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园林,让城市更加美好”策划书
策划
经济法学院09级3班
一、主办单位:经济法学院09级团总支
二、承办单位:经济法学院09级第3团支部
三、活动时间:2011年12月08日下午13:30——15:30
四、活动地点: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教室
五、参与人员:经济法学院09级3班全体成员
六、活动主题:园林,让城市更加美好。
七、活动背景:
随着重庆园博园的建成,第八届国际园林博览会在重庆隆重揭幕。园博园旨在促进全国城市园林绿化质量的提升和园艺的发展,推动新材料、新工艺、新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探索并实践市场化办会的新途径,引导社会对未来和谐人居环境的关注与追求。可见,园林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不可小觑,它承担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不管什么形态什么功能的公园、绿地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广泛保护。但是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参与是不可能办好的。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树木花草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在这个宗旨下,我们举办本次活动。
八、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园林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同学们保护各种形式的园林。不管是中国园林还是外国园林,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它们都美化了我们的城市,丰富了我们的生
活,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中国传统园林凝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其风格、技艺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通过古典园林,我们能更加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以及人民,热爱我们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现代园林,我们能更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加热爱生活;通过外国园林,我们能更加认识到他人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取其精华,让中国园林文化不断繁荣与传承下去。最后,本活动还旨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加强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同学们的友谊,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为大家创造一个和谐温馨、团结共进的学习生活环境。
九、活动流程:
一、由主持人冉丹妮上台致开场词,并播放一个大约6分钟的PPT,对园林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使同学们对园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由同学们集体参与做一个拼图的活动。图片会由本班团事先准备好,均为各地有特色的园林的图片。同学们按寝室分成12组,每组拼一张图片,先拼好的组获胜得分。并由主持人讲解其中几幅同学们感兴趣的图片,同学们可以在劳动中收获更多的园林知识。
三、由主持人冉丹妮、陈柳、梁朝鸿搭档,组织进行知识竞赛,调动大家参与热情。题目也会事先准备好,分为常识题目与诗词题目两种。让同学们能够边玩边学。
四、组织同学们进行一个落叶造型的活动。让同学们带来自己准备好的落叶,用这些落叶做出各种图形,充分发挥大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提高大家的环保与再利用的意识。
五、播放一个教学视频,让同学们跟着学折一片树叶,纸还是事先准备好。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同学们珍惜身边的每一片树叶,不要随意践踏花花草草,并尽自己所能去为绿化做贡献。
六、在主持人冉丹妮的主持下请大家在卡片上写下心情寄语(可以是对祖国对老师对亲人的祝福,可以是自己的心愿,也可以是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并将它们折成星星放入瓶中珍藏。在此期间算出各寝在前两个环节的得分。
七、由主持人冉丹妮对优胜小组颁奖。
八、主持人冉丹妮宣布活动结束。
十一、活动意义
本次“园林,让城市更加美好”的活动首先让同学们对古今中外的特色园林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唤起大家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园林文化的热爱,对祖先伟大智慧的崇敬,对人类劳动的尊重。同时,让同学们了解城市之中园林的重要性及对于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弱噪声的意义。加深对未来和谐居住环境的关注与追求,还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即使是公园的一草一木也要悉心呵护。最后,活动还旨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加强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同学们的友谊,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努力为大家创造一个和谐温馨、团结共进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二篇:园林,让生活更美好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你问我答?)
1、什么是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是人们在目前生态环境恶劣、城市景观特色不突出的状况下,渴望实现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模式。它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组合;具有“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和“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赋予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意境。
2、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以人为本、功能完善,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3、作为普通市民,可以采取哪些形式参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答: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关系每一个人,作为乌鲁木齐市民,应该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创建各项活动,如身边增绿、爱绿护绿、低碳出行、节约水电、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等,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是对创建工作的最大支持。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
园林植物病虫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给园林植物造成的危害十分普遍,常常引起园林植物枯萎,甚至整株死亡。那么,我们如何采取综合的养护管理措施呢?
一、落实责任,完善制度
首先应对花木进行分类,将植物的特征、习性编写挂牌,编好工作计划,早打算早安排,并做好绿化工人的技能培训,落实责任制,划分管理片区。
二、保洁,除草工作
绿化工人应每日清扫落叶、杂物,为植被浇水,根除杂草。清除杂草主要通过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两种方法,人工除草要提倡中耕的方法,化学除草要选好除草剂,以免发生药害。
三、合理施肥
乔灌木施肥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确定施肥量。一般盆栽植物花前花后可多施一、二次肥,其他植物全年施用化肥大约二至三次,每次施肥中结合耕松土有利于植物生长。
四、病虫害防治
防治植物病虫害,在使用农药时应尽量采用高效低毒的产品,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并结合人工捕除同时进行。做好农药登记,药后要进行评估。春夏季是病虫害的高峰期,要特别注意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修整树形,剪除枯树病枝,清除虫卵、虫茧,以减少虫源。
五、植被修剪
乔灌木及绿篱要定期修剪,特别是成形的乔灌木球和绿篱,既要保持其造型又要保证植株生长正常。园林植物的造型根据品种和位置的不同可由绿化技术人员确定,造型包括:圆形、蘑菇形、圆柱形、三角形、方形、菱形等。
六、做好防风、防涝和防寒工作
工作人员要经常检查花木生长情况,护树架要及时进行加固,备好抗风用具。进入雨季要注意排水系统畅通,防止植物受浸。冬天对热带植物要做好防寒处理,在5℃以下,盆栽热带植物要搬至室内或放置温室保温,地栽植物可用薄膜防寒,并适当减少浇水量。
第三篇:文明 让城市更美好[定稿]
这是一次形象提升和实力增强的伟大实践,这是一次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携手并进,这是一次古老传承和现代文明的相互交融,这是一次边陲小城的美丽蜕变和文明绽放。
出片名
文明 让城市更美好
——岢岚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纪实
岢岚,因境内岢岚山而得名,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毗邻陕西、内蒙,区位优势明显。岢岚县拥有8.6万人、版图面积1984平方公里,境内有岢瓦、岢宁铁路,有岢临、五保高速和在建的神岢高速,交通十分便利。
早在石器时代,岢岚就有人类定居,现今的岢岚城已有2200年的历史。
这里是历史重镇,作为唐宋以来军事重地,曾经狼烟遍地,烽火三月,边关将士、折戟沉沙。全国唯一的宋长城,在长城史和军事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里是革命老区,是山西临时省委诞生地,也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1948年,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转战西柏坡时路居岢岚,留下了“岢岚是个好地方”的深情赞誉。组建于60年代末、位于岢岚县境内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 巨大贡献。
这里是清凉山城,春有百花、夏无酷暑,悠悠白云,绿草幽幽,是名副其实的避暑圣地。
这里是养生福地,名满三晋的炖羊肉,营养美味的银盘蘑菇,地道的莜面栲栳栳,浓郁的特色民俗,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落日黄昏,清风绿浪,翩翩起舞,欢歌四起。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新时代赋予岢岚人新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岢岚县立足现实,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确立了生态、特色、务实“三个发展”,青山绿水、文明宜居、人和业兴“三大定位”,建设美好岢岚“一个目标”的“331”发展战略,集中开展了“环境清洁、交通秩序、文明卫生”三项治理行动,“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文明和谐”三项建设活动,形成了人人用心、个个发力、项项落实、实事办好的浓厚工作氛围。
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省级卫生红旗县、全省扶贫开发先进县、全省文化建设先进县、全省“一县一业”先进县、全省植树造林先进县、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县称号,“晋岚”绒山羊、“中国红芸豆之乡”之乡,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国家级卫生县城……一项项殊荣,尤如一个个绚丽的光环,让岢岚人无比自豪。
字幕+解说: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187357元,财政收入万2535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3元,城镇居民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775元,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事业均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截止2015年3季度,实现生产总值133789万 元,财政收入2092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2230元.在众多荣誉面前,岢岚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建设新岢岚,塑造新形象,追求新跨越”,是岢岚人的追求和梦想,肩负着8万人民的热切期望,岢岚县超前思维、长远谋划、全局运筹,把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作为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民心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了“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奋斗目标。
城市变奏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把岢岚干部群众的心紧紧连接在了一起。岢岚县严密组织、科学部署,建立各相关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职具体抓,联络员具体办的工作机制。无论是便于及时交流工作的QQ群、指挥部考察后的总结学习讨论、经常性的实地调研、不定期的工作推进会,还是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记者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点评创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都及时、快捷、有力地推进了创建工作。2015年3月,创建活动正式启动。岢岚县一步一个脚印,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政务微信平台,进社区、进家庭等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动员迅速展开。在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的基础上加大重点整治力度,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城区道路“畅通工程”,严格规范市场、建筑工地管理、娱乐场所管理,并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创建平安岢岚。岢岚县还通过调查问卷、发向宣传册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文明知识,倡导摒弃不文明行为和习惯,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全县上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功能日益加强,岢岚县投入3.4亿元,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将县城及周边4.39平方公里建成区纳入创建范围,高标准完成新建改造22条道路、381条街巷、9个停车场、4个集贸市场、15座公共卫生间、4200套旱厕等建设工程,在“创卫”的基础上,新建城市道路4.4公里,改造城市道路4.8公里,安装了路灯,新建了供水、供热、供气等管网公共设施。并高质量完成城市绿化7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2%,城区绿地率达29%,人均公共绿地8.2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2平方米。
生态做文章,绿字绘蓝图。岢岚县实施以“一区、两线、三山”为主的林业重点工程,完成城区绿化2000亩、忻保 高速和岢会线荒山绿化4万亩、城周绿化8000亩,将全县48.5万亩符合条件的生态公益林纳入森林保险范围;实施了3乡18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实现行政村清洁保洁全覆盖。治理岚漪河9公里、北川河3公里,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2%,日处理生活垃圾120吨,六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部实现“零增长”,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围绕创建目标,岢岚县通过开展“人人讲党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等宣传学习,加强党组织建设,打造了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通过推进法治宣传“六进”、建立社区警务室等活动,打造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通过对不良贷款等8项秩序整顿,维护了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全县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文明乐章
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目标,岢岚县不断丰富文明城市的色彩与内涵,以生动的载体吸引着全民共同参与文明创建,带动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打造岢岚文明“最硬”的软实力。
市民文明素质全面提高,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蔚然成风。“送温暖、献爱心”、“志愿者行 动”、“救助贫困母亲行动”、“春雷行动”、“扶残助残”、“扶贫帮困”等捐助活动吸引了各界群众参与;无偿献血成为干部、市民的普遍行为;见义勇为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层出不穷,涌现出市级道德模范先进个人燕桃梅、任志军等一批先进人物,他们的可敬、可学被传播到了岢岚的每个角落,青少年学生争做孤寡老人的贴心“小棉袄”,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岢岚大地上吹起了道德文明新风,涌动着互助互爱春潮。
幸福旋律
岢岚县将89.6%的财政支出用于全县“十件实事”和144项民生工作,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投资一亿元的新岢岚高中已正式投入使用,教育均衡县创建顺利通过省级督导评估。县医院综合住院楼投入使用,新农合参合人数57727人。将城乡低保每人每月分别提高25元、20元,集中和分散供养的五保供养金每人每月分别提高200元、130元,为486余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资金84万元,为各类优抚对象246人发放优待金213.3万元;建成廉租房2270套,交付1056套,改造572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在建涉及800人的易地搬迁住宅楼288套。
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岢岚县群众性文体活动、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岢岚县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美好新岢岚、我的中国梦”主题实践“十个一”活动,组织开展了“岢岚好人”、岢岚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全县城乡洋溢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
如今,漫步在岢岚,青山环绕,层林尽染,郁郁葱葱,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干净整齐的街道、富有特色的建筑,巍然耸立的古城墙,古色古香的羊肉街,碧水流过,绿树掩映,花香阵阵,蝶绕蜂飞,仿佛置身于江南小镇,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奋发。点滴之处,优雅的城市风情悄然溢出。方寸之间,默默的城市品味无声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的绿色人居环境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功在发展、德在惠民、意在和谐、志在长远。而今,岢岚正和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最强音,为实现“青山绿水、文明宜居、人和业兴”,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作文《让城市更美好》
让城市更美好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职责。绿色家园,从我做起。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在不断地恶化:拥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等,这些都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现在社会上的人都有着环保的思想,可是却很难付诸于行动。不是很难做到,而是从一开始就养成的习惯很难再改变。比如说:经常看到有人随地吐痰,细菌就蔓延开来。其实,你可以拿出纸巾吐在上面,等看到垃圾箱再扔掉。这样就减少了细菌的滋生,也防止路人降低得病的机率。
拥有私家车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儿。可是,他却一次又一次地让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汽车排放的尾气,可以引起眼病和头疼等其它症状。现在虽然有控制,可是汽车的数量在不断地增长,造成城市交通堵塞,还会发出噪音,这些都困扰着我们的生活。美国就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骑自行车来代替开私家车。这样,空气污染也得到了缓解,人们的出行也不会再有交通堵塞这种情况,对于白领们来说,是个节省时间的好方法。
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新加坡的环保措施总是做得比我们做的要好?
其实,我们对于环保这个问题,并没有彻底地贯彻下去,也没有制定相关的严谨的法律。没有强制性的措施来束缚不当的行为。让错误不断地在持续,不停地错下去,没有得到深刻的自我反省。新加坡是一个干净又美丽的城市。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污染,青山、碧水、蓝天、绿地,整个城市清洁干净。没有烟囱排放黑烟、汽车冒黑烟;也没有污水排污口;看不到裸露的土地;看不到扬尘;看不到有乱丢垃圾、烟头、随地吐痰,行人乱窜马路等现象。它们的管理方法是我们特别需要学习的,如果能真正地贯彻落实,那么中国将会发展得更好。
前两年,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去超市购物须拿布袋,如果没有带布袋,需要买塑料袋的要相应地付几毛钱。我们之前去超市购物,都会赠送塑料袋。回到家后,总是会把这些袋子扔掉。在一些外地地区,随处都可以看见塑料袋,遇到刮风的天气,它们就被风吹到树上、河里,不仅影响了卫生环境也影响了市容。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也污染了河流。在之前的年代里,也是用菜篮子或布袋来买菜的,为什么不延续这个习惯呢?
当我们的环境不再污染,城市是多么美好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可爱的笑容,让城市又添了一道色彩。所以,请让我们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文明!
第五篇:城市和园林
城市和园林
摘要: 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是人聚居借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园林设计师要介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和园林均需强调中国特色和综合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而万变不离其宗。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综述 城市化 中国特色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
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合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城市绿化和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未来发展的方向,则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
人居环境广义可至太空,中义为城市及农村,狭义可至居住小区乃至住宅,无不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居环境的理念是文化的总纲“天人合一”之一脉,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其中也包含“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等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创造艺术美,也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因此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庐”之说。其中主要是体现用地之地宜,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生产是手段,经济利益不可片面追求,我们的目的是持续发展的天人共荣、兴世利民。
园林却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随社会进步,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苗植树的象形反映。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而要在需要的土地上人工植树,这是恩格斯所谓“第二自然”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囿、苑和园,在西晋就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现代的中国园林概念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福利。园林学从城市园林扩展到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大地园林景观,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园林不仅要为人
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于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创造人居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
我国目前约有660个城市,预计不到10年要翻倍,即1 200多个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将“大建设、大破坏”改为“大建设、少破坏”是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和其他生物、非生物共有的地球。城市规划专家将城市规划划分为6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环境建设阶段,第六阶段为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如何体现呢?应明确城市是人类聚居,借以生存、生活和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在城市化的同时,也要使城市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同步协调地发展。补偿20世纪对自然资源“大破坏”的损失,并在原基础上重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应由城规专家担纲,协同生态、建筑、园林、文物等各有关方面专家共谋综合性的总体规划,而且要各学科专家从专项角度介入总规。首先要切实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除了必要的石材开发以外,杜绝炸山毁林、围水造地等激发天怒的破坏性建设。即使开采石材也要避开城市中心城区,在相对隐蔽的地带进行,而且要认真学习中国古代有益的经验。如绍兴东湖、广东西樵山等采石场,遵循一定设计原则,有计划地开走石方,留下一个山水空间。绍兴东湖还结合采石于石壁上开了一个桃花洞,并在洞两旁天然山石上镌刻了一副对联:桃三千年一开花,洞五百尺不见底。在起伏的丘陵用地上规划街道时,建筑不宜照搬平原上方格网式的体制。应是路随山转、因山构室,总体上一定要人工服从自然。《园冶》说:“假如基地偏缺,隣嵌何必欲求其齐”,“多年树木礙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山水、古树名木和一切自然景观资源都难以移动,而人是活的,可以在总体上因地制宜地规划街道。但在局部,则必须改造自然地形以适应街道和建筑的基本需求。城规宜根据城市的山水形胜布臵街道与建筑,与之适应,这是比较难的。但中国哲理是“先难而后得”。民居或山或水,之所以令人赏心悦目,就在于顺应自然地形,先难而后得的因山就势,从而取得最佳效果。每个城市的山水形胜各异,巴山蜀水、楚水汉天、二樵珠江、江南水乡各有千秋。民居也因地之山水形胜而具特色,而且各自有各自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文脉。如有心创造城市特色,又何至于形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呢?若各自巧于因借本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植物因带分布而自别,又何苦在北方城市臵假榕树、假椰树
呢?绿地指在自然土地上种植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的土地,绿地也要打假。
城市和农村从外观到内涵都要强调中国特色,我们总的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循时代而进,在继往开来方面有创造性地发展。对外国文化要学习,但必须结合中国实践。佛塔、须弥座、琵琶都是在学习外国文化基础上创造中国文化的实例和典范,学中有创。在某些城市保留的外国租界区或一些展览性场所可以造外国风光供参观,但作为城市和农村的总体建设,不宜提出“异国风光”的口号。《北京晚报》2004年10月11日以“西班牙小镇落户延庆”为标题,提出延庆将陆续建立日本、法国等7个异域风情小镇。至于温哥华森林、塞那维拉这些冠以洋名的地方就数不胜数了。“一方风水养一方人”,延庆山水何以产生异域风情呢。此风可息,而万万不可长。本来就千城一面了,再来千镇一洋面,谁受得了?人居环境必须本土化。现在的乡村都呈现地方风格,从县到市要力求保护这些差别而不是破坏。
作为专项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建立在综合性总规的前提下,深入贯彻总规的专项要求。指导的理念就宇宙观而言是人与自然协调,就社会观而言是以人为本,城市绿地系统包涵园林,园林是综合的,绿地系统也应包涵人文的特色。“千城一面”之弊只有通过创造城市的特色以求缓解。城市的自然山水形胜与文脉的融会便构成城市特色之根基。要根据城市定位定性而制定相应的绿地指标。基本指标是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主要用于森林,亦可作城市绿地参考指标,但不能只言覆盖率而不讲绿地率。因为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土地利用规划,惟据绿地率才能落实绿线和绿地面积。要从现状绿地、空地、拆迁等调查中落实绿地,古树生动地说明了历史文化,要切实保护古树名木。我国有3 000余年的银杏及周柏、唐槐、宋樟,这种资源是拿钱也造不出来的。绿地布局的原则是均衡、合理。城市中历史传留下来宜于开发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的大型绿地不要划为一般城市用地,否则会破坏优美的自然风景资源。在道路规划方面,要为独立的大型公共绿地创造条件而不要横穿竖剖地把整块用地分割成碎块。如作为一般商业、居住用地,也会埋没了这种自然资源。均衡的难点在于市中心,但市中心缺乏绿地的现状不是注定不变的,可以通过拆屋建绿来改善市中心的生态环境。生态学家认为从城市中心为大气环流带,城市中心最宜规划作水面和绿地。上海市根
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延安中路热岛高峰所在地拆屋建绿。不惜花每平方米1万余元的地价建成20余hm2的延中绿地,使市中心从生态到景观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上海改造市中心环境的实践,初步体现了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的世纪向往。又如安徽合肥市,鉴于旧城用地很紧,于旧市区西南另辟文化城区,借西面水库和旧河床的低地,开辟新城区中心面阔约2km多的大水面。以湖为心,以宽200m的绿带为轴,四周呈放射形布臵6块公园绿地,将市政中心布臵在新城区,这就自成城市中心新格局了。城市除大型绿地外,还要有为数更多,分布合理的中小型绿地,有的城市提出500m见绿。各类型绿地从原有的点、线、面逐渐织成绿网。不仅城市外围有环城绿地,而且与线状、楔形绿地结为一体。在城市内以隔离绿地分割建筑和街道,防止因城市扩大形成“摊大饼”的不利环境。无论从生态或景观而言,绿地都是分隔建筑和街道的优选方式,惟具有生命的绿色植物能有效地隔离混凝土铠甲的建筑。正如《重刊园冶序》所总结的:“盖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园林对人居环境可以起到逐步形成或完善风水宝地的作用。
“沧海桑田”说明水陆之变迁。既在滨水之处建城市,就要以人工疏浚淤积的泥沙,保证城市永不被水淹。杭州西湖如无人工疏浚,绝不可能保存目前风景如画的景观。2 000余年前成功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从理论上总结了6个大字刻在石墙上:“深掏滩,低作堰”。现在一般滨水城市很少掏滩,而代以筑高堤防水,以至几乎每年低流量高水位的水灾令人揪心。遭天怒的水灾惩罚实在是人为的因素所致,有些水患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人患。人与自然要协调的正是这些内容。
市区街道平直,到了丘陵地带的郊区就应顺从自然地形了。如果还是像市区主干道一样刚直不阿地通过去,山断坡而损谷,水断流而枯涸。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起伏有致的山林被破坏,代之以冗长、平滞、呆板的人工边沟和挡土墙,令人兴致索然。如果有“莫犯山林罪过,须陈风月清音”的座右铭常响耳边,那就会以“山迴路转”的原则选线。少量破坏的天然地形也要以人工还谷回坡,加以山林种植,补偿和回归自然的面貌,将路贯穿其中,那又别是一番景象。为什么一些先进国家开运河、选高速公路的路线必有风景园林师参与共同策划呢,道理在此。对于城市人文资源也一样,如没有周总理把关,北京的团城也会因城市街道拆建而遭破坏。没有古建园林专家上
书,德胜门也要去一个角。据说南京中山陵也被路穿了一下。城市化并不注定要破坏自然和人文资源,这就需要城市综合性总体规划运筹帷幄了。
现代交通发展带来了立交桥,从一层到多层,使热岛效应恶化发展。可以连顶带墙、柱全部以有吸盘的攀援植物绿化,还可以混交,藉有吸盘的植物带动无吸盘的藤本植物。要与交通部门协调解决所谓吸盘破坏墙面之虑。我在上海看到砖墙上布满中国地锦,50年来墙体无明显破坏,实践可证明真理。人居环境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建设
一谈到人居环境,首先提生态,提出生态城市、生态园林等,主要强调物质环境建设。其实,中国特色很重要的内容是强调事物的综合性。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强调理性、重视科学分析,以致曾一度认为一切美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研究景观着重视觉分析。以“天人合一”为文化总纲的中国特色则强调综合性。中国园林艺术从历史上讲,是从诗、画发展到园林的。苏东坡评价王维(字摩诘)的诗画强调:“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由此更可想见摩诘之园林定是凝诗融画之作。所以到明代计成总结中国园林的境界和评价标准时提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8个字。中国现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这都与“天人合一”的综合性宇宙观一脉相承。其中“天开”和“人的自然化”反映科学性,主属物质文明建设;而“宛自天开”和“自然的人化”反映艺术性,主属精神文明建设。中国文学讲究“物我交融”;绘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充分说明园林是文理交融的综合学科。如文学之“诗言志”、园林之“寓教于景”等。中国人对景观的欣赏不单纯从视觉考虑,而要求“赏心悦目”,要求“园林意味深长”。有花有鸟的环境中挂一副“看花笑谁”、“听鸟说甚”的对联。竹径不但通幽,如果联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古意就更发思古之幽情了。因此无论城市环境和景观、园林环境和景观都要强调综合性的功能。生态是环境效益之根基,与人之健康密切相关,但也不宜以某单项功能凌驾于综合功能之上。生态园林是指历史上一种以保护自然风貌为主的学派。其实生态学家诠释生态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既无褒义也无贬义的一种名词。世上既没有非生态城市和园林,那就也没有生态城市及园林。我们要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城市和生态良好、密切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便于休闲游览、景观优美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新型园林。作为人居环境,特别是居住小区,主要要求安全、生态良好、宁静优美、方便舒适、保障隐私、称意可心。要从居住文化中借景,而不宜沽名钓誉、轴线纵横、有节点必有盛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指因借地宜、人宜。必须根据用地的定性、定位,并结合自然、人文因素造景,达到“借景无由,触情俱是”的艺术效果。园林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学科,是科学的艺术还是艺术的科学呢?我认为是前者。钱学森先生建议园林归文化部是有深刻含义的。当然不同于文学绘画,是三维空间环境建设,而且植物种植设计必须具备生物学基础。植物造景的依托
强调生态必同时强调生物多样性,园林和城市建设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如何落实却所言极少。植物造景必依托于人居环境的地形塑造。城市建设“三通一平”中之“一平”的提法是不妥的。因为植物群落主要是地带性和小气候条件所形成。大地形之山川和平原构成大气候条件即地带性气候,微地形起伏可以形成小气候环境。多样的植物有多样的要求,主要是光照、湿度、土壤和风的综合影响。各种和各品种的植物都有各自的生态习性。以地形为主创造不同的生态环境,才能供不同的植物生长,其中包涵植物间的融洽性以形成群落关系。露地大气候带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违背的,但在大气候条件下完全可以创造一定的小气候条件,供多种植物生长和发育。从现状看,作为人居环境主要部分的城市环境人工化、商业化太强而自然化不足。总的讲,绿地要以乔木为骨架,灌木即使株数超过乔木也无可形成植被的骨架。灌木可分布林间、林缘或作灌木丛独立布臵。草地要因地制宜和相对集中,草本花卉总宜少而精,以林园围绕花园。也不一定到处提乔灌花草组成立体的植物群落,要因地制宜。草本花卉首先要变盆栽为主为地栽为主。发展多年生的宿根花卉、湿生花卉、水生花卉和岩生花卉。植物与地形、建筑、道路、场地、小品综合地进行景观设计。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我们先为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植物才会为我们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我国人居环境面临新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巩固既有成绩、纠正错误、克服困难,前途是锦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