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调研材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发展的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
近日,笔者通过对**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发现,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值得关注,应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做好贷款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进金融创新,扎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
一、**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速度、实现农村和谐化目标的重点和突破,高度重视,强力主抓,取得了较好业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日前,我们调研发放了100多份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问卷,汇总调查问卷后显示,我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3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72个,合作组织已基本覆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事服务等领域,包括稻业、农事农机服务、土地股份合作、养猪、养鹅、苗木花卉、芡实、水产、贝类、捕捞等10多个特色产业。90%以上都在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它们大多数成立于2006—2007年;合作社负责人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较多,基本上实行“公司+农户+订单”的生产经营模式,基本上都建立起较为科学、规范、有效、完善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设立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相互约束、相互监督、互为促进的组织机构,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体现出民主管理、集中统一方针。合作社的资产负债率较低,绝大多数都在20%以下,补充融通资金的形式也主要是向亲朋借款或合作社内部社员集资,向金融机构借款较为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经过不断借鉴、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全辖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管理逐步加强、经营逐步规范、效益逐步提升、影响逐步扩大、发展逐步加快的局面。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在不断提升,组织形式从单一型向多元化演变,管理从分散型向紧密型过渡,服务从产中向生产全程衍生。
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推动了产业化的进程。使分散经营的农民实现了集中的联合,同一产业人数越来越多,集约化的生产使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不断增加,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而且成为一些地区新成果研究和孵化基地,培养人才和推广基地。开拓了科技转化生产力,通向千家万户的渠道。
第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家独户的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无法与企业和公司抗衡,加入了协会,组织起来,依靠科技,严格管理,增加了农民及其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实现市场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更好地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把会员和广大农民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到了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封建迷信、赌博闹事等现象大为减少。经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期合作教育和有效管理,在广大农民当中,爱国爱家,敬老爱幼,科技致富,扶贫帮困已经蔚然成风,对稳定农村社会,转变乡风民风,密切党群关系,城市反哺农村,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扶持情况
近年来,**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列为同等位置,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做好支农服务的重要平台和必要载体鼎力扶持,在政策上倾斜,在措施上强化,在发展上保障,在利率上优惠,在贷款上优先。通过评级授信,使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成员,凭本人身份证、贷款证、信用证随时可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有力地解决了担保难、质押难问题;通过贷款优先,全力支持合作社农民,使合作社发展壮大,有力地解决了贷款难、资金难问题;通过利率优惠,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提供各种类型的低息贷款,有力地解决了费用高、成本大问题;通过提供各类销售、经营发展信息、有力地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市场差,信息少、销售差问题。尤其是联社班子和有关部门以及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员不断到各农民专业合作社考察走访,陆续向他们提供各种信息,提出合理意见或建议,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改进管理、优化经营、搞好生产、提高效益,步入良性、快速、规范发展轨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一
是个别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安排无效果、有措施无落实、有政策不执行、走过场不扎实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吃拿卡要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在具体的扶持政策上立足当前的多、放眼长远的少,各自为政的多、联手推动的少等。
二是由于地方财政资金不够宽裕,致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扶持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同时,在税务、工商、农经等部门登记和注册办理时,手续繁琐,程序过多,远未达到“绿色通道”、“一站到”要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本身由于创立时间较短、管理经营缺乏、内部长效机制不够完善、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发展层次低、科技含量低、经营效益差、内部管理差问题较为明显。根据此次调研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在1-3年之内,部分合作社成立时间不到1年,负责人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规模较小,年利润在10万元以下的较多。
四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的联合,注册资本金不多,有效抵押资产较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筹集资金比较困难,特别是购买农资、收购产品等临时周转资金和推进农业标准化、改善服务设施等短期投入性资金普遍缺乏。根据此次调研的调查问卷分析几乎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但注册资本金较少,合作社的固定资产在50万元以下较多,但大多是农村集体土地房产,都不能提供有效抵押。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研的情况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势头强劲、前景看好。但同时在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内控制度、科技含量以及经营社会效益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改进和提高。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作用和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以切实优化外部环境,加快发展步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结合“十七大”惠农工程的开展,努力增强资金实力,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业绩,确保认识、措施、效果“三个到位”。
(一)开拓创新,做好对农民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
1、实施信贷服务模式创新,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多元化发展,须坚持“两个确保”、“两个集中”和“两个结合”。“两个确保”即确保贷款手续在时限内办结,确保社员在授信额度内足额借款,“两个集中”即集中领导和专业人员,集中开展贷前调查与发放,“两个结合”即集中开展社员分析评价和贷前调查与建立社员经济档案、评信、授信相结合,集中到村组放贷和柜台放贷相结合。
2、大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催生专业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农户联保贷款是为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而设立的一种贷款品种,由三名以上(含三名)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彼此相互担保的贷款。联保贷款可增强了农民合作的意识,推动农业生产由单打独斗型向合作型和规模化发展。对一些效益好、带动面广、发展前景可观的合作社,引导其成立联保组织或信用共同体,对联保小组或信用共同体成员发放信用共同体贷款。通过推广“信用共同体”信贷模式,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政策为纽带,把信贷受益各方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破解合作社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有效满足合作社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3、抓住联动互利双赢的关键点。一是政府统筹协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经部门共同运作;二是从农民增收实际需求出发,为合作社量身订做金融产品;三是立足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四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综合运用多种措施防范信贷风险;五是对合作社的信贷资金,增幅高于信贷总量投入比例,新增贷款绝对额高于其他贷款,贷款让利高于其他行业;六是在贷款对象上“宜社则社、宜企则企、宜户则户”,不搞一刀切。近年来,**市先后成立了9家芡实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市内外种植芡实面积不断扩大,今年喜获丰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芡实嗑籽销量达150多万斤,销售收入1800多万元;芡实老籽即将进入收获季节,预计产量会超过3000多万斤。我市芡实老籽销售主要销往南方市场。我市当地的芡实种植产量已远远不购销售,芡实专业合作社已开始通过在外包塘的方式,增加芡实在南方市场产销量,为芡实合作社扩大经营效益。根据调研发现,芡实专业合作社中外购包塘的资金需求量较大,但资金周转期较短,一般5个月左右;而自己种植的资金需求量较小,但资金周转期较长。因此信贷资金支持应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需求,适时创新,贴近服务。
4、为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互利双赢,还可采取一些操作性的务实创新措施。比如,实行会员制并缴纳风险保证金的合作社,将保证金存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专户管理,作为贷款保证金;担保贷款分为合作社龙头企业担保、合作社大的担保体担保、政府担保公司担保、会员制风险保证金担保和联户联保。在授信额度内,信贷员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的责任制。环环相扣的举措,既能保证信贷资金向合作社大力倾斜,又能保证信贷资金的及时回收和安全,形成良性循环的好势头。
(二)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方式
1、根据此次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了解运行和资金需求情况,合理细分信贷需求,作出信贷总体规划。认真开展对入社社员和合作社的信用评级,为授信工作打牢基础;要坚持按照“先评级、再授信、然后放贷”的顺序发放贷款;要按照“严格管理、规范操作、资金优先、利率优惠、授信管理、周转使用”的原则,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合理选择信用、抵押、质押、第三方保证担保等贷款方式,做好信贷服务;要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贷效率,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周转使用;要适当降低信贷利率,减轻贷款户负担;要建立健全信贷档案;要按规定认真做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后检查及跟踪工作,防范信贷风险。
2、通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套农产品生产基地或直接以企业为信贷服务载体,采取灵活的信贷方式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对已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合作社直接授信,办理贷款。二是对暂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合作社,采用对企业(公司)或社员授信的方式,解决其资金困难。三是对经营良好的合作社,采取与合作社签订协议,由合作社利用可控资源或财产等多种形式为合作社社员贷款提供担保。
3、创新抵押方式。对经济效益好、生产经营正常的农产品加工型合作社,开办交通工具、机器设备等动产抵押贷款,提高农业产业化的资产综合利用率;对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佳的种养型合作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农村资源性抵押贷款,开办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果园(茶园)抵押贷款、草场、荒坡等依法可流转交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使农业产业化的资产向资本转化。对效益好、信誉佳的生产加工型合作社,开办了订单、仓单、产品、应收帐款等质押贷款,从而有效解决其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对信誉好、交易量大的流通型商贸农业合作社中龙头企业,开办汇票、本票、债券质押贷款业务,拓宽其融资渠道;对知名度高、品牌价值大的合作社,开办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权利质押贷款业务,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实现价值转换。
(三)合力推进,营造良好的农民合作社金融服务环境
1、制定合作社贷款贴息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新办合作社所需的手续费用实行政府“埋单”,降低合作社创办的门槛和成本。整合支农资金,给合作社贷款一定贴息,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沟通联系,搭建起两者共同发展的平台。对合作社给予了有力的信贷倾斜,并保证资金投放的安全。政府也可以从财政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注册成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提供支持平台,有效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金融支持作用。
2、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通过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包括农业、工商、税务、畜牧、农经、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知识,以促进合作社更好地发展。辅导员一要学习掌握合作社的基本知识、核心内容;二要主动了解每一个合作社的运行情况,找出完善的空间;三要热情指导,每一个合作社都要有明确的辅导员负责指导,帮助其建立完整的帐目,制定增收目标、二次返利、分红等制度,帮助树立品牌;四要注意总结,及时将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加以推广。
3、把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服务工作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工作的重点之一。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逐步加大对产业规模较大、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促进农民增收较快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投入。对经规范化认定、符合贷款条件、生产经营正常、经营收入稳定、有还款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予以信贷支持。
4、农经部门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指导和主管部门的作用,协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做好信贷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的沟通,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授信和放贷当好参谋;及时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经验,协助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在自愿基础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进行资金结算;积极协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展对入社社员和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要积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确实发生损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5、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积极发挥信贷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对评定的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管理,坚持以信用状况决定贷与不贷,经营状况决定贷多贷少的原则,严格按规定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工作;对不符合信贷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申请,要及时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
面对国家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大好形势,针对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着的问题和困难,本着“解决问题困难,确保发展大局,实现和谐进步”的原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今后的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提高、创新局面:一是政府要牵头主抓,注重大局,把握方向,做好协调、监督、指导工作,形成合力,高效推进。二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通过吸收存款、增扩股金和清收不良贷款,努力筹集信贷资金、增强资金实力和支农能力;通过积极开展评级授信工作,认真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努力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三是继续深入开展“送信息、送科技、送文化、送法律”等下乡活动,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发展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加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实际行动和卓越业绩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稳健发展添薪助燃,作出贡献。
第二篇:大吉山镇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调研报告
大吉山镇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调研报告(2)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德文现状,总结工作经验、教训,找出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探讨破解发展瓶颈的办法,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推动农民合作积极组织快速健康发展,近来对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调研,深入到金棚蔬菜专业合作社、金橙专业合作社、斜溪渔业专业合作社、小溪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调研组与农民合作社的成员导就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思路等进行了座谈和探讨。现将金棚蔬菜合作社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大吉山镇金棚蔬菜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合作社成立于2008月6份,是我镇最早成立的合作社,现有社员58人,基地面积1200亩,年产蔬菜400吨。
二、当前合作社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合作社成立最早,问题也最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意识淡薄,加入目的不明确。虽然该合作社发展速是很快的。其中的一个原因除受政策扶持刺激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有的农民不明白成立专业合作社的真正意义,扭曲了发展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实际困难,更好地发挥家庭承包的潜力,促使农民走向市场,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的目的。部分农民人云亦云,集体感不强。个别合作社负责人凝聚力不够,不按章程运作,不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有合而不作的现象存在。
2、行政办社色彩浓厚,自我造血功能不强。因为合作社是政府指定由某人牵头,拉几个社员,经工商注册登记就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原则不符,它尽管客观上为农户办了一些实事,也给农户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这种专业合作社缺乏创新动力,自我造血功能不强,靠有限的经营收入及争取一些优惠政策维持生计,难以做强做大。
3、内部管理欠规范,社员利益难以实现最大化。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按章程制度办事,难得召开理事会、监事会,更别说召开社员大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专职财会人员,其账目不规范,难以履行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收支混杂,涉及的个人利益复杂,影响到社员的利益,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持久、稳定、健康发展。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模糊,品牌意识淡薄。大部分合作社成员以自身的种殖技术,依据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经营,对发展的前进方向模糊不清,品牌意识淡薄,对品牌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认识。因此,做大做强的理念缺乏,导致了合作社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目的不明或缺乏经验而无法占领市场。
5、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带领成员致富能力差。由于合作社的负责人文化程度低管理知识欠缺,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带领合作社成员致富的能力差。
6、抗风险能力弱。合作社缺资金实力,缺组织运作能力,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不少社员受短期利益驱动,期望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为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一有风浪,极易打消他们的入社热情。主要是依赖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与某一固定客户的关系而组建起来的,驾驭市场能力较低,一旦与该客户关系不好,其社员的利益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金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要促进发展壮大青神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规范化建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一是加强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经纪人的规范化指导工作。二是规范内部运作和管理制度。专业合作社要按照章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议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奖惩等制度。三是探索专业合作社发展新模式。在发展模式上走“农专+基地+农户”的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产业化规模来壮大发展。
2、强化宣传培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凝聚力。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专业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意义,不间断的对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农户代表进行阶梯式培训,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了解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知识、农村政策法规、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经济合同、信贷和投资等,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乐于奉献的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提高带头人带领社员致富的能力,从而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
3、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能有依靠,有政策和资金扶持。一是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限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无设备担保,产品多数属鲜活产品而无法作为担保物,导致 合作社融资困难。因此建议金融部门进一步放宽对专业合作社贷款限制,研究出台专门针对合作社的融资贷款办法。二是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政府应拨出专门经费用于合作社的宣传和培训,对组织化程度高,带动性、示范性强的骨干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奖励,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
第三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县人民政府
2011年7月
为进一步掌握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县成立以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组织县政府办、县农经总站、各乡镇通过采取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村屯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进程的根本途径,经过几年来的扎实推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截止2011年6月末,全县已注册登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人,其中:种植业社员**人,养殖业社员**人,农机社员**人。合作社注册资金达**万元。据统计,截止**年末,全县合作社经营实现盈利**万元,二次返利**万元,平均每位社员返利**元。
(一)组建方式多元化。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一是大户创办型。合作社由种养大户牵头发起,依托种养大户的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带头创办合作社。我县**合作社是在**的带动下,于**注册登记。目前,社员已由注册之初的6户发展到24户。2010年合作社**。二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合作社
1由村集体组织发起,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的传统主导产业,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如****。三是企业带动型。合作社由企业(公司)牵头发起,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技术、资金及市场优势,在连接社员和市场的服务环节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我县**专业合作社就是由**牵头创办,**,安置就业100余人,有力拉动了我县**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部门牵头引办型。由农、林等涉农部门牵头发起,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等方面作用较为明显。我县**合作社是在原甘南县葵花协会的基础上,于2007年11月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合作社始终致力于**。
(二)产业布局区域化。我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局域分布较为明显。我县**合作社结合本村农民种植红谷的传统,联合本村农户通过统一种植品种、规范种植流程、兴建精深加工企业、注册品牌商标等措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促进了社员增收,带动了本村农民从事**种植的热情,社员已有创建之初的8户发展到119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3%。另外,我县**等合作社都依托本地种养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地域优势带动了本村及邻近村屯的农户从事本合作社经营项目,使社员队伍不断壮大,呈现出“整村推进”的趋势,有力的促进了我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趋势,加速了我县农业区域布局优化调整。
(三)合作空间开放化。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了农村区域的局限,形成跨区域的合作社,从而实现了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县的**等合作社社员分布都呈现这一特点。**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合作社成员共计336户,本地成员主要分布******7个乡镇16个村,外地成员主要分布在**等地。各地社员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根据各种植物的花期、品质,分类生产各种蜂蜜,集中到我县**统一加工、包装和销售,使社员间合作空间更加宽广,合作社产品的竞争力明显得到提升。
(四)技术服务专业化。我县部分成立较早、发展较为规范的合作社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经营体系。如***。
二、发展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调优了农业产业结构。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本地传统、优势和特色产业,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我县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同时,合作社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信息服务,指导农民调整种养品种,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提高了农业生产标准。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中,采用统一品种引进、统一购入生产资料、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包装销售的模式。既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又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另外,对一些符合地方特色、具有市场前景,单个农户无法做大做强的产业,在农户组成合作社后,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引导,逐步形成了名、特、优农产品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
(三)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生产能否与大市场成功对接,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较好的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领“小生产”进入“大市场”,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对规范成员行为、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强大的组织支撑作用。
(四)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通过大力组建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升了我县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初步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建筑、经商、餐饮、加工等服务行业,加快了我县第二、三产业发展步伐。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但通过调研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急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能力较弱。我县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的服务能力仍然较弱,对社员生产技能培训不系统,经营领域拓展空间不够大,品牌建设步伐不够快等。另外,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周转资金困难、公积金积累不足、公共服务资金短缺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二是运营不够规范。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存在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严格、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另外,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部分合作社的“二次返利”比例较小;有些合作社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清理和规范。三是社员素质偏低。合作社要在市场中参与竞争,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进行运作和管理。从我县情况看,合作社社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懂科技、擅经营的管理人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法律意识淡薄,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四是业务指导薄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知识性和业务性,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业务指导队伍。我县合作社建设的业务指导人
员配置不足、业务指导不够,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规范运作。
四、几点想法
(一)抓宣传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素质。全面提高合作社从业人员素质是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合作社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设立专项培训资金,有针对性的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培养出一批管理人才、理财能手、种养能人以及中介经纪人等实用人才。
(二)抓政策落实,扶持合作社加快发展。制定并落实符合我县实际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加速器。设立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将各种支农资金优先向典型示范社、特色产业社及优势产业社集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扶强壮大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对示范社实行信贷优惠政策,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信贷手续,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认真制定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合作社解决实际运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发展壮大。
(三)抓服务体系,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发挥县农经总站作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部门的职能,承担起合作社的指导作用,保障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支持有实力的合作社围绕加工、销售等环节兴办经济实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对合作社生产经营的的全程化、全方位服务。组织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和知名品牌评选活动,尤其要精心准备好我市绿博会的参展工作,加大合作社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为合作社产品的市场开拓创造条件。同时,优先对合作社提供农、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检测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抓典型示范,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是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催化剂。结合我县产业特点及优势,注重在实践中培育典型,树立榜样,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经常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示范合作社的典型经验,通过表彰奖励,扩大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步入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同步。
(五)抓协作配合,创设良好发展环境。健全完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做到紧密配合,互通信息,特别是注重各部门优惠政策的相互配套。建立并推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交流意见。建立健全各项扶持、指导、考核及奖惩制度,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第四篇: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
XX镇农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为深入研究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找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根据市委办公室《关于对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专人,于3月18日至3月21日对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全区10多个合作社,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等方法,对合作社发展情况、运行机制、面临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合作社发展状况。截至今年三月底我镇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共有15家,主要涉及优质稻、杨梅、中药材、蔬菜、畜禽等骨干产业。有社员 286人,带动农户1375多户。其中农民社员268人,占社员总数的93.7%,非农民社员18人。合作社平均社员19人,xxxx专业合作社有社员83人,是全镇社员最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合作社规章建设。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均结合实际制定了章程和制度,如财务管理与监督、资金管理、盈余分配、社员产品销售、开支审批、财产物资管理、学习培训等。章程制度规范全面的合作社占90%,章程内容完善,切合实际有可操作性的合作社占60%,重视章程和制度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并认真执行的合作社占40%.(三)合作社资金规模。全镇15家合作社共有注册资金588.4万元,其中现金20.15万元,实物折款568.25万元,注册资金最多的XX景源谷专业合作社146.4万元,最少的为3万元,平均39万元。大多数合作社的社员是以资产作价入股,现金资产量小,难以开展经营活动。
(四)合作社类型。全镇有15个专业合作社,其中种植业8个,(XX市XXX利民水稻专业合作社,XX市XXX镇黄村杨梅专业合作社,XX市太平岗沙糖桔专业合作社,XX市西巷种植专业合作社,XX市东魁杨梅专业合作社,XX市日成辉种植专业合作社,XX市卿罡水果专业合作社,XX市XXX文明种植业合作社)占总数的53%,养殖业4个(XX市XXX镇新塘养鸭农民专业合作社,XX市景源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XX市XXX镇新塘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XX市XXX亚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26%,农机有偿服务业3个(XX市XXX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XX市XXX益民农机专业合作社,XX市XXX镇石梯农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21%。
(五)财务管理情况。15个合作社制定有财务管理制度,也有兼职财会人员,但合作社财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有的只做了现金流水账,有的做帐不及时,报表质量低。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以来取得的成效
(一)近年来合作社发展较快,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9年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15家,影响和带动周边 1375农户。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的新生事物。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户之间的联合,集中整合了分散农户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资源和要素,有力的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农民市场化水平和商品意识,解决了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商品质量不高、经营效益低的问题,提高了市场占有地位,降低了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XX市东魁杨梅专业合作社,统一商标,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实行统一技术标准,科学管理、精心
指导、集中防虫治病,生产无公害产品。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有扶持政策,可以让参加农民合作社的社员得到更大的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走向富裕又增添了一条新途径。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加速了产业化经营进程,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产供销链条般的密切,是带领农户闯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 “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降低了众多分散农户直接交易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农户得到了各部门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低价购进生产资料、农产品出售有保障、出售价格高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合作社成了政府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有效载体,解决了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直接与千家万户小生产者有效衔接出现的各种困难。如XX市XXX利民水稻专业合作社。
三、存在的问题
(一)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生产、经营、销售经验不丰富,多数合作社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收入不明显。如我镇的XX市日成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是黄栀子苗木培育和定植阶段,还要两年才能获得收益。
(二)部分农户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一是部分农户有盈的起,亏不起的心态,怕承担风险。二是合作社发起人威信不高,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了解不多,理解不深,有的农户仍然担心领头人打着合作社的牌子,个人盈利,损害他人利益,还有历史原因,农户怕上当,有观望心态。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有限,发展后劲不足。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的成本较低,但仍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才能从事具体业务,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积累机制还不健全,自身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其服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一是合作社成立之初,有的农户不够富裕,有的对合作社信任度不高,大部分以资产作价入股,现金出资不多,导致开展经营活动困难。二是合作社是个新组织,生资企业往往只认区域代理商,合作社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只能按市场价购进,在降低成本形成利润方面空间比较小。
(四)合作社的领办人才贫乏,专业合作社缺乏活力。在农村,大部分年轻人流向城市,有一腔热血、无私奉献、甘愿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品德好和具有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素质高的带头人少。有的有品德但缺乏能力,有的有才干但缺乏品德,致使多数合作组织缺乏活力。
(五)合作社不具发展规模,带动作用有限。一是入股社员大多数自发形成,整体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服务功能有待增强。二是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机械化程度较低,而农业生产用电,水利设施,田间机耕道基础设施投资过大,合作社无力解决,影响合作社的规模发展。
(六)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低、效益不高。由于农民种养殖水平低,加之农技网络不健全,科技普及不到位,新品种更新慢,品质较差,没有品牌效应,合作社还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够规范。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互相之间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诚信度不高,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现已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都是以能人带动性设立的,说白了就是为了争取政策的个体户,没有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和有关制度去运作和规范。
四、促进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宣传《农
民专业合作社法》,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认识,增强入社积极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改革,它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政府应以强烈的改革精神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极大热情,将此项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议事日程。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纳入专项预算,支持合作社扩大规模和运用科技成果。二是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大规范性合作社奖励力度,对发展好的合作社在物质上给予更大的激励。
(三)注重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好产品、好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建立销售信息网络。在这次调研中,对规模较大、市场认同程度较高的产品,一要大力发展,二要进行注册商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四)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一是选拔一批年轻合作社骨干进行培训,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合作社理事长、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农户的培训,着重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队伍,使他们尽快掌握合作原则、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势推动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三是农技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的科技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四是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的运作,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利润最大化。
(五)外出考察,学习示范型合作社的先进经验。通过典型引路,振兴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批农民,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材料
“高原之星”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简介
澄城县“高原之星”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7月30日。是由渭北兴农果业协会发展壮大起来的,该协会组建于2002年冬,在省、市、县有关职能部门关怀支持下,2004年4月1日,经陕西省澄城县民政局注册批准正式成立,几年来为成员提供了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得到了广大成员的一致赞扬和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农业部优农中心李连海主任、农村经济研究室赵泽琨主任等各级领导先后给予了亲切关怀,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曾进行了宣传报道。目前,合作社下设5个部(农资供应部、技术服务部、网络信息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6个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园和4000亩生产基地。协会会员遍布陕西省澄城县、大荔县、合阳县的12个乡镇,会员586人。
自成立以来,合作社以生产销售绿色无公害果品为已任,以澄城区域唯一的陕西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推广站为推动,坚持高新技术、科学管理;名牌理念、质量为本;精品农资、滚动经营;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注册了“帝比”牌系列绿色无公害水果商标,积极为会员及周边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农资、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了苹果、梨、葡萄、柿子、樱桃系列绿色无公害水果的产前指导、产中监督、产后精装的生产销售模式,为市场提供了精品水果。2005年,澄城县农牧局、工商局联合授予协会“红盾护农投诉点”,澄城县工商局“支农科技示范单位”。2006年,有18名会员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协会被澄城县农牧局授予“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协会的“帝比”牌系列水果,被全国工商联合会评为2007-2008年绿色超市推荐精品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