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印象

时间:2019-05-13 04:0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忆与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忆与印象》。

第一篇: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

——浅谈史铁生怀旧散文的艺术(文学院09级11班,谢丹,学号:200902141132)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记忆与印象》一书中选录了他的很多思乡怀旧散文:作品风格清新、温润,坦诚而真切,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多使用儿童式的限制叙事视角,于凄婉哀凉的回忆中,折射出一种童真、宁静的美。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用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生活的明朗和欢乐;他以睿智的言辞,诠释着豁达深远的人生内涵。

关键词:史铁生怀旧散文审美艺术

史铁生是中国文学史是上80年代的重要作家,在当代散文创作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当代文坛纯文学创作的一典型代表”[1]。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以后,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21岁的他双腿因病致瘫,“在一个人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他曾一度苦闷绝望,想到死,常常“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长长的深沉思考中,他意识到应坚强地面对人生,终于,他用笔在人生的困境中撞开了一条出路!它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和小说,在《记忆与印象》一书中选录了他的很多怀旧之作:《老海棠树》、《我与地坛》、《消逝的钟声》、《叛逆者》、《我二十一岁那年》、《老家》„„这些作品,正如王蒙评价《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说道:“它是小说,更是优美的抒情散文;是诗,是涓涓的流水,是醇酒;是信天游,是质朴而又迷人的梦”。

[2]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作品是自传性小说,但是我更认为那是散文,只有把它们作为散文来阅读和欣赏,才更能领略作者独特的散文意蕴和哲理沉思!

一、诚挚而真切的感情

从古至今,在文学作品中,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的作品。例如,西晋潘岳的《悼亡妻》、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

茫茫》、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及朱自清的《背影》等,这些作品记述的是生活中的小事,没有优美的文辞和语句,但却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流露,因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史铁生的散文也是属于这种类型,他的作品都大部分都是根据他的个人经历创作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他的心灵轨迹,看到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痛苦,他的喜悦。散文《我二十一岁那年》是对他生病和治病过程的回忆。在面对人生的劫难到来的时候,他没有虚饰当时的思想,没有虚构男子汉的气质和英雄的精神。他坦诚相告说,他感到了彻底的绝望:“我终日躺在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是啊,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突然间不能行走了,那就意味着他得在轮椅上待一辈子!渐渐地,他接受了这一事实,他坐在轮椅上回忆这他插队和生病的时候,那种迷茫与绝望,在他的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以致他的那种痛苦仿佛具体化了,具体到你也曾经历过一样。

在他的《老海棠树》一文中,他说:“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在史铁生的一生中,“母亲”和“奶奶”是两个很重要的人物。奶奶曾陪伴他度过了一个快活而自由的童年,他和奶奶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例如在《消逝的钟声》、《老海棠树》、《奶奶的星星》等文章都有记述,也足以体现祖孙二人的深厚感情。此外,对史铁生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母亲了。正是由于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理解,才最终让史铁生走出了绝望,走出了人生困境。在20世纪的散文中,写“父亲”这一形象写的最好的该属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而写“母亲”形象最为动人和质朴的,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了。作品通过母亲犹犹豫豫想问“我”而没有问,通过母亲知道应给“我”一些独处的时间,通过她无言地“我”上轮椅车等一系列细节来表现母亲的这一性格特征。作品特别写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去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回应。更多的时候,母亲到园子里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让“我”发觉,只要见“我”好好地在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而当她见不到“我”的时候,她一个人在园子里反复地寻找,步履茫然又急促„„只是那个时候的史铁生,内心只有痛苦和绝望,他看不到母爱,忽略母亲的感受,只是那时的他还不明白,“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后来,当他开始勇敢面对人生,并在文学上找到出路时,母亲早已离开了人世!“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时的他才明白:他离开家去地坛,“给母亲出了多大的难题!”他给母亲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3]。那种绝望与叛逆,那种自责与内疚,那种真挚的感情,从他平淡而唯美的语言中,淙淙流出。

二、风趣而温润的语言

史铁生的散文语言独具特色。他散文的语言坦诚而深切,严谨而诙谐,形象而省人。显现了寓深远于朴素,寄激情于从容,含关怀于幽默,蓄智慧于认真的总体风格。有人说史铁生的作品语言略带消极,但如果你经历过病痛的折磨,那么你就会喜欢上他的文字,并从中找到慰藉,找到惺惺相惜的感觉。他能说出那些你难以描摹的痛苦。

读史铁生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你可以充分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他的很多文章中足见他的智达与幽默。在《我二十以岁那年》中,他写道:“我这病主要是因为一个肿瘤的捣鬼,把它找出来切下去随便扔到一个垃圾桶里,我就还能直立行走,否则我多半就要把祖先数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这一优势给弄丢了。”这句话足以体现史铁生幽默的语言风格,寓浓重与诙谐,把沉重的话题轻松化了。这也可以看出他在走出困境后的豁达与乐观。作者的怀旧散文中,广泛运用了儿童式的限制叙事视角来回忆他的小时候。例如《我的幼儿园》一文中写道:“我很久都弄不懂,为什么单要把这两个老太太叫老姑娘?我问母亲:‘奶奶为什么不是老姑娘?’母亲说:‘没结过婚的女人才是老姑娘,奶奶结过婚。’可我心里并不接受这样的解释。”这样,一个充满想象与好问的小孩子便出现在脑海,那童真的话语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和台湾作家琦君和林海音的怀旧之作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琦君的散文《髻》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他们从儿童的视角来进行写作,饱含深情地回味童年,写小时候的故事,于感伤中折射出一种童真、宁静的美。

史铁生的散文语言也很优美,他以自己细腻而从容的笔调,展现出一种温婉、朴素的美。正如《叛乱者》一文中写他当军官的舅舅来看他母亲时,讲到:“母亲迎出门来,母亲看着他也愣了一会儿,然后就被他搂进臂弯,我记得那一

刻母亲忽然变得像个小姑娘了„„然后他们一起走进屋里„„”这段文字写的很美,美的让人觉得那是一个深动而感人的故事,如同电影里的画面与情节。在后来他写他舅舅在外面闯荡多年后回到家,面对年青时被他抛弃而今瘫痪在床的舅母时,他写道:“他离家时不过二十出头吧,走了很多年,走了很多地方,想必也走过了很多情感,很多的希望与失望都不知留在了哪儿,最后,就像命中注定,他还是回到了这个舅母身边。回来时两个人都已是暮年。”昔日的那个雄姿英发的军官,如今已是一个“白发驼背的老人”,他那些轰轰烈烈的经历,浓缩成了几句话,那么凄美,那么苍凉。

三、对生命的感悟和热爱

由于史铁生特殊的人生经历,所以他对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史铁生的作品几乎都贯穿了一点,即“对生命的解读”。读史铁生的作品就是要理解、体味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在他刚刚瘫痪之初,他难以接受现实,终日去地坛消遣时光,漫无目的地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他常常感觉到“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4]。于是他走进地坛,后来他渐渐意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而当“我”如是想的时候,“我”便安心多了,死也不再那么可怕。这是对人生的彻骨理解,同时能够以豁达超脱的态度面对死亡。“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5]作者最后也是在地坛里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开始积极地面对苦难与人生。他的作品里有道家思想,也有基督教的思想,他曾感慨到:一个人不论他有多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但当科学不能解决的时候,他都会转向上帝的保佑。我们暂不论“上帝”是否存在,基督教思想是否正确,但它能给人精神上的安慰,给人活下去的勇气。因此,史铁生学着坦然地面对自身的残,面对现实,用治病的空隙进行写作。他自己曾调侃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但他坚持下来了, 并且获得了成功。

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更能坦然地面对生活,对生命也有着独特的体验。史铁生就是这样。当他知道自己的后半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的时候,他惶恐、他绝望,他去地坛逃避着现实,消磨着时间。最后他决定:好好活下去。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过的很好。这位地坛圣子,把他对生命的感悟写进他的作品,坚强地弹着人类悲悯的生命之琴,成了20世纪末最亲切、最动听的声音„„

注释:

[1]:刘锡庆《他攀上了当代散文的峰巅》,《文艺报》2002年8月27日

[2]:王蒙.读八三年一些短篇小说随想.J.文艺研究.1984,(3)43

[3][5]: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史铁生《记忆与印象.轻轻地来 轻轻地走》.北京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史铁生《记忆与印象》.北京出版社

2、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作于1991 年

3、史铁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关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创作 J.文艺研 究.1986,(6)

4、马云《史铁生散文:生命的留言》.散文艺术潭

5、张英伟《史铁生散文的语言审美特征》.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第二篇:记忆与印象1读后感

记忆与印象1读后感范文1

认识史铁生一晃已有二十多年了。最早是从《今天》上读到他的《午间半小时》,我喜欢得不得了。小说中传达出的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在那个空话连篇的时代罕有的那种朴实的文字,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终于在紫竹院落的草坪上见到了他。那时的聚会还不那么合法,可是他还是摇着轮椅来了,见到他让我钦佩而感动,我不由得走过去推起了他的轮椅。

我一直喜欢他的作品,无论是《病隙碎笔》还是《务虚笔记》,他写的文字从生命的感悟出发,书写人灵魂深处的颤动,叫人无法不去思考。我把史铁生的文字看成是当代文坛的珠峰。而三四年前,在轮椅上坐了30个年头的铁生,又面临新的灾难———双肾功能衰竭,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想出他书的出版社太多了,而他惜墨如金。作为编辑我的亦不例外,但一直不好意思开口。今年春天,我试着给他的夫人打了电话,没想到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能编辑他的新作我十分兴奋。

拿到稿子我一气读完,太绝了!刚巧北京出版社打算上马推一个《人生中国》项目,这是一套以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和命运为主题的丛书。或许百姓的生活并不惊天动地,不那么辉煌磅礴,但每一个个体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人生中国丛书》要将这些笑容和泪水印进书页,让读者从中感知民族、历史、人生、价值。以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为旗,这将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这本书非常能体现《人生中国丛书》的出版理念。书中有许多精彩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讲述传达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与独到感受。这部书稿通篇描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的生活经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当代文坛大作家在为草民写史作传。这部书并不厚,只有十来万字,但是史铁生的文字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在对往事娓娓道来的回忆之中,有一种对命运诗意的把握。作者写了我的幼儿园,写了二姥姥,写了院里的邻居小姑娘珊珊,写了老家,写了看电影……正如这套丛书的主旨所表明的那样:真实往往比虚构更离奇更有力,平民往往比名人更真实更亲切。通过史铁生细腻生动的描述,这些凡人小事使人得到一种良知的启迪。

我曾经与史铁生交谈过,他告诉我,写作以生活为基础,可不同于生活。文学关注的是人的位置、人的处境。《记忆与印象》不是一本仅仅讲述成长经历、生命过程的书。记忆是一架过滤器,过滤了浮泛的不值得回味的昨天,记住了那些让生命升华的苦难、欢乐、点滴的没齿难忘,留下了经过心灵过滤的难忘的印象。

在写作面前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自由的心魄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生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作品充实而完整。史铁生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有些寓言的意思。他早期坐轮椅还不久的时候,小说还多是描写具体的生活经验:写街道手工作坊的`《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写知识青年下放农村生活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等。随着坐轮椅的时间增长,离开自由行动的日子越远,史铁生的小说越变得抽象,思想的涵量增加,比如《命若琴弦》,比如《务虚笔记》。这些与具体人和事疏淡了关系的小说,显现出他逐渐脱离外部的生活,而进入内心,在寻找新的超越。

正如王安忆在一篇关于史铁生的文章中所说:不会有事物能够向四面八方发展,任何事物都只可能以一种秩序存在着。纵然是无中生有的,它一旦生出,便也有了自己的生命秩序。这隐在虚无之中的基因图谱,就是史铁生要去寻找出来的。

命运将史铁生限定在了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他就用思想做脚,往内心走去,越行越远。他渐渐进入一种冥思的生活。对这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他不是以感官接触,而是用认识,用认识接近,感受,形成自己的印象。他不断追寻新的超越,与其他作家相比,甚至更高程度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谦和、平实而顽强的轮椅作家,他用笔在灵魂的深邃之处引领我们。

记忆与印象1读后感范文2

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的等待着我。

生命的开端最为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得忽然,你就进入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边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

——《记忆与印象》

对于人生的叩问,对生死的探索,对日夜的把握,史铁生作为导游引领我们接触人生的真谛,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人生解剖。

有时,我会感觉他是一个老子学者,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位大家不经意的交集,是真理的汇聚,抑或是如同我起初的猜想呢?无法深究,但我们却了然史铁生对人生的一种整体的把握!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似乎成为我们对生死的普遍看法,而史老却告知我们,生与死不过取决于观察的距离与角度,如同已暗淡的星星在几千万光年之外的我们眼中仍是璀璨的一颗一样,这不是对于死亡的漠然,不是对生存的藐视,更不是对生与死的嘲弄,而是一种豁达,无论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又何欢,死有何惧!并且从史老中领略到一种,欢死畏生的独特独到的剖析,直面死亡时,是嘴角的微微上扬,面对生存,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虔诚,一种对生命最为纯真的态度。试想,要是即将离开人世的人如若不笑,何时再笑呢?

轻轻地走,轻轻地来,让我又唤起在心底对徐老的记忆,哦,错了,徐志摩从未衰老,并永远浪漫年轻,即使离开人世,他都是选择一种最为浪漫的方式,他青春永驻!也许轻轻地走,轻轻地来在徐志摩笔下的时候无关生死,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难道不是生与死的最为浪漫的方式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曾记得,这是自己记事以来所钟爱并且从未遗落的一句话!它在我心中就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追求,一种闲逸与淡泊,足以媲美万贯家财。而在书中看到了一个真实史铁生,一个真真正正淡泊生死与宠辱的史铁生,一个看破生死的哲人!

生命在每一天中循环,更新,消逝又重生,而每一天又在日与夜的轮回中奔跑,一天中有日夜之分,要是世上有上帝,这大概就是上帝的特意的安排吧!要是人生在世都只是白天那是多么无趣啊!神秘,让人充满遐想的月夜会让多少人因无处寄托思绪而失去生的勇气啊!但是一旦人生仅为黑夜,那大概也不会有我们的存在了吧!生与死如同每日的更替,我们似乎并不察觉今天的朝阳和今晚的月亮与昨天的有哪些区别!但我们呢,却了然每天的我们都是新生的我们!每一天就是我们的生命的缩放的生与死,每一天我们都在告别与迎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惊叹中国国人的智慧与直觉,因为我们有了一种规律,一种充满诗意的规律,阳刚的白让人充满力量,从而更好的投入生产;神秘的黑,给予了人们遐想的空间,从而更好的休憩。在这中间,我更觉得要是日出而作,月生而息更为浪漫!规律固然让人们在迷茫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并为之遵守执行,然而,规律规范了生活,生活也就规范了人,所以人的天性让人类钟爱黑夜,似乎白昼的任何规则都无法在黑夜中奏效,风花雪月,夜夜笙歌,灯红酒绿都无法在白天驻足,一切一切要等到黑夜的降临才能重获自由,入脱缰之马,坦然而自由,相信每一个喜爱黑夜的人都能在黑夜中找到内心秉持的寄托。

记忆与印象1读后感范文3

“关于往日,我能写的,只是我的记忆和印象。我无意追踪史实。我不知道追踪到哪儿才能追踪到史实;追踪所及,无不是记忆和印象。有位大物理学家说过:‘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谈论什么。’这话给了我胆量。”

一连两个下午,我躺在沙发上读史铁生发表在《上海文学》七月号上的八则《记忆与印象》。第一天是邂逅,拆开信封发现它在那里;第二天便是约会了。现在夜深,可以写一点读后感。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打动我的散文。

不知他自己是否意识到,我看着文章,通篇在写早已离去的母亲。一再地有点纠缠地缠着妈妈。很多事情,很多光线和气息一次次走向她。心指着她。读这样的文章会停下静一静,停下吸吸气。我想这是一个跪在沙滩涂画的人,赶在潮水到来之前用手指画一点自己反复的梦见。有很多很多情绪海一样朝人涌来,我读的时候都有希望自己被吞没的感觉。那时候,吞没不再可怕,甚至有幸福和融入。烟消云散才好呢,一滴水和大海才好呢,没自己才好呢。

文章记的是旧人旧事和旧的心情。有些人和事本来也是不可说的。人可说食色,满纸渲染出味道,但不可说空气。留给空气的只一两个形容词,没有一点颜色。但每一次呼吸都可感觉。儿时被母亲空气一样地环绕灌溉,浑然无知,到一日,气喘起来,才意识它的不可或缺。每个红血球都醒来,不依不饶,才想念儿时的包裹自己的丰沛的爱。

读这样的文章肯定无法欢笑,但也不是哀哭。要哭也是无声流泪。流着泪却有一丝甜意上来。有所庆幸。毕竟还有过老家的废墟般的老屋,一圈圈绕着不敢进入,但去看屋顶上的野草。毕竟有妈妈。

我也是在瞎说。史铁生的这文章没法叙述甚至没法论说。他写字很慢,数念珠一样,一颗颗地下来。第二天的重读,我读得慢些。我也慢慢数它。我可以引一些哲理的警句式的话出来,但那些句子一被引出立刻变作另外的东西。读,是接近作者的惟一的办法了。如果能走向他,也就能走向自己,把自己也读出来了。

老天保佑在天和在地的人。

记忆与印象1读后感范文4

生死,似乎是一个不可辩驳的永恒的话题,没有哪个人能够坦率地面对死亡的降生。而只有一个人,那是嚼尽了痛苦的滋味,在死神中挣扎的人—史铁生。

在这个躁动不安、纷繁芜杂的尘事里,惟有写作才能让他与死神拉开距离。追溯到孩提时,脑海里并没有残留死的印记,而完全是一种放纵式的,与死神调侃的心境。真正领悟到死的释义,是在他罹病后的一段时期里,死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脑海里泛滥。

生在乡村,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生死的抉择。这是一个生死的理想的场所—医院,闲陪一位朋友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这里的病人几乎每天都会感到自己与死神擦身而过。以前,对于生死,我脑海里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幸好有这个机会,来自病人的呐喊,让我体会到生与死之间的距离。生既是死,死既是生,生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好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生死之中真实的自我,随意地挥霍生命的周期。渐渐的,我厌烦了这个让我心绪浮动的环境。时间一点一滴地在腐蚀着我稚弱的魂灵。我不想拥有太虚假的形体,也许,躯壳早已经麻木不仁。没有体验精神濒危的感受,是难以读懂人生这本书的。或许灵魂就是在生与死的缝隙中存活。

人生有多少东西值得我们留恋,亲情、友情、爱情,究其底,最后的结局只不过是一出生离死别的戏。读了这篇文章后,对于死的内蕴,我的脑海里开始有个清晰的印象—读懂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很公平的,是及其的顽强却又很脆弱。因为思想不停的运动,所以生命很顽强。因为思想时动时歇,所以生命很脆弱。既然思想还未停歇,那么便没有理由让生命在死的边缘徘徊。生存也是死的一种寄托,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解脱,因此,不要轻易捅破生死的隔膜。

死并不是马上就消亡,在思维还未完成建造之前,在灵魂还未真正清醒的时候,死是无意义的,称不上消亡。当一个人拥有了对生死体验的权利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在周围,许许多多的生命已是那么的岌岌可危,他们是不懂得享受生死的馈赠。

说到死,史铁生还有另一种体会。拖着一具残骸,放纵灵魂,茫然的飘逝,实则也是玷污了生与死的名节。很多时候,生是很可耻的,相对与死,则是一种高贵的精神的产物。与其邋遢的生存,不如洁净的死去。欲望只是物质的设想,精神上的寄托,是生与死的馈赠品。对于死,应该是一种凤凰涅磐的重生,是没有形体的负重。

摈弃一切重负,在史铁生的身上已经找到答案。带着对人生的期求,他拖着孱弱的躯壳,用思想点缀生命的誓言。他很渴求死,但他更希望另一种“死”。死也许是他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长年累月的思考,也体验了生与死的抉择,他逐渐摆脱了精神的困惑,眼前的视线越来越清晰。对于死,他已不再畏惧,他的思想不再受死神的束缚。史铁生的人生,将会是一部超越生死界线的无字书。

【记忆与印象1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重庆记忆与印象散文

2.1+1+1=1作文800字

3.《从0到1》读后感范文3篇

4.《乱马1/2》及《一刻公馆》的读后感范文

5.《从0到1》的读后感范文

6.《从0到1》读后感范文

7.幸福1+1=1作文

8.《从0到1》读后感3篇

9.《从1万到999万》读后感想

第三篇: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研究方法

记忆与遗忘

——两者对学习的影响

摘要:

学习是个认知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印象、记忆、理解以及应用几个方面。其中记忆无疑是学习的基础,没有对知识的记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人们希望把学得的知识都牢牢地记住,然而遗忘则又不可抗拒地使习得的知识不断地忘却,记忆与遗忘的矛盾难以克服。我们不断的接触着记忆和遗忘,并不是得到记忆的事物就可以避免被遗忘。

简述:

作为学生这么多年,我们不断的在接受新知识。但是那些曾经的旧知识,是不是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很多同学在更上一层楼的同时,把先前学过的知识统统还给了老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有几个同学能流利的背下你曾背过的诗词歌赋?哪怕是高三备战高考时的知识,也许也忘得差不多了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把曾经背得烂熟于心的知识遗忘掉的呢?除了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社会人,也是整天在记忆和遗忘中度过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摆脱记忆和遗忘的双重陪伴的。下面我将从以下的内容方向来解释记忆和遗忘对我们的影响:记忆和遗忘的概念及相关著名理论,影响遗忘的因素,记忆的策略。

关键词:记忆遗忘学习

(一)记忆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记忆。

(二)遗忘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如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三)记忆和遗忘的理论

记忆的相关理论:

1.刺激-反应理论:记忆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的过程。

2.格式塔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把记忆看成知觉的继续,认为人们在知觉一个客体后,头脑中会残存着知觉过程的痕迹,叫记忆痕迹。

3.信息加工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大脑看成一台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装置。在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存储器。

遗忘的相关理论:

1.消退理论: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或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

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

2.干扰理论: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被输入、归类,提取线索就愈益失效。

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4.线索-依存遗忘理论:应根据提取失败,而不是根据记忆中失去信息、干扰或抑制等来解释遗忘。换句话说,一个人回想不出某种信息,仅仅是由于他不能发现从记忆中回想该信息的方式,是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

(四)、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因素在这里,涉及到艾宾浩斯曲线,该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3.学习的程度实验证明,低度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上的浪费。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5.识记者的态度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作用的事物,则遗忘得较慢。

(五)记忆的策略

组织有效的复习

1.复习要及时。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开始时较快,所以对新学习的材料要及时复习。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在时间上的正确分配对识记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连续进行的复习称为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称为分散复习。

3.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这样做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也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复习时要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地保持记忆的内容,人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外部记忆的手段,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写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有时还可将需要保持的内容存入计算机等。这些方式有助于我们保持所识记的内容。

6.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人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据有关资料表明,内核糖核酸指导合成的脑蛋白分子是储备知识的仓库。核糖核酸含量与人的学习和记忆有密切关系。因此,严重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蛋白质,将使记忆力下降。另外,吸毒、酒精中毒及脑外伤等,都会给记忆带来不良的影响。

总结:对遗忘的因素努力克服,对记忆的策略好好把握,会延长记忆时间而减缓遗忘进程。

参考文献:

《教学与管理》——刘希平

《时事报告》——刘翔平

《思维与智慧》——盛世康

《浅谈遗忘与记忆》——常宪武

《生物学教学》——窦昌义

《现代邮政》——刘乃科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崔昌新

第四篇:西农印象,我的大学记忆

西农印象,我的大学生活

如果让我再选一次高中毕业的打算,我还会再次选择上大学。当然,前提是我高考没考上,但我有梦想有寄托。因此,我选择了自考这条路。

回忆心路历程

其实当时我差点就错失了自考这条路。

高考成绩下来后,我们那个班的同学考上的并不多,有好几个学习好的也落榜了,这其中就有我的好朋友。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学习好的没考上则选择复读,这种煎熬我首先是接受不了的。与其在着执着坚持,我倒不如另辟蹊径。

尽管落榜在父母那里并没有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我自己已是在心里暗骂自己了:之前信誓旦旦的承诺呢?为什么考这么差之类的话。然而,自责已不能挽回任何东西了,当务之急是我下一步该怎么走。本来家庭条件就不是很好,指望考上大学让亲朋好友聚一聚凑份子钱也成了泡影。在此之后,我想了很多。我想过做生意,但是这需要本钱和经商经验,而我一样也不占;我还差点准备去打工,但我知道低学历,无技术只能干苦力;我最大的想法还是上大学,但我不知道我现在还能上怎样的学校。我疯狂寻找心目中的学校(这里指的是职业技术类的学校),但大多数是我不感兴趣的汽修、机电等专业。就在我差不多把学校简历看完,能去参观的学校也看过后,还没找到我想学的专业(或者说我心目中的真正的大学)。这种大学计划外招生的就叫扩招,很多名牌大学都有,只是我当时并不知道。

直到有一天我碰到高中同班的两个好朋友,才出现了转机。他们就是落榜了的学习好的里面之一。当时他们也正在找学校,他们无意间找到了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校时也很惊讶,我们都不敢相信这么牛的大学竟然会要我们(当事并不知道西农的名号,可能隐约听说过,加上名字也很诱人,适合我们农村娃上的大学)。经过细致询问,参观过校园后,我们三个决定走进这所大学,现在想来确实是正确的选择。当然,要成为《中国合伙人》中所唱的“改变了三个人”,还得继续待时间的检验。

接着问题就来了,上学的学费问题是头等大事。既然不是真正考上大学,就得不到亲朋好友的份子钱。于是我首先想到的是向银行借钱,因为当时创业的臆想出来之后,我已经咨询过某些银行了,小额贷款企业,甚至是典当铺(当时真不知道哪来这些勇气),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全是say no!当我天真的以为农业银行会很开明,就去说明情况后,谁知一听上学很惊讶,就没下文了。我真的对我上这个学没多大信心了,眼看报名在即,父母厚着脸皮向亲戚借了点钱。我心情差到了点,我甚至问自己为何高考之后有那末多时间不去赚点你钱呢?花那么多时间在找学校到头来还是上不起。尽管其那不够,但我还是顺利入学了,因为学校有这个缓交学费政策。

步入大学以后,才发现这是一种自由开放时的学习氛围。你看到的和听到的想做的都在这里可以实现。唯有一点,就是这些东西都会无偿提供给你,就看你能否主动去发掘,要还是无动于衷,那就不用学了。所以我遵循父母对我的教导:“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好好学,学到真本事。我么就算砸锅卖铁也会供你的。”话虽土,但却意在理在,令人难以忘怀。

大学的魅力在于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尽的。

学习篇

大一懵懂的我,一来就对各种社团充满了兴趣,我把这些都当作学习的经历。首当其冲,我选择了学生会的宣传部。我对这个部门最初的理解是:发布消息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可是我理解错了,这个部门主要是画各种宣传海报,原来是对艺术功底的考验,和人际交往还没多大关系,当时我就傻眼了,烟来没我啥事呀!完全没发挥余地呀!于是,经人介绍我跳槽到了编辑部。这是一个与编辑报纸有关的部门,需要用到word软件,还要有好的文采,这样才能审阅文章。文采我倒是还行,但软件我还得学。刚好当时正在开软件课,通过学习软件的工具用法,我逐渐掌握了使用它,并在不张张的指导下编辑出版了我的第一份报纸(当然报纸还是比较简单,框架是现成的,只是往里面添加东西加以编辑就行了),看着自己出版的报纸,还有自己的文章,心里有那么一点成就感。从此之后,我就乐此不疲的参加各种活动。想学生会组织的知识竞赛,我做为学生会成员必须积极参加,在看到我们班报名人数罕见时,我毅然参加了。虽然时间很短,我是在仓促之余报的,而且并没有做准备,但是我和我的团队还是不负众望,在参赛的众多队伍中获得了第三的名次,我对自己的应变能力超擦很难过发挥十分感慨。虽然也有不理想的,喜爱那个参加辩论赛时的怯场,环保知识竞赛初赛的惨遭淘汰,“爱心包裹”公益募捐的零效率,都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但在我看来,这绝不是只是结果的好坏,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

当然,书本上的学习,我同样没有落下。刚开学那会,学生呢个会的工作还没有正式展开,这也为我们面对入学以来的第一次考试——成人高考做准备。那时,靠的都是高中的三门公共课:语数外,对每个人来说,起点都相同,就看高中基础知识和踏实程度了。因为时间很短,仅有不到两个月。我们宿舍分为本地和外地考两大派,当然是有原因的。本地分数线偏高价低,外地自然分数线低价高。我为了省钱,也是为了证明我能靠实力赢得成绩。那段时间,是学习氛围最浓的时候,因为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还早会高考时的紧张感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在宿舍没有电脑的日子里,我们没有别的娱乐时间,不是做试卷,就是在一块讨论问题。上课除了考试就是讲题,俨然把我们带入了高考前的氛围中。回到宿舍也就是看书学习,每日每夜的学习,怀来的终于使我们宿舍全都通过的回报。回想那时心无绑扎的刻苦学习真是一种美好的憧憬,可惜现在再也回不去了。在有电脑、有女朋友、有消费的日子里,我们不缺娱乐时间,而缺的是静下心来看一本好书。

还有各种名家讲座,同样是我学习的榜样。大一课业并不是很多,我就选择去听一些名家讲座,这是大学的一种引导力,传播的是一种社会正能量。我记得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博士蒙曼来的时候,很是壮观。在体育场馆内,俄日全额还是对市民免发门票,学生则可持学生证进入。馆内三面看台上的座椅被挤得满满的,还有的找不到座位,站着的、蹲着的都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听呢?首先是免费发票做的宣传好(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是通过朋友告知的),其次是话题“流星王朝说大隋”讲的就与杨凌有关,当然也是因为蒙曼老师的名望所知。整个讲座几乎听不到嘈杂声,秩序井然,每个人都听得很认真,看得出杨陵人很珍视这段历史。我们从电视中看到的是一回事,那好似一种艺术的包装效果。而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恐怕只有当地人的世代相传了,此事与大师的讲座产生了共鸣,这就是听的专注的原因。而我在听的过程中,也不忘用相机记录画面,以便以后可以时时回味里面的内容。我还看过央视主持乔静对大学做的青春梦想的解读,也不乏有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分享他的成名史,对即将毕业的我,也听了“打工皇帝”唐骏的创业史。这些名家的经历和他们对我们的鼓励都是我们人生中不断学习的动力源泉。

宿舍篇

大学的丰富多彩在课余生活是无拘无数的。

大学生的生活是一种半封闭式的。在宿舍你就是和你的舍友们相处,班上同学一般很少能见着,大都各有各的圈子。但作为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宿舍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有例为证:我们一起的高中同学,他们宿舍做事不积极,环境卫生差也没人管,相互不尊重和理解,结果不到一年就“孔雀东南飞”了。现在有的出去上班了,有的干其他的了,反正都离开了那个“温馨的小家”。而我们宿舍,现在不仅都在,而且是在中途换人(走了个去当兵的,来了个没当成兵的)之后,宿舍依然保持了很好的舍风。这不能不感谢我们的舍长。一个大个子,和我是老乡,性格活泼,能带动宿舍的积极性。和宿舍每个人的关系都处的不错。那么我呢?在这个宿舍中起了什么作用?不得不小赞一下自己,维护宿舍团结方面,我也是有实力的。有时候,宿舍没人打水,我一声令下,都会四处响应;再如我在打扫卫生,宿舍里一定会有一个或几个协助的,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成功的避免了我们宿舍的分裂局面。事情的分歧就在三对三的人员配比上。以舍长为首的是游戏组,而以我为首的是学习组。因为对方长时间玩游戏,而且声音还很大(打游戏时的叫喊声),我方队员有人抵抗不了了,所以想离场(换宿舍或搬出去)。我和另一队又不同意,并告诉他:“你要去适应环境,而不要让环境来迎合你的口味。”终

于劝回了队友,我感到很欣慰。另外我们宿舍还有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宿舍会不定期的组织唱K联谊,喝酒庆祝或释放压抑的心情。更让我意味深长的是:每个夜晚睡觉之前,宿舍成员都会把热议的话题拿出来讨论,内容千奇百怪,涉及文学、政治、物理、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等多领域的话题,而我通常是不参与讨论,只是在感兴趣的点上插上一句。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学习。这样的讨论使我增长了很多见识,足部出户也能了解社会新闻,生活乐滋滋的。

社会体验篇

大学的实践在于敢尝试各种兼职和实习体验。

大学的学习是为了将来步入社会,找个好的工作。而用人单位更看重你的工作经历,那时你不能说没有吧?那样你会被人直接刷掉的。其实不同的工作经历不论长短,都能给人以社会历练。当然前提是你不能做违法的事。一种初识社会的体验,这样才好为以后的路做好铺垫。而通过小试牛刀,不仅能看出自己有几斤几两,还能为自己赚的一笔不菲的生活费。

我就这方面的体验者。我是从大二开始兼职的。但深受当时创业思想的影响,时常分不清虚实。早在大一刚来时,我的那两位好哥们就和大四学长搞起了买自行车的生意,当时我过去看了,真是生意相当的红火,两人把学费都投进去了,我当时真为他们的魄力着实担心,但最后钱还是收回来了。当时我就顿生也想创业的想法,但没有资金也就放下了。时间一晃就到了大二,学校让暑假回家找实习的地方,我发现这是个机会,但一暑假也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公司。只得在村里外地人包的地种的苗木地实习了几天。说是实习,实际上就是随便看看树的长势,锄草浇水情况,然后我就根据现状给提了一点建议。虽然这事很简单但比起老师带着去实习,走马观花看一遍,要是跟不上步伐,就什么都听不到,这种情况要好太多了。这就为我兼职增加了信心。我兼职是从发传单起步的,当时宿舍都去过,而且一回来就拿回来好多没发完的传单。这种工作虽然轻松,但却很无聊。人家有事不需要,就扔的满大街都是,而且工资还拖很久才发。我的转型之路则始于十一帮我哥看休闲食品小点的经历。国庆七天待在那里,我学会了操作打印机,记商品的编号的枯燥程序,日子乏味无趣,但总体是在快乐中完成的。后来,我也做过推销茶水、农高会摆摊卖红枣,校内我还做过实验室的助手。在这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经验,还学到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更好的解释了一些朋友,扩大了我的圈子。这我都要感谢712100的校论坛,里面有多个板块,是我们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平台。

大学的阶段即将结束,我谨此此记录留住我难忘的回忆,同时也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快乐。

第五篇:春节印象

春节印象

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新的2010年大年初一,不禁感叹时间过得真

快,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多是而又平凡的一年。

年近而立,幼儿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开始变化,不仅仅是鞭炮

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仅仅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

春节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欣喜的时节,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长大,现在只是初中,将来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闯的关卡。想到这些,心中不明的涌出

一种力量,推着我先前。

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写一点闹春怀旧的文章,那份

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

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春节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

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其实,我们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动,在吃喝说笑、探亲访友的程式外,获得一些不易觉察的满

足。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对自己的要求

和感受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对一切都燃起了期待的火焰,期待自己的现在、以

后、未来。

在逝去的三百六十五个充喜怒哀乐、满风霜雨雪的日子里,我们奋斗过,进

取过,成功过,也失败过。我们的欢笑和失落,迷茫和困惑,都成了无比美好的记忆。即将到来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正在前方隐约向我们招手,以神秘的梦幻

和无尽的快乐“诱惑”着我们。于是,我们心里又燃起了信心和希望,顾不得疲惫

和伤痛,又要义无反顾地风雨兼程了。

是的,尽管前行的道路依然坎坷,凛冽的寒风依然肆虏呼啸,但为了心中那

份曾经对自己许下的希望,为了那不灭的希望和美丽的曈憬,我们还是向前走着,走着……

年过好了,也让自己有了很多收获,收获了期待;收获了希望;收获了信

心……还有等待我们的那一片还未开辟天地,等待着我们开辟……等待着我们再

次收获……

下载记忆与印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忆与印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印象 社团

    演讲稿 主题《印象社团》 敬爱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各位兄弟姐妹,大家下午好!我是汽车工程系汽检六班的庞春林。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草根精神》,大学里草根是什么?是社团。而......

    印象笔记

    ·上联: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下联:no try no high give me five 横批: let it go。 ·上联:no zuo no die why you cry 下联:you try you die don't ask why 横批: just do......

    家乡印象

    家乡印象家住冀东,是城市,不如说是唐山开滦矿区的一个小镇,叫唐家庄,挺土的。原本整个唐山就是先有矿,后有城,以矿建点,城乡结合,相对分散。这个特点在我居住的矿区更明显。听老人讲......

    中秋节印象

    中秋节印象 不其然的,各大超市、商场开始出现了各式各样月饼的身影,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就要到了。回想每年过中秋节的情景,存在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还是儿时过的中秋节。 为什么......

    初中印象

    初中印象 遇到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 ——题记 经过漫长的六年小学学习,我终于升到了初中。当我第一脚踏进大屯镇中学校门时,一种自豪感油然......

    初中印象

    作文选 光阴如江南女子纺出的丝绸,转眼间,刚刚还是少先队员的我,已经步入中学大门,继续走在学业的航道上。 初中上学首日,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步入这未来3年的家。进入校门,首先映入......

    印象整饰(推荐)

    论述日常的社会互动和印象整饰,不能不提及中国人的“脸”与“面子”,因为顾及“脸面”常被人认为是中国人独有的社会心理特征。鲁迅在《说“面子”》一文中,曾借外国学者之口,将......

    大学印象

    一直想要写些什么,可每次拿起笔来,文字就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或许这样说太高估自己了,茶壶里毕竟还有饺子,而我腹中真有可倾诉与笔端的东西吗?我常常为此寝食难安,难道上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