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构成及实现
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构成及实现
荔湾区司法局东沙街司法所岳鸿洲
【摘要】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亟需文化软实力化的大背景下,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立足于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实际,以文化信息为基本出发点,以构建网格化司法行政文化信息体系为突破口,系统化整合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的文化功能制度整体合力,加强交流合作借鉴有益成果,探索实现优化完善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文化信息;优化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文化软实力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作用与影 响力明显成上升趋势,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需要强化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中的文化功能的优化完善,已经成为与时俱进地发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迫在眉睫需要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因此,优化完善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构成(一)人民调解的文化功能
人民调解文化功能立足于其特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通过人民调解员的自我提升法律专业素养,调处矛盾方法的艺术性,从而凸显人民调解“非对抗性”优势。与司法机关处理矛盾的机制相比,公安机关侧重的是通过使用暴力、震慑、侦查等外在的“行为强制”方式到达预警防控解决矛盾;检察院、法院则是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适用法律等“法律规制”解决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则是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排查调处矛盾。从这个角度来看,升华人民调解这种“非对抗性”文化内涵,对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其次,强化人民调解解决矛盾的“效率”价值,宣传倡导人民群众优先考虑人民调解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意识。由于调解委员会设在社区,调解员来自社区,了解乡间习俗,熟悉双方当事人的情况。对纠纷更为理解,矛盾纠纷当事人无须去法院诉讼,无须交纳诉讼费并等待漫长的审限期限,就可以很快解决,这些是诉讼机制所不具备的优势。并不是每个矛盾纠纷都需要法院裁判,许多纠纷完全可以通过非诉方式解决。国外就有ADR(替代纠纷解决)机制。我国的人民调解制 1
度也可以承担这种功能。我们引导人民群众解决内部矛盾形成优先选择人民调解机制的惯性思维,是人民调解文化功能的要义。
再次,秉承和深化人民调解所阐释的“和谐”传统民族文化心理。中国人向来奉行“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古代就有官吏的乡治调解、家族的宗族调解和自发的民族调解,例如: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年)创建的申明亭,承担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剖断里中人户争讼之事,是明代法定的基层调解机构。而在现代中国,只有一方面,适应现实状态下民族心理对矛盾纠纷解决的心理期待,另一方面,顺应争议主体解决争议的传统民族心理惯性。人民调解制度才能凸显“和谐”,成为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
(二)安置帮教的文化功能
安置帮教文化功能,要形成司法行政主体、刑释解教人员、社会三位一体互动和谐的“外部帮教与自我帮教结合”的软文化意识格局。以刑释解教人员为主体,采取务实的举措,为他们创设力所力所能及的外部环境的同时,积极引导形成他们自我帮教的意识。对于刑释解教人员来说,“他助”不如“自助”,“他助”终究转化为“自助”,司法行政主体与社会要做的就是:首先,引导和提高刑释解教人员自我帮教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安置帮教,对于具备一定技能的个体,有创业意向,条件成熟可为其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争取自我帮教。
其次,积极整合刑释解教人员现有的社会资源,切实提高自我帮教的效果。利用近亲属及其特有的社会关系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这样形成的文化软制约力 有利于良好安置帮教效果的取得。
再次,通过对安置点提供有效的经营理念和成功经营方式的安置帮教文化输入,增强安置点的经营能力,抵御市场竞争的免疫力。以安置点安置帮教文化软实力为着力点,增强其经营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冲击,将创设安置点发展所需良性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安置点经营的推进举措,从而增强刑释解教人员自我帮教的信心。
(三)社区矫正的文化功能
社区矫正文化功能就是要引导社区矫正对象通过自身真心改过的方式,寻求优化的社区矫正内外文化意识氛围,从而形成良性的社会效果。首先,强化从心
理学的视角推进社区矫正的监管和教育举措。司法干警只有本着以“最小的影响,最好的效果”为原则,最大限度地疏导社区矫正对象的逆反心理,减少对监管和教育的抵触,才能使社区矫正平稳有序进行,实现社区服刑改造的初衷。
其次,充分发挥司法干警职业优势和社会志愿者的专业优势所形成的文化软实力,为社区矫正对象创造一个“宽严相济”的和谐环境。社区矫正司法干警具有深厚的管理服刑人员的实际具体经验以及警察的强制力与威慑力,法律、心理专业志愿者具有完备的专业理论,两者简单相加显然形成不了优化的整体合力。社区矫正文化功能之一就是需要架构这两者的理论与实际的磨合,从而形成良性的社区矫正监管和教育交流互动平台。
再次,强化社区矫正对象主体意识,取得社会的广泛关怀,剔除其自我标签为服刑人员的自我歧视心理。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总是有着自已的利益和情感。社区矫正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增强社会和社区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制度的亲切感,消释社会和社区矫正对象两者相互异化对方的心理,避免社会对失足者的终极人文关怀的光芒被屏蔽。被羁押释放初期,社区矫正对象会出现:自卑心理严重,情绪浮躁不安,担心受到社会歧视和冷遇,对将来找工作、迎接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对参加社区矫正认识不足的心理。社区矫正文化功能之一就是要通过个性化矫正方案矫正自我标签为犯罪人的心理,从而逐渐从思想、心理上接受矫正和帮助教育。
(四)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的文化功能
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的文化功能就是立足于辖区的具体实际,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群策群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增强普法工作的效度。
首先,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大走访”的方式,互动交流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的群众或企业乐于见到的形式,探讨群众或企业现实凸出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并及时提供了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变被动的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为主动出击,从而提升司法行政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其次,与人民群众和企业探索构建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长效服务机制,通过采取了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前移的新举措,从源头上提高人民群众和企业的法律意识,积极引导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的受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预防与减少矛盾纠纷,不断提升服务形象、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形式、优化服务环境,从而
拓宽基层司法行政服务文化软实力的广度和效度。
二、实现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设置“司法行政文化信息中心”形成网格化文化信息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信息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仅仅依靠传统单一的方式,已不能最大化发挥其文化软实力功能,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司法行政主体、刑释解教等被监管者、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受众一体化的司法行政文化信息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主体的文化表达信息不再是“孤岛”,而成为了司法行政文化信息表达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基于司法行政文化信息,几乎整个司法行政的参与者文化信息表达都可以在网络的节点上进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置“司法行政文化信息中心”能够使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强化其文化软实力功能。因为“司法行政文化信息中心”以其及时快捷丰富多采的内容,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吸收了现实中司法行政参与者文化信息表达。网络化司法行政文化信息表达方式,给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文化信息表达途径的同时,也让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单一的接受文化信息表达方式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找到了充实和创新发展的空间,找到了与时代对接的亲和点。
尽管“司法行政文化信息中心”能够大量地接受多元的司法行政文化信息,但还需要对司法行政文化信息的有效性、紧迫性和代表性进行甄别分类。因此,“司法行政文化信息中心”需要构建司法行政文化信息化系统,以五种不同的颜色标识反映国本地区司法行政文化信息等级,黑色代表文化信息最为强烈、最具代表性、最有紧迫性,需要我们集中力量研判文化信息背后深层次尖锐的现实问题,从而形成方针政策指导司法行政工作,红色代表文化信息中表达的问题存在潜在发展趋势,需要预警着手防控措施,黄色代表文化信息中反映现实司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现象,需要警示剔除,蓝色代表文化信息中体现的问题正在处理实施之中,白色代表文化信息反映的问题已经解决,不具有代表性属于无效信息,而且该系统还应该动态地体现司法行政文化信息的发展转变趋势、司法行政文化信息表达的信心指数;当然,由于受司法行政主体、刑释解教等被监管者、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受众文化信息表达水平及表达信心指数不均衡状况的影响,各种文化信息表达会曲线变化、交织较量,司法行政文化信息化系
统应及时总结更新文化信息所反映现实问题的潜在发展走向和变化规律,最终形成动态地网格化司法行政文化信息体系。
(二)强化司法行政文化系统化功能
社会转型矛盾凸显时期,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于自身的业务,动态平衡地吸收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中各方的文化信息,以文化信息为切入点,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形成系统化的整体合力,从而内强法律服务意识、外塑形象适应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要求。
因而,强化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系统功能,即统筹兼顾人民调解文化功能、安置帮教文化功能、社区矫正文化功能和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功能四大子系统功能使四个子系统链接协调地体现基层司法行政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能为优化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注入强有力的动力,从而形成系统整体合力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外可行性经验和技术完善司法行政文化 建设
实践证明,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定式的封闭体系,而是开发的、与时俱进的,能够兼容并蓄的适时变化转型的开放体系。因而,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开放性品格决定了其优化和完善需要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可行性经验和技术。当然,这种交流合作与借鉴,绝不是盲目照搬国内外的文化建设模式,抛弃自身独有的特色优势,而是进一步优化完善基层司法行政文化。
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可行性经验和技术。例如: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提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硬件和软件,投入一定的志愿行动资金,适时适度地发展心理、法律志愿者、协会等民间社会组织投入到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中,提升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志愿行动的文化吸引力。由于民间组织从性质上讲,是与政府无关的组织,更是形成市民社会的强大动力,而且其专业性和公益性有利于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可行性经验和技术,只要立足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吸收国内外相关制度的有益成果,对有益的文化建设设计和成功经验进行辩证地对照、有选择性地吸收,积极探索和深化利益诉求兼容的机制,秉承开放性的制度性格,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便能持续地进行下去。
三、结论
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亟需文化软实力化的大背景下,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立足于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实际,以文化信息为基本出发点,以构建网格化司法行政文化信息体系为突破口,系统化整合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的文化功能制度整体合力,加强交流合作借鉴有益成果,探索实现优化完善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途径。这仅仅是提升的基层司法行政文化软实力一个视角,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优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最终最优化地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升华,还有赖于更多的人更多方位的探索。
第二篇:2006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区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局党组的领导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在各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中办发2006(23)号、市委办2006(15)号文件,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为已任,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抓住机遇,努力开拓,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人民调解是今年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年
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一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我区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强化人民调解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职能作用,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使我区的人民调解工作得到了开拓性的发展。
一是指导方式得到了创新。全区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张岐为主任,区司法局和区人民法院有关领导为副主任,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区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在成立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的同时,在全市率先向乡镇、街道派遣人民调解指导员,指派11名法官和1名司法干警到全区13个乡镇、街道以及西湖街道担任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员,以结对子的方式,为乡镇、街道调委会提供法律咨询,加强对疑难纠纷调解的指导;又如把有关法律、法规和调解工作的操作程序、调解协议范本、格式文书制作成软盘。拷贝至每个调委会,规范调委会的各项工作制度。于此同时,我区还及时召开各种会议,总结部署工作,交流工作经验,及时指导工作。五月份,全区召开了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区委副书记张岐作了重要讲话,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炬作了人民调解工作报告,区法院郑重圭院长就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讲了话。会上西溪街道、灵隐街道庆丰社区、三墩镇司法助理员交流了经验,还对在2006年人民调解工作中表现突出的25名先进集体和26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区的人民调解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十月份,结合毛泽东同志为“枫桥经验”批示四十周年,我区又召开了纪念毛泽东同志为“枫桥经验”批示四十周年暨人民调解工作现场会,推广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学习深化枫桥经验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是宣传工作得到了强化。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涉及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矛盾纠纷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具有法律效力。我区利用这一契机,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案例编印成《人民调解工作资料汇编》,下发给各调解组织用作学习资料和办案依据;以问答的形式制作了人民调解知识宣传画报,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宣传栏里张贴;还将市局统一制作的人民调解制度送到各个社区,把调解员的姓名、照片、有关制度上墙公开。各乡镇街道也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文新街道德加、星洲等社区积极运用社区网站宣传人民调解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宣传积极把矛盾纠纷引导到人民调解的轨道上来解决。如我区灵隐街道调委会刚成立,被伤害赔偿纠纷困扰了半年的两位当事人就主动上门要求进行调解,并在街道调委会支持下达成调解协议,不仅化解了纠纷,促进了邻里和睦,也降低了成本。
三是组织建设得到了全面规范。今年二月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区选择三墩镇、西溪街道作为乡镇、街道调委会建设的试点,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开展试点工作。在乡镇街道调委会建设试点中,在组织建设上,注重群众自治性,严格控制行政人员在调解委员会中的人数,要求调委会中懂法律的社区志愿者占大多数;在制度建设上,建立了岗位责任、例会、考评、业务登记、档案统计等一系列的制度;在工作程序上,做到严格规范,对每一起纠纷的调处根据其性质特点,制定了受理、告知、调查、通知、调解、制作协议、送达、回访等一系列规定。到三月份,三墩镇、西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如期完成。我区及时推广两个试点的做法和经验。全区其他各乡镇、街道在认真学习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快调委会建设步伐,5月28日灵隐街道调委会正式成立,至此我区十三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全面完成,提前完成了任务。在乡镇、街道调委会建设过程中,我区一方面规范制度和程序,另一方面对调委会的组成人员、调委会产生方式等方面更是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积极引导、大胆创新。如我区灵隐街道调委会的组建,一是通过选举形式产生街道调委会,由群众选举自己的组织;二是街道调委会的主任由社区法律志愿者担任,真正体现了街道调委会组织的自治性。这一做
法已在全区逐步推广。在此同时,各类调解组织紧密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调解方法,一是采用庭审式调解。我们要求乡镇、街道调委会和有条件的基层调委会专门设立调解庭(室),按照民事法庭的样式设有调解主持人、调解员、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座席,另设有旁听席,体现了人民调解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二是网上道德评议庭。利用社区网站设立“道德评议”论坛,通过典型
事例的讨论,对身边不文明、不守法、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评判和辩论,让群众去制约这种行为。三是模拟道德法庭。利用网络将法律不适宜调整的道德问题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在道德层面上进行辩论,根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道德规范来进行调解。区局还根据农村撤并村、村改居及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的现状,根据司法部75号令的规定,对全区各类调解组织进行了规范了整顿,统一实行了各类调解委员会由区局统一备案制度,大力开展了调解组织的规范和整顿工作,撤消了27个企事业单位中组织涣散、人员欠缺、制度不健全、工作不落实的挂牌调解委员会,规范和完善了41个基层调解委员会。目前全区共有调解组织202个,其中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3个,村级调解组织98个,社区调解组织79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8个,集贸市场调委会4个,各级调解组织共有调解干部922人,调解信息员3254人,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运转正常、功能互补、齐抓共管的调解组织网络。
四是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我区采取了统一计划、分级组织、集中考试、持证上岗的方式对全体调解员进行了培训,全面提高基层调解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为组织好各级各类调解主任的培训,区局专门在人民调解经费中拨专款8万元用于培训。在6月15日至28日,分三期对全区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调委会主任和司法所人员共275人集中进行了培训。参训的同志,系统学习了中办发(2006)23号文件、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部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以及人民调解格式文书的制作等内容。区委副书记张岐亲自为培训班动员、听取学员的经验交流、为调解主任颁发上岗证、作培训小结。参训的同志一致认为深受教育,不仅增长了业务知识,对提高实际调解工作技能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次培训班是历年来办得最好、收获最大的一次。全区各类调解组织的761名调解员也由乡镇街道进行了培训,由区司法局统一组织进行了考试,并对培训合格的922名调解员颁发了上岗证。通过培训,使全区人民调解队伍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人民调解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为民间纠纷的调处工作提供了队伍素质的保障。
五是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区人民调解的受理范围已从公民之间的民间纠纷扩展到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并且逐步扩大到法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民间纠纷的调解,特别是参与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所引起的民间纠纷的调解以及重大疑难纠纷的调解。如台湾的龚先生,91年在杭州市区以他人的名义置房,现在办理“三证”时发生了纠纷。古荡街道调委会接受了龚先生的申请,经调查取证,多次协商,最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一起涉台民间纠纷,就在短短的10日内得到了解决。又如留下镇石马村农嫁居妇女土地承包待遇问题,涉及到45人,她们多次集体上访,因政策原因,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5月份,区委张岐副书记亲自带9个部门的领导到留下镇调研时,我局提出用人民调解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被人民法院作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探索予以采纳。留下镇调委会介入后,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现大部分人签订了调解协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年6月30日文新街道发生一起火灾,使两家企业受损,该街道调委会受理了这次法人与法人之间的索赔标的为90万元的纠纷调解后,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使纠纷得到成功调处,最终赔偿金额为25万元。
六是工作成效得到了充分体现。今年来,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民间纠纷682起,调处成功674起,防止群体性闹事事件8起670人,防止非正常死亡3起3人,防止民转刑案件9起14人,没有发生因民间纠纷调处不及时或调处不当而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民转刑案件、群体性闹事和群体性上访,为我区政治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明显社会效果。特别是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从建立开始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调处了一大批重大疑难纠纷,截止九月底,全区十三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地调处疑难复杂纠纷33起,其中损害赔偿纠纷24起,涉及赔偿金额180余万元,赔偿金额在五万至十万元的有4起,十万元以上的有7起,最大的一起赔偿金额达30.0910万元;生产经营造成的噪音扰民纠纷1起,涉及人员56人;群体性涉法信访纠纷1起,涉及人员45人;家庭、邻里纠纷6起,涉及人员41人;涉外纠纷1起。如:周浦乡调委会成功调处了一起三车相撞的重大交通事故,赔偿金额达到30余万元;蒋村乡发生了一起因几名孩子玩耍,造成一农户铁门倒塌,致使河南在该乡打工的一名四岁的儿子死亡,乡人民调委会主动介入进行调解,避免了一起群体性闹事事件;北山街道调委会及时调处了一起涉及四十余万元标的家庭纠纷,防止了一起民转刑案件。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区人民调解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不断提高,被杭报誉为“民间法庭”办“民间大案”。我区灵隐街道调委会就成功调处了一件标的达10.5万元,历时半年之久的民事纠纷,杭报6月16日用了较大篇幅予以报道。区法院还审结了首例请求履行调解协议案件,认定西溪街道文天社区调委会达成的有关夫妻离婚后女方抚养费问题的人民调解协议合法有效,判令被告履行。
七是活动载体得到了有效的开拓。首先是扎实开展“四有五无”活动。我区根据市司法局的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全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开展“四有五无”活动,即:有组织调解、有人员调解、有经费调解、有场所调解和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非正常死亡、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民转刑案件、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群体性闹事、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上访、无推卸责任将矛盾纠纷上交。到目前为止全区有65的调解组织达到“四有五无”标准,年终我局将对达标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其次是大力开展优秀案例评比活动。从五月份开始,我区开展了人民调解工作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通过优秀案例评选,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增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提高全体人民调解员的素质,锻炼和培养出一支懂法律、精业务、会调解的骨干队伍。在优秀案例评选过程中,各类调解组织和广大人民调解员,紧密结合各地矛盾纠纷的实际,严格按照司法部75号令规定,积极开展对重大疑难纠纷的调解工作,使一批目前,全区经过各乡镇街道司法所的评选,已经有一批工作规范、程序到位、并具有一定影响的重大、疑难纠纷的调解案例已上报到区局。我区将通过进一步的评选后,精选部分有指导意义的优秀案例进行汇编,下发到全区各个调解组织,并将优秀案例作为今后人民调解员培训的教材。再次全面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活动。我局在今年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活动,广泛发动基层司法所、各级调解组织和广大调解员对我区人民调解工作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文章,组织专门人员对调研文章进行评比。通过开展优秀调研文章评比,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全面了解我区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和整改措施,研究和探索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目前,优秀调研文章的评选、汇编工作正在进行。
二、强化职能,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司法行政的各项工作。
1、化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队
伍建设。在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同时,区局大力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一是区局根据省政府152号令及市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全面加强司法所建设,经过区局的积极工作,目前全区13个乡镇街道司法所全部正式建立,并都刻制了专门印章。二是全面做好司法所人员的换装工作,全区20名司法所工作人员统一换发了2000式司法行政制式服装。三是加强对司法所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区局先后三次组织全体司法所人员,采用以会代训的方法,组织司法所人员学习有关政治业务知识,学习法律规章,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四是结合法律服务所、法律者年检注册工作,针对我区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工作者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顿和教育,为了全面加强对法律服务所的内部管理和法律工作者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区局还建立了法律服务所季报制度,对法律工作者办案、收费、质量监督卡回收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跟踪调查。
2、重排查、强职能,为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积极发挥作用。
我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己任,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积极服务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一是开展了“迎新春保平安”、“防激化、保平安”活动。在年初春节、“五一”和暑期全区统一部署,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实施了以调处劳资纠纷、家庭邻里纠纷和久拖不决的疑难纠纷为重点的纠纷调处大会战,确保了社会的稳定,为全区人民提供了稳定和详和的社会环境。为及时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袁浦镇司法所还实行了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预警制度。二是加强对‘非典’时期矛盾纠纷排查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在抗非斗争中,区局及时与各乡镇街道司法所保持联系,积极动员司法所人员投入到抗非斗争的一线,大力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及时了解民间纠纷的动态,有力调处各类民间纠纷,为确保抗非斗争的胜利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大力做好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全区共建立了312个帮教组织,对全区385名归正人员进行帮教,为解决好归正人员的生存和就业,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都给预了高度的重视,一些乡镇街道在就业岗位本身就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岗位或出台政策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如灵隐街道对归正帮教对象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入户、及时建立帮教组织、及时帮助解决就业。目前,全区385名归正人员中落实责任田的156人,回原单位的7人,安置就业的76人,自谋职业的146人,正因为各级措施有力,工作到位,使我区的归正人员重新犯罪率得到有效控制,改好率进一步提高,在归正人员中涌现出了一些动人的事迹,如古荡街道莲花社区归正人员周国平的新生之路浙江法制报还进行了专版的报道。
3、抓宣传、树形象,不断扩大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积极履行工作职能的同时,我区还积极宣传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进一步扩大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半年来共撰写信息十三期,近三十篇,其中司法部主编的《人民调解》杂志、《浙江法制报》头版头条、省司法厅主办的《东方法苑》、《杭州日报》等及司法厅的内部信息、市局信息都报道了我区工作的情况。通过宣传,扩大了我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影响。
第三篇:09基层司法行政总结
2009年海勃湾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市司法局:
2009年,我区司法行政基层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着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努力开展安置帮教工作,开创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为“和谐海勃湾”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将今年的基层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大司法所基础设施投入
我区始终把司法所建设摆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位置,将司法所公用经费按照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今年还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为基层司法所开展工作提供了物质、经费等多方面的保障。目前,每个司法所的面积都超过100平米,设有办公室、调解厅、档案室,配备了电脑、电话、打印机、照相机、传真机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今年,我区还为7个司法所配备了捷达警务用车,为基层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二、建立专业司法行政化队伍
(一)保障司法所工作人员。为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基层司法行政队伍,我区通过公开招考为每个司法 1
所配备了2名司法行政人员,并与各镇(街道办事处)沟通配备了1名兼职工作人员。目前,我区7个司法所有均已到3人所标准。今年,又通过竞争形式,选拔出7名司法所所长,任命副科级干部,极大的调动了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不断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我区建立了司法所工作人员培训机制,每年每名工作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时间均多于7天,内容涉及文化素质、法律知识、业务工作等。同时,培训鼓励司法所工作人员深造学习,将所学知识用到实处,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目前,我区司法所工作人员都具有法律相关专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三、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一)制订人民调解长效机制。海勃湾区依据《乌海市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乌海市人民调解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制订了《关于建立海勃湾区人民调解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人民调解的目标任务、工作原则、职权责任,完善了以区政法委书记为主张的组织机构,健全了多部门协调工作的运行机制。
(二)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一是坚持排查与调处相结合。2009年,全区排查矛盾纠纷177起,成功调处171起,成功率为96.7%。二是注重常规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坚持每月开展
2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和重大节日、重点事件开展专项排查调处活动相结合,为确保六十年大庆“零进京零上访”,我区开展矛盾纠纷专项排查工作,根据区政法委的安排,分片包干,司法局和各所工作人员,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排查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通过切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使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我区社会、政治、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三)做好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全区已建人民调解组织62个,人民调解员297人,从镇(街道办事处)到村(社区),从企(事)业到学校,逐步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区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四)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今年,区司法局与区人民法院实现了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工作的衔接,共同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相衔接解决矛盾纠纷机制实施方案》,建立起一系列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及其他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为人民群总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同时为我区人民调解的宣传活动提供了窗口和载体。截至目前,共同调处案件4起,其中3起撤诉,矛盾双方签写了调解协议。
(五)提高调解队伍素质。一是按照“按级培训”的原则,形成从区司法局到各司法所再到各调委会逐级开展培训的模
3式,并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旁听审判、担任人民陪审员等多种形式,对调解员进行培训。每名调解员每年参加培训时间均不少于3天,内容涉及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社区矫正的工作步骤、相关文书的填写规范等多方面。二是依托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架起了法院、司法行政联系和指导人民调解的桥梁和纽带,明确规定了法院的专职指导员每年要为指定的司法所调委会开展调解业务指导和培训不少于两次,并对基层调解工作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对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有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一)落实社区矫正工作意见。海勃湾区自收到《乌海市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后,区委、政府、政法委领导高度重视,召集有关单位开会讨论,拟定了《海勃湾区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贯彻落实意见》,确定了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责任,建立了保障考评机制。
(二)增强排查归档力度。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我区开展了辖区社区矫正对象排查归档工作,排查出矫正对象62人。依据摸底情况,逐个核实,对现有58名社区矫正对象均已实现管控,其中14人已建档立卡,其余正在进行资料收集,对长期居住地在本辖区外的4人正在进行移交转接。
(三)加强矫正对象管控措施。我区对矫正对象采用“三
4定三不定”的矫正方法,即定工作人员,定矫正方案,定考核时间,不定期联系,不定期走访,不定期座谈,及时了解其本人思想,查看表现情况,使矫正对象不失控、不脱管、不重新违法犯罪。
(四)拓宽帮教安置渠道举。积极组织辖区服刑人员参加就业培训、参与社区活动、开展公益劳动,使其尽快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对确有困难的矫正对象,主动与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联系为其安排就业、办理低保。
五、做好安置帮教工作
(一)健全安置帮教组织机构。及时调整安置帮教领导小组和安置帮教工作站人员,制定和完善帮教工作制度。
(二)完善刑释解教人员档案管理。我区现有刑释解教人员39人,均做到一人一档,台帐清晰,资料齐全。
(三)积极采取帮教措施。各司法所根据狱所提供的信息,及时与刑释解教人员及其家人取得联系,了解帮教对象的基本情况,采取“三帮一”的帮教措施,开展谈心活动,积极为刑释解教人员排忧解难,经常和劳动、社会等部门联系,帮助解决就业,办理低保,目前,我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率达到100%,安置率在80%以上,无重新犯罪。
海勃湾区司法局
二○○九年十二月二日
第四篇:如何提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水平
如何提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水平
作为一名基层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以理论领导实践,学以致用,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水平。提高个人能力主要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是加强学习和理解能力。积累就是通过大量的学习,积累各方面知识。加强学习是提高个人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重要手段。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人只有在一生中不断地加强学习,汲取知识,就会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所谓见多识广。同时,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并加以分析,就会使其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学习知识犹如向自己的记忆仓库储存大量有用的东西,当你需要时,随时去取。
我们要做好党和政府政策法规的宣传员,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主动地利用一切有利机会参加学习和自学,及时掌握上级的政策导向和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把握重点,吃透精神,一方面自觉做一名践行者,另一方面主动当好一名宣传员,使上情下达,做好承上启下。同时加强业务学习,多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多看法律法规、人民调解等业务类的书籍、报纸等,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
二是加强沟通和协调能力。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要在社会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真正本领。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拼搏的精神和服务于人民的胸怀与抱负,有助于综合能力的迅速提升。否则,即便智力超长的人,能力也不可能有多大的长进。
1、与上级的沟通和协调。我县基层司法所现行的管理体制为双重管理体制,即受乡党委、政府和县司法局的双重领导。司法所要协调好与两者的关系,就要加强沟通。既完成好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又要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各阶段工作情况,争取得到他们的最大支持,使基层司法所的各项职能发挥好,规范化建设搞上去,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分忧,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与外设及下设组织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如法律服务所,做到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掌握他们的工作和业务情况,并及时了解群众的反映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管理。下设的一些组织,如居(村)调委会、司法行政工作室、法律援助工作站等等,也要及时做好沟通,以便掌握下情,给予帮助和支持,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3、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只有深入群众,掌握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才能更好地对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做到执法为民,行政为民。
三是加强整理和写作能力。人在前进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人的一生也就是在不断地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矛盾或失败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失败不一定是坏事,只要有跌倒了再爬起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经过多次失败的锤炼,人才更加坚强,经验才能更加丰富,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成功前的经验积累。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有11项职能,每一项工作都非常具体,程序非常严格,所以我们应加强档案建设和管理,将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文件、图片、会议记录、案卷等材料及时做好收集和整理,做到一事一档,一案一卷,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对工作进行疏理和总结,提高业务水平。随着网络的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重视,因为这是上下级之间开展工作和沟通的最快捷方便的形式。我们应在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强写作能力,通过网络、电视、报纸、书刊等大众媒体,不断加大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司法行政的服务水平。
四是学会减压和调整能力。基层司法所职能多,职权少,任务重,人员少,各种基础设施配置不全,经费相对不足,这些都是长期困扰和制约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虽然上级逐年加大对基层司法所的重视和物质倾斜力度,但还不能有效缓解以上的状况。所以,我们一方面坚信
上级领导会不断给我们政策和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端正自己的位置。司法助理员的岗位虽平凡而卑微,但职责却神圣而光荣,司法助理员的肩膀虽然柔弱而瘦小,但责任却艰巨而重大。在面对或是疑难的矛盾纠纷,或是顽固抵制的失足人员,或是当事人责难,或是群众误解等等这些状况的时候,我们应学会自我减压和自我调整,以一颗亲民爱民的悲悯之心,一颗尽忠尽职的志士之心,一颗无怨无悔的公仆之心去面对挑战,承受压力,用春风细雨去化解矛盾,帮助失足人员,扶助贫弱群体,当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第五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2007-02-06 09:56:40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区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局党组的领导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在各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中办发2002(23)号、市委办2003(15)号文件,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为已任,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抓住机遇,努力开拓,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人民调解是今年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年
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一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我区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强化人民调解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职能作用,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使我区的人民调解工作得到了开拓性的发展。
一是指导方式得到了创新。全区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张岐为主任,区司法局和区人民法院有关领导为副主任,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区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在成立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的同时,在全市率先向乡镇、街道派遣人民调解指导员,指派11名法官和1名司法
干警到全区13个乡镇、街道以及西湖街道担任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员,以结对子的方式,为乡镇、街道调委会提供法律咨询,加强对疑难纠纷调解的指导;又如把有关法律、法规和调解工作的操作程序、调解协议范本、格式文书制作成软盘。拷贝至每个调委会,规范调委会的各项工作制度。于此同时,我区还及时召开各种会议,总结部(请登陆政法秘书网)署工作,交流工作经验,及时指导工作。五月份,全区召开了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区委副书记张岐作了重要讲话,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炬作了人民调解工作报告,区法院郑重圭院长就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讲了话。会上西溪街道、灵隐街道庆丰社区、三墩镇司法助理员交流了经验,还对在2002年人民调解工作中表现突出的25名先进集体和26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区的人民调解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十月份,结合毛泽东同志为“枫桥
经验”批示四十周年,我区又召开了纪念毛泽东同志为“枫桥经验”批示四十周年暨人民调解工作现场会,推广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学习深化枫桥经验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是宣传工作得到了强化。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涉及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矛盾纠纷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具有法律效力。我区利用这一契机,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案例编印成《人民调解工作资料汇编》,下发给各调解组织用作学习资料和办案依据;以问答的形式制作了人民调解知识宣传画报,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宣传栏里张贴;还将市局统一制作的人民调解制度送到各个社区,把调解员的姓名、照片、有关制度上墙公开。各乡镇街道也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文新街道德加、星洲等社区积极运用社区网站宣传人民
调解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宣传积极把矛盾纠纷引导到人民调解的轨道上来解决。如我区灵隐街道调委会刚成立,被伤害赔偿纠纷困扰了半年的两位当事人就主动上门要求进行调解,并在街道调委会支持下达成调解协议,不仅化解了纠纷,促进了邻里和睦,也降低了成本。
三是组织建设得到了全面规范。今年二月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区选择三墩镇、西溪街道作为乡镇、街道调委会建设的试点,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开展试点工作。在乡镇街道调委会建设试点中,在组织建设上,注重群众自治性,严格控制行政人员在调解委员会中的人数,要求调委会中懂法律的社区志愿者占大多数;在制度建设上,建立了岗位责任、例会、考评、业务登记、档案统计等一系列的制度;在工作程序上,做到严格规范,对每一起纠纷的调处根据其性质特点,制定了受理、告知、调查、通知、调解、制作协议、送达、回访等一系列规定。到三月份,三墩镇、西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如期完成。我区及时推广两个试点的做法和经验。全区其他各乡镇、街道在认真学习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快调委会建设步伐,5月28日灵隐街道调委会正式成立,至此我区十三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全面完成,提前完成了任务。在乡镇、街道调委会建设过程中,我区一方面规范制度和程序,另一方面对调委会的组成人员、调委会产生方式等方面更是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积极引导、大胆创新。如我区灵隐街道调委会的组建,一是通过选举形式产生街道调委会,由群众选举自己的组织;二是街道调委会的主任由社区法律志愿者担任,真正体现了街道调委会组织的自治性。这一做法已在全区逐步推广。在此同时,各类调解组织紧密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调解方法,一是采用庭审式调解。我们要求乡镇、街道调委会和有条件的基层调委会专门设立调解庭(室),按照民事法庭的样式设有调解主持人、调解员、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座席,另设有旁听席,体现了人民调解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二是网上道德评议庭。利用社区网站设立“道德评议”论坛,通过典型事例的讨论,对身边不文明、不守法、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评判和辩论,让群众去制约这种行为。三是模拟道德法庭。利用网络将法律不适宜调整的道德问题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在道德层面上进行辩论,根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道德规范来进行调解。区局还根据农村撤并村、村改居及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的现状,根据司法部75号令的规定,对全区各类调解组织进行了规范了整顿,统一实行了各类调解委员会由区局统一备案制度,大力开展了调解组织的规范和整顿工作,撤消了27个企事业单位中组织涣散、人员欠缺、制度不健全、工作不落实的挂牌调解委员会,规范和完善了41个基层调解委员会。目前全区共有调解组织202个,其中乡镇、街道人
民调解委员会13个,村级调解组织98个,社区调解组织79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8个,集贸市场调委会4个,各级调解组织共有调解干部922人,调解信息员3254人,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运转正常、功能互补、齐抓共管的调解组织网络。
四是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我区采取了统一计划、分级组织、集中考试、持证上岗的方式对全体调解员进行了培训,全面提高基层调解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为组织好各级各类调解主任的培训,区局专门在人民调解经费中拨专款8万元用于培训。在6月15日至28日,分三期对全区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调委会主任和司法所人员共275人集中进行了培训。参训的同志,系统学习了中办发(2002)23号文件、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部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以及人民调解格式文书的制作等内容。区委副书记张岐亲
自为培训班动员、听取学员的经验交流、为调解主任颁发上岗证、作培训小结。参训的同志一致认为深受教育,不仅增长了业务知识,对提高实际调解工作技能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次培训班是历年来办得最好、收获最大的一次。全区各类调解组织的761名调解员也由乡镇街道进行了培训,由区司法局统一组织进行了考试,并对培训合格的922名调解员颁发了上岗证。通过培训,使全区人民调解队伍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人民调解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为民间纠纷的调处工作提供了队伍素质的保障。
五是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区人民调解的受理范围已从公民之间的民间纠纷扩展到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并且逐步扩大到法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民间纠纷的调解,特别是参与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所引起的民间纠纷的调解以及重大疑难纠纷的调解。如台湾的龚先生,91年在杭州市区以他人的名义置房,现在办理“三证”时发生了纠纷。古荡街道调委会接受了龚先生的申请,经调查取证,多次协商,最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一起涉台民间纠纷,就在短短的10日内得到了解决。又如留下镇石马村农嫁居妇女土地承包待遇问题,涉及到45人,她们多次集体上访,因政策原因,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5月份,区委张岐副书记亲自带9个部门的领导到留下镇调研时,我局提出用人民调解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被人民法院作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探索予以采纳。留下镇调委会介入后,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现大部分人签订了调解协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年6月30日文新街道发生一起火灾,使两家企业受损,该街道调委会受理了这次法人与法人之间的索赔标的为90万元的纠纷调解后,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使纠纷得到成功调处,最终赔偿金额为25万元。
六是工作成效得到了充分体现。今年来,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民间纠纷682起,调处成功674起,防止群体性闹事事件8起670人,防止非正常死亡3起3人,防止民转刑案件9起14人,没有发生因民间纠纷调处不及时或调处不当而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民转刑案件、群体性闹事和群体性上访,为我区政治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明显社会效果。特别是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从建立开始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调处了一大批重大疑难纠纷,截止九月底,全区十三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地调处疑难复杂纠纷33起,其中损害赔偿纠纷24起,涉及赔偿金额180余万元,赔偿金额在五万至十万元的有4起,十万元以上的有7起,最大的一起赔偿金额达万元;生产经营造成的噪音扰民纠纷1起,涉及人员56人;群体性涉法信访纠纷1起,涉及人员45人;家庭、邻里纠纷6起,涉及人员41人;涉外纠纷1起。如:周浦乡调委会成功调
处了一起三车相撞的重大交通事故,赔偿金额达到30余万元;蒋村乡发生了一起因几名孩子玩耍,造成一农户铁门倒塌,致使河南在该乡打工的一名四岁的儿子死亡,乡人民调委会主动介入进行调解,避免了一起群体性闹事事件;北山街道调委会及时调处了一起涉及四十余万元标的家庭纠纷,防止了一起民转刑案件。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区人民调解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不断提高,被杭报誉为“民间法庭”办“民间大案”。我区灵隐街道调委会就成功调处了一件标的达万元,历时半年之久的民事纠纷,杭报6月16日用了较大篇幅予以报道。区法院还审结了首例请求履行调解协议案件,认定西溪街道文天社区调委会达成的有关夫妻离婚后女方抚养费问题的人民调解协议合法有效,判令被告履行。
七是活动载体得到了有效的开拓。首先是扎实开展“四有五无”活动。我区根据市司法局的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全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开展“四有
五无”活动,即:有组织调解、有人员调解、有经费调解、有场所调解和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非正常死亡、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民转刑案件、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群体性闹事、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上访、无推卸责任将矛盾纠纷上交。到目前为止全区有65%的调解组织达到“四有五无”标准,年终我局将对达标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其次是大力开展优秀案例评比活动。从五月份开始,我区开展了人民调解工作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通过优秀案例评选,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增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提高全体人民调解员的素质,锻炼和培养出一支懂法律、精业务、会调解的骨干队伍。在优秀案例评选过程中,各类调解组织和广大人民调解员,紧密结合各地矛盾纠纷的实际,严格按照司法部75号令规定,积极开展对重大疑难纠纷的调解工作,使一批目前,全区经过各乡镇街道司法所的评选,已经有一批工
作规范、程序到位、并具有一定影响的重大、疑难纠纷的调解案例已上报到区局。我区将通过进一步的评选后,精选部分有指导意义的优秀案例进行汇编,下发到全区各个调解组织,并将优秀案例作为今后人民调解员培训的教材。再次全面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活动。我局在今年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活动,广泛发动基层司法所、各级调解组织和广大调解员对我区人民调解工作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文章,组织专门人员对调研文章进行评比。通过开展优秀调研文章评比,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全面了解我区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和整改措施,研究和探索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目前,优秀调研文章的评选、汇编工作正在进行。
二、强化职能,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司法行政的各项工作。
1、化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队
伍建设。在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同时,区局大力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一是区局根据省政府152号令及市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全面加强司法所建设,经过区局的积极工作,目前全区13个乡镇街道司法所全部正式建立,并都刻制了专门印章。二是全面做好司法所人员的换装工作,全区20名司法所工作人员统一换发了2000式司法行政制式服装。三是加强对司法所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区局先后三次组织全体司法所人员,采用以会代训的方法,组织司法所人员学习有关政治业务知识,学习法律规章,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四是结合法律服务所、法律者年检注册工作,针对我区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工作者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顿和教育,为了全面加强对法律服务所的内部管理和法律工作者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区局还建立了法律服务所季报制度,对法律工作者办案、收费、质量监督卡回收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跟踪调查。
2、重排查、强职能,为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积极发挥作用。
我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己任,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积极服务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一是开展了“迎新春保平安”、“防激化、保平安”活动。在年初春节、“五一”和暑期全区统一部署,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实施了以调处劳资纠纷、家庭邻里纠纷和久拖不决的疑难纠纷为重点的纠纷调处大会战,确保了社会的稳定,为全区人民提供了稳定和详和的社会环境。为及时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袁浦镇司法所还实行了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预警制度。二是加强对‘非典’时期矛盾纠纷排查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在抗非斗争中,区局及时与各乡镇街道司法所保持联系,积极动员司法所人员投入到抗非斗争的一线,大力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及时了解民间纠纷的动态,有力调处各类民间纠纷,为确保抗非斗争的胜利提
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大力做好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全区共建立了312个帮教组织,对全区385名归正人员进行帮教,为解决好归正人员的生存和就业,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都给预了高度的重视,一些乡镇街道在就业岗位本身就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岗位或出台政策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如灵隐街道对归正帮教对象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入户、及时建立帮教组织、及时帮助解决就业。目前,全区385名归正人员中落实责任田的156人,回原单位的7人,安置就业的76人,自谋职业的146人,正因为各级措施有力,工作到位,使我区的归正人员重新犯罪率得到有效控制,改好率进一步提高,在归正人员中涌现出了一些动人的事迹,如古荡街道莲花社区归正人员周国平的新生之路浙江法制报还进行了专版的报道。
3、抓宣传、树形象,不断扩大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基
层基础建设,积极履行工作职能的同时,我区还积极宣传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进一步扩大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半年来共撰写信息十三期,近三十篇,其中司法部主编的《人民调解》杂志、《浙江法制报》头版头条、省司法厅主办的《东方法苑》、《杭州日报》等及司法厅的内部信息、市局信息都报道了我区工作的情况。通过宣传,扩大了我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