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初探
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初探
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三合小学赵建梅
内容提要:参与式教学与灌输式教学、传统意义上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都是极不相同的,它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但目前不少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误区,我认为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在教师备有效课、合作学习方式的调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注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评价四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改进。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误区探索尝试改进
当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轰轰烈烈地进入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课堂时,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面对参与式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我有不少感触。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集体并行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分组学习方式,它是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助功能。通过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等的交往,培养学生参与活动、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交往沟通、自我评价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发展、提高效率的目的。【1】(P17)
当参与式教学刚进入我们的教学课堂时,大部分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满堂灌。由此,开始给学生随意分组,课中热热闹闹,学生有时讲、有时议、有时唱、有时演。教师上课轻轻松松,学生学习快快乐乐。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小组中的学困生总是依赖优生,不动脑,懒得动手;而学困生较多的小组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多,活动后得到的收获不太令人满意,对合作探究活动产生了厌烦心理;而有的小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看似讨论激烈,实则养成了不少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是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学习小组分工逐渐明确,学生分组也能恰当调整,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也纷纷引入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切实的转变,学生大多数时候也学会了学习,提高了能力。但静下心来想想,不少合作学习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过多、不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也形式化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由此,我认为教师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尝试。
一、备有效课。
备课是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是教师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我们小学教师又该如何做到有效备课呢?
1、备好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好玩好动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同的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也不同,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以及组员的分工,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让合作学习得到真正的落实。
2、备好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检测性。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其中一定要备好教学重、难点,并根据重、难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现合作学习的意义。
3、备好教学过程
①、要善于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教学内容。
②、要善于设计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③、关注每一位学生合作情况
④、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调控
合作学习并不是单一的小组全部成员一起讨论学习,教师应根据所学习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比如,各小组都同时学习一个内容,也可以不同小组学习不同的内容。合作方式可以是全组人员参与,也可以是小组内不同人数合作学习。总之,教师应当适时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既能配合学习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使以往呆板的教学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但也有不少不良习惯的滋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小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对要合作学习的内容发出指令后,学生就开始讨论、交流,交流的结果有时是肤浅的见解,有时文不对题,缺乏思考。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因为只有给学生留有余地的思考,学生思考体会得越深刻,学习的质量也才会越高。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第一,教师明确指令后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不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有动脑的过程,就不会出现合作学习草草了事,或学困生依赖优生的现象了。第二,当在合作学习中遇到争议较大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适时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有进一步理解后,再继续学习。
2、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老师说:“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未等老师说完,学生们早已迫不及待的展开了讨论,老师的后半句话就此淹没在学生们的讨论声浪中„„面对这种课堂景象,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符合我们的合作学习要求,但实际上,这些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合作学习,他们只顾着自己表达,根本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表达。显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存在着极大的问题,缺乏倾听,不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和同学的想法,甚至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那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倾听的意识,明确倾听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掌握倾听的能力,即: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够记住别人讲的话的要点;最后,学会倾听的艺术,也就是听别人讲话要用心、细心,学会尊重别人。【2】(P249)
3、培养学生的分享习惯。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当同学激烈的开始讨论时,往往都是由优生在津津有味的先说,最后才是学困生,这些学困生有时张张嘴,有时默默无言,最后再由优生代表交流。这样,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困。这就存在着缺乏分享的习惯。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分享的习惯。首先,可以明确小组分工。然后,在学生都进行了独立思考后先由学困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按顺序互相补充。最后由优
生进行小结,在小组交流时多给学困生机会。这样,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提高自身素质的发展,才能做到平等参与,合作探究,分享到学习的快乐。
四、注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好表扬,但教师应注意不要形成廉价的表扬或过于吝啬表扬。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合作情况或交流应作出正确、恰当的评价。当然,评价方式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性格等不同特点选择,评价方式多样,关键是要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等作用。
总之,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参与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参与式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高树忠刘风玲小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案例精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李文娟没有不听话的学生: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第二篇: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情感交流,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能够改善课堂气氛,因此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合作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小组合坐学习”,那就会成为最失败的课堂。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不断地探索研究,争取让小组合作更高效。下面就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谈我的体会和认识。
一、优化组合,各自分工明确
1.分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为了保证公平竞争,各尽其才,小组的配置要精心设计。因此,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一般以4~6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都适当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会让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2.在合作中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并担任一定的角色。小组长由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强的学生来担任,负责组员分工;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让他担当操作员;记录员由总结能力好的学生担任;喜欢表现、语言表达条理清晰的学生则当汇报员。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可能性”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合作交流环节,活动开始前,我就要求每一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操作员、记录员及汇报员,其余每一位成员都充当观察员,这样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其乐无穷。
二、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合作学习的任务要难易适度,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就会流于形式,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一定难度、有探讨价值及开放性的问题,才是我们小组合作的内容。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中,我就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作为问题进行小组探究,用棱长是1 cm的12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并记录下每一个拼好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各自的体积,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最后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三、要帮助学生明确进行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每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一定要把这段时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明白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例如,在教学“搭配的学问”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同学们帮小红搭配一套衣服。在这个环节中,任务和要求交代十分明确:一件上衣只能搭配一件下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教师一布置完,各组都开始讨论,小组内有的学生在画,有的学生拿小学具在摆,小组里的记录员记录下每一种方法,每个小组活而不乱,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整个活动过程有条不紊,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四、学生合作,教师置身其中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是要求教师也能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因此,教师要进行巡视,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当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这时教师就应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只有深入学生中间,才能不断地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调控教学进度。
五、多元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教师评等。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也要评一评、比一比,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更客观、准确,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的必要性,有时失败,有时成功。当失败时,我总是总结原因,争取下次弥补过失;成功时,我就会记录下每个瞬间,总结出好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掌握并运用好这个杠杆,就会让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我将继续关注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07.[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3]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第三篇: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心得体会
柏井中心小学 王晓飞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近年来被广泛推崇和应用。它对于改善班级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批判思维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要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 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认为一名小学英语一线教师,在接触过程中发现, 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缺乏正确认识, 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就目前小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1.分组的不科学性。
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一般采用前后桌同学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 既简单又省时, 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小组成员的差异,包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有可能造成有些小组热闹非凡, 而有些小组则是鸦雀无声, 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 个人喜好的感性思维在他们的主观判断上起了决定作用, 很多学生有可能会对现有的分组不太满意, 造成组内成员不能友好相处, 使小组处于名存实亡的尴尬局面。
2.课堂喧哗。
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较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 这个问题在很多小学英语课堂上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英语课上有时可以看到, 教师还没有交代完合作的事项和内容, 学生就迫不待地开始自由讨论。例如, 公开课上, 教师的任务是“How to make a pumpkin lantern?”教师将学生分小组制作南瓜灯, 并观看诵读南瓜灯的制作片段和英文解释, 但学生的注意力早就被南瓜所吸引, 根本无暇顾及教师的提示, 到最后是一群学生说着中文, 做着南瓜灯, 成了一堂英语课里的手工劳动课。这就造成表面上是看似热闹, 而学生却没有掌握和巩固已学知识, 没有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小组发言人固定, 忽视个体独立思考。
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 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作业, 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的现象,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搭车”。当小组只有一项作业、只交一份报告、只完成一份作业单和只提交一个设计方案的时候, 这种现象常常会发生。在小组英语课堂上则更多地表现为: 小组合作表演对话, 部分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对话表演中, 只说几句礼节性的口语, 而活跃的学生则是滔滔不绝, 小组合作完全变成了个人的表演。一些需要学生共同表演的对话也往往是小组成员中学习较好的学生给事先编排好的, 部分学困生则依赖于这些同学,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4.小组合作评价不合理。
教师给予学生的小组评价往往是在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 给小红花、小星星等的类似奖励, 但是小组代表的发言只能代表其个人意见, 教师的评价就存在了片面和不完整性。而且这种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 忽略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时间能力进行评价, 缺少对寡言少语学生的关注, 导致不爱说话的学生更加不喜欢发言, 造成恶性循环。
二、解决对策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 优化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呢? 通过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理论经验知识, 以及结合本人的实践, 总结出以下几点:
1.优化分组的人员
每个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好、中、差来分配, 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间必须建立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 只有在明白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意义后, 他们才会和睦相处。强调小组间的稳定, 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组作业上, 而不是摆脱小组。当然, 也有个别学生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他们, 使他们明白, 藐视合作、取笑他人、拒绝帮助别人是不可取的, 也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意识建立, 在中段学生中尤为重要。对于合作优胜的小组给予一定的额外奖励, 这样学生的反应也就不同了, 如果个别小组确实不能合作,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调整。
2.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学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就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从教师方面出发, 在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班级的所有活动都停下来, 提示学生要小声说话,或者给予纪律好的小组一定的奖励。从学生方面出发, 小组内分工明确, 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由组织能力强的人担任, 负责分工, 组织成员间进行有序的讨论;记录员记录小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则将本小组的合作情况归纳总结, 在班级中交流汇报。通过设立不同的角色, 要求小组成员既承担个人职责,又要相互配合支持, 发扬团队精神, 有效完成任务。所以, 教师在平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认真倾听、遵守课堂纪律的合作习惯, 这样在上课时就会井然有序。
第四篇:5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学习心得体会
土门镇中心小学
胡华升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我们应该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应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形式,如何正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笔者从近期调研、推门听课中了解到,每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安排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其中“形式”成为形式不少。为此,笔者就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方法谈如下看法。
一、正确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但是,这必须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老师刚刚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骤在一起讨论、交流,这样一来,学生首先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则脱离主要内容讨论,天马行空,乱说一通。所以说,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究,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想法之后,再与同伴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时浮于问题表面而不深入问题实质的现象。
二、老师要特别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大家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小组为了让本组成员在全班表现是捧,派出优等生发言。于是,我们就只能看到优等生活跃的身影,听到的是他们的见解、合理的分析,优等生的发言代替了小组全员意见。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在一边,没有发言的机会,成了配角,有的成了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了了中的“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说,我们很有必要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引导真正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三、老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很多。
首先是小组成员分好工。最好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这个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是根据每次学习内容而有所变化。当然,能力强的学生肯定是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主力军。因此,老师在安排合作学习之前要作一个说明,让每一个小组成员明白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的任务。这样,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才不至于没事干,无话可说。
其次是小组讨论交流时采用轮流发言式。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轮流发言,必要时让后进生先发言,一个也不少!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讨论、交流、思考,这样提高了“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学习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此外,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也可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技巧。例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讨论”等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旨在转变学习方式,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自主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老师们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以促进学生智能为核心,就能使学生逐步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合作”二字,对于未来的社会、二十一世纪人才而言,是必需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只有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正如林格伦所说的: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最有成效的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的本领。在教学中,尤其是小学,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让我们带着学生走上“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正常轨道吧!
第五篇:高效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
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
内容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只偏重形式,而没有准确深入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没有追问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等活动实施的本质问题。本文从实际的物理教学需要,适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科学的分组,并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标准,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功效。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它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物理教学“动”起来,“活”起来。
同时,在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往往不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末,它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诸如教师的演示、讲授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这一现实,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须要十分注重实效性。对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适时分组,有效学习
1.物理是生活的学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寻找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物理教学中仅以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学生觉得太理论化、很枯燥,获取知识的面有限,针对具体生活应用问题还是一知半解。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拓展知识面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前,教师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由于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通常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
让小组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以获得最佳的小组总体效果。对小组而言,尽可能“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这里的“事”就是学习任务。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介绍各自的收获,每个小组长把自己小组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甚至成功的实验表演,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这一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在教学《电热器》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电热器的资料(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发热功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请同学分组去索取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如燃气灶、太阳灶等)的相关资料。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谁去上网,谁去商店,谁最后汇总等等各司其职。收集的结果拿到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并以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我要求大家以计算和数据为理论依据,比较电热器和其他发热设备的优劣,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踊跃发言,整节课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状态,一节课下来,扩大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在愉快的合作中,大家轻松地掌握了电热器的知识和与之有关的其它知识。学生对知识外延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并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物理知识就是对生活现象的归纳和概括,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并不神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敏感。《白炽灯》一节同样可以采用类似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收集的白炽灯和节能灯的材料做进一步交流讨论,比如:区分这两种灯的使用寿命、发光功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探讨,从而辨识节能灯和白炽灯的优劣。
2.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
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见下图),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
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没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即F浮=ρ液gV排。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
猜测、实验方案:
研究因素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液体的密度 钩码和测力计各一个、烧杯两个、水、盐水 ①用测力计测出钩码在空气中重量为2N。②分别测出钩码浸没在水和盐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1.75N和1.72N。③计算钩码在水和盐水中所受的浮力分别为0.25N和0.28N。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没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体积为10cm的铁柱和铝柱各一个、测力计一个,烧杯一个,水 ①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柱和铝柱在空气中的重力分别为0.79N和0.27N。②测出铁柱和铝柱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0.69N和0.17N。③计算出铁柱和铝柱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分别为0.1N和0.1N。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3.有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小组活动中提出各人的困惑,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切磋争辩中过滤问题,去伪存真,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能力,扩展思维空间,从而完善各成员的知识结构。
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出示一个两灯泡串联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发现两灯均不亮,安培表示数为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出电路为断路,但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故障?
问题的存在恰恰是推开真理大门的前奏。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电源可能接触不良或是报废的,提出立即更新电池。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提出用伏特表来判定是不是废电池。有的小组提出是安培表坏了或接触不良,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某一导线断了„„这么多答案究竟哪一种更正确呢?又怎么一一解决呢?
学习小组内,组与组之间共同探讨,并请同学演示解决问题的实验,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分析灯的好坏时,不再局限于常规的知识,学生们不仅提出可用伏特表来检测灯的好坏,甚至提出别的方法来检测。我对学生的每一种假设,都给予口头鼓励,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给予激励的掌声。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
二、科学分组,全员学习
1.科学地安排合作学习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
提。
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合非常重要。每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
“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每组四、五人,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研究的质量。
2.教师应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
实现合作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和新知识间的矛盾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