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基层司法所发展现状
浅谈基层司法所发展现状
叶荣樑
基层司法所的建立,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的产物,肩负着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律教育和现在的社区矫正职能,任务繁重。在实际的基层司法工作中司法所主要承担九项职能:(1)协助基层政府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工作;(2)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工作;(3)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4)代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民间纠纷;(5)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工作;(6)组织开展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过渡性安置和帮教工作;(7)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8)做好社区矫正工作;(9)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这九项职能中的哪一项单独地拿出来做都可以作为一个部门的专项业务来做,但是揉和在一块让司法所来做,又是在一人或二人所的情况下,做做表面文章来点虚假数字可能是很轻松,但是要认真做,做真正的工作,就让人有点不堪重负了。下面是本人对司法所现状的两大块,八个方面问题的浅陋看法:
首先,司法所在现实的工作中存在着以下的困难:
一、司法所经费得不到保障。普法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人民调解员及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培训以及监狱劳教场所人员的协查工作哪一样都有文件明确经费问题,1
实际上哪一项又都没有经费,司法所的负责人在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一个没米能做出一顿好饭的巧妇。
二、经费的溃乏使一些工作不能真正地落实到位,造成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的薄弱环节、死角和盲点,特别是青少年法制教育和流动人口法制教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形式主义。
三、基层司法所在乡镇政治结构中的被动位置。目前司法所任何一项工作开展上的开支都源于当地政府,工作内容上,配合所在乡镇办事处的中心工作已经成为了司法所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所仅有的这一个人或者二个人需包社区计划生育、包信访接待和抗旱、房屋拆迁、防治口蹄疫和禽流感等,一人往往“身兼数职”。而如果乡镇办事处有特殊需要,司法所也不得不予以满足。如果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弄僵了,乡镇司法所可能遭遇不小的生存危机。所以在司法网基层工作平台上本人曾这样描述司法所与司法局和当地政府的关系:司法局是女儿国的娘家,乡镇办事处是婆家,娘家的事情是必须要办的,嫁到了婆家就是婆家的人,就得为婆家出人出力,不然婆家如果不满意会休了你这个媳妇,让娘家另外特色一个闺女过来当媳妇。一个单位两个领导,都得听都得干,哪边干得不好你在中间都不能好过了。
四、工作职能的多样化反而让单位的领导和社会各界好多不知道司法所具体是个什么单位,到底是干什么,好象是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知道的问都是:你们司法所都干啥安?好象有着闲云野鹤般的清闲似的。知道点司法业务的形象比喻司法所的人
是那逢车能开道,遇水难架桥的先锋牌万能胶,哪里都需要,哪里都能贴上去。就我区司法所人员配置现状上,人员力量严重不足,多为一人所或是二人所,一个人能抵四五个人用,这就要求司法所人员是个多面手,要做到全而会,多而精,业务上稍逊一点就会吃不消。
五、司法所干警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低下。个别没有副科建制的司法所负责人对明天怀着一种“到头来,谁把秋捱过?”的渺茫态度,不能踏踏实实做好本职,个别解决了副科级待遇的所长,认为终点目标已经达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浅尝辄止,自己滞步不前也希望别人没有成绩,不然显得自己没本事似的,缺乏正确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态度。
再次,在现实工作中的地位相当地微妙和尴尬:
一、在公、检、法、司四个政法单位中,司法局的职能最软弱,无强制手段,社会政治地位低,就现在的社区矫正工作来说,对一些职务犯罪、过失犯罪的矫正对象来说,可以从言语上起到威摄作用的矫正对象,也许矫正工作好开展些,而对一些杀人越货,“见多识广”暴力犯罪的矫正对象对这种小儿科的教育根本是不予理睬的,经法院判决让报到他不报到也没怎么着的不也屡见不鲜吗?派出所都找不到他,你司法所能把他怎么样?来参与矫正的要求汇报他不汇报,你总得按上面的要求合法操作吧,按照上面的文件给予积分制管理也总要把分攒够了再给予警告什
么的吧,不要紧,等分攒够了,警告申请报上去还没批下来之前,他已经到了解矫日期了,法律规定的期限都过了,一个没有强制执行权力的司法所还能对他怎么办?现在是法治社会,你有一点不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哪怕是对他的一个警告,他都可以告你!
二、司法所的整个开支没有法律规定,司法所的工作职能也只有部颁规定,造成开展工作没有很明确的法律依据。
三、“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司法行政部门直接面向群众和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的前沿阵地和工作窗口,担负着具体组织实施司法行政各项基层业务工作的重要职责。司法所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和基层综合部门共同构成我国基层政权的政法组织体系,共同担负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保障法律正确实施,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罗干同志如是说。司法所的人事编制性质与派出所的性质相似,在实际工作中,派出所的职能是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一方社会治安,司法所的职能除了上述的九项外,还有监狱场所的这一块,业务量也不小,虽是共同担负着一个使命,但是财政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度上司法所远不能与派出所相媲美。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我觉得要标本兼治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基层司法工作队伍的建设,结合基层司法工作特点,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加强对司法队伍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悉、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造就一支适应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的基层司法行政队伍,这是最基础的。
二是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针对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和依法治区工作,确保基层司法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让地方党委政府认识司法工作的重要性,对于维护一方平安,司法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三是乡镇办事处要确保司法所办公用房,改善办公条件,将“六五”普法、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重点工作所需经费适当给予解决,为司法所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四是从基层司法所工作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和解决司法所干警的编制、职级等待遇,加强司法所人员编制的管理,确保专编专用,不搞一职多能的万能胶用人方式。
五是司法局要加强对司法所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上下功夫,加强业务指导,分工明细,任务明确,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司法所人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使司法所的各项工作制度在创新上有所突破。
如是做法,才能真正加强司法所建设,做到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为进一步加大人民调解工作、普法工作和安置帮教工作的力度,从而强化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才能发挥司法所法律参谋和助手的职能作用,促进基层政府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发展需要。
第二篇:基层教育发展现状
在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解决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成为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教育部新颁布实施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列入头一项工作,提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决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可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宁夏启动第二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使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两会”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殷切关注,“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不仅使农村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感到了党的温暖,就连在中国西部偏远山区从教的笔者也开始了对农村教育发展之路的探索。
一.对低年级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都知道,一个学生如果上好了一年级,就等于上好了学。可是,乡村的孩子,八亿农民的孩子,为什么就会偏偏得不到那决定自己命运的那“成功的一半”呢?在这里,我们不必说乡村孩子的社会教育没有城里的孩子好,也不必说乡村孩子的家庭教育没有城里的孩子好,更不必说乡村孩子连一年的学前教育都上不上,而城里孩子却能上上三年的幼儿园教育,单就一年级的教育来说,乡村的教育也是问题多多,令人担忧。
由于师资、教室有限,一年级班里的学生过多,难以实现小班教学,往往只好让六七十个学生挤在一个班里上课。虽然早已告别了三四个人挤一张桌子的时代,但一个小教室要容纳那么多学生上课,光桌椅的拥挤,就让人感到难受,还谈什么在课堂上搞活动呢?这对于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上学无疑是一种受罪;对教师来说,他们往往会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叹息声中不知不觉地没有给我们的下一代献上优质教育。再加上乡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活习惯、文化水平上的悬殊过大,没有城里上过幼儿园的学生那样整齐划一。在一个班里,往往有八九岁乃至十几岁的一年级学生不说,就班里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也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增加不少难度。由于乡村的家庭文化差异过大,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让去上的,有孩子刚到学龄就教会数千字的,有到了学龄连前后左右南北上下都分不清的。对于这样鱼龙混杂的一班一年级学生,如领导不重视,教师也把它没有办法。久而久之,在乡村的学校里便形成了“放羊式”的教一年级的习惯,出现了实际在校上一年级的学生多,而考核评估表上的学生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以往对一所学校的考核评估过分注重升学班级的成绩,根本就不理会低年级的学习情况。因此,对农村低年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已成为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二.对教育资源配置利用的合理性不够。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规模小、效益低下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已经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因为过去的布局结构不但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了,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顺利而高效的实施,造成了如下不良影响:
班级过小严重的浪费了本来就很短缺的教育资源。在乡村中小学里,往往是年级越高,班里的学生越少。据2005/12《宁夏教育》的“刊中报”载:截至2004年底,全区仍有教学点609个,最多的县达175个;全区农村小学25人以下班额就达5878个,占农村小学班级数的41.3%;个别县校均学生只有119人;25人以下的班额初中有69个,高中有17个。可是,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小班,与学生数足额的班级一样,既占教室,又占教师,既要校园规模、校舍气派、设备档次等教育硬件跟上,又要教师和校长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学校的文化资质等软件跟上。这无疑大大加重了国家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负担,严重地影响到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长足发展。
试想,学校的学生数少了,上面分配的教师自然也就少了。班里的学生少了,班级却是同样的多,一个年级也不能少。班级多,或者说年级多了,开设的科目也就多了,需要的教师自然也就增多了。可是,在以学生数定编制的人事制度之下,拥有大量小班的学校里,教师的人数骤减。然而,新课程实施后,各年级开设的课程是有增无减。这就造成了一些课程因学校无法调配专门的教师去上,只能由在岗的其他教师去兼任,使教师跨课头教学的现象剧增,一个教师教5—7门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还会出现文科教师教理科,理科教师教文科,音盲教音乐,色盲教美术的怪事。使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不说,还会越发地拉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的差距。
农村学校优秀师生的大量流失,是原本就落后、发展缓慢的学校教育越发雪上加霜,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宁夏启动了第二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实施以学校建设拉动城镇建设,以学生进城带动农民进城策略(见2005/11《宁夏教育》)这更加剧了农村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大量的向城里流动,从客观上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的大幅下滑。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稍微有条件的师生都向城里涌去了,而留在乡下师生会因在竞争中没有取胜的可能性而丧失信心,出现熬日子、混日子的现象。
平行班的缺失,使得农村的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失去了进行比较的参照物,失去了互相竞争的对手,失去了互相切磋的良师益友。在年复一年的没有比较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们只能孤芳自赏和自我发展。教学效益只能进行跨学科、跨年级地比较、鉴别、评估。这极不公平,也不科学。如若在这方面引不起教育教学管理者的重视,就很难遏制住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急剧下滑趋势。
三.教育管理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不够。教育发展的主阵地在学校里。学校的管理者都在追求学校的发展,都为了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但学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成果上。因此,学校发展从来都是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 结果,直接以学校发展为目标是难以实现学校发展的。学校发展的中心应当是学生发展,但教师在学校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要实现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便成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发展是实现学校发展最主要的途径。可是,长期以来,教师的发展被管理者忽略了,被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给掩盖了,被虚伪的师道尊严给蒙蔽了,被人们普遍的漠视或遗忘了。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学校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是天经地义的,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主导者”,他们应该“闻道在先,业有专攻”,应该早就是“学高之师,身正之范”了,教师一边工作一边发展,似乎没有必要了。这一观念直接导致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由于缺乏对岗位成才的认识,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他们参加教学改革和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效能的动力不足,专业水平提高缓慢,面对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更多的是无动于衷。教师成才动力不足,学校管理滞后,已经成了阻碍课改与教改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管理策略上,过分注重监管控制。管理者对学校发展中的一切独断专行,善于也乐于做人事监管者和严密的监控者。他们拥有资源的控制权,习惯于用静态的目标来看守动态的发展变化着的教师和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轻易不敢主动发展,开拓创新,只能在管理者的密切监视下唯命是从,做一个忠实的执行者就行了,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去。甚至还会出现个别管理者借学校管理之名,对所管辖的教师感情用事,私事公办,弄得广大教师人人自危,难以静下心来去自我发展和教书育人。
在管理过程中,多以学生成绩论英雄。把原本复杂多变的、动态发展变化中的教育教学活动,用简单的、静态的和短视的分数成绩来衡量,来给教师排队。使效能评估的目的不仅偏重了最后阶段的考试成绩,忽略了教学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漠视或忘记了评估的改进功能。长此以往,同事之间养成了明争暗斗的不良习惯,难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真诚地合作共进。在资源运用上,过分强调标准化、一律化。常常被上级文件、条例、规章制度所控制,对资源的利用,特别是资源的特殊用途,过分注重循例申请,等待特批。这就造成了教职工对闲置资源宁可不用,也绝不愿“违章”开发利用的不良习惯。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大家都怕开发利用闲置资源的手续纷繁复杂,恐怕好心办成了坏事,怕失败了没法交待,就干脆放弃了开发利用资源的念头。渐渐养成了甘愿做执行上级指定任务的听令者,循规蹈矩,与领导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以赢得领导的欢心,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不到位,使教育陷入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一点,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严重。教育行政管理者既不愿考察研究当地教育布局和事业发展的“规划”问题,也不愿做学校的各项工作——诸如输送信息、参加培训和学术研讨以及配备人、财、物等方面的“服务”者,却善于借助“监督”学校办学方向、执行政策法规、考评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名誉,施行人事调配权,借“协调”教育及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之名,上谄下渎,沽名钓誉。似乎成了管理就是开会传达文件,管事专为应付检查和批评训人,管人只会罚款远调。
第三篇:基层教育发展现状
中国网 滨海高新讯 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3月28日带领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考察天津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苟利军一行先后来到红桥区求真小学和位于北辰区的天津民族中专,实地了解两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课程专业设置、实习实训设施、后勤服务保障和德育工作情况,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了北辰区、红桥区有关负责同志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进展情况和两所民办学校的办学思路和举措,协调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推动我市民办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苟利军对红桥区求真小学和天津民族中专办学治校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苟利军强调指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对于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天津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多元办学主体、多种办学力量、多样办学形式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鼓励一切热心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投资教育、兴办教育,营造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发展民办教育的成功经验,在职称评定、业务培训、项目申报、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多方面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要把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摆在首要位置,找准定位,凸显特色,办出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共同提升天津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浅谈基层司法所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乡镇司法所是我国基层政法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解民间纠纷、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础。但就目前就基层司法的现状来讲,确实让人担忧,一声声呼唤在沉默中音逝,一片片希望在等待中落空,一颗颗红心在麻木中褪色,一个个基层司法人在现状中轮换——基层司法人的写照。
一、基层司法所基本情况
(一)队伍建设情况
目前,各个乡镇、街道包括开发区、农场均设立司法所,办公场所基本都在政法中心合署办公,在编在岗人数以2人所居多,人员年龄结构以30-50居多,占总数约80%;知识结构上法律专业与非法律专业基本各占50%;编制上按要求已基本为专项公务员编制,待遇上与同级政府公务员一致。
(二)基础设施情况。根据要求,除少数乡镇独立办公的政法中心尚在筹建外,基本都独立与政府外在政法中心合署办公。办公设施、设备基本齐全。
(三)基层司法所的职能
1、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
2、承担本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助;
3、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4、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5、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6、组织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
7、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
8、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9、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
二、基层司法所存在的普遍困难和问题
(一)绝大部分基层司法所一般由1个人主要承担司法行政工作,其余同志则被乡镇抽调担负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即使是1人所,也难免不被抽走,即使不抽走也要承担额外任务。
(二)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具备从事法律事务条件的(具有法律专业)占一半以上,大部分都具有从事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的能力;从年龄结构看,青壮年占80%以上,应该说,绝大多数正是工作有干劲且能干事的年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却与同是政法部门的派出所、法庭的同志相差甚远。
(三)受地方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基层司法所的办公条件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司法所办公场所、办公设施、设备等因经费紧缺,有些基层司法所虽已达标,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现在基层司法所是双重管理以政府为主,而不是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导致在建设投入上因基层政府经济能力而出现不同,以至在行业达标考核、创优创先进上起点不一致,缺失了公平性、公正性。
(四)人少事多工作量大,导致创新不够,开拓意识不强。基层司法所工作量大、任务重,经常是加班加点,搞得筋疲力尽,导致部分司法所同志,上级业务部门有什么任务就去完成什么任务,党委政府安排怎么做就怎么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两年乡镇大合并,最多的一个乡镇由原来的四个乡镇合并而成,管的事翻了四倍,做事的人却还是这几个。
(五)着装问题。在制服满天下的昨天,政府部门取消了很多不规范的乱发制服、乱穿制服行为,但在“公检法司”中
却惟独我们也给取消了。在日常工作中,处理民间纠纷、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我们没有明显的身份标识,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证明自己,成为我们做好工作首先考虑的问题。(曾经在调解一民事纠纷中,一方当事人要求我出示工作证证明我的身份证,我们已经没有外在的标识,连内在的行政执法工作证也没有。)
(六)理论知识、业务水平更新较慢。公、检、法、司中只有司是没收费的部门,相关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培训因经费不足,导致基层司法所同志在理论水平和实际业务能力等方面提高缓慢。
三、基层司法所未来发展的关键
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强基层“两所一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建设。罗干同志也曾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要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的思想,切实加强‘两所一庭’的组织建设、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基本设施建设”。这些都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司法所作用的认识是肯定的,是非常重视的。鉴于此,我们提出几点加强司法所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杜绝“管事情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的不合理局面,落实司法所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要严格按照司法所作为县(市、)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
机构,落实“机构独立、编制单列、职能强化、管理规范”的要求,认真落实政法专项编制,并逐步增编至每所3—5人。双重管理的体制让我们迷失方向,在局里,要求我们和乡镇沟通,这是你们镇上的事情;在镇上,你们要请局里想办法,这是你们局里自己的事情。
(二)提高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行政级别及相关待遇,应保证与派出所、法庭相同的待遇。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辛苦可能只有自己才知道,同为“一庭两所”的他们却能享受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经济待遇,操劳了一辈子也永远是个科员。目前各地提出的政法干部提拔要得到政法主管部门的批准要求,在某种程度其实反过来变相剥夺了基层政法干部的行政级别待遇。你是批准?!那你能提拔吗???再着,因为人少事多的原因,普遍存在“你走了怎么办?”的问题。
(三)切实加大对基层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应该充分考虑物价上涨,职责加重,辖区扩大等因素对办公场所、设施设备的要求。村与村合并,镇与镇合并,单独从数量上看,村变少了,但管辖的范围变大了,事情边多却变多了,两三个事情一起来,连办公的地方也没了。
(四)保障司法所日常工作经费。首先要确保司法经费的数字要足额,其次要确保司法经费的渠道通畅,避免出现经费不足,四处截流,名不实至的现象。目前各基层政府根据要
求在财政计划中均足额的列有专项经费,但这些经费真正“专项”了吗?09年多名基层司法所长要求经费独立,专款专用,领导的答复“从经济上来讲,我们很多乡镇还比较困难,从体制上来讲,目前还做不到”。故而,我们只有在网络里寻找法制宣传,在白纸上书写走访记录。
(五)司法所干部统一着装、统一车辆。着装标志明显,有利于司法所开展各项工作,尤其是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以及社区矫正工作。摩托车已经不适用我们的工作了,如我区某镇由以前的四个镇外加半个镇合并而成,从司法所到最远的村骑摩托车要一个多小时,更何况刮风下雨,酷暑炎炎的夏天和滴水成冰的冬天。
(六)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在知识日新月异、时代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经常性地举办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的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活动,通过活动,不断加强学习、交流,不断提高司法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司法队伍的战斗力。
以上,是本人作为一名加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队伍新兵对目前所了解的局部基层司法所现状的个人想法,及对未来的奢望,请勿见笑。
第五篇:基层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现状与思考
乡镇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 现状与对策探析
2009年,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乡镇司法所是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县司法局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负责指导管理和组织实施本辖区的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主要承担九项职能;(1)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2)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对非监禁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助;(3)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4)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5)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6)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7)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8)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9)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
但是,目前就乡镇司法所的工作现状来讲,处境让人担忧,一片片希望在等待中落空,一颗颗红心在岁月中褪色,一名司法人对司法事业的热爱化为虚有,在夹缝中不断挣扎。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化解民间纠纷、解决人民内部 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的作用,通过七年从事司法行政工作的亲身经历,分析了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的现状和带有普遍性制约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一、基层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现状
(一)乡镇都设立了司法所,大多数办公场所与综治办合署办公,办公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但缺少照相机等影像设备。
(二)司法所管理体制不顺,司法所人员占司法行政编制,而司法局又不能直接管理和领导,司法所受乡镇政府的直接领导,县司法局只能给以必要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为主。司法所工作人员纳入乡政府统一考核管理,工作人员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乡镇中心工作上,司法行政业务工作开展不够经常,只靠晚上加班弥补资料和考核前临时突击完成,司法所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从基层司法所有些工作人员来看,专业理论知识、业务水平较低慢,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思想上认为同属政法职能部门在一个县工作,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相比,在职务晋升、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交通通讯设施、办公经费等方面都有太大的差距,队伍思想不稳,影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
二、对策探析
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强基层‚两所一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建设,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要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的思想,切实加强‘两所一庭’的组织建设、业务建 设、队伍建设和基本设施建设。这些都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司法所作用的认识是肯定的,是非常重视的。鉴于此,我们提出几点加强司法所建设的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提高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司法行政事业的成败。基层稳,则全局稳;基础牢,则事业兴。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基层人民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专项安排,定期检查督促,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二)进一步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杜绝‚管事情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的不合理局面,要严格按照司法所作为县司法局的派出机构,落实‚机构独立、编制单列、职能强化、管理规范‛的要求,认真落实政法专项编制,增加所内人员编制。双重管理的体制让我们迷失方向,在局里,要求我们和乡镇沟通,这是你们乡镇上的事情;在乡镇上,你们要请局里想办法,这是你们局里自己的事情,彻底解决‚两张皮‛问题。
(三)提高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行政级别及相关待遇。应保证与派出所、法庭相同的待遇。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辛苦可能只有自己才知道,同为‚一庭两所‛的他们却能享受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经济待遇,不能弱化了基层司法行政干部的行政级别待遇。
(四)保障司法所日常工作经费。要确保司法经费的渠道通畅,避免出现经费不足,四处截流,名不实至的现象。希望 各级政府根据上级要求在财政计划中足额的列出专项经费,从而保证司法行政工作的深入开展,不要让我们在网络里寻找法制宣传,在白纸上书写走访记录。
(五)司法所要经常开门办公,干部统一着装、统一车辆使用,提升司法所形象。着装标志明显,有利于司法所开展各项工作,尤其是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以及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
(六)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在知识日新月异、时代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经常性地举办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的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活动,通过活动,不断加强学习、交流,不断提高司法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司法队伍的战斗力。
以上,是本人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对目前所了解的局部基层司法所现状的个人想法,及对未来的奢望,请勿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