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对未来,我们满怀希望
面对未来,我们满怀希望
一口气读完了冯董的《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作风》的学习资料,我内心激起层层波浪,感觉其酣畅淋漓,我为自己是一名汉能的员工而感到幸福。这种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犹如平静的江面投入巨石,这沉甸甸的分量让人觉得厚重、踏实,让人为之振奋。
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要把在汉能每一天的工作都当成为事业而拼搏,唯有这样,我们会心怀一个高原的志向,为了汉能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努力。当然,汉能的发展也会为我们员工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获,这是一个为了双赢而奋斗的历程。汉能的今天是无数的老员工们辛勤努力的结果,而汉能的明天则是需要我们去描绘的。虽然我们都只是平凡岗位上的一颗螺丝钉,但是我们这一颗颗螺丝钉共同构建起了汉能庞大的骨架为汉能填充了血肉。我们是平凡的,但我们是重要的,我们正在拼搏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企业文化是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只有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使员工的精神面貌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汉能的企业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总能感觉自己有动力去做事。我们是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里大家目标相同但是分工不同,这就显得沟通交流尤为重要。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解决和避免矛盾,还可以增进部门之间的感情。当然,执行力也是我们致胜的重要法宝。“Just do it”,执行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一个团队能走多远,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流的团队,一流的理念,那么我们更要有一流的执行力去实践我们的理念,将计划逐一实现。
做为汉能普通的一名员工,我热爱这个企业,也热爱自己在这里的岗位。我渴望看到汉能的明天更大更强,我希望我的付出能为汉能的更加强大贡献出一份力量。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所有汉能的员工一起付出,终会撑起汉能美好的未来。面对未来,我们满怀希望,我们终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辉煌。
第二篇:坚强面对未来
坚强面对未来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坚强面对未来。
明天,2009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的日子。
一年前,一声撕心裂肺的巨响,一个地动山摇的震颤,一场摧肝断肠的灾难,降临在泱泱巴蜀。在生死一线的救灾现场,代表消防抗震救援人员的橙色,代表中国军队和武警部队的绿色,代表医护人员的白色,代表志愿者传递爱心的黄丝带……绘成照亮废墟的生命的颜色。
一年中,无数拳拳赤子之心一齐跳动,无限浓浓桑梓情怀汇聚成河,爱的潮水一浪胜过一浪地涌向巴蜀大地。国家的牵挂、社会的支持、同胞的援助,加速地改变着汶川,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
一年后,崭新的住所、熙攘的游客、平静的生活,凝结成灾区里一道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景观。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历练,一个民族的成长更需要历练。正所谓百炼成钢,经受过各种大小磨练,一个民族才会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才会挺立起不屈的脊梁,才会更加自信、坚定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场大地震中,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将成为中华儿女的一笔珍贵的成长财富。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为十万多遇难同胞虔诚地献上一朵花,点燃一只烛,祈求一个福;让我们把地震中的故事记录下来,把地震中的瞬间留存下来,把温暖的爱心播撒开来,用不停息的爱之潮,鼓励灾区更多的伙伴坚强而乐观地面对未来。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让我们为危难中的同胞祈福!让我们向英雄的抗震勇士致敬!我们相信在任何磨难和困苦面前,胜利永远属于团结、强大的中国人。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今天,我们如何面对经典?
今天,我们如何面对经典?
——由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引发的讨论
2013-4-18 6:35:07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8日 24 版)41集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案》日前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历史题材电视剧近年备受青睐,但在数量与质量、制作投入与艺术水准方面尚未取得平衡,暴露诸多问题。在“穿越剧”、“雷人剧”以强势收视率抢占屏幕的今天,以严谨态度创作的《赵氏孤儿案》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期“文化圆桌”邀请导演、评论家和电视台负责人从不同层面解读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希望他们的感受和思考,对当下的电视剧创作有所裨益。
——编 者
张扬民族道义
阎建钢
《赵氏孤儿》是关于“道”和“义”的故事,中国人之所以对《赵氏孤儿》怀有特殊的情结,正是由于对“道”和“义”所含价值观与美学观孜孜不倦的探求。然而,这些传统的美德在如今的社会正慢慢被淡忘和抛弃。创作电视剧版《赵氏孤儿》,我仍然要强调它的价值观传达,要努力发扬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道义精神,期望该剧能让更多人知道“道义”二字的重要性。
我们的故事围绕着程婴救孤展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发展,一群人的关系脉络,一种冥冥之中扣人心弦的“上天在看”的衡量标准,彰显以程婴为首的一群古代英雄以国家利益为重,大忠大义、舍生取义、不屈不挠、敢于献身的精神。其实,英雄并非天生就是英雄。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不管走了哪条路,不管经历什么事情,人生的结点终会标明生命的质量。正如程婴,他是一个医者,一个悲天悯人的义士,一个视死如归的疯子,一个无怨无悔的丈夫;更是一个洞悉人性的智者,一个至仁至善的信徒,一个正义的践行者。屠岸贾在这部剧中也不是一个天生的暴徒,他是一个权臣,一个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当然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冷血的屠夫,一个惜才的伯乐。
《赵氏孤儿》有着广泛的国内外影响,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被多种艺术手段改编过。而它对我而言,是一种个人自觉,或者说是喜爱。只有自己喜欢才能够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换来喜欢和共鸣。想拍什么是我的个人选择,但我会为喜爱这个故事、喜欢这群人物的观众而拍。为了对得起这份喜爱,我不会做颠覆性处理,而是在史实基础上准确地强调它的价值观转达;我也不会不着墨于帝王斗争,而只是表现民生道义。我希望这部剧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发扬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道义精神。当然,这里也会有爱恨纠葛、生死离别、武侠道义。我会重视再度创作的历史性、商业性、艺术性与新鲜感的结合。
忘掉历史是一个民族最可悲的事情。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多是通过电视剧了解历史,一个导演、一部戏必然要有文化责任,文以载道就是我们的责任。当年的大忠大义,当年的舍生取义,这种精神今天同样需要。文化的主流方向,是电视人不能忘却的。这个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精神,时代需要一股劲儿。我想让大家感受到一股精气神,看看我们的先人是怎么活着的,怎么做人的,那个时代的天是怎么撑起来的。我希望我们这个时代也孕育出这种英雄精神、英雄举止、英雄群体、英雄气概。在好看的故事中发掘与张扬历史上曾有的、能激发民族气节的精神酵素,呼唤已多有失落的国气、民气与人气,汲取于今有益的原始活力,传承精神基因,是娱乐任务也是文化使命。
(作者系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导演)
静心 敬心 精心
仲呈祥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元杂剧的艺术经典,在时代语境下,我们当以何种态度对待民族艺术经典?静心、敬心、精心,是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带来的启示。
静心,与当下影视创作中普遍的浮躁、功利心态相对照,创作者沉下心来制作这部电视剧,很是可贵。敬心,创作者怀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艺术经典的敬畏之心来改编,而不是消费它、解构它。精心,该剧不论编剧、画面
还是表演,都堪称精品力作。总之,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告诉我们要怀着对传统与经典的敬畏之情,精心改编,要以宁静的心态丰富、发展、深化经典作品至今仍有价值的道德伦理观念。
我反对打着现代观念的招牌,从逆势方向对“赵氏孤儿”进行解构和颠覆。我们民族的道德伦理和艺术是经过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一点一点支撑起来的,如果现在用大众传媒恶意地把一个个支柱去掉,这个大厦就会坍塌,我们的道德精神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说从14世纪以来,一群先知先觉者举起了人的自觉的大旗,强调人的自觉,人的主体性,开了一代新风气,谱写了人类文化历史的新篇章,那么到了今天,我们应该举起人的文化自觉的大旗,开人类的新风气,为人类做出独特的贡献来。
艺术创作往往绕不开人性丰富与道德评判这一对矛盾。该剧的创作者自觉地避免过去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创作取向,以辩证和谐的思维来塑造人物。电视剧的后半段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描述屠岸贾人性的丰富和复杂,他对妻子和儿子是真爱的,且爱得很深„„电视剧当然要立体生动地还原生活。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尊重历史事实,在历史的基础上合理虚构、合情创作,从而使其成为一部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
《赵氏孤儿案》里的程婴是一名时代精神的医治者。他的言谈举止、显现的智慧足以使得民族摆脱一种精神上的衰弱症、麻痹症。他所能治愈的是鲁迅先生当年所憎恶的民族性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面。这与今天,中央提出文艺作品当有利于提高民族精神素质,塑造高尚人格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为文艺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国家媒体的文化担当
罗 明
根据经典元杂剧改编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由开播时的1.09%升到收官时的2.13%。播出前后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媒体称赞该剧是首部“零负面”、“零差
评”、“零吐槽”佳作,引发观众对历史正剧的“饥渴症”,在如今“雷”剧扎堆的荧屏显得弥足珍贵。
去年,中央电视台提出“好戏出央视”的战略目标,《木府风云》、《火蓝刀锋》等一批定制剧通过精心创作、一套八套联动播出,连创收视纪录,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年,我们细化“好戏出央视”的内涵与外延,在价值引领和文化建设上坚守阵地,在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上突破创新,在创作标准上注重“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在播出格局上形成“月月有好戏、季季有大戏”。可以说,《赵氏孤儿案》也是“大戏出央视”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实践。
虽然该剧开播时收视遇冷,但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关注度和美誉度持续走高,收视增幅超过100%。连日来,数百家报刊围绕该剧进行评论报道,香港和美国的媒体也予以关注。新媒体上也是热议不断,论坛日转发量上万,微博日转发量上百万,视频点播率近亿。媒体评论,《赵氏孤儿案》虽并不抢眼,看过之后却被迅速吸引,归根结底是对其价值观的认同;虽是历史剧但同样具备现实意义,正与邪的较量一直存在,无非是大小而已;这样的精品剧,责任大于收视。这种“慢热”后的收视逆转和口碑爆棚,恰恰证明了《赵氏孤儿案》自身的精良品质和文化品格以及央视作为国家平台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与以往一些改编作品侧重对历史、传统的拆解、重构不同,《赵氏孤儿案》对传统、经典怀有敬畏之心,没有过度消费历史,而是用细腻的情节设置、艺术化的人物形象、精湛的视听语言去丰富、发展、深化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在生死、得失、忠义、权谋、亲情、救赎、昭雪之间诠释道义、彰显气节。不刻意取悦、不使劲吆喝,却获得广泛关注、高度认同,说明大忠大义的悲壮和大美大善的情怀在民族血脉中绵延不绝,虽延宕数千年,却依然能引发强烈的审美共振。创作编播这样的作品,高度契合了央视的文化诉求和精品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反映人类某一民族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价值体现与实践追求,当今普及千家万户的电视剧艺术,正是这种价值体现与实践追求的外化形态与载体,如何运用电视剧教化引领受众进行高级层面的欣赏与享受,是在娱乐化文化泛滥的今天,主流媒体必须自觉担当的使命与责任。《赵氏孤儿案》的选择与播出说明央视对主流价值导向的坚守和民族先进文化的弘扬。
今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55周年,电视剧至今蔚为大观,数万集的年产量足让我们成为电视剧生产大国,但离“电视强国”距离尚远。在社会价值多元的背景下,“穿越之风”未平息,“戏说历史”又大行其道,恶搞剧、雷人剧在“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行业生态中“野蛮生长”,并有垄断荧屏版面、绑架观众审美之势。电视剧作为人民群众主要精神食粮,首先呈现的应是其文化属性,其次才是商业属性,良性的电视剧创作播出应该是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高度统一,三者不可偏废,更不可本末倒置,这也符合全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
中央电视台在推进国际一流媒体建设的征程中,始终坚守国家媒体的文化担当。“好戏出央视、大戏出央视”的提出与实践,既是我们自身媒体建设的一个路径尝试,也是央视在电视剧领域的一种文化姿态。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
第四篇:浅谈大专生该如何面对未来
浅谈大专生该如何面对未来
(2009-11-08 18:20:28)
转载
标签:
杂谈
得此篇文章是受益于俞敏洪老师的创业讲座,看完之后,我内心激动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我是一名大专生,我相信有很多的大专生,如果你们现在已经走出校园几年或者说刚刚走出校园都会和我一样有熊志梦想的同时也有满心的迷茫,毕竟我们对于生活那么陌生,我们难以掌握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感到恐慌,感到无助,于是就有了三种心态,第一种是一心依赖于父母,是百分之百全身心的相信父母一定会为我们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第二种就是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不着急,以后可以慢慢发展,实在不行就死掉算了。第三种则是每天苦思冥想,下决心一定要为未来做一个良好的规划,只是觉得规划难以着手。
说实话,这三种感受我都经历过,犹如我写下三点的顺序一样,先是十分渴望我的父母可以为我安排一个体面的工作,发现可能性很小之后我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泄气,决定了先随便干点儿什么,大家都混为什么我不能混,于是我也开始混,可是混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开始慌了,在平静的生活里慌得彻头彻尾,我措手不及的看着其他同学都稳定下来,看着路上的宝马奔驰疾驰而过,看着百货大楼的橱窗里无论展示的是哪个季节的服装我都买不起,我开始自卑,开始安安静静的听命于我的大脑和心,开始不断的问我自己,我到底想干什么,到底喜欢什么,到底什么才是我发展的长久之计?
我先前说了,我只是一名大专生,而且还是一个三流大学,现在的大学生,别说本科,就连研究生出来都随处可见,所以我在创业的初期就少了很多的敲门砖,既没有高等的学历,又没有过硬的技能,可是我又向往成功,向往为自己或者更大一点儿说为这个社会做出一点儿事情来,我该怎么办呢?我相信很多大专生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心理过程,或者说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吧,那么在我跟父亲促膝长谈之后,我又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听了俞敏洪老师的讲座,几处精彩之处,泪水几乎夺眶而出。
先来说这样一句话,这是张扬老师的《年轻的战场》里的一句:回忆能够清空内存,人的内存是有限的,有了太多的记忆,心里总觉得电力不足,当内存清空了,就可以更加轻松地上路。
我们80后出生的孩子,在上学期间有百分之70--80的孩子都用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去过早的感受了风花雪月,我也不例外,而且毫不避讳的说,我差一点儿就是90后的了,我在最宝贵的时间里,用了我毕生的勇敢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追求所谓的“爱情”,而且只有在爱情上我才最懂得坚持,其他的事情上可以说都是半途而废,为此,如果现在你已经带着爱情走出了校门,那么好吧,请对你和他(她)负责任,你们只好选择一起去面对远程的风雨,如果你还没有历经爱情,如果你还像我一样年轻的话,请暂时的搁下爱情吧,因为爱情毕竟是一种太温暖的东西,他会摧毁我们的斗志,所以在我们还没有到享受它的年龄,最好把那颗坚
韧的心放在事业上,放在你的工作上或者学业上,几年以后的你再面对此刻的你,一定会有飞跃的变化。回到张扬老师的话里,我们不要背负着太多的回忆,不论是爱情的还是其他的,回忆这个东西一旦太沉重就会拖累你前行的步伐,会让你停下来从而错过了下一处美丽的风景。
俞敏洪老师的讲座很精彩,每一句每一段都那么的有智慧,总会在某个时候听完他说的话,露出慧心的笑容,犹如喝了一杯上好的茶水,让你回味无穷。
听课的过程中我做了一些笔记,我总认为太长的段落不易记于心,于是挑拣了几个简短的句子拿出来激励一下愿意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的我们。
每天都是黑白交替,每个人在经历了阳光灿烂后要要感受黑暗的夜晚,然后很多人害怕黑夜,那么我们在黑夜里可以看月光,没有月光就看星光,没有星光就看温柔的眼光,要永远相信未来,相信梦想。
这是俞老师说的一句歌词,大致的内容就如上。这句歌词很励志,在写完这篇博客后我一定
要感受一下这是哪首歌。大专生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没有很渊博的知识,也许你还没有很广的见识,可是我们依旧要相信,未来,只要你想。我们都可以做的比本科生好,可以比研究生好,甚至说可以比公务员,比博士生还要好。当然这样的好不是凭空说说而已的。你要知道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刘德华,梁朝伟,他们都是名人,是不是?可他们怎么就能成为名人呢?他们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成为刘德华成为梁朝伟的,他们有他们成名的理由。我们也是,要成为自己,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当你看到“有用”二字的时候,请自己细细的品一品,这里夹杂了很多的苦和希望)我们不要因为是大专生而束缚了自己,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是致命的,它会让你迈不开步,打不开胸怀,每天躲在一个小山洞里看着别人的广阔草原是你想得到的感受吗?我很清楚,一定不是我想得到的。
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如果你难以抉择出你这一生想要干什么,就以年来计算,你要想这一年我打算干什么。做这样一个计划,然后坚定不移的盯着它,一步一步的走进它。
计划不是我们小时候在本子上写的明天早上5点起床,6点吃早饭,7点上学····。这些琐碎的事情不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计划里,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有形状,有结果的目标,比如说,我开始学英语,刚开始也许很困难,因为我没有很好的基础,那么我可以从背口语开始,我一周背一篇文章,一天背10个单词,或者说我是做媒体的,我给自己定计划每天都要看人民日报,一个月下来我必须读完10本书,或者一个月下来要求自己可以把《离骚》背下来等等,是这样的一个计划,这是短期计划,那么一年下来,你由于不断的积累就可以收获到很多很多的学识,知识改变命运,我相信如果你肯坚持这样的话,你的人生就在扭转你过去不努力的方向,我们正在朝着宽广的马路前行,在经历了风霜的磨难后,阳光就在不远处。
离开浮躁
不止是80后的孩子,很多的长辈或者说90后的小朋友,都是很浮躁的,浮躁的原因很多,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也许是被环境所导致,但我认为浮躁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书读的不够多,脑子动得不够多,古人说过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遍,早中晚,在反省中进步。我们要多看书,古今中外的名著,每日新闻,各种访谈等等,都应该大量的汲取里面的精华,看完之后要思考。可能有些朋友会说了,说我很难看进去书,一看书就累,就困。那么好,请你去跑步,每天早晨跑步,边跑边对自己说,我要学习我要学习我要学习···这是我曾经练习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心理暗示法,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你阅览了众多的书籍之后你就会发现浮躁已经很少干扰到你做人做事了。
想大事,做小事
这是非常让我动容的一句话,我们不怕离成功很远,就怕在你的脑子里没有成功的蓝图,没有渴望求学,求成功的欲望,如果真的是这样,有些悲哀,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改变的,你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访谈录,例如芙蓉王背后的故事,例如《财富人生》《赢在中国》等等,或者你喜欢哪个电影明星,你可以看看他们在媒体前都是何等的光彩,何等的气质昂然,如果你希望和他们一样优雅从容,希望和他们一样可以为某一个领域做贡献,那么请放下手中的游戏机,请掀开懒惰的被窝,开始寻找你努力的方向吧。你尽可能的去想你希望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你学的是播音主持,那么你就去梦想成为英国BBC中的一员,成为像董卿一样的名人,你完全可以把目标定在那儿,然后坚定不移的去追求,去拼搏,从小事做起,每一件小事都要做到最好,认认真真的,仔仔细细的,不疏忽不随意的去做,假设说你最终没有达到你预期的目标,那么你也会完全的超出现在的你,会超越很多很多,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你会收获到太多太多宝贵的经验和感触。80后的孩子们,包括我在内也是一个孩子,我们还年轻,我们要去追求,要有理想的奋斗,要坚挺的抬起头向前看,刚才我们说了,假设最终没有达到目标.....然而什么时候才是最终?你认定了一个方向后,奋斗了十年是最终还是二十年是最终?我们无法用数字来定义“最终”的涵义,所以认准了一个专业领域以后,也许一生的时间才是那所谓的最终吧,而我却不相信,你用了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某个专业领域还会失败,我不信。
做事像山,做人像水
写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决定收尾了,其实它是最让我深刻的一句话了,但我为什么要把它放在最后来说,因为这是一句大智慧,仅8个字,道出了我们一生为人做事的艺术,请好好的品一品这8个字,做事像山,做人像水!所谓“做事像山”是指,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山都是很坚硬很坚挺的,所以我们要用山一样的坚硬和坚挺的心态去完成人生每一次的飞跃。这样不容易,贵在坚持!然而做人像水,又是一个境界,我们现在很多的人,无论是80后的还是90后的,都极其有个性,这种个性很多都和浮躁紧密相连的,是一种脱离了文化水准的自我展示,所展示出的风采说白了就是不伦不类,例如非主流,我怎么就没发现它很美?我个人认为它也无法成为一种文化,也根本不能跟艺术挂钩。回到话题上,就是说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自己的个性不要那么的强烈,可以适当的把自己放得低一些,不要那么那么的把自己当一回事儿,做人随意一些,不要因为别人对你有了批判的行为你就想不开,郁闷,愤怒,甚至是出现了马加爵的现象。在校园里是这样,和同学导师都需要培养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走到社会上更是这样,初出到一个工作环境,我们必须忍受很多很多的感觉和东西,这样没什么不好,是培养我们有一个坚韧的心态的过程,遇人遇事请冷静,真诚的面对他人,微笑的面对人生,这样,一生之路,即将路宽心广
上大学以后,我很努力,希望用四年的时间实现未实现的梦想。但是一个人的奋斗真的很孤独。我们学校的男生很多整天都在看电影、dota,女生摆弄化妆品、逛街、上网、聊Q。我发现自己真的是个另类,在这个学校里的另类。anyway,我爱我的学校,毕竟这是我自己考上的。
凭心而论,普通学校的学生真的和名校有相当的差距,不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思想修养等等(我说的是平均水平,不能排除其中也有很多优秀的人)。
其一,普通学校的学生缺乏远见、志向以及放眼世界的胸怀。就拿我们计算机系来说,我们的教材用的很多是精简版本,因为我们的老师说我们是二本,学不懂的。我们上课讲的是最简单的,稍微难一点的就跳过不讲。期末考试,考的是平时的作业题,老师期末的时候给卷子给答案,划重点,考最容易的地方。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老师给分还丝毫不吝啬,一个系100个人,平均分八十好几,九十分以上占了近六成。同学考了九十几的就拿来相互炫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评了个奖学金就能高兴好几天。一拨人连番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着实令人恶心。就我们那样的卷子,那样的考试方式,得了第一又能怎样,再回去高考,照样考个搓样。殊不知全国还有那么多好的学校,好学校里又有多少牛人,我们这些人不加紧步伐,严格要求,又算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上进,这就是差距,好学校的学生对自己应该是很严格的。勤奋努力,坚韧不拔是他们的标签。
其二,普通学校学生是比较缺乏灵性、悟性或者说是智商。我把它们与自己高中考上牛校的同学相比,发现有些人真的是很缺悟性,领悟能力很差。就拿学习来说,如果是牛校的学生,一定是在学习的反复实践中发现了规律,悟出了方法的。而普校学生就无法从当中吸取经验,发现规律,而是一味的按着老办法,这就缺乏了悟性,少了灵性。我有一个同学,我观察了他很久,他虽然也勤奋,但是读书却没有章法,记单词就是写,一直写,结果还是记不住。
其三,普通学校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没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可能是全中国学生的通病,但可能普通学校更严重些。不管是做事情还是考虑事情总是停留在表面,片面而且肤浅。我周围很多的同学整天讨论的就是哪个同学的身材好,怎么追女生,去哪里玩,征友,甚至经常在学校论坛发一些讨论处女、非处女等等性的问题。我经常去一些好的学校的论坛逛,虽然有这样的现象,但还是比较少,大多讨论的还是学习考研等问题。这得益于我的舅舅,他总是叫我不要局限于自己学校,而是要看看好学校的学生他们在想些什么,在干些什么,这样视野才能开阔,眼光才更长远。
其四,普通学校的学生自信有点过头,即使不过头也找错了方向。我们的学校女生很多,有些自以为自己很漂亮的女生走路搔首弄姿,整个一走T台。穿着暴露,拼命的展示自以为不错的身材。我是农村的,我承认我老土、封建,但还是认为学生还是要有学生的样子,学校不是夜总会。有些垃圾一样的男人,自以为自己长得高,自以为帅,装出一副很拽的样子。身体,真的是资本吗?我认识的很多好学校的同学一般是很谦逊的,很务实的。
第五篇:大学生如何面对未来就业
大学生如何面对未来就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科研,理论,工程技术等不同领域的人才供应有了长足的改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幅度扩招。但是,由于投入跟不上以及大学生择业的误区,高校扩招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和隐患,造成了新的失业群体。新时期大学生毕业后难于找到工作,出现了所谓的“考研热”、“公务员热”,出现失业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各个领域专业的大学生都遭遇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就业寒流”。
面对激烈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去争取和创造机遇。在这里我们就以理工科大学生为例对大学生的就业准备问题作出以下分析: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素质准备既是未来从事职业应有的,也是在求职过程中应具备的。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包括:
1、具备“全面素质”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而仅有科学技术,没有文化素养,人类将失去一种精神。科技与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支柱。工科大学生应具有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全面素质,即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目前,大多数工科大学生表现出现代高科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不相融合,或是对现代高科技的认识肤浅、幼稚,或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认识欠缺、贫乏。在校学习应试化,工作之后也很难将二者相互运用。这样,就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承担起发展我国高新技术所赋予的重任。
2、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管、贸、经、法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大容量的新知识信息贮备。及时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从事工作的基础,充沛的工作精力来源于健康的体魄。新形势下,生活、工作节奏都不断加剧,要能适应这种节奏和变化。身体和体能既能紧张工作,又善于调节放松,使身体和体能始终处于和谐的最佳状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择业误区和心理准备工科大学生由于错误的择业心理和方式,再加上缺少择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常常导致他们走向择业误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误区和错误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以为是,期望值偏高。许多工科大学生因此认为,工作难找不是针对自己而言的。对一般工作有“三挑选”:一是挑地点,到大城市,到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挑工作单位,到有住房,工资、奖金、福利高的单位;三是挑选有兴趣的工作。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互相攀比。少数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由于每个人自身素质、综合能力、社会背景及机遇时机把握程度不同,导致部分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对待,怨天尤人,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在此心理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同学的就业单位存在少许差别,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
3、缺乏自信,错失良机。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工科大学生或因所在学校不知名,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缺乏自信心,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4、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靠父母或动用关系网。有部分工科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几年的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受社会不良观念影响。有人为了留在大城市提出“要城市不要专业”,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5、为了顺利地就业及事业上的成功,大学生必须对自己存在的心理误区进行调适,做好心理准备。
6、首先要认清形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人制度的双向选择,主动“推销”自己,而不能等、靠、要。再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不要把留在大城市、端着“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不要只选择外企、合资企业,而要面向基层、西部,自主创业。“先就业,再择业”。最后要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理想就业。
大学生在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准备和正确的就业理念和心理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尽快完成自己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问题,提到两种身份和责任的转变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适应能力即指毕业生走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应具备怎样的主体能力素质,这种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上。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
1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2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3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4应变能力。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还需要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素质包括:
1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
2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文字、图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以理工科毕业生这种能力要求更突出。这也是检验一个毕业生创造能力优劣的重要手段。
3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备的能力素质。
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大学毕业后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注重这两种主体能力素质的培养,以期在毕业后能较快较好的适应社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应届毕业生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多充实、提升竞争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其次,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比如在新经济形势下,公关广告、品牌推广等不能直接产生利润的部门,预算是最先被截流的。求职者,尽可能地选择公司核心或者有潜力的部门就职,企业在扩张期和鼎盛期才考虑到的职位可能会被缩减,与其四面碰壁,不如寻找一个大的入职空间。最后是对应聘地区的筛选,从以往的经验看来,这种经济震荡会突出表现在经济发达或者发展迅速的地区,比如深圳、浙江等以出口为主的地区的降温,以及全球金融业动荡对上海的波及等,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都要有所顾及。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只要我们在校期间积极培养自身的专业素质,摆正自己的就业择业心理,提高自己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创造力,这个社会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激烈的竞争,还有的就是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自己能够认清自身以及社会就业形势,摆正自己作为一个大学生的位置,积极刻苦的努力,我相信,我们的未来都很美好,这个社会有竞争就有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