也从未停止,甚至“中国教育应该推倒重来”的言论也一度泛起。没有温饱时的社会抱怨,大多集中在公共资源供给总量上;而实现小康后的社会抱怨,将更关注公共资源配置的制度合理与规则公平。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一场实质性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已然箭在弦上。《决定》用三段话的篇幅构成了未来7年对教育改革的总体设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日前表示,“每一句都意味深长,每一句背后都涉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 《决定》不放礼炮、哑炮、空炮,而 是集中向教育热点、难点开炮,这显示出了党和国家坚决割除旧弊、顽疾,强力推行教育改革的坚强决心。

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现行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着评价标准相对单

一、选拔方式相对单

一、入学通道相对单一等“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础教育应试教育倾向,学生“考什么、学什么”,学校招生“唯分数论”等问题,难以适应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选拔培养需要,难以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高等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办学的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总体目标是什么?

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决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指引教育教学层面改革,其重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切实推进“三爱”教育活动形式机制创新。

落实这一要求,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根据时代要求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切实可行的立德树人模式。其中,“三爱”教育活动,将成为新形势下践行立德树人历史使命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形式。

2013年5月29日,总书记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提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 才”。教育部同年8月就做出具体部署,要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三爱”教育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现在,“三爱”正式写入《决定》,“三爱”要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密切结合,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互融通,才能收到更好实效。各级政府、学校、家庭将更加重视从教育制度和教学环节入手,形成“三爱”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帮助和促进青少年打牢思想基础、砥砺高尚品德、养成优良行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第二,营造更加重视体育和美育的制度环境。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义非常重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显示,学生肥胖检出率有所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按照《决定》要求,要牢固树立 健康第一思想,提高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质量,健全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机制,每天确保学生锻炼一小时以及充足睡眠时间,培养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还要推动学校和社会各界紧密协作,共同营造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美育是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能力、形成审美素养的过程。《决定》首次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在课程和教学层面更加重视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融合,学校美育工作要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相衔接,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相结合,学校、学生和家长都应遵循学生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开展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激发引导青少年儿童兴趣爱好,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第三,探索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决定》围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言简意赅地点出改革切入点,这将与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相结合,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入加速阶段。

——改革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二是以促进公平为重点,多方位缩小教育差距。

愈演愈烈的中小学“择校热”现象高烧难退,不仅苦了家长、累了学校,严重损害教育公平,也让“就近入学”变成一纸空文。“减负”喊了很多年,可不少学生的书包依然沉甸甸。

第一,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 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件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关键是改善薄弱学校条件,目的是保障所有学龄人口平等就学。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均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方向,《决定》选取破解择校难题作为改革突破口,需要从3个方面扎实推进。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重点是义务教育依法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巩固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成果,从根本上改造薄弱学校,尽快使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要充分利用人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和国家教育督导制度,继续落实教育部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2020年率先在全国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弱化对公办学校择校的外部刚性需求。

——实行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许多地区的强烈择校意愿,看重的是历史遗留的优质公办学校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决定》要求实行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重点是在县(区)域内形成规范制度,确定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期限,教师包括骨干教师按一定比例开展交流,城区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须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年限经历。继续加大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原优质公办学校教师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试行校长教师跨区交流轮岗。

教育部3-5年使县域内交流制度化 教师校长资源率先均衡。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考虑在以下5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一是提出加快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目标。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促进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根据各地实践经验,明确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或任教达到规定年限的校长或教师,原则上均应交流。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 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教学点之间的校长教师交流。重点推进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的交流。

三是创新校长教师交流的方式方法。实行轮岗交流制度与共享优质校长教师资源相结合。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教育集团、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扩大智力交流的覆盖范围。

四是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五是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为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称谓。未来的教师要一专多能,教师资格取消终身制,五年评一次,五年内至少接受360小时的脱岗培训方才合 格。同时,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称谓,以后一律称中小学初级、中小学中级、中小学高级、中小学正高级,中小学正高级相当于大学的教授。

——依法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在中小学阶段,把学生分成快班慢班,重点非重点学校实际上是对学生成长的一种伤害。从现实来看,我们现在办的重点班也大都是畸形发展的重点班,只是在考试分数上对学生加以区分,对学生的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所忽略。《决定》的这一要求,基于义务教育法规定,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意义,必须严格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和信息公开制度,公示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招生不得依据任何获奖证书和考级证明,要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编班过程接受各方监督。同时还要制止跨区域招生行为,严禁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学校外,一律不得以特长生名义招生;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职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 内初中办法;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由民办学校提供选择机会。

第二,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因素十分复杂,既与义务教育后升学制度体系、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观念有关,也与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状况相关。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宏观要求,到近年来国家出台许多配套文件,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加大。《决定》强调指出,“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准确抓住当前热点问题,应从3个方面抓紧解决。

——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减负工作职责。重点是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对学校减负工作提出导向性意见,对减负工作开展经常性检查,逐步将减负工作与升学制度系列改革有机贯通。按照国家关于改革学校考核办法和机制的要求,各级政府不得按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建立健全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 度,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每学期公布专项督导结果。

——加大学校教育教学环节创新力度。重点是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按照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的要求,在小学阳光入学、均衡编班的基础上,实行一年级新生“零起点”教学,减少书面作业。规范并严控每学期全校统考和每门课测试次数,不公布学生成绩与排名,实行“等级加评语”评价方式,规范教辅材料使用方式。

——切实增强家长和社会的减负共识。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学生将拥有选择学习方式和成才途径的更多机会,家长担心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状况将逐渐改变,要让家长能主动与学校沟通配合减负。中小学将利用家长委员会等载体加强与家长互动,指导好学生课外活动。人民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及社会组织可在社区发挥配合减负的积极作用,丰富学生课外及校 外活动。各地政府将严查节假日双休日学校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学校举办选拔生源“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行为,着力规范和管理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决定》给大家最明显的信号就是,所有深水区的教育改革,仅靠政府一方面积极性根本不行,在政府责任到位前提下,必须使改革顶层设计落实到学校、家庭、社区基层,开创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的新局面。第三,加强扶持困难群体和困难地区的教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之一是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决定》再次强调,“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意图,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推进制度创新。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继续推进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 园资助政策,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实施成果;在中职教育免学费和普通高中学费减免等政策基础上,完善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制度;结合全国社会征信体系和个人收入信息系统建设,拓宽家庭经济困难本科高职学生资助渠道,提高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完善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建设与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产生越来越深刻的革命性影响,成为我国缩小教育差距的难得机遇。根据《决定》的新要求,要切实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提高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水平。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加快推进教育信息网络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不断创新大规模网络学习模式。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继续 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三是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优化教育体系和成才通道。

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为选拔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公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供需关系发生显著变化,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要日益多样化。为此,《决定》部署启动整体性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总体上看,新的重大改革举措大致分为5个层面。

第一,落实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试行学区制要合理划分学区范围,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学区内小学毕业生直接进入初 中,并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九年一贯对口招生。要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严禁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入学与升学的依据,真正回归义务教育强制性、免费性、普惠性的本质属性,使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所有学龄人口。

第二,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业水平考试原则上是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同一门课程两次考试机会的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是建立规范化的学生成长记录制度。我们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不偏科,全面发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优势、志向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能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我们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也为高考科目、内容改革提供了空间。

如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公示等诚信机制,确保材料的真实可靠。实施这一点,大家不是没有顾虑,校长们也有顾虑,综合素质评价怎么评,这个学生好还是不好,一个班学生这么多,怎么评出一个优良中差。按现在有些地方实行的情况就是写实性的。这个孩子做了什么,学了什么,要记录下来,给招生的院校作为参考。

第三,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中等职业学校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高等职业院校的考试招生在考试内容、录取方式和时间安排上与普通高等学校分开,使部分学生从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 性测试成绩录取。

第四,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在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增强考试内容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逐步形成考生与学校之间双向多次选择机制。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办法,为品学兼优、具有特殊才能和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入学方式。普通本科学校类别非常多,不应将分数当成唯一标准,更应该看学生在专业上是否有潜力,而这一问题在招生中一直被忽视。多元录取机制会给高校更多的此类自主权,可以对学生形成多元性评价。目前自主招生的学校并不多,未来全面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利是大的趋势。

根据这些改革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将有利于消除“一考定 终身”的弊端,减轻学生应试压力,扭转“考什么学什么”、分分计较等应试教育倾向,促进千百万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各类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高考将变得容易也不再那么重要。高考科目可能减少到两三科,也可能只有一科综合考试,类似美国的SAT考试。也就是“决定”中提到的“不分文理科”,进行综合测试。这也将彻底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象。这时高考就不可能再是入学的唯一依据,学校录取时会更多地参照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此次“决定”中提到的“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实际上就是分离中国现行的这种由政府统包统揽的高考、招生合二为一的体制。统考统招的主体是政府,招考分离就是改变政府的站位,考试由专业组织进行,招生由各个学校进行。这样一来政府不再是考试招生中的主体,招生主体转变为专业性更强的学校去进行自主招生,学校和学生在此过程中都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招考分离把原来主体集中的制度分离成各 个主体比较明确的制度,有利于实现最终的责权利统一。现有的统招统考制度责权利是分离的,比如招生办负责招生,招生之后再把学生分配给各高校,招生办掌握了招生的权力,但是利益是否与他们相关呢?事实是,学生招的好坏与招生办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所以他们可能会并不在意招生质量。若各高校自主招生,招的好坏与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这样的责权利统一更有利于招生工作。

学生考试可以多次选择,觉得考得不好可以再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使学生的自主空间变得更大。而且,考试成绩将不再成为唯一的依据,各个学校可以自己决定考核标准,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招生机制。

高考改革唯一的出路,是把高考招生的主体由政府转变为各个高校,由行政机构转向为专业机构,一种更专业的、更公平、更自主的招生体制。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指政府给学校配置相同标准的教学资源,而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校长又可以根据各自的教育领 悟创造性地办好自己的学校。

高考制度改革,将真正实现让高校与学生“谈恋爱”:学生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学校也挑选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

目前很多国家的高校录取都是学校与学生双向选择,但目前我国的高招录取还是“计划经济”:政府为学校定了招生计划,定人数、定专业、定调档比例,学校只是配角,完成招办给予的计划。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领域最为敏感的地带。“通过深化改革,要把考试从‘指挥棒’变为‘服务器’,让考试成为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途径,同时鼓励学生更好地发展,不要因为一次考试丢失信心。”

关于高校自主招生问题。

此次改革明确突出“高校自主招生”,这就表明,以后高考招生权将握在学校手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将真正实现。学校自主招生将不会只卡着分数要人,名额也可能不再有地域限制,学校可以自由地在最大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学生。这样外来 务工人员就地高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高校录取将更加注重综合评价,素质更受重视。

推进招生改革,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已经尝试的90所高校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脱钩,将自主招生移到统一高考之后,并把统一高考的功能从目前的选拔转为评价即可。在统一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大学可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申请成绩要求的考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高校,大学独立进行录取,每个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样的考试、招生方式,就做到了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同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如果操作成熟,就可以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改革考试、实行一年多次考试,最终形成多次考试、多次选择、多次录取,建立其全新的多元评价体系。行政治校下的自主招生,自主权必然被滥用,不解决行政化问题,教育公平无法真正实现,推进教育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对高考改革,社会最担心的是能否公平公正。有什么措施为公平保驾护航? 一是建立健全入学机会公平的保障机制。包括:改革高校招生计划管理,国家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地区采取支持性政策,扩大实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对基础教育薄弱的农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采取倾斜性政策,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完善配套政策;建立起招生机会公平的动态监测和调节机制。二是严格考试招生管理,完善考试诚信、安全的管理制度。清理并严格规范各类加分政策。建立个人、学校考试评价诚信档案体系,加大对诚信失范行为的处罚力度。三是全面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加强高校招生自律,严肃招生纪律,加强责任追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什么时候能够出台?

刘利民:考试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国家层面主要有三项任 务:一是制定总体方案,这是国家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整体规划、基本框架,体现改革的方向、思路和重大政策举措。二是针对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等不同教育领域的改革任务,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出台配套政策。三是指导和推动改革试点。在时间把握上,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各省(区、市)最迟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要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加强具体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做好试点工作,逐步推开。

第五,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

四是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改革管理体制和 办学体制。

《决定》指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请问管办评分离的具体含义? 储朝晖:管办评一体是政府把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抓到一起,而不管其是否具有专业性,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阻碍了教育的长期发展。管办评分离要求各司其职,政府如果要承担起管理的责任就不能办学,也不能去评价学校。办学可让学校成为相对独立的法人,评价学校可以成立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

请问管办评分离在整个教育改革领域的意义是什么? 储朝晖:管办评分离,将政府管理、学校办学和第三方机构评价分离,各学校可以在行业之间形成竞争,其作用就是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去激活教育领域的创造力。管办评分离之后,学校办得好与不好都要依靠自身的实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长此以往,形成竞争模式和一个自主发展的机 制。自主发展机制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激发办学和教学人员的活力,在竞争中把学校办好。这个办好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是根据人的状况和综合素质去形成一个多元的自主评价机制,这样有利于使教育更符合人的成长发展特点。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导向,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相应的改革亮点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第二,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的内涵,就是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根据《决定》的改革新举措,要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建立国家、省、市(州、盟)、县四级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及日常办事机构,将政府业务部门监督评价职能调整到督导部门,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推行督学责任区制度,全面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评估监测中的作用,进一步调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积极性,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评估监测教育质量,适时将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程序之中,作为完善评估监测制度体系的重要运作方式。

第三,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近年来,各级政府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开辟了许多新路。《决定》提出5种政 策方式,目的在于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其中,“基金奖励”、“捐资激励”、“政府补贴”,分别有《教育法》第六、七章和《义务教育法》第七章可依,重点是正规学历教育,主要是完善机制;“政府购买服务”可不限于义务教育,还可覆盖非学历教育培训活动;“助学贷款”延展到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学校录取新生,需要后续政策措施跟进。各地区将从实际出发,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并巩固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下载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吉林省着力深化教育领域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吉林省着力深化教育领域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心得体会 我校根据上级安排组织学习了教育部长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政治思想认识方面 通过学习领会了精神,在“加快社会事......

    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述评

    扬鞭催马开新局 —— 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述评 《 中国教育报 》 2013 年 12 月 28 日 1、2 版 回眸2013年中国教育,改革是最受人瞩目的关键词。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

    完善人力资源配置 深化分配保障改革

    完善人力资源配置 深化分配保障改革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飞速增长,特别是用人社会化,分配市场化的机制,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

    五位教育管理者畅谈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五位教育管理者畅谈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013-11-20 14:43 作者: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字号:T|T 五位教育管理者畅谈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找准新一轮教育改革突破口......

    切实做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工作5篇

    切实做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体现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觉遵循教育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策略步骤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策略步骤 作者:刘自成 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13年第06期 教育领域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袁贵仁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者:袁贵仁2014-01-07来源:中国教育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今年改革重点任务解读⑤)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张力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04日10 版) 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