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农业合作社是如何发展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法国农业合作社是如何发展的?
作者: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中》2013年第09期
法国农业合作社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系到了一起,在资金、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推广、技术培训方面直接为农民提供生产指导。同时农业合作社连接了生产与销售,以集团的力量面对市场竞争,各级合作社通过议价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价格,增强农民的市场话语权。合作社还能引导农民的生产决策,避免农产品过剩或者短缺的情况。以《环球时报》记者参观的法国留尼汪“香草生产合作社”为例,留尼汪岛的香草质量世界闻名,但毛里求斯和马达加斯加也靠种植和销售低价“波旁香草”赚取了不少利润,留尼汪岛单个的香草农场凭一己之力不但难以打赢价格战,更有亏本和被市场淘汰的危险。为此,当地成立了合作社,香草的生产由各农场操作,但从播种到成熟季节,合作社会派专人对每个生产点进行技术指导,在收割季节统一运到合作社车间进行加工、装箱以及销售。如今留尼汪合作社还推出香草主题参观的旅游项目,游客跟随导游在风景秀丽的生产地学习香草的种植和烹饪文化,同时选购优质香草。导游奥黛丽告诉记者,若是靠单个农场主,根本无力组织这种融合生产和销售的参观。大家正是借合作社的集体力量将留尼汪香草生产传承并发扬开来的。
法国政府对大面积标准化生产的大农场给予优惠性政策,优先给予他们低息的国家贷款、补贴和税收减免,促进了一些组织性较弱的部门如肉类加工、水果蔬菜等合作社的建立。1991年、1992年,法国政府分别颁布两项法案,允许外来投资者购买合作社的股份,这令不少合作社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有的还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社结成大型跨国农业企业。
第二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合作社作为一种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制度安排,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省农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初步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挖掘了农业增收潜力,增强了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一、省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11月开始,省在全国率先给
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注册登记,从而使其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起,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各市县也都安排了相应的配套资金加入其中,包括在信贷、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予以扶持,有效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省1301个乡镇全部建立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省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4790个,占到全国总数的18%,位居全国第一。入社社员19.6万人,社员出资总额达14.56亿元;合作社带动农户90万户,占到全省总农户数的17%。就其涉及领域来看,种植业占38%,养殖业占43%,农产品加工占3%,农资购销、技术支持、仓储运输等服务类占12%,其他如沼气合作社、旅游合作社占4%。
据统计,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达4387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665.7元多721.3元,高出20%。其中有140个合作社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150个合作社进行了商标注册,农民合作社的市场经营主体作用日益凸显。
二、省农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
1.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组织起来,走向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从起步时规模比较小、单纯在生产领域合作逐步向生产、流通、加工等领域合作转变,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营销,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格局。省农民正是通过合作社实现了联合,提高了自身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促进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经营范围开始从原先的生产销售逐步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使农民有机会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促进了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如,偏关县峪佳马铃薯合作社有社员76人,种植马铃薯1520亩,每户种植面积达20亩,由于合作社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量达380万斤,仅此一项平均每户纯收入11375元,而且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影响、带动了全乡马铃薯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全乡43700亩耕地,种植马铃薯面积就达到了11700亩,占到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3.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价格竞争,而是品牌、科技、质量和服务等的综合竞争。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不是简单的生产合作,而是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不但能把农产品卖出去,而且还能卖出个好价钱,同时,还可以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优势,较好地实施农业标准化,建立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破解国外“绿色壁垒”,打开国际市场。据了解,省沁源县林峰小杂粮合作社利用莜麦、荞麦、豆类、黄花菜等土特产品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的品牌效应,生产销售10余种小杂粮,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吨,产值达5000万元。
4.促进了农户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吸引了一批各行业经济能人、致富能手的加入,发挥其了解市场、开拓市场的优势,组织会员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有效地避免了会员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进了农户的专业化分工分业,较好地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保证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统一采购供应农资、种苗,统一销售农产品,并向社员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避免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降低了农产品生产交易成本。大部分合作社在市场价格收购农产品的基础上,实行“二次返利”——即年终可分配盈余的60%按交易额返还给社员,使社员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合作社通过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实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集中开发市场,按订单组织生产,统一收购销售社员产品,降低了农产品生产风险和销售风险。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社员增收明显。
三、省农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
1.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省农业合作社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有少数合作社成功地建立了自身的产业链,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但是整个省农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绝大部分合作社结构松散,以解决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要目的,没有形成自身的产业链,产业化程度很低,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加以扶持,以提高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程度,帮助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当前,资金短缺、贷款难等问题制约着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由于地方财政和农村信用社资金不够宽裕,致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扶持资金和信贷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存贷比例、备付率等指标的限制和资金实
力不够宽裕因素的制约,使得部分项目和产业的贷款不能迅速、足额发放到位。同时,部分合作社成员长期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有不良信用记录,不具备评级授信条件,难以继续得到信用社贷款支持。
3.合作社会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第一,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组织管理人员有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现实中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低,且缺乏创新能力。第二,专业合作社需要有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而组织中缺乏这种人才,从而导致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约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第三,专业合作社社员科技知识欠缺,专业水平低,影响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
四、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程度
由于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小,自身发展能力不强,快速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扶持部分龙头合作社,做大做强产业规模。筛选一批规模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一批有较大的投入,拥有较强种子研发实力,较强产业带动能力和深加工水平,规范;完善的骨干合作社,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柱。二是探索开展合作社之间的资源整合和联合。针对一社一品,一社多品,合作社规模太小,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互相贬低的局面,应努力引导合作社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产权重组为辅助,建立区域性的联动组织,防止恶性竞争。如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复合的经营体制、加强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设、成立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等,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二)采取多种手段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1.增加财政扶持,各级政府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扶持资金和项目数量,把合作社作为党和政府扶持农业、农村的重要对象,树立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村、扶持农民的思想,增加扶持力度。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实行信贷优惠政策。适当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信贷手续,开展联合授信,专门为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量身定做信贷产品,解决合作社抵押资产不足问题,使合作社能够以较低的利率顺利贷到发展资金。
3.鼓励工商资本入股合作社,工商资本的注入不仅可以迅速解决合作社资金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打开农产品市场,助推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基本素质。鼓励合作社人员主动学习,主动向专家咨询,提高社员专业生产技术。
2.培养一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的财会人员,提高合作社管理能力。由各级农经系统组织培训,开展生产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学习,形成一支优秀的合作社人才队伍。3.充分利用当前“村官”的人才优势为当地合作社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三篇: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新动向
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新动向
摘要:农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本文审视了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历史和新动向,从组织结构、经营效果等方面探究了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及演变态势,发现美国合作社与会员数量在下降,经营规模在不断上升,合作社治理规则在变化,巨型合作社以及合作社相互间投资等特征。最后,提出了壮大合作社规模和品牌经营、进行政策支持、创新合作社发展机制等对中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启示建议。
关键词:美国农业合作社;新特征;政策支持;启示
一、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史
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是美国合作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810 年在康涅狄格州由奶牛农场主组建起来的奶酪合作社是第一个有记载的合作社,随后在一些地方成立其他农产品合作社,但存在时间很短。19 世纪由于西部开发,土地大量开垦导致农产品过剩,对农场主造成了不利影响,如农产品价格低,市场价差大,高运费和高利率等问题,农场主开始组建营销合作社来应对这些问题。世纪后期美国成立了农业保护者协会,也称做“格兰其”,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格兰其”(Grange)以反对中间商的盘剥、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将农场主和制造商,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1875 年,“格兰其”采用罗虚代尔原则,它在合作社方面的努力促进了成百上千的农业营销和采购合作社以及消费品合作商店的形成。到1875年,美国中西部各农业州已经建立了约3 万个“格兰其”,成员发展到250 万人,成为当时国家政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格兰其”在19 世纪80 年代开始衰落。世纪初美国成立全国农场主联盟,通过向新合作社提供技术援助,并游说州和联邦政府通过有利于合作社的法案,成为促进农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力量,几个最大的现代农业合作社的成长就是这些组织努力的结果。1909 年在马萨诸塞州通过了第一个《信用合作社法案》。1916 年美国合作社联盟(CLUSA)成立,促进合作社的发展。1922 年《凯伯—沃尔斯塔德法案》(Capper-Volstead Act)的通过,把合作社从《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限制中豁免出来,而按照反托拉斯法,农业合作社是违法的,因为农场主共同设定他们生产的农产品价格。联邦政府采用各种方法来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1914 年的《史密斯—雷弗尔法》(Smith-Lever Act)创造了由美国农业部和土地基金大学共同资助形成的合作社推广体系,该项目把大学为基础的关于农业、食物、自然资源研究转化到实践中,通过这套体系的研究推广服务产生了一批新的合作社。1926 年的《合作营销法案》拓宽了美国农业部对农场主合作社的支持。
大萧条时期带来的挑战使政府给予合作社更大的扶持。1933 年的《农场信贷法案》建立了生产信贷协会向农场主提供生产贷款,并且建立了一套银行体系为农业合作社提供服务。1934 年的《联邦信用合作社法案》,使得州一级信用合作社得到许可。1937 年《农村电气化法案》促进农场主很快建立了农村电力合作社来向农村供应电力,给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农业购买型合作社持续增长和繁荣,不仅提供肥料和饲料,还扩大到石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并提供保险和信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销量的增加以及农业部门对合作社依赖的增加。虽然合作社的整合使得较大规模的合作社数量变少。但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合作社成为更加广泛的加工增值企业。世纪60 年代中期和70 年代初期食品消费合作社兴起,这主要是由于消费者缺少购买天然和有机食品的途径所推动。虽然很多食品消费合作社最终失败,那些存活下来的合作社对有机和天然食品市场的增长和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合作社发展至今,已具备一定的数量与规模。2012 年全国共有2 238 个农业合作社,平均每个合作社有938 名会员,平均营业额约为10 492 万美元(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美国农业合作社数量与会员数量经历了不断增加,而后不断下降的过程,但营业额一直在上升,2012 年总营业额是2 348 亿美元。
从农业合作社历史发展看,在美国经济大萧条阶段,合作社数量增长到历史的最高点,1929 年是12 000 个;而从会员数量看,20 世纪60 年代达到高峰,以后一直在不断减少,2012 年降至210 万。但平均单个合作社的营业额则是在不断上升,从1913年的10 万美元,增长到1960 年的177 万美元,再到2012 年的10 492 万美元。
二、美国农业合作社的结构类型
美国农业合作社有不同类型,划分的标准和考察角度不同,类型也不一样。
(一)从功能角度分
根据农业合作社主要功能,可分为3 种类型,分别是销售型合作社、供应型合作社、服务型合作社。美国农业部一直以来把农业合作社划分为这样3 种类型进行统计分类。据2012 年的美国农业合作社统计,共有2 238 个合作社,其中1 206 个是销售型合作社,911 个是供应型合作社,121 个是服务型合作社。而从参加的会员来看,销售型合作社有会员65.54 万名,供应型合作社是142.07 万名,服务型合作社是3.65 万名。
1.销售型合作社 主要经营收入来自销售其会员的农产品。它一般是专门销售一种产品,或几种产品。有的合作社把会员产品进行深加工,能够提高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2.供应型合作社 主要功能是向会员提供各种农用物资和商品,供应收入占其营业额的50%以上,其中饲料、石油、农用化学品、种子等占供应物资总额的80%左右。
3.服务型合作社 美国农业部关于这类合作社界定较窄,包括农产品运输、存储、农作物烘干、人工授精、牲畜运输和影响农产品的形状、质量或位置的相似服务,并不包括其他各类农村服务项目,如信贷、电力、电话,或其他不直接相关的市场营销或服务供应活动。很多合作社同时发挥着多种功能,既销售会员的农产品,也向他们供应生产资料,还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通常情况下,则根据他们发挥的主要功能来归类。从这3 类农业合作社数量看,也是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见图1。
(二)按组织的会员结构分
合作社分为集中型、联邦型、混合型3 类合作社。在2012 年的2 238 个合作社中,2 181 个是集中型组织,集中型合作社通常由当地的农场主、牧场主、渔业主个人作为会员构成。这类合作社一般服务当地或社区,或县或几个县。大部分合作社行使销售功能。一些区域性集中型合作社在多个州之间经营,提供垂直一体化服务,如加工产品或饲料生产。联邦型合作社有38 个,由两个或以上的协会组织起来销售产品,购买生产资料或行使议价,会员一般是当地的合作社。混合型合作社是中央型和联邦型的合成体,2012 年共有19 个是这一类型,既有个人会员,又有合作社会员,他们服务较大区域范围,拥有很多州的会员,提供多种一体化服务。
(三)按合作社从事商品领域分
合作社有粮油合作社、果蔬类、粮油、畜产品等合作社。合作社从事农产品比较广泛,但一个合作社通常经营一类商品或一种商品。销售类型有棉花、粮油、果蔬类、畜产品等合作社。从其会员数量看,烟草、棉花单个合作社平均会员数量都超过1 000名,烟草是3 133 名(表2)。
三、美国农业合作社目前经营效果状况
(一)总销售经营业绩
1.总经营额据 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农业合作社合计总营业额(包括合作社内部营业额)在2012 年是2 348 亿美元,净营业额(不包括跨合作业务)为2 016 亿美元,净收入总额为61 亿美元,从1979 年以来的经营业绩看,基本处于波动增长态势,2008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合作社业绩也有负面影响(图2)。
2.主要地区营业额 农业合作社分布非常广泛,几乎所有州都有各类农业合作社,其中拥有合作社数量最多的明尼苏达州,有199 个合作社。加利福尼亚、伊利诺伊、北达科他等州拥有超过100 个以上合作社。以上各州合作社的营业额大多在100 亿美元以上,见表3。
从各类产品合作社来看,有相对集中的区域。如棉花合作社,主要在得克萨斯州,全国共12 家,4 家在这一州,营业额6.5亿美元,合作社总营业额26.6 亿美元;鱼类合作社共39 家,15 家在缅因州。坚果合作社主要在加利福尼亚州,共19 家中有11家在这一州,营业额10.18 亿美元,坚果合作社总营业额11.05 亿美元。
(二)经营规模分布状况
从目前农业合作社的数量、营业额以及会员的分布情况看,美国农业合作社呈现向大合作社集中的趋势明显,规模集中度非常高。销售额高于2 亿美元的合作社,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1%,但其营业额占到总数的近79%。销售额低于500 万美元的合作社,为749 家,但总营业额只占0.5%(表4)。
而从会员数量看,也呈现向大合作社集中的趋势。销售额在10 亿美元以上合作社的会员数量最多,约47 万会员,占会员总数的22.5%;但从合作社的数量分布状况看,少于500 万销售额的数量最多,有749 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3.5%。销售额在1 000 万美元以下的合作社数量占45.8%,将近合作社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超过1 000 万美元销售额的合作社数量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规模状况是一般发展中国家规模偏小的合作社难以比较的。
(三)各类合作社经营相对重要性
一是在销售型合作社中,营业额最大的首先是粮油合作社,占总营业额的46.2%,其次是奶和奶制品合作社,占30.4%,果蔬5.8%,糖类占4.6%,畜产品2.9%,棉花占2.3%,大米占1.2%,禽肉占1.1%。二是供应型合作社中,其中经营石油供应占38.1%,经营肥料占19.3%,经营饲料占16.3%,经营杀虫剂占12.1%,经营种子占6.0%。
(四)就业机会
合作社的经济活动影响的一个方面体现在就业方面,就近年的数据观察,2012 年合作社聘用129 000 名全职雇员和56 000名兼职和季节性员工,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就业贡献。与2011 年相比,全职雇员人数下降了1 600 个,而兼职和季节性上升了3 000 个(表5)。
四、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新特征
(一)合作社数量与会员数量在下降,营业规模在上升
无论是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来看,合作社数量在进一步下降。尽管农场主和合作社的数量一直在下降,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合作社内部和外部的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合作社通过购并、联合、合资以及内部扩张,经营收入或营业额不断扩大。
从各类销售型合作社2005—2012 年的数据变化上可以发现,除了畜产品合作社从59 家增加到88家以及坚果类合作社从17 家增加到19 家外,其他各种类合作社数量或多或少在减少,见表6。其中,粮油类合作社减少最多,减少了190 家,奶类减少了60家,果蔬类减少了45 家,糖类减少了21 家。
(二)合作社的治理规则在变迁
总体上美国农业合作社坚持合作社使用者所有、使用者控制、使用者受益3 个基本原则同时,针对合作社现实一些困境,进一步放宽合作社的一些条件。如在过去20 年左右的时间中,一种被称之为“新一代合作社”(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的新型合作社在美国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傅晨,2003)。“新一代合作社”的会员资格是受限制的,并不是所有愿意加入的人都能够加入,而且是封闭的。但是,会员个人的交易权可以转让和买卖,其他人也可以通过交易权的买卖和转让而成为会员。
美国合作社法律各州有差异,一些州已经放宽会员、股金分配、民主投票等传统合作社的要求和条件。在资金融通上,合作社可以接受外部非会员的资金;在盈余分配上,不是单一的按会员交易数量返还,甚至资本的股金分配超过交易份额;会员进入和退出方面,有的可用封闭会员制来代替开放;在合作社投票权方面,赋予非合作社用户的投资者投票权。
一个比较激进的合作社法律的变化是怀俄明州《加工合作社法》,该法在2001 年7 月1 日起开始生效,该法律与传统观念的销售合作社很大不同,合作社可以有“无限制的非惠顾会员”的投资者,他们不需要与做合作社有业务关系,但有投票权,并根据他们的投资进行收益分享,惠顾会员限于一人一票,而非惠顾会员可能有无限的投票数。该法也引起很大争议,尤其是与合作社3个基本原则不符。一是非惠顾会员的外部投资者可以拥有合作社的大部分,挑战了“使用者所有”的原则;二是非外部投资者可控制多达85%的会员投票,在董事会有高达50%的投票权力,这挑战了“使用者控制”的原则;三是外部投资者可以进行高达85%的投资收益分配,直接挑战了“使用者受益”的原则。此外,为改善合作社治理结构,提高合作社决策水平和能力。一些合作社引进外部董事的做法。通过引入相应的专家来加强合作社董事会的决策水平和能力。
(三)合作社市场环境在变化,形成了行业性巨型合作社 当代美国农产品市场非常集中,一些大企业在整个市场以及特别商品中占据很大比例,如肉类行业有很高集中度,即使集中度最低的火鸡生产、加工,前4 大企业也控制着35%的份额。而牛肉和羊肉屠宰行业,前4 家分别占到72%和70%。最大的4 个肉鸡生产和加工企业有46%的市场份额,最大的4 个猪肉屠宰企业有45%的市场份额,牛肉最大的4 个饲养场有50%的市场份额。ConAgra 涉及以上6 种肉类生产活动,Cargill 则有3 种。
大多数农业合作社不能与这些大型综合跨国公司进行直接的竞争,但经济全球化促使合作社和国内国际大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这些竞争发生在市场细分和价格歧视,产品差异化,品牌,广告,以及在研究和能力扩张方面的投资,通过产品链的建设和控制整合各种实现利润的机制等方面。而合作社主要还是处于为农场主会员提供低级的加工、物资供应和服务。在规模、资源和市场份额等非价格领域的竞争机会,只有少数合作社才有,如美国最大的农业合作社CHS,在美国纳斯达克拥有上市公司,经营涉及能源、谷物、食品等领域,也是财富100强企业之一。
(四)合作社之间的相互投资
合作社相互间的投资较为普遍,但投资金额所占经营资产份额的比重较小,且从近10 年数据来看,有较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2003 年该比例为8.8%,2004 年是10.8%,2012 年则降为5.7%。
(五)国际会员现象、国际化经营
美国农业合作社也吸纳一些国际会员,进行国际化经营和扩张,这是美国农业合作社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对美国2009 年农业合作社统计整理发现,所有3 类农业合作社中共有1 800 名国际会员,国外营业额是74.88 亿美元,约占合作社总营业额的4.4%。其中销售型合作社中,有500 名国外会员,国外销售额65.51 亿美元,占销售型合作社营业的额6.4%。其中果蔬类合作社国外会员有200个,在国外营业额2.2 亿美元。粮油类全国合作社营业额444.4 亿美元,其中,国外营业额60.84 亿美元。2009 年供应型合作社中,总计会员1 391 900名,国际会员有1 400 名,国外营业额9.37 亿美元,占供应型合作社营业额631.58 亿美元的1.5%。
五、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农业合作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过近200年左右的发展,农业合作社依然是美国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一个重要组织力量,展现出农业合作社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农业合作社数量在减少,但合作社的经营收入在不断增加,合作社的规模化趋势日益突出。这说明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的合作社组织及机制在农业领域始终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而那种认为合作社是弱者联合,在市场经济缺乏效率,势必被其他组织替代的看法是错误的。为此,中国发展农业合作社要增强信心,加强各类农产品组织建设,健全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销售以及农业生产资料购买、服务过程中的功能。
2.加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合作社要形成百年老店,要持续壮大发展,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与其他组织进行竞争,必须经历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美国的合作社数量在减少,主要是合作社间的联合与并购增加,因而单个合作社规模在不断提高,合作社的影响力也在提升。在一些农产品领域,已形成为数量少但相对稳定的合作社。同时合作社需要品牌化经营,通过品牌整合各地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如美国的新骑士,原名是“南加州水果与农产品合作社”,成立1893 年,由加利福尼亚州与亚利桑那州6 000 多名柑橘种植者共同拥有;他们大部分都是小型的个体果农,其中约有2 000 名种植柠檬。新奇士果农把新奇士柳橙、柠檬、葡萄柚和其他产品统一品牌进行加工包装销售,以统一新奇士商标在世界各地销售产品年超过12 亿美元,该合作社成为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柑橘营销机构。相比较起来,中国农业合作社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应该借鉴美国农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的经验,加强战略谋划,才能做大做强各地合作社。
3.合作社发展需要政府有力的支持美国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从合作社历史发展可以看到,美国在1922 年《凯伯—沃尔斯塔德法案》(Capper-Volstead Act)的通过,把合作社从《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限制中豁免出来,此外《史密斯—雷弗尔法(Smith-Lever Act)》、《合作营销法案》以及合作社税收等相关法律都提供了对合作社的支持。当代,一些州为了增强合作社的灵活性,修改合作社条例,放宽会员、股金分配、民主投票等传统合作社原则,有利于新型合作社更加灵活的发展。中国农业合作社要得到健康发展,也需要对中国相应法律政策进行进一步完善,并加大金融、财政等方面支持,以满足农业合作社长期发展需要。
4.进一步创新合作社发展机制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如合作社资金积累能力弱,会员需要多元化和多样化,总经理能力,董事会效率,国际会员等问题。有些问题是合作社本身机制问题,有些是组织建设问题。中国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其中一些问题,应该鼓励各地合作社进行各项机制创新,加强组织内部建设,解决好合作社发展的人、财、物等问题,促进中国农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四篇:法国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法国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海外农业旅游的三种发展模式
传统型观光农业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
都市型科技观光农业
主要是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新加坡兴建有10个农业科技公园,不但可观赏到一些农作物种植场景,而且还可观赏到一些观赏鱼、珍稀动物、名优花卉和果树。度假型观光农业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徕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热烈响应。在庄园,水果随便吃,可以在树下草地上休息,还可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别有情调的庄园晚餐。
法国观光农业
国际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游耕、游牧等)、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当前的化学农业在利用大剂量无机化学肥料取得高产量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土壤肥力下降、水上环境化学污染、农药毒性扩散以及由于抗药性增强而造成的害虫肆虐等。对此,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型农业政策,如回归型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等等发展模式。观光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农业模式,无污染且经济效益显著,被称为“绿色朝阳产业”。
一、观光农业的涵义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渡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各地区掀起发展观光农业的热潮:有的选择已有的自然风景区或旅游景点为依托,兴建“观光果园”或珍稀动物养殖场;有的以种、养殖场为基础,再造人工景观、游乐设施,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有的集科研、技术开发、观光旅游于一体,兴建“水果世界”,如广州市的“荔枝世界”等。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应函盖“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农村旅游”等不同概念,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
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产品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溶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观光农业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由最初的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形式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观光农业园区、观光农业带,走向多元化、多层次规模经营,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它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旅游业与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结合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在农业与旅游业的最佳结合点上做文章,既可促使中国“三高”农业即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和无污染的绿色农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也迎合了新世纪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二、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五种:
(1)观光农业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例如日本有一葡萄园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除了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外,目前大多数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农业公园的面积,因性质和功能而异,既有迷你型的0.3hm2的水稻公园,又有几十公顷的果树公园。
(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4)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树、阔叶树与果树树种相结合;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林、果、渔、菜、花相结合,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套一定的服务设施,必要的景观建筑,在适当位置建设有狩猎场、游泳池、垂钓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5)民俗观光村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农村地域,利用其特有的文化或民俗风情,提供可供夜宿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等。
三、观光农业区的功能分区
观光农业区是以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功能为主,兼有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游览区。按其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进行空间区划,可划分为四个分区:
(1)观赏区由观赏型农田带、瓜果园、花卉苗圃、珍稀动植物饲养场构成,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如珠海的蝴蝶公园、随州的银杏公园、木兰川的五彩田园。
(2)示范区由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构成p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使游客增长教益。如东莞年丰山庄的桑基鱼塘、苏州“农林大世界”,日本高效精细农业,以色列节水农业系列等。
(3)休闲体验区由当地乡村民居、乡村活动场所构成,营造游客能深入其中的乡村生活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体验农村生活。如井冈山的农民客栈、公社食堂。
(4)产品区由可采摘的直销果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构成。让游客充分体验劳动过程,自采自制自买的方式亲身体验农产品制作过程,并购买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如东芜的动手果园和木兰川“吱吱”土布坊。
四、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建设与发展观光农业,不仅为游客提供新的活动空间,释放休假日城市人口压力,降低市区及旅游热点的拥挤程度,还能够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益。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观光农业,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能够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破坏,并与生态农业、林业等的建设结合起来考虑。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保护体现文化多样性的各种要素,并注意保持现存的民族群体文化特征。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观光农业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观光农业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才是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位饱受了惨淡经营之苦的浙江经营者反省说,观光 农业必须要以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为核心,以生产为本,创立有特色的品牌,例如形成千亩花卉基地,为城里人提供城市绿化、园艺培训、购买花卉、观光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工作人员可以兼职,不一定要找那么多专职的导游,从而降低成本。
有关专家指出,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旅游区半径为 29.5公里的区域才可以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因此,观光农业其实是投入大、产出少、负担重的项目,每年光是养导游就要投入不少资金。专家提醒说,观光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它的发展必须兼顾 农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律。
第五篇:农业合作社
牛泉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经济发展助推器
本报讯(通讯员 秦 飞)近年来,莱城区牛泉镇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立足本镇农业特色,围绕种植、养殖、深加工等支柱产品,通过在规范办社、提升品味上下功夫,加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截至目前,该镇已发展养猪、养鸽、花椒等45家合作社,入社会员788人,入社农户年人均收入近5000元,比非成员农户收入高出20%左右。
在规范办社上下功夫,该镇坚持依法办社,依法保护合作社和全体社员的利益,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一”,即有一个完备的章程,即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本镇实际,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等切实可行的制度;有一个良好运行机制,按照“大户牵头,统一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按照合作社民主管理、协调运作、行业自律的办法,建立健全信息服务、资金积累、风险保障等制度。
同时在提升办社品味上下功夫,把发展合作社的立足点放在拓展深加工领域,整合现有产业,提升产品竞争力上,实现特色、规模、效益与大市场相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一
村一品”相结合,特色产业和合作社生产基地相结合,合作社与龙头产业相结合。目前全镇的45家合作社已基本形成了“专业牵头,龙头企业带动,政府扶持”的良好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