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透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中、下)
透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中、下)
透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合作生产大有可为
30年前,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燎原,中国农村的“第一次革命”由此发轫。
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但由于主体过于分散,“千家万户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单个农民似飘浮在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弱小无助,无法掌握市场动态,承担风险大,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很难获取增值利润。30年中,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推动力已然显现。农村“第二次革命”已经展开。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烦恼交给了合作社,自己就可以放心地忙生产。社员在合作社中,人人地位平等,大家都是合作社的主人。
“井喷”之后,合作能量渐显现。
“21世纪的中国农村,将是合作经济组织大放异彩的世纪。”有专家预言。
这一预言渐渐演变成为农民鲜活的实践。
12月4日,尽管寒风拂面,但临猗县北辛乡600多名参加经济专业合作社的果农脸上依然荡漾这笑容。当天,是运城中农乐经济合作社专家下乡进行冬季果树修剪科技培训的第三天。果农李峰高兴地说,参加农民合作社组织就是好,科技培训有专家,供应优秀农资有组织,市场销售有信息。据悉,该社涉及13个县(市、区)3万多名农民。2008年,合作社荣获“中国食品安全生产示范单位”,这是运城市唯一获得国家食品安全奖的企业。
万荣县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在今年短短的一年时间,邀请运城知名专家薛基忠研究员、白姚旗高级农艺师及北京果树新技术研究所专家培训400余名社员26场(次),当地及周边受惠群众达万余人(次),使“免深耕、菌肥、生草制、开心型”等地下管理和树上管理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可为社员节约投资十多万元。
永济市虞乡镇北梯村尝试进行土地流转,村民以土地入股到农业合作社,既领工资又得分红。该村成立北梯养猪和葡萄合作社,87户农户入股后,有40多名劳动力从土地承包经营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经营;有30多名劳动力常年在合作社内打工,人均年工资收入6000余元。
盐湖区陶村镇村民反映:有了“五曹村油桃科技合作社”,村民有了技术依靠,减少了病虫害风险。6000亩油桃远销俄罗斯。社员焦长年是油桃经纪人,靠油桃收益多挣了2万多元,黄秀清家12亩油桃,年收益6万余元。
据记者调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销售等行业,区域经济特色明显。
实践表明,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的地方,基本上都出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的可喜格局。
市农业局局长樊展剑肯定地说,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能够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可以享受更优质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和信息服务,有利于提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为“五促进一增加”,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民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
市农业经济管理站站长薛璇介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快,截至2008年9月底,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到125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在全省排名第三。在农经部门备案的113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按行业划分:种植业662个(粮食作物47个、棉花45个、水果361个、蔬菜143个),畜牧业386个,手工业26个,其它63个。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总数5.588万人,带动农户23.39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3.3%。全市有5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占到全市认证总数的16%,有5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产品商标。据2007年底调查,参加合作社的社员去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88.9元高出1111.1元。
市农业局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于2007年年8月份确定平陆冠华有机果品专业经济合作社等12家合作社为市级典型示范合作社。
据悉,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是从2006年开始。三年来,我市享受到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127个,占到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10%,扶持资金347万元。省扶持的原则是:市县两级在注册登记一年以上的合作社中,选择产业基础实、经营规模大、质量安全优、服务设施全、带动农户多、经济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市级财政扶持了120万元。市扶持的原则是:选择设立登记合法、规章制度完善、成员比例合理、组织机构健全、经营服务统一、财务管理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
由于国家扶持资金和比例有限,只能扶持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类似稷山县的小笔尖、运城中农乐经济等合作社还未能享受到扶持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尚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困难,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呵护和支持。
市科技局局长段兰亭说,我们重点选择新农村试点村,主导产业明显的村,以科技吸引农民,服务农民,组织农民进行规模经营,通过网络化、全程化科技服务,推动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最终达到建立一个合作社,壮大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市长王安庞指出,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就是科技农业、规模农业、市场农业,现代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发展方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改变了过去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农民单家独户发展生产、销售产品的旧模式,不仅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也有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委书记高卫东强调,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事来抓,积极引导,大力扶持。
“未来一项重要的土地流转形式将是发展农民合作社。”在安徽视察时,胡锦涛总书记如是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社。在河南省考察时,胡锦涛指出,实践证明,在坚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出现之时起,就一直鲜明地体现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特征。数据显示,加入各种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一般农户收入通常高出20%以上,有的高出30%以上甚至更多,同时各地的专业合作社还极大地解决了农民就业的问题。除了推动农村经济外,拿到“身份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对建设和谐农村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推动乡风文明、改变村容村貌、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也能够发挥积极有效作用。
透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合作生产仍需努力
报摘:永济市多名棉农使用万荣县汉薛东坡神农棉花科技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三无”产品,造成棉田大幅减产,面积涉及数百亩,棉农损失巨大。万荣工商部门经过调查,现已将该合作社营业执照收回。
类似这样的以合作社名义坑农事情在运城市发生不止一起。
某农民合作社3月份注册成立,由于管理不善,加上当地农民对合作社认识不足,合作社成员之间因技术培训、农资统购、产品卖难等问题而在成立后半年就解散。
万荣县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技术培训,当地农民享受义务培训十余场次。合作社开支专家技术费、食宿费,免费发放农民资料费等近2万余元。导致合作社负债经营,社员意见纷纷。
近年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然而就整体而言,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离规范的合作社还有很大距离。
据记者调查,作为一种新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合作生产偏移一些合作社的存在目的是为了从科技、农业、扶贫、农办等部门弄一些钱,或为了免税、方便弄一块地等等;此外,不少农民对合作制有误解,以为又是搞五六十年代的合作化,有疑虑又不屑一顾。在一些较落后的地区,真正理解合作社并热心合作社事业的带头人不多。组织化程度低许多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一般不从事经营活动,且缺乏人才、市场优势,无法解决困扰农民“卖难”、“贷款难”、“信息技术难”等问题,真正以资金为纽带形成实体性经济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占20%左右。规模小不规范由于多数属于松散型、临时性的合作组织,一方面,很难形成规模,抗风险能力不强,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生者不喜,灭者不忧”;另一方面,少数即使形成了规模,但却又办成了纯经营性的实体或公司。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低,覆盖面窄,而且相当部分合作社规模偏小,辐射、联结农户少,合作社经济在整个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凝聚力不强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形成利益分配制度,组织与成员之间联系松散。其作用、潜力也远远没有发挥和释放。一些冠名“合作社”的服务组织成员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没有形成成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发起人往往既是董事长又是经理,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合作社缺乏凝聚力。合作社负责人应该是谁懂市场谁带头,谁有本事谁带头,谁能获得社员信任谁担任。扶持资金少据悉,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拿出2个亿的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山西省2008年安排扶持资金1000万元,2009年可能将增加到1400万元。而运城市2009年仅仅安排45万元的扶持资金,远远低于其它兄弟地市。全市13个县(市、区)只有闻喜、盐湖、万荣、绛县四个县(区)安排了极少的扶持资金,其余9个县(市)不仅没有扶持资金,也没有必要的工作和培训经费。运行机制不健全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头人素质还不高,合作社中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紧缺,加上资金不足,也很难聘请到一些擅长经营、主动拓展业务的人才,致使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社员合作意识淡薄,这些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的提升。社会环境不宽松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合作社法人反映:在运城市一些县(市)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注册登记、办理税务登记证,机构代码证时存在部分的乱收费现象。农民在没有加入合作社前,一家一户经营时既不交税又不报表,而成立合作社后就要交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等,而
且地税、国税均实行月报制度,即一月一报,没有业务也要报表,一次不报就进行罚款。合作社是季节性活动,平常没有业务,实行月月报表,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平陆县某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说,同时信贷方面也缺乏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规范规定,这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一种制约。
稷山县小笔尖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呼吁:政府不仅要在政策、资金、税收、技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而且要帮助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必要的章程、经营管理制度,完善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机制,以适应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产业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覆盖了全市蔬菜、水果、养殖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同时,一些承担示范项目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典型带动、项目拉动,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规模养殖比重、扩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运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性处在发育成长的初级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体制性、机制性、环境性等方面的困惑与问题,应该说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中必然碰到的问题,是前进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相信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能健康快速的成长。透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下)——合作生产众人划桨
针对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难题,有关部门和业内人士建议——
增加扶持资金 部门联合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经营机制,有关部门建议市、县两级财政应增加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预算额,其中市级扶持资金每年应不少于200万元,县级应不少于100万元,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质量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对符合合作社运作条件,有明确的经营战略和运营目标,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管理能力强的社,优先提供信贷资金,采取多种方式,减化手续,及时提供信贷支持。
稷山县小笔尖农民合作社赵建光提出,以县为单位建立联合服务大厅。他说,农民注册合作社是在工商部门,办理刻章手续是在公安部门,办理机构代码证是在技术监督局,税务登记证是在地税国税局,开设账户是在银行,因此,建议市、县两级政府都明确一名领导负责,定期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单位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同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惠政策。建议国税、地税和金融部门要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具体管理上要尽量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实事求是,简化手续,提供良好的服务。
加强合作培训 打造统一品牌
在调研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多次提出,建议市县两级财政适当列支专项培训费,支持业务主管部门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合作社负责人的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经济合同、信贷和投资等方面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热心合作事业的合作社经营管理者队伍。集中资金培养典型,示范带动。培育出一批成功的典型,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增加农民的收入,进一步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万荣县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秀提出,合作社要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农博会、展销会,集中推介本地特色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吸引客商来洽谈
农协品牌商品外销事宜。消费者较以往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而品牌尤其是名牌为消费者提供了识别农产品的快捷方式。因而创建品牌,对进入产销环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是提高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优化合作社结构 确保可持续发展
建立集生产、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一体化,专业合作性强的专业合作社,由各专业合作社分工负责,各成员紧密合作,社与企业、社与社之间、农民与社之间联系紧密的专业合作体系,减少中间环节,避免产品的趋同性。把农产品的种养、物流、生产、销售等环节由相对专业能适应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的组织负责经营,从而降低成本,提升专业水平,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加强农业生产的指导,保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原料供应,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就地取材、就地转化,并带动相关环节的生产和服务。引进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和农业服务的龙头企业,建立种养殖加工基地,引进先进的农产品种养技术和品种,寻找符合市场需求的着力点,以订单合同为突破点,由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扩张,降低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企农的良性互动。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建立市场信息平台,指导合作社的生产和销售。要抓基础、抓市场、促中间,使专业合作社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逐步实现发展目标。
资料显示:西方国家最初以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的合作社为主,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社朝向多元化发展,几乎涉及到农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美国农业合作社以供销服务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和产业合作社为主,包括供货合作社、营销合作社、联邦土地银行协会、生产信贷协会、合作银行、乡村信贷联合会、乡村电力合作社、乡村电话合作社、农民火灾保险合作社、奶牛改良合作社、共同灌溉公司、放牧合作社、多种经营合作社等等,此外,还存在很多具有合作性质的专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日本农民合作以“农协”为主要形式,经营业务包括农村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应、农产品收购、农业信贷、指导和组织农户生产和农村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国外这些成功的合作生产事例,可为我市农民合作社多元化发展提供借鉴。
乘风破浪千帆竞,策马扬鞭正当时。目前,我市农民合作社形式各异,朝向多元化发展。相信,在全市的努力下,在涉浓部门的服务下,必将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经营环境,“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成为河东大地农民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扶余市农村经济管理局 于国凤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各类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亟需引导扶持,以此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较快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认识和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扶持力度不强,以及当前的政策导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一)组建目的不够纯正。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之初,就错误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和优价购买生产资料等。不给钱就不做事,给了钱又乱开支,做表面文章;有的合作社单纯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政策优惠成立的,目的是降低费用;更有打着合作社牌子的个体户等等。不太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部分主体形同虚设,难以真正有效地规范运作起来,产生合作效益,难以体现办社、办场成效。
(二)主体法律意识淡薄,身份不明确。
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意识淡薄,在工商登记注册时,履行相应手续,套用别人的章程,成员至少5人,出资人也不少,其实质并非一个联合经营体,只是由1人出资注册,但帐务处理中成员帐户名下会有相应的股金与量化份额,如果产生纠纷,注册人必须按章程约定来履行相应的责任,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管理不规范,内控形同虚设。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制定章程流于形式,都是照搬照套形成的,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管理的随意性与经营的混乱局面。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可执行力偏弱。有组织却无作为,使得合作社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不能更好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就会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的现象,制约了合作社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量大质轻,管理难度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化农业的主导力量,也是创新农业的必由之路,所以,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人跟风建社,各地普遍存在合作社数量庞大,但实际运营的却不多。即使运营,也是家庭农场或大户的模式,并且有些人即注册了家庭农场,又注册了合作社,出现了一个主体,双重身份,这样就造成了“空壳社”较多,管理难度大,一旦有政策又蜂涌而上。
(五)合作形式松散单一。
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来看,大多合作社是简单松散的几个成员间的合作,他们以理事长占绝大部分股份,其他成员以少量资金或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按其出资额对合作社承担义务,同时也享受相应的权利,但是,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成员极少,他们更希望土地以转包方式流转给合作社,这样可以有保底收入,风险性小。但是,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这样可以防止农民利益被挤出,受到损害,也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才能调动成员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合作社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六)缺乏整合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人才缺乏将已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合作社的管理者大多是农民身份,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大多数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某一方面有专长,而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人极少,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求,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急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管理者来开拓这片天地。
(七)部门之间配合松散,工作中有脱节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农业、发展、财政、水利、林业、地税、工商、供销、银监等多个部门积极配合,协调沟通,共同探讨、制定、规范合作社管理,但是各部门工作各行其事,沟通少,不能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
(八)示范带动、引导作用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规范发展起来的少,只是依靠普通农民盲目的发展,创造收益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示范社,由他们带动农户与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方特色农业。
(九)农资价格上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金紧张。农资的上涨,每公顷种植成本会增加500-1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种植面积越大,成本增加越多。融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需要较长时间,在春耕前如果资金不能到位,将会极大影响主体生产的进行,一味扩大规模,种植风险会很大。
(十)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将影响规模化经营的进程。2018年,从前土地转出方,还会继续流转,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使得转出方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承包费的增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无疑会影响到他们承包的积极性与风险性。
(十一)品牌效益低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红树梅、黑糯米、四粒红花生、各类无公害棚菜、“网户达”大米等多种特色品种,但是,农民目前只懂得种植,营销与管理还远远不够,品牌效益特别低。
(十二)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惠农政策很多,但是合作社有的完全没有听说过,即使有,也是道听途说,等到了解了,却已经超过项目申报时限。
(十三)政策倾斜力度小
政府加大了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合作社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但是,担保费与贷款贴息补贴力度却越来越小,二、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登记注册与备案管理
工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规政策规定,严把注册第一关口。农业部门,要加强备案管理工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开展指导服务。对已经完成注册的主体,要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对注册一年并未开展生产运营的,不予备案登记。强化主体报告制度,对未报告的合作社,不予以政策扶持,尽快削减“空壳社”,杜绝量大质轻的现象。
(二)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作,建立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合作社建设发展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积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保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合作社的建设发展与农业、农村工作同安排,共检查。
(三)整合资源,培训人才。
希望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合作社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困难,解决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培训经费,急合作社之所急,针对合作社管理者的特点,把理论教条式的培训转向有方向性的学习,适当组织就近的实地典型学习,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创新的管理者。通过培训教育,使他们熟悉理论、政策和实践,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使合作社带头人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抓好典型带动,规范管理。明确市级示范社监测标准,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示范带动、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每年选取一批内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规模化生产运营的典型示范社。认真抓好示范主体创建工作,提高合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有规模、有效益、有实力、有品牌、有影响、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权关系清、分配机制好的典型,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目标主体。
(五)强化主体培育,做好品牌宣传推广。
充分发挥村委会、村干部、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及农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领办创办合作社,通过他们的加入,使主体变得稳固、规范、有活力。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营销渠道,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建设,把特色品种推广出去,取得品牌效益。
(六)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到基层悬挂宣传条幅与深入座谈等方式,大力宣传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得基层群众增加认知,增强意识。同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整合所有部门的惠农信息,印发宣传到农户,为合作社的规模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信息。
(七)尽快发挥土地流转平台的作用。要尽快发挥土流转服务平台的作用,以利于农户土地的转包、入股、托管,代耕等方式的流转,即能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也能使得流转入合作社的土地手续齐全,便于办理贷款,农村补贴等政策。
(八)把政策落到实处。
引导农民合作社由数量、速度增长向质量和规范转变,将扶持政策向运行规范、带富能力强的合作社倾斜。严格按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按规定应减免的印花税、征地占用税及土地使用税,一定要减免,更好的解决合作社在生产运营中的困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政策鼓励合作社培养和引进财务、管理等专业人员,使其逐步建立管理制度,破解生产运营中的难题。
(九)形成规模氛围,经营一定要“适度”。通过近几年来的调研,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盲目发展壮大,致使其破产。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味的追求规模,而不考虑自身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能力。建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生产规模时一定综合自身能力,“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稳步扩大规模。所以,在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的同时,要适量适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本地的自然情况与生产能力,适量适度培育适合当地生产特色的主体,对有活力的主体进行规范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要全员关注,部门间要密切配合,全面清查,扎实组建,稳步推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选择有活力,有凝聚力、敢于创新的主体,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者:邹进泰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传统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的局限性:由于受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限制,农民闯市场难;由于受传统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限制,科学种田难;由于受农民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农业投入难;由于受农业生产规模限制,农产品增值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四大难题。
一是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问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在农户资金缺乏、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动员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姻找到投资渠道,解决农业投资资金需求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变农业弱势地位问题。传统上,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其比较效益低。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种植(良种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产业链拉长(加工增值、储运降耗等)、品牌化销售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全过程利润。
三是有利于解决分配中的农民利益问题。过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连接方式,尽管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但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产生利益对抗。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企业的联姻,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连接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保证农民和村集体利益。
四是有利于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传统分户经营模式下,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下,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可以直接到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则通过统一经营、统一服务或农业示范等方式直接将农技服务送到户头、田头。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助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增产增值提高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广运用良种、良法提高农业单产水平;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增产,如孝感春晖土地合作社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10%。
二是优质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生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控制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优质农产品需求,可以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
三是降耗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防虫治病等,有效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通过配方施肥、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值目地。
四是加工转化、流通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农产品加工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辐射能力达到增值目地。
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应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融资环境、教育培训、技术扶持、经营项目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有力的支持。
二是应建立健全培训辅导体系。
应建立由政府领导和农业专业组成的培训辅导队伍,健全分层次、多形式合作社培训辅导体系,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合作经济原则到相关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培训。
三是积极培育典型,加大示范力度。应着力培育一批产权关系明晰、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服务作用好的合作社典型,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合作社全面发展。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摘要:本文是关于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个案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地域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归纳为四种模式并选取各个模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即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中牟县国富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浚县富贵养鸡合作社和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各个个案优缺点的对比分析,最终在河南省原有四种模式的基础上,从组织的宣传发动方式、组织成立后的政府角色定位、组织资金不足的解决方案、组织产品的销售网络搭建和组织的结构设计五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模式建构,以使合作社的发展更具优势和潜力。
关键词:个案、模式对比、组织创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个案分析
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自2005年起合作社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合作社涉及农、林、牧、渔等领域,而且也出现了合作基础上的联合社,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河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了9000家,参加会员183万多户。就全省而言,合作社会员规模差距十分明显,在18个地市中,平均规模最大的是周口市,为790多户,最小的是三门峡市,为16户。合作社的成员分布大多局限于一乡的范围内,跨乡、跨县的合作社较少。尽管在不同的地方,合作社的发展道路各具特色,但是也具备一些共同特征:一是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合作社具有自发组织性,它带有明显的民间组织性质。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合作社的发展也要尊重农民的选择;三是合作社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合作社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四是合作社必须取得政府的支持,否则难以健康发展。结合调查结果,笔者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起成立过程、会员之间的权责关系、合作内容以及运行绩效为标准对合作社进行了不同的类型划分,依据调查中涉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选取了河南地域内四种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合作社作为个案进行详细介绍:即兰考的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中牟县国富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浚县富贵养鸡合作社。
(一)兰考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
1.基本情况介绍
三义寨乡南马庄村离兰考县城3公里,共有350户,1486口人,2860亩耕地,主要是水田,常年种植小麦、水稻的耕地有2600亩,稻、麦轮作。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在兰考挂职任副县长期间联系当地农民精英发起成立的。
2004年7月,村支书张砚斌经何慧丽介绍,前往河北省定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接受有关合作社的培训;2004年8月底,他又同周孟奇、付玉平等4位农民精英参加了由何慧丽借用刘湘波等乡村建设资源力量组织的贺村经济发展合作社的培训班。通过培训,他们接 受了合作的理念,看到了合作起来共同发展的广阔前景。他们于2004年9月16日成立了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为社员统一赊购麦种、购进猪仔等事项,使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合作的好处,许多村民陆续自愿入社。
南马庄合作社的特色是以文艺促合作。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文艺队。目前,南马庄已有了秧歌队和腰鼓队。文艺队不但减少了合作社在养殖、种植项目的宣传、发动和组织方面的困难,也扭转了村风村貌,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促进了农民的团结。
2.权责关系
合作社在内部设有全体会员大会——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合作社日常业务及管理的主要组织机构(其内部有理事长1名,理事5名),监事会——合作社的监督机构,保证合作经济的正常进行。此外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如种植协会、养殖协会、资金互助会、无公害大米协会,附属组织如文艺队和老年人协会。主要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合作社一方面进行经济建设,如资金互助项目、统购活动;一方面开展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统领整个合作社的发展。为此,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坚持每星期四下午到合作社学习,学文化、技术、政策。
3.合作社运行成果
现已有230户参加合作社。无公害大米种植在2004年被选定为“农业部示范项目”,“鑫合”牌商标已由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代理注册。在“卖大米”事件之后,合作社进行了购米包地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城乡的良性互动。现在村内的无公害大米基地已有近1000亩土地的产品被订购。
在南马庄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有五种力量促进了它的发展。这五种力量分别是:1.县、乡、村各级干部;2.知识分子,主要是指致力于促进农村发展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先进文化的领路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他们;3.大学生,主要是涉农学生社团,他们无私、热情、充满朝气和活力,是推动农村换空气的最好催化剂;4.村子中的村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5.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如濮阳油田退休工程师衡老师,无偿为文艺队当教练,活跃了农村气氛。
(二)中牟县国富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
1.基本情况介绍
中牟县郭庄位于中牟县城南3里处,临近陇海铁路和301国道。2005年4月9日,郑州市农业局组织全市农业系统干部和龙头企业代表共计200 余人参加了河南省农业厅举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辅导员,建立了市、县两级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们经过调查发现,郭庄村的条件比较优越,便会同村支书郭国富发起成立了中牟县国富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简称郭庄合作社。合作社于2005年10月17日,在中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
2.权责关系
与兰考一样,合作社在内部设有全体会员大会——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合作社日常业务及管理的主要组织机构(其内部有理事长1名,理事5名),监事会——合作社的监督制衡机构,保证合作经济的正常运行。但不同的是因社员分布分散,为加强管理和便于开展工作,合作社将社员依乡镇分为四个区。合作社社员的联系加强是通过共同体内的学习进行的,这样一种过程既培养了社员的民主与积极参与意识,也是社员通过互动加强对合作理念的认同,对组织的长远发展有利。
图2
3.合作社运行成果
该合作社现已有社员105户,分布于韩寺、姚家、刘集和郑庵四个乡镇、八个行政村。
2005年9月份,合作社为社员及其他群众(非社员享受优惠,是为了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赊购农药400瓶,平均每瓶比市场价低0.1元,赊购化肥20吨,每吨比市场低150元~200元;卖出大蒜50吨,价格比同期市场价高200元/吨。
2005年7月至2006年3月,合作社邀请大蒜种植方面有关技术人员作技术培训6次,对农民科技水平的增长具有很大意义。合作社在农资统购统销、技术推广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合作社已注册“国富”牌商标。
郑州市农业局和中牟县农业局不但向郭庄村派驻辅导员,指导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扶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三)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
1.基本情况介绍
合作社发起者许文盛出身农村,曾在濮阳市农业银行工作多年,所以他对农村的资金供求状况非常了解。他发现农村不是缺少致富门路,而是缺少打开门路的资金,于是便产生了创办农民贷款互助合作社的想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简称濮阳互助社)于2006年7月6日被批准成立,这是一家非营利性贷款机构,属于社团组织。活动地域为濮阳县,业务主管单位是市供销合作社,经营范围涉及引资助农,组织培训农民进行贷款、购销、文化、生产合作活动等,注册资金60万元。
2.权责关系
2006年7月6日注册以来,互助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市、县、乡政府、市供销社等单位的关怀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先后完成了:“总社+分社+互助中心”的组织架构。
图3
图3说明,社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审议、制定和修改章程,决定本社的解散或与其他组织的合并、联合等重大事项,可以选举、增补或罢免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审议通过本社理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等。顾问组对理事会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和监督,保证互助社的方向,积极建议,出谋划策,不干涉理事会对具体事务的决策。理事会是社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并且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长,实行一人一票制,理事长为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下辖的各个小组相对独立,分工负责合作社各个方面的发展。
3.合作社运行成果
(1)2006年在许家屯进行了四次团购,给社员带来直接收益45050元,总体收益55600元。
(2)至2007年3月,合作社已吸收社员自主入股67500元,累计发放贷款51万元,累计还贷14万元。
(3)合作社设计了文化建设与科技培训平台,建立了学习制度,开展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农民增收。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次捐赠科技图书近7600余本,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造林、沼气等多方面。
(4)合作社设计了妇女生产互助组平台,试图把分散的农村家庭组织起来,通过妇女生产互助组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让男劳力常年安心在外地打工。
目前,该合作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小额信贷试验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乡村建设中心合作推动单位,已建成28个分社,项目区分布在9个乡镇的28个行政村。
(四)浚县富贵养鸡合作社
1.基本情况介绍
1996年靳玉贵、靳福叶夫妇建设了4座鸡舍,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该年便有约18户农民向他们学习养殖技术。1997年达到80多户,1998 年增至200多户。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淇县)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希望他们成立一个组织,而靳氏夫妇便是最好的选择;靳氏夫妇为了维护养殖户的利益,也希望成立一个组织。于是在2000年4月5日,成立了浚县养鸡协会。2006年3月15日更名为浚县钜桥镇富贵养鸡合作社。2.权责关系
社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审议、制定和修改章程,决定本社的解散或与其他组织的合并、联合等重大事项,可以选举、增补或罢免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审议通过本社理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等。理事会——合作社日常业务及管理的主要组织机构,监事会——合作社的监督制衡机构,保证合作经济的正常进行。技术服务队负责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并做好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积极开发、引进试验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饲料运输队要求将饲料及时准确地运送到社员家中。防疫队负责做好各阶段的防疫工作。抓鸡队负责抓鸡,并积极向社员宣传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抓鸡要求,做到最低程度地减少损失。
图4
3.公司、合作社和社员之间的关系
图5
公司不直接与农户发生关系,而是通过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各种联系(合作社与公司、社员分别签有合同)。农户只需将鸡苗款交与合作社即可,押金、药费由合作社垫付。合作社办公室存有社员接鸡苗的时间和数量,他们按照生长期和采食量派运输队给社员运送饲料。在出现重大疫情时,由合作社组织统一防疫并治疗。成鸡出栏时,农户通知合作社、公司饲养鸡调度处和抓鸡队。社员和合作社负责人随运输车前往大用公司屠宰场。公司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制定收购价。整个过程不发生现金交易,只需填写提货单。
结算由两个系统组成,合作社与大用的结算系统和合作社与社员的结算系统。一般情况下,以成鸡出栏之日算起,一个月后,合作社与社员将所有帐款结清。如果,农户出现紧急情况,急需用款,可提前结清。若有违约状况,双方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由淇县人民法院裁定。
4.合作社运行成果
合作社现已成为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户,集生产、供应、销售于一体的农民专业经济组织。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流动资产500万元,会员 520户,其中年出栏30万只的标准化肉鸡场32个,年出栏1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419户。2005年为龙头企业提供标准商品用鸡150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2.57亿元,利润2000万元。合作社被确定为2005年农业部示范项目示范单位。
二、基于个案的对比分析
(一)从组建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分析
1.郭庄合作社体现了政府主导
该合作社的发展首先依赖于郑州市相关部门在发展合作社问题上的相对一致的看法。该类型下政府是一种积极的服务者角色,通过对合作社成立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合作社建设的过程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推进力量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强等特点,这是该类型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迫于外部的权威压力,村民会表现出“假意认同”,使合作意识难以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传播,进一步会成为合作社以后发展的障碍。关于这一点郭庄合作社的理事长郭国富说“有的村民就是凑热闹,看别人加入了,自己也就加入了。他们很快就退出了,政府的宣传对他们影响很大”。
2.南马庄合作社体现了学者驱动
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乡村建设学者的指导,他们倡导以文艺合作为突破口,首先要使合作的思想得到村民的认同。其次,优良的组织结构设计与系统完整的组织制度是其优势所在。但因发展初期难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合作社对社员的吸引力较弱,缺少激励手段。
3.濮阳互助社体现了农民自发
合作社的发展带有更强的“草根性”,农民精英对合作社发展的推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合作社生发于村庄内部,而且有同村的人倡导,村民对合作社有较高的关注度。对村内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是该合作社的一大特色,这不仅是新农村、新农民的客观要求,也是以村子自有人才实现农村发展的必要途径。
4.浚县富贵养鸡合作社体现了企业主导
组织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村内精英与企业组织的结合,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经验使其在合作社的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合同式的利益约束机制使社员与企业在各自领域都追求最优,并明确了彼此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从合作内容分析
在这里我们将四个合作社归为两类,即单一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性合作社。郭庄合作社和富贵合作社属于前者,而南马庄经济合作社和濮阳贷款互助社属于后者。通过现实材料可以发现一种倾向:在接近城市消费市场或是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内存在更多的是单一性专业合作社即合作社围绕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开展活动。这类合作社的目标是为市场提供农产品,因而在地理位置上它们都接近城市或消费市场。此外市场的需求也使得专业化生产要有较多的智力和物力投入,而这些在经济基础好的地区才能实现。而相反,一些农村因经济基础差、地理位置欠佳而选择发展综合性合作社。综合性合作社虽不具备明显的经济优势,但在维护村庄稳定、提供部分村内公共物品、活跃乡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如文艺队的存在改变了农村的传统的休闲方式、传递了健康的乡村风气;老年人协会不仅充当了村内矛盾、纠纷的调解者,也通过集体活动实现了老有所乐与老有所学。从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内在逻辑看,综合性合作社应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合作社最终要在经济、服务、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从权责关系分析
通过四个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设计,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共同的一些结构即全体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职能部门。全体社员大会因其规模和组织成本只能是重大事件的决策机构,如修改章程、决定合作社的解散或变更、合作社重大庆典等活动。理事会是合作社的日常工作负责机构,理事长由理事会产生并对其负责。理事会既是管理者又具有服务者的角色。监事会是用来监督和督促理事会工作的,但事实上因与理事会组织内地位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监督并不容易实现。合作社作为一种民间性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主要依据习惯、自我约束等方式来进行。同样对组织结构来说,合作社的设计必须具备可行和简洁的特点,以保证组织功能和效率的实现。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设计多为二级或是三级的扁平式结构,层级较少,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反馈和社员之间的交流,对合作社的效率和灵活性极有帮助。
(四)从合作社建设与政府职能分析
政府的支持是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郭庄合作社的发展可知,以农业局为主导的农业行政部门积极作为,不但依法实现了对合作社的管理,还变以往的指令性工作方式为大力扶持、引导合作社发展,派驻辅导员,发挥服务职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过程是合作社与政府互动的过程,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一方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是也促使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是政府农村经济管理、公共技术服务、优良农作物引入和推广等职能转变的过程。相反,在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初期未得到政府支持时发展缓慢,而在得到政府支持后就呈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作为转变政府职能路径探索之一的农民合作组织也显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关于模式创新的思考
(一)四点认识与四方面结论
通过对河南省7市当中9县(区)的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个案的实地调查,笔者得到以下认识:(1)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多种发展类型,发展规模差异较大;(2)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刚起步,带动能力弱,经济效益低,对社员的吸引力不够;(3)合作社面临多方面的困难,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资金、人才和内部管理等几个问题,但是只要政策到位、措施得当加上各方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4)不同的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了不同的路径选择,且各具特色和现实价值,因此相关部门在指导合作社的过程中要遵循把握规律、个别指导的原则。基于本文以上的对四种合作社模式的对比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四方面的结论:
首先,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可以有不同的主导力量,在材料中我们主要体现了政府、学者、企业、农民四种主导力量。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合作社发展迅速,相关的配套措施较为齐全,制度建设较为完备,但是也存在会强化社员对政府的依赖思想,对合作社的认同度低等不足;学者主导的情况下,开展文化建设,社员对合作社的认同度较高,在组织设计上具备更多的 科学性,对社员的宣传效果较好,但是它的不足在于由于缺乏外部经济力量有力的支持,合作社经济效益较低,对社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农民自发的情况下,由于合作社产生在村内,乡土社会的熟人性质决定了合作社内的社员必然是相互熟知的,这利于合作社的领导选拔和组织管理,有力于监督的进行,但由于农民在技术、文化知识、管理等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因而合作社仅仅依靠农民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但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变更的;企业主导的情况下,合作社可以通过企业直接进入市场,节省市场交易费用,可以学习企业较为成熟的经济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服务于自身的发展,但是由于合作社在初期并不能成为与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合作社要注意保护社员的利益,要维护组织的利益,要避免企业对合作社的变相压榨。
其次,合作社开展的主要工作或是合作社的发展起点主要由合作社所在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和村子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正如我们在案例中看到的兰考、濮阳的农民上实际上选择了综合发展的路径,除经济建设外还有文化建设、社区关怀等内容,而郑州、鹤壁两地的合作社多是专业生产性合作社,因为他们靠近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村内经济发展较好,为专业化生产提供了许多条件。因此,合作社的发展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经济和地理位置等多个因素来考虑,政府对合作社的指导要结合地方特色和村庄实际。
再次,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要尽量简化,制度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特征。合作社内部的权责关系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合作社性质的体现。作为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性组织,合作社的结构设计不能过于复杂,在制度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传统和习惯,以可行性为标准。合作社要能够有力地协调社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要在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下完成调解和利益达成。
最后,合作社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在资金、注册、税收和知识培训方面提供服务,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减少行政性干预。合作社的发展要发挥政府宣传者、推进者、资源协调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同时合作社也为政府职能服务提供了载体,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途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创新
基于本文中对河南省原有四种合作社模式的对比分析,笔者拟丛四个方面对合作社进行模式创新。
1、在合作社的发起成立阶段,要采用兰考的文艺队方式进行宣传,这样既有成本低的优势,又使社员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合作社并接受合作的思想。
2、在合作社成立之后,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的进一步指导,政府角色的扮演要采用郑州模式。要建立辅导组与合作社的长期联系制度,要定期到合作社了解情况并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政府要做到指导而不领导,参与而不干预,扮演好服务的角色。
3、在合作社资金面临困难时,要采用濮阳模式。将农民的资金互助与国家的小额信贷结合起来,将政府扶持资金与民间闲余资金结合起来。
4、在合作社产品的市场营销手段方面,要采用鹤壁浚县模式,建立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友好关系,或是采用定单农业模式,要保证合作社的产品有安全的销售市场,降低社员的风险成本。
5、在合作社的结构设计上,要采用三级扁平式组织结构即全体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职能部门(如种植组、养殖组等),社员要定期学习,理 8 事会要定期向社员汇报工作。监事会要做好监督和促进工作,要与社员一起为组织发展提供监督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规模集成、信息整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谈判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维护了农民的各项权益,推进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正确认识、客观判断、科学决策、依法推动的基础上,在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下,通过农民发挥主体作用,一定会迎来发展的明媚春天。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报导
荆州分局马山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地方
经济发展
为了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致富增收。今年马山工商所在工作中着重加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服务力度,截止目前,马山工商所辖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其中今年新发展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了本地经济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老百姓已经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成立或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的实惠。在今年的工作中,马山工商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一、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知心交流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我所根据辖区内农村的特点,结合分局年初下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标,组织干部职工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们沟通交流,向他们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并向他们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地位、优势、相关优惠政策,提高了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并在宣传过程中收到了农民群众们很多很好的建议。
二、抓好了服务指导,加强了服务力度。马山工商所实行零距离、零收费、零时间,开通绿色通道,电话预约,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一条龙服务。对辖区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做好回访工作,并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经营,加强商
标、合同、包装、安全生产的管理,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加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确保经营中成功的经验得到广泛借鉴。马山工商所为新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了多次合作社之间交流学习的活动,让已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讲述成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所遇到过的困难和问题,对新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四、加强了对几个重点商品市场的监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马山工商所今年加强了对农资、农机、粮食作物、蔬菜作物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重要关联的商品市场的巡查和监管,规范其他生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行为,努力做到了让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货渠道有保障,货物质量有保障,售后服务有保障,营造了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实现了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增收致富的目标。
(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