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亳州城市精神之我见
亳州城市精神之我见
亳州城市精神之我见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亳州需要一种符合形势需要的精神来支撑发展,用什么内容对亳州城市精神加以诠释,我个人认为,亳州城市精神应涵盖“诚信、守法、兼容、开放”四个方面的内容。
自古以来,“仁义礼智信”即为先人提倡并力崇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诚信、守法”,具体来说,诚信就是要做到真诚待人、诚实处事、信守诺言、以信立业,以诚实劳动获取合法利益,守法就是要不断强化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做到人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被喻为信用经济的市场经济强调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及竞争法则,其经济交往的复杂性要求市场主体重契约、讲信用。因此,诚信成为经济秩序的支柱、经济繁荣的基石,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兼容开放的个性特征是亳州独特的地域环境与区位文化积淀使然,亳州人自古就有热情好客、广纳五湖四海的宽广和包容品格。当前,亳州要发展,需要更大的兼容和更大的开放勇气,这是亳州发展的根本出路和最大的动力。只有“开放”,先进的和有用的东西才能进得来;只有“兼容”,尊重不同文明,取长补短,才能使自己不断充实和强大起来。
“厚德崇文、求真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图强”
每一座优秀的城市,必有它独特的精神。从城市精神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亳州城市精神应在充分考虑亳州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前提下,着眼于现实发展,引领未来方向,突出城市魅力,强化市民精神,从而提炼出亳州最本质、最核心的城市文化精髓。
经过37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不断发展,亳州市民已经具有“文明、和谐、包容、淳朴”的精神品质。“厚德崇文、求真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图强”,反映亳州人文精神的内在特质,符合亳州城市的实际,体现亳州的城市特点,能引领亳州市民从实际出发,立足眼前,放眼未来,兼收并蓄,发愤图强。也许亳州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但是我们有开放兼容、创新图强的精神,我们的明天一定会建设得更好。
“上善若水 精致和谐”
我认为,“上善若水、精致和谐”可以作为亳州精神的参考。理由如下:
其一:老子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进。水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孔子也说水似德、似仁、似义、似智、似勇、似察、似包、似善化、似正、似度、似意。亳州人一向豁达、友善、厚道、开放、包容,这正是水的特质。
其二: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亳州自古以来就是厚德礼让,民风淳朴之地。亳州从不排外,五方杂居,商贾云集,和谐共生,且从善如流,从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和谐是自然的和谐。目前亳州市正在大力开展各项民生工程建设,亳州人有道法自然的生活态度,从自然之道领悟人生、生命之道,可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且,亳州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大力开展治理涡河等惠民工程,促进了发展,改善了民生。
“开明开放、同心同德、创新创优”
城市精神应体现开明开放的活力、同心同德的凝聚力和创新创优的进取能力,“开明开放、同心同德、创新创优”作为亳州城市精神正是开明心态的表达、众志成城的展示和争先进位的体现。
开明可以营造创业创新的环境,能够加快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资金引入三大服务体系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要素支持。对内对外扩大开放,可以在观念上、环境上、改革中形成内外互动,走内源型与外源型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促进自身优化升级,不断提升竞争发展能力。
离心离德必将一事无成。同心同德可以汇聚成同一个心愿,为奔向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可以形成合力,增强凝聚力,发挥创造力。同心同德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仅是人民的期待,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只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繁荣。
创新创优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因循守旧,必将要遭到社会的抛弃。创新创优可以促使我们敢为人先,使智慧和活力充分迸发,可以激发我们奋发向上、勇于开拓的工作热情。谁创新创优,谁就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谁创新创优,谁就能率先发展起来、持续发展壮大起来。
“厚德崇文、求真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图强”
亳州要建设健康、文明、进步的文化生态之城,其城市精神应概括为“厚德崇文、求真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图强”,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构建和谐、文明、健康的物态文化生态,让亳州人在日常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文明、健康的物态文化所需要的良好生存环境,妥善处理好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使历史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文明、健康的物态文化和现代物态文化和谐相处,从而促进物态文化健康发展。
二是建设制度文化生态,主要体现在亳州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民,通过建立健全民主法制,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办事,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合理的文明的社会法制环境,为社会的进一步文明创造稳定、和谐、民主、开放的生存、发展氛围。
三是创建行为文化生态,要继承亳州地区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许多的智慧勤劳、善良仁爱、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等优良传统,继续发扬亳州地方文化的合理、文明和优秀的成果。
四是营建心态文化生态,进一步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倡导科学、先进、文明的思想文化,批判非科学、落后、愚昧的腐朽思想文化,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创建有利于提高亳州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激发全民干事创业激情的良好心态文化环境。
“厚德、开放、包容、奋进”
城市精神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它不仅是这座城市几千年来历经无数风雨沧桑但始终根深蒂固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它更要引领未来,引领这座承载着无数人梦想和幸福的家园以更加优美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座拥有3700多年光辉历史的城市,它的古韵遗风无处不在,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必将泽被后世,并代代发扬延续。作为一个新兴城市,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基于各方面原因,与其他发达地市相比仍然落后较多。要以开放的胸怀更多地借鉴好的发展经验和思路,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的冲击和融合,勇于奋进,敢于争先,塑造城市新面貌,让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由此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因此,我将城市精神概括为“厚德、开放、包容、奋进”。
城市精神是城市品位的标志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灵魂的中流砥柱。它自一方水土中萌发,在人文环境中繁衍,在世间传承中不断提炼升华。它是城市精神意志与文化品格的精髓提炼,是市民认同的精神旗帜与共同追求。
亳州虽然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它在千年文化的熏陶中厚积薄发,经过时光的历练,铸成现在融古贯今、和谐发展的药都特色文化。在亳州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土地上,我市经济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引下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在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形式下,城市精神作为城市软件建设的核心内容,显得至关重要。对内,它是一座城市的鲜明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它力量的指引下,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共谋发展;对外,它是城市精、气、神高度提炼的名片,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元素。因此,城市精神是城市品位的标志,代表了它的能力、智慧和魅力。
“德广、行远、兼容、和谐”
我认为将“德广、行远、兼容、和谐”作为亳州城市精神较妥。德广:大象无形之德。3000余年文明传承的道源圣地--亳州,其悠久的历史彰显着这个城市崇尚文明、德行天下的淳朴与厚重的底蕴。
行远:求索无疆之行。志存高远,探索不止。见证着古老亳州自强不息、敢想敢干的演进历程,在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征途上,必将创造更加瑰丽之业绩。
兼容:兼收并蓄之怀。作为药都、酒乡的旅游城,古朴勤劳的亳州人正用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放眼世界,海纳百川,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淳朴思想;正是这种豁达与大度的性格内涵,使这个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全方位地展示着自己的魅力与活力。
和谐:和睦协调之境。和为贵、谐为美,这是人们对一种美好社会状态的向往,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境界与目标,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扬,又显示了亳州对未来发展的期许与愿景。
第二篇:城市精神
上海城市精神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勇往直前;敬业尽责、诚实守信
赣州城市精神
1、明礼诚信、务实进取、艰苦创业、开明开放
2、厚德诚信、奋进图强、开明开放、善谋实干
南京城市精神:厚德载物
济南城市精神 :诚信创新 和谐
大连城市精神:创造 创业 创世
江苏精神:创新 创业 创优
宁波精神:诚信 务实 开放 创新
遂宁城市精神:学习创新 和谐 卓越
青岛城市精神:诚信 博大 和谐 卓越
石狮精神:团结 自强 务实 奉献
泉州精神:求是 团结 务实 创新
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活力 人文 和谐
无锡城市精神:尚德务实 和谐奋进
杭州城市精神:精制和谐 大气开放
长沙城市精神: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
太仓城市精神:精致和谐 务实创新
东莞城市精神: 海纳百川 厚德务实
上海精神:海纳百川 追求卓越
汕头精神:海纳百川 负重图强
抚顺精神:不懈奋斗 无私奉献
吉林市精神:同舟共济 激流勇进
抚顺城市精神:不懈奋斗 无私奉献
成都城市精神:和谐包容 智慧诚信 务实创新
常州精神: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
苏州城市精神:刚柔相济 包容开放 崇文重教 精细雅致
深圳城市精神:开拓创新 诚信守法 务实高效 团结奉献
南京精神:开明开放 诚朴诚信 博爱博雅 创业创新
广东精神:敢为人先 务实进取 开放兼容 敬业奉献
荆州城市精神:筚路蓝缕 和衷共济 励精图治 发愤图强
第三篇:城市精神
一个人有面子,他会自我修饰,而一座城市要有面子,这需要每个市民的努力。因为一个人有人格,一座城市有市格,都需要小心呵护。
城市精神,看似模糊,其实很具体。长期以来,人们以为精神是个体的专属品,这就忽略了一个事实:离开群体,个体难以独存。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隔绝起来,那么,长大后他不仅是个傻瓜,而且也没有独立人格。
我们的礼貌,是习得的,我们的诚实,是习得的,我们的自尊,是习得的,我们的关爱与胸怀,也是习得的。所谓自我,其实就是一个向社会不断习得的过程,这说明,精神并不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它与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关联。
然而,寻找集体精神的道路并不平坦,它是几代先贤付出巨大努力而获取的真知。
在古代中国,人与人之间关系松散,所谓“皇权不下县”,在多数时期,乡里社会完全依靠自治,很少使用集体、国家、民族这样的词汇。然而,在“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东方文明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为什么四千年文明教化,却抵挡不了物质力量的冲击?为什么天理昭然,强盗与鸦片却能堂而皇之地破门而入?为什么温柔醇厚,却成了世界的笑柄?
面对挑战,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现代科技,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学习现代制度,再到“救救孩子”,即学习现代文化,我们终于明白了: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更不仅仅是制度,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失去了自我的提升,则一切皆无抓手。
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要从一盘散沙的个体,通过精神的黏合,变成一个整体,这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
上世纪70年代,许多北京人住在大杂院里,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公厕,十分辛苦,环卫部门同意在院中给大家建公厕,可问题来了,放在谁家旁边,谁都不愿意:凭什么别人方便,我闻味儿?争来争去,始终没有解决方案,大家只好继续辛苦下去。
今天,我们住进了高楼大厦,家家有了私用的卫生间,但类似的“公厕困境”依然存在,毕竟,高楼也需要人来建设,下水道也需要人来维护,污物也需要人来清理,在方便的背后,终需有人来承担。
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我们都在为别人承担,别人也都在为我们承担。正是这份互相的承担,北京越来越美丽,我们每个人都从中获益,走在北京的街道上,享受着北京的种种便利,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北京精神的支撑。
为它自豪,为它奉献,认同它的价值观,并为它明天的美好而共同努力。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就是北京精神,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灵魂。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此前,已经有不少城市相继昭示了各自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凝聚着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彰显着城市的特色,引领着城市的未来。但城市精神不仅仅是抽象的概括,还必须反映在各自的具体规划、设计、管理、建设中,通过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传达出来。如果千城一面,无个性可言,其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面对城市化的浪潮,有人满怀期待,有人心存焦虑,也有人不知所措。10月27日至28日,30多位中国和欧洲的著名学者、作家、艺术家、设计师汇聚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参加中国文化部和欧盟教育文化总司举办的“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城市的历史和当今的建设。在他们的演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他们的争辩中,城市发展存在的大量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面对人口压力,要有新的对策
中国人口,如今有近一半住在城镇里,达到6.65亿,城市化速度和规模堪称世界第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地方在亚洲,而在亚洲,中国和印度又是快中之快。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50%。如今,中国有6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万,可整个欧洲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仅有35个。面对如此庞大的城市人口,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树立城市的文化、塑造城市的精神,正在成为社会最关心的课题。在这些居住、工作在城市里的人口中,还有1.53亿是农民工,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仍在农村,所以说,城市问题实际也是乡村问题,城市形象就是全社会的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认为,中国现在还有一半人在农村,到2025年至少仍有40%以上的人在农村。假如他们在农村失去土地,来到城市却找不到工作,又没有住房,城市精神就很难涵盖到他们。所以,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只能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做到城乡互补、城乡互惠、城乡共赢,以减缓城市发展引发的种种压力。黄平说,中国古代就有类似的成功模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些城市其实是大中小城市和乡村共同形成的一个整体,给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包括田园、艺术、建筑,以及很高文明程度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讨论城市化时,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这就是什么叫城市化。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阿瑟·胡塞因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城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口密度,如今许多被称为农村的地方,按人口密度标准已经算是城市了。“因此,一定不要忘记,在农村,城市化也在发生。”但这种城市化并没有享受到真正城市的各种益处,反而将城市发展初期的许多弊端显露出来。
在人口压力面前,如何设计城市的特点,显得至关重要。荷兰建筑大师雷蒙·库哈斯说,古代城市属于统治者,有皇宫、军队,还有祭祀的地方,他们创造了城市的特点;而近代城市则是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的产物;可现在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往往成了开发商、管理部门共同干预的结果。他们实际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设计城市,关注的是商业利润和上面的指示。这样的城市,文化体现不出来,城市精神更无法实现,缺乏创意是通病。
迷恋高楼大厦,会让城市失去文化
传统文化的血脉在高楼林立中自然受到压迫,而传统文化恰恰能表现城市的特性
意大利的小说家卡尔维诺说过:“城市就像梦想一样,是由渴望和恐惧组成的。”现在很多城市对高楼大厦非常渴望,但高楼大厦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却是恐惧。中外学者对大小城市一律都迷恋高楼大厦表示了不满,各个城市竞相盖高楼,似乎谁的楼越高越荣耀,还自称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一。尤其我国许多城市是延续千百年文化传统的历史名城,如将老城区只限制在几小片地区加以保护,四周都是高楼大厦,就看不出历史文化的全貌,而在高楼夹缝里保留几个孤零零的历史建筑,更让建筑本身失去了文化氛围的依托。
雷蒙·库哈斯说,现在中国很多城市对摩天大楼非常着迷,这使一些城市的场景非常难看。许多摩天大楼是空壳,文化内涵很空洞。“40年前,我在欧洲就开始进行城市样貌研究,发现很多城市的建筑趋势都是中等高度,这样的建筑对于真正有文化意趣的城市来说,往往是受青睐的。在21世纪的城市建设中,最需要的不是盖高楼,而是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建筑,还应该包括近代的。这些建筑对于城市的定位、身份非常重要。”
北京这样一座古都,现在已经出现了外围高楼拼命拔地而起、内里只能竭力保全的尴尬局面。清华大学国家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杰介绍:北京城内有一些非常脆弱的社区,老龄人口、弱势人口占较大比例,保护和改造的难度很大。他建议,旧城的改造不妨和新城的建设统筹起来,推出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式,鼓励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加入进来,文化在建设中一定要始终放在首要位置。
城市建设速度的一日千里,究竟是祸是福?作家莫言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前两天为了参加英国使馆组织的纪念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活动,读了《双城记》,“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令人记忆深刻。过了100多年后,苏联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在《鱼王》中也用过类似的比喻,说这是建设的时代,也是破坏的时代。“我去年在日本论坛上发表演讲《悠着点,慢着点》。为什么病态的欲望会无限膨胀?要那么多吃的干嘛,要那么多楼房干嘛,现在楼房已经差不多够了,盖的房子完全是为了地产商的需要。我们过去讲人有十分聪明用八分,留着两分给子孙。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财力,不要一下用光了,地下的煤、石油、空气少用点,留点给后代。如果一直快速发展,用不了几天,地球就四处冒烟了。城市要健康发展,必须讲理性。”
中小城市崛起,延续传统才有特色
很多中小城市日益趋同,原有的文化魅力正在丧失,新区建设又缺少人文情趣
当超大城市竞相发展的时候,各地的中小城市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城市大多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如今建设速度正在加快,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说,古人就说“居大不易”,现在生活在特别大的城市也最不容易,所以出现了一种新潮流:中小型城市正迅速发展。我最近到浙江德清,一个很小的城市,但是那里的人不愿意去大城市,他们都觉得小城市生活品质非常高。不过,这些中小城市如果规划不当,也会出现大城市正面临的问题。
法国卢浮宫音乐厅主任让·马克·戴拉斯也介绍说:在法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等城市,显然这是把生活质量放在首要来考虑,这里既有城市的服务条件,又没有人口的压力和环境的紧迫感。
一样的商厦、一样的写字楼、一样的住宅风格、一样的马路、一样的快餐店,很多中国中小城市的趋同化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批评。尤其是许多中小城市在保护老城同时大规模地开辟新区,新区的占地面积一般都很大,多是六车道、八车道,沿途是一排排威严的机关大楼,一概高台阶,由大片的草坪围在四周,但文化特性几乎是零。这样的新区毫无人气,生活不方便,甚至连个歇脚的地方也没有。“大量的新区既是复制品,又割裂了城市本身相互依存的纽带。”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说。
建设公共空间,包容性和人性化必不可少
这里不能大而无当,冰凉生硬,应该温馨舒适,给人以亲切感
在城市建设中,公共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地方,可以展示文化,更可以享受生活,也可以人际互动,是城市精神在细节处的具体体现。但是,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却不能任意而为,需要详细论证和周密规划。
希腊作曲家菲沃斯·安杰洛丝·科李阿斯认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以文化为依托,目的在于鼓励人与人之间进行文化互动,通过互动,大家共同分享公共的文化体验。
上海大学教授王晓明说,讲城市的公共空间,首先应注意弱势者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好坏,是我们衡量城市生活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如今很多城市的弱势者的公共空间正在迁往城市边缘,即便在市里,地盘也在缩小。所以,城市化的同时,不应该忽视他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的莎拉·卡尔瓦罗将包容视为城市塑造公共空间的关键词,而这恰恰也是北京的“城市精神”。她认为,怎么样把广大民众更好地包容到一个公共空间里,是考验城市的标准。王晓明则认为:包容性也存在区分,一种是指强有力的力量能够包容其他东西;另一种是指各种不同力量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后一种包容更持久。
一些专家指出,公共空间应该温馨舒适,给人以亲切感,而目前城市建立的所谓广场却正相反。他们强调,亲切便利的环境和体贴的社会服务,才是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
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 经过一年多的提炼和290多万群众投票评选,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2日在京正式向社会发布。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表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一个有机整体,充分体现了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的相互协调、城市共性与北京个性的相互兼容、历史底蕴与未来取向的相互统一、城市特色与市民气质的相互融合,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首善特质。
“北京是一个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城市。”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说,“不管是五四运动、卢沟桥事变,还是新中国成立掀起的建设热潮、奥运会北京市民的参与精神,都显现出这座城市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精神品质。”
公方彬说,将爱国作为北京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反映出首都的担当和责任,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球化时代必须强化的价值坐标,保证我们认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同时,将会把人们的爱国情感导入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之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从创新角度,谈了对北京精神的理解。他表示,千百年来,北京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这座城市也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向世界诠释着一个城市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今天的北京,是全国最有创新优势、最具创新实力、最富创新潜质的活力之城。
“作为城市意识的最高形式,包容是北京最具异质性特征的城市精神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说,包容既是北京市民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是市政建设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更是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质。
于丹认为,参照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包容性城市”概念,北京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地域开放性最高的都市之一,体现为积极评价外来人口的贡献和影响、对困难群体给予保障性社会关怀、多元人才选择相对理性与包容,“包容力与成长性使北京在国际都市序列中地位稳步上升”。
“厚德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魂,也凝练在北京人的精神品格之中。”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阎崇年说,建城三千多年、建都近千年的历史,培育了北京人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品格。注重日常道德修养,拥有高远博大胸怀,是厚德的主要内涵,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特别需要提倡的精神品格。
北京精神既已明确,我们当因它而导引、而涵养、而凝聚、而创造。而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更当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沉淀、在沉淀中升华城市精神。
促使一个人外塑形象、内铸品质的,正是他的精神。一座城市亦如是。城市精神外露为城市气质,内聚为城市灵魂,最终使那些陌生的旅人感受它的与众不同,使那些朝夕相处的市民认同和追随。历经岁月风雨淘漉,历经一代代人的聚散演绎,城市精神既在日渐沉淀中涵养滋润着城市人,又在城市人日积月累的创造中丰富而充盈,既串起了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主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这正是文化的力量,城市精神正是城市文化的精髓。城市精神与城市发展进步既相承又相得的过程,既是以文化人、化城市的过程,又是城市和城市人创造城市文化继而不断沉淀升华城市精神的过程。
11月2日,290万余首都市民投票选出了北京这座现代化古都的城市精神。其以爱国为核心、以创新为精髓、以包容为特征、以厚德为品质,诠释了处在历史与未来交会点上的当代北京所具有的气质与灵魂,表达了广大市民对北京的实际感受与价值认知。这样的城市精神,对于把北京更好地建成全国人民的首都北京,建成世界瞩目中西融汇的世界城市,有其独特的内在驱动力。
在中国的众多城市中,北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中国的首都,是国人心中的“首善之区”。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北京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引起全国的关注,成为一种行动的价值标杆和取向。不少地方在做事时,往往还会看北京怎么做。北京做得好,应该,因为它是首都;北京做得不好,不应该,还是因为它是首都。可以说,正是这一独特的文化心理环境,决定了北京精神最终都必须指向和凸显“首善”这一独特的城市品质。
这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要素的交往融合频繁而密切。今天的中国,正日益紧密地融入世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可避免地也会融入世界。既要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和表达自己,彰显自己的独特位势,同时又要汲取其他优秀文明的元素,在调整和改变自己中更好地适应世界大势。在这样的情势下,北京只有保持自己的精神不变,才会更加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既不会迷失,又不会不适应,而是在自由遨游中向世界释放中华文化、首都文化、北京文化的力量。
北京精神既已明确,我们当因它而导引、而涵养、而凝聚、而创造。而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更当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沉淀、在沉淀中升华城市精神,期许它指引我们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美好的北京、美好的首都、美好的世界城市。
11月2日上午,历时一年多的提炼、经过290多万群众投票评选,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向社会发布。“北京精神”,以其充分体现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的相互协调、城市共性与北京个性的相互兼容、历时底蕴与未来取向的相互统一、城市特色与市民素质的相互融合,在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首善特质的同时,更是成为北京城市精神的新名片。
作为爱国“北京精神”核心和灵魂的,在反映出首都的担当和责任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球化时代必须强化的价值坐标,保证我们认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同时,这种爱国情感,会随着遍布京郊的北大红楼、鲁迅故居、“北方的红星”长辛店、宛平城等红色圣地和“五四”运动、卢沟桥事变、新中国建国初期掀起的建设热潮、奥运会北京市民的参与精神一起,渗透到北京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成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为北京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从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到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长城,到建筑风格、规模让世界叹为惊止的故宫、北海公园,到建国后成为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侧吹转炉、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国内十大钢铁企业之一的首钢,到从一个荒凉的坟场发展为有着“中国的硅谷”之称的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的中关村。创新,是北京造就千百年来世人瞩目的科技和文化成就的最基本的动力,在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里,一个城市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一览无余,今天的北京,是全国最有创新优势、最具创新实力、最富创新潜质的活力之城。创新,体现着北京精神的精髓。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说:“作为城市意识的最高形式,包容是北京最具异质性特征的城市精神之一。” 包容既是北京市民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是市政建设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更是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质。而这种包容,更多的体现在闹市中心伫立宁可改到而加以保护的天主教堂、牛街清真寺、雍和宫、白云观等宗教文化中心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南锣鼓巷、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3D宽屏电影等散发着古典与时尚水乳交融、和谐共存上,包容,成就了北京的南北交汇、中西合璧、开放博大、博采众长。包容,成为了北京精神的特征。
而作为北京精神品质体现的厚德,更能体现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北京市民的优秀品质。北京四合院、弄巷中吃百家饭的孩子;熟练背出5千多站点、10年坚持义务指路的82岁老人;旨在对全国各地的流浪儿残疾儿实行全免费教育的北京光爱学校和最能体现厚德精神的重灾配合,没有和谐,谁都演不了的“双簧”,无不透露着厚德的品质。一声声京腔京味、一句句北京欢迎你,在体现着北京笑迎四海的热情、包容天下的胸怀的同时,更多的是道出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身修养的厚重。
“北京精神”,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名片,是指引北京发展的新名片,诚如一网友所说“我理解的北京精神,应该包含了四个层次:之于民族和社会要爱国;之于工作和事业要创新;之于朋友和他人要包容;之于自身修养要厚德”,对于北京打造“文化航母”、在社会转型期保持难得的精神品格,尤其重要。
“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既概括了北京深刻厚重的民族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又体现了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和容载万物的人文精神。
爱国,是北京城市精神最深刻、最显著的特征,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它体现了北京市民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讲政治、顾大局、树正气、重奉献的时代精神,展现了北京时刻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心系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创新,即突破常规、推陈出新。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城市活力之源,它体现了北京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近年来,北京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创新精神。建设世界城市,北京仍将以创新赢得机遇和未来。
包容,即宽容、容纳。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漫长过程中,北京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京腔京韵的、五湖四海的在今天的北京都有其展示的舞台;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都能在北京寻找到发展的机会。
厚德,源自《周易·大壮》:“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不仅赋予了北京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培育了北京市民胸怀坦荡、文明有礼的优秀品质,孕育了这座城市德泽育人、容载万物的独特城市品格。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北京也必将继续弘扬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友爱、奉献、互助的人文精神,不断彰显人文关怀的内在品质。
第四篇:“鹤壁精神”之我见
“鹤壁精神”之我见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这个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城市精神的打造应遵循“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原则,“形神合一、相得益彰”原则,“独树一帜、突出特色”原则,“内外兼顾、双重导向”原则。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一面旗帜,对内要能够凝聚人心,对外要能够树立形象。打造出来的城市精神既要能够引导外界全面准确地了解城市、加深对城市的印象,从而提高城市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更要能够引导市民团结奋进、引领城市不断发展。
最近,市新闻媒体在公开征文,定义“鹤壁精神”,依据以上定义和应遵循原则,我认为鹤壁精神可归纳为“和谐、隽美、拼搏、尚德”。
和谐,是鹤壁精神的内在表现,是鹤壁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鹤壁孜孜追求的重要目标。每条大街上每个人脸上透露的笑容是和谐,全市上下团结奋进构建富裕、文明、生态新鹤壁是和谐,安居乐业是和谐,政通人和是和谐,荣膺全国社会治安优秀城市是和谐,获得“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和谐,幸福指数在全国各城市领先是和谐,公众安全指数在全省居首是和谐。
隽美,是鹤壁精神的外部表现,是鹤壁的客观环境的准确表述,也是鹤壁致力打造的形象标识。鹤壁名字美,山水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有被誉为“史河”、“诗河”、“北方漓江”的淇河;有峰峦迭嶂、山岚雾霭、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云梦山;有文物古迹荟萃、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仙居的大伾山。一个总体面积不大的市有山有水有平原,工业农业旅游业全面发展,乐山乐水,美不胜收。
拼搏,是鹤壁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因煤建市,由一个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省辖城市靠的是拼搏;几易其址,逐渐成为富而美、富而强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靠的是拼搏;由一个小小山城搬迁到交通发达的淇河之滨成为一个滨河美城靠的是拼搏;由一个产业简单嬗变成发展循环经济,一座现代工业城市,并吸引世界百强、全国百强竞相投资的热土靠的是拼搏。
尚德,是鹤壁人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实践。勤劳朴实的鹤壁人崇尚追求高尚美德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王禅、箕子、子贡、荆轲、商鞅、孙思邈等先辈留下崇尚道德的光辉事迹,更有用自己双手绿化千亩荒山,一辈子爱心倾注在家乡建设、教育事业和拥军活动上的靳月英;有几十年如一日,一辈子和玉米种子打交道,促进产学研、育繁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的程相文。他们的先进事迹不断引导鹤壁广大干部群众追求美德、崇尚美德、学习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步步提升。
第五篇:班组精神之我见
班组精神之我见
“精神”一词在哲学上的定义是:“意识形态上存在的动力,无意识形态上潜在的动力”,亦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由此可见,精神是一个人支配其自身行为活动的一种心理意识和心理状态,是人们进行各种行为活动的原动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为了(什么)而做(什么事)。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度、一个群体乃至一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精神取向,而正是这种内在的精神指引着这个时代、这个民族、这个国度、这个群体和这个个体不断进步和发展。
班组精神是一种群体精神,是班组成员共同心里意识和心理状态的反应。这种共同的意识和状态不是班组中每名成员各自心里意识和心理状态的简单累加,而是得到班组中每名成员共同认可的班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的总和,是班组内部团结亲和的凝聚力和班组发展前进的驱动力,是班组文化的核心,也是每名班组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班组成员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相互联系比较紧密,思想感情易于交流共鸣,很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其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都集中体现在班组精神上。这种班组精神就成为班组的一面旗帜,能够增强班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对班组外部来讲,这种班组精神,能够充分展示班组的良好形象,创造良好的班组信誉,赢得兄弟车间、班组的信赖和赞誉,进而促进班组的工作。那么,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中,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班组精神都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在班组的日常管理中,应该积极引导班组成员朝着哪些方面去构建并维系班组精神呢?
在我看来,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班组精神应该包括学习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学习精神。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贯穿于企业的技术、管理、组织和文化之中,而其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在一个优秀的班组中,不但要有优秀的班组长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更要有一批优秀的班组成员。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可以花大价钱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先进的设备,但是高素质的班组队伍是花重金购买不来的,而这种高素质的班组队伍恰恰又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努力提高班组队伍素质,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不断更新的理论和技术要求,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成为了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在实际生产实践中,班组成员所要掌握的现代技术与管理知识都属于知识与技术范畴,是非物质要素,是只能通过学习获取的。因此,提升班组队伍素质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在班组中弘扬学习精神,努力创建学习型班组。只有通过在各个基层班组中采取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学习培训活动,使班组成员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与本职岗位相关的新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以便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经验,切
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增强班组整体的战斗力,从微观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统一。团队精神在国有企业的班组中更突出的表现是一种协作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它是在班组成员在确立了一个共同认可并可以持之以恒的目标之后,班组中每一位成员都乐于积极工作,朝着这个既定目标努力奋斗。在企业中,广大员工共同的目标就是全力以赴确保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这是每个基层班组所要确立的唯一目标。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班组成员之间建立起充分交流和沟通,以使员工之间形成相互信任和相互包容。一方面,在一个团队中,不同的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让团队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信任是基础。班组成员要相信班组长的领导能力,相信每个成员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这样干起工作来,才能彼此互不猜疑,从而增强团队的战斗力,提高作业效率。另一方面,包容是和谐的基础,只有相互包容才能和谐共事。俗话说:牙齿还有咬着舌头的时候。员工在一个班组共事难免有发生矛盾和误会的时候,如果矛盾和误会不能够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工作时的相互配合,影响工作效果,从而损害整体的利益。这是,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的胸怀,互相理解对方,及时化解矛盾。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和谐企业,和谐企业的基础就是和谐班组,只有班组和谐了,班组成员
之间没有了隔阂和矛盾,企业才能够和谐稳定的运行发展。
三、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企业对员工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它要求员工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务实苦干精神,其核心是要求员工树立无私奉献意识。一个班组能否顺利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和生产目标,归根到底是要看班组中每名员工敬业精神发挥的怎么样。尤其是对于天津港这样一个装卸企业来说,当面对加班加点等需要员工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参与公司生产作业的时候,敬业精神就显得尤为关键。员工能否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有时就成为了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生产任务的关键。那么,应该如何引领员工的敬业精神,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呢?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一个国有企业来说,能够具备较高奉献精神的就是企业当中的广大党员。在生产实际中,班组长应该充分发挥班组中党员的积极作用,使他们切实起到先锋模范的示范作用,在急、难、险、重任务时,以广大党员为主力军冲在前、干在前,以此带领其他员工投身生产作业,从而提高整个班组的生产积极性,并使之成为整个班组的精神为每个成员所接收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