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解析《保姆》中体现的后现代小说特征学院:外国语系:英语专业:英语(师范)学生姓名:钟小珊 __学号:0509224 ____指导教师:罗晶_
1、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选题的背景:
罗伯特·罗威尔·库弗是福克纳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60年代中期崛起的最富创造力的后现代派小说家。《保姆》是其后现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前人多研究小说虚构成分,及其情节的荒诞性以展现后现代小说的内涵和其虚幻与现实之美。孙银娣从小说的叙事手法上进行分析,揭示了《保姆》碎片艺术的特征。王娟从小说的形式、构成、效果上进行分析,揭示了《保姆》碎片艺术的内涵和效果。孔占芳阐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被游戏化,使审美主体产生不确定性,以解释后现代小说具有的颠覆和重构的意义。刘爱平从小说的创作模式,来分析从情节、语言、现实等纬度来阐述后现代小说的不确定性。
这些研究有的局限于对库弗多篇后现代小说概括性的分析后现代小说所具
有的某个特征,有的仅从库弗小说的写作手法,来分析后现代小说的艺术和内涵美。很少有人同时运用多个后现代小说的特征对库弗《保姆》的进行细致的分析。本论文通过系统阐释后现代主义定义及后现代小说的特征,来深入的探讨《保姆》中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选题的意义:
《保姆》是罗伯特·罗威尔·库弗的后现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一系列碎片式的段落结构,打破常规的时空观,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本论文试根据后现代小说一般所具有的“互文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从小说的语言、内容及故事发展所处空间和时间上来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同时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的个人背景来分析作者创作初衷。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系统地解析了《保姆》中后现代小说特征。首先给出了后现代主义定义,以及后现代小说一般所具有的特征;其次研究后现代小说的特征在《保姆》中的具体体现;本论文主要从形式上分析其体现后现代小说的互文性的特征,从时间,地点,语言,内容上体现其后现代小说的不确定性的特征;最后从作者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追溯作者创作的缘由。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和特征;如何从形式上分析其体现后现代小说的互文性特征,从时间,地点,语言,内容上体现其后现代小说的不确定性的特征;如何系统地分析《保姆》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3、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论文提纲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小说
2.1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2.2后现代小说的定义
2.3后现代小说的特征
2.3.1互文性
2.3.2不确定性
第三章:互文性在小说中的体现
3.1互文性在《保姆》中的体现之一 —颠覆性
3.2互文性在《保姆》中的体现之一 —开放性
第四张:不确定性在小说中的体现
4.1在《保姆》中时间的不确定性
4.2在《保姆》中地点的不确定性
4.3在《保姆》中语言的不确定性
4.4在《保姆》中内容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保姆》中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根源
5.1作者所处时代背景
5.2作者的家庭和个人背景
第六章:结论
4、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年9月13日-9月26日学生认真思考,定出论文写作方向
2010年9月27日-2010年10月3日英语系毕业论文动员,确定指导学生名单 2010年9月28日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会
2010年10月1日—12月1日学生收集、阅读资料,认真思考论文写作向,确定论文题目,并完成开题报告
2010年12月初《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手册》的领取 2010年12月10日学生上交指导老师已签字的开题报告 2010年12月15日第一次毕业论文选题审议会
2010年12月30日第二次毕业论文选题的学生上交指导老师已
签字的开题报告
2011年1月5日第二次毕业论文选题审议会
2011年1月16日—本学期末对于已通过审题的学生指导老师完成任务
书的填写与下达
2011年3月7日下学期初学生继续完善论文写作思路及开题报告,完成文献综述
5、课题研究准备情况(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参考书、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等)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参考书
Hu Quansheng.Selected Readings in 20th centur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Postmodernism.Shanghai: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003.It provides copious short fictions on postmodernism.Hassan, Ihab.Pluralism in Postmodern Perspective.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0.It introduces postmodernism from many perspectives.Mchale, Brian.Postmodern fiction.London and New Yolk: Routledge, 2001.It provides copious postmodern fiction and relative comments.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本书主要介绍了后现代小说的叙述手法。
沙家强,《后现代主义的互文性美学特征探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本论文主要介绍后现代主义的互文性的概念和特征。
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本书主
要介绍了20世纪美国文学各个流派及其代表人,代表作品
杨仁毅,《美国后现代派说论》,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本书介绍了美国后现
代派小说的形成及主要人物。
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
1.本学期学习《美国文学史与选读》,通过文学课上潘老师认真的讲解,对文学类论文的框架和基本的理论有了掌握。
2.学校图书馆有关的书目
3.中国期刊网有相应的文献资料
4.学院资料时也有相关资料
6、指导教师意见与建议(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选题内容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有无创新内容、选题的合理性、开题条件是否具备、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第二篇: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独特的美学意义
题 目----浅析张恨水《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专 业 汉语言专业
学习中心姓 名学号 1 指导教师
年
月日
独特的美学意义
----浅析张恨水《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一、文献综述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先生艳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冷清秋是作品鼎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是张恨水艳情小说中最具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作为一个传统女子,她的道德情操、性情品格是令人折服的,她追求人格独立、男女平等、向往经济上的自食其力。同时冷清秋这个角色已不同于传统的悲剧人物形象,她的身上既有现代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婚姻的理想,又有传统女性渴望嫁入豪门的庸俗愿望,既有自觉的反抗意识,又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惘与无助。故不少学者都对《金粉世家》中冷清秋的独特的美学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综观各学者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王少栋的《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中冷清秋形象分析
此书中作者认为《金粉世家》的主人公冷清秋作为一个传统女子,她的道德情操、性情品格是令人折服的,不亚于古人所标榜的模范女子,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她追求人格独立、男女平等,向往经济上的自食其力。同时冷清秋又是一个才女,有着传统文化人的气质, 其文学修养又绝非一般。凡此,构成了冷清秋这一人物形象独特的美学意义。作者认为传统道德修养在冷清秋身上得到非常完好的体现,甚至到了极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冷清秋的寒门出身,但却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这使她养成了宽厚矜持等的性格特点,是构成冷清秋形象的主要元素。
二、对婆媳、妯娌关系的成功处理,是主人公作为优秀传统女子形象的另一个亮点。
三、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并敢干冲破婚姻的牢笼。实现女性生活上的自立自强。
四、冷清秋具有“ 林黛玉的才情,娜拉的勇气,翠翠的倔强。”本书作者确切分析了张恨水笔下的冷清秋的才女形象,也指导了笔者更好的了解《金粉世家》的主人公冷清秋的形象,把握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特征,使笔者在拟定论文时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作用,但本书对冷清秋的多层美学意蕴没有做很深入的分析。
(二)张向辉《自我放逐的悲剧》、芊蔚蓝若《伊人何在?总在寒冷清秋》中冷清秋的悲剧形象分析
这两本书中作者对张恨水笔下的冷清秋主要分析了以下四点:
一、小说以主人公的婚姻的结合与离弃为素材,与了冷清秋的讲求爱情的裨而不在乎爱情的形式的现代意识的爱情观。在冷清秋的爱情观中爱情的基础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才子佳人的一见钟情,而是基于感情上的心心相印。
二、悲剧的不全,突破了传统的中和之美。冷清秋的对爱情的向往、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毫不妥协,又是年轻一代价值和美的体现。当婚姻出现裂痕时,冷清秋不是积极地挽救,而是消极地对抗,自己囚禁到与世隔绝的小圈子里。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渗透着张恨水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感,灌注着张恨水对现实的发现和思索,具有给人以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的特殊价值。
三、由于清秋向往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不顾金家的家规而外出教书,自古以来,女性的命运就被局限于规矩的束缚下,冷若冰霜清秋有作为人最起码的人格尊严,有试图与男权文化相对抗的自我意识,尽管这种反抗是苍白无力的,但蕴涵着深刻的美。
四、冷清秋悲剧命运的成因。《金粉世家》的作者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的冷清秋走进金府,去见证金府内部一切的腐败衰落。冷清秋进金府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样,而与林黛玉不同的是冷清秋实现了自己的爱情,但最终没有将爱情进行到底,而是以一个避世者的姿态离开了金府。小说开首以冷清秋悲凉叙述开头,结尾以冷清秋看破荣华富贵,遁入佛学,离开金家收尾,具有佛学色彩。其中冷清秋进入金家,感到这个富贵之家的痛苦与无奈,而她唯一的支柱与金燕西的爱情也遭遇不幸,于是她唯一寄托便是佛学。颇感到人生无趣,具有厌世之感。最终,她脱离金府,开始自立和淡泊自守的生活。这两本书的重点在于分析了冷清秋的多层美学意蕴。
(三)王晓文《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市民价值观和文化心理趋向》、徐德明《金粉世家》与家族小说
王晓文《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市民价值观和文化心理趋向》一书中作者对从鸳鸯蝴蝶派走出的张恨水毕生为普通市民写作,作者认为张恨水的小说,是满足市民口味的都市传奇,是对现代市民社会风俗人情的逼真展示。他的小说,反映了都市市民社会的众生相,并在对市民性格的描绘中,正面表现了市民的世俗化伦理价值观,反映了传统市民文化的时代变迁,蕴含了当时的某种普遍的社会价值趋向和文化心理。作者在冷清秋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趣味和理想,特别是冷清秋最后看透丈夫金燕西纨绔子弟的本质,毅然离家出走的举动,既显示了她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决心,也超越了小市民计较厉害得失的心态,这种大胆追求自由生活的选择得到了作者的肯定。她在金府里洁身自好,不与金家人同流合污,最后毅然决然与金燕西决裂,离家出走,冲破了“出嫁从夫”的封建婚姻伦理道德的束缚,维护了做人的尊严。张恨水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吸取新文学关注人物内心灵魂的长处,透视这些在时代和历史的转折时期的矛盾、痛苦的灵魂,关照人性格的多重性。这不仅仅是人性使然,更有着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历史烙印。对冷清秋的形象再次作了剖析。
而徐德明《金粉世家》与家族小说则让读者认识了中国的家族它是怎么走过
来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段的变迁。作者首先说明了,清秋在金府,如果换作最时髦的一句话,说她是个另类。因为金府的人个个都会玩,都会打麻将,清秋不,清秋有点格格不入。清秋在小说当中是具有一个特殊的个性,同时又特别富于一种结构性作用的这么一个人物。文章的最后提到了冷若冰霜清秋的出走,但出走之后的清秋去了哪儿?这是一个非常空洞的回答,在人间,她没死。那么她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知道出走这个主题,在整个现代文学当中非常有名,大家都知道鲁迅的《伤逝》,子君,涓生,可以说清秋和燕西的故事本身也是个伤逝故事。但是价值观念不同,思想意识水平不一致,清秋出走最终的归结是隐居,而子君她非死不可,因为鲁迅后来有许多回答,要么堕落,要么回来。读《金粉世家》让我们汲取的一点就要超越这个世俗的酒色财气的生活层面,让我们的生活有点目标,有点精神追求,不做金燕西那样的时尚青年,当然我们也做不了冷清秋那样的避世者,回避这个世界,也做不了她那样狷介的人去,周围的人都去格格不入。
读了王晓文《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市民价值观和文化心理趋向》和徐德明《金粉世家》与家族小说两本书后,使自己对《金粉世家》独特的美学意义---冷清秋形象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也对作者写此小说的时代背景更进一步的了解。
二、论文提纲
一、冷清秋性格特点
(一)清闲贞静的特点;
(二)宽厚矜持的特点;
(三)冷清秋的特殊之处;
(四)传统道德修养在冷清秋身上的完好体现;
二、冷清秋的美学意蕴
(一)现代美;
(二)悲剧美;
(三)反抗美;
三、时代意义
(一)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强烈的时代意义;
四、参考文献
三、参考文献
1、孔庆东:《百年小说大师张恨水》,北大中文系副教授,2007年;
2、王少栋:《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2006年;
3、张向辉:《自我放逐的悲剧》,河南省经贸职业学院,2002年;
4、王晓文:《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市民价值观和文化心理趋向》,淮北煤炭师范
学院中文系,2006年;
5、徐德明:《金粉世家》与家族小说,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2004年;
6、张恨水:《金粉世家》梦远书城
7、王凤舞:《唯美爱情 脂香飘逸》,秦皇岛广电中心;2003年;
8、余昌谷:《金粉世家》与《红楼梦》结构同异论,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2007
年;
9、胡梅花:《论张恨水的中庸思想》,中国文学网,2007年;
10、芊蔚蓝若:《伊人何在?总在寒冷清秋》,芊蔚蓝若的blog,2008年。
第三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学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目: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在华夏民族内部沧海桑田巨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中国现代文学利用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形式阐明现代化的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继承。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为研究视角,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力量,推动现代文学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前言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文学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文化产品,在陶冶情操、愉悦精神方面甚至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文学的消费者数量不断攀升,使得文学市场欣欣向荣。现代文学面临如此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资源,提高现代文协的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笔者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一题的研究谈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
1840年,第一次f片战争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文学界开始觉醒,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现代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创新、多样,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都是现代文学的体裁。在抒情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特征上,无不体现新时代的创造思维。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到郭沫若的新诗《女神》《屈原》都是现代文学的轨迹1。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十年”,1917年到1927年之间,是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期,“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潮与核心思想,虽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但是也埋下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资源衔接不当的伏笔;1927年到1937年之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是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丰收期,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发展开来,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1937年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期,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文学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2。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穿越小说、科幻小说、都市言情小说等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是也使得中国先到文学的发展与古代文学资源的轨迹出现偏离,而且偏离的越来越远,所以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瓶颈期”。
(二)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困境
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苦难艰辛、走过了战争屈辱、走向了发展和平。但是纵观现代文学作品中,却没有一部小说能够与“四大名著”相媲美,没有一位诗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没有一首情诗能够与《无题》相抗衡。文学是一种感性的社会人文科学,本应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理应根据时代特征反应时下百姓的真实境遇和心声,但是又不能过分的脱离历史的母体。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岁月如斯带来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优秀作品却鲜少出现,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只是机械的伴随光阴荏苒,却不知“回首往事”。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局面,使得文学发展呈现“物是人非”的本源缺失现象3。
二、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一)古代文学资源阐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丰富的。从百家争鸣时代的《论语》《孟子》到汉代的《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到唐代诗词歌赋的振兴,从宋词的唯美到元曲的大气,从明史上的《水浒传》到清朝的《红楼梦》,无不展现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绚丽多姿、旖旎多彩。古代文学资源当然不仅仅局限在一本书、一行字上,里面包含的智慧、涵盖的生活热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逐的实质。或许是时代索然、或许是社会使然,亦或是生活造就,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人民群众无尽的情思、历史的苍凉、社会的兴衰4。
(二)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人类文明伴随时光任然不断发展,但是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应被淹没在洪流中,我们既需要时代创新又要回首往事。所以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传承。但是现阶段,我国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明显捉襟见肘,所以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再现古代文学的辉煌和真实。同时,对古代文学资料进行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要在多角度、多维度的视野上进行评价,对历史文学的评价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角度上进行,切记不可将现代化的主观思维过分的应用到其中,更不能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刻意、肆意的褒贬。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本是同宗同源、同气连枝的,具有一脉相承特征。没有古代文学资源中的“天人合一”何来今日的“以人为本”?没有古典诗词的寓意深刻何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现阶段,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加快,返璞归真势在必行,使得人们在嘈杂生活之间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中,不能摒弃古代文学资源,应当在充分挖掘古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保证二者没有冲突、一脉相承,共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希通过文章的讨论分析,全面激发文学创作工作者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关注力度,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有私下的方式方法对古代文学资源充分挖掘、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为我国文学辉煌的明天注入显现的血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1.徐汉晖.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资源[J].文艺评论,20xx,02(01):79-82.2.吴承学.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文学评论,20xx,01(02):208-218.3.吕双伟.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06(03):131-136.4.吴晓东.古典语境在现代文学中的移植――何其芳对中国古代志异文本的改写[J].名作欣赏,20xx,10(07):35-42.参考文献
1、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吴琼上海师范大学20xx-03-152、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及展望李宏顺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xx-09-20
第四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选题的依据: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1.理论意义:
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已经能够用笔指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是女性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女性主义文学始终伴随女性运动而存在。女性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中国近代作家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自问世以来倍受欢迎,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该书以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为背景,描述了三个家族的衰落,塑造了数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本文选取《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子木兰,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其现代之美与传统之美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京华烟云》及木兰这一女性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对于《京华烟云》的研究,翻译研究,文化解析居多,而对文学特点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文学研究出发,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探讨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拓宽了《京华烟云》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视角。
2.实际意义: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入手,分析《京华烟云》中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可以使读者深入的了解木兰这一形象,理解女性主义这一理论,从而提高读者的女性主义意识,重视女性的价值。还能使读者在阅读《京华烟云》时,对这一着作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最后对于当代女性而言,木兰这一形象能让女性读者在生活中有所启发。
2)综合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国外研究动态
女性主义是妇女运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改造男子中心的等级文化和社会体制,消除对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歧视。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早在在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就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力》的论着。十八世纪英国的玛丽沃思通克拉夫特曾经发表《女权辩护》。他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地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的。十九世纪英国的约翰穆勒将女性主义的观点表现于《妇女的屈从地位》一书,他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下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西蒙娜。德。波伏娃,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其代表作是《第二性》。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的观点为核心的女性主义思想突出其观点的独创性和开拓性。伊莱恩肖瓦尔特曾在其作品《文学批评》中将女性主义写作分为三个阶段--“女性写作”(1840-1880),“女权写作”(1880-1920),“女人写作”(1970-至今)(2004:148-149)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早在1929年就写出了题为《自己的一间屋子》的文章,作者抨击了无处不在的性别歧
视现象,并分析了女性若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社会前提条件,她在书中说到“我们女性要成为我们自己,我们要有500英镑的收入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2001:584)。
2.国内研究动态
在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受到启蒙意识的影响,中国女性主义兴起,时至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运动者将女性个体的,私人的欲望、需求、经验推向到公众面前,引发了人们对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讨论与反思,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理论被诸多学者研究。如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红字》、《简爱》、《傲慢与偏见》等文学作品的分析。随着《京华烟云》的出版,张振玉和郁飞的译本的出版,国内对《京华烟云》研究层出不穷。从1990年到2013年对其翻译研究的文献达到185篇。1998年至今对其文化解析的文献达到243篇。从1991年至今对木兰这一人物解析的文献达到89篇。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木兰进行解读,但从女性主义入手的相对较少。谭静(2006:131)发表的《论木兰的道教人生观》从中国的道家思想结合木兰的婚姻,家庭,处事三方面分析了木兰的形象。李志红(2006:107-109)发表《中国的乱世佳人-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分析》,从木兰的容颜,聪慧,豁达,坚韧等几方面分析了木兰的形象。张玉上,刘蓉(2010;35-38)发表了《从”合作原则“的违反剖析<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典型个性》,从合作违反的角度分析了木兰的独特个性。而从女性主义角度入手的有雷琰(2006:65-66)发表的《透过<简爱>看<京华烟云>--从女性主义视角批判木兰形象》从事业,婚姻两方面批判了木兰形象中的缺点。王晓娜(2012:30-31)发表《20世纪初中西方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厄秀拉“与”姚木兰“的异同》,用比较的手法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木兰的形象。这两位学者虽然都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木兰进行了分析,但是观点却不同。雷琰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木兰进行批判,而王晓娜则是从女性主义的理论入手对比厄秀拉分析了木兰女性主义意识下反抗传统的一面及妥协于传统的一面。雷琰的研究较片面,王晓娜的研究不够深入。
3.本人见解
结合国内外研究,可总结出女性主义旨在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平等权力以及妇女自身的性别平等意识。笔者认为将女性主义应用于《京华烟云》木兰这一人物分析中,将当时中国女性主义的特点与木兰这一特别形象相结合,深入的分析了一位近代中国的完美女性形象。不仅向读者阐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及女性主义发展情况,还拓宽了《京华烟云》的文学研究领域。
二、研究内容:
1)主要研究内容及观点
1.主要研究内容:
女性主义理论为《京华烟云》在文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对全文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文将介绍女性主义的定义及发展,第三部分介绍《京华烟云》的内容及作者。第四部分是全文重点,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具体分析木兰这一形象。从其突显的现代之美体现其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从分析其潜在的传统意识,体现其女性主义意识还不是特别强烈。最后一部分将对本文进行总结。
2.观点:
笔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木兰的形象进行分析。认为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木兰。一方面,她吸收了新的女性主义思想,对传统社会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她追求平等的教育,追求男女地位的平等,追求自由和独立,是当时新女性的代表。另一反面,她继承了传统女性的妇德,在婚姻,生育,以及传统妇德反面有一定的认同甚至妥协。两种思想同时在木兰身上体现,并不是一个矛盾体,相反,木兰巧妙的结合了这两种思想,成为了林语堂笔下的完美女性。
2)研究重点
木兰是《京华烟云》中最重要的人物,由于社会和家庭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形象。因此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体现了木兰女性主义意识的三个方面,和体现其传统之美,女性主义意识不够强烈的三个方面。及这一形象的成因。
3)研究难点
首先女性主义这一理论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其次,在搜索到的众多参考文献资料中对于本选题的相关研究都不是很深入,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进行研读和归纳总结。
4)创新点
目前学者对《京华烟云》的研究大多在翻译领域,且文学领域用到女性主义的较少。本文从女性主义分析木兰这一形象。既能为女性主义这一理论增添分析材料,又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京华烟云》中木兰这一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5)论文结构引言
1女性主义简介
1.1女性主义定义
1.2女性主义发展
2.林语堂及《京华烟云》介绍
2.1林语堂简介
2.2《京华烟云》内容介绍
3.女性主义视角下《京华烟云》中木兰形象的分析
3.1新型女性意识的觉醒
3.1.1.对平等教育的追求
3.1.2.对男女地位平等的追求
3.1.3.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3.2.对传统意识的妥协
3.2.1.对传统婚姻的妥协
3.2.2.对传统生育观的妥协
3.2.3.对传统妇德的妥协
总结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本选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选题研究是建立在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检索相关期刊,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寻找和搜集与此选题相关的资料,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文献及学术文章,了解本选题有关的最新动向。此外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研读了相关资料及等相关书籍和大量的期刊文献后,对女性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京华烟云》这一着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女性主义运用于木兰这一人物分析中。通过阅读,学习,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这一选题深入研究
2.可行性分析:
就目前来讲,虽然学者对于该选题的研究尚少,但该选题并非无法完成。首先,学校的图书馆设备齐全、资料完善,现已在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查阅到众多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其次,本人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掌握得较牢靠,并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最后,本人写论文时间虽不算很充裕,但也足够,且准备时间充足,现经过对相关资料的研读,对整篇论文已有了初步的构想。综合这些因素,相信定能按时完成论文。
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进程安排:
1.2013年12月12日上交毕业论文题目2.2013年11月26日上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3.2013年12月30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5.2014年4月1日上交毕业论文初稿6.2013年4月20日上交毕业论文二稿7.2013年4月30日上交毕业论文三稿8.2013年4月7日上交毕业论文定稿9.2013年5月9日毕业论文答辩
2)采取的主要措施:
再次阅读《京华烟云》原着,仔细体会。认真研读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通过个人思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案,揭示女性主义视角下木兰这一形象的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按部就班地完成选题论证、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和修改稿,直至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1]Beauvoir,Simonede.TheSecondSex[M].NewYork:AlfredA.Knopf,Inc.1952.[2]SMITHRDisorderlyConduct:VisionofGenderinVictorianAmerica[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3]RainVoet.FeminismandCitizenship[M].London:SAGEPublications,1998 [4]LinYutang.MomentinPeking[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9.[5]ZhuHaina.TheChangingRoleofChineseWomeninHistory-fromtheDreamofRedMansionstotheMomentinPeking[J].海外英语2013:214-215.[6]丁伊莎(DingYisha)。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兴起与发展[J].中国文学研究。2003(2):63-66
[7]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伍尔芙随笔全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郭循钊(ZhuXunzhao)。论《京华烟云》之姚木兰[J].科技信息。2009:126
[9]雷琰(LeiYan)。透过《简爱》看《京华烟云》--从女性主义视角批判木兰形象[J].现代文学研究。2006(4)
[10]李银河(LiYinghe)。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1]林语堂(LinYutang)。林语堂自传[M].工丈,谢绮霞,张振玉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12]林如斯(LinRusi)。关于《京华烟云》林语堂名着全集(第一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3]倪志娟(NiZhijuan)。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当代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5(6)
[14]王丹(WangDan)。《玩偶之家》与《京华烟云》的比照-以女权主义视角看木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0)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简析张爱玲小说人物悲剧
一、选题的意义
张爱玲(原名张煐),现代作家,1921年生于上海,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张爱玲的创作中的浓厚的悲剧意识是在充满失落的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它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灵,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对历史、对现实的悲观。那是作者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
二、立题依据
历来评论张爱玲作品的文章很多,特别是她的几部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好评如潮,也有不少学者或对作品中的一些人物结合作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或结合张爱玲传奇的身世和生活经历,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古典情结与现代情怀进行论述;或对张爱玲作品中伸手可触的荒凉感进行论述。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悲剧人物。张爱玲对人生怀有深深的绝望。她写人性,绝少滑入揭发“国民性”的轨道,她有讽刺,但每与社会批判无关。她可以兴致勃勃地描绘都市里的生活,可分明又浸润着难以明言的悲哀。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性更值得我们系统而全面地分析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内容: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悲剧意识。
方法: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演绎法。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结合张爱玲的作品,分析其人物的悲剧色彩,宜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人性欲望的膨胀和破灭所导致的悲剧。
(二)、病态的性格与意识所导致的悲剧。
(三)、无奈的环境与失败的人生所导致的悲剧。
五、预期的目标
(一)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文学。
(二)充分认识个人化的写作使她的作品具有的独特性。
(三)使我们的文学修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自给插图小说经典》,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4月。
2、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7月。
3、王晓明《张爱玲的幸运》,见《王晓明随笔集》,1995年9月。
4、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