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后感 二 邓舒匀
开心的日子
——“海峡两岸教育民俗文化交流活动”观后感
南城区中心小学二(5)班邓舒匀
今天真是开心的日子,台湾的小朋友应邀来到了我们的学校。按照学校的计划,我们上午是照常上课,可是同学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台湾的小朋友了。
下午两点左右,活动开始了。每个班级都按照学校的规定整齐地坐好了。同学们认真地听领导讲话。最期待的文艺表演开始了,所有的节目都是那么的精彩。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只小猪》英语话剧表演和《幸福一家》舞蹈表演。英语话剧《三只小猪》中的三只小猪遇到的困难的时候总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齐去战胜重重困难。而舞蹈《幸福一家》是反映鸵鸟一家虽然生活在沙漠里,环境非常艰苦,但是它们不怕困难,勇敢勤劳,相亲相爱地快乐生活着。其实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也是一样。中国人民一直都把台湾视为中国的一份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经的苦难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我们都会为两岸人民的和平友好作出最大的努力的!
最后我们的汇演在《手拉手》的美妙歌声中结束,但我们两岸的小朋友的手一直都紧紧的拉着、拉着„„
第二篇:邓稼先观后感
邓稼先观后感
篇一:邓稼先>观后感
在全班同学的期待下,老师给我们下载了一篇关于邓稼先的电影。邓稼先,是我们中华民族核武器的创始人,领导人,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他是一个不平凡的科学家。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默默无闻的付出了整整二十八年。虽然他也想家,想亲人,想故乡,但为了祖国,他必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回家探亲、受表彰他总是让给别人,而面对危险,他永远冲在第一个!“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这是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所写的一首诗。邓稼先将中国的核武器推动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爆炸,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危机的新生日子。它代表着中国站起来了!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寒风刺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了一年又一年。他也曾失败过,能力遭到质疑过,但是他没有屈服、气馁,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鼓起>勇气,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哪怕跌倒一百次,他也要在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的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贡献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永恒的骄傲!他虽死犹生,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我心里,激励我,鼓励我,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我深深的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篇二:邓稼先观后感
邓稼先同志总是被人们冠以“两弹元勋”的称号。自然的,我想在 1967 年他就应该被所有中国人熟知。可是,看了今天的影片。我才知道他为人的低调和守口如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幼稚想象的范围。
我真的想做一个对比。两个同是核物理系的学生,两个从小的挚友,都是博士学位。一个选择以“娃娃博士”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国家,一个理论和技术在别人看来都是子虚乌有的国家。在默默中结束了一生。除了家人和同事,没有外人知道他所做的一切。直到死后才被公开自己的工作内容,也才有了今天人们对他的敬意;另一个选择了在外国完成自己的事业。在外国科研的帮助下,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当然,在他的头衔上已经加上了“华裔”二字。
虽然两个人都为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个将血液融入了中国的大地,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诺贝尔奖把自己推上了世界的顶峰,但令人兴奋的程度远没有“中国人”更加耀眼。
他从 1950 年回国,理论设计开始,家人就不知道他的工作。50 年后,当“两弹元勋”被追封时,老人家离开人世已有十二年了。整整五十年啊。如果没有对于祖国炽热的心,一定没有这种结果。我想这也是邓稼先被现代人传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我对于片子中最感人的事迹在于他只身前往核试验场中心。面对失败的实验,作为负责人,他像废纸似的将生命置之与国家利益之外。当他捧起核弹的中心装置时,他知道、在场的人知道、许露希知道、中央领导们知道,他生命的沙漏开始往下渗透着。
他的生命结束了,中国核武器的新的里程碑竖立起来了。他没有白费这一切心血。就算不为人所知。
我又想到,世界上又有多少像邓稼先这样的科研人员,为了大局,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却散落在人群里不为人所知。
这就是科学所能带给人们的>幸福的感觉吧。
篇三:《邓稼先》观后感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 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1964 年10 月16 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 月17 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85 年8 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 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5 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 月29 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稼先逝世以后,他的好友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邓稼先不仅是他的好友和妻子的骄傲,还是中华人民的骄傲。
篇四:《邓稼先》观后感
这一刻,在我眼中,这已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彼方,已逝的斯年。
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我的生命中,少了些感动。
我猜,那是因为我的眼睛,不再是总角之年的黑白分明了。无论看什么光辉的事物,总像是隔着层浅淡的云烟。轮廓未变,却再难以察觉它的光亮夺目,而为那明媚受到触动。
不曾想过,当我看到了那在漫漫沧漠之中,宛若铸剑于九天的硝烟之时——即便那仅是银幕中不甚真实的特效——即便隔着荏苒的岁月,那明晰不再。
——那一刹,确是受到了久未曾谋面的震动。
然而那惊世一幕稍纵即逝,影片一刻不停地播放下去。
我看到邓稼先舍小家顾大家,与妻儿告别;我看到一群群科研人员不知疲倦地演算数据;我看到杨振宁在饯行宴会上失态离席、喜极而泣„„如此种种,飞速地闪过,最终连成斑斓的一片绚丽。
过程虽然坎坷,但仍算是平安顺利,似乎也会一直如此,直至终结。
然而,事与愿违。
影片播放到中间部分,一片大好的形式出现了转折——空投的核弹没有爆炸。
看到邓稼先阻止其他人前去观察,执意要亲自上阵的一幕,我心中充满了不解与困惑,还有隐约的忿忿——
当时,在我看来,邓稼先如此作为,完全是无意义的牺牲。不同于他人,他背负着国家委以的沉重使命啊!作为核武器主要的研发者、研究院的院长,他有着无数未完成的重任。他理应让助手上前察看,不必这般身先士卒。若他为此献身,亦绝不仅仅是他自身的损失。这种做法,不甚负责。
而当我看见他跌跌撞撞地下车,在荒漠之上狂奔,踉踉跄跄地冲向那片死神驻足的地方之时——倏地,一股难以名状的明悟与惊异从心中急速蔓延开来。
那是一种多么大的对于事业的热爱,与奋不顾身、全身心投入国家事业的心意啊!的确,这并非高明的权宜之计。然而此时,他亦不是严谨冷漠的科研人员,也并非后人口中的“两弹”元勋,他只是个誓死捍卫自己心中挚爱之物的普通人罢了。
——又或许,在他朴实忠厚的心中,自己的生命并非重于他人。而他,则应该做出与领导身份相符的奉献。
看着他冲上去捧起核弹头后,方才幡然醒悟猛地丢下它,又跌跌撞撞地跑回吉普车的举动,只觉心都揪紧,喉中仿佛哽着什么。这一刻,在我眼中,这已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彼方,已逝的斯年。
如此一个人,如此一个拥有可敬精神的人,他的结局实在不该是因为事业做出了绝大的牺牲,因而早早离开人世。
影片结束后,我仍久久低回,而后喟然。
心中满溢的,是确凿的感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个伟大的灵魂,把自身同所爱的事业、所爱的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置个人生命于不顾,把为国家、为事业奉献作为自身最高的幸福。他为核武器的研发奋斗,为国家的未来奋斗,亦是为民族的尊严奋斗。即使是在生命的尽头,也竭尽全力,为祖国献上一片赤诚。
原来我那能够觉察美的眼瞳未曾蒙尘,它只是渐渐看淡了那些浅薄的是非,将无谓的感动从我的视野中剔除。
然而在真美、在大爱面前,我仍会被它们的灿烂触动心灵。
它们亦不会因时光而褪色——
如邓稼先其人。
第三篇:毛邓电影观后感
观《惊天动地》有感
ACCA0801 黄逸 20081720706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故事片《惊天动地》讲述了奉命进入映川县的摩步旅奉命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故事。该片表现手法虽平实却以其内容和内涵营造出了恢弘的气势。它真实再现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历史场景,深情展示了全国军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和由此迸发出的巨大精神力量,给我们观影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从一个摩步旅官兵积极投入抗震救灾斗争为切入点,宽视野、全方位地展示了突发的自然灾害给我们的社会生存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给人世间最珍贵的生命造成的摧毁打击。但与此同时,更深刻地让我们意识到并感受到了在危难时刻,人情的温暖与人性的尊严,更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与团结的精神。摩步旅官兵们面临着的是被山石击毁的道路,由地震引起的信息中断,还有灾区人民们对他们帮助的迫切需要。他们争分夺秒、不计个人安危地雷霆挺进,积极参与拯救灾民,视抢救人民生命为第一信号。同时他们最后还成功化解了七顶山堰塞湖险情和化工厂的次生灾害危机。影片将宏大叙事与细腻感人的细节有机结合,既体现了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场景,如我军陆、海、空三军快速开进,长途奔袭驰援灾区,也在一个个细节中勾勒出了那一丝丝温情与感动。
县委女书记任玥几天几夜不顾家人,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那对青年恋人为救灾奔忙,几次相遇却失之交臂;那位伟大的母亲将
婴儿车抛出屋外,自己却被压倒在废墟里;还有那位教师把惊恐的学生塞进讲台下,自己用身体掩护着学生的安全„„天若有泪,人怎无情?他们难道不会对深埋在废墟中的至亲痛彻肺腑?他们难道是所谓的铁骨铮铮?事实上,他们何尝不是在强抑人间最大的心理创伤,何尝不是在以挽救更多同胞的生命来“对冲”自我的巨大痛楚?是的,他们是这次强震大灾中许许多多人的真实写照。这些人用自己的臂膀、自己的血泪付出,“雄起”四川乃至中华的脊梁!
“解放军来了!乡亲们,我们有救了!”这一声稍许苍凉却满是高昂的呼声强烈地震到了我的耳膜。那声音里似乎含着绝望与放弃,更多的却是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希望。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倾向于将自己的意识寄托在一样东西上,比如佛祖、耶稣等等。而此时的灾民们把全部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解放军的身上,他们的出现仿佛意味着他们及家人的重生。看着那一面面鲜红的红旗从远处渐渐变得清晰,我突然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觉到祖国在我心中的分量。有了一个强大的祖国在我身后,作为我坚强的后盾,面对任何事情都不应退缩。因为像那些灾民一样,我坚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强大的祖国会帮助我渡过任何难关。的确,面对5.12这次建国以来遭遇的罕见的7.8级大地震,中国树立了一个危机传播的典范。面对灾难,中国政府有序而高效的危机管理令世界刮目相看。这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见证,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文明力量的升华。一些外国学者说:“中国政府把危机变成了一个深受世界赞誉的机会。”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灾难有多大,中国有多强!
震后不到一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随电波传遍了全国;震后不到两小时,温家宝总理便乘专机飞赴灾区。中央各部委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也迅速成立,指挥机构高效运转。因为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主题只有一个——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场生死竞速中,“第一时间”成为最有力的号令,最引人关注的新闻,最能够体现动员能力和应急能力的指标。20个日日夜夜,一个个急促的时间刻度,清晰地记录下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责任。当温总理对着受灾群众竭力嘶喊“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你们”,对着救援部队、军民说“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对着电视镜头向全国表示“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的时候,正在灾区受苦受难的民众以及对痛苦感同身受的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民,从这样沙哑而坚定的声音中,都听出了其中的温情、决心和斗志。当他哽咽着抚慰儿童说“孩子,别哭,孩子”时,人们再次真切地看到了一个“亲民总理”的伟大形象,感受到了国家对我们的关系与爱护。当父母张开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老师用血肉之躯为学生肩起死亡的闸门,一个又一个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选择留给自己的时候,我们读懂了什么叫人间大爱,什么叫尊严勇气,什么叫凝聚挺立。当成都数百“的哥”冒着余震赶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拾荒老人把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募捐箱,许许多多城市,献血长龙将血站“挤爆”;一笔笔“特殊党费”,表达着7300万党员的忠诚之时,我们又同时萌生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共同心声,又一次道出这个民族历尽磨难而弥坚的生命宣言。
每一次重大灾害,都会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各种专业的救援力量在实施全力救助,全国人民也在各尽所能。人们在心中默默为你们祈福平安,在心中想着我该做点什么。人们在通过各种方式捐款捐物,在尽己之能出一分力,担一分责。每一次重大灾害,都没能击垮我们的意志,都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尽管人类的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还是太渺小,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不会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每一次,人类总是能够在挫折面前奋起。中国人民历经许多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能够以我们的经验和智慧,去努力把人员伤亡和各方面损失降至最低;以我们空前团结的力量,去共同战胜重大自然灾害,重建我们的家园。惊天大灾的极度残酷,只能摧毁我们的物质财富,却不可能击垮人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团结与凝聚意志,已经一次次地战胜过比天灾更惨烈、比废墟更凶险、比亲人罹难更悲痛的危亡险阻。泪水并不代表我们不够坚强,泪水只会成为我们万众一心的洗礼。我相信中华民族将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崛起,坚强再坚强!
第四篇:毛邓破冰 观后感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
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
————观纪录片《破冰》有感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07级工商管理类
姓名:李贝贝
学号:0715224154
日期:2009-12-16
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
————观纪录片《破冰》有感
经济与管理学院07级工商管理一班市场营销专业李贝贝0715224154
感谢老师给我们放映了大型纪录片《破冰》,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和改革开放施行的第31个年头,我们有一次感受到了老一代革命家、改革家,建国的艰辛。
《破冰》讲述了1978年至今,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一步步突破。从代表团出国考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中美建交,到经济特区的提出和建设,从邓小平两次南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每一次的转折点,都是中国改革之路上的一次破冰,破除人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排斥,破除人们禁锢和迷信的思想,破除人们对计划经济的刻板追寻。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真正看到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德正确性,它为中国经济的起飞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样也告诉我们,中国必须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当今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
中国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我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列世界前三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增强了我们抗击风险的能力。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我们的人均GDP仍然很低,我国的财政收入任然不知,在次影响下,我国的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很低,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在许多欠发达的地区,人们生活水平仍然没有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的小康水平仍然是低水平的小康,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将在长时间里处于初级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平衡东西部差距,维持社会稳定。的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待于提高增强,在科学技术、人才技能、资本、管理等等各个方面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正需要我们仍然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内进行大
力改革,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进行产业调整和国企改革,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们的而竞争力,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对外开放,继续大力吸引外资,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国际竞争,扶持出口外贸和高科技产业,开展国际贸易,增加外汇收入。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思想十分保守,计划经济和平均思想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技术极其排斥。当七十年代末,我国代表团出国考察后才发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以日本为例,丰田汽车的生产效率是我国长春汽车厂的近千倍,这是因为二战后日本坚持走出国门,引进外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紧抓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的脉搏,紧紧与世界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当今中国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同样需要我们走出国门,坚持开放,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着:2001年中国入世成功,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在紧张的准备之中,以及每年的中俄、中法文化年活动,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到中国观光考察,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我们自信、开放的对外姿态。同时,中国也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加强同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国越来越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和平之音。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改革开放也传达着一种思想,一种开放的思想,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开放。随着全球化得发展,中国不再孤立于世界的东方,而是坦然的面对世界,加强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文化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充分开发国际市场,融入到国际化的大潮流中。
中国将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第五篇:周邓纪念馆观后感
.周邓纪念馆观后感
每一次提起周恩来,我们有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缅怀,而是一个永不褪色的人格话题,而是一座永远闪耀光芒的精神丰碑。怀着这种心情,我们跟随校党委,于2013年10月30号,一起去参观了周邓纪念馆。
我们这一代人,绝大多数都不曾亲眼看到过周总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真切热爱之情。如果说原来我对周恩来只是从书报上、从文字中了解的话,那么通过此次参观活动,一个有血有肉的周恩来形象就赫然站在我的眼前。当来到周恩来肖像前,我久久伫立在那里,眼前浮现出那曾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俊朗的身影和在革命峥嵘岁月里那许许多多壮丽的诗篇。在庄严肃穆的大厅内,我的心情感到格外激动。
谈到周总理,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周总理是全中国最伟大的总理之一,任劳任怨,工作认真,爱戴人民,他身上有数不胜数的优点,周总理逝世时,联合国都为他降半旗,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些都能显现他在人民心中光辉的形象。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人。缅怀他的生平,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五四运动时期的被捕与抗争赴欧洲勤工俭学时的意气风发,到共产国际面见斯大林的曲折经过,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经历,中美的乒乓外交,以及“文化大革命”**岁月中的艰难处境,令人感动。
周恩来出生在旧时代,由于生活所迫,使他幼小的年纪就要承受家庭的重担。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周恩来仍然不忘刻苦学习。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得那样震撼人心,正是这种超凡卓越的精神,使他成为新中国唯一的终身总理,世纪的伟人。周总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民族的命运,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地工作着,他所处的环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还要继续工作下去,并且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在总理的身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带给我们的东西——“周恩来精神”!他品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他的品德、人格、风范、情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一座丰厚的精神宝库。
作为周总理妻子的邓颖超,同样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仅一直支持周总理的工作,并且还一直致力于妇女运动。可以说作为女人的她,不仅要照顾家庭,支持丈夫的工作,还
要为人民服务,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些都是很不容易的,她是中国最伟大的传统女性的典范。
这样的两个人因为共同的理想和高尚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并且在青年时期一直心系祖国,可以说为年轻的党员,尤其是大学生党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培养高尚的目标和增强责任感都是学生党员应该重视的。
周邓纪念馆由三个主要展厅组成:瞻仰厅、生平厅和情怀厅。瞻仰厅内有一座两位伟人的汉白玉雕像《情满江山》。两位伟人的形象十分亲切,同志们在此驻足仰望,感受着两位伟人的风采。
生平厅是给人震撼最深的一个厅,它向我们展现了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中国从沉睡到苏醒再到崛起的各个时期做出伟大贡献。同时,陈列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历史文献、文物。我们看着一张张风雨岁月中的照片,心中对总理夫妇的敬意油然而生。
早在建党之初周总理夫妇就已投身到拯救中国的革命之中。周总理领导了南昌起义,坚持白区斗争,参与指挥长征,推动全民抗战,指挥解放战争。建国后的日理万机更体现了周总理的伟大。他勾勒了中国建设宏图,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当我们踏入了英灵永驻展厅,荧幕上展示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和举国上下哀悼邓颖超同志的情景,人民缅怀周总理、邓大姐,是缅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高贵的人格。他们一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学习和发扬的。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壮丽辉煌的事业,自己带走的却是一身忠骨,两袖清风。放映结束时,同志们还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中,久久不愿离去,眼泪也止不住润湿了眼眶。
看着一件件文物、文献、照片珍品,了解了周恩来当年到地震灾区慰问群众、回延安看望老区人民等感人肺腑的小故事;以及周恩来家规、周恩来照相的风格、周恩来用餐的规定、周恩来的工资、周恩来最后的日子、一件珍贵的丝棉袄等小故事,领略到周恩来、邓颖超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尤其对他们艰苦奋斗、平易近人的作风感到由衷敬佩。
周恩来和邓颖超这对亲蜜无间的革命伴侣,以海的博大面对人生面对无尽的时季,必然能获得海的壮阔、海的磅礴、海的瑰丽、海的永恒。他们的行动和精神形成一种能量,辐射世世代代,左右和影响着芸芸众生。他们的生命过程里,那些超乎生命过程之上的永恒的精神和业绩,熠熠闪光,是任何坟墓无法埋葬也无法割断的——这也正是人民永远怀念并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原因。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轻的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能够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们坚信,总理一直以慈父般宽容的心关爱我们,总理在等待我们年轻一代走出浮躁与迷惘,以一个后辈学人的身份,怀着一颗不染世俗风气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就我个人而言,我要更加努力积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岗位知识技能,关心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尽量保持与时代同步。同时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用实践去发展丰富自身修养。周总理时时处处维护毛泽东形象,维护整个党、国家、民族的大局利益。所以,我希望我们单位的每一个人都以总理为榜养,今后都能维护整个单位、整个党和国家民族的大局,维护集体团结、集体形象。
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感慨万分,每一名党员都有了更新的认识,深知自己的历史使命,担任起社会责任感,要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岗,干好工作。在接受新的社会的同时,依旧要保持本我,记住这些老的革命传统,是对终身受益的。所以从现在开始,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做学问之前先学会做人。作为党员,我们更应在社会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相信我们会让周总理和邓颖超前辈的精神光芒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