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习近平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施行以来,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随着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需要进一步更新调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17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并予以公布。修订后的新合作社法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案有利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为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制度,进一步鼓励、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2 研究意义
西藏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的颁布,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调查,在全区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的投资比例构成中,群众劳务或资金投入、购机补贴等各级财政投入、企业及社会其他渠道投入分别约占到总投入的65%、20%、15%,全区以各级财政投资为引导、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企业和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投资机制正在逐步完善。西藏合作社把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抱成一团,使农民真正成为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体,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经营规模,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合作社直接代表农民群体,对西藏地区农村合作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概况
2.1总体现状
近年来,日喀则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全市农牧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截至2020年,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5681个,入社群众达到30万,贫困户入社率100%,边缘户入社率82%;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8家(其中自治区级4家),总资产达24.1亿元,今年1-9月份产值达3.9亿元,利润达4618.9万元,带动长期就业2300余人。
日喀则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进入农业,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效衔接起来,构建起“市场牵主体、主体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破解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将小农户纳入到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除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外,还可以通过在农业经营主体打工获得稳定的劳务收入,通过合作社的年终分红、利润返还等获得一部分财产性收入。同时,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自身资金、信息和技术等优势,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采用新机制等,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了谿卡孜珠峰牧业、谿卡孜珠峰畜产品等8项普通商标注册工作,开展了日喀则牛奶、日喀则青稞等2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截至目前,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个,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4个,无公害产品认证32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农产品46个。
2.1.1日喀则市农民生活方式及民族特点
日喀则市农民深入实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了“菜篮子”。日喀则农民主要以畜牧业为生,主要做好藏羊、枸杞、青稞、牦牛、饲草五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藜麦、绒山羊、设施果蔬、生猪、双峰驼、中藏药等特色产业。推进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建设,提升枸杞、茶卡羊2个国家级农产品特优区和藜麦、藏羊2个产业联合体建设水平,全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日喀则市藏族农牧民的生产方式主要分为纯牧业、农牧兼营、纯农业、外出务工及旅游业五种。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活在青藏高原,为了适应特殊的自然生存环境,也就形成了藏民族独有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伦理意识,在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藏民族对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灵的关系较之其他民族的认识更为深刻,也更具伦理意义。在藏民族看来,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神灵之间必须彼此善待,和谐相处。他们很早就认识到,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个人的生存必须求助于集体的力量。依赖集体、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绝对服从也就成为了藏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要求。
2.1.2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面向的地域文化及市场特性
西藏日喀则市多种农村合作社大力构建“一乡一社+片区合作社+一村一合+牧场”的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之路。主要方式是创新模式、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日喀则合作社主要经营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要的苗木,蔬菜,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生产资料。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产品开展成员所需苗木,蔬菜,农作物种植及畜禽养殖,开展与苗木,蔬菜,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培训,苗木蔬菜,农作物,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批发与零售。
2.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扶持政策状况分析
2.2税收和金融扶持分析
据调查,中央对日喀则的扶持可以体现在税收和金融扶持上,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收减免;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农膜从专业合作社取得的盈余返还,为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所得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用于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规模化生猪、蔬菜等生产的用水、用电与农业同价;电力部门对粮食烘干机械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从低执行。
鼓励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贷款、融资担保等方式获取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贷款,中央财政予以贴息。拓宽融资渠道,除政策性银行外,把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也纳入贴息范围。允许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自筹资金“三位一体”、贷补结合方式,吸引金融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
2.3人才政策分析
据了解,日喀则市突出支部主导、书记带头,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动领办合作社2600多家,86%的农牧民党员带头入股合作社,共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157个、党小组1427个,下派党建指导员579名,在合作社发展党员307名,4400余个合作社全部纳入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基层党建与农牧业经营主体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融合度和针对性,使党组织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
2.4用地扶持政策分析
其次,日喀则市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试点,扩大试点范围,跟踪试点成效,及时总结经验。建立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另外,在专项扶持类方面,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扶持。国家农发办在《关于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的意见》规定,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个项目申报实施面积,原则上农民合作社试点项目平原地区不低于500亩、丘陵山区不低于300亩,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每亩土地财政资金补助不超过1500元/亩。
3.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规模较小
从总体上看,日喀则拉孜邦垫民族特色手工业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农民合作社数量众多,但单体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在组织带动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时,还面临着种养技术集成水平不高、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和问题。
3.3资金来源单一
其次是日喀则拉孜邦垫民族特色手工业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同时筹资的难度比较大。从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上来看,属于广大农民群体组织的合作组织。本质上弱势群体之间的联合,是合作社的初期阶段,本身的筹资能力就比较弱,同时组织本身并不盈利,因此往往容易出现资金匮乏的问题。因此在组建的初期阶段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而资金的匮乏将对组织的经营规模的扩大造成限制,规模较小的话难以发挥组织优势。拉孜县锡钦乡羊毛制品合作社的资金来源是相对单一的,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成员的投资,但是成员的投资往往难以满足合作社日常运营的需求,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农村合作社在收益分配上存在一定的混乱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组织成员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合作社的持续发展。从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的人员构成上来看,主要是村干部参与,或者由村干部指定的人员参与,一方面这样的人员任免形式缺乏民主性,另一方面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理财意识较为薄弱,导致相关的资金得不到的有效的利用,造成资金浪费。
4.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未来发展的建议
4.1强化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
强化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法》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农村合作
社财务管理实际情况的内控监督体制。将岗位责任制落实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对资金与账务进行分管,根据实际的工作内容建立并完善财务经手制度,签收制度以及审批制度的,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会计核算制度强化对财务会计的监管,促进对财务信息的有效核算,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账簿,会计科目以及二级科目。此外,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常态化的查验,保证各个财务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从农村合作社的属性上来看,属于集体经济,因此在保证权力不转移的情况下可以执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相关账目经乡镇农经站进行统一处理,保证财务工作能够受到有效的监督。是要开拓资金筹措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农村合作社的性质为集体所有,在扩宽资金来源的同时,保护全体村民的财产。因此农村合作社需要对资金筹措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一方面需要强化内部的资金筹措,另一方面需要积极的吸引外资,通过引入外部资金来来提升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的财务实力。合作社要善于结合越来越有利的外部融资环境,增强筹集外部资金的能力。《合作社法》为稳步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要以此为基础吸引各类资金向合作社投资,共享发展成果。
最后,需要保证收益分配机制的公正性以及合理性。收益分配机制需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保证主体的利益。通过公正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在制定收益分配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听取全体日喀则农牧民的意见,相关的账簿需要向全体农牧民公开,同时需要保证账簿的可读性。在进行宏观分配的过程中,既要保障日喀则农牧民的利益,同时还需要保留一定的发展资金,促进农村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4.2积极发展合作,扩大发展规模
目前,日喀则拉孜邦垫民族特色手工业专业合作社应当以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为基本原则。合作社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助关系。国际合作社联盟规定,“合作社通过地方的、全国的、地区的和国际间合作社的合作,为社员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并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在这方面,日喀则多个农村合作社做得不够好,如一部分日喀则本地专业合作社往往难以从农村信用社得到必需的贷款。日喀则农村合作社之间加强合作,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竞争力,有 利于合作社和股份公司共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
想要扩大发展规模,就需要利用组织有资源优势,一是有现成的网络体系,二是有设施、办公用房等有形资产,三是有一批专业人才,四是与外界交往时有一定的可信度。当下的日喀则新型农村合作社具有接近农民、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等优势。扩大组织规模,就可以将两种组织资源有效对接,可以互补优缺,达到双赢。日喀则的新型农村合作社可以依托传统的合作组织来发展自己,而一些较为老旧的农村合作组织也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来发展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它们彼此可以把各自分散的合作经济组织,以村或区域为单位组成联合社,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组织体系,以发挥巨大的合力作用。
4.3 扩大资金来源
当下,日喀则农村合作社希望扩大资金来源,首先就需要从强化自身左起,规范合作社建设,这样,一方面由于合作社的成立、发展以及各项财务制度严格遵守,就会提高日喀则农牧民合作社的诚信度,使日喀则农民合作社合作社着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合作社管理:另一方面合作社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不断学习,参加各类涉及合作社发展的政府公益性培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技能此外,合作社还要积极引入附近村庄中农业技能、农业素质较好的农业人才加入合作社,为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日喀则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政策扶持,加大农村信贷力度。日喀则本地政府应加强引导,不断完善农牧区金融体系建设,大力扶持金融机构加强涉农领域的资金信贷投放力度,第一是分散金融机构的风险,可以尝试让多家金融机构联合为合作社发放贷款,降低每一家金融机构的风险。第二是实行奖励制度。对在涉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要以政府的名义予以表彰,提高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度。
日喀则政府可以逐步引导各类资本,使他们在乡镇、农村设立服务机构,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要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日喀则农民合作社的长期发展。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合作社发展的稳定性,进而加强其筹措资金的能力。
5.总结语
综上所述,日喀则农村合作社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促进,以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准确的把握市场的经济规律,实现日喀则政府、企业和农牧民的合作发展,体现农村合作社的功能性的发挥,以法律为保障,以制度为监督,以利润为导向,实现长远的经济规划,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实现农村经济,农业建设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