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航370的故事之我见
马航370的故事之我见
马航370的故事之我见,内容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关于马航370,某方班门弄斧,在龙族面前耍起了什么瞒天过海、调虎离山、离间计、苦肉计等等来了,想我堂堂中华,乃玩此套兵法的鼻祖,一招将计就计!就让对方吃不住了....哪里有疑似,那我们在哪里细细的找,把那里的地形地貌弄个八九不离十,就差把越、马的底裤扒拉下来看了,越、马真是哑巴吃苦瓜,有苦说不出!
某方本来想给我龙族上点眼药,挣些药费,看龙族如此大张旗鼓,也有点吃不住了,就放出风来,说灰机往安达曼海、印度洋一带去了,这下把印度、孟加拉给吓坏了,怕我们全方位找个底朝天,就火急火燎的找了起来了,心里那个苦啊:求你表来了,这里我会负责的。
那么370去哪里了?要在密布天眼的地球上把一架大型客机弄得无声无息,有一个国家能做到。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乘客的安全!唯一担心的是:某方销毁证据!好的消息是,替罪羊已经找到了——370机长。这样才不至于某方下不来台,而且还能在寻找370的功劳簿上记上一笔呢!
剧情正在想好的方向发展,只是真想要到N年后解密了才知道!
第二篇:马航事件有感
马航事件之感
马航事件尚未结束,得到的教训却已经不少。我为马航上面的人们祈福。
教训是:现代科学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偌大一个飞机,说不见就不见了,卫星什么的居然拍不到,我利用卫星可以清楚看到我家,这真的讽刺现代科学。
现在是二零一四年三月十六号,距离马航飞机失踪快九天了,奇迹会发生吗?我相信,这世界是有奇迹的。即使是被恐怖分子挟持,只要他们还活着,那么这就是奇迹了,我期待人们归来的那一刻。
如果马航事件是恐怖事件,那么全世界恐怕又要掀起一波反恐怖主义热潮了。但是如果不是恐怖事件,那么机上的人们生存的机会又太小。真是矛盾啊。但是,我还是觉得(www.xiexiebang.com),无论怎么样,人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本来我以为中国还是挺安全的,起码,没有美国的枪击案,没有中东和非洲的混乱,没有欧洲的大游行,没有印度的贫民窟,没有南美洲的湿热落后,没有日本性开放,没有韩国的乱整容。但是,从最近频发的砍人事件,拆迁事件,各种集体事件,我觉得我们国家也不是很太平啊。但是,总体上我们国家还是比较安全的,比较稳定,大家都安居乐业。不过如果想逃离中国的话,就赶紧赚钱去加拿大吧,过上老人退休后的生活,安逸而颓废。
我希望马航事件能有个好的结束,祈祷,希望世界和平。
第三篇:马航法律问题总结
关于马航事故法律问题总结
《蒙特利尔公约》规定,该公约生效时,如果缔约双方均为公约缔约国,则公约效力优先于华沙体制的所有法律;如果两国并非都是公约的缔约国,华沙体制相关的法律也仍然有效。2005年《蒙特利尔公约》在中国正式生效,且马来西亚亦为缔约国,因此关于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诉讼管辖等应适用于《蒙特利尔公约》,但赔偿标准依据国内法确定。
一、国际“空难”认定
根据《华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的规定,判断空难赔偿的“国际”性质不需要考虑飞机的国籍、飞行路线和旅客、托运人或收货人的国籍,唯一的判断标准是根据各当事人所订立的合同约定,运输的出发地、约定的经停地或目的地是否均在同一国内。只要上述地点有一个不在同一国内的,均应认定为国际空难。
二、赔偿限额法律适用
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在旅客人身伤害的赔偿方面采用了双梯度原则:每位旅客不超过10万特别提款权的,承运人要承担严格责任,不得免除或限制其责任;承运人可以对超过10万特别提款权的请求进行赔偿,并没有最高数额限制,此时其仅承担过错推定责任。根据公约每隔5年审议一次的规定,2009年国际民航组织又对赔偿限额进行了复审,从2009年12月31日起,公约规定的10万特别提款权提高至11.31万特别提款权。
三、赔偿标准
虽然国际公约对承运人责任的赔偿限额作了规定,对于具体的赔 偿标准等问题仍应由缔约成员国国内法来解决,但是,因各国国内法的规定不同,赔偿标准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我国的赔偿标准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精神损害赔偿
《华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规定,是否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 由国内法规定。因此,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标准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五、诉讼管辖
1929年《华沙公约》的规定,以下四个地点的法院对国际空 难旅客伤亡的损害赔偿请求有管辖权:承运人住所地、承运人主要营业地、签订合同的承运人营业机构所在地、目的地。1999年的《蒙特利尔公约》在《华沙公约》原有四个管辖法院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五个可供原告起诉的法院,也就是所谓的“第五管辖权”。该公约第33条第2款规定:“由旅客伤亡引起的损失,诉讼可以向本条第1款所提到的一个法院提出,或者在这样一个当事国境内的法院提出,即在发生事故时旅客的主要且永久居所在该国领土内,且承运人用自己的航空器或者按商务协议用另一个承运人的航空器来经营到达该国领土或者从该国领土始发的旅客航空运输业务,并且在该国境内承运人本身拥有或从与之有商务协议的另一承运人租来的、经营航空客运的处所。”
第四篇:2014年马航盈利部门浅析范文
2014年马航盈利部门浅析 智研咨询网讯:
内容提示:马航私有化,有助于国库控股公司在不受股东和工会干预的情况下重组马航。马航员工所属工会曾阻挠马航削减成本和增强竞争力的努力。
作为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重大重组的第一步,马来西亚政府投资机构国库控股公司计划私有化马航。
马航退市可能为国库控股公司拯救马航铺垫。马航的盈利部门如机械、地勤服务、廉价航空等可能遭到出售并剥离,员工队伍可能遭到裁减,管理层可能将换血。
根据马航股票现价,作为马航最大股东,国库控股公司私有化马航,仅需为自己不持有的30.6%股份支付10.7亿林吉特(约合3.3亿美元)。
国库控股公司正与联昌投资银行就重组事宜合作,但重组计划和细节依据政府最终决定可能仍存变数。
马航MH370航班失踪后,马航机票销售一落千丈,今年第一季度呈现两年来最差季度业绩,运营资金链受到严峻考验。这一事件后,马航股价已下跌16%。
马航管理层上周说,为挺过这一关,马航需要“激进”改革。
马来西亚媒体援引马前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的话说,私有化马航,使马航得以接受大刀阔斧的改革,是马航走出低谷的最佳选择。
第五篇:马航事件公关案例分析
马航事件公关案例分析
一、事件概况
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的,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该飞机本应于北京时间2014年3月8日6:30抵达北京,马来西亚当地时间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马航已经启动救援和联络机制寻找该飞机。失去联络的客机上载有227名乘客(包括两名婴儿)和12名机组人员。其中有154名中国人(其中中国大陆153人,其中成人152人,和1名1岁婴儿,中国台湾1人)。失去联络的原因正在调查之中。2014年3月24日晚10点,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吉隆坡宣布,马航失联航班MH370在南印度洋坠毁,机上无一人生还。
二、马航的公关分析
马航在航联失联五小时后发出第一份声明,确定MH370航班失联。3月11号,马航公布MH370上的239名乘客的名单和实际乘机人数,这239名乘客来自中国美国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
3月15日马来西亚召开新闻发布会,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表示,失联航班可能在一个或两个走廊型地区之间,一个是飞向泰国北部的航道,一个是南印度洋航道。
针对这一事件,马航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危机公关,包括请专门的公关公司来做危机公共。虽然马航对MH370失联这一事件的公共做的中规中矩,但确掩盖不了它危机公关的失败。毕竟公关效果不是依靠所做的事是否符合公关的步骤来衡量,而是要解决问题,解决品牌的危机,这是公关所需要达到的目的。马航公关失败的几大因素:
1、没能及时公布飞机失事事实。关于飞机失踪的消息在3月8日早晨就被媒体广泛报道,传的沸沸扬扬,在焦急中等待的人们这时候最希望得到来自马航的官方报导。而马航却没有在第一时间迅速对此做出回应,直等到下午才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此事做出说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危机公关的“黄金四小时”已经远远缩短了,而马航分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次,航空公司对飞机上的乘客的基本信息应该是很清楚的,而马航却迟迟没有对飞机上的乘客信息进行公布,[键入文字]
直到3月11号,马航才正式公布乘客的名单和国籍,这对于等待中的家人来说无疑是最煎熬的祷告了。马航对事件的反应如此的迟钝,如此的慢,必然激化受害者家人以及消费者的强烈不满,这注定使马航作为亚洲优秀的航空公司的形象一落千丈。
2、对马航失事客机搜救力度不够。8日下午召开的发布会上,马航方面只用短短5分钟就草草了事,更像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做,然而又没有意愿去做的态度。而且对于这种大事件竟然没有高级领导的出席,更表现出对此事件的轻浮态度和态度的恶劣。实在难以看出马航对此事故的关心,反而是一种无所谓的轻视态度,怎能让广大民众信服,怎能让广大消费者对马航还抱有好感。
3、没有及时通过媒体报道马航失事飞机的原因。马航没有对媒体提供及时的真实的信息导致媒体只能根据非官方的渠道获取信息,这必然会导致信息的失真,而这对于马航是完全没有好处的。这只会显示出马航的办事效率低、办事能力差,品牌形象也就荡然无存了。
危机公共关系处理要遵循速度第一原则,面对危机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作出回应;承担责任原则,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责任首先要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至少表现出对危机事件诚恳的态度;权威证实原则,权威有关部门要利用自己的威信,做出正确的信息披露。真诚沟通原则,危机发生后要积极与危机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协商解决问题;系统运行原则,各相关部门要协同努力,共同处理危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