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12年4月28日在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推动中俄贸易和投资合作再上新水平——在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
(2012年4月28日,莫斯科)
尊敬的舒瓦洛夫第一副总理,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在春意盎然、气候宜人的时节来到莫斯科,并出席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首先,我谨对会议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对长期以来支持、参与和投入中俄经贸合作和两国关系发展的双方各界朋友表示诚挚敬意!
近年来,中俄关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双方致力于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逐步深化。过去20年,中俄贸易额扩大了12倍,去年已达到800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中国增长最快的主要贸易对象;双方投资合作扎实推进,一批大型项目稳步实施,为促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俄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两国关系的全面深化,也得益于双方经济的繁荣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目前继续呈现好的态势。我们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中国有条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始终关注俄罗斯的发展振兴。我们高兴地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俄罗斯政府果断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使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去年俄罗斯经济增速
1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今年以来又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俄罗斯正在全面推进经济现代化建设,致力于未来几年内进入世界经济五强。我们相信,俄罗斯人民有能力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和俄罗斯山水相连,同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两国经济持续发展,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安全等领域全面合作,对促进各自国家发展振兴,对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两国经济较快增长为双边密切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中俄既是世界经济大国,又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都处于上升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两国经济都有望保持较快增长,无疑会相互扩大需求和开拓市场。多年来,两国贸易增速明显超过彼此经济增速,这种态势还会继续保持。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加上有良好的政治互信关系,有坚实的人民友好基础,有利于双方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拓展互利合作。
两国经济创新转型为提升双边合作水平注入了新动力。现阶段,中俄两国都面临着创新转型、调整结构的重任,都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中国在消费品生产、资源深加工、工程建设、技术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俄罗斯在高技术、重大装备、新材料、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相当优势,创新可以为双方务实合作带来新的增长点。
两国的开放为合作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中国正在着力扩大内需,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这些地区与俄有关地区相邻或相近。我们将在继续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大力推动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向西开放;俄罗斯已完成入世谈判,重视密切与亚太地区的经贸联系,两国合作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中俄
同是亚太国家,又都是亚欧大陆国家,双方相互开放、拓展合作,有利于中俄经济共同成长,也会给亚欧地区带来更多机遇,为第三方和更多方合作发展搭建一个大舞台。
中俄经贸合作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双方应乘势而上,坚持巩固传统合作与拓展新领域并重,在扩大贸易规模的同时增加相互投资,既注重数量增长又注重质量提升,以推动中俄务实合作向高水平发展。两国应致力于双边贸易额2015年前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前达到2000亿美元并争取实现更高水平的目标,推动双边投资和产业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促进中俄和亚欧相关国家形成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为此,我愿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突出战略性重点领域。这是中俄经贸关系的重要支撑。我们倡导两国大企业继续联合推动重大装备、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的合作。在油气、煤炭、核电等能源合作上,我们追求互利双赢,愿与俄方一道,既深化资源合作,又加强技术与设备、精深加工等上下游的产业合作。刚才,我与舒瓦洛夫第一副总理共同见证了一批合作协议的签署,涉及基础设施、能源资源、机电装备、高技术、金融等多个领域,总金额达150亿美元左右,这将为双边合作的深化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培育新的合作亮点。双方应进一步挖掘潜力,探索新的领域,积极开展航空航天、纳米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两国在金融机构融资、金融服务、扩大本币结算等方面深化合作的潜力很大。希望双方密切金融合作,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投资是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但目前双方相互直接投资额累计不到40亿美元,占两国吸收外资总额的比例不足2%。投资规模较小,也说明拓展的潜力很大。我们愿与俄方一
道,把相互投资作为双边经贸合作的优先领域之一,落实好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积极推进重点领域项目。俄方十分关注扩大机电产品对华出口,中方愿更多进口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希望双方创造条件生产更多适应对方市场需求的产品。
四是扩大地方合作交流。地方合作是中俄务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夯实双方经贸合作的基础,开拓两国全方位、多领域合作的空间。我们愿与俄方一道,进一步调动两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强合作的积极性,交流发展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共建地方合作发展基金,促进两国地方合作在空间上均衡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有句成语,“春华秋实”。现在是辛勤播种的春天,我们期待硕果累累的秋天。在座朋友大多是中俄经贸合作的直接参与者和践行者。我深信,通过双方携手努力、密切协作,中俄经贸关系一定能够取得更大发展!
最后,祝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第二篇: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11年3月20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推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
着力调整结构努力改善民生
——在第十二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
(2011年3月20日)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第十二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今天开幕。现在正值春天,是万物复苏、播种未来的时节。几天前,中国公布了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蓝图,目前已经开始实施。今天,中外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中国”进行研讨,很有意义。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来宾表示诚挚欢迎!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们着力推动科学发展,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谱写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中国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引导到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上来,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今年,中国还将围绕“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并实施18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以推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第一,努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也是其前提。中国经济呈现稳健有力的发展势头,同时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依
1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不同国家经济增长情况各异,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国内输入型通胀与结构性价格上涨因素相互交织,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不小。应对新的形势,我们将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投资结构和信贷结构,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还将把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健全的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发展潜能,提升经济的内在活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在扩大开放的同时着力扩大内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中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同时,经济增长空间广阔,国内需求潜力巨大,是我们发展的特有优势。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这就需要通过鼓励就业创业、加强公共服务等措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因此,中国“十二五”规划要求,努力实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为体现这个思路,提出了经济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预期目标,还提出了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等相应指标。这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扩大内需的客观需要。我们还将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释放内需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第三,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的轨道。中国已是经济大国,但企业活力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们认识到,无论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挖掘企业创新发展的潜力。今后五年,中国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定不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重点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同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改造提升制造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和综合运输体系,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推动形成科技引领、创新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四,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身是经济社会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需要健全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我们将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制度安排,把“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落到实处。主要任务有: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焕发经济主体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市场功能;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第五,统筹实施重大民生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重大民生工程,既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致力于加强社会建设,实施改善民生的十大行动计划,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等领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中国当前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和硬任务,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今年计划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包括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明年将再开工建设1000万套,力争早日改善中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同时,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在深入推进,今年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全民基本医保、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拓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经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总之,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
女士们、先生们!
经历3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变,完善区域开放格局,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努力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成长。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中国有句古话:变则通。顺应时代要求,我们正在推进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这必将推动中国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也会与世界经济的革新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可以预见,中国扩大内需的努力,中国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给各国企业带来更多商机,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拉动力量。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携手前进、互利共赢,促进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发展。
本届论坛的议题富有时代意义和挑战性,参加会议的代表智力密集、人才荟萃。我们期待论坛能够收获更多的真知灼见,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更多地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更好地搭建平台和桥梁。
最后,祝第十二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在北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第三篇: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12年5月3日在中欧高层能源会议闭幕式上的致辞
在中欧高层能源会议闭幕式上的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
(2012年5月3日,布鲁塞尔)
尊敬的巴罗佐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出席中欧高层能源会议。这是全面提升中欧能源务实合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中国和欧盟各成员国的部长们就能源特别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方面合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这对加强中欧务实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会前,我与巴罗佐主席进行了会谈,就深化中欧关系、推动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全面务实合作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在此,我对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致力于中欧关系发展以及能源合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探讨中欧能源合作,离不开全球能源和经济形势的大背景。当前,世界经济虽然出现一些复苏迹象,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除,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刻调整变革之中。同时,新一轮能源科技创新方兴未艾,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但国际油价高位震荡,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加大,世界能源市场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
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能源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走在全球前列。近年来,欧盟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探索低碳技术开发应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可喜成果。欧盟 1
提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达到20%、能源效率提高20%等目标,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中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经济体之一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因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实施能源节约优先战略,立足国内增加能源供给,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过去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1%,目前水电和风电装机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下一步,中国将继续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十二五”时期,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将再降低16%;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15%。我们正在为此做坚持不懈的努力。
中欧能源合作已经有了良好基础,政府间能源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企业间能源合作日趋活跃,共同参与第三方能源合作取得积极进展。闭幕式后,双方将签署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中欧能源安全联合声明、中欧关于促进电力市场相关合作的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欧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欧能源合作又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欧能源合作的巨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在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一方面,对中国而言,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资源环境是发展的瓶颈制约,节能环保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比重将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意味着超过5000万的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将达到15万亿元左
右,新能源发展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城市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都有很大潜力。另一方面,欧洲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能源科技上具有突出优势。去年初我访欧时,看了电动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相配套的智能电网、建筑节
能、波浪发电等先进技术,留下了深刻印象。双方在城镇化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结合上具有很强的战略互补性。
面向未来,中欧应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扩大技术交流与合作,保护知识产权,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包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建设以及产业化等层面推进合作,在保证核能安全利用等方面加强交流,在低碳城市、绿色建筑、工业和交通节能等领域携手创新,等等。希望欧方在对华高技术转让上采取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措施,这样可以使欧方的技术优势与中方的市场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互惠互利中实现共赢。
中欧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都肩负着保障能源安全的任务和维护世界能源市场稳定的责任。由于中国和欧盟国家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都比较高,客观上需要深化双方在多元发展能源、提高能源保障水平方面的合作。中欧应加强能源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经验交流,联合培养能源领域青年人才,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十分重要。双方应强化政策协调,推动构建公开高效、公平竞争的国际能源市场,促进形成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努力实现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合理利用能源、节约利用能源,不懈探索能源发展之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能源合作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中欧携手深化能源合作,有利于扩大彼此务实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双方战略合作关系,必将更好地造福中国和欧洲各国人民,也会对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12年5月3日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开启中欧城镇化战略合作新进程
——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2012年5月3日,布鲁塞尔)
尊敬的阿尔穆尼亚副主席、布雷索主席、尼尔松主席、奥廷格委员,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出席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欧盟是工业化、城市化走在全球前列的经济体,中国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这次访问欧盟国家,从被誉为“多瑙河明珠”的布达佩斯,到人称“欧洲首都”的布鲁塞尔,一路走来,深刻感受到欧洲城市凝重古朴的传统和多元时尚的风貌。此次会议的召开,是落实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共识、推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向前发展的具体行动,标志着双方开启了城镇化战略合作的新进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今天,全球城市居民已达36亿人左右,发达国家70—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与此同时,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每个月新增数百万城市居民,成为世界城市化浪潮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城市体系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结为一体,城市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17世纪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欧洲的城市独具特色,注重空间合理布局,重视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崇尚保护自然和历史风貌,致力于城市体系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欧洲城市更加注重智能、绿色、低碳,努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同样有着辉煌的城市发展史。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描绘了12世纪中国商业城市开封的繁荣景象。中国 的城市也具有自身特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居民从1.7亿人增加到近7亿人,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与发展活力的城市群,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深刻认识到,城市化对经济、社会、文化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向未来,中国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
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这对衣食等日用消费品、对住房和汽车、对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都会形成巨大需求。去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但要达到欧洲70%多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推进城镇化,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即使城镇人口比例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还会有几亿人口在农村生产生活。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我们在提高工业化水平、推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们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立足国内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以确保粮食安全。
中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使更多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国将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城市,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促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使广大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城市文明。
女士们、先生们!
中欧在城镇化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成效显著。目前,许多欧盟国家的企业都在中国城市有投资,一些欧洲企业和机构参与了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咨询、规划设计制定和基础设施运营。一些大城市里的若干地标性建筑,就是中欧合作的成果。
中欧城镇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双方各有优势,对合作都有需求。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资源环境是中国发展的瓶颈制约。我们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需要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需要学习和借鉴欧洲相关先进理念、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国的城镇化对欧洲克服债务危机的影响、推动经济复苏也是机遇。欧方完全可以发挥特长,与中方开展产品、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拓展市场空间。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就会产生显著的效应。希望欧方在对华高技术转让方面更加灵活开放,这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面向未来,中欧应把城镇化作为务实合作的新平台、新亮点,突出加强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分享中国城镇化和欧洲高技术产业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为中欧合作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此,我愿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共促绿色发展。这是各国城市应对挑战、赢得未来的新举措。目前中国建筑能耗接近总能耗的40%,而城镇节能建筑占既有建筑的比重还不到25%,大量既有建筑需要进行节能改造,还需要新建一大批节能建筑。“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入累计将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我们愿与欧方携起手来,加强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以及废弃物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建设绿色城市、低碳城市。
第二,深化项目合作。中国正处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快速时期,欧盟许多国家也面临着城市再造与重塑的任务。中欧在城市道路管网、智能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城市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方面,在城市景观保护与营造方面,在智慧城市、网络 城市发展方面,都有很大合作潜力。双方应放宽市场准入,发挥企业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投资建设项目合作,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第三,加强管理交流。欧盟在城市化战略、城市规划和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正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倡导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功能,探索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开发。我们愿与欧方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政策、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中欧城镇化合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愿与欧盟及欧盟各机构、与欧洲各国及各城市开展合作。目前,中国与欧洲城市间已结成400多对友好城市。今天,中欧双方几十个城市的代表和不少企业家参加论坛。希望双方城市间加强经贸合作、扩大人文交流,鼓励企业、社团和民众多方参与,夯实城市友好与合作发展的基础。
女士们、先生们!
欧洲作为世界重要一极,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在全球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团结、繁荣、强大的欧洲,是世界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人民的期望。中欧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伙伴关系之一。在世界经济调整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与欧盟国家相互依存更加紧密。这两天我访问比利时、匈牙利,双方签署了多个合作协议。今天下午,我将与巴罗佐主席一起签署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并见证签署能源方面的合作文件。我们愿与欧方一道,促进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在更高水平上推动中欧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城市承载着历史,也孕育着未来。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人们对城市寄托着美好期待,让我们共同承担起这一时代和历史的使命。
谢谢大家!
第五篇: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11年08月18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上的致辞(摘要)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上的致辞
(摘要)
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2011年08月18日)
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香江之畔。在此,我代表中央政府和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广大香港市民,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
这是我到国务院工作后第一次来到香港。在近两天的参观访问中,我同各界人士和市民进行了接触与交谈,有很多切身感受。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同胞同心砥砺,顽强拼搏,抓住国家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历史机遇,克服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等诸多困难,保持了全球最具活力自由经济体和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保持了繁荣稳定,发展的总体形势向好。香港回归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综观全球,发展的环境依然十分复杂,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最近国际金融市场出现震荡,说明世界经济复苏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不管遇到什么风浪和挑战,我们始终对香港发展充满信心。中国人谋事行事,重视把握大局、判断大势。现在的香港,具备了保持繁荣稳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诸多条件。
国家的繁荣昌盛,是香港进一步发展的坚强后盾。过去两年多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保持了金融和经济稳定,这得益于香港自身的有效应对,也得益于内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两地经济的紧密联系。在上午举行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我讲到了两个长期目标,一个是保持国家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一个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这两个长期目标,紧密相连。国家经济在开放中转型,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将给香港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香港特有优势的发挥,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我还阐述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若干新的政策措施。可以预见,凭借“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香港将继续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多的机遇。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先行发展的深厚积淀,是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香港位于东亚的中心地带,在区域经济、世界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香港市场制度、法律体系和专业服务完备,营商环境好,信息传播快,具有整合资源的综合优势,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是国家实施开放战略中的重要支点。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亚太地区的重要性日趋上升,香港未来发展的舞台更为广阔。
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根本在于香港同胞自身努力。香港能够享誉全球,拥有今天的辉煌,是一代又一代香港同胞实实在在打拼出来的。香港同胞视野开阔,勤奋务实,善于捕捉机遇,勇于开拓创新。香港同胞做事,很认真、很用心、很专业。这成就了香港的奇迹。香港未来的发展,仍需要香港各界人士和衷共济、群策群力,在和谐发展中 注重改善民生,在增进民众福祉中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中央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一如既往地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我们希望特区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团结在爱国爱港旗帜下,从维护香港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聚最大的共识,尽最大的努力,共同把香港建设好、发展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700多万香港同胞一定能够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发展机遇,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