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特教聋教育教学理论

时间:2019-05-13 06:4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京口特教聋教育教学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京口特教聋教育教学理论》。

第一篇:京口特教聋教育教学理论

一、选择题(20)《聋教育教学理论》试卷

1、.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发布的时间是()

A、1986年B、1988年C、1992年D、1994年

2、日常交谈最常用的声音频率是()

A、500-1000HzB、500-2000Hz

C、500-3000HzD、500-4000Hz3、将“五(wu)”读成“胡(hu)”,是构音障碍中的()

A、替代现象B、省略现象C、扭曲现象D、添加现象

4、使用假声说话是属于()

A、构音问题B、音调问题

C、音量问题D、音质问题

5、超过多少分贝的声音,人耳产生的就不是听觉而是痛觉()

A、90dBB、100dBC、120dBD、110dB6、二级聋,听力损失为()

A、71-90dBB、56-70dBC、56-70dBD、91-110dB7、人的听觉系统有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和()

A、大脑枕叶B、大脑颞叶C、皮层D、大脑顶叶

8、常用的听力检查法有()

A、行为观察法B、主观测听法C、客观测听法D、以上都是

9、世界上第一所聋校建立在那个国家?()

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

10、从事手语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A、手口配合B、手语翻译的时间C、以上都是D、手语翻译站位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口吃是的典型表现。

2.我国最早的聋校现名为。

3、按听力障碍的性质分,听力障碍可分为

4、听力障碍包括两类。

5.人耳可感受到的声音频率为

三、名词解释(20)

1、语言障碍

2、手势语

3、听力障碍

4、先天性耳聋

四、简答题(30)

1、听力障碍学生随班就读需要哪些条件?

2、简述个别化原则。

3、简述听力障碍儿童残余听力的训练。

4、简述听障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5、简述听障儿童注意品质发展特点。

五、论述题(20)

结合当地情况,谈谈如何对听力障儿童进行劳动技能教育。

答案

一简答题

1-5 DCABC6-10 ABDCC

二、填空题

1、语流障碍

2、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

3、器质性耳聋功能性耳聋

4、聋重听5、16——20000Hz

三、名词解释

1.语言障碍: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从而都难以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2.手势语

以手的动作、身体的姿势、以及面部表情表示一定的词语和意思与人进行交际的方式。

3、听力障碍

听力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觉丧失或听力减退,以致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声音,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5、先天性耳聋

一般是指妇女怀孕至分娩阶段由各种因素导致胎儿的耳聋。

四、简答题

1、听力障碍学生随班就读需要哪些条件?

1)听力损失在重听范围内,戴上助听器能主要依靠听觉,必要时辅以视觉,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2)有较好的言语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以及适当的看话能力。

3)实际年龄接近于班内耳聪学生。

4)有较好的意志品格,如活泼开朗、善待挫折、自尊自信、敢于和周围的人打交道及能适应大社会环境等。

2、简述个别化原则

它渊源于古代的因材施教,个别对待。个别化教学不同于于一对一的教学,它是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适应并注意个性发展的教学”所有的学生都应当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教师的作用是对于异质同班的学生,依据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给予相应的分成教学。

3、简述听力障碍儿童残余听力的训练

答:

1、有意识的倾听能力训练。

2、辨析性倾听能力训练。

3、理解性倾听能力训练。

4、简述听障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答、1明确观察的目的语任务。2使听力障碍儿童具有相依的知识准备。3教给听障儿童观察的方法。4观察时结合及时的语言指导。5要重视观察的总结、评价和反馈。

5、简述听障儿童注意品质发展特点。

答:1听障儿童注意的分配比较困难。2听障儿童注意范围相对狭窄。

3听障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五、论述题

结合本校情况,从下面几方面谈谈

1、说说听障儿童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何在2、设计本校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3、谈谈在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要遵循的原则

4.说说本校劳动技能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第二篇:京口实小教育思想大讨论

京口实小“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

大练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以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为重点,创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和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和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挑战现实,追求卓越,为促进我校教育“率先当强”和均衡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十一五”目标作出贡献。

二、目标要求

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更新学校办学理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加强专业思想,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1)据教育局下发的六个讨论主题,每学期围绕一个主题,结合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教育思想,进一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以法律为依据,规范教育学生的行为。

(2)经常性开展“敬业、爱生、奉献”教育活动,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同培养一名尖子生同等光荣”的口号,真正体现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每一个孩子负责的宗旨。

(3)加强青年教师与党员教师结对子的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4)制定师德考核制度,使教师不断规范自己的师德行为,提高师德养成的自觉性。

对教师公正科学的考核情况将作为教师聘任、职评、评先和提干等重要依据。预期目标:

(1)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全校无违反师德的现象或行为。

(2)专业思想的巩固率达到100%。

(3)“敬业、爱生、奉献”在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附:学习内容

(一)教育法规

1.《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

2.《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二)重要文献

1.《十六大报告》。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4.《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5.《教育部关于发布〈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通知〉》。

6.《教育系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

(三)教育理论

1.《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2.《走进新课程》。

3.《课程标准》。

4.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等。

附:参考讨论问题

1.什么是科学的教育观?如何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科学看待学生的发展?

3.如何正确理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什么是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重点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5.结合学校实际,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守则》和《规范》?

6.为什么义务教育阶段不能搞选拔式的精英教育,而要开展普及性的大众教育?学校如何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7.如何正确看待“差生”,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差生”发展特长,得到较好地发展?

8.学校如何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和师德水平?

9.教师应如何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怎样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树立现代教师的形象?

10.如何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强化管理,从根本上杜绝各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

11.怎样围绕新课程改革,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12.为什么要改变以考试成绩排名次的做法?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真正转变评价方式,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进步?

13.联系实际反思:有哪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需要反思和纠正?本校有哪些方面管理不到位?办学理念不端正?办学行为不端正?

(二)、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学历培训: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培训,特别要关心还没有获得大专学历的教师,给他们定目标、压任务,督促他们早日完成大专学业。教师参加辅导、考试的学时数、成绩及时做好登记,作为考核继续教育的依据。三年内,力争使青年教师大专普及率100%,30%的青年教师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2、全员培训:

(1)、集中式培训:采用集中办班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培训。a、学校每学期结合当前的教改热点和我校的教改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 邀请各级教学专家来校示范教学或作专题讲座,不断开阔教师的眼界。

b、每学期不定期举行一次教育观点的辩论会。

c、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组织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网页制作和多媒体课

件制作,提高教师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力争使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建设好自己的网页,青年班主任能建设好班级网页。努力提高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能力。

(2)、教研式培训:采用培训于教研活动之中的培训方式。

a、每月教研组举行一次以说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备课活动。

b、针对学校的举行的学科研讨会,每学期每人写论文(总结一篇)。c、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上一节示范课(研究课)。

d、学校每年至少提供每位教师一次外出听课的机会。

3、带教式培训,学校试行青年教师三段培训法:

教龄一年以内的教师,每学期上三节入门课,由师傅帮助分析教材、选定教法、编写教案。

教龄三年以内的教师,每学期上三节汇报课,青年教师独立钻研、独立备课、独立上课。

校骨干教师拜各级教育专家、名师为师,在名师的带动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公开展示教学活动,使他们三年中早日成为市级以上学科教改带头人。

每学期由学校,教导教科室组织基本功比赛。

4、练功式培训,强调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强化基本功训练。

(1)引导教师开展“三字一话”基本功训练,夯实基础,在普通话考核人人过关的基础上,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经常性开展说课、评课、会课活动,提高教师口语交际能力。继续开展好书法培训,力争使教师人人通过书法考核。

(2)综合学科的老师要加强本学科基本功训练。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做操、喊口令、运动队训练等基本功;艺术教师必须具备唱歌、画画、使用乐器等基本功;外语教师必须达到熟练的口语交际能力;电脑教师具有课件制作、电脑维护等基本功;科学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自然实验、科技制作等基本功。

预期目标:

(1)能形成新的教育思想,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2)结合教师所任学科,有个人研究的专题。

(3)主动、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

(4)全校70%的教师会简单地操作电脑,其中要求青年教师能用电脑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6)全校力争30%的青年教师成为区(或市)的学科带头人。

5、强化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理论研究水平。

(1)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及各地教改经验,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认识。

(2)建立健全教学科研考评制度,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定专题。学校将组织由骨干教师参加的科研小组,分为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二个小组,开展教科研活动。

预期目标:

(1)具有课题选择及设计能力。

(2)具有过程操作和调控能力。

(3)具有数据获取及处理能力。

(4)具有论文撰写和发表能力。

(5)力争每学年有10篇研究文章在省级市级交流或发表;有四分之一的教师的论文在论文评比中获奖。

(三)开展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先进教育思想的确立,必须依靠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为此,我校将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每位教师制定三年读书学习计划,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三年内每人至少阅读12本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专著,每学期研读一本指定专著,同时自选相关书籍和文章阅读学习。学校将编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并和“三新一德”的培训相结合。同时组织教师做好教育理论的摘抄与积累工作,每学期不少于5000字,通过学习、内化、运用、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每学期至少有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有较高质量的读后感或论文上网。

附:六本研读书籍

⑴《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⑵《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⑶《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司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⑷《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⑸《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⑹《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

四、活动安排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6年5月)。主要工作:

(1)调研摸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学校活动方案。

(2)成立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任务。

(3)根据学校的总的活动方案,结合各教研组实际,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及三年读书学习计划。要求在2006年9月底前完成。

2、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9年6月)。主要工作:

(1)集中培训。由本校组织培训辅导。

(2)实施教研组培训。由教师所在学科组织培训。同时,科研室、教导处将围绕学习的重点,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教学观摩、研讨交流、反思创新,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新观念,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与研讨,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形成。

(3)开展竞赛。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实践。学校将开展教案设计、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课件制作、演讲等竞赛,以赛促训,考查教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对活动开展的过程管理。确定分管领导,组织活动开展,定期对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提高活动质量。

3、总结表彰(2009年7月——9月)

在深入开展“三大”活动的基础上,加强相关考核、总结工作,采取切实措施,实行对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及教师个人的层层考核,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进行评比表彰。

第三篇:教育教学理论

1.数学是研究_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一观点是由_恩格斯_首先提出的. 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_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从数学史上看,有理数的概念传入我国存在着翻译上的错误,其原意是成比例的数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的发现,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5._古典概型_是概率论发展史上首先被人们研究的概率模型,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_有限性、二是_等可能性_.

6.波利亚在其名著《怎样解题》中提出的解数学题的四个步骤是: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_;他认为“怎样解题表”有两个特点,即普遍性和_常识_性.

7.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4世纪之间,古希腊人遇到了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三大尺规作图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古代几何学作图三大难题.请你简述这三大难题分别是什么?

三等分角问题:将任一个给定的角三等分.立方倍积问题:求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使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已知正方体体积的二倍.化圆为方问题:求作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和已知圆的面积相等.

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与技能等四个方面对总目标进行了阐述.

(1)请写出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名称;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2)请简述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1.马斯洛把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师生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专制型、自由型 和 放纵型 三种模式。3.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

程序性 知识。

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家 赫尔巴特 撰写的《普通教育学》。

5.奥苏贝尔根据知识是否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把学习划分为 机械型与意义型;根据学生学习形式把学习划分为接受型与发现型。

6.小学数学教学班级授课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全班上课、班内小组合作、班内个别教学、大班教学、小班教学。

7.《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总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8.《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标准有: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测量、图形与位置四个部分。

1.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2.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勒奈 笛卡尔被称为解析几何学的创始人。

4.1900年前后,在数学的集合论中出现了三个著名悖论,其中最重要的悖论 罗素悖论

,这些悖论触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5.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支撑理论是建构主义,其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卡茨、维果斯基。(填两个)

6.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 定量刻画、逐渐 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7.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8、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

课题学习四个领域。

9、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0、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意思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必须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 ;人的发展不可能整齐划一,必须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_、_发展性_,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②_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__;③_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_。

1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已有原来的主导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__组织者__,学生探究发现的_引导者__,与学生共同学习的_合作者__。13.例举三个以上适合课外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___数学手抄报、数学专题报告、数学小调查、数学演讲__ 14.古希腊的三大几何问题是 三等分角、立方倍角、化圆为方

15.数学史上三大数学危机是

无理数的发现、无穷小是零、悖论的产生

; 16.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数论中的命题“1+2”,这个命题的具体名称是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 ; 17.把实数表示在数轴上体现了

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二)简答题

18.请你说出几种数学思想方法(至少三种),并就其中一种思想方法举实例说明。

答:化归思想、从特殊到一般思想、建模思想、算法多样化、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极端化思想……

19.简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什么?

答:(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2)培养学生将问题情境数学化的能力;(3)养成学生关注情境问题的数学本质和数学特性,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视角关注问题、审视世界的思维习惯;(4)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1.爱因斯坦曾说:“大多数教师的提问是浪费时间,那些提问是想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其实真正的提问艺术是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或能够知道什么”。结合你的教学观,谈谈你对爱因斯坦这段话的理解。

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所谓“知道什么”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能够知道什么”就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从而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在教师的引导、同伴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

21.“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这一结论在苏科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八上的《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以及九上的《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都有所出现。请你结合教学实际,简述课本上八上和九上分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得到这一结论的,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和这样安排的意义。

答:八上从图形变换角度出发,利用轴对称性,通过图形变换,想象、类比、归纳得出结论,重点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合情推理能力;九上是从证明的角度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有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重点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两者的区别是:出发点答:八上从图形变换角度出发,利用轴对称性,通过图形变换,想象、类比、归纳得出结论,重点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合情推理能力;九上是从证明的角度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有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重点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论的方法不同、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联系是:几何直观、合情推理是逻辑思维、演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与发展。

这种安排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螺旋上升

第四篇:教育教学理论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整理大全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第五篇:《京口瓜洲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绿、洲”,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学生迅速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面向学生多数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指名学生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9、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七、学生质疑解答

八、质疑解答

词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九、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瓜州 京口 钟山

绿 何时

十、教学反思

思乡

下载京口特教聋教育教学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京口特教聋教育教学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特教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奎勒河中心校特殊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立足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围绕学校学年工作要点,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树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

    双语聋教育之初探

    双语聋教育之初探 摘要:长期以来,口语教学原则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手语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聋教育的发展,而今天,双语聋教育的推行给当今中国的特殊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

    浅谈聋校青春期教育

    特殊教育论文 试谈聋生青春期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聋生的青春期期教育是聋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聋校教育中,聋生的青春期问题已经成了聋校德育的......

    教育教学理论发言稿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要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要尊重孩子自由的天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认为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民主教学。只有民主了、平等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模版]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r/n 通过两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我受益非浅,特别是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材料[定稿]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材料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人们日益......

    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精选合集]

    《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节选,主要讲的是民主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两方面内容。读完这本书实在受益匪浅,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了教孩子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