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省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调查报告
内容预览:……009年公前65天就注册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较上年增加7个增长77.8%,截止2009年3月5日全县共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个,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341人,注册资金总额达1,783.5万元,XX省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调查报告。
2、结构多元化。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个,其中,种植业4个,占13.8 %,养殖业16个,占55 %;农机类1个,占3.4%;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类5个,占17.4 %;经营农产品类3个,占10.4 %。
3、经营分散型。据对种养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情况表明,采购生生……XX省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情况调查报告……情况,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存在盲目发展、运行机制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稳定性差、作用不突出、金融服务满足率低下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1、起点较晚,发展较快。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20**年成立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年成立各……为保护作者权益,此处省略,需要浏览全文请注册或登录……
……现状,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调查报告《XX省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调查报告》。一是采取集中培训活动,对法人代表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系统了解和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提高管理专业合作社的能力;二是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政府职能部门要深入实际,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别,分别抓好各种类型的示范社,培养典型,总结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现场参观,一看、二学、三模仿,使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三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虚心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尽快提高法人代表的综合素质,促进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从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为摸清和掌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找准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推动我县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办法和措施。根据省、市文件精神,6月上旬,县局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对2012年5月底前注册登记的合作社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猛发展。截止2012年5月底,全县共发展合作社499家,成员出资总额76230.516万元,新增合作社93家。按行业划分,其中种植业150 家,占合作社总数30 %,成员出资总额32048.35万元;畜牧业274 家,占合作社总数55 %,成员出资总额37354.456万元;服务业 75家,占合作社总数 15 %,成员出资总额6827.71万元.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入社率13.25%,带动农户数(与合作社有交易的其他农户)11078户,占总农户数20%。全县12个乡镇,300个行政村,行政村覆盖率85.6%,没有合作社的村数43个,报送合作社资料有484家,不运营的合作社15家。大学生村干部创办、参与的合作社13个。68个土地流转合作社,流转面积10956亩,1 个合作社联合社,参与联合社的合作社数3个,成员农户数15户。获山西省名牌农产品1家,获有机转换产品认证1家,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4家。有注册商标的6 家。省、市、县示范社20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7家,县级10家。有10家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建立直销点30家,成交金额300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开展宣传培训,营造了浓厚氛围。
今年,我们按照省厅的安排,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了《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组织开展“《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学习宣传月”活动。《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省合作社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是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依法履行好职责。我们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农廉网等新闻媒体,利用农村集市,通过宣传栏、宣传车、悬挂横幅、发放资料、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对法律、条例及相关政策进行宣传和普及,提高了广大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为合作社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我们积极与宣传部门和有关新闻单位协调,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举办培训班、开辟宣传专栏、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口号、编写黑板报、组织送法下乡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深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了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对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了健康发展。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对合作社发展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全县“农业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把合作社发展作为各乡(镇、区)政府年终考核目标。同时,把合作社建设作为经管部门“抓经济、办实事、强管理”的责任目标,发挥农委的服务职能。每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安排督察合作社建设情况,多次深入合作社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大大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热情指导服务,改善了发展环境。
县局专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组”,坚持下乡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合作社的发展情况,遇到问题立即解决。如我们积极与工商局协调关系,为农民办理登记手续减免费用。同时,帮助合作社向省、市申报项目资金,申请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扶持。从而大大地改善了合作社的生产发展环境,较好地增强了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和发展后劲。
4、抓好示范带动,促进了规范建设。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重点培育、典型引导、规范运行”的原则。在培育途径上,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办法,在引导发展上,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近年来,我县农委按照山西省“358”示范社
建设行动的意见,在全县开展了示范社申报工作。目前全县共有示范社20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7个,县级10个。通过示范社建设,带动全县合作社规范发展。
5、推进农超对接,提升了产品品牌。
“农超对接”扩大了合作社规模,拓展了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树立产品品牌。据统计,我县有10家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建立直销点30家,成交金额300万元。同时还多次组织了合作社参加了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和农业博览会等,提高了合作社的知名度,为实现“农超对接”打下基础。
随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其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效也已初步显现:
1、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合作社的建立,把同类生产经营农户组织起来,同时,带动其他农户共同进行生产经营,整体进入市场,有计划地安排生产的品种和数量,有组织地收购和销售产品,共同抵御和防范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加了农民收入。
2、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由公司领办的合作社,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中介作用,使公司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材料供应,农民的产品销售和价格也有可靠保证,实现公司和农户互利双赢。
3、降低了生产成本。
合作社的创办和实施,较大程度上实现了降本增效,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统一采购上,降低了社员的生产成本。同时,合作社实行了农产品统一销售机制,合作社向社员收购产品的价格高于市场价,增加了社员收入。
4、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合作社在组织农民生产过程中,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防病灭虫等措施,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提高了科技含量。
5、缓解了种植农户的资金压力。少数合作社尝试通过资金互助的方式,为成员提供小额借贷资金;或者通过大户借款方式,扶助合作社成员共同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合作社发展上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
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内部运作不规范。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有些合作社办社目的是为了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得到项目资金等方面的便利,出现了一些“空壳社”。有些虽然成立时有较为规范的《章程》、明确的分工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但大多流于形式,大部分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偏低,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健全,账目不规范。据调查了解,全县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规范建账的合作社比较少,有的虽建账,但在票据使用、账务处理以及成员账户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还有少数合作社根本没有开展财务核算工作。
2、各类人才紧缺。
合作社要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目前,全县合作社参与者基本是农民,经营管理职务也主要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大多合作社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一个方面有专长,而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并不多,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服务层次较低
大多数合作社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本乡镇,相当一部分局限于本村,跨乡镇发展的合作社还很少。多数合作社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还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没有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益。
4、政策扶持不宽裕
财政扶持方面:虽然扶持合作社的力度在逐年增大,对合作社整体发展而言犹如杯水车薪,而且对于一些组织能力强、带动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合作社扶持没有延续性,造成了发展上的障碍。税收优惠方面:按照合作社法,合作社应该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优惠政策。信贷支持方面:,各金融机构在对合作社的融资问题上趋于慎重和保守。据调研,合作社贷款只准以私人名义贷款,大多数合作社基本无缘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三、对策和建议
1、强化培训,提高水平
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组织合作社理事长、财会人员进行分层次、分批次培训、对合作社理事长重点从组织协调、创业经营、市场谈判、风险控制、合作文化等方面培训,提高经营决策能力和政策法规水平,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到合作社发展较好的省份学习考察,借鉴其先进经验;对合作社技术、营销、财务等其他管理人员重点进行科技推广、营销管理、业务操作、财务核算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逐步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乐于奉献的合作社带头人,切实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全面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
2、提标扩面,规范发展。
一是“提标”,着力强化合作社内部管理。在财务管理上,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核算。在经营管理上,要大力倡导“三化”,即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指导、协助合作社办好“三品”认证和产品品牌。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和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引导合作社之间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鼓励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二是“扩面”,提高合作社的入社率,扩大合作社的带动面。通过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引导广大农民加入各类合作社,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三是“搞活”,鼓励多主体积极参与兴办合作社。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创办或参与合作社建设。在政策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贮运大户、流通企业、加工企业等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条件牵头兴办合作社。
3、加强扶持,优化服务。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扩大示范效应。要加强对示范社建设的扶持,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积极争取更多的县级财政专项资金,指导合作社开展宣传培训、信息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示范奖励等工作。二是加强金融支持服务。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对合作社降低贷款门槛,为合作社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国税、地税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合作社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大程度的促进合作社发展。四是在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试点,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融资渠道,缓解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压力。
4、加强检查,健全机制。
建立健全合作社动态监测考核机制,对各级命名表彰的示范社进行跟踪检查,凡检查不符合条件的,要取消其示范社称号;对于一般性合作社实行动态监测,对无实际运作、无发展潜力、无创收能力、无带动作用的“空壳社”将依法取缔、注销。
第三篇:浅析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浅析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广东从化为例
一、引言
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聚焦“三农”问题,不断探索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大量事实表明,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是助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产业基础。经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缺乏是严重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调查
从化市作为广州的后花园,北回归线横跨中部,其基本特征是自然环境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劳动力丰富,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因此本文选择广州市县域从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为主,实地调研为辅的方式对从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进行摸底,同时对不同组建模式的典型合作社采用访谈的方式采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和金融需求方而的信息。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相应的频数分析,挖掘出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夯实基础。本次针对从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了约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达71.5%。
(一)从化合作社的总体概况及特点
1.合作社概况。截至2 014年12月,从化市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并在市农业局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50家,占广州地区合作社数量的30%,涉及水果、蔬菜、花卉、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加工流通七大类农业产业;共有社员约9 000人,其中农民占80%以上,带动农户41 500户,占从化市农户总数的 40%;全年总产值高达12 825万元。全市合作社中,以水果为主的合作社共66家,产值3 485万元,占合作社总产值的27%;以蔬菜为主的合作社共82家,产值3 006万元,占合作社总产值23.4%;以养殖为主的合作社共19家,产值1 430万元,占合作社总产值的11.2%;水产、花卉等其他占总产值的38.4%。
2.合作社规模。从化合作社规模在500人以上的有1家,该社农户数964人。100“500人之间的有21家,占比9.2%;50”100人之间的有20家,占比8.8%;合作社的规模集中在50人以下的,共186家,占比81.6%。
3.合作社标准化程度。全市共有5家合作社被选为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7家合作社被选为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23家合作社被选为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53家有产品分级包装,15家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45家有注册商标,4家有质检、冷库设施,5家有农产品加工场地,3家建立生产记录与产品质量安全源管理制度,11家完成“三品”认证。
4.合作社经营模式。经调研发现,从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民”运作模式为主,占比约为60%。该模式是生产同类型农产品的农户志愿加入联合社形成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日常工作以组织社员技术培训和拓展销售渠道为主,部分合作社还提供设施建设、采购生产资料等服务,只有不到5%的合作社提供资金渠道,提供融资服务。
(二)金融需求现状及特点
短期资金需求额度小,季节性较强。从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额度差异度不大,主要集中于10万-50万元之间,约占70%。短期资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收购和销售环节,农民和购货商在结算方式和习惯上的差别经常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一般而言,合作社通过现金的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少数老顾客还会采取支票的方式结账。而购货商比如超市通常2-3个月结一次账。若资金量小,能够一次付清,但资金量稍大,则采取多次结账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大量的运营资金,导致难以扩大经营规模。
三、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性金融和政策性补贴的协调度不足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但具有弱质性,因而需要政府直接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2013年从化市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财政补贴将近200万元,而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不足100万元。我国农业的基本而较大,对于资金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如果只依靠财政性资金“输血性”地支持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也会降低有限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金融机构风险认识缺位是制约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根本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途径有3种:直接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通过向专业合作社成员发放贷款;通过合作社协作企业发放贷款。对银行机构的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从化市仅通过合作社成员发放贷款88万元,被调查的5家银行机构认为难以控制风险、缺乏外部担保是制约金融支持合作社的主要原因。农业金融与农业生产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农业信贷风险也同农业生产直接挂钩。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评级工作滞后是制约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直接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组织结构,因此很难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即便按照商业银行的现有内部风险评估模型对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绝大多数合作社也达不到商业银行的放贷标准。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模型,不能有效整合农户个人信用信息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导致金融对其信贷支持缺少信用信息支撑。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和金融产品创新,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模式
政府引导合作社完善治理结构,防范“内部人”控制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互助性的组织,成员既是合作社的所有者,也是合作社的服务对象。合作社发起人身份较复杂,有的由村干部发起成立,有的由企业发起成立,有的由能人大户发起成立,合作社容易被发起人或资本控制。单独依靠合作社自身规范化困难较大,可以通过政府引导,逐步使其治理结构规范化。目前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以此为突破口,完善监督机制,发挥好监事会的作用。引导合作社制定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合作社的财务审批,正确开展会计核算,定期公开合作社的财务,保障普通成员的监督权。
(二)健全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实现风险共担。
农业生产很多不可抗因素,自然灾害无法避免,因此应引入风险准备金制度。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总体原则是利用财政风险补偿基金对农业贷款而临的自然性风险给予补偿,目的是使补偿后的农业贷款风险和收益达到与其他类型贷款基本一致的水平。从风险构成看,农业贷款的风险包括经营性风险和自然性风险。经营性风险主要源于银行机构的经营管理和借款主体的道德风险等,银行机构作为市场主体独立承担理所应当,但自然性风险主要源于农业自身固有的弱质属性,由银行承担只能降低其投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建议财政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对农业贷款自然性风险的补偿。这种做法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匹配,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
(三)鼓励创新金融产品,以土地经营权抵押为突破口。
农户收入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农民手中最大的“资产”是其房屋以及土地。拓宽传统抵押物范围,以土地经营权抵押为突破口,使土地这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充分发挥出去,使土地的要素价值得到充分盘活,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使其成为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鼓励创新金融产品,针对合作社的机器设备、订单、存货、应收账款等进行抵质押贷款;对一些效益好、带动而庄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开发推广信用联保贷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因生产需要的季节性资金需求,金融部门应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实行优惠利率。
四、对策建议
(1)推动金融资源有效配置
人民银行应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扎实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工作,加大对金融机构贯彻执行支农政策的考核力度,以评估考核引导带动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适时制定“三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为“三权”融资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明确方向。
(2)创新涉农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要顺应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趋势,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金融产品,满足差异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推广农户小额贷款,多户联保贷款、农房抵押、林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反担保贷款和农户创业贷款,积极探索涉农专利权、商标权、产业园、养殖场等质押物贷款,将金融业务的触角延伸至产业链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业务环节。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为防止信贷风险,可前期选择少数村镇、企业、农户进行贷款试点,后再着力推广至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大农村自助银行的设立,大力发展农村银行卡业务,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理财业务等金融服务,满足更高层次的金融需求。
(3)建立多方合作的融资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仅靠金融部门单方面的支持势单力薄,需更多的部门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农业部门要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和投资,建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技术推广、工程施工等领域。土地、电力、水务、税务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对于合作社在生产经营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与优惠和支持。
(4)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合作社推动、产业带动、农户联动”的发展思路,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加大力度创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土壤”空间。鼓励、引导种植能人、运销大户牵头联合从事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形成群体优势,构建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相关内容,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
(5)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专项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补等措施,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扩大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保险覆盖面,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建春.金融支持临泽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调查
[2]刘顺平.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第四篇: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银监发[2009]13号《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银监发[2009]13号
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各银监局(西藏除外),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林、农牧)厅(委、办、局),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天
津农村合作银行: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农村市场主体,对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动合作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并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新型的市场主体是联结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纽带,是提高农户市场谈判地位的有效载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强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围绕农业产业链贯通金融支农链条,进一步拓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银监会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有效途径,受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广泛欢迎,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育水平不高,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注册资本金较少,可抵(质)押财产不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服务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不系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农业部门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采取多方面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
二、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
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按照“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信用评定范围。2009年上半年,要与当地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一道,对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逐一建立信用档案。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要以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高、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规范管理好、信用记录良等为主要内容,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指导辖内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展信用评定工作。对于获得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或受到地方政府奖励以及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适当提高相应的信用资质评级档次。要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规范开展信用评定工作,稳步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的授信管理模式。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正向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和诚信氛围,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三、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千家万户,成员从事同类生产经营活动,彼此情况相对熟悉的优势,探索实施信贷管理批量化操作的有效形式,促进农户贷款管理模式实现从“零售型”向“批发型”转变。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产品优势,全面把握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布、发展水平以及其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强市场细分,提高支持发展的精细化水平。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采取向合作社成员及与合作社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扎实的产业基础;对于发展层次较高、经营效益较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信用状况良好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予以重点支持,积极满足必要的资金需求,做到扶持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一个特色产业,搞活一地农村经济,致富一方农民群众。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授信与对合作社成员单体授信结合起来,建立农业贷款绿色通道,采取“宜户则户、宜社则社”的办法,提供信贷优惠和服务便利。将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领域,积极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需求。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可运用政府风险金担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导致贷款拖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按照商业原则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并根据需要适当追加贷款投入,帮助其恢复生产发展。
四、创新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的金融产品
在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利润可获、信息披露到位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需求。鼓励以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扩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信用贷款发放。鼓励进一步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新各类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农(副)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以及农用生产设备、机械、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财产抵(质)押贷款品种。鼓励发展自助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品种,做到一次申请,统一授信,周转使用。鼓励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息、网络优势,拓展收费类和服务类资金归集等中间业务,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市场信息和金融咨询、代理保险销售和理财业务等。要加强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继续推广银(社)团贷款以及业务代理,发挥金融合力支持作用。
五、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方式
对规模较大、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积极提供代理或流动上门服务。加快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鼓励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比较充分的地区就近设置ATM、POS等金融服务机具,稳步推广贷记卡业务,探索发展手机银行业务,提高服务便利度。特别要围绕提高审贷效率和解决担保难题,创新服务方式。要针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季节性强、贷款需求急的特点,适当前移贷前调查环节,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审贷效率,动态了解和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成员提出的贷款申请,要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贷款受理、调查和审查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贷款需求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其生产经营规模、成员户数以及整体偿债能力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实现“集中授信、随用随贷、柜台办理、余额控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独立法人名义申请贷款的,可由其成员提供联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个人申请贷款的,可采取合作社内封闭联保或由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方式。对于获得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或受到地方政府奖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农贷信贷员包社服务,在授信方式、支持额度、服务价格、办理时限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六、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
优先选择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开展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试点工作,并纳入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范围内统一推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要按有关规定履行市场准入审批手续,组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要接受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依法合规审慎开展经营活动,真正办成社员自愿入股、民主管理、以服务社员为宗旨、谋求社员最大利益的合作性金融组织。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按商业原则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共同持股基金或持股会等形式,集合和保护成员投资入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股东(社员)权利。鼓励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为成员贷款提供担保,借以发展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金融需求的联合信用贷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延伸产业链条,借助担保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相关农村市场主体作用,扩大成员融资的担保范围和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
七、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金融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支持重点,规范业务操作规程。要抓紧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的全程跟踪与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做好贷款“三查”工作。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良信用记录惩戒机制,对于未按借款合同规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恶意违约不履行还款责任的,要予以曝光,停止一定期限的授信,降低信用等级,取消信贷优惠;对于挪用贷款、弄虚作假取得贷款的,立即取消授信,采取限期收回其他资产保全等措施,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缓释措施,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理事、监事及成员个人以个人财产,对专业合作社或成员贷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贷款抵(质)押财产办理保险,保险期限不得短于贷款期限,投保金额不得低于贷款本金和利息之和,且保险单上应注明贷款人为第一受益人,在贷款期限内借款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停保、退保。
八、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政策激励
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和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建立必要的工作联系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密切业务协作,共同组织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章程和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建立成员账户,实行财务公开,推动民主管理;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库,密切加强与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协作和配合,及时提供有关信息资料,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创造基础条件;要发挥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主动配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工作,为其授信和用信当好参谋,协助做好贷前调查、贷款发放和回收工作;积极鼓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成效明显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税收减免等多种形式的支持政策,引导实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投放的持续增加和金融服务的持续改善。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会同农业部门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后续评估,密切跟踪有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进展,切实加强政策指导,支持推广有益经验,持续放大创新成效,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水平。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请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林、农牧)厅(委、办、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市(师)、县(团)农村经营管理部门。
二ΟΟ九年二月五日
第五篇:银行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银行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前言: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产物。2007年7月1日《农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实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势必引起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载体、经营格局和金融生态的不断变化,也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着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资源整合方向和发展轨迹。因此,全面做好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把握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变化与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对于XX银行与时俱进的出台服务“三农”金融措施、做好新时期“三农”服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于1999年7月由XX县供销社积极参与率先创办了重庆市早期比较规范、有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XX镇XX蔬菜专业合作社,当时仅有入社社员36户、入股资金6万元,由此拉开了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序幕。
截止2009年5月末,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共有305家。按行业划分,既包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合作社,又发展有水产、农资、药材、花卉、桑蚕、竹木、旅游观光等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合作社发展的多样性。其中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社有194个,占合作社总数的63.6%;种植业65个,占21.3%;其他47,占15.1%;全县合作社成员总数6.75万个,带动农户数10.12万户。涌现了像XX镇XX油桃专业合作社、XX优质梨专业合作社、XX福成、XX、XX、XX柑橘专业合作社、XXXX蔬菜专业合作社、XX黑木耳专业合作社、XX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有特色、有规模、发展势头好、助农增收增效好、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我县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
XX县人民政府于2003年7月,批准成立了“XX县合作经济联合社”,与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负责履行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职能”。2007年6月,县政府制发了《关于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通知》。2009年7月县政府成立了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试点领导小组,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的综合协调、宣传指导、监督管理和调研决策。
(二)加强宣传引路,营造发展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始终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发动工作放在突出位臵,先后分别以大型彩幅广告、标语、宣传手册、有线电视、村民大会、专业培训会等多种有效形式发动宣传,不断营造发展大环境。2007年11月XX县由县供销社与《XX报》联合开辟每周一期、持续半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专栏,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加强和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加强产业引导,培育特色产品
XX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办、财政局、工商局、农业局等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一方面,主要对前几年建设比较规范、又具有产业优势、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积极措施从市场引导、产业培育、资金帮扶等多方面进行扶持和培植。另一方面,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围绕县里提出的粮油、肉食、柑橘、竹材、中药材等主导产业,按照组织做大、基地做强、产业做优、链条做长的要求,积极引导走“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XX县支行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XX银行在总行的领导下,坚持“改制不改向、改名不改姓”,千方百计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根据刘董事长“二突破一推进”指示和谭行长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专题工作会上的讲话”的重要内容,不断夯实和加大“三农”信贷业务,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止2009年8月末,全县“三农”贷款余额118000万元,其中发放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余额1360万元,受益农户714户。
(1)深入调研,有针对性的制订信贷扶持计划 XX县支行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点,及时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对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开展调查,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项目、入社社员、股份设臵、经营管理和资金需求等情况,对财务制度不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编报表和对其非财务因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拓展业务和防范风险打下基础。各分理处有针对性的制订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资金支持的专项扶持计划,研究信贷投放的重点和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做到支持对象不盲目,信贷资金有效果,使信贷投放计划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相结合。(2)加强宣传,大力推广贷款新品种
我支行积极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贷款新品种的宣传工作。一方面,通过拉横幅、贴告示、散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产品介绍和推广。另一方面,通过信贷员对目标客户进行产品推荐,引导客户选择产品和增强客户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使“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贷款品种在短时间内被广大客户所熟知。
(3)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贷款问题,我支行采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贷款方式给予积极支持。一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中的信用户、示范户和专业户,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办法,给予最高3万元的信用贷款限额。2007年以来,XX县支行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向我县800多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累计发放贷款2600多万元。另一方面,对生产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大力推行农户联保、农村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使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贷款额度得到大幅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发展。如XX县支行XX分理处以农村专业大户的方式,向XX“大槽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XX发放贷款10万元,支持其进行土鸡养殖。在他的带动和管理下,该合作社创立了“大槽土鸡”品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20个社员每年获利3-4万元。
(4)创新担保方式,重点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难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缺乏贷款抵押物的问题,也很难找到愿意为其贷款提供保证的担保人。为此,XX县支行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特点,积极推广林权抵押、订单质押以及第三人提供保证担保等方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发放贷款,较好的解决了其贷款担保难问题。XX县XX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5月成立,有10户菜农参加,主要是以蔬菜种植为主。为了改善蔬菜的品种和提高产量,该合作社向XX县支行XX分理处申请借款,却缺乏抵押物。经过多方协商,XX分理处以第三人提供保证担保的方式向该合作社发放贷款15万元,解决了该合作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5)强化配套服务,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XX县支行把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强化配套服务,作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各级分理处在确保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各级授权授信制度,优化信贷流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额度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建立了“贷款绿色通道”,提高了办贷效率。XX县支行还要求各分理处主任和信贷人员认真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及时了解各类农产品市场变化情况,并发扬背包下乡,走村串户的优良传统,经常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家中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摸农情,听民意,增强与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利用信息来源渠道广、人员联系方法多等优势,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和理财服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与瞬息万变的农产品大市场实现有机连接,增强发展能力。
(二)下一步工作方向 XX县支行以新时期的“三农”建设为契机,在总行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工作的重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1)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和调查力度,增加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研究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系统性金融服务方案和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的特色产品,增强我支行通过专业合作社服务广大农户,服务“三农”的能力。
(2)认真做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规划。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也是我支行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要把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信贷投入,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有效解决其贷款难和担保难的问题。
(3)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针对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实力普遍不强的现状,从实际出发,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采取“因社制宜,因户制宜”的信贷原则,合理选择贷款对象,采取灵活便利的贷款方式,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力度。
四、金融服务需求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我们共向XX县的1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下发了关于《专业合作社金融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实地重点走访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调查的情况反映出,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需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信贷资金有较大需求。本次调查的1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各种金融需求的占100 %、其中有信贷资金需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7个,占调查总数的94%;
(二)信贷资金需求量较大。从总体情况看,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金融需求、尤其是信贷资金需求量较大。1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年贷款需求量达100万元以上的有4户、5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8户、20万元至50万元的有25户,10万元至20万元的有17户,10万元以内的有43户。即在10万元以上的占50%以上;
(三)金融服务需求以信贷资金为主。从调查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金融需求主要为存取款、支付结算及信贷资金等服务,其中尤以贷款服务为最;如103个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企有94%的有贷款需求。
(四)信贷资金需求用途比较一致。具体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用于流动资金的30户、占比28%,修建维护生产性用房、设备技术改造及其他方面的有15户、占比15%,用于购买种植或养殖所需生产资料的有52户,占比51%。
(五)信贷资金需求变化呈放增加趋势。从总体上看,未来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贷款需求呈逐渐放增加趋势。其中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因经济形势及无法达到银行贷款要求而持观望态势。
五、XX县支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实践证明,XX县支行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优势农业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同时遇到的问题和潜存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难以成为合格的承贷主体。一是我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注册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为农民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目前我县很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法律规定还有相当差距,突出问题是登记注册不规范。我县经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为309家,还有很多未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对于不具备法人资格,也没有注册资本金的专业合作组织,金融机构无法提供信贷支持。二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不平衡,发展有规模、实力雄厚的合作社不多,大部分合作社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自身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成为合格的信贷主体。所以从承贷主体来看,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绝大部分是以合作社社员的名义借款。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粗放型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合作社经营上极易出现风险,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且合作社多数是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采购等业务为主,产业链短,市场化程度较低,造成多数合作社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不少专业合作社甚至成为“空壳”机构。大多数农民社员认为合作社是某些牵头单位或负责人的事,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和发展关心不够,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小、弱、散”现象比较突出。
(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规范性不够,致使合作社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加大。一是金融机构贷前调查实施难,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即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且财务管理不规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会计账册,财务会计账册被简化成了“流水账”,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对其运行和效益情况进行评估。二是贷款管理难度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强调资本和劳动的联合,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管理制度,并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致使合作社与社员在经济合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当合作社处于亏损边缘等不利局面时,社员便会互相推诿合作社债务,争先转移资金,甚至一走了之,而合作社对其社员的约束力又极为有限,增加了合作社及社员的贷款管理难度,使贷款极易形成风险。如XX镇XX生猪专业合作社,以社员的名义贷款5万元用于合作社,后来因为社员间出现了矛盾,导致合作社解体,致使5万元的债务无法落实。三是贷款风险规避难。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从事农产品生产,生产周期长、储存期短,还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使得金融机构在信贷介入时非常谨慎。此外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大多不愿意涉足农业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领域,农业保障机制不健全,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专业合作组织投入的积极性。
(四)贷款抵押担保手续难以落实。目前,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一般都强调抵押和担保手续的完备。但实际情况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为松散型的互助组织, 一般无固定资产,办公、营业场所多数是租借或社员自家房屋,在申请贷款时没够足够的财产进行抵押,同时也很难找到愿意为其贷款提供担保的单位或个人,从而增加了获得贷款的难度。同时,由于农村房屋“二证”不齐全比较突出,部分农户无法抵押获得贷款。如竹溪镇XX合作社,因为合作社主体资格无法达到贷款行要求,想以社员名义贷款,由于社员的农房“二证”不齐全,无法获得大额的抵押贷款,最后只获得了3万元的信用贷款。
六、促进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建立长效机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促进其广泛吸收农户入股,参与专业生产合作社,大力提高农户入户合格率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自身规范建设,重点从规范登记注册、规范股权设臵、规范生产行为和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的贷款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供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由于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风险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贷款,为保护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建议由市、县财政共同出资,对经营业绩好、对“三农”拉动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财政贴息。并根据对专业合作组织贷款的累放数量和期末余额,对相关金融机构予以营业税减免和所得税抵扣等优惠。
(二)根据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根据其规模大小及规范化程度,建议采取“支持一批、合作一批、培育一批”的金融支持模式。
“支持一批”。对那些规模加大、组织化程度较高、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经济合作紧密、还款来源有一定保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多种方式给予直接信贷支持,支持其发展,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和市场推动作用。
“合作一批”。对有一定规模、但组织化程度不高、(主要是以专业大户为主发展而成的专业合作社)但农户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合作社法人担保和社员联保等形式,加强与合作社的合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农户进行信贷支持。
“培育一批”。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通过抵押、第三人担保等方式直接对社员农户进行信贷支持,并积极帮助引导合作社走向规范化,待条件成熟时,加强与其合作并给予信贷支持。
(三)强化担保,推广法人代表个人担保和政府专项担保贷款。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对普通社员的约束力有限。因此有关部门要强化对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理事长)的风险约束,推广法人代表个人财产担保贷款,规定合作社法人代表对于合作社贷款具有连带清偿责任。同时仿效小额担保贷款的方式由市财政和县财政设立专业合作组织风险补偿基金,对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担保并给予财政贴息。金融机构按照担保基金的金额,放大一定倍数,专项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
同时建立健全农业保障机制,针对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不确定因素多的情况,建议规定贷款金融机构有权要求对专业合作组织及成员的生产经营项目和贷款抵(质)押物办理保险,且保险单上必须注明“第一受益人为贷款金融机构”。在贷款期限内,未经贷款人同意,借款人不得单方面停保、退保。为减 轻借款人负担,建议将此类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由财政资金提供保费补贴。
(四)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强化贷款风险控制。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需求时间急、期限短的特点,金融机构要适度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尽量缩短贷款发放周期。同时为避免借款人道德风险,可根据专业合作社经营年限、信用状况等情况,设定单笔贷款规模上限。对于合作社及其成员不良贷款金额超过其贷款总额一定比例的,各金融机构可停止对其新发放贷款。针对不同类型合作社,采取不同的金融服务策略和不同的贷款运营机制,通过分期还款约束、标准化管理、客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灵活利率和贷款期限管理等综合措施控制风险。同时加强担保管理,采取多种担保形式,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尤其是客户道德风险。工商部门还应强化登记管理,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或法人,不得担任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对有未偿还贷款的专业合作社,除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之外,在申请变更其他法定登记事项(如法人代表、注册资本、住所等)时,也应其提供银行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证明。
(五)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担保方式。继续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将农业生产用房(如圈舍、生产厂房等)和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等纳入抵押品范围。积极推行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社社员提供担保,以及大宗农副产品质押。并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积极增加财政注资和引进多种投资主体措施,增强我县担保公司的经济实力,建立农业担保机构,并降低门槛,积极引导担保公司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担保,同时明确担保公司的支持责任,规定担保公司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担保应达到一定比例。
XX银行
二〇X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