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

时间:2019-05-13 04:0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

第一篇: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

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

序言

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好似我们通过史铁生就能参透生死。

初始史铁生是在高中的课本上。其实当时的我并不怎么热衷于课本上的文章,嫌它们要么太说教,要么太文学,始终不是我所喜爱的那一类。直到史铁生和《我与地坛》的出现。“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这开头几句,朴实却厚重。没有华丽的文字镶嵌其中,却又有一番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之感。他是在介绍地坛,却又不仅仅是在介绍地坛;他在道出这坐荒芜了很久了的园子的名字时,也道出了一场绝望和重生。

史铁生,1951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小弄堂里。童年小铁生是快乐的,他有很多要好的伙伴,比如八子。在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中,就有一篇文章叫《八子》,而在别的作品中也时常出现八子的身影。当然不只是八子,史铁生作品中的许多主角都是反复出现,贯穿始终的。读着他的那些童年故事,就好像在看自己的童年回忆录:有跟自己很要好的铁哥们儿,也有一个强势得令人害怕却又不得不去讨好的人精儿;有一个很疼爱自己的奶奶,还有一个总是责怪奶奶溺爱我的妈妈。不是史铁生的童年有多么与众不同,孩提时代的人们都会有共同的快乐。也正是如此,我们才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跟随史铁生回到那不识愁滋味的童年里。这便是托尔斯泰说得那样,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童年也总是相似的,却只有史铁生记得用文字去还原它。

走过那段充满希望和欢笑的童年,1969年,正值青春年少的史铁生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来到了陕北延安地区“插队”。那时的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总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国家,是的,当时的年轻人就是这样心系民族,情怀国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被很多读者视为史铁生最优秀的作品,这些读者大都与史铁生一样,曾经也是上过山,下过乡的小知青。这是史铁生唯一一部描写文革时期知青下乡的作品。当然,它并不似刘心武、卢新华、王亚平这般的伤痕累累。脱离的政治和批判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却是站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以平实而浪漫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

1972年,一个算不上特别的年份,对于史铁生来说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命运的转折。21岁的史铁生突地一觉醒来,双腿却动弹不得了。他当时该有多绝望,多怨恨是不言而喻的。但谁又能想到,正是这一场浩劫成就了一位称得上伟大的作家。这里的伟大并不单单是指他的文学成就。《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等作品都描写的是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的事。史铁生也曾清晰的描述自己的在得病之初的潦倒和迷惘,然而纵观全文却又读不出一丝一毫绝望轻生的念头。他常年坐在轮椅上,甚至卧于病榻中,但永不停歇的是思考,他在思考生与死,灵与肉。在那个等待了他四百年的地坛中,他悟出一个道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所以他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试着活下去了?当“活还是不活”成为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时,加在这个人的肩上的生存压力一定已经超过了他所能承受的极限。在面对“活与不活”的两难选择时,人们往往陷入一种心理障碍“目前我过得如此痛苦,接下来的日子想必是会更加痛苦;到目前为止我的生命已经没有半点意义和价值,接下去就更不可能获得什么价值了。”所以,只有选择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只有拒绝继续接下去的人生,才能拒绝承担这一生命过程的不堪承受之重。因此,人们往往喜欢把一时的绝望当作是永恒的绝望。但是那个双腿瘫痪后又急性肾损伤的史铁生却自信自语道,“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于是人们松了一口气,由于儿子的苦难而令自己的苦难加倍的母亲也在天堂里送了一口气,他已经有了面对“死”的幽默感,又怎会一意孤行地急着与“生”说永别呢?

史铁生还在思考另一个深奥的命题——无缘无故地受苦是人生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难道真是这样吗?“即使人们超越了苦难的煎熬,是否依然要面对在生命的终点意义缺失的难题。”“人类是要灭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正在走向热寂。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儿?我们再朝哪儿走?我们的目的地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最后史铁生的回答是:转向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一个不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

直到现在,过去的日子已有将近六十个年头,心静如水的史铁生依然在用自己的作品与自身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直面惨淡的人生。

在一次采访中,他调侃着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四十八年来,他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象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每看到此,想到他的身体也成了“病”的乐园,不禁哑然失笑。对待死亡,他总能平静地娓娓道来:“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扫尽尘嚣。”

细读史铁生,我深感在他之后,我们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对待生病,史铁生写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在作《病隙碎笔》时,已是每三天透析一回,大部分时间在受病痛折磨和与疾病搏斗中,这本书是不折不扣的在那少的可怜的缝隙中的碎笔!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却没有发现他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那些断断续续记录下的思绪毫不给人细碎之感,他在文字中常把史铁生当作旁人来观察和谈论,使我觉得他已不在困在轮椅上的躯体里了,肉身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也伤害不到他。

若要谈我对史铁生的喜爱,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开篇说到与他结缘是由于高一课本上的《我与地坛》,接着便零零总总看过史铁生一些文章,《合欢树》、《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等等,其中最喜欢的当数《奶奶的星星》。在《奶奶的星星》里,我看到一位善良却倔强的老太太蹒跚地走向那个正在院子里奔跑嬉戏的小孙子。每每在脑中虚构这个形象跟场景时,我便会想起自己的外婆;也正是这种心灵上的契合,让我更加沉迷于史铁生的文字。

尾声

说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今人敬佩的作家之一,我想并不过分。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写作之夜”,史铁生便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一如既往地居住在自己的内心,苦苦地追寻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生命的明快;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第二篇:不朽的生命

不朽的生命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

《乌丢丢的奇遇》是金波爷爷在2007年为我们带来的一部长篇童话。它是由十四行诗花连缀而成的,是诗与童话的完美交织。

这本书讲述了独脚大侠从布袋爷爷那儿掉了出来,被一个叫珍儿的孩子捡着了,并取名为乌丢丢。在珍儿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逃走了,到了吟痴先生的家里。他认识了可人和诗篓子,结交了很多朋友,知道了什么是灵感,并获得了智慧。最终,他又找到了珍儿,因为布袋爷爷给了他生命,珍儿给了他血肉,吟痴给了他智慧,于是他把仅有的那只有生命、有智慧的脚给了珍儿。乌丢丢和珍儿融为一体终于获得完美的生命……

尽管完美只是一种虚幻,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去追寻完美,并且从小做起不懈以至终生。生命的存在,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生命有多大意义。《乌丢丢奇遇记》这本书让我们领悟到生命就是爱,有爱滋养着生命,生命才变得丰富多彩、有意义,甚至不朽。

第三篇: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姓名: 廖晨

学号: 12228135

班级: 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 【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

1.引言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

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对于21岁的史铁生来说,是跌入了黑暗的地狱,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的送到了轮椅上。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追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可是命运却给他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顾着老黑牛与红键牛。没想到,腰腿的疼痛竟成了他生命中永远的回忆。他在最爱动的时候,被困在了轮椅上,这是怎样的灾难,又是何等的残酷。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不相信自己将要在轮椅上度过还命运真正开始的人生。他还存着一丝希望,积极配合治疗,甘愿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洗、敷、熏、灸”,“最后一回,我的胯部被熏成了烫伤”。然而,无论指明努力,他都难逃厄运的魔爪,当科学的诊断无情的宣布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徒劳的,他拼命捶打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多么希望这是一场噩梦,但现实依旧是现实,他不得不离开那个游刃有余的世界,呆在一个他原本一无所知的世界中去。在突如其来的厄运的打击之后,人就会丧失思想的能力,他对这“特殊照顾”的回报就是强烈的诅咒,他自卑、伤感,“死”的问题连想都不用想,就自动弹了出来,将他紧紧的抓住。然而,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妆淡抹彩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史铁生用这种生命意识铸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这就是史铁生对生命意识思索的开始。

3.探索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史铁生对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探索是有一个过程的,是随着思考上网发展而不断深入、不断变化的。最早思考生之意义当然是从致残后跌入命运的低谷时开始的。这在史铁生精神自传性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有着详细的描述。作品主人公也是腿有残疾的小伙子,他致残后最受不了的不是肉体的折磨而是心灵的痛楚。世人的歧视、偏见像浓雾一样从四面八方压过来。他遇见的所有的人,所有的好人,在心底都对伤残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这让倔强自尊的心灵无法忍受,感到活着不如死了好:为什么一定要活着呢?这么难,这么苦,这么费劲,这么累,干嘛还一定要活着呢?在这静悄悄的深夜,死去,是一件多么轻松、多么惬意的事!他的心灵陷入了深渊,但他终于战胜了死亡的诱惑,走出了心灵的深渊。促使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与生死意义的领悟。他想,死反正是一件早晚必定会到的事,何必那么着急呢?等你实在熬不下的时候死神自然会来搭救你;但它还没来,说明你还有力气。有力气为何不活下来试试争取欢乐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试白不试,有力不用而让它浪费掉不等于傻瓜吗?在命运的航道上挥起你的双桨吧,这样至少可以在沉重的浆端感到抗争的快乐,比随意受摆布舒服,比闲着忍着多一些骄傲。从抗争中去得些快乐,欢乐不是挺多吗?真的,除去从抗争中得的快乐,活着还有别的事吗?人最终能得到什么呢?只能得到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专门会唉声叹气,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最卖力气,谁就最自由、最骄傲、最多快乐。[2]于是,他找到了自我拯救的道路:活下来同命运作顽强的斗争,在抗争中争得人的尊严、人的骄傲,争取心灵的幸福。这就是那位残疾青年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也是当时的史铁生对生之意义的领悟。战胜了死的诱惑,同时也领悟了生之意义。从渴望死到勇于生,这是史铁生精神上的一次大解放。此后他的作品的调子就再也没有《山顶上的传说》那么沉重、压抑、痛苦,而转向了深沉、宁静和平和。但这只是史铁生精神的初步解放,这次解放使他从自身厄运的阴影中走出来,获得了直面人生的精神力量。随着他对人生思考的深入,他又有了新的发现,从而对生之意义有了新的见解,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更大解脱,进入更加恢宏、深远、澄明的境界。这就是他发现了不只是不幸的的自己有自身的局限,而是人人都有自身的局限;不只是自己身处人生困境之中,而是人人都身处各种各样的困境之中。这就是说,局限、困境不是哪个人独有的,而是人类都有的。于是,史铁生由对自身困境的思考转向了对人类共同困境的探讨。一经如思考,史铁生就发现了人的许多与生俱来的根本困境。如,人生来注定只能是他自己,人生来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人生来就有欲望,人的欲望无穷然而实现欲望的能力却有限,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就产生痛苦,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宇宙无穷无尽,人类不可能穷尽未知,不可能把矛盾认识完,因而就无法彻底根除灾难和痛苦,无法从根本上掌握自己的命运。困境与生俱来、与生俱存,困境永远困扰着人类,给人的生存带来痛苦,那么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困境呢?史铁生认为,困境是上帝,谁也不能把它消除,因而对待困境没有别的办法,唯有从精神上实现超越,从不断的精神超越中实现人的价值,获取人生的意义与人的尊严。

生与死对史铁生来说,仿佛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没有人一出生就考虑怕不怕死的问题,可同时又很少有人能在遭遇重大疾病的时候坦然的丝毫不去想或生或死的问题。他用一生的时间对生与死的问题不断地追问和参悟,这其实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思考本身就很沉重,更何况是关乎生死的话题。可他早已不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变得宽容、坦然,变得心如止水、宠辱不惊,《我与地坛》里也常常透着乐天知命的态度。他跨过了最黑暗最生不如死的那段日子,一切便柳暗花明了。史铁生是顽强的,他深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是抱怨和顾影自怜,而是尽己所能去发挥他的价值,去维护生命的尊严。那些他在轮椅上完成的文字能给人激励,引人思考,说的都是我们每个人必将面对的问题;那些在疼痛中写下的文字,看不出怨怒和愤懑,却带着对命运的冷静思索、传递着宽广深厚的情怀,给我们真实的慰藉和激励。

4.史铁生的生命哲学及其意义

史铁生痛定思痛之后的思想是睿智的、冷静的、理性的、健全的。他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振作精神,接受了命运对他的不公,毅然向它发起挑战。正如他说:“上帝给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如果注定有人要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命运谁比我应付的更好了。”史铁生在苦难的生命体验里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这就是—信心和欲望。

他的生命意识即他的生命哲学。他用精辟、冷静、清晰、富有哲理的言语概括了生活的道理和生命的意义:“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诚就给谁特别的优惠。”[3] “信心,既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时可以领受。” “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有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这是史铁生顽强生命力的体现,睿智思想的表达,宁静心灵的告白。这是他对生命和命运解读的结晶,他不仅悟出了生命的意义,更获得了新生,也为我们讲明了生活的道理和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5.结论

时事难料,波诡云谲。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史铁生不仅仅是属于文学的,也远远不只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典范,在这个人们经常感到恐慌和无力的年代,内心强大的史铁生带给了我们许多精神的力量。正如那句颁奖词所说,“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我想,不管我们身体健全与否、心智有多成熟,读《我与地坛》,读史铁生,都会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思,这让我们学着去眺望、去窥视、去似是而非的思考,然后更勇敢地爱身边的人、更从容地活好每一天,等待天荒地老,最后完成生命最华丽的旅程。

6.参考文献:

[1] 《作家》2009年16期

[2]《史铁生作品集》第2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国当代文学》2006年06期;

第四篇:永恒的生命不朽的丰碑

永恒的生命不朽的丰碑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读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豪迈的口号声仿佛回荡在我的耳畔。他们那可歌可泣的壮举令我久久不能忘怀......一九四一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对我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了毁灭性的“大扫荡”。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棋盘陀。他们与敌人血战到底后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五位壮士用自己的行动完美的诠释了司马迁这句话的含义。他们面对死亡时没有丝毫的恐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宁愿牺牲自己也无怨无悔。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

五位壮士的壮举,给中华儿女顽强抗日的光辉历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平凡的生命因此而延续着,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名字。

五位壮士为了保卫祖国而跃下悬崖,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应该珍惜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以他们的光荣事迹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希望。

第五篇:生命追求的痛苦言说

生命追求的痛苦言说

——漫话《巨人三传·贝多芬传》

人生是艰苦的。对于不甘于平庸凡俗的入。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是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苦顿,日常的烦忧,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身上,无益地消耗着我们的精力,而且让你感觉不到希望,感觉不到欢乐之光„„

那么,面对这纷繁而沉重的人生,是退却?是滞步?或是奋力向前?翻开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你会听见一个生命不屈者的痛苦言说。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人生伊始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早年丧母,过着悲惨的童年,十七岁做了一家之主,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然而年纪轻轻,却病魔缠身:一七九六年,耳聋开始了他的酷刑,内脏也受剧烈的痛苦折磨。境况的艰难使他无法娶他所爱的人,这时的贝多芬,心灵已因疾病而变得虚弱,而这丧失爱后狂乱的情绪更使他走进了颠蹶的关 头——他立下遗嘱,认定“可怜的贝多芬,此世没有你的幸福”。

然而他坚毅的天性并没有屈服,他把爱情的苦痛,意志的颓丧消解在无边的音乐王国 中,他把忧郁、烦闷、酸楚变成一曲曲优雅而凄惋的朔拿大;他又从自然中获取“追逐魔鬼”的力,用顽强的生命,坚强的情操把忧郁的思想把无可救药的灾难一扫而光!以后的日子,他就用这种精神的力量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与命运挑战,战胜了一切疾病中最致命的——耳聋!

耳聋,于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亡!然而,贝多芬却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已,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

试想想,如果贝多芬在命运前怯步,在死之面前低头,他还能在“埃林耿希太遗嘱”之后再写《英雄交响乐》和《命运交响乐》?还能战胜那毁灭世界的可怕的耳聋?

面对书卷,你会感到那股力量就在你身边,他仿佛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默默地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旅人。只有合上书本,你才会发现这一切的一切,原来是罗曼.罗兰在娓娓地诉说。

罗曼·罗兰从贝多芬的生平、书信、思想各个侧面用沉稳的笔调向读者平静地言说,而傅雷先生又对贝多芬的作品、精神加以诠释,以深厚的文学素养的浸润使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追求,既蕴于字里行间,又溢于言表,把一个不屈的生命之魂跃然纸上。

是的,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给予世界!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战士。他分赠给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当我们对德与善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稗益: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蒂克的幻想和苦难;

----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

----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傅雷语)

注:《巨人三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史铁生访谈录

    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史铁生访谈录 被访谈者:史铁生 访谈者:张专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至1981年......

    用生命工作

    用生命工作我是一名质检工作人员,负责公司所有包装材料的质量检验。 前年,刚接手这项工作的时候,领导就跟我讲,这项工作有哪些内容,该怎么怎么做,怎么安排,当时我听着,觉得挺简单的,......

    思想汇报:用坚定的信仰筑起不朽的精神支柱

    敬爱的党组织: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崇高光辉的荣誉,然而就是这样一群人,用一个个平凡的血肉之躯,凝结成历史的丰碑,晋升为时代的楷模。他们是一种精神,代表了一种方向,也......

    学校演讲稿跨越苦难绽放生命[精选5篇]

    文章标题:学校演讲稿跨越苦难绽放生命同学们:大家好!先问一下大家,早上顶着寒风7点就得到学校早自习,苦吧?苦可以理解,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但回想一下,虽然苦了点,这些年来,大家还不是......

    用爱心守护生命

    用爱心守护生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参赛选手: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用爱心守护生命》 蜜蜂要歌唱花朵,小草要歌唱春风,而我要歌唱我们可 亲〃可敬〃可......

    用爱心呵护生命

    “用爱心呵护生命,是、让生命教育课堂”演讲稿 聆 听 如 歌 的 生 命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故事内容深深地震撼了我。内容大概是这样:......

    用生命谱写英

    爱,不只是路过人间 --- 学习长江大学学生结梯救人事迹读后感 2009年10月24日下午二时,两名小男孩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玩耍时不慎滑入江中,长江大学的十多名学生途径此地听到......

    用生命坚守忠诚

    用生命坚守忠诚 ——睢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袁广业先进事迹 他是一位癌症患者,却仍在拼命工作着:离家最近,但住在办公室里的时间最长,手术后本该休息6个月,但他第13天就走上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