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安城市精神
吉安城市精神
崇文尚德、和谐奋进、开放创新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总结提炼符合吉安、能准确体现吉安城市精神的表述语,能够有效激发民众思考吉安城市精神,让吉安成为一个更具凝聚力、更具魅力的城市。
崇文尚德
“崇文”可作重文重教、敬贤好学等解释。吉安从古至今都有崇文重教,尚智好学的传统,是一块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渊源之地,古代宰相、状元、进士、举人层出不穷。如此“山水秀发、人文蔚起”之地,孕育了质朴仗义、聪慧文雅的吉安人。以“崇文”作城市精神表述语,吉安当之无愧。
“尚德”即“崇尚道德”,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德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历来成为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吉安人历来诚实守信、忠诚刚直、大气质朴、讲信用、重情义。“尚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也是立城之魂。将“尚德”这一元素纳入吉安城市精神,既是对优秀传统的弘扬,更有利于城市道德基础的夯实。
和谐奋进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发展观,是我们对科学发展的深刻体悟,蕴含着协调、融合、平衡之意,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互为依存、相互协调的理想状态,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要素的共生共融,也应和了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大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吉安生态优美、民风淳朴,建设“和谐秀美”新吉安理应成为吉安人和吉安发展的永恒价值目标。把“和谐”作为“吉安城市精神”的表述语,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奋进”指精神振作、情绪高涨、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之意。常怀奋发进取之志,是一种不甘人后、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奋发”展现了吉安人与时俱进,有为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开放创新
“开放”就是指观念更新、思想解放、敞开胸怀、海纳百川,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备前提。弘扬开放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宽视野,博采众长;要求我们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求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把吉安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创新”是井冈山革命斗争发展的关键,是吉安发展进步的灵魂。吉安新一轮的发展与新一轮开拓创新相伴而生。在前进道路上,不但需要不断破除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需要大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创新实践,使吉安成为创新氛围浓厚、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成就显著的新兴城市。
第二篇:吉安城市精神数字解读
吉安城市精神数字解读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没有精神,就没有特质内涵,没有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源泉。吉安目前处于加速发展、赶超进位的关键时期,纵览吉安3000年沧桑,刻描出“崇文、正气、开放、图强”城市精神,对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极为重要。
崇文:吉安城市的品位
一个城市是否有品位、有档次,除了察看这座城市建筑背后值得大家回味的文化艺术内涵外,关键看这座城市居民言行的价值取向。说“崇文”是吉安城市的品位,主要指的是“崇文”这一词能体现出吉安城市的精神层阶和档次,它深刻反映了吉安人与物总的特质和内涵。今天世人面前的吉安,她不单是物质系统(房子、道路、人口)的堆砌,而是历经千年后按历史传承和现代化要求的内涵来布局的。
那么,究竟何为“崇文”?“崇”即崇尚、推崇,也就是尊重、重视。而“文”按其本义指的是交叉的花纹,《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后来才把文引申为文字、文辞与文章等义。因此,崇文就是崇尚文治、文明,崇尚文教、文化。这种意义上的崇文也往往与“重教、尚雅”联系在一起。一个“重教、尚雅”之地,当然是有品位的。吉安“崇文”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一是以文建功。据吉安地区志记载,从唐宋至明清,吉安先后出了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2788位进士,约占江西30%;仅明一代进士993位,特别是明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和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鼎甲3人均为吉安人,因而有“一门三进士”、“五里三状元”、“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中国科举考试奇迹。而据光绪版《江西通志》中记载,自唐至清,江西进士占全国的10.7%,而吉安占江西的26.76%、全国的2.86%,状元、榜眼和探花占到了全省的43.2%。历史上,庐陵人士任宰相有20人,如周必大、文天祥、杨士奇等;任尚书有90人,他们在朝身居要职,为国鞠躬尽瘁,替民敢于伸张,留下了后世景仰的丰功伟绩。二是以文载史。如成功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诚斋体诗词风格的南宋诗人杨万里,以及刘过、刘辰翁、胡铨、解缙等均在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据统计,吉安从南北朝至今,史料记载的编撰者有2577人,著述共计5717种。《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庐陵人著述达385种、7175卷,分别占3.76%和4.15%;《全宋诗》辑录庐陵诗人166位,占1.8%;《全宋词》辑录庐陵词人54位,占总数的3.87%,占江西的31%;解缙主持编撰的《永乐大典》字数3.7亿左右,编撰147人,其中有34位庐陵籍人士,占23.1%。三是以文泽后。自唐宋以来,耕读传家的传统思想观念已深入吉安人心。“簸箕晒谷,教儿读书”是一般老百姓的念想追求。以兴学为乐,以耕读为本,逐渐成一种社会风气。据统计,历代庐陵书院学馆多达270余所。其中,白鹭洲书院与庐山白鹿洞书院和铅山的鹅湖书院并称江西三大书院。
正气:吉安城市的品德
正气于一人是一种德性,于一地则表现为风气。一座城市的风气,对内对外至关重要。长期生活于斯是否安逸,短暂游览于斯是否安全,都与这座城市的风气有莫大关系。正气一词,汉语词典有8种解释。然而,作为吉安城市精神的正气,指的是庐陵人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正气之于吉安有两个特点:一是历史上多忠烈。纵观庐陵历史,自“四忠一节”之一(其他“三忠一节”分别为文忠公欧阳修、忠襄公杨邦乂、简忠公胡铨、文节公杨万里)的文忠公周必大在《三忠堂记》中提出:“文章,天下之公器,万事不可得而私也;节义,天下之大贤,万世不可得而逾也”以来,庐陵后学便视之为衡量自身的毕生追求。比如,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从容赴义,写出了感人肺腑的长诗《正气歌》;“脊椎如铁心如石”的杨万里;“死尚不畏,宁可利动”的杨邦乂;拒绝割地求和的欧阳询,“义不与桧等共戴天”的胡铨;“天下清官第一”的王言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就是“崇文”。说庐陵“崇文”,更确切地讲是“崇儒”,崇尚儒家的思想和文化。庐陵文化是在隋唐之后随着儒家文化逐渐传播而开始形成的,到两宋时期而臻于鼎盛,从这一点来讲,庐陵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在庐陵的发展和传承。庐陵文化“重科举”、“能文章”、“善建功”,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这其实就是儒家追求“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主旨的具体外化。二是近当代多英烈。近当代以来,吉安人民依然继承了先贤们正气浩然的传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吉安有“全红县”11个,红色乡镇254个。在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过程中,吉安先辈发扬崇尚正气、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跟随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闹革命、前仆后继,全市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达50078名,占全省的20%以上;开国将领147位,占当时全国总数的近10%;在1955年至1965年全国授予中将军衔177人,其中吉安有22人,占12.4%。
开放:吉安城市的品行
开放是一种大气包容而不是孤芳自赏,是一种海纳百川而不是封闭自足,它是吉安一贯秉承的繁荣富裕路径。从历史上的商贸业看,吉安古镇的繁荣和漕运的发达便是最好的证明。目前,吉安存留古镇数量多,数以十计,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渼陂、钓源等,建筑青砖黛瓦、雕梁画栋、装饰精美;陂头古街中的万寿宫,为江西乡村万寿宫中最大规模者,有“小南京”之称。宋代数据显示,江西全省每年要运70万石粮食至通州,年用漕船800艘,而吉安占近一半,“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另外,吉安的造船业十分发达,北宋天禧末年(1021年),全国共造船2916艘,而吉安为525艘,占18%;建炎二年(1128年),朝廷要求江 南、荆南北四路20余州县每年造船2676艘,而吉安造500艘,占18.7%。从建国后对外交往看,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市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对外贸易迅猛增长。201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7.32亿美元,其中出口25.73亿美元,是2000年的155倍,年均增长52.2%;与吉安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72个。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5.65亿美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长29.3%;全市利用省外资金规模达到309.11亿元,是2000年的36.8倍,年均增长35%。2012年井冈山机场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0.2万人次和1575吨,分别是2008年的6.3倍和94.3倍。2012年铁路吉安站发送旅客269万人次,到达旅客276万人次。
图强:吉安城市的品格
一个城市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颓废,是生机勃发还是暮气沉沉,反映的都是一种品性和格调。吉安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与历代先贤奋发图强和众多志士革新图变密不可分的。他们为追求美好的生活,不断打破旧思想观念的束缚,抱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吉安无论在经济社会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显示出勃勃生机。在历史上,今天的吉安城区,三国时已有百姓聚居,而吉安成为郡、州、府治所在地始于东晋咸康八年(342年)。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庐陵先辈励精图治、发愤进取,一代代把自己的心血洒在了这方土地上。据史料记载,唐以前,吉安城的聚集规模、发展水平都还比较低,商业气息还比较薄弱;到了唐末五代时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郡城,人口已有明显增加,商业活动较唐初也有明显发展。到宋代,吉安向朝廷纳粮占全国的10%,制造了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漕运大船。明代全国设立33个课税司,而吉安府为其一。到明清之际,庐陵城是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拥有各省商人会馆至少24座。清末至民国时期,吉安与赣州和九江齐名,市场上年吞吐量的货物价值达到500万银元。与此同时,吉安商人离家别妻,不断外出闯荡创业,民间流传的“吉安老表一把伞,跑到外省当老板”,足以说明,家无长物,只身上路,外出打拼,是当时庐陵先辈锐意进取的真实写照。这与沈从文笔下江西人“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从当前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安人民弘扬井冈山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事业中,全市经济和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吉安被列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导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的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连续几年荣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市三次党代会以来,围绕全面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重点战略,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主要指标提质增速,发展势头强劲。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6.26亿元,为2000年的6.1倍;财政总收入达到143.25亿元,为2000年的11.7倍;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75.90亿元,为2000年的35.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3.08亿元,为2000年的4.4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285.13亿元,为2000年的8.3倍;城镇居民收入达到20133.68元,为2000年的4.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02.86元,为2000年的3.4倍。
一方水土,一方人文。抚今追昔,吉安这座城市默默地用一组组数据,衍生着“崇文、正气、开放、图强”的特质。如果说“正气”是“崇文”的必然结果,那么“开放”则是“图强”当然前提,此其一。其二,如果说“崇文”、“正气”指的是历史和文化的传续,那么“开放”、“图强”则昭示着过去、今天和未来发展的路径。因此,“崇文、正气、开放、图强”的吉安城市精神是历代先贤留赠我辈的宝贵财富,更是吉安不断发展、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
第三篇:城市精神
上海城市精神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勇往直前;敬业尽责、诚实守信
赣州城市精神
1、明礼诚信、务实进取、艰苦创业、开明开放
2、厚德诚信、奋进图强、开明开放、善谋实干
南京城市精神:厚德载物
济南城市精神 :诚信创新 和谐
大连城市精神:创造 创业 创世
江苏精神:创新 创业 创优
宁波精神:诚信 务实 开放 创新
遂宁城市精神:学习创新 和谐 卓越
青岛城市精神:诚信 博大 和谐 卓越
石狮精神:团结 自强 务实 奉献
泉州精神:求是 团结 务实 创新
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活力 人文 和谐
无锡城市精神:尚德务实 和谐奋进
杭州城市精神:精制和谐 大气开放
长沙城市精神: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
太仓城市精神:精致和谐 务实创新
东莞城市精神: 海纳百川 厚德务实
上海精神:海纳百川 追求卓越
汕头精神:海纳百川 负重图强
抚顺精神:不懈奋斗 无私奉献
吉林市精神:同舟共济 激流勇进
抚顺城市精神:不懈奋斗 无私奉献
成都城市精神:和谐包容 智慧诚信 务实创新
常州精神: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
苏州城市精神:刚柔相济 包容开放 崇文重教 精细雅致
深圳城市精神:开拓创新 诚信守法 务实高效 团结奉献
南京精神:开明开放 诚朴诚信 博爱博雅 创业创新
广东精神:敢为人先 务实进取 开放兼容 敬业奉献
荆州城市精神:筚路蓝缕 和衷共济 励精图治 发愤图强
第四篇:城市精神
一个人有面子,他会自我修饰,而一座城市要有面子,这需要每个市民的努力。因为一个人有人格,一座城市有市格,都需要小心呵护。
城市精神,看似模糊,其实很具体。长期以来,人们以为精神是个体的专属品,这就忽略了一个事实:离开群体,个体难以独存。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隔绝起来,那么,长大后他不仅是个傻瓜,而且也没有独立人格。
我们的礼貌,是习得的,我们的诚实,是习得的,我们的自尊,是习得的,我们的关爱与胸怀,也是习得的。所谓自我,其实就是一个向社会不断习得的过程,这说明,精神并不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它与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关联。
然而,寻找集体精神的道路并不平坦,它是几代先贤付出巨大努力而获取的真知。
在古代中国,人与人之间关系松散,所谓“皇权不下县”,在多数时期,乡里社会完全依靠自治,很少使用集体、国家、民族这样的词汇。然而,在“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东方文明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为什么四千年文明教化,却抵挡不了物质力量的冲击?为什么天理昭然,强盗与鸦片却能堂而皇之地破门而入?为什么温柔醇厚,却成了世界的笑柄?
面对挑战,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现代科技,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学习现代制度,再到“救救孩子”,即学习现代文化,我们终于明白了: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更不仅仅是制度,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失去了自我的提升,则一切皆无抓手。
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要从一盘散沙的个体,通过精神的黏合,变成一个整体,这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
上世纪70年代,许多北京人住在大杂院里,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公厕,十分辛苦,环卫部门同意在院中给大家建公厕,可问题来了,放在谁家旁边,谁都不愿意:凭什么别人方便,我闻味儿?争来争去,始终没有解决方案,大家只好继续辛苦下去。
今天,我们住进了高楼大厦,家家有了私用的卫生间,但类似的“公厕困境”依然存在,毕竟,高楼也需要人来建设,下水道也需要人来维护,污物也需要人来清理,在方便的背后,终需有人来承担。
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我们都在为别人承担,别人也都在为我们承担。正是这份互相的承担,北京越来越美丽,我们每个人都从中获益,走在北京的街道上,享受着北京的种种便利,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北京精神的支撑。
为它自豪,为它奉献,认同它的价值观,并为它明天的美好而共同努力。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就是北京精神,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灵魂。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此前,已经有不少城市相继昭示了各自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凝聚着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彰显着城市的特色,引领着城市的未来。但城市精神不仅仅是抽象的概括,还必须反映在各自的具体规划、设计、管理、建设中,通过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传达出来。如果千城一面,无个性可言,其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面对城市化的浪潮,有人满怀期待,有人心存焦虑,也有人不知所措。10月27日至28日,30多位中国和欧洲的著名学者、作家、艺术家、设计师汇聚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参加中国文化部和欧盟教育文化总司举办的“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城市的历史和当今的建设。在他们的演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他们的争辩中,城市发展存在的大量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面对人口压力,要有新的对策
中国人口,如今有近一半住在城镇里,达到6.65亿,城市化速度和规模堪称世界第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地方在亚洲,而在亚洲,中国和印度又是快中之快。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50%。如今,中国有6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万,可整个欧洲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仅有35个。面对如此庞大的城市人口,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树立城市的文化、塑造城市的精神,正在成为社会最关心的课题。在这些居住、工作在城市里的人口中,还有1.53亿是农民工,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仍在农村,所以说,城市问题实际也是乡村问题,城市形象就是全社会的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认为,中国现在还有一半人在农村,到2025年至少仍有40%以上的人在农村。假如他们在农村失去土地,来到城市却找不到工作,又没有住房,城市精神就很难涵盖到他们。所以,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只能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做到城乡互补、城乡互惠、城乡共赢,以减缓城市发展引发的种种压力。黄平说,中国古代就有类似的成功模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些城市其实是大中小城市和乡村共同形成的一个整体,给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包括田园、艺术、建筑,以及很高文明程度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讨论城市化时,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这就是什么叫城市化。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阿瑟·胡塞因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城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口密度,如今许多被称为农村的地方,按人口密度标准已经算是城市了。“因此,一定不要忘记,在农村,城市化也在发生。”但这种城市化并没有享受到真正城市的各种益处,反而将城市发展初期的许多弊端显露出来。
在人口压力面前,如何设计城市的特点,显得至关重要。荷兰建筑大师雷蒙·库哈斯说,古代城市属于统治者,有皇宫、军队,还有祭祀的地方,他们创造了城市的特点;而近代城市则是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的产物;可现在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往往成了开发商、管理部门共同干预的结果。他们实际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设计城市,关注的是商业利润和上面的指示。这样的城市,文化体现不出来,城市精神更无法实现,缺乏创意是通病。
迷恋高楼大厦,会让城市失去文化
传统文化的血脉在高楼林立中自然受到压迫,而传统文化恰恰能表现城市的特性
意大利的小说家卡尔维诺说过:“城市就像梦想一样,是由渴望和恐惧组成的。”现在很多城市对高楼大厦非常渴望,但高楼大厦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却是恐惧。中外学者对大小城市一律都迷恋高楼大厦表示了不满,各个城市竞相盖高楼,似乎谁的楼越高越荣耀,还自称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一。尤其我国许多城市是延续千百年文化传统的历史名城,如将老城区只限制在几小片地区加以保护,四周都是高楼大厦,就看不出历史文化的全貌,而在高楼夹缝里保留几个孤零零的历史建筑,更让建筑本身失去了文化氛围的依托。
雷蒙·库哈斯说,现在中国很多城市对摩天大楼非常着迷,这使一些城市的场景非常难看。许多摩天大楼是空壳,文化内涵很空洞。“40年前,我在欧洲就开始进行城市样貌研究,发现很多城市的建筑趋势都是中等高度,这样的建筑对于真正有文化意趣的城市来说,往往是受青睐的。在21世纪的城市建设中,最需要的不是盖高楼,而是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建筑,还应该包括近代的。这些建筑对于城市的定位、身份非常重要。”
北京这样一座古都,现在已经出现了外围高楼拼命拔地而起、内里只能竭力保全的尴尬局面。清华大学国家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杰介绍:北京城内有一些非常脆弱的社区,老龄人口、弱势人口占较大比例,保护和改造的难度很大。他建议,旧城的改造不妨和新城的建设统筹起来,推出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式,鼓励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加入进来,文化在建设中一定要始终放在首要位置。
城市建设速度的一日千里,究竟是祸是福?作家莫言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前两天为了参加英国使馆组织的纪念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活动,读了《双城记》,“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令人记忆深刻。过了100多年后,苏联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在《鱼王》中也用过类似的比喻,说这是建设的时代,也是破坏的时代。“我去年在日本论坛上发表演讲《悠着点,慢着点》。为什么病态的欲望会无限膨胀?要那么多吃的干嘛,要那么多楼房干嘛,现在楼房已经差不多够了,盖的房子完全是为了地产商的需要。我们过去讲人有十分聪明用八分,留着两分给子孙。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财力,不要一下用光了,地下的煤、石油、空气少用点,留点给后代。如果一直快速发展,用不了几天,地球就四处冒烟了。城市要健康发展,必须讲理性。”
中小城市崛起,延续传统才有特色
很多中小城市日益趋同,原有的文化魅力正在丧失,新区建设又缺少人文情趣
当超大城市竞相发展的时候,各地的中小城市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城市大多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如今建设速度正在加快,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说,古人就说“居大不易”,现在生活在特别大的城市也最不容易,所以出现了一种新潮流:中小型城市正迅速发展。我最近到浙江德清,一个很小的城市,但是那里的人不愿意去大城市,他们都觉得小城市生活品质非常高。不过,这些中小城市如果规划不当,也会出现大城市正面临的问题。
法国卢浮宫音乐厅主任让·马克·戴拉斯也介绍说:在法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等城市,显然这是把生活质量放在首要来考虑,这里既有城市的服务条件,又没有人口的压力和环境的紧迫感。
一样的商厦、一样的写字楼、一样的住宅风格、一样的马路、一样的快餐店,很多中国中小城市的趋同化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批评。尤其是许多中小城市在保护老城同时大规模地开辟新区,新区的占地面积一般都很大,多是六车道、八车道,沿途是一排排威严的机关大楼,一概高台阶,由大片的草坪围在四周,但文化特性几乎是零。这样的新区毫无人气,生活不方便,甚至连个歇脚的地方也没有。“大量的新区既是复制品,又割裂了城市本身相互依存的纽带。”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说。
建设公共空间,包容性和人性化必不可少
这里不能大而无当,冰凉生硬,应该温馨舒适,给人以亲切感
在城市建设中,公共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地方,可以展示文化,更可以享受生活,也可以人际互动,是城市精神在细节处的具体体现。但是,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却不能任意而为,需要详细论证和周密规划。
希腊作曲家菲沃斯·安杰洛丝·科李阿斯认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以文化为依托,目的在于鼓励人与人之间进行文化互动,通过互动,大家共同分享公共的文化体验。
上海大学教授王晓明说,讲城市的公共空间,首先应注意弱势者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好坏,是我们衡量城市生活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如今很多城市的弱势者的公共空间正在迁往城市边缘,即便在市里,地盘也在缩小。所以,城市化的同时,不应该忽视他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的莎拉·卡尔瓦罗将包容视为城市塑造公共空间的关键词,而这恰恰也是北京的“城市精神”。她认为,怎么样把广大民众更好地包容到一个公共空间里,是考验城市的标准。王晓明则认为:包容性也存在区分,一种是指强有力的力量能够包容其他东西;另一种是指各种不同力量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后一种包容更持久。
一些专家指出,公共空间应该温馨舒适,给人以亲切感,而目前城市建立的所谓广场却正相反。他们强调,亲切便利的环境和体贴的社会服务,才是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
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 经过一年多的提炼和290多万群众投票评选,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2日在京正式向社会发布。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表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一个有机整体,充分体现了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的相互协调、城市共性与北京个性的相互兼容、历史底蕴与未来取向的相互统一、城市特色与市民气质的相互融合,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首善特质。
“北京是一个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城市。”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说,“不管是五四运动、卢沟桥事变,还是新中国成立掀起的建设热潮、奥运会北京市民的参与精神,都显现出这座城市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精神品质。”
公方彬说,将爱国作为北京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反映出首都的担当和责任,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球化时代必须强化的价值坐标,保证我们认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同时,将会把人们的爱国情感导入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之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从创新角度,谈了对北京精神的理解。他表示,千百年来,北京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这座城市也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向世界诠释着一个城市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今天的北京,是全国最有创新优势、最具创新实力、最富创新潜质的活力之城。
“作为城市意识的最高形式,包容是北京最具异质性特征的城市精神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说,包容既是北京市民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是市政建设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更是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质。
于丹认为,参照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包容性城市”概念,北京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地域开放性最高的都市之一,体现为积极评价外来人口的贡献和影响、对困难群体给予保障性社会关怀、多元人才选择相对理性与包容,“包容力与成长性使北京在国际都市序列中地位稳步上升”。
“厚德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魂,也凝练在北京人的精神品格之中。”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阎崇年说,建城三千多年、建都近千年的历史,培育了北京人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品格。注重日常道德修养,拥有高远博大胸怀,是厚德的主要内涵,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特别需要提倡的精神品格。
北京精神既已明确,我们当因它而导引、而涵养、而凝聚、而创造。而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更当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沉淀、在沉淀中升华城市精神。
促使一个人外塑形象、内铸品质的,正是他的精神。一座城市亦如是。城市精神外露为城市气质,内聚为城市灵魂,最终使那些陌生的旅人感受它的与众不同,使那些朝夕相处的市民认同和追随。历经岁月风雨淘漉,历经一代代人的聚散演绎,城市精神既在日渐沉淀中涵养滋润着城市人,又在城市人日积月累的创造中丰富而充盈,既串起了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主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这正是文化的力量,城市精神正是城市文化的精髓。城市精神与城市发展进步既相承又相得的过程,既是以文化人、化城市的过程,又是城市和城市人创造城市文化继而不断沉淀升华城市精神的过程。
11月2日,290万余首都市民投票选出了北京这座现代化古都的城市精神。其以爱国为核心、以创新为精髓、以包容为特征、以厚德为品质,诠释了处在历史与未来交会点上的当代北京所具有的气质与灵魂,表达了广大市民对北京的实际感受与价值认知。这样的城市精神,对于把北京更好地建成全国人民的首都北京,建成世界瞩目中西融汇的世界城市,有其独特的内在驱动力。
在中国的众多城市中,北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中国的首都,是国人心中的“首善之区”。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北京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引起全国的关注,成为一种行动的价值标杆和取向。不少地方在做事时,往往还会看北京怎么做。北京做得好,应该,因为它是首都;北京做得不好,不应该,还是因为它是首都。可以说,正是这一独特的文化心理环境,决定了北京精神最终都必须指向和凸显“首善”这一独特的城市品质。
这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要素的交往融合频繁而密切。今天的中国,正日益紧密地融入世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可避免地也会融入世界。既要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和表达自己,彰显自己的独特位势,同时又要汲取其他优秀文明的元素,在调整和改变自己中更好地适应世界大势。在这样的情势下,北京只有保持自己的精神不变,才会更加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既不会迷失,又不会不适应,而是在自由遨游中向世界释放中华文化、首都文化、北京文化的力量。
北京精神既已明确,我们当因它而导引、而涵养、而凝聚、而创造。而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更当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沉淀、在沉淀中升华城市精神,期许它指引我们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美好的北京、美好的首都、美好的世界城市。
11月2日上午,历时一年多的提炼、经过290多万群众投票评选,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向社会发布。“北京精神”,以其充分体现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的相互协调、城市共性与北京个性的相互兼容、历时底蕴与未来取向的相互统一、城市特色与市民素质的相互融合,在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首善特质的同时,更是成为北京城市精神的新名片。
作为爱国“北京精神”核心和灵魂的,在反映出首都的担当和责任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球化时代必须强化的价值坐标,保证我们认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同时,这种爱国情感,会随着遍布京郊的北大红楼、鲁迅故居、“北方的红星”长辛店、宛平城等红色圣地和“五四”运动、卢沟桥事变、新中国建国初期掀起的建设热潮、奥运会北京市民的参与精神一起,渗透到北京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成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为北京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从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到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长城,到建筑风格、规模让世界叹为惊止的故宫、北海公园,到建国后成为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侧吹转炉、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国内十大钢铁企业之一的首钢,到从一个荒凉的坟场发展为有着“中国的硅谷”之称的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的中关村。创新,是北京造就千百年来世人瞩目的科技和文化成就的最基本的动力,在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里,一个城市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一览无余,今天的北京,是全国最有创新优势、最具创新实力、最富创新潜质的活力之城。创新,体现着北京精神的精髓。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说:“作为城市意识的最高形式,包容是北京最具异质性特征的城市精神之一。” 包容既是北京市民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是市政建设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更是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质。而这种包容,更多的体现在闹市中心伫立宁可改到而加以保护的天主教堂、牛街清真寺、雍和宫、白云观等宗教文化中心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南锣鼓巷、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3D宽屏电影等散发着古典与时尚水乳交融、和谐共存上,包容,成就了北京的南北交汇、中西合璧、开放博大、博采众长。包容,成为了北京精神的特征。
而作为北京精神品质体现的厚德,更能体现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北京市民的优秀品质。北京四合院、弄巷中吃百家饭的孩子;熟练背出5千多站点、10年坚持义务指路的82岁老人;旨在对全国各地的流浪儿残疾儿实行全免费教育的北京光爱学校和最能体现厚德精神的重灾配合,没有和谐,谁都演不了的“双簧”,无不透露着厚德的品质。一声声京腔京味、一句句北京欢迎你,在体现着北京笑迎四海的热情、包容天下的胸怀的同时,更多的是道出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身修养的厚重。
“北京精神”,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名片,是指引北京发展的新名片,诚如一网友所说“我理解的北京精神,应该包含了四个层次:之于民族和社会要爱国;之于工作和事业要创新;之于朋友和他人要包容;之于自身修养要厚德”,对于北京打造“文化航母”、在社会转型期保持难得的精神品格,尤其重要。
“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既概括了北京深刻厚重的民族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又体现了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和容载万物的人文精神。
爱国,是北京城市精神最深刻、最显著的特征,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它体现了北京市民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讲政治、顾大局、树正气、重奉献的时代精神,展现了北京时刻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心系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创新,即突破常规、推陈出新。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城市活力之源,它体现了北京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近年来,北京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创新精神。建设世界城市,北京仍将以创新赢得机遇和未来。
包容,即宽容、容纳。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漫长过程中,北京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京腔京韵的、五湖四海的在今天的北京都有其展示的舞台;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都能在北京寻找到发展的机会。
厚德,源自《周易·大壮》:“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不仅赋予了北京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培育了北京市民胸怀坦荡、文明有礼的优秀品质,孕育了这座城市德泽育人、容载万物的独特城市品格。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北京也必将继续弘扬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友爱、奉献、互助的人文精神,不断彰显人文关怀的内在品质。
第五篇:城市精神演讲稿
铸造城市之魂 建设精神家园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铸造城市之魂,建设精神家园》 城市是我们的居所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她不仅是我们遮风避雨的栖息之地,更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之所。xx这座有着600余年历史的百年港城、文化名城,历经沧桑,几度辉煌,饱经风雨而不衰,岁月荏苒溢流香。之所以独具魅力,就在于她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气质———“河清海晏、开放包容、诚信和谐、务实创新”。16个字全面、准确而又凝练地勾勒出了xx的城市精神,使人徜徉其中,体味和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城市特色。这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熔铸成一种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城市精神,构成了我们这座城市的灵魂。
河清海晏是我们的精神追求。“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xx人既有河的魂魄,又有海的风韵,河海文化,赋予了xx人河样的细腻和海样的胸怀,表达了xx人自信豁达、海纳百川的精神追求,对xx安定和谐的政治和社会状态的美好向往。
开放包容是我们的广阔胸襟。xx因河而兴,因海而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使xx成为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开放包容是其突出的文化基因。弘扬开放包容精神,要求我们拓宽视野,敞开胸怀,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把xx打造成万商云集、近悦远来的崭新平台。
诚信和谐是我们的道德准则。人无信不立,城无信不兴。“诚信和谐”体现了新时期xx人做人、做事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体现了引领xx发展的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倡导和谐诚信的精神,就是要求我们目标同向、上下同心,干群同力、工作同步,风雨同舟、携手同进,大力营造团结和谐稳定、风正气顺心齐的浓厚氛围,全力推进xx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务实创新” 是我们的精神特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xx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实现„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必须要有„务实创新‟的精神。没有务实,机遇稍纵即逝;没有创新,就难以驶入发展的新境界。就此而言,„务实创新‟彰显了„xx精神‟的时代特征,蕴藏着xx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我认为“xx精神”是一种信心,一种力量,一个纽带,它融入人民的血脉,植根于人民心中,成为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实现xx科学跨越、强势发展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坚持和弘扬新时期的xx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无私奉献中追求超越,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生于斯,长于斯,这些人,这座城,这片山水,富饶或贫瘠,朴实或光华,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让我们携手同行,践行xx精神,“河清海晏、开放包容、诚信和谐、务实创新”,不断创造辽河大地发展的新奇迹,铸造沿海经济强市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