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司法方式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时间:2019-05-13 04:1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能动司法方式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能动司法方式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第一篇:能动司法方式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能动司法方式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铁德良甘肃矿区人民法院

群众工作是法院审判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以群众工作为统领,既是人民法院的本质属性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现实司法需求。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形势发展,牢固树立群众工作的价值理念,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司法需求,能动地发挥司法功能,通过不断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将群众工作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群众工作与法院工作有效开展有机统一起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胡锦涛总书记又向全党指出“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脱离群众,就意味着我们的法律之船将偏离航向。一个富强和谐的现代文明社会,必须是昂扬向上、贴近民众。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任何工作的实施都离不开群众,司法工作也是如此。

王胜俊院长也曾经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人民法院的人民性问题,概括起来有9个方面的丰富内涵:在司法权力的所有或归属上,要树立司法权属于人民、来自人民的理念;在司法机关的性质上,要树立人民法院是群众工作部门的理念;在司法人员的属性上,要树立平民法官的理念;在法官与人民的关系上,要树立人民群众是亲人的理念;在司法权的运行方式上,要树立人民参与司法的理念;在司法权的目的上,要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始终坚持司法权为了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在司法权的监督机制上,要树立人民监督司法的理念,确保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全面监督;在司法工作业绩和司法品质的评判标准上,要树立人民群众说了算的理念;在司法制度发展完善上,要树立人民群众拥护什么就坚持什么,人民群众反对什么就改革什么的理念。⑴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处于矛盾多发期,新老矛盾相互交织,无疑给人民法院司法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难以估量,是人民法院推进司法服务的一个重要法宝。各级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应积极贴近群众,充分依靠群众,热心服务群众,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以司法实践的良好效果践行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法律人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贴近老百姓、倾听百姓的想法,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使法律真正反映民意、关乎百姓的利益。

一、我国法律与党的政策是一脉相承

我国的许多法律规范,都是在吸收广大民意、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规范,并根据我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习俗制定顺乎当地民意的法律规范,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遵守。

我国的自治制度,特别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实情和广大民族地区群众的要求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通过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民族区域自治条例规范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运行的成果和效果得到很多国家积极效仿,也为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提供了很多启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形式上,我国的法律都是经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具有人民性、普遍性。这同法律普遍性、1人民性是相辅相成的。从本质上讲,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宗旨,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领导全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战争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样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广大群众一道,励精图治、历经磨难、战胜各种自然灾难,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小康社会,这都是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结果。在和平时期,广大群众在各行各业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司法机关作为群众利益的保护者,就需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法律权利、保护人民的法律诉求,并且将此种“司法为民”的司法价值理念融贯于司法审判的思维之中。能动司法,就是法院与法官对待每一起案件、每一个当事人都要积极应对,对于每一个细节进行必要的提示、让当事人树立诉讼风险意识,同时调动当事人与法院通力合作的意识。但必须摒弃法院、法官大包大揽的思想,充分调动当事人应对诉讼的积极态度。就如夏锦文在“能动司法强调法院和法官积极履职顺势而为”一文中指出,当下中国的能动司法是指法院立足审判职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回应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观强调的是法院和法官如何积极履行职责,主动顺势而为,有所作为。能动司法实质上是“法内能动”,即在法律、司法解释的框架内充分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

二、能动司法的现实作用

能动司法的提出,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特别是一些的大事件的背景之下,党和国家作出一个明智的抉择,顺势而为,积极应对。

2008年以来,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级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坚持能动司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针对汶川、玉树特大地震灾害和婴幼儿奶粉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相关法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及时化解了公共突发事件引发的民事矛盾冲突。2010年,为确保党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各级法院妥善审理了在调结构、促转变、扩内需中发生的大量民事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维护稳定局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大事件的成功应用,为这一理论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能动司法在我国的理论发展

能动司法起源于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但直至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才从多角度肯定了法官在举证责任分配、证据的审查判断、非法证据的排除、证明标准等方面的自由裁量权,从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司法的能动性特征。⑵笔者认为,司法能动性是指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秉承一定的法律价值,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则,并充分运用司法经验,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从而理性地对案件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作出判断。我国的司法特征决定了能动司法必须成为当代中国司法活动的重要理念。我国司法的重要特征即政治性和人民性。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司法权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执政权,归根到底要为实现党的根本宗旨服务。而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活动中,必须主动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因此,当前必须要坚持能动司法的理念。⑶

四、能动司法方式与党的群众路线的结合高其才教授认为能动司法是当代中国司法进一步完善的基础和起点。中国固有的社会特质为乡土性,虽然乡土社会在一直蜕变当中,而今天仍在变化中,但是所有这些变化不足与使他消逝。从这一论点,充分说明司法的起点和终点都

来源于群众。群众中间蕴藏着丰富的司法资源和定纷止争智慧,善于从群众中发掘这些资源和智慧,及时归纳、总结,形成经验,运用到司法实践之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化解矛盾纷争,更好地构建社会和谐。“马锡伍审判方式”就是司法实践与走群众路线的结晶,长期以来得到老百姓的积极好评。

(1)能动司法的方式与党群众路线结合的前提是秉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包括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当然法院、法官、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自己的权利。

能动司法不是包揽一切,任意妄为,而是要做到既积极有为,又依法司法,既不缺位、不虚位,又不越位、不错位。尤其是在能动司法真正成为人民法官普遍的司法行为方式之后,对能动司法的行为边界进行合理的规制,使法官做到“能动”而不“盲动”,始终做到依法司法、公正司法、规范司法、廉洁司法,这必然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能动司法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是合理适度的,它是人民法官为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司法目标的能动作为,是人民法官坚持公正廉洁司法的能动作为,而不是司法权的恣意滥用。确保能动司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在司法实践中,就是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审判实践中去。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司法实践中感知到党与群众鱼水之情、血肉之情。同时,通过法院、法官的能动司法把党对司法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来。

(2)能动司法方式与群众路线结合的关键是法院和法官

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最终就要落脚于法院、法官的处理,法院与法官就要各司其职,为群众诉求的顺利解决,提供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法院在硬件上下功夫,法官在软件上开拓自己,以顺应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眼下很多法院为便民提供很多措施,立案阶段,专门设立立案大厅、进行网上立案、电话立案、预约立案;设立立案诉讼指导、为特别案件设立诉讼绿色通道。为就地解决案件,设立法官巡回办案制度;设立速裁庭,专门解决法律关系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案件;同时建立大调解制度,极力促进司法和谐。在执行阶段,建立联动机制,设立执行指挥中心、形成反规避执行机制,为当事人矛盾的化解、社会的和谐稳定,法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的拥护和支持。

良好的平台,就要求法官具备高尚的人格情操,才能将“司法为民”贯彻落实。就要求法官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体恤当事人的困惑,倾听当事人的心声,实事求是还原事件状态,在法律框架下解决矛盾。在法官与当事人、社会大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3)法官用“心”司法,是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

案件的处理最终归结于法官,法官的主观能动的好坏决定了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当年马锡伍就利用自己的爱心、耐心、诚心、细心最终成功的调解处理了当地影响最大的案件。这就要求法官用心来对待群众,群众就会用心来反哺社会。

思维决定案件的质量、效率和效果。用“心”司法,是法官的具备条件,也是法官的从业底线。对民众有爱心,才会讲诚信,工作才会真心,对事业才有热心,才会以善良公正之心主持公道,匡扶正义。好多案件的产生就是缘由当事人的“心病”,要解开“心结”,就要将心比心。细心,是法官的必备要求。法院工作责任重大,使命神圣,而工作内容又是十分具体,甚至烦杂,来不得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案件审理工作很复杂,这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才会滴水穿石,金石可镂。对待接访要耐心理智,不厌其烦;庭审案件要冷静平静,任凭唇枪舌剑,泰然自若;裁判文书制作要孜孜不倦,用心良苦;对于“硬骨头”案件的执行,严厉而又理性;对于调解案件要苦口婆心。对民众要像亲人,在被激怒之时,保持理性克制,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效果才会显现。

全国劳模陈燕萍同志工作法传承了“马锡伍审判”工作主要精神,是新时期审判工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其核心内涵是坚持司法的人民性:真心贴近群众,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深入调查研究,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注重释法析理,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真情化解纠纷,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沈德咏副院长说,陈燕萍工作法是新时期以“三个至上”为指导,体现能动司法要求、贴近农村社会实际、符合基层司法审判规律、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方法,反映了基层司法权的实际状态和运行轨迹。陈燕萍就以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平等待人、真情感化、尊重习俗、群众语言、威严刚正赢得了社会的好评,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她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以群众语言诠释着法言法语,使老百姓明白了家长里短在法律框架下如何解决。

(4)加强能动司法的机制建设和法律规范,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保障 我党90年的辉煌历程,已经证实她的旺盛生命力,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人民群众期望的不同、我党某些人员对路线执行方式的差异、人民群众的感观,这些都要求对党群众路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成熟的操作规程予以归纳、整理,通过法律的形式规范下来。

能动司法建设,是随着我党的建设逐步成长起来的,对于矛盾的解决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运行机制。但在规范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执行的过程、效果各不相同,对群众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为此,笔者认为应对于我党在群众路线中的成功经验,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是法院、法官的活动在阳光下进行,也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也有利于减少人民群众对法院的对抗情绪。近年来,法院在实践中积累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规范,运行过程中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涉及到法院以外的单位,效果并不明显,通常是党委重视,法院工作开展良好,否侧,法院就成为群众的众矢之的。为此,规范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党群众路线的有力保障。

群众路线是改进和推动能动司法方式改进和创新的基础,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是推动能动司法的源泉,作为司法工作者,要秉持党的一贯路线,为能动司法积极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⑴最高法院王胜俊院长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的发言《对人民法院人民性的几点认识》,2009年8月10日

⑵张榕、陈朝阳:《中国司法能动性的开启及其规制》,载《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⑶剑扬、舒秀琴:《论能动司法的实现》载《东方法眼》,2009年11月10日

第二篇:坚持群众路线 实现司法为民

坚持群众路线 践行司法为民

雷建新

当前,全党上下正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不仅是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顺应群众期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应当回答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认清“我是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权从何来?司法审判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赋予的;司法审判工作是党领导下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清了这一点,我们就认清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由谁赋予的,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是由什么决定的,自己的根基和归宿又是向着什么对象的,就能够更好地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群众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我们的权力也是人民赋予的,与人民群众心相连、情相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精神父母,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付出,就没有我们党和国家的今天,更不可能有明天。法院干警必须保持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像对父母那样善待他们、像对亲人一样为他们服务。二要明确“为了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为谁掌权、为谁服务”。来自人民,植根于民,服务于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半点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人民法院的审判权是体现党领导下的最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所赋予的,因此,“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司法的人民性,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所决定的,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感情、群众方法是它的全部内涵。所以说,司法为民的核心是“司法”,本质是“为民”。“为了谁”,就是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永存敬民之心,常怀亲民之情,善为利民之举,多做惠民之事。对于人民法院而言,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法院的人民性,依法公正对待群众的诉求,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这条主线,坚决落实“四个决不允许”的要求,确保受到侵害的权利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得到制裁和惩罚。

三要搞准“依靠谁”。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必须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的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群众就是法院的依靠力量,是决定司法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力量。邓小平同志曾讲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要怕党、怕人民群众。司法工作是群众工作,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敬畏群众,在思想上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断拓展民意沟通渠道,把民评民说作为标准,民心民力作为依靠,民意民声作为依据,民愿民盼作为方向,从人民群众的意见中寻找定纷止争的途径,从人民群众的评判中发现自身工作的不足,借助人民群众的鲜活经验弥补法官知识上的短板和思维方式上的偏差,在人民群众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准打开工作思路的钥匙。

四要抓好“如何为”。回答好了“我是谁”,我们给予自己找到了正确定位,摆正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回答好了“为了谁”,我们深化了对司法为民宗旨的理解和司法服务对象认同;回答好了“依靠谁”,我们找到了改进司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但所有这一切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正确性,都要在“如何为”上落实和兑现。习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关键在落实。人民法院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在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一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对于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依法保护,对于群众非理性的诉求,辨法析理,耐心地做好说服教育和诉讼引导工作。二要立足审判执行中心工作,强化依法办案的意识,充分尊重和保障当事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克服一判了之的思想,忠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判职责,努力完成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任务”。三要充分尊重群众,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僚主义、衙门作风,破解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三难”问题。四要重视民意,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善于依靠群众的力量,坚持合法、自愿原则,强化诉调对接工作,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实际效果。五要坚持廉洁司法,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真查摆和整改“四风”,引导广大干警牢牢守住思想道德“底线”、党性原则“防线”和法规纪律“红线”,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三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惩治司法腐败行为,用铁的纪律坚决确保法官清正、法院清廉、司法清明。

(作者系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第三篇:坚持群众路线,践行司法为民

坚持群众路线 践行司法为民

2014年3月,省政法委组织全省政法干警开展了以“正风肃纪,争做好干警”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这项活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法律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重要意义。

基层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中最基础的单位,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基层司法所承担的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各项工作职能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据此,作为基层司法干警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践行司法为民精神,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满足群众需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制定工作政策时,要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使基层司法所的工作更具预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和问题,立即调研整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司法工作的需求与期望。比如,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的“律师进社区”工作就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民心工程,在工作开展之初,我们到所有社区进行调查,发放《法务需求调查问卷》,收集群众所关心的法律问题,在推进此项工作时,坚持每周深入群众走访调研,了解社区居民对此项工

作的了解程度和反应情况,积极采纳居民群众提出的良好建议,真正做到了群众参与,群众监督,共同推进此项工作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服务宗旨,提升工作效能。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真心实意对待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实际工作中,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热情及时的解决群众反应的问题。当我们为弱势群体争取合法权益,当我们让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当我们热情帮扶的社矫人员重归社会之时,都会感到由衷的满足和欣慰。

三是坚持司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情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情零懈怠。”这要求我们在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要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把司法为民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把每一件事情都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维护司法权威,弘扬法治精神。在调解矛盾纠纷时,既要合情合理,又要依法依规,面对双方的诉求,要从法律角度予以解释说明,获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引导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在当今社会矛盾凸显的形势下,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作为基层司法所的一名干警,要应对这些挑战,就一定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司法干警“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为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戴 晶 珞南街司法所

第四篇: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马豫

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依靠群众,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观点;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观点;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的观点;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的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观点;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坚持司法公正,把维护人民权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观点等等。

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包括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体现了坚持党的先进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坚持这条路线的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由工人阶级及其同盟军——农民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因而必须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第二,体现了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党的群众观和群

众路线的提出、丰富及其发展,正是我党创立、发展与成熟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产物,体现了党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第三,体现了坚持实现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中同党内右倾与左倾错误路线斗争过程中鲜明地提出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实现党的最低纲领——打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及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进而实现党的最高纲领——顺利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建设社会主义。

第四,体现了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袖,带头践行这条路线,才由最初创立井冈山等十三个革命根据地,夺取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才有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才有了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才有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及其实践,也才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五,体现了坚持为民亲民与民主监督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不断教育边区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代表人民的“权力观”,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完全彻底地用来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党处处为人民着想,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陕甘宁边区人民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福利”,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党和边区政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新时期必须自觉践行群众路线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世纪。我们党、国家、民

族和人民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这给我们弘扬“延安精神”,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首先,要准确判断当前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影响和制约党群关系以及贯彻群众路线的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以农村发展为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个旧中国留下的大包袱,经过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并没有卸掉。

由于有的地方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恶化,如云南孟连等农村,出现宗族迷信故态复萌,导致党在那里一度失去了控制力。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高举旗帜,坚定道路,充分认识坚持党的群众观、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着力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深刻分析影响和制约坚持群众观、贯彻群众路线深层次根源。以农村发展、农业工业化推进、农民富裕奔小康为例,影响和制约坚持党的群众观、贯彻群众路线的深层次原因在于:

——思想解放方面,长期囿于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即姓“公”,农民土地(以户或个人)持有即姓“私”,跳不出农地公有产权传统模式的束缚长期以来,我们“重工轻农”的指导思想及过度剥夺农民土地权益的政策尚未彻底根除与调整。

——在产权制度安排方面,加速农业工业化,保证农民各项权利尤其是经济产权权利的实现,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适应“五

化”建设的农民企业家,其最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安排,就是赋予农民土地持有权,确立土地持有主体的地位,为其成为现代市场主体提供产权保障。

——在财政金融及价格机制方面,以土地征收与工业反哺农业,垄断行业反哺农业,大中城市反哺农村及小城镇,东部地区反哺中西部地区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国家宏观监督权调控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给乡村的政策缺失。

——在经济政治权利保障方面,农民对相关经济财税保障政策的制定实施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的渠道不畅,机制失灵。

——在机制创新方面,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老办法不灵了,新办法又不多,往往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的盲区,导致许多小矛盾积累成大问题,甚至引发突发事件。

其三,要增强坚持党的群众观、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是要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策观”与“法律观”。在“三农”问题上,我们必须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把实现农业工业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把推动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作为解决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把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以人为本的重中之重课题,把消除城乡差距作为统筹兼顾城乡发展的难点来对待,切实更新发展观念,厘清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政策,完善保护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法律制度。

二是要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的“群众观”和“决策观”。一切为

了人民的政策取向、立法取向及执法取向,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和“决策观”,自觉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三是要树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一切共产党人、国家工作人员都要树立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的“上帝”、是主人,我们是人民的仆人,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政绩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为此,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市、县、乡(镇)直接民主选举代表人民管理社会事务、组织经济、服务民众的公务人员,确保公民直接参与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权力;必须畅通渠道,健全机制,确保公民对经济社会事务及管理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所有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自己接受群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确保群众监督权全面充分行使。各级机关都要实行公正、公平、公开的办事制度;要把群众监督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及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使公共权利的赋予、行使及其效果受到严格、有效的监督。

乌什县国庆中学2014年3月3日

第五篇:陈燕萍与能动司法

陈燕萍与能动司法

当下有那么一位热门人物就是被赞为“百姓信服的好法官”,也是我很敬仰而感动的,她就是现任江苏省靖江市江阴园区人民法庭副庭长——陈燕萍,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她致力于法庭审判工作,她到乡村办案,到当事人家里办案,将工作方式的灵活性和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充分地结合,以人为本的办案理念和不徇私情的工作作风,使她审理的3100余起案件中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她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无形中将审判与执行一并解决,在全社会破解“执行难”的今天,她的办案方式和经验尤其值得总结和推广。

在她的颁奖词中用“美丽”诠释了法律。柔情法官陈燕萍,在调解家庭矛盾、解决邻里纷争中,在关爱无助老人、帮助残疾儿童中,让我们感受着法律的美丽和温暖。

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积极面对生活的她,更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法官职业。她认为:一个好的法官,不能仅仅简单地“坐堂审案、一判了之”,而要以能动的姿态主动化解矛盾。虽然身处基层,她却总是胸怀大局,积极审理影响民生的案件。陈燕萍扎根基层的14年,也是她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身体力行地践行“能动司法”的14年。

那么能动司法到底是指什么呢?

其实能动司法就是提倡司法的能动性,也就是让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秉承一定的法律价值,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则,并充分运用司法经验,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从而理性地对案件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作出判断。

司法能动性关涉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能动司法问题,其最直接地体现为法官在法律适用中的自由裁量权。与司法能动相对应的概念是司法克制,司法克制要求法官在司法过程中严谨地执行法律的意志,而尽可能地不渗入法官个人的信仰与倾向。当然,要对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作绝对的区分是极为困难的,事实上,司法能动和司法克制是法官进行自由裁量时享有多大的自由或者受到多大的限制的程度问题,司法能动主义的维护者强调的是法官为了“实现正义”的使命,从而轻视对司法权的限制,而倡导司法克制的人则倾向于强调在民主国家中对司法权所应该进行的限制,并通过各种方式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也就是说,自从提出了能动司法,法官就不仅仅是板着面孔,高高在上,坐堂听案,去机械判案,而是应该主动地去接近当事人,了解案情,以准确而人性的判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把法律的公正与正义展示给人们。

在她看来,基层群众诉讼能力较弱,很难适应现代法律体系的举证规则,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加的困难,正是因为如此,作为法官更应该积极行使职权,加强诉讼指导,发扬司法的能动性,还老百姓以公道。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培成形象地概括:“陈燕萍办案有„三多‟:走路多,说话多,流泪多。”她工作的园区法庭所辖20多平方公里镇村,人们见得最多的是“陈法官”骑车到田头、到渔船上、到工厂调查的身影。为方便残疾人当事人,她把法庭开到农家院子里。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她总是耐心地倾听、不厌其烦地解释。而当“弱势”的当事人受到侵害,她的心就无法平静。

陈燕萍一直坚持“现场必去,群众必访”的原则,尤其在处理邻里关系、农村房屋买卖纠纷等案件时,她总要带着原告来到现场,实地勘查。“基层的案子比较小,但矛盾并不简单,深入到群众中进行走访,不„坐堂问案‟,这样既方便群众又能充分了解案情,通过走访群众甚至还能更加充分了解案件背后的隐情,找到化解矛盾纠纷的切入点。”陈燕萍说。法律贴近民心,陈燕萍付出最多的是耐心。

她的说,无论办什么案子,当事人带着多大的怨气,陈法官都会给对方倒上一杯茶,并且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这种耐心与和善让每位接触过陈法官的当事人和律师都印象深刻。“基层的很多案子,案情并不复杂,但往往和赡养、离婚等涉及家庭关系的纠纷有关。”陈燕萍说,“在审理这些案子时,不但要做到于法有据,还要化解当事人心里的气,做到法、理、情的统一,才能排除隐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耐心都能得到理解。在陈燕萍到当事人家中了解案情,或者执行判决时,也遇到过当事人的冷言冷语,有的当事人往她身上泼水,甚至以拳脚相威胁。“我可以动用法警把他们拘起来,但我没有那么做。”陈燕萍解释,“那样虽然能让他们一时服软,但会造成更大的隐患。法官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要让人信服而不是屈服。”

“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审案,用百姓信服的方式化解纠纷”

“在农村最重要的就是„释法‟。”陈燕萍说,“很多时候老百姓不是蛮不讲理,而是不了解法律。一旦法官用他们的语言把法律解释清楚,知晓了法律规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她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依归,严格公正地办好每一个案件。她身体力行,以个案的公正裁决来实现普遍的司法公正,把普遍公正寓于个案的公正裁决之中。”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评价陈燕萍。

“我审的不是大案要案,但对很多老百姓来说,官司一生一次,影响一生一世。”陈燕萍说。当初,是做医生的父亲替她选择了法官的职业,父亲告诉她,医生救死扶伤,法官主持正义;一个治疗肉体的病痛,一个调整社会关系的症结,都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你要牢记法官前面的„人民‟两个字。”这句话让陈燕萍铭记终生。

“人民法官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评价标准。江苏靖江市法官陈燕萍扎根法庭14年,群众评价„案子到陈法官手里,我们放心,心里踏实。‟这种朴素的语言,就是对她的最高评价,说明她真正成了一名„人民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如此评价陈燕萍。

“当我看到一对闹离婚的夫妻吵着进来,笑着出去;当一个案子村里所有人都调解不了,我能调解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陈燕萍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天下无诉’。”

看了陈燕萍的事迹之后,我深深的感觉到她的伟大与司法能动的重要性,是啊,在乡村,在基层,法律成了少数人的法律,而真正应该受到法律公平正义的庇护的,需要法律去维护权益,伸张正义的老百姓却往往不懂得法律的程序,规范。这样一来,司法能动的作用更能体现,法官的责任,职责更需要去履行,这不仅仅是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我们都期待,国家机关,法治机构能更加重视司法能动性,能有更多像陈燕萍这样的好法官出来维护百姓权益,弘扬社会正义。

下载能动司法方式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能动司法方式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燕萍与能动司法

    陈燕萍与能动司法 讲到能动司法,具体来说,能动司法到底是指什么呢?其实能动司法就是提倡司法的能动性,也就是让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秉承一定的法律价值,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则,并充分运......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心得体会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扫除障碍,引......

    弘扬詹红荔精神,坚持能动司法

    弘扬詹红荔精神,坚持能动司法 “认认真真办案、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爽爽做事、开开心心工作”,这是詹红荔的真实写照,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中的天平永远不失衡。詹红荔同志用一......

    广西能动司法汇报材料

    关于广西法院贯彻 “能动司法”理念有关情况的材料 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 根据法(办)明传(2009)59号通知的要求,现将我区法院有关积极服务大局、贯彻落实“能动司法”理念......

    关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坚持以人为本

    关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坚持以人为本 ----****党支部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是党的事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

    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教育党课讲稿 王道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

    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阐释,是我们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长期以来,群众路......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精选)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鲁俊迅 天地之间,一气而已,轻清为天,重浊为地。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如天居高位而亲下,得地气的承载与接纳,地天交泰,万物和谐。 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