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最喜欢的一节数学课(最终版)
我最喜欢的一节数学课
西关小学
从上学到现在,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深深地明白了,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课程,但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节数学课了!
随着一阵美妙的音乐铃声,李老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教室,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小时候都玩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玩过。”同学们对着节课充满了期待。同学们,已经忘了这是上课,大声的讨论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老师说:“既然,你们刚才已经讨论了,那么,我就问问你生活当中,有哪些是长方体?”突然,提出这个问题,同学们也高兴的忘了。过了几秒之后,同学们纷纷举手,“电冰箱,”“空调,”“窗户,”“电脑。。。“你们只想着吃了,想个这个都呢么慢。”李老师幽默地说。老师讲的绘声绘色,同学们,听的都很入神。李老师又说:“胖乎乎的正方体都有哪些?”“有桌子,”“纸盒,”“钟表。。。说到这里,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说:“看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你发现了写什么?”大家摸着头,面面相觑。老师继续说:“那同学们,拿出数学学具盒来,动手摆一摆,想一想。”“同学们,比较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突然,我豁然开朗,犹如喝醉了的人,浇了一盆水那么清醒。这时,老师又让我们拿出,昨晚准备的东西。动手折了折。发现了一个结论:
1.相对的面的面积必须相等,否则,是绝对拼不成的。2.相对的面不能靠在一起,否则,是绝对拼不成的。
时间如火箭一般,下课了,我却有点不舍得了,就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这节课讲的是多么惟妙惟肖,多么娓娓动听,多么妙趣横生,多么出口成章。我真的没有想到,课堂是个十分有趣的地方。
第二篇:一节数学课
永年县第二实验学校朱萍
今天课堂进行的还算顺利,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过到快下课的时候卡壳了,一道练习题讲完后发现孩子们眼中一片迷茫,我感觉肯定有一半的学生不太懂,也难怪一些我们大人看来很简单的题目孩子们做起来就不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实在太少了。
课下我对着题目反复琢磨抬头看看操场上疯跑的孩子们怎么能让他们明白呢?“小红前面有5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几人?”怎门能让同学们记着加上“小红”自己呢?这时我看到操场上有同学们在玩老鹰抓小鸡,哎呀!我想到了,我快速跑下去加入到他们玩的队。我做老鹰后面7、8个“小鸡”,同学们跑的正高兴的时候,我说:“大家别动,我发现一道数学题!”同学们很惊讶也很兴奋,脸上写满?号。我说:你们看赵哲前面有5人后面有3人,咱们一共几人?同学们有的加有的数结果有等于8的有等于9的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都在讨论争吵,我就站在一边看,嗨!还真出能人,小班长怡璇说:“都别吵了,你们计算加的时候忘了加赵哲”。瞧,我一句话没说问题解决了!
他们还在激动热烈的讨论着。我深深地感觉到兴趣真是位好老师呀?
第三篇:我这样上了一节数学课
我这样上了一节数学课
柴湖二中教师汪华辉
教数学已十年有余,近段时间觉得自己的教学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止步不前,难有突破。于是就在自问:难道真如别人所言,教书时间长了,没有了教学敏感度,失去了教学的睿智。
若问我能否上一届完整的数学课,我会说没问题。可问其能否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保持这种最佳状态,我无言以对。有人说教数学要像大师,而大师是学不来的。如今的学生已不满足教师像禅师一本正经地诵经。教师既要有智商又要有情商,在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运用结论等过程,很愉悦的求知。
偶有一次,在我没有预案的情况下上了一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同时也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数学课堂上,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一组数据排成一排:1、2、3、4、3、2、1、2、3、4、3、2、1、……,按此规律,第2008个数是__.”
学生不懂,问我。我便引导学生去观察这列数字的排列、探索其规律。学生们终于明白了,原来是将2008除以6,商334余4,所以第2008个数是4。随后,我说:“此题还有一个更简单的解法,想了解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想!”
于是我就将一次在校图书馆偶然发现的一本科普作品中的秘密呈现给了学生们。
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这样几道算式:7+3=10,7+6=1,3-7=8,并告诉这是钟表里的算术,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学生们都明
白第一个算式,对于后面两个算式则只摇头。我问学生:“钟表上的12点还是几点?”学生齐答:“0点呀?!”马上就有同学说出了后面两个算式的意义。
接下来,我说类似的,星期里有算术吗?学生们很聪明,一点就通:星期一到星期六,分别用1到6代表,星期日用0代表。3+4=0的意思,就是星期三再过4天便是周日。“按照这种解释,那么4+5=多少?”当然是星期四再过5天,可不就是星期二了。
学生们显得异常兴奋。我不紧不慢地问道:大家觉得这类算术很有趣,那它在数学里有用吗?举一个例子:要判断一个正整数能不能被9整除,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这个数的各位数字相加用9除,要是能整除,原数也能整除;否则,原数也不能整除。111302154能不能被9整除?大家试一试。不一会儿,学生们便得到了答案,此数能被9整除。
学生们体验到了“星期算术”与“钟表算术”的价值。
“那么,我们的那道数学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学生们很快地答道:用2加8,然后除以6,依然余4。
“在我们七年级的数学学习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类型的题目,我们都可以用这个相似原理去解决”,学生们听我这样一说,都纷纷地拿出自己的资料,去寻找此类题目,想验证老师说的是不是真的有效。有的学生找了十多道题目去做,不一会就解决了。他们充分的享受着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
无疑,这一节数学课,学生们有的是收获,学到了一种技能;
情感上也是快乐的,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
通过这节课,我也在反思——是否我的每节课都能像今天这样去讲呢?它浅显易懂,还有趣实用。这样的课,学生感兴趣,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也比以前单纯地为解决一题而讲一题的效果要强多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有的学生总觉得数学高深莫测,时有畏难情绪。这节课的学习,就让他们明白了,学问来自生活,经验出自基础。生活学习中有的原理可以运用到方方面面。
现在,我们不是在高呼“高效课堂”吗?我认为让学生带着热情,在充满乐趣的课堂里,像做游戏一样去探索、去发现、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关键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秉承这一理念在数学教学上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一套通俗而且有价值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学生学到了知识,练就了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乐于学习等良好的情感。
第四篇:我最喜欢的一堂数学课[范文]
我最喜欢的一堂数学课
----吴正宪老师的《认识方程》
什邡市北京小学 魏 丽
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那是2012年11月6日,我参加了“北师大什邡附小举行小学数学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并有幸的聆听了国家督学、全国模范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政协委员吴正宪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及《从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的讲座。
吴正宪老师为大家献上《认识方程》一课,整堂课中没有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简单的几张图片;没有刻意的情境创设,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吴老师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自主和谐的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学习,大胆自由地探究发言,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整堂课让听课教师回味无穷,感慨不已。
《认识方程》一课中,吴老师先让学生针对方程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有“方程是怎么求出来的?方程有什么用?”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接下来吴老师出示自己用纸制作的简单的天平教具,告诉学生现在天平是平的,当左边放了300克的砝码时,会怎么样?吴老师边说边放砝码图片。学生用自己手臂的一高一低表示天平的不平衡。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如果右边放180克苹果会平衡吗?并随即把苹果的图片放在右边的天平上方。学生表示还不能平衡,还需要添加120克水果才能平衡,老师把120克的香蕉图片放在了天平上。接着,吴老师又让学生看着平衡的天平列个算式记录了下来。通过放进苹果,拿走苹果一连串的操作,引导学生用式子记录下来:180+□=300,180+x=300,180+x>300,180+x<300。其次,把以上式子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再次,以直观天枰建模,拿走直观天枰,帮助学生建造心中的天枰。吴老师创设情境图:一壶装有2000毫升的水往两个暖壶倒满水,再往一个200毫升的水杯倒满水,正好倒完。引导学生抓住“正好倒完”找出等量关系来表述这时心中的天枰,最后抽象天枰,用式子表示心中的天枰:2 x+200=2000,过程中实现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多完美的自然的过渡!吴老师认为,方程就是讲故事,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方程,把抽象方程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站在老师旁边就有方程,你能讲个故事吗?”多有趣的数学,学生兴趣怏然,这效果不就出来了吗。天枰是认识方程的最佳辅助学具,而直观天枰更能有效地解读方程。可见,自制教具,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能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课的最后,吴老师要求师生共同回头看,回顾反思,整理刚才的学习过程,把学习经历上升为经验。
课后,吴老师结合她的“认识方程”一课进行“从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的讲座。讲座首先提出了以下问题:
能顺利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 能流利地说出方程的定义就是理解方程思想了吗?
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怎样帮学生建立好这个数学模型?深刻理解方程的意义?
那什么是方程呢?数学教科书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作为老师,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但记住这句话就是认识方程了吗?在吴老师的“认识方程”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判断是不是方程,之前学生遇到数学书上常见的方程样子能准确快速地判断,但是遇到“20+□=100”时候,没有学生能很迅速地做出判断,这个时候课堂上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快做出判断呢?在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学生往往片面认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于是,找字母、找等号成了学生判断方程的标准。难道未知数等价于字母吗?
“核桃质量+20=50”,“20+□=100” „„这些就不是方程吗? 所以,作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在教学方程时,她给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做好铺垫和孕伏。
3、方程思想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心地做好过渡。具体到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时,她是这样分析的:(1)从直观的天平开始,变抽象为具体,变麻烦为简洁!借助天平帮助学生建立了方程的概念。实物天平比较精密,操作很麻烦,很花时间;改用课件天平,操作由老师随意调控,虽然操作方便,但学生没有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于是就自己制作了学生能参与活动的直观的天平——用纸板做的天平,两端的托盘之间的横杆中心用螺丝相接,然后借助直观教具的形象展示,把抽象的方程直观起来。(吴老师强调:纸制天平虽然粗糙,但它留下的是最逼近数学本质的东西,其它非数学本质的东西大可“大刀阔斧”)
(2)分类有方法,教学有技巧!
吴老师利用天平,把天平左边托盘放进180克香蕉和未知质量的苹果,天平右边托盘放进300克的砝码,通过放进苹果,拿走苹果一连串的操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用数学语言(式子)来记录:180+□=300,180+x=300,180+x>300,180+x<300„„接着,老师指导学生把以上式子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分类时,吴老师的一句话为学生的分类铺平了道路:
师:“刚才,这些式子都是用天平称出来,结果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况”?
学生:“两种,平和不平”。
师:“对,不管是向哪边倾斜,总之都是不平。那你们能够将以上这些式子按照这样来分分类吗?”
简单的几句话,就使得学生不能乱分类了,只能把式子分为相等和不相等的情况。不然,分类的方法就很多了:比如含字母的和不含字母的,带方框的和不带方框的„„,如果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课堂无法控制。然后又马上把不等式的情况屏蔽掉,把问题聚焦在等式中,突显老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3)直观的天平没了,你心中的天平在哪?
吴老师利用水壶中的水倒入暖瓶中的过程,借用学生的肢体,形象地感受到天平没了却是存在的,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肢体语言到自己的语言,再到数学语言来描述方程,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方程概念,而不是肤浅的 “含有字母的,有等于号的式子就是方程” 字面上的理解。
(4)方程就是讲故事
吴老师通过让学生讲故事,创设了一个个丰富的学习情境,巧妙地把方程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方程。
在其环节,学生根据同一个情境列出了以下三个方程: X-145=35 X-35=145 145+35=X(这是不是方程?教学时,我也是有点迷惑,听了吴老师的诠释,豁然明白)吴老师是这样诠释的:它虽然是方程,可它仍然是我们儿时的想法,不是今天的思维方法,如果方程的未知数单独放到等式的一边,如果事情复杂了,会使问题陷入困境的,如果你把未知数当成已知量进行思考,这种方式对你今后有很大的帮助。
这也显现出真正建立方程思想是需要一个漫长的体验、理解、感悟的过程。
(5)引导学生“回头看”,回归数学本质。
吴老师指引我们要学会与教材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与专家对话、与课堂对话,才能深刻思考,真正把握数学本质。
听了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课堂能如此来上,学生该多快乐,学习该多有趣呀!因为在名师的课堂中我看到了高效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在专家的说明中,我又领悟了这样的课堂是如何设计的。在名师的课堂上,我领悟到了专业成长的路径,这条路虽然崎岖,但并不是摸不到头绪。我将在以后教学中,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以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第五篇:我最喜欢的一节语文课
我最喜欢的一节语文课
今天是我们开学的第一天,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语文课。老师走进课室,说:“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下午,我要给大家一个特大的惊喜!”我们既好奇又兴奋。整个中午我都在想:老师准备了什么给我们呢?我开始猜测:是吃的,是玩的,还是作文„„我又想:如果是作文,噢,不、不、不,我最怕了,千万不要是啊!
好不容易到了下午的上课时间,老师轻快地走进来,却两手空空,我们都在纳闷:为什么老师没带东西呢?今天究竟是一堂什么样的课呢?只听到老师脸带神秘地说:“咱们来玩个游戏,你们先记住你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个人的名字。”老师又说:“咱们开始吧,现在我请一名男生,一名女生来做这个游戏。”首先老师问男同学,他的爸爸是谁,男同学回答了。第二次老师问女同学的老妈是谁,女同学也回答了。第三次老师再问男同学:“你的老婆是谁”,这时原来鸦雀无声的课堂,全是同学们的捧腹大笑声,那位男同学被这个问题吓得“慌了神”,尴尬地站在那,哑口无言。最后一次,老师又问那位女同学的老公是谁,女同学这时反应够快,迅速地说:“不知道”。我们全班笑得更利害了。原来老师今天考我们脑筋急转弯。这堂课在笑声中结束了。
这真是一节有趣的语文课。
松岗中心小学六年级:钱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