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力物资合同一站式服务大厅年终工作总结
电力物资合同一站式服务大厅年终工作总结
电力物资合同服务大厅的建设,是省公司党组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精神,打造理念先进、运转高效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规范物资合同业务管理,展示国网公司服务品牌,加强物资领域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省电力公司实践“三个服务”郑重承诺,为供应商提供更加高效、便捷
服务的实际行动。
合同服务大厅是集合同签约、履约、结算、供应商维护、业务洽谈等工作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合同服务大厅投入运营后,在短时内高效率地运转,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就合同服务大厅近期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制度建设是服务大厅各项工作高效运转的保证:
在合同服务大厅开业以前,合同服务部就按照省公司物资部对物资合同签订的新要求,充分听取采纳部门员工的建议,制定出更加细化的合同签订流程,并在大厅开业前的两次在外组织的合同签订会上试行了新的流程,根据会上会后的反馈进一步调整完善工作流程,为大厅开业后的顺利高效运营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大厅工作特性和实际情况,编制出《物资合同服务大厅标准化操作手册》作为大厅业务开展的流领性文件,从而将大厅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流程规范化。
业务开展实行“批次签约负责制”每次签订会都由专人负责组织,人选采用轮流的方式,不仅分解工作强度,更培养员工的大局意识和团队协调组织能力。由于新的合同签订流程要求很多工作要在会前完成,而且签订会时间短节奏紧,为了能在每个节点都及时准确,部门员工常要加班加点工作,所以签订会结束后都会安排部门员工换休。休班制度不仅能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让员工得到休息,缓解工作压力,更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二、服务大厅规范化运作是国网“干事干净”廉洁理念的展示平台:
合同签订采用流水线方式,合同版本严格按照《国家电网物资采购合同统一文本(征求意见稿)》编制的统一版本制作,合同签订信息与中标资料完全一致,确保了合同的公正性。取消在合同签订会上签订技术协议,严格按照标书中的技术协议中的相关参数信息执行,这样就避免了以往供应商在与各供电局物流分中心签订技术协议时遇到的繁琐和困难,不仅简化签订流程,缩短签约时间,并营造了阳光、廉洁、公正的签约环境。
三、彰显窗口优质服务:
自合同服务大厅运营以来,致力于为供应商提供舒适有序的签约环境,准确便捷的签约流程,亲切可靠的签约服务。大厅配置了供应商抽号区、休息区、商务区、签订区等功能区域,使得供应商从始至终都体验着舒适的环境和有序的流程。灿烂笑容、文明用语、礼貌举止和热情服务只是优质服务的基础,只有用最快的时间,最准确的工作,最简洁的方式达成供应商所需要的目的,服务才能真正得到供应商的认可。例如以前一个供应商在一个供电局的不同工程项目中标,则有几个工程项目就要签订几份合同,造成了重复工作降低效率。现在按照物资部的要求,同一个供电局、同一个项目部门、同一个供应商、同一类产品只签订一份合同,从根本上减少了合同签订数量,为供应商提供便捷,贯彻了全方位的、超前的为供应商服务的理念。
作为陕西省电力公司物流服务中心的窗口,合同服务大厅将秉承便捷、高效、规范、诚恳的服务理念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供应商和各基层物流分中心。
四、取得成绩:
(一)社会效应显著:
合同服务大厅围绕“四服务四满意”的理念开展工作:
1、主动服务让省公司满意
通过工作流程的精细化,在签订会前找出问题,完成差异化处理,及时准确的完成合同签订工作,以100%的完成率、及时率、准确率、签订率让省公司满意。
2、高效服务让基层单位满意
严格按照中标信息和资料签订合同,简化合同内容,无需基层单位来人参与签订合同与技术协议,加强与基层单位的沟通和交流,以高效便捷的服务让基层单位满意。
3、优质服务让供应商满意
良好的大厅环境,便捷的签订流程,热情的服务态度,做供应商所想,解供应商所急,用超前的工作将供应商在合同签订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低效的节点一一解决,以优质、热情、超前的服务让供应商满意。
4、贴心服务让员工满意
休班制度不仅能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让员工得到休息,缓解工作压力,更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以贴心为暖的服务让员工满意。
(二)经济效益提升:
1、节约纸质合同文本用纸
原合同文本由合同协议书、合同通用条款、合同专用条款以及合同附件四部分组成,约40页,最多可达100页左右。现根据《国家电网物资采购合同统一文本(征求意见稿)》的精神,将合同浓缩为5页,并且省去合同附件中的技术协议部分。从大厅运营至今,用签订合同1680份,按此估算每年签订合同数在10000份以上,平均每份节
省纸张35张计算,则每年仅合同用纸部分就可节约纸张2800000张,按照一页合同成本0.3元计算,则纸张方面便可节约成本84万元,切实履行了公司“三节约”的要求。
2、节省合同签约工作的相关费用
以往在外组织合同签订会的费用大约在8-10万,各分中心计划员、技术人员参加签订会的差旅费等费用约为1.2万元,除西安局外
其余9个及安康水电厂共10个分中心,则每次合同签订会的综合费用在20万左右。按照全年组织15次会议计算,全年可以节约直接费用近300万元。
(三)工作效率优化:
秉着公司“四个超前”的工作思路,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合同签订。合同服务大厅挂牌运营至今,签订**年国招110KV以上第一批、国招220KV以上第一批、国招10-35KV第一批、国招电能表第一批、省招集中规模第一批、省招物资谈判第一批共6个批次,294份合同,总金额20584.13686万元。通过改进和创新,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1、签订会前超前准备。根据以往合同签订的经验,细分工作节点,结合服务大厅的有利条件,将合同台账整理核对汇总、制作电子版合同、印制纸质合同等节点放在合同签订会前完成,使大部分问题在签订会前得以解决,不仅为供应商签订合同提供便利,并且加深了与各物流分中心及计划部、招标公司的交流与合作。
2、签订会上流程清晰。得益于部分节点的超前准备,在合同签订会的组织上,充分利用大厅的各项设施,将签订流程流水线化:抽号排队,叫号接待,完备合同,用印收集。各个窗口分工明确,专人专责,节节相扣,改变以往签订会供应商一对多签订模式(一家供应商与几个供电局专责签订合同)造成的程序重复和工作量大的问题。
3、会后总结上报及时。签订会上按局分工改为按节点分工,统一的完善清册、整合信息、移交合同,使得后期工作不仅节约了时间,又做到了准确、详尽。
通过创新策划、超前准备、精心组织、精确实施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以前从接到中标资料和清册→签订合同→合同收集、分发、汇总移交,整个过程需要一个月左右,现在缩短到一周左右就能完成。其中签订会效率的提高是最受供应商好评的。
3月28日至3月31日,银河招标公司在大厅进行省招第二批和国招10-35kV第二批的标书发售工作,合同服务部派专责在前台负责收集完善供应商资料。本次标书发售概算金额达5.7亿元,招标公司充分利用大厅配置的抽号机、叫号机、大屏幕、宽敞的大厅及会议室和洽谈室带来的便利,标书发售过程有序、高效,得到供应商的一致好评。合同服务部利用这次标书发售会收集供应商资料,共登记供应商426家,其中ERP系统中无记录或资料不全的供应商为357家。供应商信息的维护为日后工作的高效性夯实基础。
合同服务大厅运营时间不长,每名员工精诚团结、通力协作,用超前主动的工作态度和“高、严、细、实、好”的工作作风,确保了合同的签订率及准确率的同时,努力为供应商提供高效和优质的服务。运营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为把合同服务大厅建成展现物流服务中心工作精神和服务理念的窗口而不懈努力。
推进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国网公司“三集五大”工作部署,积极响应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合同服务部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合同存档管理工作。自大厅运营以来部门利用大厅签约流程的特点,在将合同移交给有关单位和部门前,对合同进行扫描生成已签约生效的合同原件的电子版,并将电子版合同及台帐以硬盘存储和光盘存储进行保存。至今已完成对**年国招、省招第一批;**年国招、省招第二批共十个批次,共计1501份合同的电子化存档管理工作,总金额约为101377万元。
合同服务部不仅对合同进行电子化管理,更将每一批次合同签订过程中涉及到的中标清册、合同台帐、签约申请、签约报告等资料与电子版合同分批次一并保存。这样不及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也使在签约工作的回溯过程中有据可查。所有合同的扫描版文件的文件名全部按照合同号命名,配合各个批次的合同台账及其他资料,可以回溯任意一份合同整个签约过程的相关资料和文件。
运用信息化、电子化的手段,一改传统合同管理方式的繁重和不便,并将整个签约流程“保存”下来,提供完整、准确、优质的合同查询服务。用精细化,常态化的合同管理模式,切实推进合同服务部的“标准化建设”。
第二篇:一站式服务大厅工作内容
一站式服务大厅悬挂内容
1、党建群团 党员服务,党的建设,工会、团支部、妇联建设
2、民政优抚 助残服务,慈善救助,拥军优属
3、劳动就业 技能培训,政策宣传,办理证件,提供信息,推荐岗位,小额贷款
4、社会保障 办理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大病救助,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5、社会事务 落实民生工程,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向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反映居民和单位的意见和要求等等。
6、计划生育 办理生殖保健服务证、光荣证,政策宣传,生殖保健服务
7、环境卫生 保洁绿化,环境整治,健康教育,除“四害”
8、综合治理 治安巡逻,纠纷调解,信访维稳,法律咨询,交通安全,禁毒,消防
9、文体教育 文化活动,体育健身,两基教育
10、科技科普 科普知识宣传,科技培训
11、老年服务 居家养老,老龄教育,老年大学,老年协会
12、关心下一代 青少年教育,家长学校,关爱留守儿童
第三篇:城市“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建设是提高市政府行政效率的必然要求。在很多情况下,一件政府事务的处理涉及多个部门。以前人们要挨个部门地去办理,光盖章就要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人们办理一件普通的事务就要等上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有时由于错过时机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例如注册一个企业,其经营范围是“加工卫生筷子”,则工商局核发其“工商营业执照”之前必须看到该企业的“卫生许可证”和“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前者由卫生局发放,后者则由农村经济发展局核发。按传统审批流程则该企业办事人员首先到工商局登记注册,然后在工商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分别到卫生局和农村经济发展局办理相关审批项目,哪一天项目能审批,审批过程中是否需要补充材料等等企业都不知道,只好由专人负责和相关审批部门联系,如果审批人员不在或领导出差在外则审批流程就会因此搁浅,而一个部门的拖后也会影响其他部门的办事效率。即使按照正常的流程审批,办事人员也需要多次穿梭于各审批部门之间,填表、送材料、改材料再送材料、交费、取证书、取批文等。前置部门审批后还要将相关证书、批文(往往项目审批后并不能马上拿到证书、批文,更加影响了后置部门的办事效率)送到后置部门,此时后置部门才开始项目的办理,可是时间已大大的耽误了!如果政府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多个政府部门进行协同办公,开展“协同政务”,这种现象可以得到极大地改善。
下面结合笔者曾经考察过的太仓市“行政审批中心”和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来分析目前城市“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太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招商引资”涉及项目审批,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太仓市政府在经济开发区建成了“行政审批中心”。目前进入审批中心的部门有20个(如果全部进入则应该有35个部门),包括186个审批项目。行政审批中心2002年10月开始运行,到2003年11月份共办理审批项目3万多件,与传统行政方式相比办事效率提高了很多。太仓市政府“行政审批中心”部分项目采用联网审批的方法,但存在两次录入的弊端(审批中心系统录入一次,局委办内部系统录入一次)。由于电子签章效力、部门之间网络连接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同时缺乏软件方面的支持,行政审批中心没有解决多部门联合审批、网上审批问题。
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是衡水市人民政府为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和建立服务型政府而设立的派出机构,由4个内部科室、两个窗口服务大厅和4个分中心组成,总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是集管理与服务、审批与收费、协调与联动、投诉与监督、信息与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纳入中心的市级行政审批服务项目550多项,其中收费项目180多项。市直40余个部门和桃城区部分职能部门计150余名工作人员进驻中心集中联合办公。
便民服务大厅是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主体大厅,主要提供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日常性的各种办事、办证、审批等服务事项。内设服务柜台、商务中心、效能监督投诉中心等,共入驻市直部门27个,办事窗口28个,提供多项便民服务。大厅实行受理项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申报材料公开、承诺时限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政策依据公开。进入大厅的项目,符合条件,可即时即办的,当场办理;符合条件,需要审批时间的,在承诺时间内办结;不符合条件或不符合规定的,说明退件理由;审批权限在上级部门的,在承诺时间内审核上报。大厅内装的大屏幕可以显示所有进入项目的受理、在办、待办、办结等事项情况。来大厅办事的群众有权对大厅内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项目审批大厅是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专职服务大厅,共入驻14个市直部门,为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外商投资等项目提供“一站式”联合审批服务。项目的立项、备案、审批等各个环节的手续均可在大厅办结。有关项目在符合规定程序、提供必要申报材料后,均可得到限时办结、优质高效的服务。申请者也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和为民服务联动电话(12345)提交申报资料,下载项目审批表格,咨询项目审批信息,查询审批进度。
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自2003年12月9日试运行以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审批服务流程,实现市县两级的互联互动。但是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例如,有的政府部门没有入驻政务服务中心,造成有的审批流程还要经过传统办事流程;有的审批业务没有完全做到网络化、无纸化,还要借助传统的工作方法;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多部门联合网上审批信息系统。根据笔者的长期研究,城市“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建设要做好如下8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协调好“一站式”行政服务各个业务主体的相互关系,使之形成良性互动。行政审批业务涉及到用户、受理门户服务人员、审批人员和监察部门及各级领导四个业务主体,其中用户是项目的申请者和受益人,它既是项目的起点又是项目的终点,是对项目最关心的载体,也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受理门户服务人员是用户和审批人员的桥梁,肩负着上传下达、解惑答疑、政府门面的作用;审批人员在一定意义上是政府的代言人,是阳光行政的执行者;监察部门和领导是行政审批的监督人和决策者,审批的效率、公正性在这里体现。上述四个主体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只有这四个节点都处于良性循环,才能说整个行政审批业务是规范的、合理的与良性的。
二是要合理设计“一站式”行政服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运用管理科学,总结多年来在业务办文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以合乎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为前提,以提高办事效率为依归,对现行办事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整,能省则省,能前移的程序要尽可能前移,能“并联”的就不要“串联”,并将可行的、有效的做法大胆地推广,变成一种制度安排。其中“并联”办文是一种适应网络时代、打破部门界限的工作组环境,同一份文件同时在办的经办人员通过网络形成一个工作组,工作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问题,交流与该办文有关的信息,甚至还可以相互监督。纸质文件在窗口收文后变成了电子文件,使“并联”办文在操作上变得简单易行。办事组要在办文案中确定可以“并联”的办文事项、“并联”启动的条件、时间、办理结果转交的科室等。要大幅度削减协办事项,将一般的基于内部信息的查询性质的协办事项砍掉,最大限度地减少转文;对必须保留的协办事项,要将其使用的条件、要求、时限规定清楚。
三是要积极制定“一站式”行政服务标准,规范办事行为。要对每一审批事项的主办事项与协办事项、相应的主办单位与协办单位等做出明确规定,哪类审批事项、什么审批条件有哪些协办事项,要求是什么,时限规定等,对主办、协办办理情况分开考核。在此基础上,要对每个审批事项中涉及的每一环节、每一岗位的具体行政行为做出清晰的规定,例如工作内容、深度要求、主要的政策法规依据指引、参考案例指引、通常需要协调的事项等。要对公文格式进行规范,经办意见里要清楚地陈述申请条件、经办意见、政策法规依据,经办人要调查并核实申请条件,对其全面性、准确性负责,经办意见必须清楚,政策法规依据必须指明具体的法规名称、条文内容等,审批人和核准人对后两项把关。要对提交申请材料进行
标准化,将各类申请报告表格化,简化现有的各审批事项需提交材料的清单,列明需提交的每一种材料的用途、内容、要求、规格和份数。还要对公文的流转进行标准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流转速度,不涉及业务审批内容的,在部门内部要更多点对点流转。要建立办文事项代码,实行行政审批表格化,在办文表格中详细罗列法定的审查及审核内容,规定审查的方式和分类表述的规范意见,从而避免行政随意性。
四是完善“一站式”行政服务功能,建立“全程服务”的理念。行政审批一般要经过材料预审、项目受理和项目审批三个阶段。审批人员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预审材料,需要了解用户提交的材料是否短缺,提交的材料是否合适,有无错误等,发现问题应及时反馈给客户,以便客户按要求修改。然后根据行政审批的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创建一个审批状态,确定审批初始时间,满足网上审批的实际需要。项目受理之后下一步工作就进入了项目审批的实质阶段,审批人员可能要进一步审核材料、组织实地考察、研究材料内容和考察情况,最终做出同意还是不同意该项目的审批。对于需要前置部门配合的项目,可以通过抄告单的形式抄告相关部门,并通过系统随时了解前置部门审批的进展情况。监察部门一方面负责检查监督各部门项目办理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对未能按时办理项目审批的部门进行催办。要使各级领导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浏览当日、当月或给定时间段内审批事项的申报、预审、受理、审批的情况;还可以按注册资金、企业类型及项目状态等分别统计各类数据,为合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是实行“一站式”行政服务分级分类制度。当前,部分项目等会时间过长,各级会议的审批范围不明,个别部门和个人该报的不报,不该报的却一个劲地往上送。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同一种审批事项,不管具体个案的繁简,都适用同一种程序,规定相同的办文时限,对申请方有失公允。针对这些现象,要合理划分各级业务会的权限,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等会时间。在窗口受理时对申请按管理权限和办文事项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进行分类,要对各类办文事项的申请须提交的材料按“确认”、“使用”、“产生”进行划分。
六是建立合理的“一站式”行政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现行以按时办结率为核心的评估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办文情况,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办文实绩评估体系。要全面审计确定每一主办、协办事项的办文时限,建议政府部门组织专门力量根据每一审批事项的工作量、历年来各类申请的数量和组成情况、人员编制核定;协办事项由主办单位提出,在同一办文中同一协办事项只允许提出一次,需要多科室协办或多协办事项的应同时提出,协办单位因未达到主办单位提出的协办要求而导致二次协办的,协办单位按延误处理,主办单位的办文时限相应增加一个该协办事项的办文时限;由于主办单位所提要求不清或主办单位其他原因导致二次协办的,二次协办时间由主办单位负责。主、协办单位因此发生异议的由窗口协调。要严格控制挂起文件数量,挂起文的主办单位应积极主动为解除挂起创造条件,挂起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 个月。审批结果要求重新做工作的,办文时限在解除挂起后相应增加,增加量一般不超过原办文时限的30%。缺件待补事项一般由主办单位在第一次接到文件后2个工作日内提出,超时由主办单位负责。
七是加强“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建设。按照“大窗口、小部门”的指导思想,设立咨询组、收发文组、办事组、督查组,将业务精、作风好、懂管理的精兵强将充实到窗口,将其办成对外咨询服务、对内综合协调的中枢机构,实现前台、后台分离。窗口的任务一是受理申请、接受咨询,拟定办文方案,报领导审批后转部门办理,即核查材料是否齐备、对申请进行分类、决定审批事项、程序及相应的办文时限、拟定主办事项、协办事项、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及主要任务、要求等,使申请方对整个审批过程心中有数,主动配合。必要时,可应申请单位要求,组织申请前小型会议,着重了解申请所具备的条件、申请方的想法和计划,并向申请方就政策、程序、需要补充的条件和配合的事情提出咨询意见。还要受理投诉,安排回访。此外,窗口要为申请人要办的事情度身定做了一个办事计划,并且有人专门为计划的执行进行跟踪、协调、监督,使申请人对办文时间、办文事项有一个比较准确、完整的心理预期,也基本知道哪一阶段自己需要做什么。
八是大力开展“一站式”行政服务信息化建设。广大IT厂商要积极投身城市“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信息化建设,为其提供优秀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特别是协同办公软件。市信息中心、信息办及有关部门要做好城市“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信息化规划,做好相应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与IT厂商密切合作。要做好城市“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建设、业务系统建设和网站建设,并建立良好的维护、管理、升级以及信息安全等工作,保证整个信息系统持续、健康、安全、可靠地运行。(作者:金江军;来源:中国电子政务信息网)
第四篇:两级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运行情况及办事流程公开
两级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运行情况及办事流程公开、限时办结和首问负责制度落实情况。
为进一步优化南环街道社会经济软环境建设,提高政府便民为民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便民服务网络的作用,切实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优质、快捷、周到服务。南环街道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了便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因我办涉及拆迁搬至绿之园物业3楼其中便民服务中心面积约60平方米。(另计生办服务大厅面积20平米)现中心服务窗口设置分服务中心管理处、人口计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优抚、残联、老龄7个部门、9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周一至周五实行坐班制,周末实行值班制度。
南环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要履行行政服务、为民服务等几项职能:
(一)、行政服务:
1、办理、代理人口计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优抚、残联、老龄等有关审批手续、证件办理;
2、发布有关法律政策信息;
3、发布用工信息,开展职业介绍,协助组织劳务输出;
(二)为民服务:
1、民情民事收集:通过多渠道收集基层群众关于生产、生活中一系列的信息和情况,并加以梳理、分类。
2、民情民事分析: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掌握基层动态,提出意见、建议,为街道党委、办事处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3、民情民事咨询:对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最低生活保障金、困难救济、计生服务等事情,提供咨询服务。
4、民情民事调处:通过直办、代办、联办、督办等形式,协调解决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各类突发性事件及各类矛盾纠纷事件,做到有接待、有落实、有督办、有反馈,努力使群众的问题、困难得到协调解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社区为民服务站建设情况
南环街道下辖16个社区居委会,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16个,已完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改建和新建的5个,7个社区签订办公用房协议,1个正在建设中,3个社区正在选址。各社区实际相应办公设施已到位,工作人员已落实,人员分工明确,主要提供民政、残联、计生、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调解等服务,社区为民服务站工作规范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完善。
为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南环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服务中心管理处,并着手开展好以下工作:
1、制定规范服务中心业务运行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2、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平行处理的事项组织协调;
3、对处理项目的运转情况进行协调、督察;
4、对进入服务中心的部门窗口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组织部门窗口规范、高效、优质服务,并提供相关业务咨询;
5、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6、受理办事群众对窗口及其工作人员服务质量、效率等方面的投诉等工作。
结合软环境建设工作实质及内容,为明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工作职责,更好地服务社区民众、接受群众监督,南环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了五个方面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对外服务制度。进行项目清理,编印服务指南、办事须知,公开服务项目、服务依据、服务程序和收费标准,做到阳光操作;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登记归档制等制度。二是建立内部制约制度。制定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考勤制度、考核办法,实行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三是建立工作协调制度。实行党政领导轮流带班制度和接待制度和党委、办事处有关人员组成的定期回访制度。四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由区纪委派驻街道的第一纪工委牵头,组织街道目督办、党政办等定期对服务中心工作开展专项检查。五是建立考评制度。将政务服务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将群众评议作为各内设部门年终民主测评、考核的依据。
党务、政务公开情况:
我办制定了《南环街道办事处党务公开实施方案》、《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及党务、政务公开目录,16个社区及3个小区管委会都及时的对党务、政务各项信息进行公开,其中署西社区被区纪委确定为12年运河区重要事务程序化管理联系点及党务公开示范点
第五篇:一站式服务经验总结
新农合与医疗救助无缝衔接 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
――湟中县卫十一项目医疗救体制改革的几点做法
湟中县卫十一项目办
【摘要】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虽然能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双重补偿,但由于两项补偿制度在补偿机制上未能有效衔接,不但不方便住院患者报销,同时也增加了经办机构的工作量。同时,由于现行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补偿仍然采用“事后救助”模式,致使部分救助对象由于无法及时筹资住院押金而制约了其对住院服务的利用。湟中县通过卫十一项目的实施,在新农合与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农合无缝衔接,改变民政救助对象对住院医药费用的事后补偿方式,实施住院时按新农合和医疗救助规定直接减免的“事前救助、住院补偿实时结算”模式。提高了医疗救助对象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率,救助对象住院率明显提高,救助对象住院率由2008年的4.1%提高到2010年8.4%,与正常人群住院率之差由2008年的低2.7个百分点提高到2010年的高1个百分点;救助对象住院实际补偿比达到90%。
一、背景
湟中县2008年全县参合人数379256人,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99.33%,乡镇、村覆盖率达到100%。确定的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扶对象等五类农村低收入人群28006人,占农业人口的5.85%。农村低收入人群一直是民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的主要对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实施以来,虽然能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双重补偿,但由于两项制度在报销方面未能有效衔接,增加了贫困人口医药费报销环节的经济负担。同时,现行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模式仍然为“事后救助”模式,低收入人群个人自付能力较低,仍然制约着贫困人口卫生服务的有效利用。自项目实施以来,在省政府领导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县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我县从完善救助政策、改进结算办法、加强监督管理入手,为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难的问题,提高贫困人口卫生服务利用能力及公平性,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衔接方式,创新建立特困人口“事前救助、住院补偿实时结报”新模式。
将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范围,民政部门每年为救助对象代缴规定的参保金,并核准医疗救助对象基础数据。新农合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利用青 海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新农合和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医药费报销“一站式”服务,定期与县合管办进行结算。民政部门定期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预拨一定的医疗救助金,定期结算,医疗救助对象就医时实行“事前救助、住院补偿实时结报”模式,降低了贫困人口住院“门槛”,改善贫困人口住院服务的可及性。实现“资源共享,分类核算报销,分类建账,分类建档,统一监管,一站式结算”,使农村困难群众能够得到“小病能治,大病有救”的医疗保障。通过实施该模式,扩大了特困人群医疗服务可及性,提高了特困人群的就医程度,切实减轻了特困人群的医药费用负担,进一步提高了特困人群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组织体系,集思广益,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民政、财政、卫生、审计等部门联动机制
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为组长,卫生、民政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湟中县新农合与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衔接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合管办,负责全县新农合与贫困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工作。召开由政府牵头、财政、卫生、民政及相关医疗机构参加的新农合与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方案讨论会,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方案得到与会各方一致同意,同时形成了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集思广益,由卫生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新农合与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各方责任,其中财政部门负责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并对专户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民政部门负责审核认定农村困难群众享受医疗救助的资格,建立医疗救助对象动态数据库,并会同卫生部门定期开展检查,督促直报窗口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良好的服务;卫生部门负责核实医疗救助对象身份、核算救助经费并实行新农合补偿与农村医疗救助一并支付。
(二)召开实施动员会和培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相关政策群众知晓率
县合管办组织召开新农合与农村特困人口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动员会,各乡镇主管领导、民政助理员和县、乡医疗机构负责人、报账员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培训班上讲解 2 了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补偿相关政策,民政部门向各定点医疗机构和乡镇合管办分发了贫困人口花名册,同时,县合管办工作人员对开展“一站式”服务信息系统进行了专题培训,培训合格率达95%。
同时在县、乡、村开展新农合政策与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一站式”服务宣传,通过黑板报、展板宣传、村医例会和乡村医生进入贫困户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提高了贫困人口对此项政策的知晓率。
(三)完善制度衔接,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分段救助标准,提高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服务利用
通过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紧密合作,将分管的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农合“无缝衔接”,实现管理体制、服务内容和操作层面多层次的衔接和融合,实现统一管理政策、统一监管体系、统一医疗机构、统一操作服务,最大限度的开发和配置救助资源, 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实现救助效益的最大化。
衔接后的救助方式则根据困难程度的不同,对救助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救助。由政府出资资助贫困人员参合。每年由县民政局审核确定救助对象后,将资助参合资金划入新农合基金专户。低收入人群住院治疗时,县、乡医疗机构新农合经办人员对救助身份和《湟中县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垫付审批表》(一式三份,医疗卫生机构、县/乡合管办、县/乡民政局各留存一份)进行确认后,对救助对象每天的医疗费用按新农合和医疗救助补偿规定进行预结算,仅收取患者自付费用。
新农合住院补偿部分:低收入人群住院医药费用,在普通补偿比例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乡、县、市、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分别按80%、70%、60%、50%补偿,住院符合补偿费用按30%。每人每年累计住院补偿不超过3.5万元(如表1所示)。
表1 住院医药费用新农合补偿比例表
医疗机构等级 补偿比例 起付线 封顶线
乡级 80%
县级 70%
市级 60%
省级 50%
贫困人员取消起付线
35000元 民政医疗救助部分:取消大病医疗救助起付线,住院费总额中减去新型合作医疗报销额。一类对象为农村低保户、60年代精简退职人员和定期定量救济人员。其剩余部分按以下比例报销:500元以下(含500元)的补助60%;501元—1000元(含1000元)的补助65%;1001元—1500元(含1500元)的补助70%;1501元—2000元(含2000元)的补助75%;2001元—5000元(含5000元)的补助80%,5000元以上补助85%,全年个人累计补助金额不超过6000元。二类对象为五保户,对其实行全额报销。三类人群为重点优抚对象,按80%报销,不设封顶线(如表2所示)。
表2 住院医药费用民政救助比例表
救助比例 救助标准 500元以下 60%
500-1000 元 65%
1000- 1500- 2000-
5000 五保
1500 2000 5000
元以上 户
元 元 元
全额
70% 75% 80% 85%
救助 全年不超过6000元
重点优抚 80% 不设封顶线
(四)转变补偿模式,简化操作流程,方便资金结算,提高救助时效性,充分发挥医疗救助的便民救急作用
原有医疗救助政策,对困难群众实行的是“先个人垫付、后政策报销”的事后救助方式,使用手工方式结报,存在手续烦琐、工作效率低、监管不全面、统计不科学、结报不及时等诸多问题。由患者个人垫付可报销部分医疗费用,使得部分救助对象因无力支付费用或报销手续繁杂而放弃治疗,从而影响了救助效果。
为了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垫付医药费的难题,缓解困难群众的医疗筹资难,在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农合 “一站式”服务过程中,转变补偿方式,重点突出事前补偿,将现行的事后补偿方式,改变为住院时按制度规定直接减免的事前补偿方式,切实减轻低收入人群的医药费用负担。
同时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简化补偿流程,将原民政部门承办的医疗救助结算、给付业务转由新农合经办机构、县乡定点医疗机构承办,通过信息和网络技术,将合作医疗报销、困难人员医疗救助等医疗服务一次性操作,同步结算。并加大宣传力度,使低收入人群患病 住院时及时提供所需手续,及时得到医药费用补偿。在补偿资金结算方面,改变过去分散结算的模式,由医疗机构统一汇总上报县合管办,县合管办统一与民政局结算垫付补偿的医疗救助资金,然后再拨付给各医疗机构,这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了医疗救助的便民救急作用。
补偿流程: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等――患病后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到县、乡民政办申请农村医疗救助――交所在医院备案――出院――出院结算时只需支付除新农合报销补偿、民政救助后的个人自付金额(如图1所示)。
划拨县级民政机构审查合格住院贫困救助对象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审查合格申请自付金额申请审核结算新农合住院补偿直接减免县财政局医疗费用 民政医疗救助县民政局县农合办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乡级民政机构划拨图1 新农合与医疗救助无缝衔接补偿流程示意图
(五)健全系统监督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政策有效落实
为保证了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效落实,我县按照省、市相关文件出台了《湟中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和《湟中县农村特困人口实行“一站式”服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严格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救助的管理水平。
建立系统监管制度,加强卫生部门与民政部门的跨系统协调,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一是各定点医疗机构指派专人负责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工作,严格执行居民新农合、医疗救助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救助对象的医疗服务。二是医疗救助依托新农合的服务政策,5 共用同一套用药目录和诊疗项目,执行同样的管理政策,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收费,切实减轻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三是成立卫生和民政联合监督小组,采取全面检查、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对查出的违规行为按照相关管理规定由卫生局和民政局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确保医疗救助基金的安全。
开展贫困人口就医满意度调查。县合管办统一印制了乐都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衔接问卷调查表,组织县、乡、村医务人员深入贫困农户开展调查,通过调查贫困人口家庭基本情况、参合情况、收入情况、支出情况(本门诊医药费、住院医药费支出情况),重点了解项目实施以来,低收入人群就医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情况,贫困人口满意度。
三、取得成效
(一)实现新农合与医疗救助制度无缝衔接,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卫生服务利用能力 充分利用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形成“制度衔接合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用、结算支付同步、监管及时有效”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运行机制。从而结束了贫困群众先缴费后看病、出院再报销,报销后才能得到救助的历史,救助对象从住院到出院最多只缴纳约15%左右的自付部分,大大减轻了困难群众看病的经济负担,实现花少量钱也能看大病的愿望,有效提高低收入人群就医可及性与公平性,从2009年10月起截止2010年12月底,共有3442人次特困人口住院治疗,共发生住院医药费用2025882元,县、乡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垫付补偿住院医药费用1823294元,其中垫付新农合补偿资金1093976元,垫付医疗救助资金729318元。特困人口住院医药费用实际补偿比为90%,个人支付率只有10%。
(二)创新机制,简便快捷,有效降低低收入人群申请医药费用补偿成本,提高经办机构工作效率
通过相互衔接,县合管办和民政局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和监督层面加大了整合力度,通过共享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信息网络、共享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实现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构建即时结算平台,困难群众在看病时不再需要先行垫付新农合补偿费用和医疗救助资金, 可以边住院、边治疗、边报销,边救助,实现“一站式”服务,6 为广大特困群体提供了及时、有效、便捷的医疗保障。通过抽样回访调查、现场访谈等,低收入人群对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制度衔接服务满意度达到100%.(三)统筹兼顾,以民为本,科学监管,真正实现医疗救助“阳光化”操作
医疗救助是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因对象不同或所患疾病的不同,享受的政策也就不一样。在报销范围和额度上不因人而异,做到“公平、公正”,既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关键,也是保证医疗救助基金安全的关键。本县严格实行“户主申请――乡镇审核――县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做到医疗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金额的公开、公正、公平。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农民代表不定期对“一站式”服务的有关政策、规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民主测评,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到既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又做到服务周到、方便群众。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医疗救助政策法规和办理程序,确保医疗救助“阳光化” 操作,全面有效提高医疗救助的可及性和覆盖面。
四、工作体会
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当前我国政府消除农村健康贫困,建立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两种制度的属性不一致性,在目标实现方式上的互补性、两种基金补偿能力的有限性和消除健康贫困的重要性,共同决定了整合两种基金的必要性。在两种制度衔接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明确政府责任是成功衔接的根本保证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做好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党委、政府工作考核。正因为有了领导的大力支持,才使两种制度成功对接,使广大困难群众享受到了“一站式”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制定合理制度保障,形成工作合力是制度衔接成功的前提条件
只有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才能保证上级各项政策规定真正落到实处,使困难群众的医疗难问题切实得到有效解决。利用新农合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困难群众实时结报的新模式,既为困难群众办了实事,也为卫生、民政部门提高了办事效率,更是增强了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工作的规范性、可操作性,杜绝了相关的人为因素,使该工作成为阳光工程。7 这与卫生、财政等部门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
(三)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扩大宣传范围,动员农村居民了解并自愿参加,是衔接成功的群众基础
加大宣传动员工作,掌握及时信息,积极争取群众支持,使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特别是在实行实时结报等方面取得了各方满意的效果,深受广大困难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