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学校精神之我见
陕小精神之我见——文化立校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传承文明的场所,学校文化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品位,体现出学校的精神内涵,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在育人的殿堂,不仅要注重物质文化,更应注重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
一、突出一个重点——培育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精神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炼,应该做到:一是注重构建先进的文化体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整体规划设计和着力实施,包括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校训校歌、一系列规章制度、校园布局和环境设施建设。二是实行学校文化的引导强化。通过制度规范约束,引导师生行为符合学校文化的要求,使全体成员明确学校崇尚的教育理念与育人要求,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行为习惯。三是尊重生命共育和谐精神。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师生的精神家园,为此,要“让教师有价值追求,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要建立领导与被领导间、师生间、家校间、学校与社会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共育学校精神。
二、突破一个难点——创建学校特色文化
“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品质和精神气质的学校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学校,也是最令人难忘的学校”。我们安庆许多学校都积极在特色立校上下功夫,如潜山逸夫小学以梅文化凸显办学特色,学校栽梅树,画梅画,品梅诗,以梅的品质彰显学校的精神;怀宁实小开展经
典诵读活动,“读千古美文,做君子少年”,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特色明显;太湖中学以朴老“难学能学,难行能行”为校训。但是,也有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校训等方面大同小异,根本看不到自己的个性,有的将办学理念与校训混淆,因此,各级各类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放在“建学校特色文化,创名牌学校”上来,创学校特色文化。
三、把握两个关键——发挥人的因素作用
一是要充分发挥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影响着学学校精神的培育。校长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在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练,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具有更多具有创新意识,整体观念,开拓精神,具有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
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学校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接受着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
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加强学生共青团、少先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的榜样示范作用;二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如组织各类学生社团,通过举办学术讲座、辩论赛、征文赛、学生科学报告、科技节、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民主创新的教育风格,从而对学生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处理好两对关系——在传承中创新
一是妥善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优秀传统是学校发展的根”。办学,就是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过程。一个民族也罢,一个企业也罢,一所学校也罢,在它发展的关键时刻总是要追寻自身的历史,要寻根,要在它的历史中深入找寻生存与发展的内核。既能尊重历史事实,做一名忠实的学校文化的“薪火传递者”,又能不断渗进现代教育理念,吸收当代文化的养份,不断创新,为学校构建理想的教育愿景。
二是要处理好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提炼整合”。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不同的文化顽强表现自己,必然导致多种文化冲突、融合和博弈。学校文化是经过提炼、整合社会文化而形成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学校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中”。学校文化离开了地域文化就没有其生存的土壤,就失去个性。
例如黄梅戏离开安庆的方言,就没有黄梅戏的味道。我们要充分吸收古皖文化、桐城派文化、皖江文化的养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资源,这样才能使我们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才能展示安庆教育的风采。“学校文化应该服务于社会,恩泽农村大地”学校文化要向地域文化渗透。学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场所,是播种机,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向农村,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构建和谐社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
文化让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文化令生命洋溢着青春活力,文化使一座校园展现品牌神韵,文化给教育一个腾飞的惊喜!让我们秉承文化立校的大旗,在这片皖江文化的大地上,勤奋耕耘,努力经营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品质和精神气质的学校,让她变成最让人喜欢的学校,也是最令莘莘学子难忘的学校。
第二篇:“鹤壁精神”之我见
“鹤壁精神”之我见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这个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城市精神的打造应遵循“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原则,“形神合一、相得益彰”原则,“独树一帜、突出特色”原则,“内外兼顾、双重导向”原则。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一面旗帜,对内要能够凝聚人心,对外要能够树立形象。打造出来的城市精神既要能够引导外界全面准确地了解城市、加深对城市的印象,从而提高城市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更要能够引导市民团结奋进、引领城市不断发展。
最近,市新闻媒体在公开征文,定义“鹤壁精神”,依据以上定义和应遵循原则,我认为鹤壁精神可归纳为“和谐、隽美、拼搏、尚德”。
和谐,是鹤壁精神的内在表现,是鹤壁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鹤壁孜孜追求的重要目标。每条大街上每个人脸上透露的笑容是和谐,全市上下团结奋进构建富裕、文明、生态新鹤壁是和谐,安居乐业是和谐,政通人和是和谐,荣膺全国社会治安优秀城市是和谐,获得“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和谐,幸福指数在全国各城市领先是和谐,公众安全指数在全省居首是和谐。
隽美,是鹤壁精神的外部表现,是鹤壁的客观环境的准确表述,也是鹤壁致力打造的形象标识。鹤壁名字美,山水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有被誉为“史河”、“诗河”、“北方漓江”的淇河;有峰峦迭嶂、山岚雾霭、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云梦山;有文物古迹荟萃、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仙居的大伾山。一个总体面积不大的市有山有水有平原,工业农业旅游业全面发展,乐山乐水,美不胜收。
拼搏,是鹤壁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因煤建市,由一个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省辖城市靠的是拼搏;几易其址,逐渐成为富而美、富而强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靠的是拼搏;由一个小小山城搬迁到交通发达的淇河之滨成为一个滨河美城靠的是拼搏;由一个产业简单嬗变成发展循环经济,一座现代工业城市,并吸引世界百强、全国百强竞相投资的热土靠的是拼搏。
尚德,是鹤壁人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实践。勤劳朴实的鹤壁人崇尚追求高尚美德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王禅、箕子、子贡、荆轲、商鞅、孙思邈等先辈留下崇尚道德的光辉事迹,更有用自己双手绿化千亩荒山,一辈子爱心倾注在家乡建设、教育事业和拥军活动上的靳月英;有几十年如一日,一辈子和玉米种子打交道,促进产学研、育繁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的程相文。他们的先进事迹不断引导鹤壁广大干部群众追求美德、崇尚美德、学习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步步提升。
第三篇:班组精神之我见
班组精神之我见
“精神”一词在哲学上的定义是:“意识形态上存在的动力,无意识形态上潜在的动力”,亦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由此可见,精神是一个人支配其自身行为活动的一种心理意识和心理状态,是人们进行各种行为活动的原动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为了(什么)而做(什么事)。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度、一个群体乃至一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精神取向,而正是这种内在的精神指引着这个时代、这个民族、这个国度、这个群体和这个个体不断进步和发展。
班组精神是一种群体精神,是班组成员共同心里意识和心理状态的反应。这种共同的意识和状态不是班组中每名成员各自心里意识和心理状态的简单累加,而是得到班组中每名成员共同认可的班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的总和,是班组内部团结亲和的凝聚力和班组发展前进的驱动力,是班组文化的核心,也是每名班组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班组成员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相互联系比较紧密,思想感情易于交流共鸣,很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其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都集中体现在班组精神上。这种班组精神就成为班组的一面旗帜,能够增强班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对班组外部来讲,这种班组精神,能够充分展示班组的良好形象,创造良好的班组信誉,赢得兄弟车间、班组的信赖和赞誉,进而促进班组的工作。那么,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中,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班组精神都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在班组的日常管理中,应该积极引导班组成员朝着哪些方面去构建并维系班组精神呢?
在我看来,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班组精神应该包括学习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学习精神。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贯穿于企业的技术、管理、组织和文化之中,而其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在一个优秀的班组中,不但要有优秀的班组长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更要有一批优秀的班组成员。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可以花大价钱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先进的设备,但是高素质的班组队伍是花重金购买不来的,而这种高素质的班组队伍恰恰又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努力提高班组队伍素质,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不断更新的理论和技术要求,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成为了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在实际生产实践中,班组成员所要掌握的现代技术与管理知识都属于知识与技术范畴,是非物质要素,是只能通过学习获取的。因此,提升班组队伍素质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在班组中弘扬学习精神,努力创建学习型班组。只有通过在各个基层班组中采取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学习培训活动,使班组成员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与本职岗位相关的新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以便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经验,切
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增强班组整体的战斗力,从微观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统一。团队精神在国有企业的班组中更突出的表现是一种协作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它是在班组成员在确立了一个共同认可并可以持之以恒的目标之后,班组中每一位成员都乐于积极工作,朝着这个既定目标努力奋斗。在企业中,广大员工共同的目标就是全力以赴确保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这是每个基层班组所要确立的唯一目标。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班组成员之间建立起充分交流和沟通,以使员工之间形成相互信任和相互包容。一方面,在一个团队中,不同的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让团队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信任是基础。班组成员要相信班组长的领导能力,相信每个成员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这样干起工作来,才能彼此互不猜疑,从而增强团队的战斗力,提高作业效率。另一方面,包容是和谐的基础,只有相互包容才能和谐共事。俗话说:牙齿还有咬着舌头的时候。员工在一个班组共事难免有发生矛盾和误会的时候,如果矛盾和误会不能够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工作时的相互配合,影响工作效果,从而损害整体的利益。这是,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的胸怀,互相理解对方,及时化解矛盾。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和谐企业,和谐企业的基础就是和谐班组,只有班组和谐了,班组成员
之间没有了隔阂和矛盾,企业才能够和谐稳定的运行发展。
三、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企业对员工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它要求员工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务实苦干精神,其核心是要求员工树立无私奉献意识。一个班组能否顺利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和生产目标,归根到底是要看班组中每名员工敬业精神发挥的怎么样。尤其是对于天津港这样一个装卸企业来说,当面对加班加点等需要员工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参与公司生产作业的时候,敬业精神就显得尤为关键。员工能否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有时就成为了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生产任务的关键。那么,应该如何引领员工的敬业精神,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呢?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一个国有企业来说,能够具备较高奉献精神的就是企业当中的广大党员。在生产实际中,班组长应该充分发挥班组中党员的积极作用,使他们切实起到先锋模范的示范作用,在急、难、险、重任务时,以广大党员为主力军冲在前、干在前,以此带领其他员工投身生产作业,从而提高整个班组的生产积极性,并使之成为整个班组的精神为每个成员所接收和尊重。
第四篇:广东精神之我见
1.围绕“广东精神”和城市精神的广泛讨论,对“开展企业精神大讨论和提炼企业精神”活动的建议。
“广东人精神”是“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目前,在“广东精神”征集活动中,“先天下、纳百川、重实干”,“先天下、纳百川、乐善实、重实干”,“先天下、纳百川、讲诚信、重实干”,“先天下、纳百川、讲契约、重实干”四个表述获得了最多公众的认可,虽然表述略有差异,但它们都能代表新的“广东精神”。围绕新的“广东精神”,首先,我们应该认真收集相关资料、文件,深刻理解、消化“广东精神”实质、内涵,编辑“广东精神”学习读本,让全体党员干部、员工学习领会;其次,以中国移动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为统领,结合“广东精神”和所属城市精神相结合,将“广东精神”融入公司各项企业文化活动中,赋予企业精神新的内涵,比如,在创新文化中,如何体现“先天下”精神,在服务文化、履行社会责任中如何体现“纳百川”精神,在保持网络领先、巩固市场主导地位中如何体现“重实干”精神,等等;第三,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东精神”和所属城市精神,发动员工按照中国移动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结合“广东精神”和所属城市精神,进行“企业精神”征集活动,通过活动开展,促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价值观;第四,加强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广东精神宣贯活动,提振精神,激发活力,营造积极向上浓厚氛围;第五,在市场推广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中,要结合“广东精神”和城市精神进行主师策划,使活动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真,同时,在业务推广中,要介入城市重大工作、介入社会管理需要,融洽政企关系。
第五篇:华西精神之我见
华西精神之我见
8月22日至8月29日,我有幸参加县委组织的赴华西考察学习团前往华西村,实地参观了华西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听取了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的报告。我从内心里感慨华西“天翻地覆慨而康”,佩服华西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其年上缴利税480个亿,村可支配收入30个亿的成效,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其飞速发展的程度与我县广大农村相比较,我们可能落后了30—40年。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享党的富民政策,华西人,究竟靠什么精神催生了“天下第一村”?
一、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灵魂。纵观华西村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史实际上是广大共产党员的奉献史。老书记吴仁宝是一位传奇式的共产党员,他在任江阴县委书记时,即以实干苦干精神名扬江苏省。为此江苏电影制片厂为其制作了新闻短片《县委书记当农民》,其后,他竟然在卸任县委书记后毅然回到华西大队担任支部书记,整日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头大搞农业生产。华西村逐渐富裕起来后,吴仁宝给自己约法三章:不拿村里最高的工资,不住村里最好的房,不座村里最好的车。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实写照,其严以律己的精神带动了村里的其他党员。吴仁宝朴实的语言更是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他说:“家有黄金数吨,每天也只能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夜里也只需一张床。他把古人“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千顷,日食一升”的理念形象化具体化,体现出共产党人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吴仁宝不只是说在嘴上,更是落实到行动上,村上铸天下第一钟,他带头捐款100万元,他还把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奖励给他的1.2亿元奖金一分不拿,全部用做村集体股份。其合情合理合法的巨额收入用于集体发展,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但吴仁宝做到了。有了这样一批共产党人,天下其他村做不到的,华西村能做到,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是法宝。华西村在50—60年代时和我们多数村一样,也是户无余粮,家无存款,村无积累。但与其他村不同的是,华西人不安于现状,不安贫乐道,甚至于不少富即安。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年代,村里偷着搞起了铁匠铺,有了村办企业。当其他村忙着分田到户时,其灵活运用党的方针政策,继续实行统分结合,集体经营。他们把农村变为工厂,把农民变工人,变为股民,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民入股最少的达200万元,富裕程度可见一般。他们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以不变应万变。不变,就是咬住经济建设主线条不放松,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无论在60、70、80、90年代直到现在,用华西人的话说:“要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要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要共产主义有共产主义”。需要什么都可以在华西村找到依据与缩影。这就灵活运用了上级方针政策,依据客观实际探索出了适于生存的发展之路,我们有些人死搬政策条文,做事这不敢哪不敢,前怕儿狼后怕虎,最终一事无成,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缺少华西人的探索创新精神。
三、艰苦奋斗精神是永恒的财富。华西之富超乎人的想象,其家家住小楼,置草坪,建游泳池,开小汽车。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可谓富甲天下。但在华西村看不到一点浮夸浪费之风。村里每人收入的80%用于入股,现金支配仅占收入的20%。村民工资每月不超过2000元,连吴仁宝老书记每月也只拿1800元工资。干部和村民日常生活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吨水做起。华西村办公及生活用具全部是节能灯,他们说,华西村用电每度才0.25元,一家一户就是用几万度电也不是问题。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村民的生活也从讲营养角度予以适当配置。用我们眼光看,华西人饮食可能比我们镇安县人生活还要简单。早餐简单到不如我县一些宾馆给客人的配置,但华西人就是这样朴实朴素的生活着。他们艰苦奋斗,不奢华排场的精神也许就是他们永竭的精神动力,这也给我们这些经济并不发达但却时常大手大脚的人们一个启示——败由骄奢成由俭。
四、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精神是动力。华西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科学发展的思路处处体现其中。六十年代发展手工业,七、八十年代发展乡镇企业,九十年代发展股份制企业。农民住房也从分散居住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按需分配方向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他们又集中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每一个时代的主旋律都能在华西村找到烙印,他们总是追着太阳走,跟着时代走。近年来,华西村又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提高就业,就业提高人的素质”的思路,可谓独到新颖,颇具新意。一个地方要发展,首先要有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要与时代合拍,故人讲:“物意天择,适者生存”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华西村之行受益匪浅,启示颇多,其发展道路虽不可复制,但其诸多精神却值得我们各个地方,各位领导学习借鉴。
本文作者系云盖寺镇党委书记
邢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