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案例1--4

时间:2019-05-13 04:2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合伙案例1--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合伙案例1--4》。

第一篇:合伙案例1--4

【案例1】

2000年1月,赵、钱、孙、李四人决定设立合伙企业,并签订书面协议,内容如下:(1)赵出资10万元,钱以实物折价出资8万元,经其他人同意孙以劳务出资6万元,李货币出资4万元。(2)赵、钱、孙、李四人按2:2:1:1比例分配利润和承担风险;(3)由赵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对外代表企业,但签定大于1万元的销售合用应经其他人同意。协议未约定经营期限。

发生以下事实:

(1)2000年5月赵擅自以合伙企业名义与红天签定合同2万元,红天公司不知道其内部限制。钱获知后,向红天公司表示不承认。

(2)2001年1月,李提出退伙,并不给企业造成任何不利影响。2001年3月李经清算退伙。4月新合伙人周出资4万元入伙。2001年5月,合伙企业的债权人绿光公司就合伙人李退伙前的24万元要求现合伙人和李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李以自己退伙为由,周以自己新入伙为由拒绝承担。

(3)赵为了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于2001年4月独自聘任田某为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并以合伙企业的名义对蓝海公司提供担保。

(4)2002年4月,合伙人钱在与黄河公司的买卖合同中,无法偿还到期债务8万元。黄河公司于2002年6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黄河公司胜诉,于2002年8月申请强制执行钱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据以上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赵跟红天公司的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

(2)李的主张是否成立?为什么?如果李向红天偿还24万元,可以向那些当事人追偿,金额多少?

(3)周的主张是否成立?为什么?

(4)赵聘用田某及为蓝海公司担保是否合法?为什么?

(5)合伙人钱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份额后,合伙企业决定对其除名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

(6)李的退伙属于何种情况,其退伙应符合那些条件?

1.分析:

(1)有效。《合伙企业法》第37条 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2)不成立。第53条 退伙人对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可向赵、钱、孙追偿。按约定2:2:1:1比例承担风险,即赵8万、钱8万、孙4万。

(3)周主张不成立。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新合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4)不合法。第三十一条 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合伙企业的下列事项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五)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

(六)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5)不合法。未被执行全部财产份额。

(6)自愿退伙。第四十五条 合伙协议约定合伙期限的,在合伙企业存续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伙人可以退伙:„

(二)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案例2】

甲、乙、丙成立合伙企业。甲在进货途中撞上路人丁,使丁花费医疗费4500。丁向甲、乙、丙三人索赔,而乙、丙认为撞伤行为是甲一人所为,与合伙企业无关。一周后,乙退伙,拿走其出资设备及物品。丁出院后向乙索赔,遭拒绝。

请问以上行为那些违反合伙企业法的规定?

2.分析:

首先,甲的行为属于有利于合伙事务的行为,其引起的后果应当有合伙承担责任.但是其有重大过失的除外.另外两个合伙人仍有承担赔偿损失的义务,所以丁可以向乙索赔,乙享有向其他两个的追偿权.甲是执行合伙企业职务行为造成丁的伤害,该民事责任应先由合伙企业以其全部财产赔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应当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而且,即使乙退伙了,也应当对退伙前合伙企业的民事责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27条 由一名或者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应当依照约定向其他不参加执行事务的合伙人报告事务执行情况以及合伙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其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所产生的收益归全体合伙人,所产生的亏损或者民事责任,由全体合伙人承担。

第52条 合伙人退伙的,其他合伙人应当与该退伙人按照退伙时的合伙企业的财产状况进行结算,退还退伙人的财产份额。退伙时有未了结的合伙企业事务的,待了结后进行结算。

第53条 退伙人在合伙企业中财产份额的退还办法,由合伙协议约定或者由全体合伙人决定,可以退还货币,也可以退还实物。

第54条 退伙人对其退伙前已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与其他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

【案例3】

甲、乙、丙、丁四人出资设立A有限合伙企业,其中甲、乙为普通合伙人,丙、丁为有限合伙人。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发生以下事项:

(1)6月,合伙人丙同A合伙企业进行了120万元的交易,合伙人甲认为,由于合伙协议对此没有约定,因此,有限合伙人丙不得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2)6月,合伙人丁自营同A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获利150万元。合伙人乙认为,由于合伙协议对此没有约定,因此,丁不得自营同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其获利150万元应当归A合伙企业所有。

(3)7月,A合伙企业向B银行贷款100万元。

(4)8月,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普通合伙人乙转变为有限合伙人,有限合伙人丙转变为普通合伙人。

(5)9月,甲、丁提出退伙。经结算,甲从合伙企业分回10万元,丁从合伙企业分回20万元。

(6)10月,戊、庚新入伙,戊为有限合伙人,庚为普通合伙人。其中,戊、庚的出资均为30万元。

(7)12月,B银行100万元的贷款到期,A合伙企业的全部财产只有40万元。

要求: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分别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本题要点(1)所提示的内容,指出甲的主张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说明理由。

(2)根据本题要点(2)所提示的内容,指出乙的主张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说明理由。

(3)对于不足的60万元,债权人B银行能否要求合伙人甲清偿全部的60万元?并说明理由。

(4)对于不足的60万元,债权人B银行能否要求合伙人乙清偿全部的60万元?并说明理由。

(5)对于不足的60万元,债权人B银行能否要求合伙人丙清偿全部的60万元?并说明理由。

(6)对于不足的60万元,债权人B银行能否要求退伙人丁清偿全部的60万元?并说明理由。

(7)对于不足的60万元,债权人B银行能否要求合伙人戊清偿全部的60万元?并说明理由。

(8)对于不足的60万元,债权人B银行能否要求合伙人庚清偿全部的60万元?并说明理由。

3.分析

(1)甲的主张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同本有限合伙企业进行交易;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2)乙的主张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有限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3)债权人B银行可以要求甲清偿全部的60万元。根据规定,普通退伙人对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4)债权人B银行可以要求乙清偿全部的60万元。根据规定,普通合伙人转变为有限合伙人的,对其作为普通合伙人期间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在本题中,乙应当对其作为普通合伙人期间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5)债权人B银行可以要求丙清偿全部的60万元。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人转变为普通合伙人的,对其作为有限合伙人期间有限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6)债权人B银行不能要求丁清偿全部的60万元。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人退伙后,对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有限合伙企业债务,以其退伙时从有限合伙企业中取回的财产承担责任。在本题中,由于有限合伙人丁在退伙时,从合伙企业分回20万元,因此,债权人B银行只能要求丁清偿20万元。

(7)债权人B银行不能要求戊清偿全部的60万元。根据规定,新入伙的有限合伙人对入伙前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8)债权人B银行可以要求庚清偿全部的60万元。根据规定,新入伙的“普通合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案例4】

甲、乙、丙、丁共同投资设立了A有限合伙企业(以下简称A企业)。合伙协议约定:甲、乙为普通合伙

人,分别出资10万元;丙、丁为有限合伙人,分别出资15万元;甲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对外代表A企业。2006年A企业发生下列事实:

2月,甲以A企业的名义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12万元的买卖合同。乙获知后,认为该买卖合同损害了A企业的利益,且甲的行为违反了A企业内部规定的甲无权单独与第三人签订超过10万元合同的限制,遂要求各合伙人作出决议,撤销甲代表A企业签订合同的资格。

4月,乙、丙分别征得甲的同意后,以自己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为自己向银行借款提供质押担保。丁对上述事项均不知情,乙、丙之间也对质押担保事项互不知情。

8月,丁退伙,从A企业取得退伙结算财产12万元。

9月,A企业吸收庚作为普通合伙人入伙,庚出资8万元。

10月,A企业的债权人C公司要求A企业偿还6月份所欠款项50万元。

11月,丙因所设个人独资企业发生严重亏损不能清偿D公司到期债务,D公司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丙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其债务。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丙在A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后,甲、乙、庚决定A企业以现有企业组织形式继续经营。

经查:A企业内部约定,甲无权单独与第三人签订超过10万元的合同,B公司与A企业签订买卖合同时,不知A企业该内部约定。合伙协议未对合伙人以财产份额出质事项进行约定。

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甲以A企业的名义与B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2)合伙人对撤销甲代表A企业签订合同的资格事项作出决议,在合伙协议未约定表决办法的情况下,应当如何表决?

(3)乙、丙的质押担保行为是否有效?并分别说明理由。

(4)如果A企业的全部财产不足清偿C公司的债务,对不足清偿的部分,哪些合伙人应当承担清偿责任?如何承担清偿责任?

(5)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丙在A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后,甲、乙、庚决定A企业以现有企业组织形式继续经营是否合法?并说明理由。

4.分析

(1)甲以A企业的名义与B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有效。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在本题中,B公司属于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因此,买卖合同有效。

(2)实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方式。

(3)①乙的质押行为无效。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普通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的,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未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其行为无效,由此给善意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由行为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在本题中,普通合伙人乙的质押行为未经其他合伙人的同意,因此,质押行为无效。

②丙的质押行为有效。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将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在本题中,由于合伙协议未对合伙人以财产份额出质事项进行约定,因此,有限合伙人丙的质押行为有效。

(4)①普通合伙人甲、乙、庚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②退伙的有限合伙人丁以其退伙时从A企业分回的12万元财产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5)甲、乙、庚决定A企业以现有企业组织形式继续经营不合法。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有限合伙企业仅剩普通合伙人的,应当转为普通合伙企业。在本题中,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丙在A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后,有限合伙人丙当然退伙,A企业中仅剩下普通合伙人,A企业应当转为普通合伙企业。

思考

甲会计师事务所,有A、B、C三个合伙人。2006年5月,A合伙人为其一客户出具了虚假的验资证明。后被工商部门查处,责成甲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对他人造成的经济损失10万元,并给予行政罚款2万元。另甲会计师事务所自有债务10万元。甲会计师事务所全部资产价值9万元。

•问:A、B、C合伙人如何承担12万元和10万元的法律责任。(注:出资比例为A:B:C =2:2:1)

(2007.6.1日实施的新合伙企业法)

第二篇:合伙企业法案例

合伙企业性质及合伙个人诉权之认定——胡甲等30人诉胡乙合伙纠纷案发布日期:2009-08-05

文章来源:互联网

一、案情举要

1999年,申诉人胡甲等30人与被申诉人胡乙及其他合伙人共70人集资合伙开办砖厂,砖厂开办后即选举董事长及董事会成员,以有限公司之形式管理,并在其所属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登记种类为民营合伙企业,工商局为其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00年始,胡乙承包该砖厂。2004年因砖厂所在镇政府之招商引项目需征购砖厂租用之土地,双方遂签订搬迁协议,并就拆迁补偿费达成一致,砖厂即停办。该拆迁费由承租该厂之胡乙领取,并由胡乙持有。砖厂停办后机器设备由胡乙变卖,所得款项由其持有。胡甲等30人认为胡乙之行为已侵害其合法权益,要求胡乙偿还未分发款项、设备变卖款及其他款项。双方遂起纠纷,胡甲等三十人诉至法院,请求“终止合伙关系、进行财务清算,处理财产,债权债务和盈亏”。

二、裁判要旨

一审认为,胡甲等30人与胡乙及其他合伙人共70人合伙开办砖厂后将该厂租赁给胡乙经营之行为合法。砖厂停办后,胡乙变卖该厂机器设备所得款项属全体合伙人所有。砖厂拆迁补偿费属全体合伙人所有。综上,判决胡乙将变卖机器设备所得款项交由全体合伙人分配;将砖厂拆迁补偿费交由全体合伙人分配。

胡乙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认为,依照双方租赁协议,胡乙与该厂之间形成租赁承包合同法律关系。2004年因该厂所在镇人民政府之招商引资项目导致该厂停止经营,但该厂停办后一直未清算,亦未申请注销,依照法律之规定,企业法人应当依法清算完结,并办理注消登记后,方归于消灭。籍此,砖厂未清算注销登记前,仍视为存续,应以自己之名义进行诉讼活动。因胡乙与胡甲等30人之间不存在直接之租赁之关系,胡甲等30人非合同对方当事人,故胡甲等30人之请求无法律依据。胡甲等30人无诉讼主体资格,本案应以合伙企业之名义向胡乙主张权利。另外,即使胡甲等30人代全体合伙人主张权利,亦必须依照《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一条“处分合伙人之不动产和其他财产权利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之规定。本案仅有胡甲等30人起诉,在一、二审中未能提供其诉讼行为业经全体合伙人之授权同意,故其诉讼行为不符合法律之规定。此外,《合伙企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合伙企业进行清算前,合伙人不得请求分合伙企业之财产。因此,砖厂尚未清算前,胡甲等30人起诉主张分割合伙企业财产与法律相悖。综上,原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应依法改判。二审裁定,撤销原判决,驳回胡甲等30人之起诉。

胡甲等人不服,已提出申诉,该案已进入再审。

三、焦点问题

该案焦点问题有二:其一,该厂之性质,即该厂系合伙企业抑或企业法人;其二,诉权问题,即胡甲等30人作为该厂之合伙人是否具有诉权,能否以个人(集合个人)之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惟明晰该案之焦点问题,方可进行理清正确处理思路。

四、法律解析

(一)关于企业性质之认定

依照我国民法通则,企业按其性质划分为企业法人和非法人企业。企业法人具备法人资格之组织体,能够独立承担责任,体现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其至为重要之特点即承担责任以公司之财产为限。非法人企业无法人资格,但能够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合伙企业是其重要表现形式。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确立的法人基本制度,合伙企业无法人资格,在其资本运营方式不变之情况下,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变对企业属性之认定。

本案中,胡甲、胡乙等共70余人共同集资合伙开办砖厂,并登记为民营合伙企业。依照《合伙企业法》(旧法——因该案发生于新法颁本之前,应适用旧法,故以旧法分析)第二条对合伙企业之定义:“本法所称合伙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该砖厂为合伙企业性质(依新《合伙企业法》第十四条,该厂属于普通合伙)。

该案二审适用有关企业法人之法律规定,其在对该砖厂性质之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二审对企业性质认定错误其原因可能在于工商局为该砖厂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这一事实。事实上,工商局为该厂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应属错误行政行为。

笔者认为,认定企业性质应以企业资产运营方式为准。工商营业执照非认定企业性质之惟一依据,企业性质之认定应根据企业现有资产运营状况综合分析,工商部门之登记属于行政行为,对司法认定无拘束力,故应根据企业资产之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公司法》(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下列最低限额:

(一)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人民币五十万元;„„”,本案中,该砖厂属生产性企业,从其提供的资本状况分析(集资总额为19.35万元),其集资远没有达到50万之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因此该厂不具备成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法人之基本要素,应当是合伙企业之性质。工商部门为其核发企业法营业执照,当属行政行为错误,但不因此影响该厂之合伙性质。此其一。

其二,胡乙租赁经营该厂系企业内部承包经营方式,但不能籍此改变企业属性。就本案而言,无论租赁协议怎样约定,均不得违背合伙企业法之立法目的,即不能从实质上违背《合伙企业法》(旧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即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者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新法第三十三条)。合伙企业法之立法目的,在于维护合伙人间之信任关系,以保护合伙人之合法权益,使合伙人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同担。遑论合伙企业采何种经营方式,合伙人均应当共担风险,不能转嫁于部分合伙人全部承担,也即在实质上不能改变合伙关系。因此内部承包经营之方式亦不能打破该厂之合伙性质。

(二)关于合伙个人诉权之认定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合伙体之财产属于全体合伙人共有。部分合伙人采取非法手段,恶意侵占合伙财产,此种行为无疑违法。但是,其他合伙人如何选择法律救济途径?在选择诉讼方式时是以合伙人个人名义起诉抑或以合伙体名义起诉?

诉权是涉关起诉主体资格。有关起诉主体之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一)项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此项规定重在表明,诉权执有主体应当与案件有直接之利害关系。

结合本案,胡甲等30人作为合伙人,其诉求与其本身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符合起诉主体之规定,应当认定其有权以诉讼之方式来维护其作为合伙人之权益。由是观之,合伙人认为其权益遭受其他合伙人侵害时,能够以合伙个人之名义诉诸法院。法院若对其实体权利之主张不予支持,应当驳回诉讼请求,但不得剥夺其诉权(即驳回起诉)。(新《合伙企业法》第103条:“合伙人违反合伙协议的,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合伙人履行合伙协议发生争议的,合伙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合伙协议中未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此条表明合伙人拥有个人诉权。)

如上所呈,胡甲等30人与胡乙之间之纠纷应为合伙纠纷。对合伙纠纷诉诸法院之诉讼主体,只能是合伙人,而不能是合伙企业。以合伙企业之名义起诉解决合伙人纠纷,既不符合权利主张之理论,在法律上亦无法操作。

关于胡甲等30 人起诉拆伙,是否违反《合伙企业法》(旧法)第三十一条“处分合伙人的不动产和其他财产权利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之规定,我们认为,合伙人之诉讼权利非财产权利,而是涉及财产之程序权利,而三十一条之规定系对合伙财产实体处理之权利,以对实体财产权利之规定来否定合伙个人之程序性诉权之作法将不能获得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本案在胡甲等30人起诉之后,法院应当依申请或依职权追加原告或第三人。作者:萍乡市中级人民 杨天隆

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一方对另一方作出的除名决定是否有效2009-06-06

【案情】

2007年7月5日,吴某与袁某签订共同创办制衣厂的合伙协议,约定各投入资金10万元用于租赁厂房和购置机器设备,平均分享经营利润和承担亏损。在合伙企业进行工商登记时,吴某按约投入了10万元,袁某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只投入了5万元,但袁某向吴某出具书面承诺:在3个月内将另外的5万元投资款补足。企业成立后,双方共同参与了制衣厂的管理和生产。承诺到期后,虽经吴某多次催促,但袁某仍未补足5万元投资款,双方为此产生矛盾。吴某便以袁某违反合伙约定、未履行出资义务为由,作出并向袁某送达了将其从合伙企业中除名的书面决定。此后,袁某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吴某作出的除名决定无效。

【分歧】

对本案的处理,存在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判决驳回原告袁某的诉讼请求。理由是: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决定除名:

(一)未履行出资义务;„„”根据这条规定,作出除名决议的前提是“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从“一致同意”的字面上解释,作出除名决议的合伙人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全体合伙人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当一方对另一方作出除名决定时,不存在“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情形。因此,该条因没有规定“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一方可对另一方作出除名决定”而存在法律漏洞,法官在适用并解释该条法律规定时应进行目的性扩张予以填补,即既然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可依法律规定对其中一名合伙人作出除名决议,那么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应同样适用,而且这样解释符合合伙企业法关于保护守约方合伙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因此,由于袁某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没有按约定足额出资,作为守约方的吴某有权对其作出除名决定。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判决确认吴某作出的除名决定无效。理由是: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当一方被除名时,另一方则构成了单独主体,既不符合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法定前提条件,也使该企业不再具备“有二个以上合伙人”的法律特征,因此,吴某无权对违约的袁某作出除名决定。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判决确认吴某作出的除名决定无效。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关于对合伙人除名的规定,在文字表达上清楚明确,法官在裁判案件时应严格适用。法律适用的过程就是法律解释的过程,法律解释包括文义解释、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社会学解释等。解释法律必须从文义入手是法律解释上的一条规则,文义解释具有优先性是维护法律尊严和适用安定性的基础。文义解释是指按照法律条文用语的文字、语法以及通常的使用方式去理解其含义。无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如果法律规定的含义很清楚,且这种语义不会产生荒谬的结果时,法官就有义务严格适用法律的规定。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中的“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这一作出除名决议的前提条件,从字面含义理解,只能得出“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才能适用”的结论,否则谈不上“一致同意”。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一方对另一方作出除名决定,不符合“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条件。本案中,依文义解释规则和从严适用法律出发,吴某无权对袁某作出除名决定。

第二,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没有规定“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一方可对另一方作出除名决定”,这不是立法者的疏忽,而是为了维持合伙企业自身法律特征而有意作出的制度安排。合伙企业法第十四条规定了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有二个以上合伙人”的条件,因此,任何合伙企业其合伙人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只剩下一个投资主体则构不成合伙企业。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当其余合伙人一致同意对其中一个合伙人作出除名决定时,假定作出的除名决议符合法律规定,那么在该合伙人被除名后,企业仍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存在,企业不会丧失“合伙”这一法律特征。如果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允许一方对另一方作出除名决定,则只剩下一方投资主体在经营,该企业将丧失“合伙”的法律特征。这正是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作出除名决议的前提是“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目的之所在。正因如此,合伙企业法第八十五条也规定“合伙人已不具备法定人数满三十天”应当解散合伙企业。当合伙企业要解散时,也就意味着要清算、处分合伙财产,行使除名权已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合伙企业法于1997年2月23日通过,2006年8月27日进行了修订。对比修订前后的内容来看,作出除名决议需“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这一前提条件没有任何改变。由此看来,立法者在修订前后,均没有规定“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一方可以对另一方作出除名决定”,这并非是立法者的疏忽,而是为保持合伙企业自身法律特征而有意作出的制度安排。对立法者有意留下的所谓的“法律漏洞”,法官只能严格适用,不能进行填补。

第三,虽然吴某作出的除名决定无效,但其对袁某未按期缴纳合伙资金的违约行为仍有法律上的救济途径。袁某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未足额履行合伙出资义务,对全额投资的吴某来说,有失公允。吴某如不想继续与袁某合伙经营该企业,在无权对袁某作出除名决定的情况下,有权提出解散合伙企业,由双方对合伙企业的财产、债权和债务等进行清算、分配;对袁某未按期足额缴纳合伙资金的违约行为,可依合伙协议追究其违约责任,要求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江西省都昌县人民法院:张烈忠

债务人以合伙企业名义担保的法律责任 发布日期:2010-01-09

案情◇ 2008年11月28日,被告牟某、王某夫妇向原告彭某借到现金82000元,并出具借条。同日,牟某、王某夫妇还向彭某出具借款保证书一份,担保人为某砖瓦厂。2008年12月18日,上述砖瓦厂的合伙组织执行人黄某根据彭某要求,再向其出具承诺书一份。借款到期后,彭某向牟某、王某夫妇催要借款本金及利息未果。

案发后查明,担保人砖瓦厂为合伙型企业。根据工商登记,该企业原合伙人为本案被告牟某、王某夫妇,自2008年11月起合伙人变更为黄某、陈某二人,黄某为企业执行人。案发后,并无证据表明陈某同意彭某以企业名义为牟某夫妇借款提供担保。

2009年5月,彭某一纸诉状将主债务人牟某、王某夫妇及砖瓦厂、黄某、陈某一并告上法庭。

◇判决◇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彭某与被告牟某、王某间的借贷关系合法、有效。根据我国《合伙企业法》的规定,砖瓦厂合伙组织执行人黄某在未经全体合伙人同意的情况下,为二原告借款提供担保,该行为尽管不符合法律规定,有损其他合伙人的利益,但不影响担保行为对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合伙人对法律规定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才能执行的事项,擅自处理,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应另行承担赔偿责任。因而,本案不仅被告黄某以个人名义提供的担保合法有效,而且黄某以企业名义提供的担保亦有效。被告黄某、砖瓦厂应直接承担担保责任,被告陈某则应对砖瓦厂财产不足清偿部分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被告黄某、砖瓦厂、陈某承担担保责任后,有权向牟某追偿。被告砖瓦厂、陈某对其损失,亦可向被告黄某寻求赔偿。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的有关规定,作出了前述判决。一审判决后,各被告未上诉。

◇评析◇

合伙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合伙企业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也可以由合伙协议约定或者全体合伙人决定,委托一名或者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其执行企业事务所产生的收益归全体合伙人,所产生的亏损或者民事责任,由全体合伙人承担。当然,合伙企业的重大事项应当经过全体合伙人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31条规定,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那么,合伙组织执行人在全体合伙人未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擅作主张提供的担保是否对内、对外都无效呢?《合伙企业法》第38条规定:“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该法第69条同时规定:“合伙人对本法规定或者合伙协议约定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始得执行的事务,擅自处理,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二个法律条文,实质上明确规定了合伙执行人擅自以企业名义对外担保的内、外效力区别。只要第三人主观上是善意的,执行人的擅自担保行为对外仍然有效,其他合伙人亦应为此对外承担法律责任。但该担保行为在合伙人内部并不产生法律效力,应认定无效,合伙企业及其他合伙人对外承担责任后,有权要求执行人予以赔偿。

既然不对抗善意第三人,其他合伙人就应按一定程序对担保债权人承担法律责任。《合伙企业法》第39条同时规定:“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清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应当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与以个人身份直接提供担保不同,合伙人只在企业财产不足清偿时,承担补充责任。

本案中,原告彭某在出借资金时要求提供担保符合正常的社会心态。砖瓦厂出具的担保手续齐全,表面上并无瑕疵,彭某作为第三人(实体)接受该担保,主观上是善意的,应认定担保行为对外合法有效。尽管被告陈某对被告黄某擅自以企业名义作出的担保行为并不知情,其仍应在企业财产不足时部分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在承担责任后,陈某既可向主债务人牟某、王某(被告)追偿,亦可要求黄某赔偿。湖北省利川市人民法院

黄志权

非执行人执行合伙事务是否当然无效?发布日期:2011-09-17

【案情】 2008年10月,张某、李某、黄某和胡某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一普通合伙企业,主要从事挂面生产、销售,菜籽油生产和销售。四人共同决定张某为合伙企业的对外事务执行人,其他三人负责企业的内部生产和管理事务。2009年12月,黄某未经其他合伙人同意擅自与一个体商户吴某签订了一份菜籽油购销合同,约定一个月内向对方提供600公斤菜籽油。后来情势发生变化,无法履行合同。吴某要求赔偿损失。

【分歧】

黄某签订的该项购销合同是否有效,合伙企业是否要赔偿吴某的损失,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全体合伙人一致决定或委托一人为合伙事务执行人后,其他合伙人应不得执行对外合伙事务,因此黄某擅自签订的购销合同无法律效力,吴某的损失由黄某个人赔偿;

第二种意见认为,虽然黄某无对外合伙事务执行资格,但合伙企业关于合伙事务执行人的决定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黄某与吴某签订的合同有效,损失应由合伙企业赔偿,之后可以向黄某追偿。

【管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本案主要涉及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购销合同是否有效;二是合伙企业是否要赔偿吴某的损失。

根据《合伙企业法》第27条,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委托一个或者数个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的,其他合伙人不再执行合伙事务。可见,当企业委托了对外合伙事务执行人后,其他合伙人不得再对外执行合伙事务,但并不能由此否定其他合伙人对外执行合伙事务的法律效力。

从本案看,吴某同黄某签订菜籽油购销合同是基于黄某作为企业合伙人的身份,其有理由相信黄某具有对外合伙事务执行权力,并同其签订合同。《合伙企业法》第37条,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黄某与吴某签订的购销合同应认定为有效。

《合伙企业法》第38条,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既然黄某与吴某的购销合同有效,则因此产生的债务应认定为企业债务,吴某可以向合伙企业请求赔偿。当然,根据《合伙企业法》第98条,不具有事务执行权的合伙人擅自执行合伙事务,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合伙企业在赔偿吴某损失后,可以向黄某追偿。作者:永修县人民法院 叶方恺

上诉人马光栋因合伙纠纷一案发布日期:2010-11-14 作者:王巡生律师

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5)东民四终字第16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马光栋,男,1964年4月9日出生,汉族,胜利油田海洋钻井公司买断职工,住东营市西二路78号。

委托代理人:谢玉泉,山东鲁北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索振贵,男,1966年8月24日出生,汉族,东营市天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住东营市西二路15号。

委托代理人:石艳田,山东齐征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东营市天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住所:东营市西四路胜利水泥厂北侧。

法定代表人:索振贵,经理。

原审第三人:孙凤梅,女,1967年4月3日出生,汉族,胜利石油管理局技术检测中心职工,住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西二区。

上诉人马光栋因合伙纠纷一案,不服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2003)东民初字第2079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上诉人马光栋及委托代理人谢玉泉,被上诉人索振贵及委托代理人石艳田,被上诉人东营市天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索振贵,原审第三人孙凤梅均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经审理查明,2002年11月,原告与被告索振贵、第三人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原告与被告索振贵以现金和设备出资,各占股份的45%,第三人以技术出资,占股份的10%.利润按股份分配,其中第三人每月预领1000元。2003年1月4日,原告及被告索振贵、第三人签订股权确认明细书一份,确认了原告与被告索振贵的出资。2003年3月1 日,由第三人执笔,原告与被告索振贵签订分伙协议一份,约定分伙,并约定已销售的澄清剂共83吨扣除税金及5个月房租15000元、2003年2月份工资后按股份分配,工厂设备作价50000元归被告索振贵,甩干机卖后原告与被告索振贵均分,塑料桶原告与被告索振贵平分,已开发的市场山东万达集团归被告索振贵,东辛采油厂归原告。原告与被告在分伙协议上签字认可,第三人未签字。

另查明,分伙协议中确定的83吨澄清剂税后价格为每吨4141.15元,共计343715.45元均已结算,其中结算至原告处5吨,计款20705.75元,经被告索振贵结算至被告天齐公司处78 吨,计款323009.70元。2003年2月份工人工资为3750元。第三人自合伙组织预领收益2000元。三人合伙财产甩干机及塑料桶在签订分伙协议时存放于被告索振贵处,被告索振贵及第三人均表示放弃分割,被告同时主张塑料桶已烂掉,原告及第三人均无异议。原告与被告索振贵签订分伙协议时协议中未涉及的合伙财产有价值10000元的破乳剂、价值10000元的成品引发剂。被告索振贵主张该部分财产都在桶中,但已当成废品卖掉了。分伙协议签订后原告未经营原合伙项目。

另查明,被告天齐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24日。

原告主张分伙协议中无第三人签字,协议无效,合伙关系实际并未解散,被告索振贵于2003年2月与他人共同出资设立被告天齐公司从事同业经营,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合伙人的合法权益,二被告应以侵权利润对原告及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二被告认为被告索振贵与他人成立被告天齐公司时合伙组织已停止经营,且不存在侵权行为,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第三人对原告主张无异议。

原审法院认为,原告与被告索振贵、第三人签订的三方合作协议是三方真实意思,合伙关系依法成立。2003年3月1日的分伙协议,因第三人对协议内容有异议,未在协议上签字,故分伙协议无效。但协议签订后,合伙组织已停止经营,应视为合伙关系实际终止,合伙人应就此前合伙财产按合伙协议确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分伙协议签订时的价值20000元的产品,分伙时由被告索振贵实际占有,虽其主张已按废品处理,但未经其他合伙人同意,应以产品价值对原告及第三人承担责任。第三人已预领的收益款应一并纳入分配财产,并在分配中予以扣除。原告主张被告索振贵在合伙期间与他人成立被告天齐公司,要求分配被告天齐公司的侵权利润,因被告天齐公司成立虽然在分伙协议签订前七天,但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此间被告天齐公司的收益情况,故对原告主张,不予采信。因被告索振贵将合伙收益结算至被告天齐公司,被告天齐公应对被告索振贵应归还原告及第三人合伙财产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被告索振贵与被告天齐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本案不作处理。合伙协议中对销售市场所作约定,因原告在签订分伙协议后未从事原合伙项目,本案亦不作处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

一、被告索振贵支付原告马光栋合伙收益款164678.70〔(4141.15*83+50000+20000+2000)*45%-20705.75〕元,支付第三人孙凤梅合伙收益款39196.55〔(4141.15*83+50000+20000+2000)*10%-2000〕元。

二、被告天齐公司对被告索振贵的还款义务向原告及第三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三、被告索振贵返还原告马光栋甩干机一台。

四、驳回原告马光栋的其他诉讼请求。以上一至三项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履行。案件受理费8960元,由原告负担4670元,被告索振贵负担4290元。财产保全费7700元由原告负担 5600元,被告索振贵负担2100元。

上诉人马光栋上诉称,一审认定分伙协议无效是正确的,但认定该协议签订后,合伙组织已经停止经营,没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上诉人认为,无效的分伙协议不能产生解除合伙关系的法律后果,因此合伙关系并未终止,被上诉人索振贵作为合伙人之一,利用合伙财产进行生产经营所得财产应归全体合伙人共有。被上诉人索振贵利用自己既是合伙人之一又是天齐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双重身份之便利,侵占其资金、场地和销售市场,通过天齐公司占有合伙组织的财产及生产经营所得拒不向其他合伙人分配的行为,已对其他合伙人构成侵权。被上诉人应当按照上诉人在一审期间提交的计算方式和计算结果,对上诉人进行赔偿。请求二审法院变更原审判决第一项、撤销原审判决第四项,支持上诉人的上诉请求。

被上诉人索振贵辩称,原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上诉人与被上诉人自从2003年3月1日在第三人孙凤梅的执笔下签订分伙协议,只是第三人认为没有牵扯个人利益才未在该协议书上签字。因此,不管分伙协议的效力如何,就分伙时的剩余财产上诉人是认可的。天齐公司经营的产品与原合伙组织经营的产品并非相同产品,上诉人以产品的主要效果要求值来判断属于同一产品与事实不符。所以,原审对分伙剩余财产的分配合理合法,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被上诉人天齐公司的答辩意见同被上诉人索振贵。

第三人孙凤梅述称,同意原审判决的处理意见。

二审中,双方当事人均未提交新的证据。

二审查明的事实与一审查明的事实一致。

本院认为,上诉人、被上诉人索振贵以及原审第三人对双方合伙协议的签订、合伙关系的成立、合伙事实的存在均无异议,原审对此亦予以确认,二审在此不再赘述。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争议的主要焦点问题是:原审对合伙财产的认定与分割是否正确。从分伙协议的签订过程分析,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索振贵分伙协议上的签字行为,是对合伙解散的真实意思表示。原审第三人孙凤梅未签字的原因,二审期间,孙凤梅向法庭作出明确陈述:“在分伙协议起草完之后,双方对合伙期间的剩余财产均认可,只是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索振贵口头表示分伙协议中涉及的财产由其二人平均分配,未分给孙凤梅按照合伙期间约定的应得10%合伙利润的份额,故未在分伙协议上签字。”对孙凤梅的这一陈述,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索振贵均无异议。由此可见,双方当事人的散伙是基于合伙人的约定,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合伙解散意味着合伙关系消灭。上诉人上诉称,分伙协议签订后原合伙组织仍在继续经营,未提供充分证据予以证明,本院不予采信。原审对分伙协议中的财产予以确认并根据双方约定的分配比例对合伙财产进行的分割并无不当。上诉人主张被上诉人索振贵在合伙期间与他人成立被告天齐公司后,侵占其资金、场地和销售市场,要求分配被上诉人天齐公司的侵权利润的诉讼请求系侵权之诉,与本案并非同一法律关系,本院在本案中不予审查,上诉人可另行起诉。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上诉人的上诉请求依法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一百五十八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8960元,由上诉人马光栋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二OO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凑份子”买彩票,中奖如何分

发布日期:2009-06-29

[案情]

甲乙二人“凑份子”买彩票,甲出20元,乙出10元。结果,二人所购彩票中了50万元大奖。由于两人在买彩票前并没约定中奖后奖金如何分配,双方在分配奖金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并诉诸法院。

[分歧]

该案审理中,有以下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凑份子”买彩票的行为是一种个人合伙行为,甲、乙二人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应该按照出资比例分配奖金,即甲应该分得该笔奖金的三分之二,乙应该分得该笔奖金的三分之一。第二种意见认为,这种“凑份子”买彩票的行为是一种投机性很强的行为,属于民法上的射幸行为,而且本案中,甲、乙二人“凑份子”买彩票是一种临时性行为,难以认定其有经营性质,和一般的个人合伙经营有所不同,不宜按照个人合伙的规定处理,而应该按照公平原则,甲、乙在返还各自出资后平均分配奖金。

[评析]

在社会生活中,“凑份子”买彩票的现象日益增多,如何确定这种行为性质和奖金的分配原则,对以后类似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民法通则第三十条规定:“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一般认为,个人合伙具有如下特征:1.以合伙协议为成立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伙就是一种协议,即合伙人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在自愿、协商基础上达成的协议。2.合伙人共同出资。合伙人的共同出资作为合伙组织的价值形态表现,是合伙得以经营事务的物质前提。所谓共同出资,就是各合伙人为了共同经营的需要,各自将自己拥有的资金、实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合伙人的出资数额可以不均等;出资种类不限,既可以是有形财产,如资本、设备、房屋等,也可以是无形财产,如劳务、技术以至信誉。3.合伙经营、共同劳动。这是合伙表现在经营方式上的特征。4.合伙人分享合伙收益,并对合伙债务负连带责任。合伙人合伙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分享合伙经营而带来的利益。同时,合伙的对外债务由合伙人连带承担。

笔者认为,上述特征1和特征3,仅是个人合伙成立时和成立后分别表现出的特点,并不是个人合伙成立的要件。首先,合伙协议为不要式协议,可以是书面协议,也可以是口头协议。如果没有协议,但符合事实合伙关系的,也应该认定为合伙。强调合伙协议的意义在于以协议事先约定合伙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利于事后厘清和认定。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实物、技术、劳务等均被承认为生产要素,它们之间的组合结构除了表现为法人形态以外,个人合伙形态也大量存在。因此,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导致合伙出资形式多样化的同时,也表明“合伙经营,共同劳动”并不是合伙成立的要件。在合伙中有人提供资本,有人提供劳动,或有人负责经营(这里指狭义上的经营,仅指对合伙事务的具体管理,广义上的经营亦包括以各种方式出资而成立合伙的行为),各合伙人以不同的形式出资,在合作的同时有所分工,也是合伙组织的一种常见形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民通意见》)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按照协议提供资金或者实物,并约定参与合伙盈余分配,但不参与合伙经营、劳动的,或者提供技术性劳务而不提供资金、实物,但约定参与盈余分配的,视为合伙人”,便是对这种合伙形态的肯定。

合伙实质上是合伙人为经营共同事业,共同出资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民法上的个人合伙,其成立要件除了对合伙人数和合伙人的行为能力的要求以外主要有3个:1.共同出资。这是合伙构成的物质前提,是实现合伙经济目的的组织手段,也是合伙之人合性的基础,构成其与雇佣关系的根本区别。2.经营共同事业。这是合伙得以形成的向心力和凝固剂,是合伙人和合伙组织权利义务的软载体要件,其外延通常表现为合伙的经营范围。我国民法采德国民法做法,对合伙经营共同事业的种类不加限制,一如史尚宽先生所指出:“苟不背于公序良俗,其事业为公益的或为营利的,或以交谊娱乐为目的(例如俱乐部),均无碍于合伙之成立”(史尚宽《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6页)。3.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合伙人分享利益,这是合伙成立并经营的经济目的所在,承担风险则是享受利益的对价义务。一方面这是合伙成立后合伙目的的自然表现,另一方面又因合伙目的的要求而成为合伙的成立要件。如果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罗马法上称之为“狮子合伙”)或者全部亏损由部分合伙人承担的合伙则违背了合伙目的,而不能称其为合伙。个人合伙,因其成立要件的简单,灵活性程度很高,故而为临时性事务组成短暂性的合伙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合伙之事业,亦不问其为继续的或为临时的,为个个之事业或为包括之事业。故以单一行为为目的之偶然合伙,亦为合伙”(史尚宽《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6页)。

本案中,甲、乙二人购买彩票,是一种射幸行为。射幸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未来偶然事件出现的一种行为,其显著特点在于行为标的是一种未来的、相当不确定的机会利益。

射幸行为虽然带有明显的投机性,但仍有其目的所指,就是为了谋求将来的某种机会利益。本案中,甲、乙二人购买彩票,其追求的这种经济目的显而易见。为实现这种经济目的,二人共同出资,购买彩票,这种行为仍不失为一种临时性的经营共同事业。因此,本案中甲、乙二人“凑份子”购买彩票的行为当属于从事单一行为的偶然合伙,与普通的合伙经营相比较虽不典型,但却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合伙形式,具有合伙的一般性特征。既是合伙,那么本案自然适用民法通则及《民通意见》关于合伙的分配规定。民法通则第三十五条规定:“合伙的债务,由合伙人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民通意见》第四十七条规定:“全体合伙人对合伙经营的亏损额,对外应当负连带责任;对内则应按照协议约定的债务承担比例或者出资比例分担;协议未规定债务承担比例或者出资比例的,可以按照约定的或者实际的盈余分配比例承担。„„”该规定虽然没有涉及对利润的分配,但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在有约定的情况下应按约定对利润进行分配,无约定则按照出资比例对利润进行分配。这样,本案中,甲乙双方依上述规定应该按照出资比例对奖金进行分配。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对未约定情况下的合伙盈亏分配采取了平均主义的处理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合伙企业的利润和亏损,由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担;合伙协议未约定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比例的,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究其原因,盖因合伙是具有强烈的人合性特点的一种经营形态,这种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它的财产构成、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及责任形式等方面都是以“人头”为基础进行配置的,在合伙中,每个合伙人的权利义务差别不是太明显。这一点与公司的资合性特点显著不同。但是,不应因此而完全忽略由于出资额的不同所应给合伙人带来权利享有和义务负担上的差别。在存在出资额不同的情况下,如果说各合伙人因没有约定,可以不对管理权、经营权的分配计较的话,但是他们对盈亏的分配绝对在意,这是因为合伙人在出资时,是有着“出资额多少决定着成果分享多少”这样一种自然规则上的默契的。合伙出资不同所导致盈亏分配不同是一种应有之义,是一种分配原则,只有在无约定,出资比例也无法明确时,才能例外适用平均分配的办法。因此,2006年8月27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亏损分担,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分担;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分担。”就是说,对合伙盈亏的处理,有约定按约定,无约定按出资比例;无约定,出资比例也不明确的才等份处理。

总之,笔者认为,本案按照第一种意见处理为妥。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法院:李国勇

第三篇:合伙企业法案例

《合伙企业法》案例

2005年1月,甲、乙、丙、丁4人决定设立一家普通合伙企业,并签订了书面合伙协议。合伙协议的部分内容如下:(1)甲以货币出资2万元,乙以实物折价出资3万元,丙以劳务出资,经其他三人同意,折价3万元,丁以货币出资4万元;(2)甲、乙、丙、丁按照3∶2∶3∶2的比例分配利润和承担风险;(3)合伙协议约定由甲作为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人,但是对外签订合同的标的额不得超过10万元,超过10万元的合同应当经过其他合伙人的同意,合伙协议中未约定合伙企业的经营期限。

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发生以下事实:

(1)甲因给父亲治病向张某借款10万元,借款已经到期,张某多次向甲索要,但甲每次都以自己除了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之外,没有其他财产可供清偿,于是在甲同意下,张某以自己对甲的债权抵消张某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2)2005年5月,甲擅自以合伙企业的名义和飞达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合同的标的额为30万元,飞达公司不知道合伙企业对甲的权限限制。其他合伙人认为该合同不符合合伙企业的利益,决定对此合同的效力不予承认。

(3)2005年6月,乙提出退伙,其退伙并不给合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2005年7月,乙与其他合伙人结算后,撤资退伙。同时,合伙企业又接纳戊入伙,戊出资5万元。2005年8月,合伙企业的债权人A银行就合伙人乙退伙前发生的债务20万元要求合伙企业的合伙人甲、丙、丁、戊和退伙人乙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乙以自己已经退伙为由,拒绝承担清偿责任,戊以自己是新入伙人为由拒绝承担清偿责任。问题:

1.合伙人的出资是否合法?为什么?

2.合伙人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和出资比例不一致,是否合法?

3.张某是否可以以自己对甲的债权抵消张某对合伙企业的债务?为什么?

4.甲与飞达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效力如何?

5.乙是否应当对A银行的债务负清偿责任?为什么?

6.戊的主张是否成立?为什么?

7.假设合伙人丙因车祸死亡,其继承人是否能成为合伙人?为什么?

答案:

1.符合规定.出资人可以以实物出资,需要评估的可以与其他合伙 人商议或交由有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作假,以劳务出资的可以应与其他合伙人商议作价.2.不违法.利润的分配和债务的承担按合伙协议履行,根据规定,协议不得约定把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让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债务.3.不能.根据规定,该行为无效.4.有效合同.根据规定,企业内部的约定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5.应当承担.根据规定,无限合伙人对退火以前产生的债务负无限责任.6.不成立.根据规定,新加如的无限合伙人对以前的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7.通过合伙人的一直同意可以成为合伙人,如果不能同意,其继承人只能拿回自己的继承份额.

第四篇:合伙企业财务管理案例

合伙企业经营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管理方面的问题,特殊是财务管理的问题,急需要理顺流程,制定规章,找到要解决的问题症结所在。根据企业管理的现状和所出现的问题,包括财务部人事管理、现金管理、货款回笼及监督、费用管理等的突出特点,通过对企业整体做定点、深入和多方面调查研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策略,在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企业的财务工作流程,实现对专责岗位员工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相应的问题迎刃而解。

管理源于实践,也归于实践。企业的管理,归根于人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取决于人对流程的控制和监督。否则,再完善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另外,企业的管理,也离不开企业所生存的大环境。由于企业本身的性质,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以人为本,离不开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制度的执行也就出现了一个度量的问题。

关键词:合伙人 内部财务 现金滞留 货款回收 收支两条线 管理度量 · 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工业重镇,五名投资者合伙经营了一家燃气企业。这是一家由大小不同的六个液化气供给站,通过简朴的合作协议联合在一起组成的松散型合伙企业。通过合作,他们实现了对该地区液化气零售市场高达70%的垄断,有着很好的盈利前景。

然而,时过一年,业务上,采购和销售等环节开展基本顺利,并实现了部分预期利润,但是,企业管理却整体失控,特殊是财务控制上,问题不断,矛盾凸现。包括账目不清晰;现金管理不力,常常被挪为它用;现金帐户经常性亏空,周转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还有费用开支管理混乱,支出多头,账目不清。混乱之下,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的漏洞。诸如此类的问题,严峻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合伙企业决定聘请总经理对企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治理整顿,其中,财务问题的解决成为重中之重。我临危受命于组织该企业的财务部。肩膀上的担子一点都不轻。经再三思考,其中的症结正是财务运作制度化,于是,我决定分阶段、逐步推进财务部的制度化改革。

·

一、深入调研,把握问题

刚刚进入该企业的初期,我必须先了解其中真实的现状,于是,我从五名合伙人着手,多角度旁敲侧击,认真反复询问他们,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先作个诊断,自检问题之所在。应该说,作为投资人,当初考虑合伙经营这家企业的目的,或者说出发点,都是良好的,而且,对企业的前景也是共同看好的。为什么刚经营了一年的时间,就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呢?其实,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而且,他们都一致认为是原来家族经营遗留下来的问题。合伙经营后,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所有合伙企业运作到一定阶段,几乎必然会出现的特征性问题。俗话所说的“合久必分”,也就是来源于此。不过,该企业还没有到要分开的阶段,而且,城市管理的需要,也不答应他们走回头路。

接着,除了到企业总部财务部门,我还深入基层,到下属各供应站去,进行实地调研,持续进行了约一周的时间。最后,拟定相应的改革方案,由“董事会”一致通过,正式委托我全权处理。我所列举的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人事及其管理问题

首先,没有专责财务部,没有专业财务人员。财务账目等光凭经验处理,没有合理的回避和应有的规范,支出比较随意,会计汇总、做账不及时,造成问题反应滞后。加上五人合作经营,每个人都希望身居要位,特别是控制财务大权,最终相互产生了猜疑。另外,企业中大部分岗位都是五个合伙人的亲朋挚友,或者当初各自经营时的近卫部队,或者多年的元老级人物,造成了经常性的政令不通,不是“无规可循”,而是“有规不循”,或者“有规难循”。特别是财务上的表现特别突出。经常性地出现专责人员不专,随时随意地变换,往往由于夫妻或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关系凌驾于工作关系之上,从而,模糊了管理上专人专责的规范,给管理带来了大量意想不到的问题。

(二)现金管理问题

现金流动不畅通,资金经常性地被人为滞留,或者,挪或借为它用。

首先,天天两次,有大量的现金需要从下属各个供应站收回,但是,由于对整个收款流程的纪律不严,对收款人的约束力不够,往往出现一天只收一次,或者隔天才收一次,甚至数天之后才下去收取现金的情况,造成大量现金滞留在各供应点财务手上。不但影响了现金的正常流动,也明显增加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不必要的风险。

· 其次,货款在回笼过程中,突出的是现金问题,经常被五名投资人之一,以某种理由“借”为它用。因为一开始没有把住关口,所以,这个缺口越来越大。如今,不但没有分红,甚至出现收入帐户亏空的现象,而且在供货方还留下了一大笔货款等待支付。实际上,并非生意没有赚钱,而是资金严重被占用了。再加上财务各帐的滞后,财务管理一塌胡涂。

(三)货款回收问题

销售方面,有很大一部分的月结客户,往往因为对合同执行的跟踪不力,本来当月应该按合同结清上一期的货款,却往往因为客户向其中某个合伙人求情的缘故,没能采取适当的止损措施,或者直接就是一边采取了措施,适当停止向该客户供货,另一边却按某个合伙人的意思继承供货。下面的供应站往往无条件听命于合作前的所属老板。于是,很多的货款被滞留在外,无法及时收回。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无法弥补的呆帐、坏帐、死账,严重影响了合伙人的信心。

问题

(二)(三)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采购完成后,一段时间,需要支付货款时,才发现收入帐户是亏空的,现金支付能力明显不够,往往需要通过开具期票来支付货款。

(四)费用管理问题

· 另外,头痛的问题还有费用管理问题。集中体现在管理不规范,流程不执行,虽然要求费用支出需经过多人同意签字方可,但是,往往是事后才回归应走的“财务流程”,经常是月底某个合伙人忽然出具一大堆的费用单据,令管理者“手足无措”,因此,经常性的费用支出等透明度不够,也就大大降低了合伙人之间的信任度。

通过前期“望闻问切”的细致工作,我归纳总结了上述四大症结问题。接下来,就是要开处方,对症下药了。

·

三、执行与反思

自从上述措施形成制度,在企业内正式推行,在坚持“用人为贤,但不避亲”的前提下,企业的管理真真正正地上了一个台阶。到目前为止,“董事会”对我的工作还是相称满足的。

管理上,我遵循三令五申的办法,每一个制度的建立,都大致要经过草拟、讨论、修改、颁布、试行、正式执行等阶段,对违犯者,一次警告,并做自我检讨;二次照章处罚,留岗察看;三次换岗或者劝退,不得有异议。每个制度先以通知附件的形式发下去,相关被约束人必须签字确认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无异议。在试行期内,试行期一般为一周,可以提出有益的建议。执行期内,除非必须,否则照章执行,按章处罚。

在管理过程中,我经常思考以下一些命题。

所谓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所有的制度都是要靠人去执行,否则,没有了执行,再完善的制度都会成为是一纸空文。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详细指导一个企业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规范性文件。这些制度文件,要靠流程去规范,更要靠人对流程的实现。

可是,在运作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该企业本身的性质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固有特点。企业内部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仁爱”与“和谐”,强调沟通和感情的交流,从而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膜,才能有利于把企业建设成强有力的群体,充分调动其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 就这样,制度的执行,必然地存在一个“度”的考量。并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制度化,才是企业运作和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选择。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相对的灵活性往往是必要地选择。因为该企业究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也是松散型,通过某些相关约束来维系的联合体。这些相关的约束,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暗示、合伙人之间的良好私人关系、合伙人对市场前景理解的默契等等,都是主观性的,而非客观性的。这也就造成了“用人为贤,但不避亲”的现状。

当然,管理是源于实践。实践的必然就是修正管理。在业务运作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时刻面对现实的需要。只有符合现实的需要,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财务制度的执行也是如此。企业作为私人性质的合伙企业,有它管理上的特点,所以,真正的管理只能是一定度量之内的管理。只要是能实现经营目标的管理才是真正有效地管理,也才是真正符合投资者需要的管理。

第五篇:合伙企业案例(普通合伙)

合伙企业案例(普通合伙)时间:2011-04-08 11:20 作者:来源:我要评论(0)

【找法网 合伙企业法案例】合伙企业案例

甲、乙、丙、丁四人拟成立一家普通合伙企业,其合伙协议内容如下。(1)注册资本为10万元,甲出资4万元,乙出资3万元,丙以桌椅板凳出资作价1.8万元,丁以劳务出资作价1.2万元。(2)甲、乙、丙实际缴付各自出资的70%以上即可,剩余部分何时缴付视情况而定。(3)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以合伙企业财产为限。(4)利润分配比例:甲45%、乙35%、丙20%;亏损承担比例:甲35%、乙25%、丙15%、丁25%。(5)甲、丁为事务执行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其权限:a负责企业日常管理;b对外交易,签订合同;c改变合伙企业名称;d必要时聘任第三人为经营管理人员。(6)乙、丙不参与合伙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但有权了解经营状况,监督甲、丁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情况。(7)退伙人两年内对退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讨论题:1.该合伙协议中哪些不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2.你如果要和其他人成立合伙企业,你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追加分。

中顾网律师解答:

(1)符合规定。

(2)符合规定。合伙企业是认缴资本制,注册资本申报登记之后,实际出资按合伙协议规定进行。

(3)不符合法律规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依法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4)不符合规定。法律规定,合伙协议不能约定将合伙企业的全部盈利分给部分合伙人。

(5)不符合规定。法律规定,c和d事项除了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不得委托给一个或部分合伙人执行,必须经全体合伙人一直同意。

(6)符合法律规定。

(7)不符合法律规定。合伙企业法规定,退货人对于基于其退货前的原因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不能有时间上的限制。成立合伙企业的要点:

最重要的,是选好合伙人,尤其合伙人的人品极其重要。由于合伙企业是一种非法人性组织,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法律对合伙企业的债务纠纷是倾向于保护债权人的,每个合伙人杜宇企业债务都是无限连带责任,而合伙人之间是一种合同性质的关系,合伙企业的经营对于合伙人之间的合作十分倚重。这也是为什么法律对于合伙人有种种严格的限制的原因。否则,合伙企业出了问题,其他合伙人之间互相推卸责任,会给你带来很大损失。

其次,认真编写合伙协议,对于合伙人,除了认真筛选之外,就是用合同的约束力约束合伙人之间的行为。由于合伙协议是日后合伙企业纠纷的重要解决一句,因此,对于合伙人之间的争议和处理办法要给予格外的重视。

下载合伙案例1--4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合伙案例1--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限合伙企业案例

    有限合伙企业案例 假设2008年3月,甲、乙、丙、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共同投资设立一从事商品流通的有限合伙企业。合伙协议约定了以下事项: (1)甲以现金5......

    经济法案例分析:(合伙企业)

    案例分析合伙企业: 1、2000年1月15日,甲出资5万元设立A个人独资企业(本题下称“A企业”)。甲聘请乙对外签订标的额超过1万元以上的合同,须经甲同意。2月10日,乙未经甲同意,以A企业......

    普通合伙企业法_案例和答案

    普通合伙企业法 一、甲、乙、丙三人合伙企业,合伙企业协议中约定,合伙企业由甲全权负责管理,其他人不得过问也不承担任何合伙亏损。 问:此案例有无违法? 答案:(1)其他二人有权过问......

    经济法合伙企业案例分析题

    2007年1月,甲、乙、丙、丁经协商,决定设立合伙企业,并签订了书面合伙协议。甲以部分货币及实物折价出资10万元,乙以实物折价出资8万元,经其他三人同意,丙以劳务折价出资6万元,丁以......

    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法案例

    2008年3月,张淼、张迪、李欢、丁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共同投资设立一从事商品流通的有限合伙企业。合伙协议约定了以下事项: (1)张淼以现金5万元出资,张迪以......

    合伙企业法案例分析报告5篇

    合伙企业法案例分析报告——2010/10中国进入WTO后,给中小企业创造了许多机会。甲、乙、丙、丁计划成立一个合伙企业。他们在草拟合伙协议时,甲说出资为现金12万元,并参与日常工......

    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法案例

    刘洋、陈娟娟、张晓锋、付红梅共同投资设立了农产品批发销售有限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合伙协议约定:刘洋、陈娟娟为普通合伙人,分别出资l0万元;张晓锋、付红......

    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法案例

    2000年1月15日,王冰出资5万元设立汇丰个人独资企业(本题下称“汇丰企业”)。王冰聘请高超管理企业事务,同时规定,凡高超对外签订标的额超过1万元以上的合同,须经王冰同意。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