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司法公正的理性分

时间:2019-05-13 04:1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实现司法公正的理性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实现司法公正的理性分》。

第一篇:关于实现司法公正的理性分

关于实现司法公正的理性分析

张善炎炎湖南公安高专法律系副教授、副主任

在当前的司法改革大潮中,围绕司法公正这一核心,司法改革的技术和运作等必须从理性主义出发。这其中,重点需解决和认可三个方面。

一、培植司法公正理念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础

从一定层面来看,我国当前所进行的这场司法改革的价位取向就是在于追求和实现司法公正。什么是司法公正?有人认为“司法公正是 人们对司法机关执法活动的企望,也是司法本身应达到的目标。它是许多活动中实现法的正义的保障。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无论从实 体上还是程序上都应体现其公正性”。也有人认为“司法公正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为解决各种社会冲突而追求或持有的一种法律思想和法律评价。它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既能动用体现公平原则的实体规范确认和分配具体的权利义务,又能使这种确认和分配的过程与方式体现公平性”。我们认为,尽管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概念表述不尽一致,但司法公正为人们对司法活动的企望及作为司法价值评价标准是形成共识的。我们分析司法公正,必须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一是司法公正的理念。这种理念表现为社会公众和法律职业群要从理性主义角度关注和追求司法公正c我们考究国外实现和追求司法公正的过程可以发现。构建绝对意义上的司法公正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而支撑这一过程的基础是人们所共同形成的司法公正的理念。这正如亚里土多德在构建“法治”模式时,首先和根本在于引导公众对“法治”所须树立的绝对理念一样;二是司法公正的技术保障体系的构建。

司法公正应当包括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司法形象公正三大方面。我们当前关注程序公正,在于从根本上纠正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重 实体,轻程序”现象,它并非据此求证出程序公正在司法公正中的决定价值。我们对司法公正的技术保障分析,必须全面按实体、程序、司法形象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重构。

关于培植司法公正的理念,应首先在社会公众中加以大力倡导。司法公正作为一种对司法的追求和企望,应具有突出的精神层面的要 求。我们认为,时下人们热衷于讨论“司法公正”,但远未达到坚信和追求司法公正的理性,甚至可以说“司法公正还主要停留在法学家的 头脑之中”。所以,要还司法公正以“公正”,就必须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在社会公众中培核司法公正的理念。

在法律职业群中,同样必须强调捍卫司法公正的理念。我们的法律职业群本身就是实现司法公正的理想、追求必须从责任、道义的角度 去构建,如我们注意到,当前法学院系在教育学生时,对司法公正的理念培植是很薄弱的,从而培养的学生在从事法律职业时往往对司法公正的责任义务不突出。这是我们当前法学教育必须重点加以反思的一大问题。

二、完善司法体制、司法制度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手段

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改革我国传统的司法体制。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司法体制对其它体制的从属性和司法体制的极端行 政化。司法体制的构建,在于保障司法权、司法组织、司法人员对司法公正的有力实现.这也是司法体制配置的基点。员在人事、财政、保障系统等对地方党政等机构 的严重依附,令人深思.非改不行。司法机关对司法人员的极端行政化管理模式应予深刻反思。司法人员的中立性,决定了司法人员的管理应重在对司法官的正义、良心、责任、精神的培植。对司法官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极易导致司法官为所

谓的“官位”而放弃或背离自己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心灵上。

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改革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我国司法制度的重构,在现代化与本土资源的冲突中已找出一条希望之路。龙宗智教 授所倡导的“相对合理主义”观点极具代表性。在设计我国司法制度中,必须强调“对社会公众的司法文化的教育”、“法学家对司法 敏感区的探究”。考察美国的司法独立的构建,它离不开社会公众对法律文化追求向往的深厚底蕴。而法学家对司法敏感区的探究,对 推动司法制度的重构,极具历史价值。如北京大学法学院著名学者贺卫方先生所论及的“复转军人进法院”这一社会敏感话题,引发了人们的 高度关注,它结司法官的来源途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性的分析和解决的方法。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制度的构建中,至少有三个热点问题(或称敏感问题)不能回避。一是政法委的存、废问题:二是纪委监察的“两规”、“两指”的限制问题;三是人大对个案监督问题。我们认为,分析和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司法规律人手,要把司法制度与政治权力配置加以严格的技术区分。

三、解决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

司法独立存在的基础在于司法权的实质是一种判断权。司法独立作为现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由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派生出来的。我 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它与我国解决司法独立问题互不矛盾。我们认为,一个模范或先进的司法体系首先应以司法公正 和司法独立为标志。事实也表明,政治理论间的冲突不存在妨碍对司法独立的构建。如:古巴的法官们对待他们的职业责任同非共产主义国家中的法官们一样严肃,强调对个案事实的独立思考;南非的法官们甚至面对基本上不公正的法律仍然认定他们有履行司法独立原则的义务;新加坡向西方自由民主理论提出了挑战,但它的法官们还是强调司法独立c可见,我国绝不能拒绝司法独立。

我国的司法独立解决,应如何定位?我们认为,应确定为相对司法独立,而且主要是技术上的相对司法独立。

解决司法独立,必须在观念上先行一步。我们承认司法独立对政治独立的根本依存性,但又要从技术上承认它的相对独立性和相对互补性。这也是技术上的司法独立的认识前提。

第二篇:如何实现司法公正

姓名:王双恩学号:1008030337编号:150

结合审判实例如何实现司法公正

当今社会司法不公正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个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发生着,那么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是视而不见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呢?那些不幸的人们。我想我们应该选择而后者。即使我们做的只是一点小事,这也比视而不见强多了,我们不能漠视那些不公正的现象了,下面让我们看两个案例,它们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司法不公正的现象,应该说与我们的生活细细相关。

案例1

2009年5月16日,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村民李昌奎遇到受害人王家飞(殁年18岁)及其弟王家红(殁年3岁),李昌奎以两家的纠纷为由同王家飞发生争吵抓打,抓打过程中李昌奎将王家飞裤裆撕烂,并在王家厨房门口将王掐晕后实施强奸。王家飞在遭到李昌奎的强暴后被其使用锄头敲打致死,并随后被拖至内屋,懵然不懂年仅三岁的王家红被李昌奎倒提摔死在铁门门方,并随后将姐弟二人用绳子把脖子勒紧,李昌奎在制造血案之后逃离现场。经鉴定王家飞、王家红均系颅内损伤伴机械性窒息死亡。李昌奎在出逃4天后投案自首。受害人家属称,李昌奎的家属虽经乡村两级干部多次做工作,但始终以各种理由借口不拿钱对受害人予以安葬,最终由茂租乡及鹦哥村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责的令公开变卖相关物品,受害者家属才得到21838元安葬费。

2010年7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5.16”案强奸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李昌奎犯罪手段特别凶残、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其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极大,应依法严惩。虽李昌奎有自首情节,但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

利终身。赔偿家属王廷礼、陈礼金经济损失3万元。

2011年3月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定罪准确,审判程序合法,但量刑失重。李昌奎在犯案后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其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悔罪态度好、积极赔偿受害人家属经济损失。以故意杀人罪、强奸

罪判处李昌奎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两份不同判决书,一字之差的“免死牌”,死缓的终审判决结果,顿时在家属之间引起轩然大波,目前受害人家属已经向相关部门正式提出不服判决,要求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撤销

终审判决,依法再审判处执行李昌奎死刑。

案例2

。一个农民承包了40亩林地,村干部看中了林地下挖沙卖沙的好处,为谋私利,不惜私自伪造林地契约,想方设法把农民的林地承包权退出来。

周围很多人怂恿农民到各级部门上访,时值2005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在该村进行科技推广时巧遇那个农民。那个农民很老实,也很苦恼,“我究竟该不该上访?能不能帮我们打官司?”

“要相信法律,走正常的司法程序!”王海波告诉他,然而,事情发展的方向并非如他所想。

村干部为了阻止那个农民胜诉,千方百计地找关系、找门路,原本简单的案子,经过县法院一审、市法院二审之后,农民都败诉了。承办该案的法官和律师告诉他,你们村干部活动能力太强了,把县、市两级与该案相关的司法人员全都影响了,如果你胜诉了,我们还怎么在当地待?

如今,6年过去了,农民的案子依旧没有解决。有人笑他,这事如果上访,可能早就解决了。

王海波说,自己经常在农村基层调研,发现像这种老百姓遭遇司法不公正的案子并非个例,建议严格清理基层法官队伍。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纠纷正在以案件的形式涌入法院,而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委员刘昕列举出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附件的一组数字:法院收案数量连年呈上升趋势,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3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结案数量分别为983万、1054万及1099万件。一些基层法官人均办案达280多件。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说:“在农村,存在部分办案人员不遵守法律、贪赃枉法的情况,老百姓意见很大,法律是维护老百姓权益的最基本的工具,希望两高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判案能力,公平公正判案,不要看人下菜单!”

综合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当中存在着司法不公正的现象。其实在我们国家这样的案例还很多很多。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那么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有那些呢?

人民法院是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矛盾凸显期,法院一直是矛盾映射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造成司法权威下降,人民法院的公信度下降,司法不公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司法公正有其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因素。具体来说,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院管理地方化、行政化,无法真正实现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许多国家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和宪法精神。它来源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在我国虽不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但在司法活动中吸纳了司法独立原则的一些精神。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的干涉。由此可知,我国的司法权、审判权是在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下运行的,西方国家的司法不但独立于行政,也独立于立法。

实际上,在我国,人民法院及人事的管理与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采取一种模式,这使得审判权的独立行使难于落实。法院管理的地方化、行政化,使法院不能专司审判,这必然会导致案件的审判不公。首先法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部门,但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地方财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时足额划拨经费,致使法院的审判活动受到一定影响,甚至不能展开正常的业务。其次由于在经济上、人事上依赖和受制于地方,法院已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每年,法院都要完成地方政府分派的各种非业务性工作,常年被政府抽调的人员也不在少数。这不仅使法官的办案时间得不到保证,而且还侵占了有限的办案经费。一方面是审判人员少,审判任务重,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审判人员不能从事真正的审判业务,形成法官“种了政府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局面。

(二)法院机构设置和法院审判组织设置不够合理

从法院内部的审判管理来看,也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长期以来,实行“层层审批,层

层把关”的审判管理机制,审与判分离。在我国采取审判委员会制和合议制,合议制所形成的判决是以法院名义作出的,与法官个人没有多大关系,法官个人的责任感无法体现。合议庭即使有不同意见而发生争议,也被当成疑难案件上报审判委员会加以解决。“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这样导致在庭上听取当事人全力陈述意见的法官对案件没有决断权,而有决断权的却不在庭上参与审理,法官的个人能力和作用被削弱。必须坚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这种独立不仅指不受外部的干涉,同时也应指不受内部的干涉。当把一个法官放在决断者的位置上并实行审判公开,才有可能引发法官的公正追求。决断人摆在明处,监督就会变得切实有力,对自己的人格负责心理也会更加强烈。从上下级法院关系来看,人民法院上下级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事实上,下级法院往往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一样,有问题会主动请示上级,上级法院也会主动地对下级法院的审理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所有这些,必然使司法权产生扭曲、变形,导致其偏离中立性、终极性的本质要求,从而丧失其应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法官素质高低是影响司法公正的决定因素

法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法官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上,司法人员只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业务素质,才能公正司法,二者必须同时具备,不可偏废。有的法官尽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但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依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还有少数法官虽然业务水平很高,但职业道德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办“人情案”、“关系案”,甚至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搞权钱交易,破坏了司法公正,这种情况尽管为数甚少,但严重败坏了法官形象,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声誉,这是目前司法不公的最主要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法院案件数量和难度的不断上升与法官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的法官疏于学习,不注重了解和接受先进文化和司法理念,凭老经验、老方法办案;有的法官思维空间狭窄,工作方法简单,难以应付复杂案件;有的法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民事轻刑事、重实体轻程序、重审判轻执行的思想。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着司法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那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即如何解决我国司法不公正现象呢?我想,既然发现了问题,那么总有解决的办法。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依次如下:

首先,确立独立的司法体制。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司法机关不能放弃党的领导,但我们在不影响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可以对法院现行的领导体制作如下改变:1.最高人民法院接受中共中央的领导,院长和副院长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接受人大监督;

2.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任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各级法院法官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中组织招考;3.地方各级法院的财政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拨付;4.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除接受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外,不受其他法院和其他机关的领导,但要接受上级法院和检察院的监督。

其次,对法官和检察官进行定期培训。以期提高其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期限不能过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单位进行严格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要予以辞退。

再次,进行全民普法,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各级人民政府应预算相应的经费用于普法工作,可以组织大学法学院学生深入到广大社区和农村开展普法活动。以法律或规章的形式规定律师事务所每年至少要组织律师到社区和农村作一次义务法律援助和教育。

第四、完善司法监督体制,细化司法监督程序,明确司法监督机关的权限和责任,避免

司法监督流于形式。

第五、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特别是法官的待遇,以使其不会因其家人正常的生活、学习、治病受到经济的限制。具体地讲,国家应保证法官及其家人有房住、有钱在国内正常上学和有钱治病。只有这样,法官才能安心工作,减少其被金钱诱惑的可能

综上所述,我国的司法体制正在逐渐改革,公民素质正在提高,如果能适时采取上述措施,实现法治对于我们将不再是一个梦想,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有的是学法律的,我们更应该重视起来,因为在不久将来,我们接触的就是这类事件,如何的为这些人民讨个公道,责任很大呀!

第三篇:如何实现司法公正

论如何实现司法公正

一.司法公正的内涵

司法公正应有以下基本要求:1.程序公开、合法。即要求司法活动要严格依据公开的法定程序进行,确立违背程序的司法活动为非法和无效的原则,以此对抗司法任意与专断。程序公开、合法是司法公正的核心。2.审判公开。即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法律规定的以外,一律依法公开进行。具体而言,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要公开进行,允许公民到庭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导。审判公开体现司法民主并便于对司法权的运行进行监督。审判公开是司法公正的内在条件与保证,而秘密审判是司法专断的内在条件与保证。同时,暗箱操作也是司法不公和产生司法腐败的温床。3.法官中立。即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应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持中立的立场与态度。法官中立是司法公正的关键,因为审判活动始终是在法官的主持下进行的,法官作为裁判者对于司法公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法官中立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1)法官不得审理与自身有切身利益关系的案件;(2)法官不得对任何一方当事人有偏见或袒护;(3)法官不得对特定案件的事实采取先入为主的观点。法官中立须以司法独立为前提,没有司法独立就没有法官中立。试想,在司法权不独立、法院不独立的情况下,法官又何以能保持中立?4.诉讼地位平等。即所有公民(包括法人)依法平等地享有诉权,并且各方当事人在诉讼中不论民族、职业、性别、政治背景、文化程序、财富和政治、社会地位等的差别,诉讼地位一律平等。其主要表现为 :首先,方当事人均依法享有法律所赋予的各面诉讼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其次,判中各方当事人有同等的机会陈述自己的主张和理由 ;第三,一方的主张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如何实现司法公正(一)

很多法律界人士对“如何实现司法公正”这一问题提出了见解,例如在外部保证司法机关对其他权力机关的独立,加强司法过程的公开和透明,提高法官的选任标准,适当提高法官的待遇等。

但是,除上述这些措施外,如何保证我国三大诉讼法中一些“老办法”发挥其作用,对促进司法公正同样有重大意义。所谓“老办法”,是指已经在三大诉讼法中明文规定的一些制度,如“合议制”和“回避制”。合议制和回避制都是为维护司法公正而设,但是在当前的司法实务中,这些制度很难发挥其作用。

1、合议制

所谓合议制,就是指由多名法官(单数)组成合议庭,共同对案件进行审理。合议制度的基本作用在于防止案件由一名法官审理而带来的独断专行,集多人之智,保证案件审理的公正。合议制还要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止司法腐败。当一个案件只有一名法官审理的时候,当事人贿赂法官的成功率高且成本低,但如果案件有多名法官来审理时,当事人的贿赂成本会提高且成功率会降低,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我国三大诉讼法均规定了合议制度,除简易程序外,案件的审理由三名(有些要求五至七名)法官或法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但另人遗憾的是,合议制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基本上被束之高阁、很少适用。案件的审理基本上都是由一个“主审法官”来审理,坐在审判庭上的其他法官只是在走过场而已。我们的审判制度不是合议制,而是主审法官审理后向庭长报告,庭长向主管副院长报告,院长签字后发判决,重大疑难案件由审委会讨论后决定。我们的制度不是“合议制”,而是“层层审批制”。

有人说我们的“层层审批制”不也是在由多人“合议”吗?不,我们的“层层审批制”与“合议制”有重大的区别。

第一,合议制下的所有法官均直接参与案件的审理,直接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而在“层层审批制”中,除了直接审理案件的“主审法官”外,后面所有的审批者都不参与案件的审理,而正是这些不审理案件的人来决定最终的判决,形成了“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局面。我们的这种做法,违反了诉讼活动的基本规律,即诉讼中的“直接原则”。直接原则是指在诉讼活动中,法官应该直接面对各种证据,直接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而不能听取他人的转述,这是保证判决结果正确的基本原则。如果法官听取他人的转述,就可能因转述错误而发生错判。

第二,在合议制下,法官依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根据表决来确定判决的结果。在合议制下,法官的地位是平等的,一个法官不能左右其他法官的意见。而在“层层审批制”下,法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判决结果的确定实行的是“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级别最高的法官有最终决定权。从防止腐败的角度看,合议制能预防腐败,因为当事人难以贿赂所有的法官,但“层层审批制”不但没有这样的功能,反而会助长腐败,因为当事人只要贿赂了有决定权的法官就可以获得自己希望的判决结果。

第三,在合议制下,法官之间能起到互相制衡的作用,不会产生一个法官的意见凌驾于其他法官之上的情况,这样在法院内部形成了一套制衡机制,限制个别法官滥用裁判权。但是在“层层审批制”下,法官之间的制衡机制不存在了,对法官的监督只能依赖于外部的监督体制。但是外部的监督部门,如人大、纪检部门、媒体等,只能进行事后的监督,纠正已经发生的错误判决,无法在法官做出判决前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况且,贿赂行为具有很大的隐秘性,事后很难查证。

因此,贯彻合议制,对实现司法公正意义重大。

2、回避制

回避制是指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不能参与对案件的审理,这是保证案件公正审理的基本要求。西谚有云:“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如果裁判者在做出裁判结果时会对自己的利益产生影响,必然难以做出公正的裁决。回避制是古今中外诉讼活动的一项基本制度,我国三大诉讼法也明文规定了回避制度。

在回避制下,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法官应自动退出对案件的审理;如果当事人发现法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有权向法院提出回避申请,法院应更换法官。这种利害关系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

第二,与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如同学、同乡、同事等。第三,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

第四,私下会见当事人或接受当事人的吃请、贿赂。

在我国,回避制的运行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凭我们现在的手段和措施,难以发现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务中,当事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到法官的住址电话,可以和法官私下会见沟通,可以和法官吃饭娱乐。这些行为,虽然都是法律严厉禁止的,但由于难以发现,因此被处分的法官并不多。发现法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最有效办法是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法官应向有关部门申报、公开其有关信息,供调查人员随时调查,供公众监督。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合议制和回避制的有效运作,实现司法公正将是非常困难的。凭笔者的经验,由于司法机关不独立和法官专业素质能力不够造成的司法不公并不占多数,也不是群众对司法工作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司法不公和群众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合议制和回避制不能发挥其作用,审判程序不公平,以及由此引发的司法腐败!由于合议制和回避制不能发挥作用,审判过程不公平,打官司成了“打关系”、“打金钱”,案子办成了“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一样重要,如果审理过程不公正,即使审判的结果正确,当事人也难以服判。合议制和回避制是保证司法程序公正,防止司法腐败的重要制度,在我们的司法改革中,一定要有良好的措施来保障合议制和回避制的贯彻实施,才能达到司法改革的目标。如何实现司法公正

(二)司法公正是法院工作的灵魂,如何才能确保司法公正,具体途径和保障是什么?

首先,确保司法公正,要从人的思想教育抓起,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有什么样的思想,才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只有把“三个有利于”放在首位,只有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从维护和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出发去理解和执行法律,才能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才能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才能依法公正、及时地审理好各类案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才能“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从另一方面看,有些法院职能之所以发挥得不好,有些法官之所以不能公正执法,甚至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一些法官放松了自己的世界观改造,把手中掌握的执法权、自由裁量权向“功利”偏移,从而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办案不公,损害了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由此,也充分说明了抓公正先抓人,抓人先抓思想的重要性。

其次,确保司法公正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制约机制。目前应建立健全五个方面的机制:

一是用人机制。成事在人,人是关键。要按照公开、择优、竞争的原则,改革的法院的人事制度,实行人才合理流动,重点岗位轮换,热门单位交流。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真正让那些能公正执法,能严肃执法的“人才”坐“正座”,上“正席”。

二是自我约束机制。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是让直接办理某个具体案件的某个审判人员独立行使,而是把国家的审判权赋予由院长、庭长和审判员等组成的人民法院独立地行使。在正确理解独立审判的前提下,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实行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强化对审判权的制约,才能有效地保障裁判的公正。

三是审判公开制。公开才能增加法庭审判的透明度,才能使司法审判置于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司法公正。这应视为一条法定原则。因为公开审判在《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全国法院教育整顿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类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公民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规定不予公开审理外,一律实行公开审判制度,都不许实行“暗箱操作”。六月十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向社会公开宣布:从即日起,凡年满十八周岁的我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第一中院法庭,旁听任何一件公开审理韵案件,新闻记者可以以对法律各负其责的态度报道公开审理的案件。这对于促进司法公正,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是岗位责任制。院长、庭长、审判员、审委会委员及各审判组织有什么职责,有什么权限,要进一步明确、规范。通过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和健全,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促进司法公正。

五是审判监督机制。人民法院必须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应自觉接受党委、人大部门的监督。同时,人民法院既应严格按照法律自觉接受上级法院的监督,又应依法接受人民检察院对审判活动的监督,还应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此外,在法院内部,也应有有效的监督机制,既要监督案件管辖、立案和收费情况,又要监督案件的审理程序、主体认定、适用法律和审限情况。既要监督案件的审理全过程,又要监督案件的审理结果和执行。如有的法院推出了案件督办卡制,有的法院建立了法官违法违纪举报中心,设立了举报箱,公开了举报电话,有的从社会各界聘请了一些执法监督员,加强了对审判活动的监督,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再次,确保司法公正,还要敢于查处那些违法违纪枉法裁判者。在不少单位虽然监督措施不少,但落实不力。举报箱、举报电话形同虚设,原因就是群众的举报没能很好落实。因此,我们在保护举报人人身安全和民主权利的同时,应对举报内容认真查处,真追实究,并把举报内容、查处落实情况分门别类,定期公开公布,做到查处有结果,件件有回声,对于枉法裁判者,对于造成错案或有执法过错的责任人,也要敢查、敢追、敢究,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有错必改,有错必纠,让犯错者受到警示,让无错者接受教训,杜绝或减少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对于那些严重违法违纪的,还要予以法律制裁,清除出法院,以纯洁法官队伍,不能让害群之马干扰公正司法。

总之,确保司法公正,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于法院和法官的信任,才能树立起人民法院良好的执法形象,人民法院也才能在实现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民刑案例分析论文

周四 7、8节 0803010405 刘利利 73号

第四篇:浅谈如何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

浅谈如何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在二十一世纪的工作主题。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是新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审判工作的灵魂和生命。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法官,应当把锲而不舍地追求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作为最崇高、最光荣的职责。如何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不仅是各级人民法院着重考虑的,也是每位法官应当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思想上必须对司法公正与效率引起高度重视

最高法院肖扬院长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提出人民法院在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就是公正与效率。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永恒的追求。提高司法效率是适应新世纪形势发展的要求。维护司法公正,是每一位法官的神圣职责,它体现在每一位法官审理的每一个案件之中,体现在每一次裁判之中,体现在每一项诉讼活动中。它要求人民法院始终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之中,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全面发挥各项审判职能作用,在确保公正裁判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司法效率,追求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每位法官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牢固树立公正意识、效率意识。要始终把政治合格放在首位,明确政治方向,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牢记服务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确保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审判工作,使审判工作服务和服从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每位法官都应忠实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确保司法公正,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要以“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和“爱党、爱国、爱院、爱岗”为基本要求,在思想上划清正确与错误的界线,增强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要以李增亮、陈印田、蒋庆等先进模范为榜样,想事业甘于奉献,为人民不计功利,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切实为群众做好排扰解纷工作。

二、必须努力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

法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司法的公正性和诉讼效率。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审判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和新类型案件,一个业务素质不高的法官是很难适应的,更别说体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因此,每位法官都应熟悉和掌握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还要掌握与审判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其他知识,认真钻研审判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提高业务素质,首先应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有系统的规划、完整的学习内容和明确的要求,通过培训,可以使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迅速提高,同时还可加强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其次,还可通过不断自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最新司法解释都必须通过自学来弄懂、弄通,并在审判实践中熟练运用。对一些常用的重要法律,通过自学,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在审判实践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通过自学来了解相关知识。再次,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庭审观摩,也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法官作为一名旁听人员观摩庭审,不仅可以学习优秀法官的庭审技巧和对法律的运用,还可以从中发现不足,提出完善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庭审能力。另外,多向有经验的老法官请教,平时注意积累、总结,也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三、要积极推行审判方式改革

审判方式改革,要求办案活动必须依法公开、民主、透明,以公开促公正,从而改变过去诉权与审判权不分,由法官大包大揽为诉审分离,法官居中裁判;由先定后审转变为先审后定,从过去的“暗箱操作”、“不透明”,开庭走过场,走向“公开审理查真相,法官当众断是非”,从过去审的不判,判的不审,逐步转变为又审又判,尽最大可能体现司法公正。当前各类社会主体利益冲突日益增多,案件种类和数量每年都在剧增,法院面临的客观现状是案多人少,工作量很大。因此,提高办案效率,实现快速、高效、优质的办案要求是摆在法院面前的迫切课题,我们必须着眼于从改革审判方式上做文章,尽量减少诉讼中重复、繁琐的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官重复、无效的劳动,以最短时间办出最优质的案件来。审判方式改革,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因此,改革不仅体现在庭审方式上,而且从立案到最后的执行都应当进行改革。在立案上,要完善机制,实行立审分离。过去案件由各审判庭或法官自行立案、收费和审理,由此产生诸多弊端。如自办“关系案”、收受“无管辖案”、争揽“经济案”、推拖“棘手案”等,致使诉讼一开始就偏离公平、公正的轨道,极易造成审判秩序和收费管理的混乱。推行审判方式改革,实行统一立案、统一收费的制度,使立案的不审案,审案的不立案,保证了立案质量,避免了“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维护了法院的公正形象,同时加强收费统一管理后,避免了审判庭乱收费和收费管理混乱的状况,有利于法院的廉政建设。在庭审方式上,要强化开庭审理,建立规范庭审机制。确立公正高效的审判运行机制,必须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开庭审理的各个环节上,探索最佳的科学的审判方式。改革中要坚持二个不能变:法律规定的制度、原则不能变,开庭的程序规程不能变。要着重改革的是过去存在的三个弱化现象:即改革当事人举证责任弱化,庭审功能弱化,审判机制弱化而导致的办案效率低、效果差的状况。大力推行开庭审理中的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完善举证制度。确立“当事人举证为主、法院查证为辅”的举证制度,是审判方式改革中提高庭审功能的首要环节。鉴于当事人举证的意识和能力的局限性,要明确告知各类案件当事人的举证要点和法院调查取证的范围,依法指导当事人举证。同时,要发挥律师的作用,提高举证质量。决定受理的案件要告知当事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对接受委托的律师通知其到庭与法官交换意见,提出举证要求,便于及时为当事人举证。二是强化庭审功能,实行一步到庭和诉辩式开庭方式。实行“一步到庭”就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主审法官可以直接传唤当事人开庭审理,当庭调解,当庭判决。对于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合议庭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必要的审查,编写好庭审提纲后直接开庭,在庭审中完成举证、质证、认证工作。一次开庭能够确认事实、分清是非责任的可以当庭调解或判决,不能确认事实和证据的,可以告知当事人补充证据后再次开庭。实行诉辩式开庭方式就是变过去常用的纠问式为诉辩式。法官是庭审的主导者,同时突出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法官指导当事人在庭审中进行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保障其充分行使诉讼权利。法官在庭审中的职责主要是“审”和“判”二个任务,审查、认定事实和证据,裁判当事人的是非责任。这样在法官主持下,由诉讼双方当事人面对面,有话讲在法庭,有理争辩在法庭,有证举在法庭,是非责任分清在法庭,法律和道理讲在法庭,调解和裁判也在法庭。法官通过主持庭审,公开裁判,使胜诉者高高兴兴,败诉者无话可说,旁听者点头称是。而且将庭审过程全公开,不仅有利于公正处理案件,提高诉讼效率,而且还能达到宣传国家法律的效果,增强公民对国家法律制度的信赖和信心,使老百姓在自愿、自觉的前提下,认识法律、信服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三是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庭的职能。审判委员会要向合议庭和独任庭放权,提高独任庭、合议庭的责任心,强化其职能。同时,要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制,谁办错案谁负责。在执行方面,要实行审执分立,理顺执行机制。执行工作的好坏影响整个审判工作的效果。因此,在观念上要纠正重审判轻执行的倾向,树立执行与审判并重的思想,建立起审判与执行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改进执行方式,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执行与常规执行相结合、集体执行与独任执行相结合;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在执行中坚持以被执行人履行义务为目的,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强制措施促使被执行人履行已经生效的裁判。通过积极推行审判方式改革,做到快立案、快审案、快执行,最终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

四、要健全制度,加强监督

要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还必须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内外监督。法官手中握有神圣的审判权,但权力失去监督必须会导致腐败。党的十五大提出,反对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制度建设对提高队伍素质,防腐倡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民法院在公正司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国家、集体、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的队伍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在个别案件上不严格依法办案;有的受利益驱动,争管辖,抢案办,乱扣押、冻结,乱收费、乱拉赞助;一些案件长期积压,超审限;少数干警为了个人利益,以案谋私,办“关系案”、“人情案”,接受当事人的吃请或钱物,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虽然这些现象只是极少数,但它对法制建设的破坏极大,正如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在其《论法律》一文中所讲:“我们应当懂得,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了法律-好比弄赃了水源。”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八次全会讲话中也深刻地指出:“史治上的腐败,司法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根源。”为此,我们既要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又要全力开通外部监督渠道,但功夫要下在内部监督机制的自我完善上,要健立、健全严格的内部制约制度和行为规范。在制度建设上,主要应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革法院人事制度,按照公开、择优、竞争的原则,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二是严格依照法律的要求规范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完善审判监督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进一步依法规范审判组织之间,以及审判组织与院长、庭长之间的职责、权限,努力改进审判作风,提高办案效率。四是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对立案、庭审、执行等工作加以规范,确保诉讼活动的公开化和公正性。五是建立、健全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对审判权的制约,这对保证裁判的公正和法院队伍的廉洁具有积极的作用。六是严格规范审判人员与当事人、律师之间的关系,禁止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吃请,禁止向当事人乱收费、乱拉赞助,禁止私下或单独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禁止为当事人介绍律师和为律师介绍案件。七是推行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八是建立严格的诉讼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制度,落实中央关于“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制订解决乱收费、乱拉赞助和办案“三同”等问题的办法。此外,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度,建立和健全法官礼品登记和收入申报制度等等。就外监督而言,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主动接受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制度。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政协委员的意见是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重要保障。各级法院应开门纳谏,主动上门征求党委、人大、政协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检查、评议法院工作,旁听案件的审理;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批评意见,要进行认真负责的调查处理,并应及时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馈,绝不能敷衍塞责。二是要建立法官违法违纪的投诉制度。各级法院要设立法官违法违纪投诉中心,设立专门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和投诉接待室。任何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都可以对法官在审判活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电话、信函和当面投诉;投诉中心应在纪检、人大工作部门的监督下,定期将投诉情况公布,分别调查处理。我们提倡署名投诉,以便对违法违纪和品行不好的审判人员进行调查处理。人民法院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保护投诉人的人身安全和民主权利。当然,任何机关、团体和公民都应当以对法律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从维护法律权威和正常的审判活动出发,以自负其责的精神进行投诉。三是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要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制度落到实处。各类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公民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规定不予公开审理外,一律实行公开审判制度,都不许实行“暗箱操作”。公开审理,除允许公民自由旁听外,还可实行电视和广播对审判活动的现场直播,允许新闻机构以对法律负责的态度如实报道。实行现场直播,能增加透明度,使审判活动处于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直接监督之下,有利于审判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和廉洁自律。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生命和灵魂,如何提高公正与效率一直是司法界探讨的聚焦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也是人民法院进行各项改革的最终目的。随着我国法制和体系的日臻成熟和完善,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公平、公正、公开、高效的各项改革,显现出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公开审判原则的进一步落实,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逐步扩大,案件流程管理的实施,立、审、执三分离制度以及大民事审判格局的形成等等,昭示着人民法院正在遵循现代法治发展的原则和理念。

为了实现公正与效率,各级法院在当前自身有限的条件下,依然保证审判质量和效率的最大化,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努力实现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结合。本文结合哈巴河县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实际,就如何提高司法公正与效率,谈谈几点看法:

一、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一个文明的社会应当是司法公正的社会,同时还应当是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司法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恒的追求,体现在人们对法院及法院裁判的信赖和尊重上。维护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的神圣职责,体现在每一位法官审理的每一个案件之中。它要求人民法院始终把审判工作置身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局之中,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在确保公正裁判的前提下,全面发挥各项审判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司法效率,追求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每位法官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公正意识、效率意识。在当前政法机关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要求每位法官始终明确司法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始终坚持把“三个至上”作为人民法院的指导思想。哈巴河县人民法院采取以封闭式培训学习班、邀请专业人士讲座、党组书记上党课、干警课堂、集中观看电教片、开展法官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提高法院队伍的政治素质,促使法官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确保司法公正,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努力做到“说话和气、办事认真、公平正义,人民满意”,想事业甘于奉献,为人民不计功利,切实为群众做好排扰解难工作。

二、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必须坚持和推进法院改革

我们知道,现行的司法体制和审判机制与迅速发展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已不相适应,甚至在有些方面成为了社会发展运行的负担,如何解决目前法院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更多的方法就是司法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结合,因此司法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不是说不改革,法院就没有生机。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必须不断地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的改革。只有改革,人民法院才有出路。人民法院的改革,事实上就是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各种问题,建立和创新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制度和机制,包括审判组织、审判方式、执行体制、法官管理以及司法行政等各个方面。

公正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核心,也是我们法院不断创新的工作目标。人民法院推行的司法体制改革,首先要求我们的每一项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同时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区情,结合我们自己审判工作的实际,也就是说通过我们每一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使法官的一言一行更加规范于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行为准则之中去,使法官严格按照程序法的规定审理每一起案件,同时通过程序公正达到实体公正的目的,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效率,也称之为效益。司法效率是指通过充分、合理运用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成本,以最小的司法成本获取最大的成果。从整个社会利益看,就是通过司法机关的严格执法和公正裁判,从而有效地解决冲突和纠纷,减少和防止各种社会冲突给社会造成的各种损失和浪费。对于法院而言就是以最小的诉讼成本实现司法公正;对当事人来说,则是通过司法机关及时、有效裁判纷争,解决矛盾问题,使当事人付出最小的成本实现自身的权利。因此,司法效率的基本要求是司法机关充分、合理地运用司法资源,尽可能缩短诉讼周期,简化诉讼程序,及时有效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应是效益优先,要达到该项目标,对法官而言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增强责任感,提高办案效率。在办案过程中,法官要合理安排审判各阶段(包括立案阶段)各环节的时间,要认真负责地办理每一件具体事项,做到思路清、重点明,认真负责,不枝节蔓延,不做糊涂判官。二是要增强审限意识,缩短办案周期。一方面要严格按照诉讼法和诉讼证据规则的规定,严格执行各个诉讼阶段和环节有关审限的要求审理案件;另一方面,积极行使审判权,提高当庭宣判率,摒除事实上的合而不审、审而不判的行政做法,提高审判效率。三是要加强管理,提高业务水平。法院司法管理要想方设法提高法官个人的办案能力、审判技能等综合业务素质和审判水平。四是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司法服务水平。要增强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对群众的诉累要感同身受,认真对待当事人的权利,把减轻群众诉累作为一名法官应尽的义务。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不讲效率的司法是不公正的司法,所以说公正是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效率是公正的保障和体现,只有公正的司法才是最有效率的。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必须时刻牢记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对推动司法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应是我们永恒追求的主题。

三、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作保证 法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司法的公正和诉讼效率。要提高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大力加强法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选拔职业化、精英化的优秀法官,建立加强法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

(1)建立严格的法官遴选制度。严格法官任职资格,实行优胜劣汰,优化组合,宁精勿滥。二○○二年司法部统一考试和法官培训制度的实施,从通过司法考试的社会成员中遴选法官,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英法官之路。

(2)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多种渠道培养和锻造高素质法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审判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要大力加强法官的职业化培训。首先,通过学历教育、岗位练兵、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法官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驾驭庭审的能力、诉讼调解的能力和判决说理能力。一个人纵然受过良好而完整的法学教育,如果没有较为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那么审判案件就不可能做到得心应手,甚至可能出现法庭被当事人或律师所操作控制,法官被牵着鼻子走的情形,所以,只有具备了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完美结合的法官,实现司法正义、提高司法效率,才不是一句空话。也只有法官整体素质提高了,审判工作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其次,有意识、有选择地举办庭审观摩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更多的法官学习优秀法官的庭审技巧和适用法律的技能,还可以发现不足,完善自我。同时,多向有经验的老法官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日积月累,自身的业务素质必然会得以提高。法官只有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在办案过程中,才能严守审限规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公正有效地审结每一起案件。

(3)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官是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护人,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法官政治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教育和引导法官加强学习,注重人的品德修养,转变司法理念和审判作风,树立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职业理念,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的社会良知,养成正直善良、理智果断、谦虚谨慎的品格素养,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法官。

(4)建立法官职业待遇保障制度。处于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法院人,同样不能独立于现代社会之外,他们也要快乐的生活、愉快的工作,有正常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在当今我国现有的司法体制下,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法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法官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同等的生活需要,不同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待遇,人才流向当然趋于优越一方。法官这样高强度、高要求的职业,如果没有待遇保障,不可能留住人才,法官人才的流失必然要影响司法的公正与效率。

四、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必须建立和完善与现代相适应的审判工作新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和诉讼收费范围、标准的缩减,诉至法院的案件数量越来越多,类型也越来越广,因此,实现高效、优质的司法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哈巴河县法院2005年-2007年受理民事案件数量分别为466件、492件、652件,2008年上半年已经达到503件,而法官却因新老交替等原因不断减少,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一线办案法官只有5人,2名汉族、3名哈萨克族。为了缓解案多人少的压力,保证案件质量和效率,哈巴河县法院以改革为动力确立了与本院情况相适应的审判机制,保证了年结案率平均在98%左右,努力实现诉讼效益最大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如何提高司法公正与效率

(一)实行繁简分流,不断完善速裁机制。

哈巴河县法院积极探索简易案件速裁机制,推行繁简分流。在立案庭成立庭前调解组,专门负责案件速裁工作,充分发挥助理审判员的作用。针对一些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案件,在征求当事人意见后直接进行调解,争取当日立案、当日调解结案、当日送达裁判文书。特别是物业管理合同、电信服务合同及银行借款合同这类案件,充分发挥庭前调解组的作用。据统计,一名助理审判员最多的一年办理150 件速裁案件,一天最多可办6件案件,全院一年约36%的案件以速裁方式结案,2008年预计达到40%,速裁案件平均结案时间为10天。速裁机制的建立,形成了使少数人办多数案,多数人办精品案的格局,不仅有效缓解了审判庭的工作压力和案多人少的矛盾,而且促进了案件质量的提升,亦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了法官为民司法的情怀。

为避免片面追求工作效率而忽视案件质量的问题,该院除了实行“四会”制度、提高干警的业务水平之外,还实行了案件评查制度和奖惩制度。每月都由审监庭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进行评查。对评查出质量问题的在干警大会上通报并限期改正,严格落实法官办案责任制。

(二)进一步规范简易程序的适用,明确适用简易程序的范围。

诉讼周期过长,是直接影响诉讼成本与效益的重要原因。诉讼所持续的时间越长,当事人和法院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就会越多,诉讼成本增多,诉讼效益就会减少;反之,诉讼成本降低,诉讼效益增大。简便的诉讼程序则将主体行为限定在满足达到诉讼目的所需要的最低限度内,从而减少了诉讼投入。一些当事人之所以不愿意打官司,就是因为存在“时间拖不起”的心理。在漫长的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整日生活在忐忑不安之中,即使诉讼结果非常之公正,迟来的公正也是非公正。除了法律明确规定不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其他案情复杂的案件之外,其余案件均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哈巴河县法院建立了案件督办、催办和通报制度,进一步规范对简易程序的适用,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简便方法审理案件,办案效率大大提高。许多当事人高兴地说:“过去打官司少则个把月,多则半年,现在十天半月就完事了,省时、省力还省钱。” 简易民事案件因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在法庭调查和辩论阶段可尽量简化庭审中不必要的操作,节约庭审时间,减少重复、繁琐的环节,减少法官重复劳动,以最短时间公正结案。由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措施得当,哈巴河县法院审判效率有了质的飞跃。近两年来,审结民事案件1123件,适用简易程序1095件,占97.5%,无超审限案件,也没有因为扩大适用简易程序的范围而发生侵害当事人诉权的情况。

(三)以案结事了为目标,积极探索多元化纠纷调处机制。

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判调结合”的原则,讲究调解艺术,努力提高调解成功率。实现庭前、庭中、庭后全程调解。通过耐心听取当事人诉求及辩解,了解当事人的心结;通过认真细致的事实和证据分析当事人的是非责任;通过法理、情理的疏导教育,化解当事人的积怨,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尤其对劳动争议、土地承包合同、拆迁补偿等关系民生的案件,采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管齐下的方法合力解决。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组织的调解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等社会组织力量,协助人民法院做好诉讼调解工作,扩大民事审判社会效果的覆盖面。2005年以来民事案件调撤率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61.5%提升到2008年上半年的88.9%,使诉讼的成果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坚持巡回审判,方便群众诉讼。

坚持巡回审判、流动法庭上门服务等便民诉讼措施。在开展巡回审判工作中,注重把握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规律,适时安排巡回审判,采取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妥善及时处理民事案件,方便群众诉讼;注重与旁听群众间的互动,要求承办法官既要当好案件的裁判员,又要当好法制宣传的讲解员,以案讲法,力争使案件得到调解处理。

自2000年人民法庭撤销之后,在一定程度上给群众诉讼带来了不便。近年来,哈巴河县法院大力提倡巡回审判,流动法庭送法上门,服务群众。位于哈巴河县北部的铁热克提乡,地处偏远、山高路陡,群众到法院打一次官司往往要赶几个钟头的路程。如遇雨天车辆行驶不便,特别是冬季大雪封山,当地居民生活物资供给都有困难,就更谈不上诉求需要了。县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在巡回办案的同时,与当地建立联络点,留有主管领导和法官的联系电话,及时为群众法律咨询、电话预约立案等提供方便。定期到当事人住处或讼争现场,就地开庭,就地判决或调解,就地送达。三年以来,共开展民事案件巡回审判151案次,调解103件,撤诉48件,调撤率为100%,旁听群众近600余人,解答法律问题百余条,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五)锐意改革,建立适合本地特点的审判工作新机制。

1、改革审判监督机制。以提高“十率”为着力点,构建大立案、精审判、强执行、重监督的格局。强化制约机制,加强对审判、执行权力运行和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严把案件“入口”关和“出口”关,落实案件立、审、执三大流程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程序的公正性和法律文书的严肃性。对审判员、书记员工作情况及流程运转情况逐月进行分析并通报。坚持依法纠错,认真审理再审案件,把党委、人大和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以及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案件作为重点,跟踪督办,限期结案,及时报告;充分发挥审判监督职能,实施庭审考核,规范庭审行为。同时,进一步规范案件评查工作。案件审结后及时形成卷宗交审判监督庭全面评查合格后方能归档,并落实评查工作人员职责,严把案件质量评查关,对案件存在的问题按月进行通报,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2、审判委员会工作方式改革。由会议制转为审理制,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由审委会委员组成合议庭或与其他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实行审委会委员旁听庭审制;强化审委会宏观指导职能,对二审发回改判案件及在法律适用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件进行专门讨论,形成具体指导意见。

3、加强审判制度建设,全面推行制度管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立案、审判、执行和司法政务等规章制度20余项,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并在落实上狠下功夫,切实推进法院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以审判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4、完善内部考核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易于操作的量化考核体系。制定了《岗位责任工作目标》,对公共目标和各部门工作目标进行了细化和量化,做到分工负责,协调统一。主要包括案件质量、业务素质、工作纪律、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其他日常工作责任的落实情况。

5、完善服务机制,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万事人为本,强院先强人”。该院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以制度管人,规范干警司法行为。建立和完善各项服务制度,全面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信访接待制等工作制度,规范服务程序,抓好制度落实。按照“制度建院,人性化管理”的思路,力求大到量化考核、小到车辆管理都有章可依。通过科学整合审判资源,极大地调动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6、健全奖励机制。结合《人民法院奖励暂行规定》,制定《哈巴河县人民法院奖励规定》,鼓励干警“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保证审判工作高效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案件存量,力求审判不断提质,效率不断提速,社会评价不断提升。

五、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自觉接受监督是重要保障

要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必须加强内外监督。法官享有审判权、执行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会导致腐败。哈巴河县人民法院在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主动接受外部监督机制。

一是主动接受党政部门、人大、政协的监督。主动上门征求党委、人大、政协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检查、评议法院工作,旁听案件的庭审;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批评意见,认真处理,并及时反馈,绝不敷衍塞责。二是建立廉政监督工作制度。聘请司法廉政监督员,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完善人民法院自觉接受权力机关监督的方式、程序;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制度,提高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执行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加强纪检监督职能作用,把监督寓于权力行使过程中,既搞好事后监督,又注重事前、事中监督。四是接受新闻媒介的监督。这既是司法向群众开放的要求,也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五是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走进城乡、社区、街道,听取群众的声音,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把公开审判制度落到实处。

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仅靠审判机关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人民法院应当努力营造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参与、政协支持、各界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公正司法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第五篇:浅谈如何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在二十一世纪的工作主题。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是新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审判工作的灵魂和生命。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法官,应当把锲而不舍地追求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作为最崇高、最光荣的职责。如何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不仅是各级人民法院着重考虑的,也是每位法官应当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思想上必须对司法公正与效率引起高度重视

最高法院肖扬院长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提出人民法院在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就是公正与效率。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永恒的追求。提高司法效率是适应新世纪形势发展的要求。维护司法公正,是每一位法官的神圣职责,它体现在每一位法官审理的每一个案件之中,体现在每一次裁判之中,体现在每一项诉讼活动中。它要求人民法院始终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之中,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全面发挥各项审判职能作用,在确保公正裁判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司法效率,追求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每位法官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牢固树立公正意识、效率意识。要始终把政治合格放在首位,明确政治方向,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牢记服务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确保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审判工作,使审判工作服务和服从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每位法官都应忠实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确保司法公正,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要以“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和“爱党、爱国、爱院、爱岗”为基本要求,在思想上划清正确与错误的界线,增强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要以李增亮、陈印田、蒋庆等先进模范为榜样,想事业甘于奉献,为人民不计功利,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切实为群众做好排扰解纷工作。

二、必须努力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

法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司法的公正性和诉讼效率。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审判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和新类型案件,一个业务素质不高的法官是很难适应的,更别说体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因此,每位法官都应熟悉和掌握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还要掌握与审判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其他知识,认真钻研审判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提高业务素质,首先应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有系统的规划、完整的学习内容和明确的要求,通过培训,可以使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迅速提高,同时还可加强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其次,还可通过不断自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最新司法解释都必须通过自学来弄懂、弄通,并在审判实践中熟练运用。对一些常用的重要法律,通过自学,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在审判实践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通过自学来了解相关知识。再次,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庭审观摩,也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法官作为一名旁听人员观摩庭审,不仅可以学习优秀法官的庭审技巧和对法律的运用,还可以从中发现不足,提出完善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庭审能力。另外,多向有经验的老法官请教,平时注意积累、总结,也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三、要积极推行审判方式改革

审判方式改革,要求办案活动必须依法公开、民主、透明,以公开促公正,从而改变过去诉权与审判权不分,由法官大包大揽为诉审分离,法官居中裁判;由先定后审转变为先审后定,从过去的“暗箱操作”、“不透明”,开庭走过场,走向“公开审理查真相,法官当众断是非”,从过去审的不判,判的不审,逐步转变为又审又判,尽最大可能体现司法公正。当前各类社会主体利益冲突日益增多,案件种类和数量每年都在剧增,法院面临的客观现状是案多人少,工作量很大。因此,提高办案效率,实现快速、高效、优质的办案要求是摆在法院面前的迫切课题,我们必须着眼于从改革审判方式上做文章,尽量减少诉讼中重复、繁琐的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官重复、无效的劳动,以最短时间办出最优质的案件来。审判方式改革,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因此,改革不仅体现在庭审方式上,而且从立案到最后的执行都应当进行改革。在立案上,要完善机制,实行立审分离。过去案件由各审判庭或法官自行立案、收费和审理,由此产生诸多弊端。如自办“关系案”、收受“无管辖案”、争揽“经济案”、推拖“棘手案”等,致使诉讼一开始就偏离公平、公正的轨道,极易造成审判秩序和收费管理的混乱。推行审判方式改革,实行统一立案、统一收费的制度,使立案的不审案,审案的不立案,保证了立案质量,避免了“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维护了法院的公正形象,同时加强收费统一管理后,避免了审判庭乱收费和收费管理混乱的状况,有利于法院的廉政建设。在庭审方式上,要强化开庭审理,建立规范庭审机制。确立公正高效的审判运行机制,必须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开庭审理的各个环节上,探索最佳的科学的审判方式。改革中要坚持二个不能变:法律规定的制度、原则不能变,开庭的程序规程不能变。要着重改革的是过去存在的三个弱化现象:即改革当事人举证责任弱化,庭审功能弱化,审判机制弱化而导致的办案效率低、效果差的状况。大力推行开庭审理中的三个强化:一

是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完善举证制度。确立“当事人举证为主、法院查证为辅”的举证制度,是审判方式改革中提高庭审功能的首要环节。鉴于当事人举证的意识和能力的局限性,要明确告知各类案件当事人的举证要点和法院调查取证的范围,依法指导当事人举证。同时,要发挥律师的作用,提高举证质量。决定受理的案件要告知当事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对接受委托的律师通知其到庭与法官交换意见,提出举证要求,便于及时为当事人举证。二是强化庭审功能,实行一步到庭和诉辩式开庭方式。实行“一步到庭”就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主审法官可以直接传唤当事人开庭审理,当庭调解,当庭判决。对于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合议庭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必要的审查,编写好庭审提纲后直接开庭,在庭审中完成举证、质证、认证工作。一次开庭能够确认事实、分清是非责任的可以当庭调解或判决,不能确认事实和证据的,可以告知当事人补充证据后再次开庭。实行诉辩式开庭方式就是变过去常用的纠问式为诉辩式。法官是庭审的主导者,同时突出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法官指导当事人在庭审中进行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保障其充分行使诉讼权利。法官在庭审中的职责主要是“审”和“判”二个任务,审查、认定事实和证据,裁判当事人的是非责任。这样在法官主持下,由诉讼双方当事人面对面,有话讲在法庭,有理争辩在法庭,有证举在法庭,是非责任分清在法庭,法律和道理讲在法庭,调解和裁判也在法庭。法官通过主持庭审,公开裁判,使胜诉者高高兴兴,败诉者无话可说,旁听者点头称是。而且将庭审过程全公开,不仅有利于公正处理案件,提高诉讼效率,而且还能达到宣传国家法律的效果,增强公民对国家法律制度的信赖和信心,使老百姓在自愿、自觉的前提下,认识法律、信服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三是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庭的职能。审判委员会要向合议庭和独任庭放权,提高独任庭、合议庭的责任心,强化其职能。同时,要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制,谁办错案谁负责。在执行方面,要实行审执分立,理顺执行机制。执行工作的好坏影响整个审判工作的效果。因此,在观念上要纠正重审判轻执行的倾向,树立执行与审判并重的思想,建立起审判与执行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改进执行方式,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执行与常规执行相结合、集体执行与独任执行相结合;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在执行中坚持以被执行人履行义务为目的,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强制措施促使被执行人履行已经生效的裁判。通过积极推行审判方式改革,做到快立案、快审案、快执行,最终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

四、要健全制度,加强监督

要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还必须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内外监督。法官手中握有神圣的审判权,但权力失去监督必须会导致腐败。党的十五大提出,反对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制度建设对提高队伍素质,防腐倡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民法院在公正司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国家、集体、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的队伍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在个别案件上不严格依法办案;有的受利益驱动,争管辖,抢案办,乱扣押、冻结,乱收费、乱拉赞助;一些案件长期积压,超审限;少数干警为了个人利益,以案谋私,办“关系案”、“人情案”,接受当事人的吃请或钱物,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虽然这些现象只是极少数,但它对法制建设的破坏极大,正如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在其《论法律》一文中所讲:“我们应当懂得,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了法律——好比弄赃了水源。”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八次全会讲话中也深刻地指出:“史治上的腐败,司法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根源。”为此,我们既要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又要全力开通外部监督渠道,但功夫要下在内部监督机制的自我完善上,要健立、健全严格的内部制约制度和行为规范。在制度建设上,主要应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革法院人事制度,按照公开、择优、竞争的原则,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二是严格依照法律的要求规范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完善审判监督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进一步依法规范审判组织之间,以及审判组织与院长、庭长之间的职责、权限,努力改进审判作风,提高办案效率。四是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对立案、庭审、执行等工作加以规范,确保诉讼活动的公开化和公正性。五是建立、健全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对审判权的制约,这对保证裁判的公正和法院队伍的廉洁具有积极的作用。六是严格规范审判人员与当事人、律师之间的关系,禁止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吃请,禁止向当事人乱收费、乱拉赞助,禁止私下或单独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禁止为当事人介绍律师和为律师介绍案件。七是推行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八是建立严格的诉讼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制度,落实中央关于“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制订解决乱收费、乱拉赞助和办案“三同”等问题的办法。此外,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度,建立和健全法官礼品登记和收入申报制度等等。就外监督而言,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主动接受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制度。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政协委员的意见是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重要保障。各级法院应开门纳谏,主动上门征求党委、人大、政协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检查、评议法院工作,旁听案件的审理;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批评意见,要进行认真负责的调查处理,并应及时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馈,绝不能敷衍塞责。二是要建立法官违法违纪的投诉制度。各级法院要设立法官违法违纪投诉中心,设立专门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和投诉接待室。任何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都可以对法官在审判活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电话、信函和当面投诉;投诉中心应在纪检、人大工作部门

下载关于实现司法公正的理性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实现司法公正的理性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理性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推荐)

    理性创业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生创业利弊之我见 摘要:随着高考的扩招,每一年毕业的大学生总有一部分处于待业状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

    加强信用建设,实现理性维权

    【关键词】消费者维权社会信用建设市场缺乏信用,严重影响消费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社会成员都是消费者。消费行为是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离不......

    司法公正

    浅谈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实现途径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03-06 16:08:00 ]作者:许蕊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提要: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

    司法公正范文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在二十一世纪的工作主题。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是新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审判工作的灵魂和生命。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法官,应当把锲而......

    加强信用建设,实现理性维权(合集五篇)

    市场缺乏信用,严重影响消费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社会成员都是消费者。消费行为是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离不开具体的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是消费......

    司法公正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司法公正是审判工作的灵魂和生命,是司法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党和国家对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者的根本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要......

    加强信用建设,实现理性维权[共五篇]

    【关键词】消费者维权社会信用建设市场缺乏信用,严重影响消费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社会成员都是消费者。消费行为是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离不......

    司法公正的“底线”

    一、从一个案例谈起[1] 先来看一个案例:甲方在本地开户银行存款450万元作为保证金,开出银行汇票,同乙方做钢材生意。后该汇票从乙方转到持票人丙方的手中,丙方在外省向另一家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