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能性与公平性2反思
教学反思:
我感觉本课最大难点是例题的教学,而例题教学中的最大难点又在于花落在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与落在男生组(或女生组)手里的可能性的关系。因为去年曾听过一节此内容较精彩的研讨课,但那位优秀的教师在例题教学过程中也是“步履维艰”。
我尝试分析了一下例题难在何处?主要原因是这里男生组与女生组表演的可能性正好相等,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游戏中只有男生组和女生组,所以男生组(或女生组)获胜的可能性就应该是1/2。(因为有两个组,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占其中的一份)。其次,例题如果采用直观形象的色块来帮助理解比较容易突破难点,但主题图中人数太多,用转盘画图示来表示不方便。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案设计时将观察人数由例题的18人减少为(6人),这样绘制转盘时就能即快捷又方便学生观察探究了。其次,我将例题的等可能性事件变为非等可能性事件。当我对第一排的同学宣布完游戏规则后,全班男生大呼“不公平”。此时,我就紧抓其“不公平”的心理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最终从数学可能性的角度发现其概率的不同,男生组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4/6,女生只有2/6。
困惑:为什么教材例题要以击鼓传花为素材来研究男生组与女生组的可能性呢?学生生活中很少是男生组或女生组为单位来进行表演的,他们缺乏这样的游戏体验。其次,为什么不能直接采用直观形象的转盘作为研究素材呢?
学生们的困惑与争议:在课后,我要求学生将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谈到了商场购物后的促销活动经常运用转盘,所有转盘获奖区域的面积总是很小,所以获奖的可能性也就小。但他们又提出困惑:转盘中的几个等级常常是分散重复排列的,如: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果把转盘中所有一等奖的区域都集中到一起,那么这时获奖的可能性是不是会有变大呢?近1/2的学生指出:可会性变大。因为以往转动转盘时,由于获奖区域较小,所以指针很容易因偏离获奖区域一点而与大奖失之交臂。可如果将其放在一起后,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会变小,那么获将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还有近1/2的学生从面积的大小来思考,认为可能性不变。当然也有少数“两面派”,他们认为从理论上来说,获奖可能性不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可能性增加。通过讨论,最终大家达成共识,获奖可能性的大小应该不变。
第二篇:《可能性与公平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与公平性》这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已尝试定性描述及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 “抛硬币”、“玩转盘”、“掷骰子”等游戏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体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从而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今天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整个过程,既兴奋又遗憾。
在第一环节当中,由摸球游戏轻松进入课堂。学生一听要玩游戏,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在简单介绍游戏规则之后,我随机叫学生摸球。通过游戏,学生发现,总是老师赢。于是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白球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红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不公平。我再次设疑:怎样就公平了,为什么?在讨论中得出:红球和白球同样多时,摸到的可能性就同样大了,这样的话就公平了。总体来说,第一环节还是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也配合得非常好。
在第二环节的探究活动当中,学生们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在小组长的明确分工下,学生们进行了实验,并及时总结出了实验结果。在总结汇报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和观察数学家的实验数据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在这里,我只是让一位同学说了原因,我觉得如果多让几位同学说一下的话,学生们对为什么公平也会理解得更透彻了,这节课的重点也会得到更好的突破。
第三环节是练习。在练习当中,学生们虽然能准确地感知游戏是否公平,并会设计出公平的游戏。但是学生们不会用准确,条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与我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关系。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的有效调控及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课堂生成的资源,并进行利用,因为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源自于学生,是最直接、最能体现学生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的资源。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学生说的,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更应该多学习,多反思。
第三篇:可能性反思
教材分析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以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深化,是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步从定性到定量过渡,又是今后学习概率知识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我的设计意图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选用的游戏活动(如:摸球、摸牌、玩转盘、选志愿者)等游戏都是孩子们在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当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时,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亲自实践、体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同时感悟数学的魅力。
在上课前,用抛硬币的方法选组长,让学生对学过的可能性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体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上课开始,由教科书中的例1,重点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相等可能性中所反映的公平性。
后面,分不同层次安排了的几个小游戏,让学生体验、理解、感悟事件发生的相等的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在招募志愿者这一游戏环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用学到的方法,选出一个同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应用拓展新知识,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这是我的一些简单构想,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我没能也没敢带学生去深究„„
(这样的课缺少学生思维的碰撞,给人的感觉很有趣,但缺少有价值的东西。)
练习的设计过于简单,对于学有余力学生来说,有些简单等
第四篇:可能性(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这个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初步感知生活中一些确定、和不确定的现象,并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判断。教学时,教师通过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地引导学习:
1、游戏导入,初步理解“可能性”。课的开始创设了“猜猜手中的”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的猜测、语言表达中逐渐渗透了“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概念,初步描述生活中一些确定和不确定的现象。
2、观察——猜想——验证——结论,体验“可能性”和可能性大小现象,为了能使学生感知这一较抽象的客观规律,教学中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摸球活动来充分的感知和体验。活动一:在可能性的一定中感知不可能。
学生在体验摸球游戏时,一定都是黄球,感知不可能摸出白球,红球等其他颜色的球。拓展到或不可能摸出其他形状的物体。
1、活动二:可能性的不确定情况可能的中感知一定。
如果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也能确定不可能摸出别的颜色的球。
2、活动三:统计数据中体验不确定性-统计次数也有差别。
学生在观察统计数据时,感受黑白棋子数量的多少肯定与棋子数量的多少有关,进而猜测是次数多的,数量大;次数少的,数量。但是为什么同样每组是10个黑子,2个白子。而每组摸出的次数也不同,让学生感知次数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学生分组合作实践、质疑、验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根据合作要求,通过摸一摸、记一记、再观察比较,知道数量越多,出现的可能性越大的客观规律,逐步建立可能性“大”、“小”的概念。
3、联系实际,实践拓展生活中的“可能性”。尝试深化、用语言表述可能性的不同情况。巩固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三张卡片的可能性.1、一定是红色球
2、黄色的三角形也可能是蓝色的三角形
3、一定是绿色的图形,可能是正方形,可能是三角形,也可能是圆形。三角形的可能性最大等等。通过表述可能性的不同情况达到巩固的目的,而且在不同的情况中进行思维的拓展。学摸奖转盘设计,通过学生思路的表述完成可能性应有大小的设计要求。会应用、分析、判断生活中一些“一定”、“可能”、“不可能”及可能性大小的现象,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本节课力求以生为本,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主的探索、合作、学习、找寻规律,初步掌握判断、描述生活中一些确定和不确定的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第五篇:《可能性》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的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对于事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认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本人设计了多个实验、游戏活动,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如上课伊始的猜一猜你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糖豆;在探索新知的摸球活动;练习中的设计转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凭借数学直觉,提出各种猜想、推测,而后再进行验证,从而来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在不断地体验中获取知识,以上教学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操作、分析、猜想、综合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反思实际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几处的不足,1、备课仍不够充分,教学设计不够严谨,没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
2、对课堂生成没能很好地把握,如在展开摸球实验中,有两个小组没听清规则,没按要求往袋里放球,照成两个小组的袋里分别放了10 个红球和10个蓝球,教师虽做了与其它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引出等可能性,却使教学环节及课件的使用显得有些乱,及时间上的来不及照成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