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觉语言康复训练小知识
听觉语言康复训练小知识
一、什么是听觉语言康复
听觉是人类一出生就带有的功能,语言是人类在后天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能力。听力健全的人利用先天的听觉功能,在人际交往中慢慢习得了语言,透过语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行为及人格健全发展。而听障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存在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导致了一系列的听觉障碍,从而造成语言学习的困难。
听觉语言康复,包括听觉康复和语言康复两部分内容。听觉康复指的是对听障儿童的听力进行补偿或重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觉技能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听障儿童残余听力或重建听力的能力。语言康复是指在听障儿童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尽早时间里(一般为6个月内,最多不要超过18个月),对听障儿童的语言障碍进行抢救性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措施,重点在于提高其听觉功能和言语功能,进而形成语言能力。通过训练发声系统完成构音,形成言语,在言语过程中通过多感官、多渠道,不断提高认知能力,从而能合理地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流。
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是在医学诊断、听力诊断及电声仪器辅助的基础上,在他们得到一定的补偿及听觉功能有一定康复的前提下,通过语言训练而最后完成的工作。对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需要充分发挥助听器、电子耳蜗和语训设备的作用,开展科学的康复训练,以减轻听力损失给孩子造成的听觉、语言障碍及其它不良影响,并使他们能听、会说,最终达到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回归到有声环境和主流社会。因此,预防“十聋九哑”的形成就必须进行早期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和早训练。
第二篇:人工耳蜗手术后的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人工耳蜗手术后的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转贴 2006-03-19 09:48:06]
字号:大 中 小
近几年人工耳蜗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给重度聋、极重度聋甚至全聋患者带来了福音,许多经过康复训练的小儿取得很好的效果,以进入普小和普幼学习。成功的手术是使这些聋儿回到有声世界的基础,术后长期科学的康复训练是使他们回归和参与社会的必备条件。
聋儿的听觉言语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按聋儿“听力年龄”分阶段从浅到深逐步进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训练阶段,词汇积累阶段,言语训练阶段。
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
术后听力训练过程大致遵循声音观察、分辨、确认和理解几个阶段。
声音观察是指让小儿感觉声音是否存在,即声音的“有”与“无”。在开机后的最初一个星期,家长开始注意小儿对声音的反应。分辨是指分辨两组声音是否相同,“一样”与“不一样”。在有选择或无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是什么声音,如封闭项试和开放项测试。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数目(一、二、三)、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多少、高低、万位等,以后逐渐过度在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式训练。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总结多年语训的经验在听觉训练阶段基本遵循以下几个过程:察觉声音的存在,即有声无声;分辨声音;确认,能说出听到的生字、句子;理解,既能明白所确认生字或句子的意思,理解是听觉学习的核心,它是其他的基础,不管如何分解、组合,对听觉进行研究,没有理解是无意义的。理解能力的训练包括聆听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可有交往形式的对答,增加听力记忆等。
词汇的积累阶段是在听觉训练基础上辅佐以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他们知道更多社会事物,把看到触到的东西与声音信号结合在脑子里形成信号,使他们逐渐理解言语含义。
语言训练阶段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聋儿多说,由单字到短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做到能听懂别人的语言,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
人工耳蜗在未来的十年孕育着数方面的突破。首先,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解释和预测人工耳蜗存在的大量个体差异,尤其是如何能在术前预测术后的效果,以减轻植入者的心理压力和对植入效果有个理性的期待。除了对耳聋病因、年龄和时间等因素的分析外,使用术前的蜗外电极刺激测量到的电生理和心理物理参数也能帮助预测术后的植入效果。其次,未来的十年里,语音处理器的设计将会因人而异,着重于如何提高效果不好病人的语音识别率,以及对效果好的病人如何增进在噪声中的语音识别率和如何提高声音的质量,包括欣赏音乐在内。未来的人工耳蜗调配,首先是要解决每个病人所能承受的最大通道数目,然后针对个体特征在决定语音处理器和刺激蜗内电极的数目。未来的十年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将导致人工耳蜗的微型化,使全植入式的电子耳蜗成为可能。全植入式的电子耳蜗可能使用病人本身的鼓膜作为麦克风,利用人体的生物电或体内埋藏电池作为运转体内语音处理器的动力。听觉系统可分为外周和中枢处理两部分,人工耳蜗绕过外周系统,直接刺激连接中枢的听神经。未来人工耳蜗可作为一项极有效的研究工具帮助理解正常听觉功能。
很多家长看到人工耳蜗可以提供这么好的听觉补偿条件,以为孩子自然地就能听会说,不再用进行什么训练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很多孩子为此耽搁了宝贵的时间。由于语前聋儿对声音,特别是语音没有什么感受,其听神经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在接受人工耳蜗术后,都要通过训练才能学会听取和分辨声音。对于年龄较大,且完全依赖看话交流的孩子,这一过程会更长一些,难度也会更大一些。让聋儿家属正确认识、了解人工耳蜗及相应的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就语言的发展来说,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训练方法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区别在于人工耳蜗术后更侧重于全面细致的听力训练,这是由于人工耳蜗提供的听觉信息与助听器提供的听觉信息不同决定的。应投入大量精力,帮助聋儿养成聆听习惯,培养辨听声音和语音细微差异的能力。
人工耳蜗使用者至少要发展两项听觉能力,才能最好地利用电刺激引发的听觉。一个是对韵律的知觉,包括振幅、音长等方面的信息;另一个是对音调分辨的知觉能力,包括第一、第二共振峰的信息。这两方面的能力要综合发展,其过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察觉:以游戏形式进行听声条件反射训练。
2.分辨:包括音长、节奏、共振峰等的分辨。如分辨元音。元音的主要区别在第二共振峰。舌位靠前的元音第二共振烽频率较高,如i;舌位靠后的元音第二共振蜂频率较低,如0。
3.确认:包括对超切分成分和切分成分的确认。超切分成分包括音长、响度、声调、语气等;切分成分包括音节数量、音素等方面的差异。在这一阶段,聋儿能复述出听到的音、词、句。
4.理解:能明白听到的声音的含义,并能进行交流。
下面介绍具体的训练步骤和方法。
一、感知声音的有无
对声音感知的训练要求比助听器要精细得多。因为人工耳蜗可以察觉到非常细小、广泛的声音。训练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声响的感知:要改变戴助听器时只是听鼓声、敲门声等声响的方法,要引导他感受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声响,如:电话铃声、流水声、杯盘碰击声、音乐声等。
2.语音的感知:观察他能否感受人讲话的声音。开始往往只能在表情、动作上做出反应。要注意给他不同频率、响度、语调、节奏、音长的丰富的语音刺激,而不能是单调乏味的声音。这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能培养他分辨特征差异。如:喵——;喵;喵—喵—喵———
训练初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聆听、目光接触、共同关注、轮换表达的技巧等。
二、感受声音的差异
在能够察觉声音的存在之后,很多孩子还不能体会各种声音间的差异,经过相应的训练后,才能明白各个声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含义。例如让他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每种叫声之后分别出示该动物的玩具。反复演示后,他会逐渐把不同声音与不同的动物建立联系,知道它们代表不同的事物。
在这一时期,还可让他感受两个声音是相同,还是不同。这时不需要他表明每个声音代表什么物体,只要能感受声音之间是否有差异就行了。如果在训练中发现这一步骤进行非常困难,应考虑是否需要重新调机。
三、封闭式辨听
训练初期先进行封闭式辨听,也就是给出选择范围,让他听取其中的内容。选择范围应由少到多,开始只是从两、三个里面选择,以后逐渐增加。辨听内容要遵循以下由易到难的顺序:
1.音节数量不同的词,如:猫一小白兔。2.音节数量相同的词,如:苹果一香蕉。
3.比较相近的词,包括韵母识别(如:白一拔)、声母识别(如:马一打)、声调识别(如:看书一看树)等。
4.句子辨听,句子由短到长,关键词由少到多。
5.辨听小的故事段落;能听取两个以上句子的言语内容。
四、开放式复述
没有选择范围,训练者任意说一个内容让聋儿复述。开始可以给他提示,提示分为直接提示和间接提示两种,给提示时可以让他看口型。1.直接提示:提示词就是辨听内容中的一部分。如:先告诉他“洗”,然后让他听“洗脸”。
2.间接提示:提示词不在辩听内容里出现,但有密切关系。如:告诉他“会飞的”,再让他听“小乌”。进一步可以不用语言提示,让他看一幅画,说一些相关的内容。
3.没有任何提示的复述:任意说一个内容,让他复述。
五、开放性对话交流
这时已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在听到和听懂并能表达的基础上进行交往。这是最高的水平,也是每个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长远发展目标。我们不能期望短期内达到这一水平,而要做好长期训练的准备。这一步骤包括两个层次: 1.相关内容的对话:所问话语之间前后相互关联,由前一句话可以推想后面的内容。这在开放性对话中是比较容易的水平。如:问“你今天去哪儿了?”回答“动物园。”再问“动物园里有什么?”“你喜欢猴子吗?”
2.无关内容的自由对话:每句话之间没有联系,不能猜测,只能靠听。如:“妈妈去哪儿 了?”“你爱吃什么水果?”“外面下雨了吗?”
以上这些听力训练的步骤不是绝对分割独立的,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训练需要,灵活掌握,及时调整。例如:也许他还不能在封闭式辨听中正确指出“刀”或“包”,但已能进行“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这种开放式简单对话;也许在开放式复述中他常把两个词混淆起来,那么就应回到前面的阶段,让他仔细辨听这两个音的异同。所以这些步骤是可以交叉进行的。
在这里应该强调几点人工耳蜗术后听力训练的原则:
1.设立正确的期望值,确立合理的阶段目标,会很好地促进聋儿康复水平的提高,目标制定不切实际,只会阻碍其发展。由于接受人工耳蜗的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耳聋发生年龄、手术年龄、听神经存活数量、电极插入情况、术前持续配戴助听器时间、术前接受康复训练的情况,以及个体认知水平、性格等因素),训练进度和效果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不要把他们做横向对比,而应根据不同情况设置针对性的发展目标。
2.坚持鼓励引导,要帮助聋儿接受这一新事物,喜欢它并树立信心,而不要对其施加压力。
3.训练初期要提供安静的环境,适当时候开始噪声环境的训练,信噪比可以从十10dB逐渐递减。
4.从熟悉的内容着手,在他听觉水平还比较低时,要用他最熟悉、最喜欢的内容进行训练。
5.提供丰富多采的声音,让他适应各种声音。6.定期评估,有助于清楚了解聋儿的进步水平,将各阶段进行比较,找出薄弱环节。参考文献
1.中澳小儿人工耳蜗培训中心:《人工耳蜗教师手册》。
2.香港伊利沙伯医院:《人工耳蜗复康手册>。
3.吴海生、蔡来舟主编:(实用语言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杜,1995。
第三篇:影视中的听觉语言
影视中的听觉语言
前 言
我是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电影,她像天使一般带领我走过梦境,跨越时空。我试着寻找为何这麽轻易的被她诱惑。当我在了解了影视的特性后,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视听语言。
我在不断的学习中了解到,在影视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画面的设计,而把听觉元素放在后期制作中,最后因为画面形成的风格已成型,听觉元素只作为点缀,甚至根本就不做设计。这样听觉因素就没有参与到影视中来。
为何影视的根本语言是视听语言,而听觉元素并没有达到她应该站的位置?她现在只是视听语言的元素,而未真正成为语言呢?
语言应该是有一定的科学规律的,也就是语法。影视中的听觉元素有语法吗?答案是肯定的。
于是我通过多方面研究听觉语言,希望能从中总结归纳一定的规律,让听觉发挥她巨大的潜力。
当电影走向有声时代后,起初是音乐由伴奏;当录音工业起步后,电影真正的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尔后,出现了代表大众艺术的电视。影视语言逐渐走向成熟。其中,推动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因素是对话;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出现了音效;然后衍生出独白.旁白等形式„„
循着这条线,我发现有了听觉效果,影视开始更加绚丽多彩,影视的路子也更加宽阔。
我希望对电影和音乐两门艺术的研究,使二者完美融和,互补,达到共鸣。我希望从音乐剧中吸取成功经验,我希望通过结合听觉元素形成影片节奏,我希望形成通过对听觉语言的独特设计形成风格迥异的影片风格。
所以,我希望通过整理,摸清听觉语言的脉络,以指导今后影视创作。听觉语言的类型
1.1 人物语言
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画外音
对白是角色间交流的重要手段,使双方的交流更直接,空间相对集中起来,情感也逐渐加大。如吵架.互诉衷肠等。
《罗马假日》中的以下两句对白,很含蓄的表达爱意:
安妮:我可是个好厨子,我可以料理生活杂事。我可以缝衣服.清理房间.烫衣服我还学会了很多东西,只是没有时间来做,真的。乔 :我想我得换个地方住了,换个有厨房的房间。安妮:是的。
安妮是英国的公主,以下是她在罗马露天咖啡座的戏: 乔 :你父亲在忙甚麽?
安妮:我父亲在筹备40周年庆典,庆祝他得到工作。乔
:那他做甚麽的?
安妮:他可以称作是„„公共关系人员。乔
:这工作不轻松啊!安妮:他一点也不在乎。乔
:他真的不在乎? 安妮:也听说他抱怨过„„ 乔
:那他可以不干?
安妮:干他们这行的,从来没有中途不干的,除非身体健康不允许。乔
:用这杯酒来祝他健康。安妮:不错,大家都这样祝福他!
语言交流变得饶有兴趣,情理之中,又让人称奇。
独白大多用于一个人内心的真情流露,是人物自述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在影片中既可以起串联故事的作用,又可以间接表达人物或导演的意图。在伯格曼的电影《处女泉》中,凯林的父亲跪在儿子被害处,“神啊!这是甚麽?!你应该都看见了吧,无罪的孩子的死和我的复仇。你为甚麽只是默默的看着?到底为甚麽,我实在不知道!”他对信仰产生了怀疑,然而神的力量战胜了人的力量,他举起不停颤抖的手继续说道:“我在这里发誓,因为孩子的死,我要修建一个供奉神灵的堂,用来赎罪!”
旁白多用于一个画外音以一种客观视角叙述串联起故事的形式。如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
画外音是发音的人物参与表演,只是形体处于画面之外,用以拓展画外空间的手段。如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
1.2 音乐
包括歌曲(主题曲、片尾曲、插曲等)背景音乐,可以是角色人物演唱,也可以伴唱、合唱等。分为有声源(客观)、无声源(主观);有声源音乐往往和画面一起构成特定空间(典型环境);无声源音乐本质是非现实的,与现实创作有矛盾。
音乐本身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属性有音色.音调.节奏.时值.和声调性.风格等,这决定了音乐本身就具有多样性。
影视语言也应该具有音乐性。
电影中出色运用音乐的作品很多,举一例:电影《卡萨布兰卡》的主题曲在全片出现4次。
第一次在力斯夜总会由钢琴师山姆自弹自唱,第二次是依丽莎请山姆歌唱,第三次由力斯、山姆、依丽莎合唱,第四次在机场,作为背景音乐出现。歌曲极大的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可感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3 音响
其实你所听到的都可称为音响,包括语言音乐等
这里说的狭义的音响,分为动效和环境声,是一种表现手段,增加真实感、刻画人物、渲染气氛,烘托气氛而需要的音响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用于还原真实场景的音响系统,能让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影视中的音响效果也更加完美。
1997年的票房冠军《泰坦尼可号》可谓一顿视听盛宴。片中气势恢弘的豪华巨轮从中断裂,万人齐坠海的场面,着实令人震撼,还有跟随潜水器潜入大海的感觉如亲身体验一般。音乐音效在影片中的作用
在一部影片当中,音乐音效作为视听语言的一部分,其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电影,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它首先就应该是看得着听得见的艺术。在默片时代,许多时候人们对于一部影片的理解都是很有障碍的,直到电影声音的出现,事实证明,电影更加展现出它的魅力。
很多时候,影片情节的发展与片中的音乐设置有着微妙而默契的关系,它们是紧密配合着的。音乐可以成为一种阐述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它有着其独特的语气,以及台词所无法比拟的其承转合,时时刻刻暗示或者引领着影片内容的发展,比如《贝多芬》、《海上钢琴师》、《钢琴战曲》、《探戈狂恋》、《花样年华》以及《罗拉快跑》等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影片。有的时候,在一部片子中情绪的变化甚至会最为强烈地反映在音乐的变化中。美国影片《莫扎特》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我认为,音乐的跌宕起伏在这里是起着导航作用的。它就像一架灯塔一样始终指引着观众通过画面去体味与寻找主题,去寻找人物本身命运的痕迹,以及隐藏于故事深处的发人深省的意义之所在。
在影片《莫扎特》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拥有着异常强大的力量,它们让我逐渐掌握到故事的线索,抓住莫扎特、萨列里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的变化;抓住他们的心路历程;甚至于他们的容貌、气质、声音和表情。也正是通过《莫扎特》中的音乐使我渐渐探寻到了命运在这个天才身上所留下的深深印记。
《莫扎特》以一首激扬的进行曲作为开头,它向世人昭示着某个灵魂深处所抒发出来的悲哀和忏悔。故事是通过迟暮之年的萨列里的忏悔所道出,那种感觉仿佛是揭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盒。进行曲的特点是跳跃感比较强,正如述说者萨列里的心境,忽而触摸光明,忽而跌进黑暗。在进行曲下,人们的动作也具有节奏感,像是许多人都要同时去完成同一个使命,又仿佛人与人各不相干,纯粹为自己而动作,为动作而动作。这样,就形成里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世界,与述说者的情绪相呼应。
述说者萨列里的出场使得《莫扎特》的音乐形成了两条几乎是并驾齐驱的线索,他是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宫廷乐师。在这部影片中,这个人物被塑造得既可恨又值得同情,以至于到后来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了。可以说,萨列里比莫扎特更接近于正常人。在影片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萨列里与莫扎特之间的一种调和式的碰撞,正如他们的音乐之间既重叠又分裂、既碰撞又凝合,激荡出阵阵火花,渐渐地,时而含蓄时而激烈地生发出故事的整个生命。
主人公莫扎特的出场伴随着他四岁时所作的第一首协奏曲,旋律清新活泼,充满童稚的幻想和顽皮。四岁的莫扎特蒙着眼睛毫无畏惧地坐在教皇面前轻巧地敲击着琴键。
正如萨列里所说:“我仿佛听到上帝在通过这个矮子在歌唱。”那种声音势必是高雅的、博大的、脱俗的。而与之相比,教堂中响起了单调的“圣乐”,管宦子弟们在默默祈祷着升官发财生意兴隆……而只有萨列里在祈祷着上帝赐予他音乐的天赋。而讽刺的是,上帝“赐予”他的仅是一种对于音乐——甚至可以说对于莫扎特的音乐的独特的识别能力和读解能力,而并非创造力。这一点他直到晚年才终于领悟到。
其实凭心而论,萨列里的音乐不应该算作拙劣,即使是与莫扎特的比较之下,仍然有其可取之处。遇到莫扎特,这对于萨列里是极大的不幸,但不可否认据说当时只有他能读懂莫扎特的音乐,这对于他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成长起来的莫扎特凭着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彰显了他的反抗意识的萌发,这种反抗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此歌剧在当时的奥地利是被皇帝明令禁演的,理由是它能引起人民之间的阶级矛盾。而莫扎特没有屈服,而是用一种独特的戏剧风格把它揭示了出来。
影片的音乐自此以后开始转为较低沉的交响乐风格,暗示了莫扎特的人生开始遭受贫困的威胁。这时,萨列里偶然得见了莫扎特的一些音乐手稿。“令人震惊!你简直无法相信这些都是初稿,都只是乐曲草稿,上面没有任何修改的痕迹。他只是写下心里酝酿好的音乐,页接一页地他好象是在听写。这么完美的东西,没有人谱出过,每个音符都恰倒好处,不可替换,每个乐句都必不可少至关重要。我清楚地感受到,在大主教宫殿里听到的音乐显然不是偶然,上帝之声在这里响起。我正透过牢笼,一丝不苟的笔记所围成的牢笼,凝视着一个绝美的东西!”萨列里的这一段忏悔词伴随着莫扎特手稿中的一个个片段娓娓道来,那是一段既爱又恨,既欣赏又排斥,既珍惜又嫉妒的心灵独白,在穿插串联的音乐片段的牵引下散发着一种感染性极强的穿透力。也许萨列里永远都无法企及莫扎特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创作天赋,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那种独特而又敏锐的读解能力是同时代所有音乐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巨大财富。这是他自感的悲哀之所在,同时又是幸运。
一阵沉压浑厚的交响乐声响起,莫扎特的父亲黑漆漆的长袍出现在楼梯口的时候,莫扎特的生活开始陷入了极度的贫困。轰鸣的低音鼓和提琴声由远及近地响着,暗示着沉重的命运的到来。家庭的危机,事业上的危机接踵而至,莫扎特在世的后半段创作以沉重阴郁的哲理歌剧为主。
莫扎特在父亲去世后创作的一部黑暗的歌剧《唐·乔万尼》出世了。“只有我知道,那个可怕的幽灵是亡灵现身!沃尔夫冈·莫扎特竟然招回自己的父亲,在全世界面前控诉自己的儿子。让人看了觉得既恐惧又奇妙!现在,我心里开始疯狂,疯狂的我人格分裂。我聆听那似乎只有我能听懂的声音,站在那里我体会到,那痛苦的老人,即使在坟墓里,也不得安眠!”这个时候的莫扎特开始有意识地试图呐喊了,然而他发自内心的呐喊缺只有萨列里一个人听得见。与此同时,剧院里上演着某宫廷乐师所做的接近闹剧的歌剧。穷困潦倒的旷世奇才身陷窘迫和尴尬,而毫无意义的音乐却在受着热烈的欢迎和皇帝的青睐,影片在这里通过这种反差完成了强烈冲突的戏剧动作。
影片后半段开始转入凄凉的大提琴独奏,沉重而暗淡,贫病交加的莫扎特显得异常的孤独。这时几乎他的每一个出场都是用低缓疲倦的管弦乐作为陪衬。
最后一部歌剧的创作比较具有戏剧性。女高音的角色是莫扎特从正在大声训斥他的岳母那里得到的灵感。仙后的高音独唱一声声的嘶喊仿佛莫扎特本人向着命运的呼喊。
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段音乐——《安魂曲》是他在病床上完成的。由他口述萨列里手抄,这一段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莫扎特非凡的创作天赋和萨列里的理解天赋。先由男声重唱变为大合音,定音鼓引导渐进小号协调,后变为女高音和三度女低音半C调合唱,女高音在上,仿佛是呼唤着灵魂进入天堂。莫扎特的激情并没有因为重病而熄灭,又一轮的小提琴合奏把整个气氛托到高潮,象征着他的生命在做最后的反抗。音乐一直持续伴随着生命逐渐走向沉静,逐渐转向凝重的低声倾诉。定音鼓止——小号止——小提琴止——女声止,大提琴降调渐轻,莫扎特远去了……
我不知道该做怎样的总结,总觉得一切都应该随着《安魂曲》的结束而告沉寂。一切又回到了现实,回到莫扎特那略显怪诞的笑声和萨列里悲凉的轻声倾诉,然后上帝假他之口仁慈地向这大地上的芸芸众生说着:“我宽恕你们,我宽恕你们……” 电影中的声音特性
电影声音的基本性质
音量:声音振动的幅度(振幅)使人的听觉产生音量感。电影声音不断控制音量的变化,可产生不同效果。例如,在影片《都市里的村庄》中,丁小亚未被邀请参加婚礼的整个段落是用喧闹的婚宴场面和丁小亚孑身一人的寂静场面之间的交叉出现来突出丁小亚的孤独的。人声之间也有音量的差异,例如,体弱多病的人音量小,性格豪放的人音量较大。此外音量的变化还可表现声源的距离的变化。
音调:声音的振动频率决定音调。在电影声音中音调主要表现在音乐中。人声不同的音域也产生音调的差异,例如,影片《如意》中石大爷、陈老师、郭大爷、校长、格格、秋云、街道主任的音调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自然音响中,一些有固定频率的东西也有音调的差异,如钟、铁轨、碗、汽车喇叭、汽笛等等。
音色:每个声音的泛音部分赋予的音质,或称“色彩”。每一种乐器都有不同的音色,每个人的声音由于发声机制的差别也产生不同的音色。
声音空间特性:有声电影的空间是由光和声音塑造的。摄影机的工作原理是借助于光、透镜及感光胶片,把现实中的三维信息以纪实的方式输入到二维平面上,再投影在二维银幕上,造成三维的视觉运动幻觉,录音机则可忠实地纪录和还放空间里的声波(直达声、反射波、衍射波等)。单声道的录音系统可以忠实地体现声音的距离、纵深运动等空间特征。立体声系统还可以体现横向运动。因此它大大增强了银幕上二维影像的立体幻觉。例如,杯盘的碰撞声不仅是简单的音响效果,它还描绘了声源所处的空间,并且传达了使用者的情绪状态。声音的全向性传播的特点及人耳全方向性的接收形成一个无限连续的声音空间,因此在事件或叙事空间以及超事件或超叙事空间中,声音没有画内画外空间之分,只是声源有画内画外之分。
声音体现的空间有:事件或叙事空间、超事件或超叙事空间、非事件或非叙事空间(如解说词或评价性音乐)。在事件或叙事空间中,看不见的声源的声音可形成极其丰富多变的空间变化,并创造出各种情绪气氛。
声音时间特性:声音的时间关系有 3种:放映或观看时间、事件或叙事时间、观众欣赏的心理时间。放映时间与事件或叙事时间完全同步的时间叫做实时的时间,如多机位拍摄的一场实况演出。在故事片中很少有真正的“实时”影片。美国影片《正午》是罕见的一例。它的故事是假设发生在1小时45分钟之内的,放映时间亦为1小时45分。放映时间与事件或叙事时间的不同步(如在90分钟的放映时间内表现了20分钟的事或2000年的事),构成观众的独特的心理时间由于电影作品的时间是以1/24秒为最少时间单位的连续流程,因此它的心理时间更像音乐作品的欣赏时间,而不像戏剧的欣赏心理时间,更不像小说的阅读心理时间。
构成欣赏心理时间的可变因素是事件或叙事的时间。在这一时间范畴内,声音可以表现为现在、过去、将来3个时态以及这3个时态的各种同时性结合,如在苏联影片《湖畔奏鸣曲》中,医生在树下休息时,过去(闪回)的声音与现在时态的远处的雷鸣声同时出现。
声带上一段时间连贯的声音(如对话)和时空不连贯的一系列画面结合起来,可以造成时空不连贯的幻觉,也可以造成时空连贯的幻觉,这是好莱坞电影中对话场面的正拍/反拍模式的依据。
一个声音可以通过重复来获得戏剧性的效果。例如在美国影片《邦妮和克莱德》中,破产的农民用手枪打已经抵押出去的农舍的玻璃窗,这声枪响出现在两个连续的镜头中(射击的镜头和玻璃窗的镜头)。
一个声音可以把两个不同的时空联系起来。例如,在苏联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中,战争时期的女战士听见的一声布谷鸟叫与十几年后和平时期另一个姑娘抬头听见这一声布谷鸟叫的镜头接在了一起,从而把两个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做了鲜明的对比。
视听结合与声画结合、认识的发展、有声电影出现之初,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对声音的认识是局限的,因此出现“视觉为主论”。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历史的,即认为有声电影是无声电影的继续,视觉画面加上了声音,而电影应是视觉媒介。因此,德国电影理论家R.爱因汉姆提出了有声电影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这样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电影本身认识的角度问题。一般都认为摄影机高于录音机。德国电影理论家S.克拉考尔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在《电影的本性》一书中提出:“视觉形象在其中(指电影)占首要地位时,它才是符合电影的精神的。这个要求是合乎情理的,因为电影的最独特的贡献事实上无可置疑地是来自摄影机,而不是录音机。”
有声电影经过60年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感光传播媒介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使人们不再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继承性来认识有声电影,不再认为电影视觉画面加上声音,而认为电影艺术的视觉与听觉效果同时共存、相互作用、互为依存。本体论的观点也改变了,认识到无声电影的最独特贡献来自摄影机,无线电广播(电声学)的最独特贡献来自电声收录还放设备,而有声电影使用的工具则是摄影机和录音机。由此出现了视听相对平衡的观点并进一步产生了视听结合(或称声画结合)的观点。由此许多以视觉为主的声音术语也随之起了变化。例如,过去把不出现在画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称为“画外音”。之后认为,一个空间的声音是不受画框限制的,声音不能以人眼看见与否,而应以人耳听见与否作为分类标准。一个人听见一种音乐往往引起要看到声源的愿望,但是,一个人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却看不见自己。
结合的效果:有声电影是对外部世界的视听感知。人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以不同的方式互相配合起来感知外界(当然还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官)。人眼的视网膜感受的是光波,它有一定的视野(角度),瞳孔可以调节光通量,两眼的视差可以判断物体的距离和大小,并可以辨别色彩。人耳不同于人眼的功能,人耳的耳鼓可以接受全方向性的声波(声音信息),没有固定局限的角度。只是两耳在接受声波时有一相位差,所以人的听觉世界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无限连续的声音环境,而同时又可以辨别出声源的方位、距离和运动方向,但不如视觉那样精确。电影的摄影系统和录音系统可以模仿人眼和人耳的功能及其相互的配合作用。这是声画同步概念产生的根据。
声画结合亦可借用多声部变调音乐的对位。例如,美国影片《胜利者》在圣诞节枪毙逃兵的段落,使用了圣诞节的抒情节日歌曲与视觉上跳跃的枪毙逃兵的场景对位的手法,不仅造成了反战思想强烈冲击的效果,而且给那悠扬的音乐蒙上了一层悲惨的色彩。
另一种对位的方法是造成视听反常的现象,以引起观众的思考。声音构成:电影的时空结构是通过视听因素体现出来的,因此必须将声音作为结构的一部分来设计,使它交织在结构之中。声音构成的设计应考虑几个方面:①作为主题或动机的作用;②在事件或情节发展中的作用;③在描绘环境气氛中的作用;④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⑤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⑥在节奏上的作用。
人声、自然音响和音乐是声源的 3种不同形式,它们都具有传达信息、刻画人物、推动事件发展以及描绘环境、气氛、时代、地方色彩的功能,在声音构成中,这 3种形式根据创作者的不同风格,具有互换性和谐和性。例如,影片《邻居》没有用非叙事性空间的音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影片没有提供使用这类音乐的可能性,故事片不一定要模仿歌剧的模式,一定以序曲为开场,或以终曲为结尾。在影片《黑炮事件》中,使用电子琴演奏的无调性的音乐与自然音响结合成有机体,贯穿全片,表达了影片的主题和感情。例如,扔黑炮子的那场戏是大卡车声接音乐接喷气飞机的轰鸣声。在影片《小城之春》中贯穿全片的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似乎是重复了画面上的视觉动作,但是它的语调起到了视觉画面所缺少的音乐性情绪的作用。
声音在电影中的功用:在相对时空结构方面 ①声音给电影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内在运动,使它增加了内在的理性思维运动──言语及内在的感情运动──音乐。从而使电影形成更为复杂的时空结构。从叙事形式的电丰富和完整,思想感情和情绪更加细腻。②光波和声波均属波动现象,它们具有相同的反射、折射、干涉与衍射等性质,因此声音和光一样,是塑造电影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③由于光波与声波的波长范围不同,衍射条件不同,声音可以使在无声电影空间中无法直接表现的、看不见的声源直接表现出来(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从而扩大了电影的空间。④声音进入电影的时空结构后,加强了镜头内的时空关系,丰富了镜头内的空间层次和涵义,同时也丰富了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空关系。由于声音的出现,两种时空关系、镜头内的时空关系以及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空关系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地削弱了。⑤体现人眼视野的画框是框不住各方面传播的声音的。声音使画框内的空间和画框外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电影空间连续体。⑥声音带来一个可以与事件或叙事时空同时并列的、全新的非事件或非叙事的时空(如解说词和评介性音乐),丰富了超叙事时空,从而形成同步的强调或非同步的对位,丰富了不同时空之间的变化关系。⑦在无声电影中由纯视觉因素体现出来的最小时间单位,在有声电影中又增添了声音的因素,因而使电影作品中的节奏结构成为类似复调音乐那样丰富多采和错综复杂的节奏结构。在电影语言方面 ①声音的出现,使电影语言由纯视觉语言变为另一种全新的视听语言,这种语言以直接纪录(有别于文字的间接描绘)外部的视听世界为素材,从而增强了电影的逼真感,大大削弱了无声电影时期所成的视听神经差,使过去的纯视觉语言中的视觉因素在视听语言中改变了性质。③视觉因素不再承担表现声音的作用。④音乐摆脱了为视觉伴奏的从属地位,成为和其他因素具有同等价值的表现因素。⑤“无声”由原来无声电影存在的条件变为视听语言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如同乐曲中的休止符。电视配乐的特点
4.1 不完整的结构特征
电视音乐不象舞台演出的音乐节目那样,追求自身的旋律美、节奏美与音响上的美感,它必须依据特定电视节目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自身做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贝尔)与电视画面、有声语言、音响有序结合,互渗互补融为一体,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这就决定了大多数的电视音乐,更确切地说,是电视节目中的电视配乐,具有了结构上的不完整性。
4.2 电视音乐可剪辑的特点
电视音乐是可以充分发挥编导的创造性进行自由剪辑的。“自由”是指编导可以打破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作品的限制,将音乐巧妙地“嫁接”在一起;同时,“自由”又必须有所依据,服务于一个中心思想,而不是无目的的拼凑。有了中心,有了想法的剪辑就象我们评价散文一样,是“形散而神不散”。
4.3 电视音乐兼容并蓄的结构特征
电视音乐、解说、音响同属于电视艺术中的声音元素。电视音乐与解说、音响又有着极强的溶合性,如果结合得,可以达到好 “珠联碧合”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音乐剧的成功对影视的指导意义
音乐剧的定义:
音乐剧是一门独立的大众表演艺术。它既不从属于戏剧,也不从属于音乐,更不从属于舞蹈,而是戏剧、舞蹈、音乐三大门类的综合。就学科建设而言,如果说音乐剧以前没有,国外也没有,那么,到现在,在中国还未变成一门艺术性、应用性、娱乐性和市场性均很强的超然独立的学科。但他对影视作品处理与戏剧.音乐的关系很相似。
音乐剧应该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
5.1 以戏剧(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
一般地说,内容比形式和技巧更重要。题材本身永远是最重要的,任何分散对内容注意力的方法都值得怀疑。要了解音乐剧的较好方式是知道它是如何讲故事的。美国评论家赫尔曼·G ·温伯格(Herman G.Weinberg)曾有简单的论述:“一个故事如何被叙述亦是那个故事的一部分。同样的故事可以讲得好也可以讲得坏,也可以讲得不错或极伟大。这全看是谁在讲故事。”[引自《认识电影》(Understanding Movies),Louis Giannetti/著,焦雄屏 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2年版,P7。]音乐剧讲故事的方式,我以为,是通过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物、行动和矛盾冲突,作为其主要内核,并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来整合完成它的。
5.2 以音乐作为灵魂音乐乃剧情之舟
只有内容没有音乐是无法估量艺术成就的。音乐为戏剧气氛的烘托、人物感情的渲染、戏剧节奏的推进起到了话剧无法获得的效果。被誉为“美国音乐剧之父”的杰罗姆·科恩(1885-1945)在从事音乐剧创作之初就敏锐地洞察到,音乐应与剧情融为一体才能符合戏剧人物的形象特征。他的代表作《演艺船》将剧情内容和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为音乐剧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且超乎想象的标准,从而使音乐剧的各个部分和谐地、统一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5.3 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
舞蹈是推进戏剧情节表现戏剧冲突的最佳手段和材料,其抒情状物、渲染气氛、展示技艺和表达心魂等功能,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西区故事》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原因多多,但其中的舞蹈编创,却是它能成为旷世杰作的关键。首先,剧作中舞蹈素材相当广泛,吸收芭蕾舞、拉丁舞、爵士舞和各种现代流行舞的舞蹈语言,构成全剧风格狂放、表达复杂、活力四射和满目琳琅的表演魅力,通过这些舞蹈语言,他将那些因终日无所事事而去寻衅发泄的移民青年之性格情感,准确无误且细致完整地表现出来;其次,舞蹈因子与剧情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以舞传情、会意、状物、推进剧情、激发矛盾、渲染气氛的无所不能的艺术高度,使音乐剧中舞蹈这一表现手段充分地戏剧化、矛盾化和音乐化、旋律化了。这一剧作,使舞蹈编导罗宾斯不仅奠定了他百老汇舞蹈编创的龙头老大地位,而且使他跻身于音乐剧导演大家行列,星光闪耀!
5.4 整合型表演艺术
长久以来,音乐剧(Musical)始终被认为是一门“整合”的表演艺术:“戏剧”、“舞蹈”、“音乐”三个核心元素整合在一起,发展到极致,便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境界,亦即学术界所谓“总体剧场”美学。在一部音乐剧作品中,戏剧、音乐和舞蹈三大元素通常不是那么壁垒分明,而是相辅相成地使用,最多只是各自强调的程度不同而已。在绝大多数音乐剧中,歌唱、舞蹈与对白是交替使用的。由于音乐剧的综合性更强,往往要求剧作家、作曲家、导演、舞蹈编导和舞台美术家等从选题开始就要经常在制作人的主持下济济一堂,对作品进行反复地推敲、修改、试排试演,然后再修改直到接近完美!音乐剧这个诞生于美国的20世纪最神奇的艺术形式,正是在戏剧、音乐和舞蹈的合力培育之下变得愈加丰满和成熟起来的。
5.5 娱乐产品
音乐剧是市场经济操纵下,私营剧院经营的产物,是经由市场营销的成功而维持下来的。它迎合了大众娱乐的需求,拥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模式和营销运作机制。音乐剧在对各种版权的处理方面也显得非常精明。我们知道,音乐剧不轻易出售舞台表演的录像制品,演到一定程度才搬上银幕。对于版权处理,可谓精细分割且商业化。在制作过程和雇佣演员时,同样把经济效益摆在相当突出的地位。音乐剧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其久演不衰的票房价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约有250台音乐剧在世界各地演出,其主要市场在英国和美国,这两国又集中在伦敦和纽约,约有近20台音乐剧分别在这两个城市同时上演。音乐剧一般每周演出8场,现在最为流行的一些剧目已经持续演出许多年。音乐剧首先以舞台剧的产品形式出现,必要时还以电视和电影的相关产品形式出现,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风格化影视的形成
影视文化如果形成风格,就会成为一个品牌,我们来看看印度的电影。印度的电影和印度流行音乐是分不开的,印度电影始于20世纪初,真正大量发行制片发行是始于80年代的孟卖,因此印度电影又称之为宝莱坞。
在80年代随着电影工业的起飞,流行音乐乘机窜起,初期不断尝试用各种印度风格的拉格(Raga)或歌编自兴都斯坦尼的情歌唱腔,再和现代的电子音乐结合为基调。当时演歌星仍处在萌芽阶段,各自模索,尝试以不同的风格来吸引观众,创造流行。也造就不少歌星,也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并吸引了不少海内外的影迷,从印度到海外也开始有了偶像崇拜!印度的流行音乐也从此受到鼓舞!著名的舞者拉希力(Bappi Lahiri)在兴地(Hindi)的电影中,媚力四射动感十足,吸引观众的目光!那吉亚(Nazia Hasan’s)的电影歌曲 Apa Jaisa Koi也大受欢迎。90年代初期也造就不少因电影卖座而走红的歌星,其中的代表如赖拉(Runa Laila)乌夏尤土普(Usha Utthup)沙郎帕哈凯(Sharon Prabhakar)费南多(Remo Fernandes)电影Taal等均是红遍印度的流行巨星!90年代也由早期独唱双人对唱的表演,提升到大卡司多人伴舞合音及印西大乐队MTV的规模!热闹非凡动感十足。
印度的电影也迅速发展起来,并且盛产歌舞片,成为世界电影的一朵奇葩。在影片中充分发掘听觉语言的巨大潜力
听觉语言作为影视表达的重要手段,不容忽视,但也不能仅仅靠他来完成作品,我们需要摆正二者的位置,他们之间存在三种关系: 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1、音乐为画面服务,同步渲染;(有旋律、无旋律)
2、音乐与画面相反、对位;
3、音乐相对中
只有正确把握好其尺度,才能找到影视创作的平衡点,发掘听觉语言的潜力。
【致谢】
在大学里,我真正深深体会到影视的巨大魅力,让我徜徉在艺术的殿堂下,首先感谢母校:感谢学校给予我的学习的平台,感谢三年来众多老师给予的引导,感谢同学们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感谢我的班主任,感谢图书馆的老师„„太多了,我会一直记着你们的。是你们让我的人生的黄金时刻更加辉煌,更有意义。
在完成这篇论文时,何山同学给我提供了很多材料和建议。
论文同时参考著名电影教育家周传基教授的网站中关于声音原理的资料。同时,刘亚明同学给我提供了众多的电影作观摩。
【参考文献】 《音响美学初探》 刘文武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世界著名导演的镜头语言》 朱玛 朱丹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中的听觉语言》
03级戏剧与编导系专科班
柴
莹
指导老师:张乐平
【中文摘要】
影视作品的基本语言是视听语言。只有艺术的处理好影视语言,才会有经得起历史沉淀的传世之作。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往往侧重于运用视觉元素的表达,而忽视了听觉语言。文章通过对经典影视作品和优秀导演.作曲家等思想精髓的分析挖掘,让我们体味到听觉语言的巨大魅力。
听觉语言将作为本文核心内容,在第一章我将讨论听觉语言的类型,第二章讨论音乐音效在影片中的作用,第三章就电影中的声音特性,第四章就电视配乐的特点,第五章就音乐剧成功对影视的指导意义,第六章讨论风格化影视的形成,第七章就在影片中充分发掘听觉语言的巨大潜力展开讨论。
文章通过多个实例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找到对听觉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准确定位,使听觉语言在叙述故事.突出形象.优化节奏.形成风格诸方面更好的为影片服务。
【关键词】 视听语言
音乐剧
音乐音响
风格化电影
电视配乐
Auditory Language in Movie and Television
Abstract
One of the elementary languages of movie and television is auditory language.Only by tactically handling, can there be classical and immortal works through the test of time and tide.However, we often attach almost of the importance to the expression of visual elements in our movie and TV, neglecting the necessity of auditory language.In this paper, I intend to remind people the enormous charm of auditory language, by means of complete and deep analysis on the shinning spirit in classical works, on that in excellent directors, and in outstanding composers.The core of the paper is auditory language.In the first chapter, I discuss the types of auditory language;in the second one, I focus on the performance of music and sound effects in movies;in the following part, I set off a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ckground music of TV;in Chapter 5, the topic shifts from the former one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uccessful music play to movie and TV;in the Chapter 6, I talked about the form of stylized movie and television;and at last, in Chapter 7, I developed the discussion in how to take full use of the immense potential of auditory language.Throughout many instances in the essay, I attempt to figure out the accurate definition to auditory language from a wider angle of view, so as to offer better effects for movie and TV, in terms of narrating stories, giving prominence to figures, optimizing rhythm, forming styles and so on.【Key words】 Audiovisual-language Music play Music and sound effects Stylized movie
Background music of television
目 录
前 言............................................................1 1 听觉语言的类型..................................................2 1.1 人物语言...................................................2 1.2 音乐.......................................................3 1.3 音响.......................................................4 2 音乐音效在影片中的作用..........................................5 3 电影中的声音特性................................................9 4 电视配乐的特点.................................................14 4.1 不完整的结构特征..........................................14 4.2 电视音乐可剪辑的特点......................................14 4.3 电视音乐兼容并蓄的结构特征................................15 5 音乐剧的成功对影视的指导意义...................................15 5.1 以戏剧(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15 5.2 以音乐作为灵魂音乐乃剧情之舟..............................16 5.3 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16 5.4 整合型表演艺术............................................17 5.5 娱乐产品..................................................17 6 风格化影视的形成...............................................18 7 在影片中充分发掘听觉语言的巨大潜力.............................19 致 谢.........................................................20 参考文献.........................................................21
第四篇:智力障碍学生语言康复训练初探
智力障碍学生语言康复训练初探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能很好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语言对于智障学生意义重大。本文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同时照顾个别差异,努力创设适合学生语言训练的环境,全方位、多渠道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关键词】:智障学生
语言训练
课堂教学
社会实践
【引言】:智障儿童由于其大脑发育功能受阻,以及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语言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发音不准、构音障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困难,词汇贫乏,语法结构不完善等。由于这些缺陷导致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不仅缓慢,而且发展的水平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而语言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智障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表明,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与正常儿童是一致的。在教学和康复训练中,如果能根据智障学生语言的特点采用集体和个别化训练手段,采取情境和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结合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改善智障儿童语言发展水平,从而提高他们智力发展水平,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方式。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活动,思维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把思维成果固着下来以便再利用。由于语言具有抽象性,通过学习语言就可以训练思维,所以语言不仅是思维的有效工具,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力量。思维发展了,儿童的智力水平也会随着提高,从而促进整个心理的发展。
人类学习语言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正常的听觉系统,同时还要有正常的思维和良好的发音器官。正常儿童总是先掌握口头语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的专门训练才逐步掌握书面语言的。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与正常儿童是一致的,但由于智力上的障碍,或者听说功能差以及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语言的发展要比正常同龄儿童缓慢,学习起来也更加困难。笔者虽然从事特殊教育已经有二十多年,但真正接触智障教育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通过对这些学生了解和实际教育教学,感觉到他们在认知活动和实际动手能力上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特别是在学习语言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通过对本班和其他班级学生的评估和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在语言上存在语义不全面、句子不合语法,词汇贫乏,发音不准,口齿不清,口头表达能力差以及口吃等现象,有的智障学生除了咿咿呀呀的发音外,甚至不会说话。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难题。
虽然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但根据他们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不仅能提高智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促进心理发展,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参与社会的自信。
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比如要坚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训练中,补偿每个学生的缺陷,发展学生的生活技能等。笔者根据本班学生语言特点,进行了语训康复的大胆实践和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以课堂教学作为语言训练的主要形式,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力量 语言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语境,更需要同伴之间的交流与配合,而一个班级就是学生语言发展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班级这个大集体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语言训练这一活动中来。同时这些智障学生在语言缺陷方面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利用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发音器官的训练
笔者通过对本班学生进行语言评估和测试,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构音障碍,发音不准,口齿不清。主要是学生各发音器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发音器官配合不当等原因导致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每次语言训练前,指导学生集体做唇舌操,具体做法是:舌头的伸缩运动和舌根顶颚运动,舌尖的左右摆动和上翘、顶齿运动,唇齿运动,运用声韵母和两者的组合发音来训练舌头的位置。为了防止学生做舌体操的枯燥无味,在做动作时播放音乐,配上节奏,或者拍手打节拍等。
2、做好示范,模仿发音
通过评估,对每个学生的发音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发不准音的地方,然后教师示范发音,让学生听清语音,仔细观察和感知老师示范时的口型、舌位和气流,再让学生对着小镜子,认真体会发音要领,领会发音方法,最后模仿发音。训练的顺序先从声母、韵母和音节的发音开始,然后模仿生字和单词的发音,最后模仿老师说一句完整的话,学习简单的句子。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倡导情境教学,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对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但由于智障学生长期生活在孤独、封闭的个人世界里,很少与社会交往,常常受到周围人群的歧视和冷落,心中充满了不良情绪和遭受挫折失败的情感,往往会使他们变得胆怯、孤僻、悲观、敏感,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长此以往,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完全不会说话。为此,教师要深入智障学生中间去关心和爱护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被尊重和被接纳的喜悦,重新树立自信心,从这一点来说,特殊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智障学生创设各种语言训练和交流的环境,比如词语接龙,朗读比赛,看图讲故事等,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比如医院看病,超市购物,接听电话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胆说话,无拘无束表达内心的想法。在训练中一定要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哪怕他们说错了,也要在纠正后给予表扬,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一些成功的喜悦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语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4、在语言训练中采取游戏教学法,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游戏正好能满足他们这一需求。游戏可以营造愉悦的娱乐氛围,游戏的目的就是把学习过程变成游戏过程和愉快过程,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智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易被其他无关的事物分散,所以在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训的过程中渗透游戏教学,将听、说训练安排在游戏之中,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得到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充分挖掘智障学生的潜能,很好补偿了他们的身心缺陷。
比如在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辅读教材实用语文第12课的《小羊和狼》这篇课文时,笔者根据本班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有意引入游戏的成分,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羊、狼、小猫、小狗、白马和大象的角色,然后按照课文内容,并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把故事情节完整地表演出来。通过游戏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团结一心就可以战胜凶恶敌人的情感体验,同时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训练了他们的语言。
二、根据智障学生语言的特点,实施个别化教学
智障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既有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果对学生的语言只在课堂内进行集体训练,而忽视了每个学生之间的语言障碍和语言发展水平,这样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个别化训练其实就是差异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语言矫正和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因材施教,保证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在原有语言基础上获得可能发展。
探探(化名)同学由于生活在父亲沉默寡言、母亲智障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得不到良好的语言刺激,说话没人反应,讲话得不到鼓励和回报,从而导致他声音障碍、语言发展迟缓,词汇贫乏,词语运用能力差。平时说话只是一个或者两个词语,而对于稍微长一点的短语和句子,就不知如何去表述了。针对探探的语言特点,首先应增加他的词汇量。在学习发音说话时,不着急从拼音入手,而是直接对他进行字词教学,包括词义分析、词语联想、词语搭配等形式。然后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再指导他学习汉语拼音。在探探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和初步掌握词语运用能力后,再对他进行句子方面的训练。先从单句开始,逐步向稍微复杂的一些句子过渡,通过看图说话、用词造句、回答问题等形式不断加强探探的语言能力。
哲哲(化名)口吃现象比较严重,当他激动或者紧张时,手舞足蹈了半天也蹦不出一个字来,不仅他自己着急,听话的人也急的满头大汗。通过深入了解,哲哲从小患有脑瘫导致智力发育迟缓,并伴有下肢运动能力困难。哲哲的父母亲为了这样的孩子经常争吵,有时甚至大打出手,周围的人都嘲笑戏弄哲哲,这样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导致哲哲胆小、自卑、恐惧的心理,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哲哲语言的发展。针对哲哲这种状况,首先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消除自卑焦躁的心理。笔者通过做家长的工作,让他们在孩子面前尽量克制,为孩子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气氛;在班级里不准其他学生嘲笑、模仿哲哲口吃的怪样,尽量多去帮助和关心他。接着对哲哲进行呼吸训练和换气训练,因为口吃的现象大部分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和换气方法。训练时让哲哲全身放松,排除一切杂念,张开嘴大口吸气,把气贮存在腹部,等腹部完全鼓起,再让哲哲把气均匀地呼出,中间要注意换气的方式和换气点,不能随便打乱呼吸的节奏。然后在语训中给他更多的锻炼机会,通过朗读、回答问题、即兴表演等形式指导哲哲发音说话,在生活中有意识和他对话,这样不仅能消除哲哲紧张的心理,还能对他所学习的语言得到实际运用。如果哲哲因为急躁语速过快出现口吃现象时,我就让他大声把想表达的内容唱出来,这也是缓解他紧张焦躁心情很有效的一条途径。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
智障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实际运用,为了更好地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语言成果,只有把学生带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参观、访问、踏青、游览等校外活动,扩大他们的生活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与人交往中丰富语言,扩大词汇量,同时更好地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融入社会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在学生学习了动物这一章节后,笔者把学生带到了动物园去游览,在参观的同时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动物的名称以及这种动物的样子。同学们不仅玩得不亦乐乎,而且每看到一种动物,都争先恐后说出某种动物的名称和样子。活动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再让学生把游览的过程用一句简短的话表达出来,或者用问答的形式说出他们的真情实感。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巩固和发展了他们的语言,又培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快乐成长。
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根据智障学生身心特点采取科学而合理的训练方法,促进他们的思维、智力乃至整个心理发展,为他们尽早融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编
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6 ②陈亚萍
智力落后儿童语言训练尝试
社会福利
2004年第3期
第五篇:聋儿家庭语言康复训练
聋儿家庭语言康复训练
听觉语言训练是一项长期、细致、艰苦的工作。一定要注意与正常生活语言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进行。家庭活动中的语言教育任务,主要由家长来承担。如在吃饭的时候,睡觉之前及家务劳动时,反复练习相关的语言,强化生活环境语言。在不同的场合,“逢做必说”的方法,促使聋儿去认识事物,理解语言,进而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听力及语言训练游戏
在游戏和活动中进行听力语言训练
家庭是儿童最好而且最自然的语言运用场所,家庭日常生活中有熟悉的实物与环境可供训练,家里有现成的锅、碗、勺、盆等器具,学习这些器具时让孩子站在这些器具前,指给孩子说:这是锅、这是碗……通过实物及熟悉的环境,孩子很容易理解。家中发生的事有规律的也有随机的,但都是最自然最接近生活的。以下为你介绍几种家庭游戏,你可以从中延伸出诸多的游戏:
听力练习
游戏名称:好听的儿歌
游戏目的:帮助孩子寻找听声音的乐趣;帮助孩子适应助听器
游戏准备:儿歌
游戏过程:确认助听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选择一首儿歌或歌曲唱给孩子听,重复儿歌是可以的,但重复的次数不宜太多。第二次再唱儿歌,并和孩子一起随着音乐摇晃,或许你的孩子能和你附和几句。如果你不喜欢唱歌,那就用生动的口吻边拍手边讲歌词,或是边唱歌边拍手。
游戏名称:水中活动
游戏目的:帮助孩子寻找听声音的乐趣;帮助孩子逐步喜欢戴助听器。
游戏准备:浴缸及可丢在水中的玩具或洗菜用的装水容器及小蕃茄,葡萄小的水果
方法:要父母先示范给小孩看:拿一样东西叫爸爸握在手中把手放在同测耳朵旁,妈妈要爸爸注意听,并不要注视妈妈,当妈妈发出一个音,(ex;Y),爸爸要立刻表情丰富的表示“听到了”并马上将手中的东西丢在水中:如此可做2-3次,然后换小孩做。要注意孩子的眼神及肢体语言,脸部表情,听到声音同时的变化。
说话练习
游戏名称:有趣的电动汽车
游戏目的:鼓励家长一天内尽量多的和孩子交谈;让孩子初步体验嗓子的声音。
游戏准备:带有声音的电动玩具汽车(卡车、飞机)。
游戏方法:和孩子一起玩电动汽车或飞机等,当孩子移动玩具时,你可以发出类似电动玩具的声音:比如:当孩子玩汽车时,你可以说:“滴滴,汽车开啦!”,说话时尽量靠近助听器。
如果孩子还有其他类似的玩具,你也可以用上述方法与孩子一起玩游戏。比如:玩具火车“呜呜,呜,嗤”。和孩子边玩边说,比如:“汽车开了圈又一圈。”,“看那一辆汽车。它开过来啦!”,“现在它要开下来啦!”
游戏名称:接唱及识图
游戏目的:鼓励孩子开口唱儿歌;训练听觉及理解能力
游戏准备:儿歌及图片
游戏方法:在孩子练习听儿歌及歌曲时,你在说儿歌或在唱歌曲快结束的时候停止,让孩子帮你将儿歌或歌曲接上说完、唱完。选择孩子最喜欢的一首儿歌,并画上一些简单的插图。开始和孩子讲儿歌时,出示两幅图片,在讲的时候,观察孩子是否能正确指出图片。如果他很容易就可以做到时,就使用三、四幅插图。
寻求别人的帮助
作为听力损失孩子的父母,你不是孤独的。中国有3%的儿童存在听力损失,他们都会因为生病或其他各种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
如果父母双方互相鼓励,并能得到专家、老师、朋友和家庭的帮助,有助于让有听力损失的孩子变得活泼、风趣。不要犹豫向听力专家、以及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孩子家长寻求帮助。这些人会给你所想要的相关资料和第一手信息及经验。
您付出的越多,孩子的情况就会越好。一旦您有任何疑问,不要犹豫,马上去询问老师或听力专家,他们会尽力帮助您的。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
大家好,前几天听了中聋卢晓月一天的课后,加之整理,再结合珠海聋儿教育家黄挺的观点,和我自己的一点愚见传给大家,共同探讨,不当之处请指教。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
1。家长的积极参与
没有任何一个康复明明星是完全由老师训练出的,老师只能教你所不能教的,家长在语训中起着主导作用。给聋儿营造一种被接受和被爱的气气氛,是教育的前提条件,聋儿如能得到亲人的爱抚,关怀心情就会舒畅,情绪就会稳定,就愿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注重聋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保持控制权
“哭”是孩子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没有一个孩子是哭死的,千万不要给他机会,硬一次心肠,掌握了控制权,后面就好办多了。
3。幻想说话----想象力的重要性
人类没有想象力是不行的,人类如果没有幻想过像鸟儿一样飞翔,就不可能有飞机。聋人尤其是聋人家长,如果你从来没有幻想过要说话,那么你一辈子就只能语言和思维的哑巴,你有多大的说话想象力,就会有什么样的说话程度,因为你已经开始为语训而奋斗了。
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聋人,要把他想象成正常人,沟通有障碍是不要从听力上找原因,而是从思维上找原因。你把孩子看成是聋人,他自己怎会把自己当作正常人呢?
4。教学内容要实际
聋儿语训千万不能刚开始就死攻拼音,拼音在早期语训中起着练声的作用,在后期语训中才起着正音的作用。大量实践测得聋儿在识字量达到2000个左右时,再正规学拼音效果最佳。正常儿童到了六 七岁时也有发不清楚的音。
聋儿学习辅音的一般顺序 3——4岁 b p m w h 4——5岁 d t n g h j 5——6岁 f k l q x 6——7岁 zh ch sh l 7-----8岁 z c s r W
5。“狂轰滥炸”式的语言教学是现代聋儿语训的精华
正常孩子是由外界声音的“狂轰滥炸”,进而刺激大脑语言中枢,导致语言的产生。而聋儿则是自身发音的“狂轰滥炸”,用发声记忆来代替听力记忆。
在早期训练时对聋儿的阅读能力进行“狂轰滥炸”,尽快地形成发音库,用喉部的发音记忆储存代替大脑语言中枢的声音储存,走被动语言之路,说什么前会想一下学过的文字发音。当然年龄越小的孩子自觉说话能力差些,这并不防碍以后的主动说话能力,因为他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声带记忆,只要大一些的时候,一旦有自觉说话要求,则声带记忆启动,口语就会像泉水般涌出来,运用熟练以后就然而然形成后期主动口语。
正常孩子上学前可以一字不识,因为他会说话,但聋孩子有能力上正常学校的,之前他已能看懂一般的儿童读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